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肉動物中,狼沒有龐大的身軀和絕對的速度,連惟一的武器——鋒利的爪牙也是大部分食肉動物都具有的。顯然,狼沒有絕對的優勢,甚至麵臨的環境更加惡劣,但也正因為如此,狼群才得以優化,鍛造了適應性更強的生命力。毫無疑問,是挫折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
有這樣一個故事,是講一位醫學博士的,他經過201次實驗發現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結束了這一病症對人類的肆意蹂躪。有一次人們問他:“你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徹底結束了脊髓灰質炎對人類的肆虐,取得這樣的成就後,你是怎麼看待先前的200次失敗呢?”
博士這樣回答:“我這一生中從來沒有經曆過200次失敗。我的字典上沒有‘失敗’這個詞。前200次嚐試增加了我的經驗,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實際上是我做了201次發現。沒有前200次的學習,我不可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在前進的路上,我們可能會做錯,可能走了彎路,可能離原來的目標更遠了,但是,這一切都是寶貴的體驗和收獲,是那位醫學博士所謂的“200”次發現之一,如果我們願意進一步地嚐試和努力,那麼原來的錯誤就是我們前進的階梯。但是,如果我們在挫折之後對自己的能力或“命運”發生了懷疑,產生了失敗情緒,想放棄努力,那麼我們就已經失敗了。
還曾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有一批狗在一個很簡單的任務上都失敗了,那麼狗的“字典”上是怎麼出現“失敗”這個詞的呢?
實驗中,有一個很大的籠子,底是鐵做的。籠子中間有一個鐵柵欄,把籠子分為兩半。把狗放進籠子的一邊,在籠子底上通電,狗就受到電擊,感覺到尖銳急劇的刺痛。一些狗受到電擊後,會很快地跳到籠子的另外一邊去,從而躲避了電擊。在另一邊受到電擊時,這些狗又會很輕鬆地跳回來,到沒有通電的一邊去。這個任務是很簡單的,隨著通電的部位變化時,狗就在這個箱子中間跳來跳去,穿梭跳動以躲避電擊。因此這個箱子也被形象地稱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樣的狗,它們在穿梭箱中受到電擊時,不做任何跳躍和掙紮的動作,隻會渾身發抖,低聲哀鳴,一副失敗者的可憐樣。為什麼這些狗會表現出這種任人宰割的慘相呢?原來,心理學家在把這些狗裝進穿梭箱前,對它們進行了如下的操作:把這些狗拴在一個鐵柱子上,時不時地用電刺激他們,狗受到電擊後會掙紮、跳躍、咆哮,但是無論它們怎麼掙紮,都擺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幾天數十次的電擊和無效的掙紮後,這些狗都放棄了努力,在受到電擊時,隻是趴在地上,瑟瑟發抖,低聲哀鳴,再也不掙紮了。這時,再把這些狗放進穿梭箱中,對這種輕輕一躍就能擺脫的電擊刺痛,它們也認了。失敗的狗掙不脫柱子,就以為跳不過柵欄。
另外一個類似的現象是動物界的大力士大象,在經過人的訓化後,用一根麻繩拴在一個很細的撐竿上也不會掙脫,為什麼呢?原來在訓練的過程中,馴象員先是用鐵鏈把大象拴在牢固的鐵柱子上,野性未馴的大象最初會拚命掙紮,但是怎麼掙紮也沒有用。
這時,馴象員在一邊又對它們進行溫柔地服侍和教化,最後大象放棄了掙紮,並學會了為人服務的雜耍。
可以說,盡管大象在一些馬戲雜耍上取得了令人叫絕的成功,但是它們對被繩子拴在一個柱子上不能掙脫這一“事實”或“命運”認了,它們在試圖擺脫束縛這一點上自認失敗了。人當然比狗和大象聰明,把人囚禁在一個地方的時候,不管原來有多少次失敗的經驗,他們總想逃脫,並且會不斷想出辦法。但是,在某些場合下,人是否也同樣會像上述的狗或大象一樣自認“失敗”的命運呢?
挖井的人,在預計見到的水的深度,每再往下再挖一鍁,如果仍然見不到水,對他就是一個打擊,經過數百數千次這樣的打擊,他就會自認倒黴,就會認為自己選錯了地方,“看走了眼”,便到別的地方去了,結果另外一個人在前人放棄的地方,可能又往下僅挖幾尺就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滿心希望討老師喜歡的差生,由於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罵,由於自己基礎差,不管怎樣努力也得不到老師的好臉色,結果他就可能破罐破摔,放棄了努力,甚至走上了跟老師故意搗亂的道路;不善交往的靦腆的人,在跟人接觸的時候,老是冷場,老是感到不自在,不快樂,結果認了“命”,過起孤獨的生活,開始回避所有的人。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事件的主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感到灰心喪氣,認為不得不放棄了,一句話,他們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失敗了。
因而,所謂失敗其實就是自己的一種感覺,是在通往目標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的行動多次受阻而產生的絕望感,是自己在心中滋養起來的“紙老虎”。對於這種嚇人的張牙舞爪的紙老虎,你不打,它是不會倒的。
所以,將“失敗是成功之母”換個表達方式可能會更好一些,那就是錯誤和嚐試是成功之母,而失敗僅僅是自己的一種感覺,一種絕望的感覺。
事實上,沒有什麼失敗,失敗僅僅存在於失敗的人的心中,隻有屢敗屢戰的人才是真的英雄,才能真正體驗生活的味道,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弱肉強食的大環境下,作為肉食者的狼,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在種種惡劣的環境下,它們從不輕言失敗。在狼的字典裏,沒有失敗。如果它們這一次捕獵不成,它們就會想著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獵物成功。
我們人也一樣,每一個人的發展道路都不會一帆風順。麵對失敗,是繼續前行還是就此放棄,是失敗者和成功者的分水嶺。我們應用不怕失敗的信念征服一切,做一個內心無比強大的人!
先來看一個人的經曆:
1816年〓他的家人被趕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須工作以撫養他們。
1818年〓他母親去世。
1831年〓經商失敗。
1832年〓競選州議員——落選了!
1832年〓工作也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進不去。
1833年〓向朋友借一些錢經商,但年底就破產了,接下來他還了17年,把債還清。
1834年〓再次競選州議員——贏了!
1835年〓訂婚後就快結婚了,但她卻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完全精神崩潰,臥病在床六個月。
1838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沒有成功。
1840年〓爭取成為選舉人——失敗了!
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落選了!
1846年〓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次當選了!前往華盛頓特區,表現可圈可點。
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內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被拒絕了!
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了!
1856年〓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爭取副總統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張。
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又再度落敗。
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
這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人到底是誰呢?
對,就是堅持到底,不輸給失敗的最佳實例:亞伯拉罕·林肯。
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的林肯,終其一生都在麵對挫敗,八次選舉八次都落敗,兩次經商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一次。
“此路破敗不堪又容易滑倒。我一隻腳滑了跤,另一隻腳也因而站不穩,但我回過頭來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一跤,並不是爬不起來了。”
在競選參議員落敗後亞伯拉罕·林肯如是說。好多次,他本可以放棄,但他並沒有如此,也正因為他沒有放棄,才又多了一位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林肯天下無敵,因為他從不放棄。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有陽春,也有金秋,有酷暑,也有寒冬。走運和倒黴都不會持續很久。要永遠堅信一點:一切都會變的。無論身受多大創傷,心情多麼沉重,一貧如洗也好,沒人理解也好,都要堅持住。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有盡頭,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在許多人頻頻遭遇失敗的時候,那些有必勝信念的人成功了,他們應該成功。永不放棄的人總會成功的。
真正勝利的人,是能堅持到最後一秒鍾的人,因為不到最後關頭,是不可能分出真正勝負的。一次的失敗並不代表永遠的失敗,如果你把一次的失敗當作最後的失敗,因而失去了戰鬥的意誌,那被打敗的是你自己。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有成功的機會。
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繼續往前的使命感。努力奮鬥是每個人的責任,對這樣的責任懷有一份愈敗愈戰的信念,你就永遠不會被失敗打倒!
狼群有一個規律,即子女成年之後,父母親會毫不留情地把它們從自己的身邊趕走,無論離開父母的子女能否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小狼正是憑借不斷的嚐試,一次次捕獵的失敗,但它們不灰心而是吸取經驗和教訓繼續努力,最後捕獵成功,進而生存下來的。
狼的生存道理也給我們人類一定的啟示,逆境中孕育著希望,失敗中隱藏著成功的因子,挫折是進步的轉機。對於推崇狼性的強者而言,挫折逆境是通向成功的墊腳石,而對於弱者,隻會是絆腳石。
在職場中我們要設計自己的“能力開發計劃”。漫無計劃、得過且過,是無法成功的。如果動不動就覺得“這裏的薪水比較高”、“這個地方比較輕鬆”,千萬不要因為這些理由而換工作。這樣才能和長處往往會被埋沒,無法得到施展。
最要不得的做法是,“我不喜歡現在這家公司的工作內容,為了逃避它隻好另找新工作。”如此一來,當你在新的工作場所發生新的問題時,你又會想要逃了,因此會不斷地換工作,始終無法穩定,隻要遇到不如意或挫折,就會落荒而逃。但是,如果你不斷地換工作,還是能夠不斷地找到工作的話——那還好。然而,就在反反複複地換工作的同時,你的工作技能卻無法提升。不久之後,你就會遠遠地被工作機會拋在後頭了。同時,你的社會信用也將不斷地喪失。
不論遇到多麼辛苦的事情或艱難的工作,請牢記:挫折正是使自己進步的轉機。
為了培養自己的實力,可以進入學習基礎的學校或參加課外補習班。而實際上,任何事情都是借由實務才學習到的。因此,最佳的學校就是工作場所,而對我們有幫助的老師(包括反麵教師)就在公司裏。
工作中錯誤和挫折是無法避免的,但有些錯誤是值得犯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在公司中就有一些完美主義者,從不希望自己犯錯誤,但這又是不可能的,於是乎犯了錯誤便茫然失措或手忙腳亂。
有的人幹了二十幾年工作,幾乎沒有什麼錯誤,看起來很完美。看看那些多年未獲升遷,一直還在原位的人吧。原因很簡單,他就像一台笨機器似的,在那裏不停地運轉,不需加油,不需控製,也不需修理——那麼,就讓他在那兒轉吧,沒有人會注意他。工作完美的人當然應留在原位,因為再找別人來接管,可能會做不出這樣的成績,所以“留”之大吉。
其實,在實際工作中,老板不僅會注意你取得的成績,而且會注意你犯的是什麼錯誤。人都會出錯,當然你也可以犯錯,但要盡量避免犯不必要的失誤。
“愚蠢的錯”大部分是些疏忽大意的失誤,比如說健忘或工作不徹底。這種錯誤才犯不得。“不可避免的失誤”就不同了。比如你公司的財務工作,分析後你覺得美元要貶值,所以采取了相應的行動,結果美元沒有貶值。如果你認真做研究,你就會很快從錯誤中恢複過來。全美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公司的董事長紋翰·裏德就是一個例子。
十幾年前,作為花旗銀行的副總裁,裏德因為建立公司的信用卡分部,使公司損失1.7172億美元,結果大出其名。裏德的錯誤當然會引起老板的注意,但在他們眼裏,裏德還是敢作敢為的人。裏德毫不氣餒,極有能力地處理了危機,使這個分部最終做到扭虧為盈。
正因為這些,1984年裏德才能成為花旗銀行的董事長。當然,我們並不主張犯下損失上億美元的錯誤,但是你不應該犯低級的錯誤,即便犯錯也是犯開拓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錯誤。這樣,錯誤大一點,可能更能引起老板的注意。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認錯改錯的勇氣。
鬆下幸之助對下屬說:“有時,人會犯出乎意料的錯誤。在工作中,突然間一聲:‘哎呀,糟了。’就有人開始傷腦筋了。”可見,老板不會要求下屬不犯錯誤,相反,他會欣賞及時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的下屬。其實,能夠及時發現錯誤並改正,已是一種優秀的能力了。所以,當你發現出錯的時候,不要驚慌失措,不妨對老板說:“我發現自己錯了”,“我馬上改正它。”
在合適的情況下,你還可以解釋原因,更重要的是今後不再犯同類的錯誤。老板會發覺:孺子可教也!
一位名人曾說過:成功永遠比失敗多一次。成功人士的奮鬥曆程總是充滿了成功、失敗的輪替。
有一次有人問一位總裁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加倍你失敗的次數。”一個人要成功必須采取大量的行動,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一樣。隻要你行動的次數越多,你失敗的次數也就越多,然而失敗的次數越多,就越可能有成功的機會。當你成功的幾率不是百分之零,你就應該繼續行動,繼續接受失敗,每失敗一次,你成功的希望就多一分。
在籃球場上要想成為得分王,就要不斷投籃,當然投不進的次數也一定很多;當一個推銷員想要增加業績就要不斷地銷售,當然銷售的次數越多,失敗的次數也就越多,所以你的成交率可能很低,但你的業績可能比別人要大,這就是數字遊戲。
關鍵是,行動的次數一定要非常多,一定要不斷地接受失敗,而且加倍你失敗的次數。世界首富洛克菲勒說:“你要成功,就要忍受一次次的失敗。”你要把失敗當成邁向成功所交的學費。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的心態才最可怕。因為隻有賣棺材、賣墓碑的人才能在家裏等著生意上門。失敗是成功的敲門磚、墊腳石。
在狼的字典中沒有“失敗”二字,在狼的眼神中也永遠沒有失敗後的沮喪氣餒,有的隻是戰勝困難的決心。因為它們知道,失敗隻是暫時的,最後的成功一定屬於意誌堅定的強者。我們也要有狼這樣的精神,臨危不懼,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