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被擒後,高得捷和譚洪也想收攏其餘潰散士卒,但無濟於事,古代軍隊一旦進入“炸營”式的總崩潰中,平時辛辛苦苦建立的秩序與紀律,就會在瞬間變成烏有。
而且吳三桂再拉,於軍中還是有不少親信的,很快,吳三桂的親信,張國柱,夏國相就已經反映了過來。
二人亦是吳三桂麾下總兵,但由於出身遼東,和滿清淵源頗深,自然不會輕易反正,迅速派出人手彈壓局勢。
混亂一直持續到了傍晚,一片喧囂嘈雜之後,整個劍山腳下的數裏連營,竟是隻剩下萬餘人馬,其餘大多潰散和在混戰中傷亡。
擒住了吳三桂後,吳軍剩下的諸多將領瞬時分成了三派。
這也是吳三桂治軍留下的惡果,也許是由於對自己上位手段的認識,吳三桂平常非常重視對手下將領的權力製衡,除了他這個平西王、大將軍外,往下一級便隻有總兵,而且是統共八個總兵。
還有幾個副將亦是獨立領兵,這一方麵是為了製衡兵權,另一方麵也是吳三桂對軍隊控製力不夠的體現。
吳軍並非全部都是山海關舊部,其中如高得捷、譚洪這種出身其他九邊軍將,或是明軍降將大有人在。
於是乎,吳三桂一旦被拿下,十幾號將領頓時群龍無首。
高得捷、譚洪二人自然是綁了吳三桂,想逼眾人就範,投降明軍。
而吳三桂的鐵杆,如張國柱、夏國相,則要求先釋放吳三桂人身自由,而後再商談投降問題,還有一個吳三桂親信胡國柱,被派往西北方向探路去了,還沒回來。
其餘半數軍將則大多持中立態度,冷眼看待雙方對峙。
吳軍陷入了內部危機,可明軍可沒有閑著。
高一功和劉文秀認為時機已到,吳軍頓兵雄關已有數日,軍心必然渙散,便勒令各部開始縮緊包圍圈,層層推進。
至於劍閣之上的狄才良他們和利州衛清軍,則處於懵逼狀態中。
原本隨著吳三桂攻勢的變本加厲,劍閣守軍壓力越來越大,見高得捷、譚洪大張旗鼓,以為又是一場惡戰,沒想到卻是吳軍自己先打起來了。
在山上也搞不清楚是啥形勢,隻知道吳軍兩萬多號人轟然混戰一片,喊殺一片,逃亡一片,而後就不再攻山了。
挺吳派和反正派的對峙持續了一天一夜,雙方分別以劍州縣城外的集鎮為界,分東西駐營,其餘隔岸觀火的軍將和數千人馬也不跑路,畢竟明軍的包圍已經完成,往哪跑啊?
最後兩派在第三天開始接觸,高得捷派人通知張國柱和夏國相,吳三桂在他手裏還沒死,但自己已經派人去告知明軍反正的消息,要求張、夏兩部和自己一起投降。
對於高得捷而言,這是向明廷表現的時候,如果能兵不血刃,把這剩下的萬餘人馬帶回去,可不是個小功勞。
隨著明軍包圍陣線收縮,之前潰散的許多吳軍士卒沒被高得捷他們收攏到,卻是被明軍俘虜了。
高一功也覺得如果能保全這支部隊,對於明軍的發展是很大利好,尤其是其中關寧和邊軍騎兵,若是能夠改編,再加上薑鑲部大同騎兵、鬆潘羌藏騎兵,陛下所設想的西北騎兵計劃就算有了基礎,無需從零開始了。
其實高一功在事後第三日就收到了高得捷的親筆信,知道了吳三桂被擒的事情。
這並不出乎他的意外,這種孤軍困於群山之中,前有雄關阻隔,後又追兵重重,傷亡慘重,士氣低迷,不出亂子才是奇事。
但他卻依然毫不表態,既不向高得捷、譚洪回信,也不讓五萬多明軍發動總攻,隻是繼續維持這種尷尬氣氛。
高得捷和譚洪等了兩日,也沒收到消息。
然後去送信的信使回來,說高都督毫無表態,隻是點了點頭,讓高得捷二人自行思量。
高得捷這才醒悟,吩咐人將軟禁起來的吳三桂拉出來。
而後對譚洪道
“我明白高都督的意思,這是想要讓咱們先交了投名狀,莫要讓天子和諸多將帥為難。”
高一功的心思其實不難理解,想要收編關寧軍和吳軍舊部可以,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吳三桂必須死。
而且還不能死在明廷手上,因為從這個時代的道德規範而言,吳三桂是有不死的理由的,如果他是作為俘虜交給明廷,那明廷想要改編關寧軍,並以此向許多清廷麾下出身邊軍的將領釋放信息,就很難殺他了。
畢竟當初吳三桂降清,是在京師被順軍攻克之後的事情,從封建道德而言,他投降清軍,並入關追擊李自成這個“逼殺君父”的賊頭子,說好聽點,完全可以和伍子胥相提並論嘛。
如果朱由榔不想用關寧舊部倒也無所謂,殺了就殺了,當今朝堂,還沒哪個不開眼的文官敢因為這點破事找天子麻煩。
但朱由榔也好,高一功也好,心中都有另外盤算,如若川陝砥定後,新建的騎兵部隊,薑鑲勢力實在太龐大了,必須要引入製衡,否則西北天高皇帝遠,就算把薑鑲調離,其舊部那般軍頭、軍閥做派,早晚要出大事。
騎兵這個兵種具有很強技術性,不是能像步卒那樣隨便拆散就安穩的,現在的許多吳軍將佐,日後都可以培養成大明合格的騎兵將領。
而這樣做的話,吳三桂這個舊主就變得比較刺眼了。
其實,哪怕到這一步,吳三桂還是可以不殺,因為日後改編薑鑲所部,麵臨的也是同樣問題,但明廷就沒考慮過殺薑鑲。
最核心的,還是天子和民軍出身的將帥們恨得咬牙切齒,一定要他死才安心,故而用了這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讓吳軍自己殺了吳三桂。
高得捷也無所謂,他本來就不是吳三桂嫡係,這髒活自己幹了也不會有啥罵名,最多以後和夏國相等人關係惡劣罷了,反正本來也不好。
-------------------------------------
“高兄弟莫要衝動!本王有錢!隻要你放了我,我家中金銀百萬,還有十幾房美妾,屆時一定......一定報答高兄弟!”
吳三桂先是被籠上頭套,被糊裏糊塗的押到北麵山坡,摘下頭套,一見數十甲士林立,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被看押了數日的吳三桂眼中血絲遍布,胡子拉碴,身上絲綢衣服殘破髒亂,竟是不顧形象哀求昔日部下。
高得捷環顧四周,時值傍晚,大劍山下暮色漸起,夏日草木蔥翠,倒是有些景色,隻是有數十甲士擎刀怒目,宛若雕塑。
此地名為伏蛇坡,原來是因劍山林木蔥鬱,氣候濕熱,多有毒蛇傷人,之前弘治時有一任知縣,號召組織百姓捕蛇,可以以此抵稅,於是乎便有許多地名以“蛇”冠之,這伏蛇坡便是其一。
坡上有一顆頗為粗壯,估摸著有幾十年光景的老榆樹。
高得捷最後對著吳三桂冷冷道
“王爺對不住了,還請不要讓我等為難。”
隨後有軍士遞上一根弓弦編的繩子,軍中沒有白綾,便以此相代了
吳三桂看著眼前弓弦,隻覺得頭昏目眩,雙腿顫顫,麵色蒼白
“不,不!你們不能殺我!你們不能殺我!”
“胡國柱呢?夏國相呢?”
“我願意投降!本王願降!”
高得捷長歎一聲
“投降......王爺亦是聰明人,應該早就想通了才是啊。”
“來人,幫王爺上路!”
言畢轉身
數名健壯甲士湧了過來,將吳三桂死死按住
“本王願降!願降!”
縱使他再怎麼呼喊、掙紮,那長長的弓弦已經繞到通紅的脖頸上。
隨著兩名健壯士卒各自牽著弓弦一頭,往兩邊狠狠一拉
“本王,願,願......”
一陣刺耳的吱呀聲傳出,其人麵色漲得紫紅,眼球突出
隨後目光逐漸渙散,不再掙紮。
原大明山海關總兵,滿清平西王,平西大將軍吳三桂,就此身死川北山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