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準備完畢

郭之奇聞言,也不反駁,而是接著對方的話道

“濟農說得不錯,偽清自皇太極以來,對於察哈爾、科爾沁等諸部,多有拉攏,又建立盟旗,廣泛聯姻,的確不是能輕易改變立場的。”

“但濟農,我大明的實力您已經看到了,我們或許無法立刻遠征察哈爾、科爾沁,或是滅亡滿清。”

“不過鄂爾多斯距離陝西邊鎮,可比距離察哈爾近多了。”

“我們可以為貴部提供庇護嘛。”

額璘臣聽到這話,麵色有些僵硬,他不傻,明白對方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也許明軍對其他漠南部落鞭長莫及,但鄂爾多斯可就在長城邊塞門口,現在正於河套平原西側的一萬五千鐵騎,完全可以馬上掉頭,三日之內,便能兵臨草原腹地。

“上國不怕我們尋求大清的庇護嗎?”

額璘臣討價還價道

郭之奇輕笑道

“偽清?濟農有所不知,我王師就在數月之前,已經派軍自遼東登岸,直搗盛京城下,此時多爾袞怕是已經自顧不暇了吧。”

額璘臣出身高貴,不同於其他見識淺薄的蒙古部落民,對於天下局勢還是有所認識的,所以聽到明軍渡海進攻遼東,雖然有些驚訝和懷疑,但倒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畢竟當年也有毛文龍在皮島的先例。

“那尊使想要我們做什麼呢?或者說,大明願意給我們什麼。”

郭之奇正色道

“濟農應當知道,大明自洪武以來,雖說對草原也多有用兵,但卻從無染指長城以外的想法,日後也同樣如此。”

“換言之,日後即便我朝克定中原,再複社稷,於漠南諸部,於濟農而言,也隻不過回到萬曆年間那般封貢來往而已,絕不像偽清這般,想控製貴部。”

額璘臣頷首,郭之奇說得不錯,從中原王朝,或者說大明以往的行為政策來看,的確對於草原沒什麼擴張欲望,反而是滿清,縱使現在萬般拉攏,日後肯定也是想控製分割蒙古各部的。

郭之奇趁熱打鐵,接著道

“再說,我中原朝廷無意北上,但卻需要一個穩定的北疆,最好能有個親近大明的蒙古首領在。”

“此前林丹汗敗走青海,宗族凋零,已不堪大用,草原瞬時無主,以至於偽清能以各個擊破。”

“濟農家世顯赫,世代為孛兒隻斤副汗,也就比汗王稍遜而已,如今汗王嫡係式微,正當挺身而出,擔當大任。”

這就是在畫大餅了,郭之奇在理藩院也幹了一年多,對於天子心中某些野心還是知道的,日後平定滿清後,蒙古怎麼可能會被放過?

但外交得講策略,起碼現在必須要把額璘臣忽悠住,讓他和其他蒙古首領相信,大明作為一個中原王朝,對於草原的興趣遠遠低於滿清。

而且林丹汗逝世後,喀爾喀蒙古無主,作為當年黃金家族餘脈中,傳承僅次於皇室的存在(確切地說,算皇室旁係),郭之奇不相信,額璘臣會一點野心都沒有。

郭之奇猜得不錯,額璘臣心動了。

林丹汗之後,蒙古群龍無首,自己身為黃金家族的重要一係,憑啥就沒資格出頭,反倒要聽北京那個十幾歲的毛孩子話(皇太極以後,滿清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若是能得到明廷的支持,就像俺答汗當年受封順義王一樣,憑借和明廷之間的優勢貿易關係,反過來吞並鉗製其他部落,最後統一漠南蒙古,成就一番偉業,也不是不可能。

一想到這,已經五十歲的額璘臣還是難免心中火熱,就算自己這代完不成,至少也能為兒子輩打下基礎啊。

郭之奇看著對方逐漸熱切的眼神,知道自己已經打動對方了。

緊接著補刀

“聖上已經答應,隻要濟農願意歸附,大明願承認濟農,為林丹汗之後,新的蒙古大汗,並冊封順義王。”

“濟農也應該聽說了,葉爾羌汗國已經與我大明相善,我大明可以勸動葉爾羌汗,承認濟農蒙古大汗的尊號。”

對於此時的蒙古來說,蒙古大汗有些類似於周天子,是一個看起來沒啥用,但卻不是誰都能當的位置。

不是說你宣布自己是蒙古大汗就是的,得有人承認,而且得是分量足夠大的勢力承認,才足以給自己背書。

而明廷一下子就能拿出兩個無法拒絕的誘惑。

首先,自從太祖、成祖遠征蒙古,又經土木堡之變後,明廷和蒙古之間都是處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雙方既有博弈,也有合作,長達近兩百年的過程中,對互相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明廷的認可,對於蒙古大汗而言,而是一個重要的合法性支撐。

其次,還有葉爾羌,這個當年成吉思汗後裔的旁支大國的認可,能讓鄂爾多斯的地位,至少在漠南西部的草原地帶獲得鞏固。

如此一來,實力在諸部當中,本就僅次於察哈爾的鄂爾多斯,完全有資格分庭抗禮。

額璘臣還真覺得,自己未必不能做一個新的林丹汗。

“還請尊使先休息一二,讓敝部款待,我五日之內,必定會給尊使一個答複。”

郭之奇知道,對方這是被說動了,也不再咄咄逼人,禮貌退下。

-------------------------------------

三日後,額璘臣很快召集了鄂爾多斯六旗的部落首領們與會。

大家就明廷使團的到來,商議了一番

其中達拉特旗首領就是額璘臣的兒子,左翼中旗由額璘臣親領,自不必提,其他五旗中,除了最靠近東邊的準格爾旗態度有些曖昧以外,其餘三旗也表示了支持。

於是乎,額璘臣就以此答複了郭之奇。

郭之奇也沒啥表示,隻說回去以後會正式上報朝廷,冊封額璘臣為大明順義王。

隨後返回陝北。

而幾乎與此同時,使團信使快馬往河套平原而去。

十日後,剛剛在六旗盟會上首鼠兩端的準格爾旗,正準備向察哈爾方向報信。

結果還沒來得及動作,一陣滾滾煙塵自南麵而來

正是在河套平原西側行動的明軍騎兵。

接著數日後額璘臣就收到了消息,準格爾旗想向察哈爾方向報信,但就被忽然北上的明軍七千鐵騎突襲,斬首五百,首領被擒。

準格爾旗在六旗當中本來就最為弱小,滿打滿算也就兩三千騎兵,被這番一擊,不到半日就被擊破,也屬正常。

但這還是給了鄂爾多斯諸部以巨大震撼。

其中還有二十多名察哈爾方麵的使者。

明軍派人將其人和家屬全部押送給了額璘臣,讓他自己看著辦。

額璘臣如何不知道,走到了這一步,自己還有其他選擇嗎?

接著,明廷正式冊封額璘臣為順義王,並帶著葉爾羌一起承認了其蒙古大汗繼承者的資格。

頓時在整個漠南引起軒然大波。

消息傳到察哈爾,清廷自然是萬分震怒,這兩年來,先是朝鮮出事,現在蒙古也出事,到時候,大清的左膀右臂都會被明軍截斷,被堵在山河四省的平原地帶,坐以待斃。

清初內蒙古

多爾袞急令察哈爾八旗、土默特、烏蘭察布諸盟旗西進,平定鄂爾多斯。

這三家加起來,占了漠南蒙古的三分之一以上,湊出兩萬多騎兵還是夠的。

但很顯然,此時的滿清,還遠遠沒有到達後世平定準噶爾後,對內外蒙古如臂指使的地步。

搖擺不定的,可不僅僅隻是鄂爾多斯。

恰恰是鄂爾多斯的跳反,讓各個部落發現,現在的清廷,已經缺乏對於邊疆和外圍勢力的控製能力了。

連朝鮮遼東這樣的老巢都保不住,害怕他在一望無際,橫跨萬裏的大漠草原上找岔子?

最後果然,土默特部明麵上對清廷依舊唯唯諾諾,但就是按兵不動,隻派兵在外圍巡邏一番。

至於烏蘭察布,這時候還是散沙一片,自己都分不出個主來,等到曆史上滿清將烏蘭察布捏作一團時,依舊是康熙時代了。

隻有察哈爾八旗比較賣命,但相隔上千裏,中間還有陽奉陰違的土默特部,進展緩慢。

於是乎,鄂爾多斯就在這樣尷尬的氣氛中,成為了漠南漠北諸多蒙古部落中,第一個獨立的大部落。

甚至在明廷的支持下,額璘臣還獲得了阿拉善地區部落的支持,實力上逐漸向察哈爾靠近。

消息傳到南京時,光烈六年的秋收已經接近末尾。

經過三年的恢複與發展,南京城再度煥發出繁榮景象。

今年江南地區,除了湖廣部分府縣有旱災外,其餘都還算豐收,主要是在度田以後,百姓負擔大大減輕,官府的稅收效率也大大提高。

至少在南方,民間經濟水平已經大致恢複到了萬曆年間。

當然,對於朝廷而言,更重要的是稅收。

自光烈四年以來,為了北伐,內閣署令戶部、工部和糧務公司合作,自西向東,在漢中、關中、嶽州、武昌、安慶、揚州等前線後勤補給重鎮,修建大型糧倉。

這年頭存儲糧草也是個技術活,好在不必太久,按照樞密院要求,隻儲存三年以內的即可。

先後動用十五萬民工參與修建,消耗財政預算九十五萬元,二十四萬石糧,終於在光烈五年建成。

每年夏秋兩稅所得的糧食,凡有冗餘,都盡量向這幾個地方調運儲存。

直到光烈六年秋收以後,遞到朱由榔手裏的奏章中,各個前線糧倉的總儲備已經超過了七百五十萬石,足夠一百萬人消耗近一年。

預計等秋收全部結束後,這個數字能達到八百萬石。

朱由榔坐在案前,一行行閱讀著內閣統計的各種數據。

內閣宰執們和都察院的王夫之,正端坐在殿下,也在批閱各個府縣送來的秋收和財政數據。

可用戰爭財政預算兩千三百萬元,儲備糧一千五百萬石,以及各類武器裝備的生產數據,民兵預備士卒的數據......

他輕輕合上奏章,緩緩道

“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