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紡織業

第一屆兩千學員,還有從原教導師和一線軍隊抽調而來的教官三百人,軍校不僅是新興軍事人才的搖籃,同樣也能成為許多傷殘、老邁退役軍官發揮餘熱的地方。

朱由榔給教官們的待遇不低,最基層的教官也對標哨總待遇,日後軍中那些年紀較大的將佐退役後,除了兵部外,兵苑也是一個好去處。

此時教導師建立已經超過了三年,超過五千人被培訓後輸送到各軍當中,至少能影響到全軍一半以上單位,大大加強了朱由榔對於軍隊的掌控力。

並且,這些具有文化素養的軍官,在經過基層鍛煉以後,迅速成為了樞密院的中堅力量。

參加完兵苑入學儀式後,朱由榔並未馬上回城,而是繼續往城外秦淮河西岸,莫愁湖以南的地區去。

江南是此時中國經濟的絕對重心,故而光複之後,隨著戰事平息,武備局的工廠也開始進行搬遷。

胡璿經過和左右侍郎宋應星、王應龍討論後,決定在南京、南昌、安慶、寧波分別建設廠房,其中南京規模最大,用於裝備衛戍軍隊,南昌、安慶的兵工廠和大冶一樣,位於前線不遠,便於日後北伐之時,供應大軍。

而寧波的工廠比較特殊,是為了海軍設立的。

隨著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工部下轄的武備局和礦務局也在飛速擴充。

到了光烈三年,整個工部所轄的各級工匠已經過萬,工部一度成為六部當中,預算開銷最大的單位,原本避之不及的冷板凳,地位也因此上升,話語權重甚至超過了禮部、刑部,以及被砍掉了一半職能的兵部,成為和戶部這種錢糧大戶平起平坐的存在。

廠房建在秦淮河邊,方便利用水力車床, 新任提舉南京武備分局的,正是宋應星之子,此時已經升到了工部主事的宋士意擔任。

各種器械產品的生產,無論是新式火銃、火炮,以及甲胄、兵械,都進入了水力鍛錘的時代。

以正在興建的南京廠為例,各式水力車床超過四百具,在蒸汽動力到來之前,水力是最佳的代替品。

胡璿陪同身側,向朱由榔報告工部近況。

東征以來,大戰不斷,軍隊損失頗為慘重,各個戰場,前後犧牲失蹤的,超過六萬人,尤其是軍山湖一戰,就超過了三萬。

但軍隊的數量卻並未因此減少,反而大為增加。

這種現象在局部戰爭中可能令人費解,但在全麵戰爭時卻很普遍。

全麵戰、總體戰,打得不僅是軍隊戰鬥力,更多的是政權動員力,前方戰場炮火連天的同時,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也在往前填充。

後世二戰蘇聯戰前兵力是五百萬,但戰爭結束之前,卻一度膨脹到一千三百萬,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源源不斷的動員,才是全麵戰爭製勝之要。

不同於建製鬆散的西歐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君主集權政體的存在,提前進入了以動員能力決勝負的總體戰時代,秦滅六國的戰爭時期,就已經注重於摧毀對方的動員力量了。

戰後統計,長達半年多的戰爭中,兩廣、湖廣、江西等地先後征發超過四萬人填充軍隊,轉運民夫達二十萬之多,再加上被轉化的俘虜,以及吳王係人馬的改編。

戰後,光複軍規模擴充到二十七萬,但人數雖然上升,裝備卻出現了缺口,火器屬於消耗品,一支火銃射擊一般射擊超過百發,性能就有所下降,達到三百發就要考慮退役了,否則很容易有炸膛危險。

火炮也是同樣道理,而且戰爭中還有大量的武器遺失、損壞,也需要補充,比如之前被趙任反水,鄔子寨一把大火,可是毛都不剩。

“樞密院統計的需求是多少?”

朱由榔邊在正在興建的廠房邊行走,邊向胡璿問道

“樞密院那邊光火銃就需要六萬支,而且陛下不是說,要在軍中推廣炮營嗎?按全軍需求,至少還需980門新式野炮,照眼下產量,如果江南這邊工廠能在三個月內開工的話,預計明年五月之前能完成。”

樞密院正在總結戰後經驗教訓,而後拿出新的軍隊編製改革方案,進一步提高明軍火力和裝備。

新式野炮在戰場上非常受指揮官們歡迎,但當時明軍一共隻有七個炮營,李過認為還是不夠,最好能夠每個師都下轄一個炮營。

除此外,野戰炮雖然方便,但麵對堅城,口徑和威力還是不夠,李過建議,除了每師的炮營外,最好還能新建兩三個攻城重炮營。

步兵中的火器比例,也進一步提高,根據一線將士的反應,希望能給陣鋒和攻城精銳配備短發火銃,部分長矛兵也可以用火銃替代。

還有披甲率,也有待提升,最好能達到三成以上。

當然,也有很難解決的問題。

胡璿斟酌道

“其實武器甲械都還好解決,現在的主要問題還是被服,新兵和轉化俘虜太多了,以前的部隊也有換裝需求,我們之前在廣東時,被服廠房就不夠,還得依靠民間采購,現在需求更大,恐怕......”

朱由榔略一思索,道

“其實被服、帳篷之類,沒有技術保密價值的物資供應,可以外包給民間嘛,工部隻要做好質量抽檢就行。”

“之前市舶司土地租賃不是考拍賣嘛,你們也可以弄一個招標會,預付部分定金,等民間商家生產完了,抽檢合格後再給全款,具體事宜,張同敞那邊比較熟悉,你們可以去請教嘛。”

胡璿沉思片刻後頷首應聲。

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節約成本,軍隊換裝不是每天都有的,一般一兩年才有一次,如果工部專門為此建設大量工廠,等換裝結束後,就閑置了。

與其如此,朱由榔更願意把這些訂單給民間,之所以如此考慮,還是為了之前構建國內市場循環的需求在。

通過海外貿易,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商人,都獲得了大量白銀,但白銀隻是堆在手裏,或者用做消費,是無法提高生產力的,必須要在國內投資產業,而後開拓國內市場,讓遠道而來的大量美洲白銀轉變為大明經濟循環的潤滑劑才行。

紡織業就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曆史上的工業革命就起源於紡織,當然是有緣故的,因為吃穿作為基本需求,紡織業從來不缺乏市場,而且紡織天然具有集體勞動的條件,並且對於機械效率有不斷需求。

中國傳統雖然也重視紡織,但那種紡織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小生產,而非社會大生產,小農式的個體生產永遠也無法孕育出工業革命,隻有市場邏輯下的規模化產業,才會對效率產生需求。

軍隊的訂單可以作為刺激,先吸引一批民間資本投資紡織業,而後形成的剩餘產能,還可以投放占領民間市場。

這個過程絕非皆大歡喜的好事,朱由榔想都能想到,一旦這些紡織工廠的產品進入市場,由於成本和價格更低,那些農戶婦女辛辛苦苦隻身勞作的成果,就會被逐漸取代,她們的收入也會一日不如一日。

工業經濟和小農經濟是互相排斥的,一旦前者變強,後者就會變弱,但與此同時,被大規模生產擊敗的小農紡織勞動力,又會湧入城市,變成工廠裏的紡織工人。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邏輯,殘酷、冰冷,卻又無法阻擋,如果這些小農生產者今天不被淘汰,那麼兩百年後,也要被破門而入的西洋紡織業淘汰,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

至少現在,朱由榔還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盡量放緩這一過程,避免經濟轉型“硬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