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閣,又名劍門關,是川北三道中,最主要的金牛道上,最為險要的關隘。
當然,劍閣並非一開始就如此重要的
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以“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裏,連山絕險” ,於是在此處聚集大量人手,在懸崖峭壁之上“鑿石架空,以通商旅”,而在大劍山道路峭壁中斷、兩崖相峙之處,用山石砌為雄關,置閣尉戍守。
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完全不過分,劍門關其實不大,甚至非常小,滿打滿算麵積恐怕也就比籃球場大點有限,一般戍守軍士不會超過五百人,如果再加上周圍配套的烽燧、堡壘,也很難超過三千。(曆史上薑維三萬人守劍閣,應該是指防範劍閣在內的整個保寧地區),但就這點人手,已經綽綽有餘。
劍閣俯瞰圖
曆史上劍門關還沒有被正麵攻破過的案例,真要論起來,也就隻有長征時期,紅四方麵軍打下來過一次。
而現在,這個川北鎖鑰變成了清軍北歸路上的天險阻隔。
劍閣北側圖
南側
劍閣地域狹窄,清軍一共就隻放置了四百守軍,由一員守備千總統領,反正的劍閣將佐不過隻是個把總,名喚狄才良。
當初張獻忠退入四川後,麵臨清軍進剿,心裏變得多疑,多次想要肅清軍中不堅定搖擺者,部將劉進忠率川北兩府投降清廷,狄才良原本是白文選部下小校,後來被借調到劉進忠部,降清後被打散進入四川綠營聽用。
聽聞自己以前的老上司打到了保寧,再加上清軍兵敗如山倒,短短月餘就丟掉了四川大部分地區,心中不免就起了想法。
這就是用前軍和左軍為主力攻略川陝的好處了,這兩個地方原本就是順軍和西軍活躍的地區,還殘存不少影響力。
狄才良帶著二十多個親信,設計伏殺了守備千總和數名監督的滿洲軍士,而後在威脅利誘之後,逼迫剩下的守關士卒聽自己指揮。
整個關隘一共也就三百八十多名士卒,關上隻有六門當年土司叛亂時配備的佛郎機炮,但已經足夠。
他們先阻斷利州方向朝這邊的交通,而後通過錦衣衛和明軍取得聯係後,打出旗幟,正式反正。
高一功聞訊,非常高興,許諾向朝廷請封隻是把總的狄才良為參將銜,若此戰得力,更是直接進一步加授副將,給個伯爵之類也是不難。
這可是全殲四川清軍的大好良機啊!
同時迅速下令調動各部,白文選、秦佐明、王光興和剛剛接替楊展部的王複臣、譚文,以及四千鬆潘騎兵,三個炮營,步騎大軍共五萬八千多人,火炮近兩百門,一齊壓上,是必要將吳三桂、豪格部困死在這川北群山峻嶺之中!
豪格見情況不對,接到劍閣投明之後的消息,毫不遲疑,第一時間就賣掉了吳三桂,直接放棄走金牛道,在沒有通知吳軍的情況下,掉頭往百丈關和南江方向去,打算改行米倉道入漢中。
而吳三桂卻對此一無所知,其實就算告訴了他也無濟於事,因為豪格部在嘉陵江東岸,而吳三桂卻在西岸,想要改道,就必須先渡過嘉陵江,吳軍兩萬多人馬,時值六七月份,又是汛期,哪裏能渡得過去?
唯一的出路,隻有盡快奪回劍閣。
最先動手的還不是吳三桂,而是利州衛的滿清守軍,利州衛守將是吳三桂心腹,他們當然明白劍閣丟失意味著什麼,連忙引軍想要奪回劍門關。
劍門關地形北高南低、北陡南緩,從南往北進攻還算好一點,但如果從北往南打,則幾乎不可能拿下。
狹隘的通道,並排站下三個人都麻煩,最多一次隻能派七八百步卒上山攻關。
利州衛三千清軍,先後組織十餘次進攻,均無功而返,隻留下三百多具屍體,而守關軍士隻有十餘人被箭矢射傷,其中兩人身亡而已。
於是乎,當吳三桂駐兵劍山之前,就陷入了如此尷尬的境地。
別無他法,唯有強攻。
好在劍門關從南到北的路線還是要比北麵強一些,至少一次可以投送上千人了。
吳軍將士無法攜帶太礙事的長矛,隻能用刀盾、弓弩、火銃,分為數十人一隊,順著陡峭的山路,向上方的劍閣一步步摸去。
關城上,三門口徑並不大的佛郎機開始裝填,這些守關士卒自然是沒有炮營那本事,射程也短的可憐,撐死不到一裏。
但就這樣,卻已經足夠給攻關的清軍步卒以巨大殺傷。
滾熱的彈丸隻要碰到那狹窄山道,幾乎不用做選擇,就能掀起數條人命滾落下去。
就算僥幸突入百步以內,憑借巨大的落差高度,關上守軍可以肆無忌憚的向攻關士卒放箭、放銃,而且關前空地非常狹隘,隻夠展開一兩百人的樣子,雲梯都不好擺開,最多能攜帶一兩副。
而守關士卒輕鬆多了,隻需注意到那一兩副雲梯,集火破壞後,其餘完全就是一邊倒屠殺,關下清軍就算想用弓矢、火銃壓製對方都不可能,一方麵是以低打高,弓箭射力不及,另一方麵也聚集不了這麼多弓手火銃,隻能零散射擊,而對方卻能集結在關牆之上,肆意放箭、放銃。
任憑吳軍將士再如何勇悍,也克服不了這巍巍天險,不到一個時辰就留下數百具屍體後,被迫撤了下來。
扯下來後,還眼睜睜看著對方打開關門,收撿吳軍屍體上的器械甲胄和箭矢、火銃之類。
變成明日殺傷清軍的武器。
吳三桂通過望遠鏡目睹了全程,心中更是死沉下來,這位昔日大明的山海關總兵,如今滿清的平西王,再一次體會到了當初李自成率大軍攻打山海關時,那種恐慌的心境。
可那時候,至少自己還能向滿清求援,實在不行投降李自成也是條出路,而現在呢,自己怕是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了。
吳三桂別無他法,唯有繼續猛攻。
明軍王複臣、譚文兩部已經抵達青林口,白文選自南麵追擊,距此地數十裏外行營,秦佐明、王光興的大軍則沿嘉陵江北上,隔斷吳軍渡江可能後,步步朝西麵逼近。
也許是陷入絕境後的瘋狂,吳三桂也不再保留力量,不計較傷亡,賭上一切,以三千人為一陣,全軍分作七陣,從黎明時分開始,直到傍晚,輪流不停攻山。
全軍如困獸猶鬥,麵對劍閣瘋狂反撲。
利州衛的清軍也策應吳三桂,同時在劍閣後方夾擊。
三千人如果擺在平原上,實在是不值一提,隻是個小方陣而已,但若是鋪展在劍閣前狹隘的山道上,密密麻麻幾乎站滿了人,根本擠不下,隻能一股一股地摸上去。
不少人再途中滾落山崖摔死,麵對明軍城頭炮火,也毫無躲避的餘地,一旦碰到就隻能倒黴。
清軍的傷亡數字陡然上升,但這也並非沒有效果,起碼終於有近百清軍能夠摸到關城之下了。
並且由於後方還有利州清軍策應,守關士卒必須要分出一部分來應對,兩麵同時交戰,壓力頓時增加。
關內不過三百多號軍士,守起來十分吃力,狄才良隻能咬牙不斷激勵士卒
“高都督已然許諾了!凡此戰後,所有守關將士官升三級,賞銀百兩!不幸犧牲傷殘的,一樣照發給家屬,封妻蔭子!”
“正在保寧的劉都督、白總兵、王總兵都是當年的西軍老人,如今也都身居高位,封侯拜將,光烈天子言出必行是出了名的,必然不會騙俺們!”
“諸位弟兄,隻要在堅守幾日,建功立業,唾手可得啊!”
狄才良所言也由不得眾人不信,清軍丟了重慶、成都,現在連閬中也丟了,隻能灰溜溜的跑路劍門關,這是大家親眼看見的事情,如今既然已經反正,哪裏還有再動搖之理?
好在依憑地勢,明軍常常能以一比幾十的傷亡比來對清軍進行打擊,而總是吳三桂和利州清軍如何歇斯底裏,也不可能在關前一次展開太多人馬,劍門關那狹窄的城樓如同驚濤駭浪中屹立不倒的礁石,任憑拍打。
吳軍的士氣也日漸低迷,長此以往,也不免有心思活泛的人想尋求其他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