第二卷 成敗興亡 第一回 北疆之變

第一回北疆之變

在唐王朝的北麵邊陲,戰事發生了決定性的逆轉。西夏國內部韃靼人自己部落之間也起了內訌,羌胡打首領的王位之爭使得其中兩個最大的盟部互相廝殺起來,而其餘小的盟旗則舉旗不定,不知要擁立何人,隻得冷眼旁觀。在混沌的大廝殺中,最大的兩個盟旗的主人皆死於對方之手,而他們各自的接班人上台之後,都摒棄了先人的征殺之國策,雙方主動解和,共掌盟事。

這些連年來飽受戰亂之苦的民族,原本美麗的家園已是滿目瘡痍,他們如今的當家人比大唐天子更痛恨爭戰,並且事實也已經證明,大唐憑長城之險,遠拒外夷,如沒有其他內部的外部的因素合力攻之,滅唐乃是癡人說夢。五年來打來打去,他們除了損兵拆將,連一寸唐王朝的土地也沒有最終得到,更不屑說得大唐之財物美女。在力量沒有絕對優勢的情形下,逞匹夫之勇的結果就是本族人落得貧病的下場。這就是如今接手的新主們麵對此情此景,很快痛定思痛,達成了共識,不僅他們之間要和平要發展,並且要與大唐共存共榮。

和平是順天應人的趨勢。唐王朝也因這近五年的戰爭,損失了二二十萬將士的性命。雖保住了疆土,然而萬傾良田無人耕種而變為阡陌荒原;繁華都市因無人作買作賣而變成了死棺一般。和美家園因抓丁充兵而妻離子散。充盈的國庫因秣兵勵兵支付戰爭而變得囊中羞澀。比這更可怕的還有漢王朝趁火打劫,發來雄兵百萬,差一點就要作了亡國之奴。如今韃靼人停戰示好,豈有不允的道理。北部邊境幹戈平靖,對所有被戰之人都是一樁好事。唐王朝立刻派出大員在北疆之地與韃子訂立盟約,永世修好,幹戈止息。至於邊境之地,雙方劃線定疆,共同派兵鎮守。韃靼不侵唐,可也不歸屬唐。他們乃是無優無劣的兩個國家。和平條約和定界條約簽定之後,韃靼馬上拋出第三個協定,便是通商協定。這也正是他們發動此次戰爭的真正原因。本以為可以用強硬的搶奪的方式獲取到經濟的利益。事實證明失敗之後,他們便變向地拋出了這個通商協定,希望大唐官準韃靼的商人在長安設點販售番貨,而大唐的商人亦可在他們的地方經商。大唐麵對戰後極待恢複的凋蔽情形,作出了與夷通商貿易的決策。自此戰後涇濟複蘇開始走上正軌。

大唐麵對的敵人此刻間就隻有漢王朝了。北疆戰事一停,原北方駐軍中馬上分出十萬,急調至東部。八萬馳援三關,兩萬至晉陽汾西駐守。在此期間,廖化曾率部三次攻汾西唐營,結果都以慘敗而告終。唐兵憑借的正是地勢之高,箭弩之強與飛火之烈。尤其是那飛火,其是就是現代炮彈的雛形。俗話說,神仙難躲一溜煙兒。給火炮揍上了,任憑你有天罡閉氣功,還是神形無影掌,都成了水中月,鏡中花,中看可不中用了。所以漢軍在敗了幾次之後也不敢輕舉妄動了。本有些人要嫵兒發兵直奔三關,可隔天就聽說韃子與唐人訂立盟約,那邊不打了。唐軍現如今鎮守三關的兵カ已達二十幾萬,甚至更多。他們又用飛火和強弩,以上示下,對漢軍形成的殺傷カ非常之大,足以使漢軍的兵カ優勢化為烏有,甚至是自討苦吃。漢軍的將士雖仍有些怪怨嫵兒心意不專,貽誤了戰機,但事已至此,隻得另作打算。關羽給昭烈皇帝寫了奏折,講述了北伐西征以來的種種成果,以及現如今的情形。奏請劉備準其先在此晉陽之處建成一富庶且堅實的城池,再伺機攻入三關,一統漢室天下。他已派出親兵小校星夜趕回蜀中奏報。月餘,昭烈皇帝準奏,並提調七十萬軍隊沿冀州,豫中和巴蜀一線駐守在唐王朝的邊境線上,準嫵兒領晉陽並州牧,統領三十萬守城大軍。這意思也是明擺著的,既要你抗敵,也防你擁兵自重,自古帝王之道如是,也無可厚非。

於是嫵兒擇日上任,自是一派祥和氛圍。雖還不曾破敵立下險功,但嫵兒此時也自覺有些功成名就,畢竟不幾日便混得個州牧,這足以告慰爺爺在天之靈了。一日無事,嫵兒約了忱兒一同回老屋去看看,也見見童先生,翠兒,院公和其他人。二人換了衣衫,又扮作公子模樣。嫵兒心情興奮得不得了。二人很快來在老宅,卻隻見大門緊閉,門前連一點生氣都沒有。二人來至近前,才發現漆黑的大門竟上了鎖。嫵兒大大地不解,去道街對麵的裁逢鋪打探。那人說也不知情,隻是這梅宅大門自梅太公過世後不久就鎖了起來。這家人也不知了去向。嫵兒回轉來,對忱兒說:“莫不是你爹變賣了爺爺的鋪子,卷了錢財跑了?”。還不等忱兒開口,嫵兒又說:“先生也不是那般人品。定是有個不可說的緣故。算了,物還是,人已非。忱兒,我們何不翻牆進去,再看看這院子”。忱兒點頭,二人躍上牆頭,輕輕落在院中。四處瞧瞧,俱還都是去時的情形。初秋的時節,院中依舊花紅柳綠,隻是少了雀鳥兒的嘰喳,也少了翠兒和小丫頭們打鬧的吵笑聲。不過嫵兒最懷念的依然是爺爺的音容笑貌,大手牽著小手,一日日走到分別的那一天。忱兒最知嫵兒的心事,便說道:“嫵兒,我們去太公靈堂上柱香吧”。穿過廳堂,忱兒推開太公靈堂的門,嫵兒一下跪倒在地,哭得不能不已。忱兒突然發現供桌旁一張條幾上擺著一卷書簡,他走近觀時,上麵是謄寫著孟子見梁惠王一篇。王曰:“叟不遠幹裏而來吾國,必將有利於吾國乎?”,孟子曰:“一曰仁義而已,何必曰利?…”,孟子曰:“上下交爭利,爾國危矣”。忱兒對嫵兒道:“不要哭了,你快來看,這裏因何有孟子見梁惠王一篇呢?”。嫵兒起身看時,也不解,他們不曾放在此住。會是誰將此篇置於此呢?嫵兒與忱兒似乎同時都想明白了,此乃是童先生所為。忱兒說道:“上下交爭利,爾國危矣”。嫵兒道:“以前就是因為這句,我還和爺爺爭得不可開交。我就不以為爭利有何不妥。上上下下皆去逐利,才會國富民強呢”。忱兒也不多說。二人在老宅又停留了一陣,便回了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