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烈三年的新春,由於奉天殿被焚的緣故,元旦大朝改在謹身殿進行,光複江南,興克舊都,以及短暫和平的到來,都讓這個新年格外喜慶,但原本心潮澎湃的江南士子們,卻陷入了某種複雜情緒當中。
朱由榔並未隱瞞什麼,隨著時間推移,有關天子以及年後朝堂巨大變動的不少傳言開始散播。
十二月除夕,內閣輔臣陳子壯外出回府的車駕被數十名士子攔住,為首一名舉人,當場叩首,以血書詢問。
“聞天子欲以軍將替內閣,顛倒文武之製,敢問學士可有此疏?”
陳子壯倒是也不慌亂,數千人圍觀之下,冷靜回應
“是與不是,與爾等何幹?此軍國重事,當以天樞裁奪!”
雖讓兵丁驅散人群,維護秩序。
次日年初大朝,有士子數百,於承天門外叩闕
“陛下堯舜之姿,焉能做如此荒唐事,必是瞿、陳、呂、堵、薑,五奸臣弄權耳!蠻夷剛滅,又有權奸當道,我等士大夫,自當倒賊以還朗朗乾坤!”
自古以來,學生都是最容易煽動的,尤其是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情況下,數百人浩浩蕩蕩,堵在承天門前。
可宮內大朝卻依舊沒有耽擱,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就像沒看見他們一樣。
這一刻,一種無力感爬上了所有人心頭,他們更加深刻地發現,他們對這個橫空出世,從肇慶一路打過來的朝廷,竟然如此陌生。
大朝會之上,隨著戰事基本結束,各地督撫大臣、軍中將帥,大部分彙集京師,他們可不僅僅是來過年的,自東征以來,凡立功、捐軀者數不勝計,也該到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謹身殿高台之上,中書舍人謝穎扯開金色繡龍帛書,麵對下方站立著的數百文武大臣,漲紅了臉,朗聲一一念去。
已故光複中軍副將塔天寶,力挽狂瀾、身捐王事,追封綏國公,諡武肅。
已故總兵餘龍,追封潮郡公,諡忠簡,已故總兵馬進忠,追封榆郡公,諡武靖。
此三將,爵位可由子嗣承襲一代不減等,由天子內帑出資,於軍山湖畔立祠堂供奉。
再往下,陣亡犧牲的其他副將、參將等軍職追封,不多贅述。
雖然殘酷,可不得不說,縱使朱由榔萬般重視,但大家更為期待的,還是剩下活著的封賞。
朱由榔坐在丹陛之上的皇位中,正襟危坐,麵色肅然,在琉冕之下,看不清表情。
謝穎清了清嗓子,接著念道
“光複中軍都督、陳郡公李過,沉斷英謀、忠勇無雙,克立殊勳,加封寧國公。”
高一功加封鄂國公,鄭成功加封威國公,趙印選加封信郡公,劉文秀、艾能奇、焦璉、胡一青、王興、郝搖旗等諸將共十九人,全部封侯。
再往下,其餘功勞沒這麼突出的總兵、副將一級還封了二十三個伯爵,再往下就都是散階了,沒必要在這裏宣告。
不過還有一個名字未曾念及,謝穎看到帛書最後,竟是頓了頓,才繼續道
“光複左軍都督、齊郡公李定國,先以克複雲南,由興討閩浙,有救駕之勳,陣戰多鐸、生擒博洛,功在諸將之冠。”
“加封武威郡王!”
此言一出,下麵部分臣工議論紛紛,有明一朝,從無異姓王之說,即使是功高如徐達、常遇春,也是死後追封。
如果這個旨意,是在嘉靖、萬曆、天啟之時,甚至於之前的皇帝在位時,恐怕還沒等對方念完,就已經有人衝上去“觸柱血諫”了。
但現在,僅僅是稍稍喧嚷之後,便回歸平靜。
因為那裏坐著的,不是哪個太後、文官、太監們擁立出來的繼任之君,而是真正如同朱元璋、朱棣一樣,“削平天下、混一宇內”的中興之主!
大朝會結束後,所有人卻並未解散,已經六十四歲,年邁體衰的閣臣呂大器再次上疏乞骸骨,朱由榔挽留再三,最後同意,加封其為太子太傅,賜銀五千、帛百匹,三公車馬、儀仗,命刻立牌坊,禦前兵馬護持,禮送還鄉。
對於明眼人而言,這是意料之內的事情,呂大器在諸臣當中,年紀最大,身體也素來不佳,年前就多次上疏請辭了。
問題在於,誰來接替他的位子。
從之前風波之中,所有人對於天子心中所想都有所揣測,但事到臨頭之前,也不敢妄下論斷。
但很快,謝穎手中的下一封聖旨揭開了答案
升武威郡王李定國,為光複軍大都督府同知,劉文秀接任左軍都督。
大都督府同知,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是僅次於光複軍大都督的職位,由於大都督為朱由榔親領,也就是說,李定國將成為明軍實際上的總指揮官。
原本平息下來的議論之聲,又開始響起,殿中侍禦史連忙出前高聲維持秩序。
倒是四位閣臣,以及剛剛請命致仕的呂大器都沒什麼驚訝動作,大概早就知道了。
可聖旨還沒念完。
升光複中軍都督李過為樞密使,中軍都督由趙印選接任,焦璉升任都督同知,同時李明忠升任前軍都督同知。
樞密使李過,入內閣參政。
殿下頓時寂然,樞密使?這不是宋朝的職位嗎?
當然,其實明朝也有過樞密使,準確來說,是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那時還沒有五軍都督府,樞密院就作為最高軍事機關存在。
很快,下方就有大臣出列,朗聲詢問
“陛下,我朝中已有光複軍都督府統率軍事,當年太祖皇帝廢樞密院,就是因為五軍都督府已代替其職,敢問陛下,這樞密使豈非重疊?”
朱由榔聞言看向謝穎,這種大朝會裏麵,皇帝一般不用親口說話。
謝穎望著聖旨接著道
“設樞密院,有樞密使一人,位同尚書,副使兩人,位同侍郎,都承旨一人,承旨若幹,均以武官充任,主理軍中人事調動、編製、訓練、兵械、條例諸務。”
大臣們一下子明白過來,那名官員也回到位置上,這個樞密院的權責和大都督府並無衝突,但所有人卻又把目光看向另一個方向。
兵部。
是的,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新成立的樞密院手中權力,和兵部基本重合,直接占了兵部事務的一半。
明代自土木堡以後,勳貴集團影響力喪盡,五軍都督府基本上就是虛職。
要知道,平常所說的軍權,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叫統兵權、一個叫調兵權。
明朝中後期,文官掌控朝政後,調兵權基本為外派的督撫們掌控,而統兵權,包括兵械、將領官職調動、征兵等等工作,事實上都收於兵部之手,而文官通過控製兵部,來控製軍權。
可轉移目光的百官們這才發現問題所在,之前的兵部尚書,不就是呂大器兼任嗎?
也就是說,此時兵部群龍無首,連個帶頭反抗的人都沒有......
但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都督府是沒事了,那兵部呢?如此一來,兵部還管個啥?
謝穎接著道
“征兵、將卒遣散安置、民兵訓練、城防建設、軍餉、軍資審計依舊由兵部負責。”
不少文官這才鬆了一口氣。
這就是朱由榔想出來的對策,一方麵要把軍權徹底從文官的影響中拔出來,同時還要讓軍方進入決策機關,能一方麵又要盡可能的限製監督軍權。
既然不能以文馭武,那何妨以武製武。
朱由榔事實上就是在效仿近代軍隊的指揮架構,把軍權分為三個部分。
兵部雖然權力大減,隻能做些打雜的活,但手中依舊有三個關鍵權利,其一,征兵權,這是為了削弱軍中的地方主義和宗族主義,軍官能指揮部隊,但不能挑選控製兵源。
其二,退役安置,如此,軍人的退役待遇不再由直屬的將領安置,而是由朝廷統一安置,既能防範某些人喝兵血,也能讓軍人明白自己的待遇是誰給的。
其三,軍餉、軍資審計,這項權柄最大,所謂審計不是說由兵部發餉,發餉工作肯定還是樞密院和都督府負責,而是查賬!每年軍費預算花在哪?花了多少?樞密院和各地都督府都得給兵部一個說法。
相當於後世的國防部。
而樞密院的建立,毫無疑問,就是奔著總參謀部去的,很多人誤解參謀部,以為就是個幕僚機構,出出主意罷了,其實不然。
總參謀部總管軍隊的編製、人員調動、日常訓練等等幾乎所有非戰時的軍隊事務,是一支軍隊的“大管家”,也就是所謂的“統兵權”。
至於剩下的都督府,事實上就是具體指揮戰爭的司令部了。
如此,達到兵部(國防部,軍事政務與審計機關)、樞密院(總參謀部,軍事建設與領導機關)、大都督府和各軍都督府(總司令部和戰區司令部,軍事指揮機關),三權分立,三個機構除了兵部會有部分文官參與,其餘全部由軍官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