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樂山被圍近月
莽白先是惱怒,多次勒令麾下派兵出戰,想打出一條通路來
其下左蘊紀欽吳、右蘊紀拓丹等人,先後率數千人,下山與明軍搏殺,企圖突圍。
但明軍還是那一套,火銃、輕型野炮,和騎兵交相配合的法子,不到一個時辰,就能將緬軍擊潰,還俘虜不少。
但在明軍強勢兵力的阻擊下,屢屢失敗
而被圍困以後,其心態也從惱怒逐漸變成了恐慌
隨即派人下山,企圖向胡一青乞和
按他的說法
自己都是被西洋紅毛番人蠱惑挑唆,本無敢淩犯天威的打算,此番兵敗,實在已經受了刻骨教訓,希望胡一青能放開一條生路,讓他南撤。
他願意向大明稱臣,納貢並向南京上國書,永為明廷藩籬。
甚至讓出昔日萬曆明緬戰爭所得的全部關隘、城寨。
若是他早兩年有著覺悟,即使朱由榔心中再怎麼忌憚和惡心,也找不到理由來收拾。
可惜,如今這個狀況下,卻是晚了
他莽白也不是什麼漢高祖劉邦,來個“白登之圍”,還想逃出去。
緬軍也絕非漢軍那般雖然處於弱勢,畢竟有一拚之力。
很快,當得不到外邊明軍的答複後,緬軍士氣迅速低迷下來
逐漸出現成規模逃兵,屢禁不止。
緬軍軍紀本就連安南的越軍都不如,如此情態下,自然更加渙散。
而明軍這邊,隨著時間推移,除了雲南都督府的本部人馬和民兵外,能從周邊土司聚集的人手也越來越多。
登高望去,披甲執刀的步卒,縱馬挺槊的騎兵,如林的刺刀和火銃,以及那填滿山間穀地的土司青壯,都讓人喪膽。
就算莽白不怕,也足以讓麾下的各部頭領們心中驚駭了。
明軍的炮營構築完陣地後,近百門火炮就不間斷的向蒙樂山連續射擊。
那每一聲回蕩山穀的轟隆炮火聲,都砸在緬軍士卒的心頭。
而後,焦璉派數百土司士卒和緬軍俘虜,以緬語在外疾呼
“擒莽白來降者,留用賞賜!”
很快,當天夜裏,蒙樂山中就爆發了動亂
火光和喊殺聲一片,莽白花了好大力氣,還沒平息,明軍數千精銳就立刻發起襲擊。
內外相攻之下,整個蒙樂山頓時亂成一片,緬軍各部也找不到指揮,本來他們的指揮體係就相當原始和混亂,此番更是一盤散沙,明軍不過幾千精銳,就足以殺入核心營地。
見大勢已去,莽白可不比鄭祚,甚至連死社稷的勇氣都沒有,連忙帶著親信千餘人,丟下大軍,企圖從南麵趁亂突圍。
左蘊紀欽吳,也想跟著逃跑,但莽白怕其數千人跟著過來,目標太大,反而被明軍的追兵咬傷。
居然讓人命令他就地依山堅守,給自己斷後
是人都想活命,尤其是緬甸這種“部落諸侯”的體製下,誰比誰高貴啊?
憤怒之下,欽吳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率兵攔截,莽白猝不及防,被欽吳給生擒了
天色剛亮,就見東籲王朝的左蘊紀,欽吳帶著數百人,和被捆得嚴實的莽白,下山請降。
除了這二人以外,右蘊紀拓丹,在亂軍之中身死,其部也大多潰散。
天色大白以後,明軍的任務就變成了漫山遍野的搜山抓俘虜。
至於最後斬殺和俘虜了多少人,都難以統計。
反正僅以俘虜而言,就不下三四萬。
此戰,也徹底讓胡一青將手伸進了滇緬邊境的諸多土司當中,為了追擊和圍殲緬軍,明軍進入土司駐軍,並且還征發了大量土司青壯丁口。
而在此之前,莽白北上,也侵吞和消滅了不少實力較強的土司。
這些地方現在又被明軍給打了回來,從此以後,土司們再想保持昔日那種獨立地位恐怕就不太可能了。
最起碼,雲南都督府的命令,是不得不聽了。
當然,明軍兵鋒不可能止步於此。
胡一青領軍繼續南下,野人山太過凶險,不能輕易從此跨過,但並不是說從雲南到緬甸就無路可走,否則他莽白是怎麼過來的?
繞開滇西,從滇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帶南下,這裏處於河穀地帶,道路就要好走得多。
當然,即使如此,胡一青也不打算動用太多兵力,隻是挑選了由雲貴、湘西、川南、廣西出身的雲南都督府下八營將士,和五營民兵,合計四萬餘,緩緩南下。
同時還押著一眾被俘的緬甸達官顯貴們
至於莽白本人,已經被押送著向南京報捷,估計要被獻俘太廟了。
大明對於周邊藩屬國,或者說殖民地的控製,是由近到遠依次改變的。
對於安南和朝鮮這種靠近核心地區,又受文化影響較大,甚至可以說同文同種的國家而言,除了在名號上保持部分尊重,行政上稍顯獨立,其餘已經和領土無二了。
而緬甸就比較山高皇帝遠了
其中靠近雲南的那一部分地區,幹脆就被直接劃歸到雲南布政使司名下,設立土司官職,由雲南都督府協助轄製,成為領土的一部分。
可緬甸並不小
再往南,大部分地區都還是深山老林,緬中、緬南的沿河、沿海平原,又距離雲南這邊太遠,交通不便,難以直接統治。
就算派兵駐守,都顯得有些對軍士不近人情,搞得像流放邊陲一樣。
而且這些地區開發相當落後,許多部落都還是刀耕火種,連郡縣化都沒有完成,文盲率怕得有百分之九十九,和安南、朝鮮那種科舉都搞了幾百年的“小中華”完全沒得比。
所以,對待緬甸,又不能像對待安南一樣了。
安南除了北邊涼山地區以外,核心地帶是紅河平原,開發時間早,農業發展程度高,和內地無異,早就完成了封建社會化。
而緬甸,大多數都還處於奴隸社會晚期。
對於這種情況,明廷對於胡一青的要求,就是先奪回之前喪失的雲南周邊地區,並設立土司,然後再深入緬甸腹地,徹底解除其軍事能力。
接下來的事情,就不是武力能完成的了。
當然,其實也不難,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
讓緬甸不再作為一個國家存在,而是作為一個地區存在
也就是類似於西方殖民者,對非洲或者印度做得那樣。
緬甸民族組成十分複雜,即使到了後世,二十一世紀時,都還有一百三十五個,而且不同於中國這種,一個主體民族占據絕大多數的情況。
此時的緬甸,占比最多的緬族,也就不到一半而已。
而且緬族當中,又分眾多大小部落,還有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
雖然佛教占主導,但也不乏西邊滲透進來的印度教和部分回教。
既然這麼能分,那麼大明便幫忙分就是了。
直接摧毀掉緬甸的中央王廷,按照不同民族、部落、地區,大肆分割,列土封疆。
反正這些部落頭領也樂意
畢竟這可不是十九或者二十世紀,這年頭,出於反抗帝國主義殖民壓迫而產生的民族意識,還沒有冒頭,大家可不管你什麼緬甸不緬甸的。緬族是緬族,克欽族是克欽族,撣族是撣族。
反正按照不同部落、地理、民族、宗教,分他大大小小百來個獨立政權不成問題。
緬甸原先本來就是一盤散沙,隻是在莽白之前的兩三代較為有作為的緬王帶領下,才逐漸有捏成一塊的趨勢。
而明廷所要做的,就是徹底埋葬這一希望。
而對於這些大小不一的部落政權,明廷可以通過冊封和羈縻的方式,進行軟性控製。
隻要他們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明廷並不在乎這些部落在自己境內如何鬧騰,或者菜雞互啄。
甚至不乏以宗主名義,來拉一派打一派,形成地域勢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