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犄角已破

碩塞援軍被伏擊於泌水畔,損失慘重,近乎全軍覆沒,隻剩下鄂碩帶著三千多鑲紅旗殘兵西南方向突圍後,也不敢再做停留,直接經由白河畔一路北逃,風聲鶴唳,宛若喪家之犬。

而留下的樊城,就慘了。

襄陽方向的戰鬥,已經進入到了攻城階段,斷然是沒有餘力來給樊城解圍的,碩塞的覆滅,可謂給樊城敲響了喪鍾。

隻不過高一功所部,在伏擊完碩塞以後,自身也傷亡頗重,本來打算休整兩日,再繼續全力攻城,並且定下目標,要在十日之內破城。

但沒想到,所謂“兵敗如山倒”,打仗這東西,當兩軍相持的時候,往往能互相周旋好久,但隻要一方出現重大損失,就會如連鎖反應般,迅速形成多米諾骨牌一樣的倒塌效應,剩下的敵人在士氣崩盤之下,望風披靡。

高一功派人挑著碩塞的專用旗幟,於樊城之下轉了一圈。

而且雖然高一功下令給碩塞留了全屍,不過其他人可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近千留著“金錢鼠尾”的頭顱,在樊城東門外,堆成小山,還有諸多鑲紅旗遺留旗幟,當著守城清軍的麵燒毀,當然,還有上萬被成串捆綁起來的俘虜......

看到這一幕,幾乎頃刻間,城中士氣就崩塌了......

原本期待的援軍變成了幻影,城中的八旗士卒在數量上並不占絕對優勢,不過一千五百人而已,剩下七千多人,可全都是漢卒,高一功又派了百多個嗓門大的,連日在城外呼喊,策動城內士卒反正。

更要命的是到了第二天,從東麵棗陽來了一行人馬,零星隻有十幾人,這些人也加入勸降的隊伍。

而這十多個人嘴裏喊的,居然是滿語......

不錯,這些正是杜爾德所領的“歸正營”士卒,也就是昔日博洛授首以後,以八旗俘虜為主組建的降兵營。

在過去幾年裏,隨著明軍的節節勝利,歸正營的規模也大大擴大,包含了滿、蒙各部,有海西、建州、野人女真,也有科爾沁、察哈爾等蒙古諸部騎士。

人數已經突破了三千,竟是成了一股獨立於光複諸軍之外的機動騎兵部隊。

原本朱由榔隻是想用杜爾德等人幫忙勸降一些意誌不堅定的滿清八旗將佐而已,但沒想到歸正營的規模居然擴張得這麼快。

那也別隻做些宣傳策反工作了,兩三千弓馬嫻熟的騎兵,不用白不用,北伐以後,幹脆就被拉上了戰場,當做一個獨立的馬營使。

誒,明廷不擔心他們搗亂倒戈嗎?

的確不擔心。

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古以來,二狗子都比自己人更容易獲得信任。

原因很簡單,當選擇公開背叛自己原先陣營時,他們就已經沒有退路,隻能一條路走到黑了。

倒戈?你敢保證你逃回去,滿清不追究你?別搞笑了,你說攝政王宰相肚子能撐船,莫不是忘了博洛是咋死的?

當年朱元璋甚至將倒戈的蒙古兵編成了三千營(京師三大營之一),負責宿衛京畿,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乎,歸正營在戰場上,分外敢戰,甚至比一般的明軍馬營要厲害得多,畢竟他們本來就大多是弓馬嫻熟的滿蒙騎兵,如今又有比清廷更加堅固銳利的武器裝備,戰鬥力竟是比以前還要強了。

北伐之前,江淮明清對峙,歸正營在小規模襲擾清軍,臨戰衝陣等等作戰中,頗為顯眼,屢立戰功。

年前冬季,兩軍互派小股精銳,互相襲擾,歸正營也斬獲不少。

朱由榔非常大方地賞了杜爾德一個伯爵,堅定了對方要做“大明金日磾”的決心。

而且對於立有戰功的歸正營將士,也一律按照明軍的標準予以賞賜。

不過有意思的是,此時的歸正營滿蒙將士們,已經全部蓄發,又改了漢姓,如杜爾德原本姓葉赫那拉,如今卻是幹脆直接改姓葉,朱由榔冊封爵位之時,聽聞對方改姓,喚作葉爾德,直說這名字改得不好,聽著像個西洋人似的,親自賜名葉忠允,以作勉勵。

其實這樣的事情早有先例,明初以降,大明尚存的三十五個伯爵中,南寧伯、東寧伯、懷柔伯、伏羌伯,還有一個恭順侯吳允誠,都是蒙古人出身。

尤其是吳允誠,在永樂朝,一度擔任正一品都督,總督京營軍政,多次扈從朱棣北征,榮寵一時,雖然距離漢朝的金日磾還是有點差距,但也相差不大了。

杜爾德接過聖旨,感激涕零,頓首再三。

有了領頭的榜樣,其餘軍佐士卒紛紛效仿,大多按照原本姓氏中,取一個漢姓裏有的字,用作自己的姓氏。

其中,也有少許愛新覺羅部落旁支出身,的改姓為艾、羅居多。

事到如今,若非還能說滿蒙語言,否則光從外表上,還真難分辨這些歸正營騎兵是不是漢人。

當然,有了正式工作固然好,不過勸降的工作自然也不能落下,但凡有明軍圍困孤城,都會讓歸正營派出少許人手,參與勸降。

樊城這次也同樣如此。

果不其然,效果立竿見影,勸降後當夜,城中就發生騷動,守城的滿清將領務達海連忙派親信彈壓,砍了十幾顆頭顱。

但也隻是表麵上壓了下去而已,其實務達海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原本就是碩塞的親信,現在碩塞都已經身死,眼看援兵是沒有了,縱觀百裏之內,隻有隔江的襄陽,尚還在明軍重重圍困之中,竟是上天無門,入地無路。

第二日開始,明軍不顧疲憊,連番發動猛攻,但清軍士卒抵抗意誌明顯大不如前,節節頹敗,還是務達海親自領人壓陣,才勉強穩住形勢。

攻城兩日後,正值午夜,東城內突發火起,清軍營內動亂,忽發營嘯,士卒奔逃散亂,有曉事的綠營士卒爭奪城門,與守城八旗兵混戰。

高一功連夜檢點六百精銳,奪下城門,戰至黎明,大軍魚貫而入,守將務達海已然葬身火海,城中群龍無首,不堪一擊,明軍一路上幾乎隻是接收俘虜而已......

至此,襄陽北麵,引以為助力,互為掎角之勢的局麵,被徹底擊破,襄陽瞬間淪為孤城......

-------------------------------------

“高公諱一功,陝西米脂人,貞義夫人高氏弟......時王師抵於襄樊,賊酋濟爾哈朗,以二城呼應,固若金湯,王師圍城十餘日,未能克,遂令一功圖樊城,以破其犄角,會江漢春汛,一功乃施奇計......伏殺虜承澤郡王碩塞,下樊城,斬俘四萬有奇,威震豫鄂,時人以關羽並稱之。”

——《後明史,勳臣第五,高一功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