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兵苑

就在各省鄉試如火如荼進行之時,朱由榔正勒馬出南京內城,這幾天可是把他憋壞了,總算是能正大光明跑出去了。

此行倒也不隻是為了放風,而是帶著任務來的。

在恩科開始的同時,作為穿越者,朱由榔當然沒有忘記另外一個科舉——武舉。

但說實話,明清的武舉雖然也選拔出不少優異人才,但地位完全無法和科舉相提並論,武進士恐怕不比一個舉人強多少,這一方麵有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在,但更多的,還是武舉本身含金量不夠。

首先,所謂“窮文富武”,武舉第一項就是考弓馬騎射,這玩意實在太難為人了,戰馬可不同於一般馬匹,別說平民,就算許多小地主家庭它也負擔不起啊,更何談還要弓馬嫻熟。

除此外,對於身體素質的要求,也必然需要良好的營養條件。

於是非常尷尬的就是,有這些條件的家庭,人家更願意請個私塾先生,讓子弟考科舉入仕,沒這個條件的家庭,你想考也沒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太祖朱元璋是反對武舉的,朱元璋認為“三代之上,士之學者,文武兼備,故措之於用,無所不宜,豈謂文武異科,各求專習者乎?!”,意思就是,真正的人才都是文武兼備,為啥要搞文官武將各自取士,直接合並到一塊不就完事了嘛,所以洪武朝是沒有武舉的,而是將騎射加到了科舉科目當中。

朱元璋理想豐滿,但現實還是那個問題,“窮文富武”,這依舊會堵住寒門士子的路,後來科舉中的騎射科目也的確形同虛設,被廢除。直到憲宗朝建立了係統的武舉之後,武舉的地位也非常尷尬,基本上,隻有那些衛所軍官子弟,實在沒辦法走科舉後,才會參加武舉。

而且即使中舉,待遇也不高,相較於科舉進士,動不動就能入翰林、入六部,最差也是知縣,可武進士,卻隻能得一個虛銜,運氣好有門路的才能混個低級軍官。

並且人數也不多,每科一般也就幾十人,雖然也出過俞大猷這種名將,但總體上依然相當拉胯。

而朱由榔開出的藥方也很簡單。

說到底,過去那種武舉形式,歸根到底是出於一種“圖省事”的投機心理,考武藝、考謀略,寄期望於能夠碰見個郭子儀那般名將出來。

這對於封建時代的軍隊而言無可厚非,但朱由榔既然想推進軍隊近代化,就必須做出改造。

之前不是已經有教導師了嗎?幹脆直接把教導師固定下來,改為武學,擴大招生。

基層軍官才是軍隊靈魂,“猛將必發於卒伍”,唯有一支有文化、有素質的基層軍官隊伍,才能將軍隊帶向新時代,成為自己事業的堅定基石。

於是乎,曾經的武舉,變成了招生考試,而教導師也搬到了城外,換了牌子,稱為“大明武備兵學苑”,由於所在的地方叫做細柳坊,故而大明兵苑常被稱呼為“細柳兵苑”,倒是有當年周亞夫細柳營的典故在。

招生考試隻有兩科,不再單獨考察騎射,當然,如果你會那更好,直接作為“特長生”錄取。

第一科考文化,不同於以前要考什麼謀略,這個考試要求非常低,基本就是小學語文水平,能讀會寫就行。

第二科考體力,穿上甲胄,帶上武器,跑完八裏地,就算完成。

隻要能通過這兩科,並且經過審核,沒有犯罪記錄,就能成為正式學員。

這標準之下,家庭條件稍好的平民階層也能進入,甚至常年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自耕農恐怕還更有優勢些,唯獨需要識字有些麻煩,但考慮到明代的識字率並不算太低,許多自耕農、小地主家庭也會讀一兩年私塾。

而且社會上還存在大量科舉考試中的淘汰者,那些連秀才都沒考中的童生,也多了一條路可走。

朱由榔讓剛剛轉任兵苑祭酒的李明忠放大膽些,第一屆幹脆先召個兩千人,教官也好解決,當初的教導師無論虎賁旅還是羽林旅都已經畢業了,直接抓一批成績優異的回來當教官。

教導師解散後,原本的總兵李來亨可謂如蒙大赦,非要申請跑到一線當指揮官,不願意帶學員了,這兩年他可謂相當慘了,農民出身的他還得和教導師將士們一起學文化知識。

朱由榔見他學了兩年,也算有所成了,便給他挪了窩,先轉到樞密院當個承旨,等部隊擴軍後,再下放一線任職。

而新建的兵苑祭酒,思來想去,選擇了素來以嚴謹治軍聞名,文武雙全,在湖廣戰場立下大功,這次被封了建昌侯的李明忠。

兵苑學製為兩年,效仿之前羽林旅,第一年上半年全體集訓,練習紀律、體能和文化政宣課,下半年開始分科,分為步、騎、炮、輜、政五科,政宣科是新設立的,以前隻實行在教導師內部的政宣製度,將通過這一渠道逐漸向全軍推廣。

從第一年下半年開始,除了文化、體能、紀律、政宣課外,開始添加各自的軍事技能、格物、數學、戰史等科目,並每月組織演習操練。

入苑即入伍,這些學員進入兵苑後,和現役士卒一樣,是有軍餉的,甚至還要高一些,比當年戚家軍還要高些,每月一兩七錢,一年二十兩以上。

和他們畢業進入部隊後,隊副一級的工資差不多。

故而養這個兵苑,雖然就幾千號人,但相當於多養一個師了。

朱由榔規定,每年兵苑入學和畢業儀式,天子都必須到場參加,如果天子染病或者年幼、年邁,才能讓太子,或者大都督同知、樞密使代替。

這些學員,日後便是明軍的中流砥柱,再如何重視也不為過。

朱由榔親自著戎裝,在禦前司儀仗隊伍的護送下進入還沒完全建成的兵苑。

兵苑主體是在原孝陵衛的一處兵營校場上改建,營房都還沒搭建完,隻是勉強夠住。

不過校場倒是寬敞,站個幾千人不成問題。

新進的兩千學員,尚還有些稚嫩,隻接受了七天的臨時紀律訓練,勉強能排出陣型,但依舊缺乏久戰老兵的肅殺之氣。

原本朱由榔還擔心兩千人招不滿,但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先後參加選拔考試的人員達到三千五百多人,還不得不以成績淘汰一批。

究其本質,科舉雖然門檻不高,但有那天賦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淘汰相當殘酷,對於許多連秀才都考不上的童生,還有沒條件繼續讀書的平民子弟,隻要識字,考兵苑也是一個不錯選擇。

而且對於平民子弟而言,兵苑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餉銀,畢竟一般家庭很難負擔一個青壯勞動力脫產讀書,但隻要進了兵苑,便有不菲的軍餉,可以補貼家裏。

兩千人全部都是十六到二十八歲之間的青壯,往校場上一列,還是很有視覺衝擊力的。

由於還沒有開始訓練學習,所以並未發甲胄兵器,統一穿鴛鴦戰襖和範陽帽,一眼望去,火紅一片。

朱由榔隻講了幾句,畢竟這年頭沒有麥克風,還需要人傳話,講太多太麻煩。

但最後卻是補充道

“朕在此許諾,隻要爾等畢業考核之時,表現優異的前三十名,朕會親自贈劍,帶花走馬太平街,並賜宴於乾清宮,如進士瓊林宴例!”

此話一出,眾人無不心潮澎湃,天子親自賜劍,並且能像科舉殿試之後的瓊林宴一樣,帶花走馬過街,入皇宮宴飲。

頃刻間,讓這些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從科舉入仕,才選擇這條道路的青年學員們燃起希望。

“吾皇萬勝!大明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