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丐幫幫主 第33章:燕京之戰中計蘭溝甸

“啟奏聖上,童大人率保靜軍行軍數月現已過榆關,依白溝河為屏障等待種師道大軍會合,一舉進攻燕京。”

大宋京師的金鑾殿上,奸相蔡京手持玉笏啟奏宋微宗道。

“愛卿們辛苦了,為我大宋江山社稷付出了血汗,待燕京攻取後在下諸位愛卿都是有功之臣,愛卿們將與我譜寫華夏輝煌。”

宋徽宗自以為能取得燕京甚是高興,故向金鑾殿上所有大臣表讚道。

而這時卻有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官手持玉笏走了出來,蔡京、李邦彥回頭怒視於他,但這人現在卻不顧兩人的威脅,徑直走到蔡京身旁,同其立身一站,此人便是朝散郎:宋昭。

“臣對伐遼一事有本要奏,請聖上恩準。”

宋徽宗現在心情很好,想必這小小朝散郎也要來恭維奉承幾句,就讓他說說吧!故宋徽宗看著宋昭抬了下手,表示同意他的奏請,而蔡京似乎已經知道了宋昭要說什麼話,急忙退到一旁,不過還是悄聲對著宋昭說了一句:“宋大人,可不要惹得聖上不開心。”

蔡京之意是提醒宋昭不要再說伐遼一事,因為蔡京清楚,宋昭想說的是停止對遼用兵,立即召回伐遼之師。

可宋昭是明白之人,分析出了遼、金兩國誰更能友好地睦鄰相處,故還是啟奏道:“聖上,契丹從前雖不時對我大宋用兵,逼我朝簽訂‘檀淵之盟’不過已是百年之事,況且今能和汝睦鄰相處、互不用兵,我朝怎能撕毀合約對其用兵?如是契丹被滅,就同女真相接,金國他日必然敗盟成為我大宋的禍患,望聖上立即停止對遼用兵,召回伐遼之師。”

宋徽宗聽後勃然大怒,坐在龍椅上指著宋昭說道:“君命已出,怎能收回?且同女真有‘海上盟約’如不出兵伐遼,我天朝臉麵何存?今時是我天朝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且能錯失?”

“聖上息怒,爾等才疏博淺、不識時務,惹了聖上心情。”

蔡京聽宋徽宗怒問宋昭,知道他發火了,故出來解圍假惺惺的做個好人。

宋昭還想繼續欠解宋微宗,話還沒出口,隻見宋徽宗憤憤地站起手一擺宣布退朝。

宋昭一個人站在大殿之上,大歎一聲,搖了搖頭慢慢地退出了金鑾殿

而圖雅不期而遇重逢了久別多年的母親,母女二人日日夜夜形影不離,十幾年來心裏都有說不完的話,盧友天看在眼裏為圖雅祝福著,但他心理卻為自己的妹妹雨柔擔心起來,雖然現在不知道她的下落,可盧友天心裏能感覺到妹妹還健在人間。那天聽黃裳和童貫對話,不由讓他對燕京起了擔憂,因為戰亂他們繞開了遼中京、燕京,由榆關進入了大宋,雖然遼中京已經被金軍焚城,但也難說自己的妹妹雨柔就在燕京城中,盧友天報著一絲希望決定悄悄前往燕京。

話題黃裳認識了盧友天和圖雅後,數日相處中得知了盧友天的身世及遭遇,並且也觀察了他們一久,覺得盧友天是名重情重義、忠孝之人。

一天黃裳找到盧友天說道:“孩子,你師傅我雖然沒有見過,但他的俠義心腸、英雄氣魄早就傳揚於武林中,蕭峰既能收你為徒,傳你降龍十八掌也是看你大仁大義、懷忠孝之心。雖然我們相處不長,可老夫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現在老了也不能再行俠義之事,如今天下已經風雲再起,不久可能就會席卷中原,還望少俠在這以後能為我華夏兒女盡心盡力保一方平安。”

盧友天聽後爽快地答應了黃裳的請求,而黃裳用期盼的眼神微笑著點了點頭,又慢慢從懷裏取出一本發黃的書,說道:“孩子,我平生所學武功內經全被我寫進了這本書中,裏麵包含了侏羅萬象的四方武學,不論是內功還是原初武學,都被我一一歸納且修練成章著於其中。”

黃裳停了片刻接著說道:“孩子,我不當看得出你是有情有義之人,也看得出你是習武之才,如你練就我這套武學典籍《九陰真經》後,再加上蕭峰傳授你的降龍十八掌定能天下無敵,武林至尊非你莫屬,到時號令天下武林保我華夏平安。”

盧友天聽後並沒有接過此書,抱拳說道:“前輩,你的好意我甚難接受,我也有師傅在先,如是沒經過師傅的同意,惘然接受前輩的武學典籍修練,我且不是欺師;其次,我沒有向前輩行師徒之禮,我且不是對你不尊、不敬。前輩,請收回你的心意,孩兒雖不練就絕世武功,在亂世之下也要為天下百姓盡我所力。”

“好孩子,我黃裳沒有看錯人。”

黃裳聽盧友天所說,再次表讚道,同時也向盧友天舉起英雄拳麵著他行此禮數

這夜,盧友天收拾好行裝,著上漢人衣裳,和黃裳道了別,悄悄騎上馬匹又向北行去,黃裳目送著盧友天而去,心裏也祝福著他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母親和妹妹。

花開花落、四季更替,完顏阿骨打已經圍燕京數月之久,卻遲遲不聞宋軍攻城,故命令使者去催促童貫,此時正值1123年初夏。

其實也不能全怪童貫守而不戰的奇怪用兵,這事的主導方針全在宋微宗,童貫平了方臘起義後,接到聖旨修正兵馬後立即揮師北上,早於頭年春分時就和種師道的陝甘軍團會軍,會軍後童貫就給種師道下了死命令,依聖諭為三策:上策既安撫燕雲地域百姓,借機收複舊日疆土;中策既迫使耶律淳向天朝稱臣納供;下策既如燕京不可取,隻提兵馬巡邊而防。

種師道當時聽了童貫所說就傻了眼,建議童貫上奏宋微宗立即發兵攻打燕京,不能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如是不想強攻燕京,回師整軍操練。要不大軍長期以往,一來消耗軍備物資,二來士氣必定下降,軍士將無戰鬥的意誌,他們會以為朝廷隻是派我們來造弄聲勢而已。

而童貫專橫,那裏肯聽種師道等愛國將領的意見,還是下死令按兵不動,違者軍法論處。

宋王朝重文輕武,以筆墨談論軍事,宋微宗自以為高明的三策注定他收複燕雲之夢是個泡影。

(注:種師道為北宋愛國老將軍,生於1051年,卒於1126年)。

“嗚、嗚、嗚”

一聲聲牛角號吹起,前軍都統楊可世急忙行出軍帳查看,隻見營寨門前圍滿了人,兵士正在驅逐一群身著漢人服飾的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楊可世快步走到營寨門口,大聲問道:“什麼事、什麼事?”

聽楊可世問,一軍士長跪下報告道:“楊大人,這些都是從燕京城中逃出來的百姓,自稱我大宋子民要求入營。”

楊可世聽後,走到這群人身邊仔細地打量著他們,最後同意將這群人收進了營寨,並吩咐軍士將帶頭的老者請到了自己的營帳中。

楊可世問道:“老先生祖籍哪裏?”

“我祖籍河北滄州,原先教書為生,十年前到燕京尋親便被契丹扣留,一直期望再能回歸中原,今聞我天朝之師要收複燕雲,召集眾人悄悄溜出燕京城,特帶他們前來投奔。”

老者聽楊可世問話,鎮定坦然地回答到。

楊可世想了想正要開口繼續追問,隻聽老者說道:“我猜將軍想問我何事,將軍是不是想問我燕京城內的情況?”

“對對對,我正想問你現在燕京城內情況,快快說與我聽。”

楊可世心裏開始激動起來,焦急地等待著老者回答。

其實這名老者是耶律大石派出來刺探宋軍虛實的探子,遼軍現在也是莫名其妙,宋金兩國久圍燕京不攻,又不和他們協商,耶律淳和蕭太後心裏揣測不安,不知道宋金是否有更大的戰略動作,故叫蕭幹派耶律大石派出探子去宋軍前營刺探軍情。

而楊可世這人雖有遠大抱負、忠君愛國,但缺乏心機,處理問題時缺乏細心的思考,立功心切,當聽到老者要說燕京城內情況時,楊可世臉上表現出按耐不住的喜悅,老者一眼看在心裏。

老者抓住機會說道:“將軍,現在城內一片喜悅,數萬大漢子民期待王師入城接管,遼軍多數守將為我漢民,都是被強迫從軍,早有開城受降迎接王師之意。”

楊可世聽後暗自喜悅,又補充問道:“那城內契丹胡民對我王者之師的到來是何態度?”

“將軍不必多慮,契丹胡民在城內隻為少數,多數都為漢民。其次,聽宮內傳言說蕭太後願意接受大宋王師招降,隻是不知道大宋意向。”

老者故弄弦虛順著楊可世的心態回答他的提問,一步一步將楊可世引入歧途,可是楊可世對老者的話並沒有多想,急於求功的他在和老者談完話後,隻是派了軍士找了些和老者一同入營的百姓分開問了同樣的話題,得到同樣的答複後,心裏歡喜異常,立即召集前營宋軍將士於殿帳議事。

經過簡單的議事後,楊可世決定親帥五千輕騎前往燕京城,這一決定也有諸多將官反對,認為他的決定太過輕率,建議楊可世奏報童貫和種師道。

而急於求功的楊可世駁辯道:“王師出征於此,卻遲遲未能動一兵一卒,如是奏報童大人他定不會同意,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駐軍燕京城下!諸位將士不必疑慮,我自點五千輕騎名曰巡邊,即刻起程前往燕京,如有事故我自行承擔責任。”

‘嗚、嗚、嗚’隨著一聲聲牛角號吹起,大宋前軍營寨大門慢慢敞開,楊可世跨上戰馬親帥五千輕騎興致勃勃地出了營寨,而老者處著拐杖走到營寨門口,麵上帶著陰笑揮著手送別楊可世。

楊可世雖然急於求功未經上報童貫,獨斷率軍前往燕京招降,雖有報功的私心,不過作為一名血氣方剛的建武男兒,帶領軍隊出了大宋地界,卻接到巡而不戰的軍事指令,守在白溝河真是讓他寂寞難耐,這也不能全怪他,隻怪宋庭王朝軍事方針的錯誤,消極待戰錯失時機,給耶律淳取得了加備燕京城的防禦,並召調了兵馬無數。

‘報’

一名宋軍先鋒騎快馬衝到楊可世馬前,隻聽他報道:“楊將軍,前方就是蘭溝甸,過了此地燕京近在咫尺,不過前方兩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但被兩山夾住,蘭溝甸顯得狹長,是易守難攻之地。”

楊可世聽報後倒是猶豫了許久,不過他堅信老者之話,考慮後還是手一揮,五千輕騎鞭馬加快馬速,準備快速衝過蘭溝甸。

楊可世一馬當先衝在最前,就在要衝過蘭溝甸穀口時,突然遼軍戰鼓聲聲敲響,前方數千鐵甲手持重盾擋在了穀口,楊可世‘籲’的一聲急忙拉住馬頭,忽然清醒了許多,隻道一句:“中計了。”

片刻箭雨從兩山中腰傾瀉而下,楊可世一個倒掛藏於馬腹底下。箭攻過後,隻聽見‘轟隆隆’戰馬的急速奔跑聲響起,楊可世站起身隻見數千遼軍鐵騎策馬殺來,身後跟著萬名步兵,回頭望向來路,也有數眾遼軍擋在後麵。

楊可世奮力地拉起身中數箭的寶駒,一躍而上拔出長劍,大聲說道:“將士們,我一身沒有立過戰功,雖為武夫出身!此時中計帶害諸多兄弟,今要是我戰死於此,我也雖死為榮。”

楊可世說完拉轉馬頭,帶著餘下輕騎殺向身後遼軍。

擋住去路的遼軍見楊可世輕騎殺來,前隊槍兵立即將長槍放平,同時加快步伐,衝向他們的輕騎。

‘轟隆’一聲,遼軍和楊可世的輕騎碰撞在了一起,頓時血漸橫飛,許多宋軍將士被遼軍用長槍刺穿胸膛挑下馬來,楊可世左臂手夾數根長槍,持劍砍殺遼軍,沒被刺中的其他宋軍,躍馬衝進遼軍步兵陣營,展開了肉搏戰,同時遼軍騎兵也衝了進來,楊可世處在敵眾我寡的境地,很有可能被遼軍一一斬殺。

耶律大石站在山頭上看著,命令道:“不留活口,逐一殺盡,讓宋人知道誰可欺。”

說罷,傳令士兵手舉令旗向山下示意。

(注:耶律大石為遼國著名將領,並不是中的戲劇性人物)

而楊可世血戰其中,持劍殺斃無數遼軍,遼軍見狀知道此人便是宋軍領頭將領,逐向他圍攏,無數隻長槍同時刺來,寶駒立即被遼軍刺斃,楊可世摔下馬來,持劍對持著遼軍,危急關頭楊可世的部下策馬衝將進來,楊可世躍上馬背和剩餘將士劈殺著衝出遼軍步兵陣營,可是身後還有窮追不舍的遼軍騎兵,遼軍同樣善於騎射,追在後麵不時向他們射來箭矢,數名將士應聲落馬,被後麵的追兵馬足踩踏而死。

突然,楊可世所乘的馬駒摔翻在地,兩人同時被摔了出去,原來是馬駒被一箭射穿了腿跟,兩人站起身還未來得及跑,就被遼軍騎兵圍在了其中,馬上遼軍持槍刺來,楊可世和他的部下同時迎上,數槍頓時刺穿了他部下的胸膛,而楊可世因穿著胸鎧未能被當即刺殺,但也被刺穿了胳膊和大腿,楊可世隻感一陣巨痛,身體慢慢支持不住跪在了地上。

數名遼軍抽回長槍,正要將楊可世刺殺時,隻聽一年輕男子雄厚有力的聲音傳來:“修要害人。”

楊可世及遼軍同時向聲音傳來方向看去,隻見是一名身著漢人衣裳的青年男子策馬正向他們奔來,遼軍兩名騎兵不敢怠慢,鞭馬殺向青年男子,兩騎左右分開想同時夾攻於他,三馬接近時沒想到青年從馬山縱身而起,拳打左邊刀騎,腳踢右邊槍騎,落下後穩穩坐於馬背之上,而兩名遼軍騎兵同時摔下馬背不再起身。

其餘遼軍見狀,放下楊可世全部策馬衝向青年,青年俯身拾起地上鋼刀迎著遼軍而來,接近時青年的馬兒似乎知道主人心思,騰空而起,越過遼軍眾騎兵,落於他們的身後,青年立即調轉馬頭,從後一刀一個將他們砍於馬下。

青年策馬衝到楊可世身前,下馬亦要將他扶起,身後遼軍步兵趕到,數百人喊殺著向他們衝來,危急關頭楊可世隻見青年高高躍起,從空中一掌打出,沒想到青年內功如此了得,從掌中擊出的內氣分成八股,猶如威龍一般直襲遼軍步兵。

‘轟隆’一聲響過,好似霹靂炮炸響,正中的遼軍士兵被擊得四分五裂,其餘士兵都被嚇得不知所措,有的盡扔掉手中刀槍,驚叫著倉皇而逃

因楊可世傷勢較重,青年一直護送著他回到了宋軍前營,楊可世一進營地,不顧傷痛提著鋼刀帶著士兵就去找老者,沒想到老者早不知道去向,經詢問得知在他們出營後老者就不告而別,隻留下數十婦孺。

楊可世憤怒異常,舉起手中鋼刀就要砍向這些婦孺,這些婦孺見要被殺,嚇得痛哭流涕,聲聲叫著自己是漢人,老者跟他們無關。

但楊可世那肯聽這些,一刀下去砍斃一名婦女,正要砍第二人時,青年躍了過來,出手抓住楊可世的刀背,欠道:“將軍,何必如此,他們也是受奸人蠱惑,放她們去吧!”

楊可世聽後扔掉手中的鋼刀,取出十兩銀子又扔於地上,說道:“我今天放了你等婦孺,不管你們到底是什麼人,將她抬去埋葬後,速速給我離去。”

隔日,楊可世身負重傷來到青年帳內,說道:“少俠,你的救命之恩我不知道如何報答,如是英雄願意,我可以保舉你為軍中刀統,隨我王師進攻燕京。”

青年聽後立即推托了楊可世的盛情,並表示自己身為漢人,理應幫助宋軍,如有需要自會出力相助。

楊可世聽後雖有遺憾,但繼續問道:“少俠,能否留下你的尊名。”

青年聽楊可世而問,也不含糊直言相告道:“將軍,我姓盧名叫友天,我還有要事去辦,就此告別,望王師能旗開得勝定燕京。”

說罷,青年掀開帳簾大步走了出去,跨上寶駒鞭馬出了宋軍前營。

楊可世看著遠去的盧友天,心中惋惜著這樣的奇人,如是能為朝廷效力定能輕鬆取得燕京,而在他聽說青年的名字後,似乎覺得在哪裏聽到過見到過他。

其實楊可世在十幾年前就是雁門關守將宗澤老將軍的部下,那天出關追捕盧友天兩兄妹兩人的帶頭宋兵就是他。

(注:楊可世實為北宋末年將領,隻不過戲劇化了他和盧友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