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還於舊都

朱由榔進入北京,大概已經是光烈七年五月以後的事情了。

整個入城儀式,並沒有想象中那樣歡呼升騰

畢竟,此時整個北京城內的原清廷官員,都幾乎被清洗一空,還是提前抵達的隨駕禮部右侍郎楊鴻,進城組織儀式。

最後隻能找出北京周邊的百多個前天啟、崇禎朝有功名士子,和德望老人,帶頭迎接,數萬百姓夾道,歡迎天子儀駕入城。

黃土墊道、清水灑街,數千甲士擁護下,在無數城中居民誠惶誠恐的俯首下,朱由榔第一次來到這個年代的北京城。

雖然八年多來,在朝會上、在旨意裏,一口一個京師,一口一個故都,但真正到了眼前,卻是相當陌生。

哪怕按照這具身體的本來經曆,他也沒來過北京。

好在紫禁城和他以前記憶中的那座,差別不大。

畢竟是天子還於舊都,該有的場麵還是必須要有,這不僅僅是麵子問題,也是要安穩北方人心。

事實上,還沒有入城,隻是到了盧溝橋時,朱由榔就連番下了三份明旨。

其一,命李定國為經略招討北路使,統領麾下,繼續經由山海關,馳援盛京戰場,了結遼東戰事。

其二,命李過分兵挺進山西,王愬部歸李過指揮,入山西協助西路軍平定阿濟格、滿達海。

其三,召南京內閣、七部,諸院北上京師。

是的,當北京光複以後,朱由榔最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讓南麵的中樞朝廷北上。

當然,這並不是說,是要將首都遷回北京。

事實上,首都問題,早在北伐之前,於中樞當中就有過討論,一直也沒有什麼定論。

但就眼下而言,北京的確要暫時行使一下首都職能了。

因為雖然主要的仗都已經打完,卻並不意味著朱由榔和中樞宰執們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

眼下至少有三個問題迫在眉睫

一是清剿滿清餘孽,徹底斷絕其依靠關外東山再起的可能,尤其是東北,遼東遼西,以至於後世的吉林、黑龍江等地,犁庭掃穴,肯定是必要的。

二是穩定北方,重建政權,安撫民生,解決流民問題,而且北伐戰後,整個北方到處都是亂兵、潰卒,乃至於某些所謂的“抗清義軍”,該清剿的清剿、該解散的解散,該收編的收編,都是不小麻煩。

三是蒙古問題,自努爾哈赤以後,又經皇太極徹底鞏固,漠南諸部和滿清關係很近,現在清廷一朝覆滅,該如何與喀爾喀蒙古諸部相處,拉攏也好,威懾也罷,總該是有所部署,定下基調才是。

這一樁樁一件件,不可能隻由朱由榔一個人,或是身邊帶的幾個大臣就能敲定辦好的。

必須要有正經中樞來此主持工作才行。

甚至朱由榔預計,自己從眼下開始,恐怕至少還要在北京呆上一到兩年。

北方問題實在是太嚴重了,無論是民生經濟,還是政治軍事,各地行政組織一片空白,像河南那種直接赤地千裏。

瞿式耜等人接到旨意後,便帶著之前就有所準備的中樞各部門,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北上之旅。

好在至此,京杭大運河已經全線打通,從南京北上北京,其實並不算麻煩,當年科考時,每隔三年都有江南無數士子北上,大多走此線路。

-------------------------------------

時間轉入夏季,北方逐漸炎熱起來,北京城中,曾經作為大明皇室兩百多年居所的紫禁城,卻依舊空蕪。

朱由榔並沒有著急住進去

而是選擇跑到紫禁城和景山西側的一處偏僻皇家別苑安頓下來,這地方臨湖而立,在明初擴充太液池,又新掘了一個人工湖,相互連接,常常作為皇室避暑之地,眼下天氣轉熱,倒是要比紫禁城內涼快多了。

嗯,這個地方,後世一般稱作中南海。

之所以朱由榔沒有馬上住進紫禁城,是因為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沒幹,這時候就直接住進去,實在容易招閑話。

因為,雖然朱元璋當年在南京都給自己子孫後代的陵墓群找好位置了,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有明一代隻有朱元璋一個正經皇帝葬在南麵,其餘的皇帝都是葬在北麵,北京城西,天壽山麓的。

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明十三陵”。

從成祖朱棣,到朱由檢的陵墓都在這裏,既然打到了北京,哪有不祭祀完祖宗,就直接住進皇宮的道理?

而之所以現在還沒祭祀,倒不是朱由榔不想,雖然他對這些列祖列宗沒啥感情,但當了快八年皇帝,很多事情他也明白,這些繁文縟節,也是有它的存在意義的。

比如現在,這對安撫北方各省的人心,同時也是維護他朱由榔“中興之主”威望是很有必要的。

故而,這次典禮他額外重視,必須要等內閣的宰輔大臣們,以及部院要員,還有作為大宗正的朱以海到齊後,再鄭重其事地進行。

在此之前,朱由榔隻是先讓禮部右侍郎楊鴻,帶人維護修繕各帝王陵墓的樓殿、廟宇。

而自己,在等待南京方麵一眾人北上的同時,開始“齋戒沐浴”,當然,事實上都是在焦頭爛額的處理北方各地的一大堆爛攤子。

-------------------------------------

光烈七年六月下旬,來自南京方麵的皇後王氏,數百名主要宰輔、大臣,以及中樞要害官員,還有大宗正吳王朱以海,終於抵達天津的運河終端。

而後轉乘,浩浩蕩蕩進入北京。

這一場麵,就是在將明廷的勝利,和清廷的徹底覆滅,向全天下宣告

所謂“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光烈七年,七月十五,中元節

天子朱由榔攜後,即內閣宰輔大臣,以及專門趕來的軍方職銜最高者,大都督府同知,李定國,七部、各院主官,以及一眾郎中以上大臣,在京周邊總兵以上將領,浩浩蕩蕩幾百人,車馬儀駕一眼望不到頭。

為了壯此威勢,同時也是保護朱由榔的安全,李定國專門調來三千精銳騎兵扈從,外加李景興禦前司的數千甲士,全部著甲帶刃,從內城一路排到城外肅立,聲勢浩大。

又從光複左軍、後軍挑選五營一萬五千眾戰功卓著者,在天壽山南列陣,讓天子和宰輔們檢閱。

刀槍如林,甲胄耀眼,萬歲之聲,響徹天際。

朱由榔領眾臣,登上十三陵之首的長陵的陵恩殿,這裏便是成祖皇帝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

陵恩殿則是曆代大明皇帝登基後,祭祀先皇所在。

十三陵並非每一座,身為天子的朱由榔都要親自登門,但其中有三個是必須要親自祭祀過的,其一是作為祖陵的長陵,其二是他親爺爺萬曆的定陵,和作為他繼承法理源頭之一(兄終弟及)的朱由檢的思陵。

而由以對作為祖陵的長陵祭祀最為隆重

朱由榔身著紅黑相間,十二章袞服,頭上琉冕,隻覺得實在沉重,但依舊在眾臣擁護下,緩步向前。

明樓之下,樓內正中立有“聖號碑”,碑製為龍首方趺,篆額“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

首輔瞿式耜自然當仁不讓,在旁誦讀祭文

曾經,大明十幾個皇帝,大多也都來過這裏,同樣繁雜的祭祀典禮,但此時的君臣們,卻絲毫不覺得疲累,而是另有一番當年那些太平君臣們難以體會的心境。

事實上,瞿式耜念到一半,就聲音哽咽,幾乎難以自持,下方數百臣工隊列中,不乏落淚泣涕者。

不同於朱由榔,他們大多數人是來過北京的

因為他們不少人都是當年天啟、崇禎朝的進士、舉人出身,來這裏參加會試、殿試,以至於部分人還在這裏任過職。

自清軍入關以來,一晃眼,竟是快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