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立身行事,選擇在左放棄在右

《呻吟語》reference_book_ids":[7315417078784068648,7113837265335356447,7312744521115110426,7356070703986134078]}],"1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0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316473043784567843,7267077380982705167,7294563911238421544,6838936263853083655,7344955385830181950,7299671005981576246,7316124681847704630,7310137145899879439,7332312704918490174,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6857436090370886663,7109046350297189383,7374671359663688729,7338324426368240702,7236253131019914292,7340471392090999870,7254873615454178367,6992952061541223454,7316441139328863294,73382454157555825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交友要廣泛,不可不選擇

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變得越來越重要,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多個朋友多條路。但是,社會紛繁複雜,人也形形色色,朋友也各種各樣,因此交友要廣泛,但是一定要加以選擇。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朋友呢?孔子為益友和損友各提出三條標準,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就告訴我們,要結交有益的朋友,就要同正直誠實的人交往,這種人安全可靠;要同寬容大度和體諒人的人交朋友,這種人胸懷博大,明智豁達,不會斤斤計較,不會小肚雞腸,不會患得患失;要和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這種人生性好學,博學多聞,值得學習。

因此,我們在選擇朋友時,應當掌握一定的原則,要品行端正、對自己有益的朋友。千萬不要同那些善於獻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不要同那些當麵恭維、背後誣陷的人交朋友;不要同那些誇誇其談、華而不實的人交朋友。如果交上損友,是非常有害的。下麵有幾個交朋友的方法:1.有計劃地選擇朋友

尋找朋友首先要有目標、有計劃;這個目標是你本人是什麼類型的人,應和哪些人建立人際關係。目標很重要,它可以把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有了目標還要有計劃,計劃是為目標的實現買保險。如果沒有計劃,目標就是孤零零的,會感到很寂寞。如果沒有目標去引導,計劃就像迷途的羔羊,會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2.質與量並重

世間萬物皆由它的質量,人際關係也有質量,質是品質,量是數量。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品質自然也有高低。一個人的品質由心態和能力組成,有能力、心態好的人才是高品質的人。有了商品質的朋友以後就要增加量了,有了質沒了量,不可能產生更大的力量。當然,有了量沒有質更不行。所以,交朋友要質量並重。

我們常說,你與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成為什麼人;你讀了什麼書,你就成為什麼人。如果你覺得自己還不成功,那你先看你是和誰在一起。如果你是你周圍“鶴立雞群”的一位,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自覺高人一等,要知道這就是你不成功的原因之一。相反,如果你是最差的一個,那麼你就可以吸取你周圍的人的成功經驗和智慧,可以借用他們的光芒。雖然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的命運質量卻決定於他的人脈。因此,要多結交一些比自己優秀的人,那麼自己也就有機會變得優秀了。

3.做個有影響力的人

影響力是什麼?影響力就是能夠影響和改變他人的能力。建立人際關係,是你去找別人容易,還是別人主動找你容易?是你找別人有效,還是別人主動找你有效?答案肯定是別人主動找你更容易、更有效。那麼,如何讓自己成為有影響的人呢?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然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有愛心、有學習力、有魅力的人。

4.深入交友

珍惜友誼,發展感情。有的人交友像“蜻蜓點水”或“黑瞎子掰棒子”,不能深入,滿足於泛泛之交;或者見異思遷,喜新厭舊;忽視朋友的情感,以自我為中心;有的搞實用主義,需要時是朋友,用不著時成路人,一旦有點矛盾就翻臉不認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與人為善,珍惜友誼,須明白:有很多良友,勝於有很多財富。

按上述準則結交的朋友就是誌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朋友,是真正的益友。這樣的朋友才會有真摯的感情,才能與你患難與共,同舟共濟。

選擇忍讓,放棄爭強

在漫長的人生中,人要做很多事情,有時可能一帆風順,有時就可能有許多不如意。不管在哪種情況下,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最終使命,追求屬於自己的成功。特別在不如意之時,要能承受別人的嘲笑,這是一種雅量,同時也是忍的標誌。時刻要記住:讓人三分不為輸,退一步海闊天空。

“讓人三分”是做人不可缺少的一種高貴的道德品質,人與人之間相處,很可能會產生一些摩擦和磕磕絆絆的,也可能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切身利益在無意或者有意之間受到對方的一些傷害,無論處於何種情況下,采取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或以牙還牙、以一報十的做法,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要想處理得好,就應該學會諒解,學會寬容,學會忍讓,決不可為了一點功名拍案而起或拳腳相加,更不能為了蠅頭小利反目成仇,導致兵戎相見。

有些人喜歡爭強好勝,這是他固有的性格,在外表看來似乎是英姿勃發、頗具陽剛之氣。其實不然,一個真正有氣度的人,是善於忍耐的,在有理可爭的情況下,他還學會了善待對方,而不是隻求自己痛快而耀武揚威。有些人因芝麻大一點小事想奪回自己的麵子便結夥成群,聚眾欺人,或是幹脆憑一時之勇就“提刀問斬”。在處理事情時,不可衝動,要學會忍耐。其實許多事在心靜下來之後就很快能發現它是不應該的。

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經常都可以看到這種場麵:因為話不投機或者是為了蠅頭小利,所以鬧得麵紅耳赤,輕者怒目相視,重者大動幹戈,事後都感到後悔不已,甚至帶來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這些都是不知忍讓的具體表現。或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忍讓的重要性,或許他們認為“忍”有傷大雅,而忍讓的對立麵“衝動”就成了其尋釁滋事的最好理由。實際上,在日常瑣事和生活細節上能夠做到忍而不發、淡泊於事,才真正不失君子風度。所以,凡事都要堅守心靈的“防護堤”,學會選擇忍讓,在大是大非麵前更好地把握自己,永遠堅持“讓人三分”的態度,做一位心寬體胖的“忍”君子。

忍讓者總是以平和的心緒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為,以寬闊博大的胸懷去容納他人的行為,最終以無可爭議的事業成功來警示世人。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忍讓是理性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能忍讓者,意誌必堅韌,肯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道德品質,也必定能得到大家的擁護與尊敬。

有人說,禮讓一寸,得禮一尺。在人生道路上,能謙讓三分,心就可天寬地闊。俗語說得好:“路留一步,味讓三分。”意即路徑窄處,留下於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要多為他人著想,要給人留有餘地。

我們要時時記住:讓人三分不為輸。不要去計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去想一些無聊的事,凡事都要盡心盡力,時時做到問心無愧。對任何人都要大度,對任何事都要懷著一顆寬容的心,不去計較一時之得失。給人玫瑰,手留餘香。快樂了別人,自己也是快樂的。

今日選擇吃虧,日後換來福報

吃虧的人往往會生氣,其實,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中國哲人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曠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寧靜。

唐代的兩位智者寒山與拾得(他們二人實際上是一種開啟人的智慧的象征)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我們很有啟發:一日,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結局可想而知,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拾得的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者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那麼,我們就真的應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所以“吃虧是福”不失為人生一種特殊的處世哲學。“吃虧是福”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吃虧”大多是指物質上的損失,倘使一個人能用外在的吃虧換來心靈的平和與寧靜,那無疑將獲得人生的幸福。記不清哪位哲人曾寫下下麵這段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這的確是對“吃虧是福”的最好詮釋。在此引用,與大家共賞:人,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係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的回報時,你一定取得了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的獲得超過了你付出的勞動,甚至不勞而獲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很多人拾金不昧,絕不是因為跟錢有仇,而是因為不願意被一時的貪欲搞壞了長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沒有無緣無故的得到,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去。有時,你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也有時,看似占了金錢便宜,卻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精神的快樂。所以先哲強調:吃虧是福,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調的姿態做著各種各樣的好事,在某種的程度上說,他們當然就是我們常說的“聖人”。

吃虧是福,生命中吃點虧算什麼?吃虧能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能換來身心的健康與快樂,又有什麼不值得的呢?

能容則寬,有容乃大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

相傳春秋時期,楚王請了很多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席間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燭光搖曳。酒至興處,楚王命令兩位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陣大風刮過,吹滅了所有的蠟燭,廳堂裏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到座位上。並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接著大聲向各位臣子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飲幾杯。”

眾人都沒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

後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位勇士獨自率領幾百人,為三軍開路。他過關斬將,直通鄭國的首都。此人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於他,而發誓畢生效忠於楚王。

這個小故事講的是寬容,楚王表現出了一代霸主的大度。在今天看來,這件事小得不能再小,男女同事之間還可以握握手嘛。但在當時的男女授受不親的社會風氣下,當事人還是國王的寵姬,性質就嚴重了。楚王非但不治罪,還想辦法替他遮羞,這種胸襟,即便是別有用心,也能光耀千古了。

寬容,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容。隻有對自己寬容的人,才有可能對別人也寬容。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寬容地對待自己,就是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充實自己很重要,隻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在機遇到來之時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遺憾。知雄守雌,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轟轟烈烈固然是進取的寫照,但成大器者,絕非熱衷於功名利祿之輩。

寬容,最重要的是學會去寬容別人。寬容了別人,等於善待了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快樂。經曆過風和雨,才能領悟到人生的苦和樂,愛與恨,才知道人生中應該忘記什麼,記憶什麼,放棄什麼,學會什麼,那樣才是舉重若輕。我想,最該忘記的是你曾幫助的人,你最應該原諒是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最該放棄是功過事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學會的便是寬容別人。

寬容,意味著不拿別人的過錯來傷害自己。我們有時候可能受到過別人的傷害,而把自己的心情陷在深深的痛苦和煩惱之中不能自拔。其實上,痛苦往往是你自己找來的。麵對已經發生過的傷害,隻要咱們去正確地對待,去認真地分清那些是有意的傷害和不經意間帶給你的傷害,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它,用一顆包容之心對待之,你心中的煩惱就會減輕許多許多。

選擇以德報怨,放棄以怨報怨

很多人隻知道“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原則,而置“以善相待”“以德報怨”的為人之道於不顧,總認為將對方搞得吃不香睡不踏實,方是人生的一樁樂事。其實,這種人在傷害對方的同時,也將自己傷害了。真正善於做人的智者,總是敞開大度胸懷,做到理解與寬容。放下恩怨,學會寬恕,用愛代替仇恨吧,這樣將讓你緩解痛苦,並且變得快樂起來。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

荷蘭的一所著名的大學的研究人員組織了一批誌願者做了一項有關於“寬恕”的實驗。

參與實驗的誌願者們被要求想象自己被他人傷害了感情,並反複“回憶”被傷害時的情景。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時候的誌願者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的壓力同時增加,並伴隨著血壓的上升,他們的心跳也加快了,還冒汗、麵部表情也扭曲。之後,研究人員又要求這些誌願者終止想象自己被他人傷害的情景,盡管沒有剛才的生理反應強烈,可是某些生理症狀仍然存在。最後,誌願者被要求想象已經諒解了自己的“假想敵”,這個時候,誌願者感到身心放鬆並且非常的愉悅。

由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寬恕別人,並不代表為傷害你的人尋求借口,而是將目光聚集在他們好的方麵,進而將自己拉出怨恨與痛苦的泥潭。

“如果有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如是說。為傷害自己的人而怒火中燒,最終受傷的可能是你自己。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名叫海格理思的大力士。一日,海格理思走在崎嶇坎坷的山路上,看見路中間有一個口袋似的東西,非常礙眼,於是,他走上前去,想著一腳把它踢開;沒想到的是,那個東西非但沒有被踢走,反倒變大了一些。

見到這種情景,海格理思很是惱火,於是,使出全身力氣又踩了那東西一腳,想將它踩破,但它非但沒有被踩破,還膨脹了一倍。海格理思惱羞成怒,到不遠處撿來一根又粗又大的樹枝,使勁兒砸它,它居然再次膨脹,大得將整個道路都封死了。

這時,山中出現了一位聖人,望著怒火中燒的海格理思,說:“親愛的,別再動它了,請放下計較之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就會變小如初。你總是記掛著它,不停地踢它打它,它就會不停地變大,最後還會擋住你前進的道路,跟你抗爭到底。”

的確,我們越理會仇恨袋,仇恨袋就越膨脹。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與人相處過程中,發生摩擦、誤會,甚至是不愉快,這是在所難免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能讓仇恨袋不斷地膨脹,令仇恨的種子根植於心。正確的態度是:淡化矛盾,摒棄前嫌,握手言和,進而讓自己自在,也將別人解脫。

古人有雲:“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用愛代替仇恨,寬恕傷害我們的人,這個行為一旦做了出來,假以時日,成為一種習慣,會讓我們在與人相處時獲得更廣闊的人脈。

選擇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戰國時,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自己的手腳,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做是自己的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是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做是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做是仇敵。”所以要想人們為我付出,我必須先付出;我不想人們施加給我的,我也就不能施加給別人。

孔子極力強調“先施”,他說到君子之道時說:“君子之道有四個方麵,我一個方麵都沒有達到:要求做兒子服侍父母,我不能做到;要求大臣服侍君主,我不能做到;要求弟弟善待兄長,我不能做到;交朋友時,先好好對待朋友,我也不能做到。”這個“先施”實在是事業成功之寶典。所以老子說:“要想奪取它,必須先給予它,先培養它。”

做人也是這樣,隻有愛人的人,人們才永遠愛他;敬重人的人,別人才敬重他;施德於人的人,人們才以德來回報他;幫助人的人,人們才幫助他。付出的越多,回報就越豐厚;施予的越廣博,成就就越宏大。因此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楚漢相爭時,蒯通勸說韓信背叛劉邦,與項羽結盟,從而雙利俱存,三分天下,鼎立而居,分封諸侯,做天下盟主。韓信不聽勸告,他說,他不忍心背叛劉邦。他回想自己當年在項羽手下隻是一個小小的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自己向項羽進獻計謀時,項羽從不采納。而劉邦不同,劉邦不但授他上將軍之職,讓他統率大軍,而且極力改善他的衣食住行,對他家庭的關照也是無微不至。所以韓信回答蒯通說:“漢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車給我乘,把他的衣給我穿,把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古人說:乘過人家車子的人,要給人家分擔患難;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該給人家分擔憂慮;吃人家飯的人,就得為人家賣命。我怎麼可以圖謀私利而違背道義呢!”

商湯王三到有莘,終於使伊尹答應做他的相國;周文王因為敬老尊賢,所以呂尚、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這些有才能的人都聽從他的指揮;劉備三顧茅廬,所以諸葛亮出山獻計三分天下。這就是禮一所以獲十,罪一所以去百,獲人所以尊己,助人所以成己的明證。

宋朝的法演禪師曾給世人留下四誡說: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

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

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

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

福樂是每個人都想享有的,如果你處處隻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眾叛親離;若過於孤立,則成功的緣分就漸漸疏離;不該得的財富你處心積慮想擁有它,到頭來你會失去更多的福報和機會。

善待別人,需要的隻是一點點的理解與大度,卻能贏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善待別人,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路。

選擇善待別人,就是選擇善待自己。善待別人,會比僅僅追求財富上的成功,或是個人的成就感,要來得更有意義。

做人不必太較真

做人雖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做人是否太較真,正是有人活得瀟灑快活,有人活得抑鬱煩悶的原因所在。

孔子領著一行弟子東遊,半路上,感覺又累又饑腸轆轆之際,正好看到不遠處有一個酒家。於是,孔子吩咐一弟子前往,弄點吃的東西。該弟子走進去,對酒家的老板說:“我是孔子的學生,我們和老師有點餓了,請您給一些吃的東西吧。”

老板聽聞,想了想,說:“你說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寫個字,假如你認識的話,隨便你們吃。”然後,就命人取來筆墨,寫下一個“真”字。

該弟子看後,毫不猶豫地說:“這個字太簡單了,‘真’字三歲的小孩子都認識啊,這是個‘真’字。”老板仰頭大笑道:“你竟然連這個字都不認得,還說是孔子的學生!我看你是假冒的!”然後,就吩咐夥計將他轟了出去。

孔子看到該弟子垂頭喪氣地空手而歸,問後得知原委,就親自前往酒家,對老板說:“我是孔子,現在有點餓了,想點一些吃的東西。”老板說:“既然你說自己是孔子,那麼我寫個字,假如你辨認得出,那就隨便吃。”然後,又寫下一個“真”字。孔子看了看,說這個字念“直八”,老板爽朗地開懷大笑道:“孔子果真名不虛傳,你和弟子們免費吃吧,隨便點單。”

剛才那位弟子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孔子:“這明明是‘真’嘛,為什麼非說是‘直八’?”孔子解釋道:“很多時候,是認不得‘真’的,你非要認真,自然會碰壁。處世之道,你還得繼續學習啊。”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較真。太較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也容不下,就會把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失去了與外界的溝通和交往。

桌麵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是凸凹不平的黃土高坡;居住的房間看起來幹淨衛生,當陽光射進窗戶時,就會看到許多粉塵和灰粒彌漫在空氣當中。如果我們每天都帶著放大鏡和顯微鏡去看東西,恐怕世上沒有多少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喝的水、可以居住的環境了。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看別人,世上也就沒有美,人人都是一身的毛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活在世上難免要與別人打交道,對待別人的過失、缺陷,寬容大度一些,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責備,可以求大同存小異,甚至可以糊塗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裏揉不得沙子,過分挑剔,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論個是非曲直,整個輸贏來,別人就會日漸疏遠你,最終自己就變成了孤家寡人。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者,無不具有海納百川的雅量,容別人所不能容,忍別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贏得大多數。他們豁達而不拘小節,善於從大處著眼;從長計議而不目光短淺,從不斤斤計較,拘泥於瑣碎的小事。不較真,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才能活出灑脫的自己,才能抵達人生的大境界。

做人做事少說絕話多留餘地

有一個人,因在單位裏與同事之間產生了一點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對那位同事說:“從今以後,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彼此毫無瓜葛!”

這句話說完不到三個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他講了過重的話所以很尷尬,隻好辭職另謀他就。

這就是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典型例子。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杯子裝滿了水,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再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打滿了氣,再也打不進一絲的空氣,再打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

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加進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打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出現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從容轉身。

有經驗的人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不是很難堪嗎?

以下兩點是應該注意的。

1.做人方麵

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對人不要太早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人一輩子很長,變化很多。也不要評斷“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足球名宿貝利對世界杯的預言被各大媒體當作笑話,他也因此背上了“烏鴉嘴”的惡名,以至於2002年世界杯巴西隊有望奪冠之時,他三緘其口,生怕自己大嘴一張說跑了巴西隊的好運氣。

少對人說絕話,多給人留餘地,這樣做不是僅僅為對方考慮,對對方有益,更是為自己考慮、對自己有益。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

2.做事方麵

對別人的請求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

上級交辦的事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了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

諺語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有的事很可能用不了“三十年”就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人們相互間更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把話說得太滿,把事做得過絕,將來一旦發生了不利於自己的變化,就難有回旋的餘地了。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人一生中要依靠兩件事來確立根基:一件是做人,一件是處世。而曆覽古今,縱觀中外,最能保全自己、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標處世,低調做人。

大凡高標處世者,其做人的基調都很低;大凡低調做人者,其處世的標準都相當高。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越是低調做人的典範。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情形:有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他講話別人都不願意聽,為什麼?因為他的表現太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喜歡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但結果卻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裏,那些低調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常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明代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他這是把心滿氣盛、賣弄才華視為做人的大忌。

有一位職員,在公司工作不到四個月,就選擇了離開。一不是自己的能力達不到,二不是自己溝通處事的能力差,三不是在公司裏無用武之地,那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他在從事自由研究之餘,通過偶然的機會與這家公司的員工接觸,發現這位員工在介紹自己公司的產品時,說得有些不明白,於是他就從溝通技巧的角度針對性地提了一些建議。沒想到該公司的老板直接打電話邀請他麵談,而後,他意外地進入了這家公司。

剛進入公司時,老板讓他著手解決難題,這就要求不僅要建立一些規則,還要打破一些規則。特別是後來老板任命他主管產品包裝,在設計文案時,他發現他的頂頭上司——產品總監對他構成很大的阻力,因為他要大刀闊斧修改的原方案就是他設計的。為此他很困惑,是該通過協調溝通爭取把事情做好呢,還是放棄原則投其所好呢?當感覺阻力越來越大而被迫放棄時,其實他與上司的關係就顯得有些微妙了。最後,他隻好選擇回避。他沒有獲得上司的真正配合與支持,這就為離職埋下了伏筆。

總的來看,這位員工在入職時就沒有獲得有利於他的環境。讓自己暴露在一線,在眾多的眼球注目下承擔關鍵工作,那麼無論你大顯身手的結果如何,對自己都不太有利。你做好了,你是個人才,但這樣一來就有人患上“紅眼病”,以後不與你配合;二來領導因為看中你,安排一些更有挑戰性的事情讓你做,這對一個還沒有完全熟悉環境的人來說,事實上是拔苗助長,好心辦了壞事。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出名後贏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嶄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跟他說話,便會有受到奚落之感。一天,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出語幽默、風趣,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

老朋友的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誓言,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不僅奠定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同時也廣受各國讀者的敬仰。

你要是比別人多一些本事,不一定要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低調做人,使你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一種讓人敬佩的內在氣質。從另一個角度看,低調的人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低調,別人才不會認為你對他構成威脅,你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之建立良好的關係。

立身行事,選準一個度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才是懿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清廉純潔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精明而又不失之於苛求,性情剛直而又不矯枉過正。這種道理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裏卻不過分的甜,海產的魚蝦雖然醃在缸裏卻不過分的鹹,一個人要把持住這種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做人的平衡。

世間無論哪一種事物都有度,都要適度。過度便成稀罕,便成怪物,過度便不成體統。比如草就是草,即使是肥沃而無人踐踏的荒地上的茅草,任其往高裏長,大約也不過就兩米。而且無論如何,它的莖也仍然是纖細的,是可以隨風倒伏的草莖。如果有一種草長得高可參天,粗可盈尺,那它是不該被叫做草,而該被叫做樹。

再比如常見的家鼠,就該是那麼小模小樣,再大也不會大過一隻壯貓。正因為如此,家鼠雖是可惡,卻並不會使人害怕,除非這人本身就膽小如鼠。假使家鼠超常過度生長,壯大如一頭小豬,那情形又該如何呢?恐怕見到的人多半會如見怪物,扭頭便逃,甚至目瞪口呆,連逃跑都忘記了。

度是個很重要的東西。度使萬物有序,使萬物各有其實,各安其位,使世界成其為世界。它使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都能各得其所,生生不息,變動不居而不失其本。這也正如因為鼠小而使貓成為它的天敵,草蓋不過樹而使草和樹能各自相安無事一樣。人事之中也無處不有度。人事之度調節了人倫關係,形成了社會的正常秩序,也保護了我們自己。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立身行事,都要想到這個度,都要有一個度,要做到適度。

從前宋國有一個人,擔心禾苗不長,便去一根一根往高裏拔,回家還喜滋滋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生長了。”可是等到第二天再到地裏一看,禾苗都已經蔫死了。天下種田人沒有不希望禾苗盡快生長的,這個宋國人希望禾苗長得快些自然是不錯的,但他的做法卻違背了禾苗的自然生長規律,因此他的做法不僅沒有任何助益,還適得其反。

俗話說,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有毒的不吃,是因為吃了要死人;犯法的不做,是因為做了就要受製裁。這就是常理,違背了常理,就會失度,就會壞事,甚至好心做壞事,好事也變成了壞事。

同攔路搶劫或入室偷竊的壞人搏鬥,保護自己或他人免受侵害,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已經製服了對方,使他失去了繼續反抗和侵害的能力,還要在他致命的地方來兩下,將其置於死地,這就是過分,在法律上被稱為防衛過當。因為按常理,隻要製服了對方,也就算達到了目的,剩下的就是執法機關的事了。法律規定防衛過當,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所以,聰明的人總是行止有度。行,行於其所當行;止,止於其所當止。對自己,不放縱,不任意;對別人,不挑剔,不苛求;對外物,不耽戀,不沉溺。得享受時便享受,得付出時便付出,依理而行,循序而動。如果必須,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能剛能柔才能久立於世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剛柔並濟,變通行事。

“書聖”王羲之的家族,是東晉有名的望族,他的伯父王敦當時任大將軍,掌管東晉的兵馬大權。王敦雖已位極人臣,享盡榮華,但他的野心很大。王敦從未放棄過做皇帝的欲望,而他的謀士錢鳳,一直在給王敦鼓動打氣。兩人氣味相投,經常在一起商討篡權之事。

一天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錢鳳就急急地來找他。兩人關起門來,談起了“謀反”的機密。

錢鳳用極為神秘的口氣,對王敦說著一些他剛掌握的動向。兩人談了好一陣子。王敦聽了錢風帶來的情報,非常激動,猛地站起身,正要開口說話,突然停了下來。

他透過窗子,看到對麵房間裏垂著的帳子動了一動。這使他想起侄兒王羲之還在床上睡覺。

王羲之這年才十一二歲,平時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聰明機靈、悟性極高的王羲之看做王家的接班人。他經常把王羲之帶在身邊,留在自己府中生活。這一次,王羲之已連續幾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臥室恰好緊挨著客廳。當錢鳳到來時,因為雙方都緊張,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裏睡覺的事忘得一幹二淨,直到這時才想起來。王敦大驚失色,對錢鳳說:“羲之還在這裏睡覺。我們剛才說的話,讓他聽去了可怎麼辦?”

經王敦這麼一說,錢鳳也急了,他說:“大將軍,計劃泄漏出去,我們死無葬身之地!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啊!幹脆一不做,二不休……”

聽了錢鳳的話,王敦想了又想,到最後終於心一橫說:“對,不能隻顧血肉親情。”轉頭向著王羲之睡覺的那個房間點點頭:“羲兒呀,你就莫怪我這做伯伯的無情無義了!”王敦說著,拔出了寶劍,提劍直奔王羲之睡覺的床前。

王敦撩起帳子,忽然看見王羲之睡得正香甜。

王敦掀起帳子,王羲之也毫無反應。王敦看著十分鍾愛的侄兒,慶幸自己的密謀並沒有被侄兒聽去,於是,打消了殺侄兒的念頭。王敦收回寶劍,插入鞘中,走了出去。

其實打錢鳳進門時起,王羲之就醒來,無意中偷聽到了伯父與錢鳳的話,很快,王羲之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幸虧他及時使自己平靜下來,神態自若,完全像睡著一樣,一點破綻也沒有露出來,才救了自己一命。

大難臨頭,不懂得圓融的人就不懂得隱藏自己,鎮靜地麵對危難是很容易被人謀害的。所以,剛柔並濟不僅僅是為了與人相處融洽,更多的時候是為了保護自己。

剛直容易折斷。曾有人這樣說:方與嚴是待人的大弊病,聖人賢哲待人,隻在於溫柔敦厚。所以說廣泛地愛護人民,這叫做和而不同。若隻任憑他們淒淒涼涼,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間的一個障礙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獨立不拘,也還是不能濟世的人才。充其量隻能算一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汙的人士罷了。

人們活在複雜的社會當中,像舟行於江河,處處有“風浪”,有阻力,而一個人如果時時事事以方處之,以硬碰硬,竭盡全力與阻力相較量、相抵抗,甚至拚個你死我活,這樣做的結果,不僅精力難以承受,而且樹敵太多。與其如此,何不適當地用些圓的方法,積極地去設法排除一些困難或減少部分阻力,這樣就能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幾塊絆腳石。

剛與柔如鳥的兩隻翅膀,車子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隻剛就容易方,隻柔就容易圓。為人處世,最好是方圓並用,剛柔並濟,這才是全麵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剛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圓,能強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強,能進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進,注定失敗。

剛柔相濟,大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天下,小可以用來處世持身。做人處世若能剛柔相濟,把方與圓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恰到好處,那就是方圓無礙了。方圓無礙,按現在的說法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戰略,最高級的政策,也是為人處世最高級的方式、方法。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