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於發現人才
領導是一門藝術。“好瓦匠沒有用不了的磚”。一個出色的管理者,必須要能量才用人,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人才,缺少的隻是發現人才的慧眼。
法國的“銀行大王”斯蒂芬就是因“小心拾起大頭針”而被發現的。早在讀書時,斯蒂芬就立誌要當個銀行家。大學畢業後,他鼓起勇氣來到巴黎一家最有名氣的銀行碰運氣。結果很不理想,吃了一個閉門羹。然而這位年輕人雄心勃勃,並不氣餒。又先後走進幾家銀行去求職,可是連連被拒之門外。幾個月後,斯蒂芬再一次去了開始到過的那家最好的銀行,並且有幸見到了董事長,但是又遭到拒絕。他慢慢地從銀行大門出來,突然發現腳邊有一枚大頭針。想到進進出出的人可能會被地上的這枚針所傷,小夥子馬上彎腰將其拾了起來,然後小心翼翼地放進了旁邊的垃圾桶裏。
第二天斯蒂芬意外地發現自己的信箱裏有一封信。拆開信封一看,天哪!原來是那家赫赫有名的銀行發出的錄取函。這真是喜從天降,小夥子懷疑自己是否在做夢。原來,斯蒂芬昨天在銀行大門外拾大頭針的一幕被董事長看見了。他認為精細小心正是銀行職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於是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決定錄用這個年輕人。正因為斯蒂芬辦事負責認真,對一枚針也不粗心大意,所以能在工作中創造輝煌,日後成為法國的“銀行大王”。
這個事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管理者要獨具慧眼,善於由顯見隱,從貌似平常的事物中發現下屬不凡的特質;學會由小見大,從一些細小的事情裏,透視出人才的重要特質。
許多有學曆、年齡、專業等條件的職工,由於他們主觀不努力,工作態度又差,做工作也挑挑揀揀,馬馬虎虎,不負責任,最後成了一個難事做不了,易事不想做的庸人。
有些領導,求賢若渴,把學者、名人當做專家聘來,後來也大失所望。有些學者由於研究對象不同,盡管發表了許多文章,出版了不少專著,學術成果顯著,但未必就是專家。管理者要聘某些學者為專家時,一定要注意考查他所研究的問題和你們的主業是否相符,是否能夠做到理論聯係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有些名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作為領導,要考查受聘者名氣的來曆,凡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名氣,比較可靠,而對突然冒出來的名人,則需要進行進一步辨明,以避免聘來被媒體炒作出來的所謂名人。事實上,博學多才的人,雖然博學精通,見多識廣,但往往不露聲色。
長久以來,中國人一直以謙虛為美德,不善於或不敢將自己的才能表述和展示出來。隨著改革開放,與外界尤其是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人們的一些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在人才招聘上也表現得很明顯。
在北京大學校園,曾有這樣一則廣告:誠聘具有網絡背景、熟悉互聯網、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者,英語六級、碩士博士優先,月薪要求低於1.5萬元者免談;熟悉三維動畫設計的美工人員,月薪要求低於6000元者也免談。這則廣告引來了眾多的應聘者。
一位應聘者如此袒露心跡:“我敢來應聘,是因為我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否則我不會來,該公司工資較高,對應聘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天正公司負責人說:“敢要高工資,至少說明他有能耐、有勇氣。互聯網時代,隻有那些處於浪潮尖上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跟在浪潮後麵的人永遠不會有出路。這也印證了互聯網上的規則:即第一名可以成功,第二名可以獲利,第三名可以謀生,其他的隻好靠邊站。我們需要的是有才能和勇氣的人。”
與人交談時,有人常把“我”字放在前麵,不顧對方的心情與感受。大談自己的看法,炫耀自己的學識,顯示自己的才幹,似有懷才不遇之感慨。對這種自命不凡的人,盡管他有些特長,但也不能放心大膽地使用。這種人自以為是,自以為什麼都懂。恰恰反映出他們是徹底的無知。有了這種誇誇其談的心態,他們做起事情來會經常不顧領導的意圖,偏偏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以為這才是個人價值的體現。如果公司領導被他的誇誇其談所蒙蔽而重用了他,就會誤了公司的大事,成為公司發展的阻礙。
那麼,如何鑒別一個人才的類型呢?這就要求管理者善於從多方麵加以考查。
一般來講,人才有以下幾種類型:
1.縝密型人才
其最大特點就是忠於職守,這是任何時代、任何領導都歡迎的人才。這種人才不貪功取巧,踏實認真,歸屬感強,是財務部門、審計部門的最佳人才。
2.通靈型人才
一般知識麵廣博。基礎深厚,有很強的綜合、移植、創新能力,能夠在全局的高度上集思廣益,上下協調,善於應付多層次多角度的問題。這類人才不可多得,一般適於擔當常務管理工作或在樞紐部門任職,如總調度員或辦公室主任等職位。
3.創新型人才
有能力、善應變、敢拚搏、行動富於冒險性、思路新穎、趕超之心重。任用這類人員,一定要委以獨立重任,並極端注重工作方法。這類人員是開拓局麵、打開通路所必須的。這類人才適合新產品開發部門或營銷部門的工作。
4.實幹型人才
這是任何組織都應必備的人才。這類人才埋頭實幹、有吃苦精神、注重工作效率和質量,管理者應對這樣的人才適當加以保護和關愛。其最適合的工作是公司最主要的業務部門或主要產品的產銷部門。
管理者隻有擁有了鑒別人才的眼力,才不致於使人才從自己的眼前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