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人性的弱點全集》(8)

《動機與人格》reference_book_ids":[7345701619587091518,7085285019765181454,7205144135433456674,7348276703715658814,7261897841591716925,7312285096696876044,726707738243812870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六篇 九個步驟,令你更加成熟

1 與其踢椅子,不如解決問題

卡耐基名言

1.敢於承擔責任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第一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麵對許多責任。

2.有些人總能找到一些理由—自然是自身之外的理由—來推脫自己的某些不足或不幸,這是不成熟的表現。

3.不要整日沉迷於自怨自艾的情緒中,把生活過得更美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的小女兒達娜正在蹣跚學步的時候,一天,為了能拿到冰箱裏麵的東西,她把小椅子搬到廚房裏,然後想站在上麵。我看到後連忙跑過去,但是還是晚了一步,她從椅子上摔了下來。我把她扶起來,正想看看她有沒有摔傷,小女兒卻突然朝那把結實的小椅子使勁踢了一腳,並且非常生氣地責罵:“都是因為你這個壞東西,我才摔倒的!”

假如你有注意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你就會發現很多相似的故事。這些事情發生在孩子們身上是非常正常的,並且是極其自然的。他們覺得責怪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或者是埋怨不相幹的人,就可以減輕摔倒的疼痛感。

不過,如果這種做法和習慣延續到長大成人後,那可就不太妙了。從古至今,人類就普遍存在一種推卸責任的錯誤心理。亞當偷吃了禁果,卻把責任推到夏娃身上,說:“就是那個女人誘惑我,我才吃的。”

敢於承擔責任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第一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麵對許多責任。永遠不要在遭受挫折或失敗的時候,像孩子踢椅子似的怨天尤人。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歡把責任推卸給他人呢?仔細想一下,也並不奇怪。比起自己承擔責任來說,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似乎要容易得多。反省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經常會責怪父母、上司、老師、丈夫、妻子或是孩子,甚至我們還會責怪祖先、政府,乃至整個社會,更有甚者,責怪自己本來就不應該出生。

有些人總能找到一些理由—自然是自身之外的理由—來推脫自己的某些不足或不幸,這是不成熟的表現。例如,他們的童年非常悲慘,父母太貧窮或者太富裕,教育方式太嚴苛或者太放鬆,沒有受過教育或是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等等理由。

還有人會抱怨妻子或丈夫不了解自己,或者抱怨老天爺總是與自己對著幹—為什麼全世界都要一起來欺負我呢?對於這類人來說,他們從不想著去戰勝困難,相反,卻是去找一個替代品來承擔責任。

我對我的一名學員印象很深刻。一天下課後,她跑來找我,當天的課程是訓練學員識記他人的姓名。這名學員對我說:“我實在是記不住別人的名字,這是我的弱點,所以不要指望我能記住。”

我問:“為什麼這麼說?”

她回答說:“因為這是家族遺傳,我們的記憶力一直都不好,所以,我並不指望能在記憶力這方麵有任何進步……”

我真誠地告訴她:“女士,你的問題並不是因為遺傳,而是一種惰性。因為你覺得比起費心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來說,把責任推到家族遺傳這個原因上似乎更加容易。我現在就來證明給你看,請坐下。”

在我的幫助下,她做了幾個簡單的提高記憶力的訓練。因為她非常認真,所以效果不錯。當然,要改變她固有的觀念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因為她很樂意接受我的建議,最終克服了困難,記憶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記憶力不好之外,當今的父母還要遭受兒女對各種事情的抱怨,這些事情的範圍從掉頭發到平常生活的各種挫折等等。

舉個例子,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有這樣一名年輕的女士,她經常埋怨自己的媽媽對她人生的影響。在這名女士還很小的時候,她爸爸生病去世了,她媽媽一個人要打工養家,供她上學。媽媽因為勤奮能幹,後來竟成為一名很有成就的企業家。雖然這名女士從小被媽媽細心嗬護著,並且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她居然把媽媽的成功作為自己最大的阻礙!

這名可憐的女士聲稱:由於自己經常處於“和媽媽競爭”的生活狀態裏,她的童年被完全摧毀了。她的媽媽對此非常不理解:“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孩子。這些年來,為了給她創造更好的條件,我一直都在辛勤工作。沒想到,我這樣做竟然給她造成了壓力。”

令人不解的是,喬治·華盛頓雖然不是貴族出身,也沒有聲名顯赫的父母,但是他照樣成為了推動曆史發展的舉足輕重的偉人;亞伯拉罕·林肯,他的童年生活非常貧困,所有的東西都必須依靠勤勞的工作來獲得,但這並沒有對他產生多大的壞影響。林肯不僅從來都沒有怨天尤人,而且還在1864年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對我的人民、基督教世界、曆史,還有上帝的最後審判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人類曆史上沒有比這更勇敢的宣言了。隻有像林肯一樣,在別人麵前以這種勇氣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我們才算真正的成熟。

去看心理醫生—這恐怕是目前最流行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推卸責任的方式。我們可以躺在心理醫生的治療沙發上,用一整天的時間去暢談自己的各種問題,還有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這確實是現代生活中一種極為昂貴的高級享受。

心理醫生跟你說:你現在的一切不幸都是來源於童年時期的遭遇—比如占有欲過強的媽媽,或者是極其專製的父親。如果這樣的說法讓你感覺好受些,而且費用又承擔得起,那麼,我也並不反對你想要依靠心理醫生的治療度過自己的餘生。

在威廉·戈夫曼醫生的那篇精彩的論文《幼兒精神病學》中,他提到大家是怎樣被當今日漸增多的“私人心理醫生”給慣出壞毛病的。戈夫曼醫生認為,那些經常看心理醫生的人,通常都喜歡“為自己的不足以及那些無法融入社會的特立獨行的做法找到一個心理學上的理由和借口”。這樣做,他們似乎就能找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正是因為心理學一直都在為那些無法適應成人世界的人提供借口,所以才會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各種不幸都怪罪到外部因素頭上。

16世紀時,人們熱衷於星相學。於是人們給許多不幸的遭遇找到了最易接受的借口—“我的出生日期不好”“沒有好的星座庇佑我”。

但是在《愷撒大帝》中,莎士比亞卻讓劇中的愷撒大帝說出這樣的話:“親愛的布魯塔斯,我們所犯的錯誤是因為我們都有一種聽天由命的習慣,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星座。”

如果你對《聖經》中耶穌的事跡深信不疑的話,你就會理解耶穌最令人敬佩的品格之一就是他執著行善、決不妥協的性格。他絕不會浪費時間去詳細詢問那些找他幫忙或是看病的人的潛意識,也不會為這些人的處境找到可以推脫責任的借口。

“拿起你的行李回家吧!不要再行犯罪之舉,你的罪行已經被赦免……”

耶穌的態度很明顯:不要整日沉迷於自怨自艾的情緒中,把生活過得更美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英國的都鐸王朝有個奇怪的風俗:王族的孩子都會找一個“挨鞭子的男孩”。因為冒犯王族是大不敬的行為,所以王族的孩子是不能隨便打罵的。但是,即便是王族的孩子也有不守規矩、頑皮不懂事的時候,可是下屬又不能冒犯王族,於是王族的人便花錢找來一個“替罪羊”,讓他代替王族的孩子受懲罰。據說這個差事在當時非常搶手,因為當“替罪羊”不僅可以掙錢,還可以進入王宮工作,所以很多人都搶著做。

雖然“替罪羊”這個行業已經不複存在了,但是,“替罪羊”這種模式還存在於很多不成熟或是幼稚的人心中。如果他們找不到可以埋怨的人,那麼多變的時代、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混亂的國際形勢,甚至是駭人聽聞的新聞等等,也會是不錯的責怪對象。

不久以前,我和一位友人去參觀一個展覽。我的這位朋友自認為對現代藝術十分通曉。當時,我看到一幅畫得十分草率的作品,並且下意識地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家3歲的孩子或許可以比他畫得更好。如果這也算藝術的話,那我就是米開朗琪羅了。”

友人反駁我道:“你怎麼對人類精神上的痛苦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呢?這位畫家是想要表現處於原子能時代的人類所遭受的壓力和困惑。”

原來,創作這幅糟糕畫作的藝術家還可以把自己的失敗歸咎到原子能時代!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原子能時代給我們帶來的不是破壞或者死亡,而是些許希望和滿足的話,那麼人類需要的則是成熟堅強的個體,也就是願意並且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人。

對於那些渴望心理成熟,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身體長大的人來說,他們遵循的第一條原則應該是:

任何時候都不要怨天尤人,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更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 不要混淆困難和不幸

卡耐基名言

1.對喜歡逃避責任的人來說,困難就成了很有利的擋箭牌。

2.如果一個人總是覺得環境不好,自然就會隱藏自己的過失,把“缺陷”遷怒於其他的原因。

3.不成熟的人總會把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當成缺陷或障礙,然後希望可以獲得特殊的待遇,成熟的人不會這樣。

我非常欣賞一位叫愛德華·道奇的人,他就住在我家附近,是一家租車店的老板,專門出租各種高級客車。他非常善於傾聽,心胸非常開闊,很喜歡新鮮事物,所以擁有多種才能。有一天,我們聊著一個話題,我們一致認為偉人和成功者都是能夠勇於麵對困難的人。接著,愛德華問我:“你知道名叫納達尼·包德齊這樣一個人嗎?

我問他是否是一位十分精通航海術的人。

“沒錯,就是這位!”愛德華說,“納達尼·包德齊出生於1773年,65歲去世,他10歲之前,主要是以自學的方式完成學業的,比如拉丁文。所以他可以輕鬆地閱讀牛頓的數學理論。他在21歲時,已經是一位十分優秀的數學家了。因為他喜歡航海,所以開始接觸航海。聽說,在一次航海時,他教導所有的船員利用觀察月亮和星座的關係來判斷船的位置。隨後,他寫了一本關於航海的書,並且成為十分受歡迎的著作。一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可以做到這些,真是奇跡,難道不是嗎?”

我非常同意愛德華的觀點。包德齊確實是不怕艱險、勇於麵對困難的人。也許沒有人對他說過:“想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大學教育是必須要經曆的。”所以,他堅持不顧一切艱難險阻,勇敢地麵對,而且靠自學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識。無論是對愛德華還是納達尼·包德齊來說,困難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詞語了。

對喜歡逃避責任的人來說,困難就成了很有利的擋箭牌。

你可能聽過很多人都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不曾接受大學教育,即使這些人走進了大學校園,他們也會為自己找出很多其他的理由。而非常成熟的人就不會這樣,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會總是找理由逃避問題。

有一次亞曆山大·貝爾向朋友約瑟·亨利訴說自己的工作非常不順利,原因是自己對電機方麵的知識掌握得太少。約瑟·亨利是華盛頓區一家工學院的校長,他雖然讚同貝爾的說法,卻沒有告訴貝爾:“很不幸,你沒有學習電機方麵的知識,真是太糟糕了!”

他沒有告訴貝爾怎樣申請獎學金,怎樣得到父母的幫助,他隻是簡單地說:“找機會去學習吧!”

亞曆山大·貝爾真的去學習電機方麵的課程了,而且最後竟然成了曆史上對傳播科學非常有貢獻的人。

那麼,貧窮是失敗最有效的借口嗎?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的父親是一名鐵匠,後來他又成了孤兒;托馬斯·沃森是IBM的董事長,年輕時做過簿記員,每周隻有兩美元的工資。這些成功人士,都不會把貧窮看成是他們的障礙。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所以沒有時間去找借口。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身體總是不適,但他不想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疾病的影響。和他相處過的人,都覺得他非常開朗,有活力,而且出自他手的文字也充分表現出這種精神。因為他不想被身體的缺陷束縛,所以他讓自己的文學作品更豐富多彩。

從古至今,很多知名人物都或多或少會有身體上的缺陷。比如:拜倫爵士的腳天生畸形,愷撒患有癲癇,貝多芬因病變成了聾子,拿破侖是個矮個子,莫紮特有肝病,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小兒麻痹症患者,而海倫·凱勒從小就因病又聾又盲。

說到女演員,我們知道“女神薩拉”。薩拉是個私生女,長相並不算天生麗質,所以童年時代受盡折磨,生活好像沒有任何指望了。但是她克服了各種困難,最終成為舞台上很重要的人物。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的兒子長相英俊,身材魁梧,就是天生口吃。這男孩在學校總是名列前茅,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從小學開始,他的爸爸媽媽就谘詢了很多心理專家,並拜訪過很多治療口吃的專家,但都沒有什麼效果。

有一天,男孩放學回家,告訴爸爸媽媽,他被推薦為全體畢業生的代表,並要上台致辭,男孩很高興地開始準備演講稿。男孩的爸爸媽媽為幫助他成功完成演講也出了很多主意,但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口吃這個毛病。

終於到了畢業典禮的那天晚上,男孩開始了他的演講。他挺胸抬頭,會場鴉雀無聲,觀眾都注視著他,因為很多人都知道男孩有口吃的毛病。剛開始男孩語速緩慢,但非常有自信,後來就非常順利地完成了15分鍾的演講,沒有任何淩亂的部分。他講完以後,全場掌聲熱烈,響成一片,因為大家都明白,這男孩一直在努力克服自己口吃的毛病,應該得到更多的讚賞。

卡爾頓是個生意人,住在新澤西州。有一天,他開車經過莫裏鎮,途經一個路口時,恰巧看見一名盲人女性,正牽著一條狗穿過街道,卡爾頓趕緊踩刹車停下。

很快,一位男士來到卡爾頓車旁,說他是那名女性的訓練師。

“請您以後不要再緊急刹車了,就像剛才那樣。”他解釋說,“這狗是為了防止交通事故而訓練的,所以,如果每輛車都像剛才那樣停下來的話,狗會認為這是應該發生的情況,就不會太在意,這樣的話,假如有車子不停下來,就會發生事故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不單單是因為訓練師的話,而是目睹了這名女性用這樣的方法來克服自己的缺陷,完成自己正常的生活。

這些人的心靈都是成熟的,他們不會被困難打倒,而是勇敢地麵對,然後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他們拒絕同情,不會絕望,也不會逃避困難。

洛埃·史密斯寫過一本名叫《一個完整的生命—在死神的門口》的書,這本書非常有鼓舞性,寫的是關於艾莫·赫姆的故事。艾莫·赫姆是在俄亥俄州的亨特維出生的,當時接生的醫生說:“這嬰兒很難活下來。”

不過赫姆最終活下來了。雖然90年來,他的右半身嚴重受傷,非常疼痛,但他依然堅持同死神做鬥爭。因為他無法從事體力勞動,所以他非常努力地閱讀。1891年,他28歲,任職衛理公會的牧師。經曆過兩次致命的舊病發作事件,他的內心都沒有失去希望,而且得到了巧克力製造商約翰·惠勒的欣賞,惠勒經常在經濟上幫助他。幾個月過去了,這位站在死神門口的牧師,就離開了療養院。

艾莫·赫姆開始建教堂、募捐基金,並經常幫助當地的一些學校和醫院。這名牧師一共募捐了300多萬美元,他覺得這是最有意義的慈善活動。在他69歲時,他依然堅持工作,他曾傳道上千次,寫了兩本書,還為其他的慈善機構捐贈了50萬美元,並且是20多所學校的董事,曾以個人名義捐贈5萬美元修建加州大學附近的教會。

艾莫·赫姆根本不知道“缺陷”意味著什麼。他隻清楚自己還活著,而且是有目的地活著。他已經很充分地使用了自己有生命的90多年,並且讓自己的名字變成“勇氣”的同行者。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到處充滿年輕的活力,導致很多年紀大的人,總在感歎自身有了“缺陷”,有時候,他們感覺自己跟不上時代了,馬上要被劃分為無用之人了。我記得,在紐約卡耐基的訓練班裏一個身材瘦小、已經74歲的女學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曾感歎不知道該如何度過自己的後半生。

這名女學員曾經是教師,直到退休才停止。她的儲蓄很少,所以必須保持忙碌,這在經濟和精神上對她都是一種慰藉。因為她曾是教師,有教學經驗,所以她到很多幼兒園講故事,她的故事都是精心準備的,而且用幻燈片放映。

聽了她的訴說,我建議她把這件事當作事業。

她同意我的建議,因此她開始了她的事業。她清楚,年紀並不會成為她事業的障礙,正相反,因為她多年的教學經驗,她現在可以更生動、更形象地講故事,更加讓人喜歡。

她先找到“福特基金會”,因為這個組織可以很好地推動文化工作。她寫了一張計劃表,把她所設計的幼兒園學童的故事安排妥當。她可以講述出來,而且可以把教具展示給大家,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她充滿熱情和生動形象的講述,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現在,這名女學員已經把熱情和信心傳播到美國的每個角落,並且帶給很多孩子快樂,她不想自己的年紀成為自己事業的障礙或自己懶惰的借口,她不會說:“我年紀太大了,不能從事任何工作了。”正好相反,她重新獲得熱情,相信自己的能力,利用自己的經驗,然後重新做起自己的事業,而且做得十分成功。對這個74歲的人來說,她沒有隨著時間慢慢變老,而是變得非常成熟。年齡的增長在她看來,並不是缺陷,而是動力。

蕭伯納很討厭那些埋怨環境的人,他說:“人們總是埋怨自己的環境不好,因此他們才沒有得到成功。我很不同意這種說法,如果你此刻的環境不是你想要的,那麼你可以親自製造出一個來!”

其實,如果一個人總是覺得環境不好,自然就會隱藏自己的過失,把“缺陷”遷怒於其他的原因。我在年少時,經常因為自己個子比別人高而驕傲。但是多年後,我才發現,身高就是天生的一個條件,有好處也有壞處,都是自己內心的態度決定的。

如果別人擁有兩條腿,而我僅有一條;如果別人富裕,而我很貧窮;無論我長得美或醜,還是胖或瘦,我的這些與眾不同,都可能成為我的不足—如果你自己持有這樣的態度。

不成熟的人總會把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當成缺陷或障礙,然後希望可以獲得特殊的待遇,成熟的人不會這樣。他們清楚自己的特征,然後決定是接受這一特征,還是改進這一特征。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請記住第二條原則:

不要畏懼困難,它也可能是幸運的開始。

3 積極擺脫遭遇的不幸

卡耐基名言

1.不幸的遭遇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有時候,它對於我們改善狀況來說很有必要。因為它還是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催化劑。

2.擺脫不幸陰影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我們自己,去幫助別人。

3.生命並不是一趟幸福之旅,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毫無阻礙,而是經常在幸運與不幸、漂浮與沉淪、光明和黑暗之間左右搖擺。

1945年8月,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二天,在加拿大渥太華,瑪麗·布朗太太走進了自家的住宅,感受到屋子裏的寂靜和空虛。

幾年前,她的丈夫因為一起車禍離她而去;緊接著,和她住在一起的母親也因病去世。悲劇發生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當和平被許多鍾聲和汽笛聲宣告再度降臨的時候,我唯一的兒子達諾卻去世了。丈夫和母親都已離我而去,如今連兒子也沒了,我是真真正正的孤身一人了。

“在辦完兒子的葬禮後,我一個人走進了空空蕩蕩的屋子。我一輩子也不會將那種空虛、無依無靠的感覺忘記。恐怕世界上最寂寞的地方就是這個家了。我整個人幾乎全被哀傷和恐懼占據,我害怕日後生活中獨自一人,害怕生活方式會被完全改變,但是最可怕的,莫過於一件事—我的餘生中將充滿哀傷,最讓我感到恐懼的不外乎這個了。”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布朗太太的生活完完全全被一種茫然的哀傷、恐懼和無依無靠的感覺籠罩。她迷茫而且痛苦,所發生的一切讓她完全不能接受。她繼續描述:“慢慢地,我明白了我的傷痛會被時間治愈。但是需要的時間會很長。為了忘記這些不幸,我必須要做一些事情。所以,我再一次回歸到我的工作中。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流逝,我再次對生活產生了興趣,比如要與我的朋友和同事多相處等等。一天早上,我從睡夢當中醒來的時候,忽然意識到我以後的日子一定會過得更好,因為這所有的不幸都已經變成了過去。我知道‘用頭撞牆’這種行為太愚蠢了,隻能意味著對現實的逃避。時間教給我的是如何承擔所發生的一切。

“整個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幾天或者幾個星期都不夠,需要慢慢來。總之一句話,它發生了。

“如今,當我再去回憶那段生活的時候,就像一隻船,在海麵上經曆了很大的風浪,然後又重新歸於平靜的感覺。”

我們往往不能理解,為什麼有很多像布朗太太經曆的這種悲劇,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所以最好先麵對它們,接受它們。在布朗太太強迫自己去接受已經沒有家人的這個事實的時候,她在心理上就已經做好了把自己這種痛苦交給時間來治療的準備了。抗拒命運就像是在傷口上倒毒藥,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始新的生活。

麵對不幸,除了接受它,我們別無他法。當這些不幸的遭遇把我們的生活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時候,這些碎片隻有被時間撿起來,然後才可以重新被縫合。時間需要我們給它一個機會。我們在剛剛遭受打擊的時候,整個世界好像都不再運行了,而我們也像在經曆著無邊的苦難。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還有計劃中的種種目標要去實現,所以我們還是要往前走。我們生命中的種種目標一旦被我們完成了,我們的痛苦就會一點一點減輕。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又可以回憶起從前的快樂,並且感覺自己是被保護的,而不是被傷害的。想要克服不幸的陰影,我們最好的盟友就是時間,但隻有我們把自己的心靈打開,完全接受我們無可逃避的命運的時候,我們才不會在痛苦的深淵裏無法自拔。

不幸的遭遇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有時候,它對於我們改善狀況來說很有必要。因為它還是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催化劑。它可以幫助我們擁有更靈敏的才智,讓我們能夠解決問題。

印度的克裏施納曾經說過這樣的訓言:

平淡的、安穩的喜樂並非是人類幸福的結局,而是轟轟烈烈地與不幸抗爭。

“轟轟烈烈地與不幸抗爭”會讓人性變得更深沉、更繽紛,也更加豐富,它會將人性深處隱藏的資質挖掘出來。這些能力和資源直到必要時才會蘇醒過來為我們所用,在那之前,它們一直在人性的深處隱藏著。莎士比亞在《漢姆雷特》一劇中便說過:“抵製困境隻能是采取行動。困境隻能由對抗來結束。”這是第二個擺脫不幸的方法。

這裏還有一個被我稱為“塵暴災難”的例子。

你見過位於美國西南部的那些沙塵暴地帶嗎?你見過有多少農莊被無情的沙塵暴摧毀,同時有多少人的生計被它破壞嗎?你是否體驗過那些沙塵暴,見過那些沙塵暴,並且在日複一日地吞食著它呢?下麵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自小生活就被沙塵暴陰影籠罩的男孩。現在他21歲了,他的家就位於沙塵暴地帶,為了生存,他的父母與沙塵暴及幹旱抗爭了一生。

從他父母去世開始,家庭的重擔便落在了這個年輕人的肩上。有一天,家裏沒有可以收割的農作物,隻有空蕩蕩的穀倉,他們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隻能忍受饑餓了。年輕人一籌莫展,眼望著落在農舍屋頂上的沙塵。忽然,他8歲的小妹妹帶著她的一個好朋友打開門走了進來。“吉米,你能不能給我10美分呢?”她十分渴望,急切地問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10美分,因為我們想去店裏買一些餅幹。”

吉米想不出一個好一些的理由來拒絕妹妹,好半天都沒有說話。他把全身的口袋都翻遍了也找不出10美分。

“妹妹,非常對不起,”他溫柔地對她說,“我沒有10美分。”

那天晚上,吉米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因為他一生都不會忘記妹妹臉上那失望的表情。自出生以來,他經曆過雙親離世、莊稼被摧毀、沙塵暴的襲擊等等很多打擊,但是他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年幼的妹妹向他要10美分—這麼卑微的要求都滿足不了……他居然沒有錢去滿足妹妹……難道自己真的無法滿足妹妹這點要求嗎?吉米在想了很久之後,決定要采取一些行動。就在天蒙蒙亮的時候,他將整個計劃都想好了,並下定了決心。

吉米一直以來都想成為一名老師,不過之前他認為父母過世後自己最好的選擇就是擔負起家裏農場的工作。但是,眼睜睜看著沙塵暴一次又一次地摧殘著家裏的農場,這讓他不得不考慮從事其他工作。於是第二天,吉米在鎮上找了份臨時工的工作,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借來了許多書,每天都仔細研讀至深夜。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當老師的工作,他為了有朝一日得到這樣一份工作而準備著。果然,他終於找到了一份鄉村學校教師的工作。他一直以來的努力,使他不僅完成了願望,也從鄰居那裏獲得了讚美和尊敬。

滿足不了妹妹的要求是一種不幸,但吉米卻因為妹妹想要10美分的要求,改變了他生活的方向,並且打破了困難,最後他自己所追求的目標達成了。

有時候,與家庭分離的痛苦還可以靠一些行動來減輕。這個故事發生在住在密西西比傑克遜市的克文頓太太的身上。克文頓太太有三個身體狀況都不太好的小孩,為了照顧他們,她費了很多心血。不幸的是,有一天她被家庭醫生告知,她的丈夫得了一種隨時有可能死亡的嚴重的心髒病。

“醫生的話讓我感到十分恐懼,並且開始憂慮。晚上我幾乎都睡不著,過了沒多久我就瘦了15磅,醫生說我這樣下去會精神崩潰。一天晚上,怎麼都睡不著,我開始問我自己:我這樣擔驚受怕的,對事情有一點幫助沒有?等到第二天早上,我就計劃著讓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丈夫對於木工十分精通,親手做過許多家具,於是我就讓他給我做一個床頭小桌。他滿口答應,並且很認真地花了好幾個下午去做。我觀察到他從這項工作中得到了極大的樂趣,於是在那之後,他又幫朋友們做了好幾件家具。

“除了這件事,我們還開始在新開辟的一片園地裏種花種菜。最好的蔬菜我們都送給了朋友,並且我們去做一些我們能夠想出來的可以幫助別人的事情。假如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做,我們就坐下來討論種植果樹方麵的種種計劃。

“在一天淩晨一點多的時候,我丈夫突然發病去世了。我在那個時候才意識到,其實我們這幾年過的才是有生以來最幸福、最有意義的生活,即便我們有著可怕的壓力。我就是這樣麵對不幸的,並盡我所能以最好的方式去接受它。”

克文頓太太麵對不幸時的巨大勇氣,讓她丈夫得到了快樂而有意義的最後幾年,而這也給她自己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擺脫不幸陰影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我們自己,去幫助別人。一位我認識的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太太,因為她化個人傷痛為力量,轉而去幫助其他陷於痛苦的人,所以受到人們的尊重。這位太太有一個飛行員兒子,他在年僅23歲的時候就因公殉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這位母親雖然很哀痛,但是她卻不想要別人憐憫她,她說道:“我知道有很多不快樂的母親。有的是因為孩子得了痙攣性癱瘓的疾病;有的則是因精神上或心理上不健全的孩子無法正常服務於社會而不快樂。當然,還有更多的女性,她們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孩,但是從未如願以償。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曾經和我的好兒子共同走過了一段快樂的歲月。即便我生命走到盡頭,我也會將這些快樂的記憶完完整整地保留下來,因此,我願意盡可能地去支持和幫助其他需要幫忙的母親來遵守上帝的意願。”

她也確實像她說的這麼做了。她不辭辛苦地去安慰那些在兒子出征之後需要幫助的父母,或者去安慰要出征的人。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幫助別人上麵,你就沒有時間再去注意你自己的煩惱,這是她成功路上學到的第一課。

生命並不是一趟幸福之旅,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毫無阻礙,而是經常在幸運與不幸、漂浮與沉淪、光明和黑暗之間左右搖擺。我們不能學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裏,拒絕麵對各種麻煩,而且這些麻煩也不會得到解決。苦難是人生的一部分,成熟的表現就是實實在在地去麵對。

遇事便抽身而退,迎難而下,不敢麵對現實,這就是不成熟的人最常犯的錯誤。在玩遊戲的時候,許多小孩子常常會因為自己沒有勝算就拒絕將遊戲繼續下去,而成熟的成年人卻不會這樣,他們會一直試下去直到成功為止。

下麵是康涅狄格州諾維其市市長賽門告訴我的事,這是關於一個曾經遭遇過不幸但卻依舊勇往直前的小男孩的故事。傑克是賽門先生在大學時代的舍友,他是個很活潑並富有朝氣的學生,後來卻過早地離大家而去。下麵是賽門先生的敘述:

“傑克不僅極具熱心,而且還很有藝術天分。學校裏的各種表演活動他都參加,包括幕後工作和幕前表演工作。他既是學校各種年度表演的總號召人,也在樂隊裏擔任鼓手,可以說是無所不能,多才多藝。他在離開學校之後進入了一家電視台工作,後來他成為了電視劇的製片人。因為他極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會把每天的精神和力量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一天,我接到了朋友打來的電話,他告訴我傑克去世了。原來他從來都沒告訴過別人他得了絕症。上大學的時候,他就已經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日子了。當我想到傑克大學時候的熱情、幽默和積極參加活動的精神,我實在是為他感歎。從他身上,我學到了一個道理—隻要比賽沒結束,就絕不應停止。”

聽到傑克的故事的人無不為之動容,也都被他的精神鼓舞。麵對不可避免的不幸遭遇,他選擇了最勇敢、最成熟的方法。

在卡耐基的訓練班裏,有名學生給我講了一個主人公叫邁克的類似的故事。

1948年,那時候邁克隻有21歲,但是他已經到軍隊去服役了。他的眼睛因為在一次戰役中受傷很嚴重,所以看不見東西了。雖然這麼大的傷害和痛苦降臨在他身上,但是他依舊保持著開朗的個性。他經常和其他病人開玩笑,還會把發給自己的香煙和糖果贈給朋友。

醫生們為恢複邁克的視力竭盡全力。一天,主治醫生親自走進邁克的房間對他說道:“邁克,你是知道的,我從不欺騙我的病人,一向對他們實話實說。邁克,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你的視力恢複不了了。”

時鍾仿佛停止了轉動,一種可怕的靜默在房間裏蔓延。

“醫生,我知道,”沉寂被邁克打破,他平靜地回答,“實際上,這樣的結果我一直都知道。很感謝你們在我身上費了那麼多心力。”

過了幾分鍾,邁克跟他的朋友說:“我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我絕望。不錯,我是看不見了,但是我還可以聽得很好,講得很好啊!我有很強壯的身體,我不但可以行走,而且我還有十分靈敏的身手。更何況,據我所知,我可以在政府的協助下,學得一技之長來維持生計。現在我所需要的不過是適應一種新生活罷了。”

這就是邁克,這名士兵雖然失明但心裏明亮。因為所有時間都用來計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所以沒有多餘的時間去詛咒自己的不幸。這就是100%的成熟—也就是我們用來麵對問題的方法。我們每個人在有生之年都會被這樣的事情考驗,包括你,我,還有我們隔壁住著的那個鄰居。

這裏隻有一個答案—“為什麼不呢?”,給那些一直嚷嚷抱怨“為什麼這些會發生在我身上”的人。

上帝是不偏愛任何人的。身為一個人,那些苦難是我們必須要經曆的,就像我們也要經曆許多快樂一樣。生活早晚會讓我們明白:當我們在受苦受難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國王還是乞丐,詩人或者農夫,男性或者女性,在傷痛、失落、麻煩或者是苦難的麵前,所有人需要承擔的折磨都是不相上下的。不成熟的人不管在什麼年紀都會表現得特別痛苦或者是怨天尤人,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諸如生、老、病、死或者其他生活中的種種不幸與苦難,其實都是人生中需要經曆的階段。

我們將如何擺脫不幸的5個方法整理成如下文字,希望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記住這些方法。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將傷痛交給時間去治愈;

采取行動去抵抗困境;

集中精力,幫助別人;

在有生之年,將我們的生命充分利用起來;

計算那些被我們擁有的幸福。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成熟,第三條原則是:

學會擺脫生活中的不幸。

4 為人生建立信仰

卡耐基名言

1.我們需要信仰某種事物。可是,如果我們不用這種信仰來要求自己,或者隻有信仰而不去行動,所有的一切都將毫無用處。

2.人之所以跌倒不是因為沒有信心,而是因為沒有將信心轉變為實際行動,也沒有排除萬難堅持到底。

如果我問你是否相信美國這個國家充滿了機遇,隻要你的精力和能力允許,誰都可以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你很有可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一聲響亮而清脆的“是”,再加上周圍人的呐喊助威和紛紛投來的讚成的目光。然而,你相信到什麼程度?如果這個時候的你正處於失業的狀態,沒有任何收入,完全看不到新工作的希望,你還會相信嗎?不僅僅是相信,你會以實際行動來證明這句話是真的嗎?

一個名叫雷納·川伽的人就是這麼深信不疑。他住在密蘇裏州獨立市的雷德街上,1928年,他繼承了一筆遺產,價值10萬美元。可是在1938年,他卻宣告破產。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事情的經過吧:

“我的父親為人慷慨,而且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隻要我需要零花錢,他就讓我隨時開銀行支票。上了大學後,開支票更是我的拿手本事。我根本不知道錢的真正價值,也不知道賺錢的方法,在我的意識裏隻要用父親的銀行賬號開支票就可以拿到錢。

“在父親去世之前,我一直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的方式生活。父親去世之後,我繼承了一塊麵積廣闊、價值高昂的土地,這塊土地在密蘇裏河下遊靠近萊新頓的地方。我開始把自己當成一個農夫,但沒過多長時間,席卷全國各地的大蕭條時期來臨,大蕭條的第一年我的財務便出現了虧損。為了償還債務以及補充銀行存款,我不得不抵押掉一塊土地,可是大蕭條的持續令我隻能以低廉的價格將土地出售。即便如此,我仍然缺錢,於是我便不斷地以同樣的手法抵押土地換取錢財,最後所有的土地都被賣了出去。

“終於到了算總賬的時候了。我很清楚我已經失去了一切,如果我想繼續活下去,就必須找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可我從沒這樣做過。我痛苦不堪,徹夜難眠。我唯一會做的就是開支票,可現在已經無法這麼做了。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某天晚上,我從噩夢中驚醒,終於意識到自己將要麵對什麼。我告訴自己,童年裏那些滑雪橇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我是成年人,我應該像個成年人那樣活著。努力吧!要努力工作!

“我不僅開始正視自己所麵臨的困境,我也試圖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前,我一直相信別人說的“美國這個國家充滿了機遇,隻要你的精力和能力允許,誰都可以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即使現在,經濟大蕭條、工作機會很少,可是我也不是一無是處。

“我,身體健康、形象良好,我有大學文憑,也擁有一些商業知識,而且還有從挫折和失敗中獲得的寶貴體驗。如今,我必須采取實際行動,而不能把時間浪費在對不幸遭遇的哀怨上。

“我非常清楚自己的想法以及生活狀態。對我來講,想找到工作會麵臨很多困難。可是,我不能這麼頹廢下去,我一定要逼著自己用信心戰勝迷茫和恐懼。我必須相信這個國家到處都是機遇,隻要堅定信心,就一定能獲得自己應有的位置。這份信念促使我堅定不移地奮力向前。

“這份信念的力量最終得到驗證。堪薩斯城的一家財務公司雇傭了我。最終,我在那裏度過了4年的工作時光,非常愉快。之後,我辭職回家,再次恢複了農夫身份。一切都進展得非常順利。我的信用得到了不斷積累,事業範圍也越來越廣。我買進賣出,便獲得了中間利潤,而且非常可觀。多年來的失敗給了我很好的教訓,我終於迎來了成功。

“我用賺來的錢贖回了我曾經的土地,我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更重要的是,我的兩個兒子也得到了我的真傳,他們得到的這些比錢財更加有意義。

“可見,我們需要信仰某種事物。可是,如果我們不用這種信仰來要求自己,或者隻有信仰而不去行動,所有的一切都將毫無用處。”

川伽的故事很好地證明了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一個被寵溺、毫無責任感的男孩子,一夜之間就明白了自己不僅僅要有信仰,更要以信仰要求自己去行動。在此之前,他如長不大的孩子一樣逃避現實,然而,他帶著對美國的信心,再次成長成了一個敢於麵對現實的成年人。

《如何度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作者約翰·席勒曾經說過:“成熟需要通過學習才能得到。”而且,必須經過痛徹心扉的痛楚才能得到。李莉安·郝德裏太太得到的教訓也是如此。

郝德裏太太居住在加拿大的沙卡契文市,她是一個普通而快樂的全職太太。她的生活一直平安無事,突然有一天可怕的車禍發生了,車禍令毫無防備的她徹底陷入深淵。

剛開始,所有人都以為郝德裏太太的脊椎骨斷裂,但後來的X光片顯示她的脊椎骨雖然沒有斷裂,但擦傷造成她骨骼表麵長出了刺狀物體。醫生囑咐她臥床休息三周,但同時也告訴了她一個壞消息。

醫生說,因為她的脊椎骨出現了嚴重的僵硬現象,所以五六年以後她可能會全身不能動彈。

後來,郝德裏太太這樣描述她當時的心情:“我呆住了,一向活潑好動的我從來沒碰到過任何不順。可是現在,不幸還是發生在我身上。臥床休息也從三周變成了四周,後來延長到五周、六周……我失去了所有的樂觀和勇氣,留下的隻有看不到盡頭的恐懼……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衰弱。

“某一天早上,從睡夢中醒來的我感覺自己的思緒非常清晰,清澈透明得猶如水晶一般。我對自己說,5年多的時間不算短,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很多幫助家人的事情。隻要我不放棄藥物治療,我決定和病魔抗爭到底,我不貪心,或許我的狀況會有所改善。我可不想不做出任何努力就繳械投降,我必須奮勇向前。因為我的自信,再加上要立刻付諸行動的決心,恐懼和無力感不見了。掙紮著離開床鋪,我要馬上開始新的生活。

“我找到了新的座右銘,並時刻提醒自己按照座右銘前行:前進,前進,前進!

“現在,5年多過去了,我又去做了身體檢查,醫生覺得我的脊椎骨恢複得非常好,看上去還能再堅持5年。醫生也說讓我繼續保持心情愉悅,繼續對生命充滿激情,繼續不斷前行。這也是我堅守的信念,隻要我的肌肉還能動彈,我一定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郝德裏太太的例子確實鼓舞人心。她堅守的信念帶給她成熟,也成了她的行為準則。

當然,如果單單擁有信仰,我們還不能變得成熟。信仰可以給予我們勇氣,當我們接受考驗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堅守陣地。我們隻有用信仰當基石,付諸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嚐到勝利的果實。

有時候,我們的信仰和行動可能會相互衝突。比如,有個女人笑著跟我說,店裏的女售貨員多找給她50美分。我問她會不會把錢還給對方,並告訴那個女售貨員是怎麼回事,但她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

“當然不會!”她抬高自己的聲調,聽上去有些著急,“因為她的過錯才出現這種情況,她當然得負責。你想啊,如果她找錢找少了,吃虧的不就是我了嗎?”

如果我們真的要質疑這個女人的誠信,她當然理虧。她對女售貨員的錯誤毫不同情反而幸災樂禍,甚至連自己的體麵都不要了。這種不光明的行為,將她不誠信的性格暴露無遺。

一名會計師也跟我講過一段他麵試的事情。他曾去一家公司應聘會計職務,而這個職務需要處理大額款項,所以公司便找了一名心理學家和他麵談,借機察看他的誠實度和人品。心理學家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能不付錢就溜進電影院看電影,你會去嗎?”心理學家知道,如果一個人在小事情上表現得不誠實,那麼,在麵對大利益的時候,他會更加猶豫。

我們的信仰往往表現在我們的行動上。耶穌說過:“一個人結出什麼果子,他就是什麼樣的人。”沒錯,隻有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我們不能堅守信念,那麼任何哲理喊得再響亮,也不會發揮任何作用。我們結出的果子是苦的,我們的生命也將是假冒偽劣的。

一旦我們有了堅定不移的信念,就要付諸實際行動。

夏威夷的一名建築商人,堅信人決不能隨便放棄。他不僅堅信,他的行動中也時刻表現出他的信念,所以他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他就是保羅·瑪哈。

1931年,瑪哈先生四處打聽,想在建築業和工業界找一份工作。他年紀輕輕,也沒有工作經驗,到處碰壁,工作始終沒有確定下來。因為當時經濟不景氣,沒有任何一家公司需要增加製圖人員或者是工程師,就是經驗豐富的老員工也可能被解雇。

“我實在沒有信心了,”瑪哈先生坦言道,“可是後來我決定,如果誰都不肯雇傭我,我就自己來,我從親戚朋友手裏借了500美元,之後就成立了一家小規模的建築公司。”

“經濟不景氣,這是事實,那些想要蓋房子的人哪個都不想找我這種沒經驗、沒名氣的人。但不管怎樣,我都必須鼓起勇氣、堅定信心走下去。就這麼一直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我終於接到了幾單小生意。

“我的第一單生意是建造一棟價值2500美元的房子。因為經驗不足,報價偏低,最後我損失了200美元。可是,有了這次的經驗,我在接下來的幾單中又賺了回來。因為我相信,人不能隨便說放棄,我帶著堅定的信念終於渡過了人生中的一大難關。”

沒錯,人之所以跌倒不是因為沒有信心,而是因為沒有將信心轉變為實際行動,也沒有排除萬難堅持到底。

如果你想變成更加成熟的人,第四條原則是:

擁有自己的信仰並付諸實際行動。

5 你是獨一無二的

卡耐基名言

1.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都是不一樣的,即使人體的構成基本上相同;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奇妙的個體,絕不會與任何一個人相同。

2.保持良好的情緒是我們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積極的情緒是推動我們向前進的力量。

3.內心的成熟,是持續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探索的過程,我們隻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別人。

我非常喜歡園藝工作,親自管理一個十分有規模的玫瑰園,這給我的生活增加了很多樂趣。有一天,我正沉浸在美麗的玫瑰花叢中,突發奇想:“這些玫瑰花,遠看都非常相似,是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每一朵都不一樣。花的種類不一樣,開出的花朵也不一樣。比如生長的速度,花瓣的輕重,顏色是否均勻等,隻要認真細看,會發現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姿色。”

不但自然界是這樣,人類的狀況也是這樣。亞夢·吉始博士曾經研究古代的生活和民俗,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生活狀況是完全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狀況。沒錯,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都是不一樣的,即使人體的構成基本上相同;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奇妙的個體,絕不會與任何一個人相同。

要想變得更成熟,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真實情況,因為這就是我們與別人交流的基礎,我們必須把別人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像我們本身一樣,要不然,我們很難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這聽起來很簡單,對嗎?但是做起來非常困難。比如.: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沒有歧視的國家,實際上呢,卻充滿了階級歧視。我們總是喜歡給別人定一個位置,比如,普通老百姓、中上階級、中下階級、低收入群體、街頭浪人、白領、藍領等等,這些都表現出我們不能把一個人看成獨立的個體,而隻能視大家為沒有特色、沒有個性、沒有姓名的群體。

我們自身的情況也是這樣,也會被別人定位。很多社會研究人員和調查人員,對我們的生活了如指掌:每天喝什麼咖啡,開什麼牌子的車子,喜愛什麼樣的電視節目,收聽什麼樣的電台等等。

社會中將這類現象歸結為給某人定位,我們總是用這種方式評定一類人,忽視人的獨特性。如今人們的個性已經被忽視,甚至不敢想或做與別人不一樣的事情。

當然,現在的人仍然非常渴求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個性,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仍然希望可以和他人有所不同。為了表達內心深處的這種渴求,解脫束縛,很多人被送往精神科治療室,更有甚者用酒精、藥物來讓自己解脫。

有什麼辦法可以更好地治療這些疾病呢?我們要怎樣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個性?要怎樣才能用更加成熟的態度來了解自己呢?這裏有三種方法:

每天留出獨處的時間,來進一步了解自己。

因為現在的生活充實忙碌,我們很少有獨處的時間來反省自己,我們必須要想辦法留出時間認識自己、反省自己。

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獨處方式。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他經常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一邊散步,一邊思考。“這種辦法,能讓我忘記我自己,從而想明白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他這樣講。

我喜歡去教堂裏,找尋久違的寧靜,這種方法可以安神定氣,平複心情,使自己的心靈更加純淨。

我更喜歡走進大自然,不過對我來說,根本沒有閑暇時間去散步或進行任何戶外運動。但我可以在花園裏獨處踱步,也可以透過窗戶眺望藍天白雲和樹木,這都能讓心靈獲得極好的休憩。每次發現季節變換,無論是麵對廣闊的風景,還是一小片土地,我都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使自己融入其中,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有些人比較喜歡安靜,或用其他方法來獨處。總之,每天需要留出一段時間獨處,沒有任何人和事的打擾,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生活、信仰和其他行為。從古到今,有很多哲學家和思想家,都會獨處靜養,也都收獲頗多。

突破舊的習慣。

我們總是把自己藏在習慣和習以為常的事件裏,在裏麵非常不自由,必須用非常大的毅力才會突破而出。想一想,我們大部分人每天都在重複做著相同的事情,生命也會變得反複,沒有任何新鮮感而且失去應有的創造力。

卡耐基訓練班有一名學員,居住在俄克拉何馬州,是一名少婦,她把自己突破習慣束縛的方法告訴了我們:

“我先生和我都沉迷於電視,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時間打開電視,然後一邊吃快餐,一邊看電視,就這樣一直到休息的時間結束為止。我們幾乎不去親戚和朋友家,很少閱讀,也很少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原因是隻要想到某某電視劇的精彩之處因為參加各種活動而錯過就覺得很遺憾。如果有人來看望我們,我們都不會特別理會,隻希望可以趕緊看我們喜歡的電視劇。有一天,我和幾個老朋友聚會,發現自己和他們沒有共同話題,因為他們的聊天內容我都不知道。我除了窩在家裏看電視,幾乎不到其他地方去,也很少閱讀書籍和報刊,很少做其他任何事情,除了看電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

“我到家後和丈夫說起這件事情,並且跟他說,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愛看電視的習慣,他表示非常同意,於是我們開始計劃應該怎樣去做。我們首先報名參加一些成人教育的課程,也開始抽出時間去打保齡球。我們去拜訪朋友,而且會到圖書館借書看,並大聲讀出來。我非常高興終於擺脫了壞習慣的束縛,而且發現這對工作和生活都有積極的影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朋友、親戚的關係也更融洽、和諧。”

這兩個人被壞習慣束縛著,無法自拔,但是經過兩個人的共同努力,終於突破困境,重獲新生。

用發自內心的興趣去追求。

威廉·詹姆斯是一位心理學家,曾在1878年給他的妻子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就表達了這種思想:

“我總是想,要為一個人的品格做出注釋的最好依據,就是應該了解這個人的情緒變化和態度,尤其是在某些特別的事件發生的時候,讓他能表達出自己內心最真實、最活躍的生命力。在這種時刻,他的內心總是會出現一種聲音:‘這才是真實的我啊!’”

也可以這樣說,興奮時刻會將我們身體的潛能激發出來,從而呈現出真正的麵目。因為能感受到“最真實、最活躍的生命力”,就是讓人非常興奮的事!

這種興奮可能與思想、性格和當時的客觀情況有關係,但是,不管怎樣,興奮本身可以使我們擺脫習慣、厭煩和壓抑的束縛,從而把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情況表現出來。

保持良好的情緒是我們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積極的情緒是推動我們向前進的力量。愛德華·維克多·亞伯頓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他曾經說過:“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裏,我覺得興趣要比專業技術更加重要。”

很明顯,亞伯頓並不是說專業技術在工作中不重要,而是說興趣,也可以說是一種興奮,可以讓一個人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

從我44年的演講經驗中,我發現,每個人在演講時,得到的效果是由演講人對自己所講內容的興奮程度來決定的。不管這個人演講的內容是氫彈、嶽母,還是非洲的熱帶叢林,他對聽眾的影響力,完全與他對所講內容的興奮強度成正比。

人的性格雖然很難改變,但能用某些行動表現出來。要想表現出真實的自己—也就是我們與眾不同,真正的價值所在—就必須要突破一些人性的束縛,比如:驚恐、畏懼、疑神疑鬼、迷惑人思想的一些惡習,等等。這時候,興奮就像是火把,能把束縛自我的繩索徹底解除,把真實的自己釋放出來。

興奮有很多表現,愛就是其中之一,有部電影的名字叫《瑪蒂》,就是講述兩個寂寞的人,因為愛而彼此敞開心扉,從而進入一個新的世界的故事。

在一些人看來,興奮也可以是一種感興趣的工作、活動或創新的活動。威廉·林恩·菲爾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他寫過一本書,名字叫《教學的樂趣》,書的內容就是描述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如何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樂趣,變得更加充實。

危險時刻也會使人覺得興奮,因為會把人的某些隱藏性格表現出來。在一些災難中比如戰爭、洪水或者地震等,經常會出現很多英雄人物。因為人在這種有刺激性和挑戰性的時刻,才會把真實的自己和身體的潛能發揮出來。還有一些退休的老人,和兒女一起居住,雖然看起來什麼都不能做,但是如果家庭出現問題或者任何意外情況,他們一定會表現出非凡的力量,變得可以為家庭撐起一片天地,讓人心生敬畏。

因此,這就是可以讓我們發現自我、發現我們獨特個性的三種方法:

每天留出獨處的時間,來進一步了解自己;

突破舊的習慣;

用發自內心的興趣去追求。

內心的成熟,是持續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探索的過程,我們隻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別人。按照蘇格拉底的話,“了解自己”就是智慧的開始。那麼,“你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說法,就是現代人對過去文化的理解。

假如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請記住第五條原則:

你是與眾不同的。

6 你要學會喜歡自己

卡耐基名言

1.成熟的人要適度忍耐自己,像忍耐別人一樣,不要為自己的缺點而不開心。

2.自我挑剔過甚說明不能欣賞自己的美。

3.清新的空氣有益於身體健康,獨處靜思有益於心靈健康。

史邁利·布蘭敦曾在他的書中這樣說:“人適度的自我欣賞是健康的表現,愛自己才能積極地工作,樂觀地生活。”

布蘭敦的話不無道理,要想更好地成長,健康地生活,確實需要欣賞自己,但這不是妄自尊大,要認清自己的本來麵目,接受自己的優缺點,尊重自己,好好待自己。

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也提到了要接受自己。他這樣寫道:“現代心理學主要包括:主動、放下心靈的包袱、自然不勉強、接受自己、敏感和滿足。”

人在成長後,不會在晚上翻來覆去想自己比不上別人的地方,不會懷疑自己沒有比爾·史密斯那麼自信,不會擔心自己沒有吉姆·瓊斯那麼積極樂觀。雖然有時也會檢討自己的不足,深省自己的過失,但他們始終堅信自己正沿著正確的方向,實現心中所想,會不斷完善自己,而不會自怨自艾。

成熟的人要適度忍耐自己,像忍耐別人一樣,不要為自己的缺點而不開心。

欣賞自己和欣賞他人的不同體現在哪裏?可以說當你不再欣賞自己,甚至厭惡自己時,你對整個世界都會充滿怨恨。

亞瑟·賈西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他深信教育是為了讓人更加了解自己,從而接受自己的優缺點,欣賞自己。他在《麵對自我的教師》中這樣寫道:教師能夠自我欣賞是很重要的,因為教師不僅教育著未來的希望,他們熱愛這份工作,同時還會很辛苦,時常因為學生的各種問題焦慮心痛。

現在美國的病人有一半以上都是精神上出了問題,據了解,這些病人都不能欣賞自己,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真實情況,沒有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我就不在這裏分析他們的病因了,隻是想通過這件事來說明,現代社會充滿競爭,我們常常以物質多寡來判斷這個人是否成功,很多人做著無聊的工作,心裏懷著對名利的渴望,這樣容易導致精神世界崩塌,靈魂找不到依托。而且我認為宗教信仰的缺失也會助長這種迷茫感。

羅伯·懷特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他在《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中寫道:“為了適應環境,在壓力下好好生活,人必須不斷調整自己。”他認為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境界,“人可以在壓力下生活,比如能順利完成每次無聊的例行公事,被迫接受一些強製性的規定,扮演好不同的角色等。但隻有適當拒絕,不斷完善自己,積極樂觀,不斷創新,才能活得漂亮”。

大部分人都沒有勇氣獨樹一幟,也不清楚自己支持哪種觀點,所作所為都受周圍人的影響,比如服裝、食物、房屋,甚至是看待問題的角度,都和周圍人大同小異。如果我們無法融入周圍環境,就會變得敏感不快樂,甚至有些神經質,這樣導致了我們不能再欣賞自己。

幾年前,一名女學員便有過這種經曆。她的丈夫是名律師,在事業上很成功,雄心勃勃,做事雷厲風行,獨當一麵。他們的朋友多數是這位丈夫的朋友,性格也有共同點,都喜歡以物質來衡量人的價值。而這名女學員是個溫和謙遜的人,這樣的生活環境讓她找不到存在感,無法發揮自己的價值,自己身上的優良品質也常常被忽略。她因為沒有達到這些朋友眼中的成功而感到越來越自卑,變得不能欣賞自己。

這名女學員的問題不是不適應環境,而是不適應自己待在這樣的環境裏。她沒有欣賞自己身上獨有的魅力,而是希望自己按照那些朋友的眼光取得所謂的成功。天生我材必有用,隻要把自己的獨特美麗展現出來,就會發揮自己的價值,不必非要和別人做得一樣。其實她隻需要想明白這點,就會有自信了。

不要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要有自己的價值觀,這是認可自己的第一步。要學會和自己和諧相處,不要總是嫌棄自己。

自我挑剔過甚說明不能欣賞自己的美。適度自我批評有益於自我認識,但是如果過於苛求,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反而會產生消極的想法了。

還有名女學員下課後找我訴苦,她因為演講失敗而陷入深深的自責。她說:“我站起來要開始演講時,就會覺得自己笨嘴拙舌,也不敢張嘴說話,其他學員看起來都鎮定自若,遊刃有餘,而輪到我時,就會出現上述情況,無法再說下去了。”她還詳細地分析了自己的其他弱點。聽她講完,我這樣對她說:“不要過於在乎自己的缺點,有這些缺點並不代表你不能完成演講,隻要能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缺點並不能阻礙我們進行成功的演講、藝術創作,也不能說明我們因此一無是處。莎士比亞的戲劇有很多曆史、地理錯誤,狄更斯的小說也有很多矯情之處,但沒有人會揪著這些細節不放,這些作品自有其偉大之處,優點的光芒已經使這些缺點無關緊要了。我們喜歡我們的朋友,也一定是因為他們身上某種優良品質,而不是缺點。

我們要多關注自身的優點,把它們放大,逐漸改善不足,完善自己,有了錯誤就及時改正,大可不必耿耿於懷。

耶穌對於身體上或精神上受苦的人,不會直接盤問原因,也不會過度展現同情,他不會說:“你真可憐,太不幸了,一切都在和你作對,你是怎樣遭遇了這樣的不幸呢?”相反,耶穌會說對這個人最有幫助的話:“你已經被無罪釋放了,回家去吧,永遠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常常因為所犯過的種種過錯而自慚形穢,徒生罪惡感,我們不會欣賞這樣的自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必須讓過去的錯誤都過去,從今天起,開始嶄新的生活。

耐心對待自己的缺點,才能更好地欣賞自己,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對自己放低要求,也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容忍自己得過且過,而是說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到:沒有人能把每件事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要求別人做到完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則是荒唐的。

我曾在一個組織中認識一名女會員,她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每件事都親力親為,追求麵麵俱到,準備演講直到自己筋疲力盡才肯罷休,就連小報告都費心費力花很多時間精心做好。她不歡迎沒有被邀請的客人,每次請客都要計劃得天衣無縫。她花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把所有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條,無形中卻丟失了很多溫情,令人覺得不自在,不喜歡。

苛求自己事事都盡善盡美體現了自我主義的殘酷,好像時時刻刻都一定要讓自己超越別人,非得讓自己像明星一樣自帶光芒,好像做事情不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也不是為了能完成這件事,隻是為了超越別人,為了能高人一等。完美主義者也會犯錯,會失敗,但他們忍受不了這樣糟糕的事情出現,因此嫌棄自己,繼而不欣賞自己。

我們不應對自己如此苛求,應對自己好一些。有時,我們要學會自嘲,輕鬆看待犯過的錯誤,學會欣賞自己。

前麵我們提到過獨處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獨處也是學會欣賞自己的妙方。李奧·巴德莫是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塞頓心理學院的醫療主任,他曾這樣寫道:“晚上躺在床上我們常常會回想白天發生的種種,這正是我們與自己獨處的時刻,是個好習慣。”

想和別人好好相處,要先和自己好好相處。哈裏·佛斯迪克在觀察研究不與自己獨處的人後,把這些人比作被風吹皺的池水,無法再倒映美麗春光了。

獨處讓心靈在港灣休憩,是與自己的對話,有利於我們感知外界事物。安妮·馬洛·林白在她《來自海洋的禮物》一書中這樣寫道:隻有懂得與自己交流的人,才懂得和他人交流。內心就像寧靜的幽泉,隻有獨處才能體會其中的曼妙。

獨處能使我們清醒地審視自己。《聖經》有一句話:安靜下來,你會發現自己就是神。這句話讓很多人極為受用。清新的空氣有益於身體健康,獨處靜思有益於心靈健康。

在別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快樂,也會使別人感到壓力,還會讓你們之間逐漸出現隔閡。當你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後,不僅自己得到了成長,而且會懂得怎樣和別人愉快地相處。

如果你想成長,第六條原則是:

認識自己,欣賞自己。

7 不要因循守舊

卡耐基名言

1.隻有不因循守舊,才能體會作為“人”的真正意義。保留完整的內心世界,一個隻有自己沒有他人侵犯的世界。

2.青年人還有不諳世事的人無論是在服裝、言談舉止,還是在思想上,通常都不希望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他們希望有一種認同感。

“隻有不因循守舊,才能體會作為‘人’的真正意義。保留完整的內心世界,一個隻有自己沒有他人侵犯的世界……當我用別人的眼光看待問題,用別人的思想去思考問題時,便沒了自己獨立的立場,從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這句話出自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他最不因循守舊,他的這種觀念正好和另一類人的想法相反—通過和他人保持一樣的觀點來獲得好人緣。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愛默生的話: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觀點,但不要人雲亦雲,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成長帶給人的好處之一就是我們學會了無論在何種境遇下,都堅守自己的信念,並保有實現信念和理想的勇氣。

青年人還有不諳世事的人無論是在服裝、言談舉止,還是在思想上,通常都不希望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他們希望有一種認同感。青少年的父母或許都怕自己孩子這樣說:“莎莉的母親允許她塗口紅”“和我一樣大的姑娘都出去和男孩子約會了”“隻有老怪物才11點之前回家”,還有許多類似的話,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孩子們通常都和大多數同齡人有相同的喜好,也很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需要融入到那個圈子裏去,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當父母的要求和同伴的觀點發生衝突時,他們常常會很不安,同時,這也讓孩子的父母憂慮不堪。

當我們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時,之前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幫助你,那麼聰明人會選擇看看身邊的人都是怎麼做的,然後慢慢積累經驗,重拾自信,再遵從自己的內心,走與眾不同的路。而愚蠢的人在對事情一知半解,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反對時,就冒冒失失地打著改革的旗號開始自以為是了。

最終,時間會沉澱出專屬於我們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觀,比如我們會發現為人處世最寶貴的品格就是誠實:犯罪往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後得不償失。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也是我們在親身經曆世事、百般思索後得來的人生哲理。大部分人遵循相同的秩序、持有相同的信仰是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如果每個人都隻顧念自己的那套行事方法,便根本沒有法律法規、道德約束可言,人類也不能和平相處了。

就算大部分人已經接受的觀念原則,也會因時代變遷而麵臨新的挑戰,一部分標新立異、不盲從的人會要求改革,從而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舉例來說,以前,人們不敢對固有的奴隸製公然反對,但在聽到先進人士的呼籲後,慢慢也參與了改革。還有數不勝數的例子:酷刑、屈打成招、非法雇傭童工、虛假廣告等,這些有違天理的事情,曾經大部分人都默默忍受著,直到出現質疑的聲音,並得到回應支持,這些不合理的現象才逐漸消失。

要真正實現遵從自己的內心可能不會一蹴而就,有時甚至困難重重,麵臨風險。很多人寧願把自己淹沒在人群中獲得一種安全感,也從不對統治者的做法提出異議,或者換個層麵來說,很多人根本不敢標新立異。但我們沒有看到羸弱的大眾心理都是盲目跟風的體現,這種所謂的安全其實並不真實。

大家努力將自己融入到大環境當中,和尋求安全感一樣,最終都被大環境奴役,隻有勇於接受挑戰,接受爭議,不輕易言棄,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戰地特派員埃德加·莫勒說過:“想完善自己的人格,順應環境、追求所謂的安全感這樣被動消極是不可取的,而應在責任和壓力下,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就像先輩一直教導我們的,知難而上、勇於麵對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之前我們提到過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責任,按照這種說法,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成長的含義:成長就是在父母的指引保護下,探尋自我發展的方向。如果我們真的成長了,就不會再像懦夫一樣去躲避,去順應環境以求暫時相安無事,不會讓自己的獨一無二淹沒在人群中,不會盲目跟風,而是順應本心,敢於發聲。

天生有使命感的人,不用被各種人生哲理感化,就會因使命感而變得熱忱,義無反顧地迎難而上。但普通人—你和我,或我們的鄰居,會因四麵八方的壓力而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如果信念遭到反對,人數越多,我們就會對自己的信念越質疑,從而對自己的判斷失去信心。

有人認為不盲從其實在另一種程度上是不合群,喜歡顯擺自己,是在嘩眾取寵。正如在我們眼中,留胡子、光腳走在街上、穿休閑T恤參加正式宴會、女子在影院等公共場所抽煙都是怪誕的行為,不但不會認為他們標新立異,還會用看動物園裏猴子的眼光看待他們,覺得他們不文明。

成長後,我們變得成熟,信念堅定,無論是對自身、對整個人類,還是對神靈,都增加了責任感,帶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開始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於這個話題,我和愛默生的觀點一致,他在世時拒絕參加如反奴隸製這類改革運動,他當然是讚成這種運動的,也希望運動最終能夠帶來革新,但他覺得自己並不善於這樣的事業。他堅持這樣做了,甚至遭到誤解謾罵,但他都不以為意。

有時你的堅守可能不能被他人理解,有時你不隨波逐流會被看成異類,所以能夠把自己的信念堅持到底的人,都有一顆勇敢的心。

某次聚會上,我們正談論最近的熱點,大家都讚成一個觀點,但有一位男士表達了不同的想法。這位男士一直在耐心地聽別人的觀點,直到被問及他的意見時,才微笑道:“我一直不說話是因為我和你們的觀點不同,我不想因為我的不同意見破壞這愉快的氣氛,但既然被問到了,我就說說我的觀點。”然而他一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就立即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但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立場堅定。雖然最後他沒能說服其他人,但是他堅持自己,敢於發聲,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之前,美國人想要生存下去完全憑借自身的力量。駕著馬車去西部拓荒的人,無論碰到什麼艱難困苦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沒有專家幫忙,就連生病了都沒有醫生診治,但依靠經驗常識以及祖傳秘方也能恢複健康;和印第安人起衝突時,沒有警察來維護治安,隻能靠自己;想安定下來搭建房屋時,根本沒有建築公司之類的,一磚一瓦都是自己出力,並且通過耕種、捕獵來獲取食物。總之,生活上的任何問題都是靠自己想辦法解決,然而他們卻做得很好。

而如今,有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找專家解決,我們習慣於相信專家,不相信僅憑一己之力也可以解決問題,所以往往現代人缺乏自己的見解,信念也搖擺不定,我們自己促成了這種境況。

現代教育固定的模式,很難做到因材施教,並不利於領導者的培養。大部分人盲目跟風,很難成為領袖,因此我們不僅要培養領導者,還要培養非領導者不喪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隻知道聽從指揮,就和屠宰場待宰的牛一樣麻木了。

著名教育家華德·巴比認為,依照國家所需培養的孩子最後都平易近人、善於社交、適應性強,而畏畏縮縮則被認為適應能力差。所以我們應盡力做到:在遊戲中,盡量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遊戲,輪流做管理者;探討問題時,盡量讓每個孩子都發表自己的觀點,得到別人的讚賞。

但如果想培養出未來的領袖,就不要遏製那些想法迥異的孩子的不同見解,要給他們成長的空間。比如喜歡閱讀不喜歡棒球的孩子,喜歡音樂不喜歡足球的孩子都應按照他們的興趣去培養,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相同,而把不一樣的孩子看成異類。

公立學校中,有些父母敢於發聲、敢於提出自己對教育的見解,這些父母的確勇氣可嘉。一般的父母早已形成思維定式—有關教育的問題最好聽從教育家的意見。我認識一位年輕的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他有自己的觀點,並自信自己的思考是有益的,他質疑傳統的教學方式,以一己之力和附庸於舊條例的人們爭辯。一年後,他的觀點漸漸得到支持,之後他被推選為社區教育委員會委員。如今,包括他的子女在內的無數孩子受益於他提出的建議。

養育下一代時,我們從兒科醫生那裏學習如何喂養撫育嬰兒;從幼兒心理學家那裏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經商時,我們學習所謂的生意經;在政治方麵,我們都是跟所屬的組織或團體保持一致,基本沒有自己的觀點;甚至在私生活上,我們也聽各種專家的意見。專家們觀察、研究、統計,把得出的結論公之於眾,由大多數人學習吸收,奉為真理。

很多人都沒想到在自己的世界裏,自己才是最好的專家,因為自己的生活、家庭,還有自己,隻有本人是最了解的。很多時候去做事情,隻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專家說這樣做好,跟著做就是跟著所謂的潮流。

埃德加·莫勒把這種情況歸結為“群體症結”,他認為這種情況會抹殺個體獨有的價值。

他曾在《周末文藝評論》中說:這種殘忍程度可以比得上令人痛恨的納粹黨了。正是這種“群體症結”助長了人性中蠻橫專製的黑暗麵,它違背了美國社會的追求—美國精神不僅在於維護國家獨立,而且在於尊重生活在這個國家的美國人民。如果人民從小接受了隨波逐流的教育,受到很多威脅,見慣了賄賂這種不光彩的事,那麼這將是他們群起反對政府的根源所在。

莫勒在文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達不到臻於完美的境地,但這絕不是放任的理由。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很難達到不忘初心。世間繁華,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大眾產品、媒體傳播、速成教育,這些東西讓人眼花繚亂,常常會讓我們忘記出發的目的,正如我們常以工作單位或階層來標榜一個人:工會的人、上班的已婚女性、自由派、反動分子等,跟兒童玩的“盲兵捉強盜”類似,每個人似乎都被貼上標簽,同時也在給別人貼標簽。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一直在思考是否應該順應環境的問題,他在1955年畢業生典禮上發表了以《不可或缺的個體獨立性》為題目的演講,他說:“即使在巨大的壓力下,我們順應環境了,可隻要獨立的個性尚存,即使你的方式看起來再優雅,也會喪失最後的自尊。堅守獨立性也就是堅守了自尊,響應了內心的呼喊—不要麻木地做一枚印章。附庸於環境一時給了我們安全感,但也會打破內心的平靜,使我們忘記出發的目的。”

最後這位校長總結:隻有不失本心,找到真我,才能找到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件事的意義何在,前方將不會迷霧重重。

生命之美,在於每個人有其獨特的價值,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完成自己的使命。若人人都不盡自己的那份責任,社會恐怕就混亂不堪了,我們的獨特性也就沒有可施之地,隻能渾渾噩噩立於世,而人生也失去了意義。我們應該保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盡應盡之責,給自己、家人、朋友以及全世界帶來更多美好、更多快樂。

如果你想成長,這是第七條原則:

不要因循守舊。

8 不要使人厭惡

卡耐基名言

1.如果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那麼,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先要診斷出這種疾病的病因是什麼。

2.話語乏味的人不僅不了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甚至不能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

3.一個人如果心智成熟,並且能夠繼續完善,那他就能在不惹人討厭的情況下和別人討論任何事情。

在我們的周圍,總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談不上有什麼罪過,也不算有什麼圖謀不軌的行為,但是卻能對他人造成很大的危害,隻是因為他們總是讓別人感到乏味,惹人討厭。而對於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我們是無法避免和躲開的,他們總能纏上我們。盡管現在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很多疾病,包括口臭、便秘、喉嚨痛癢、頭疼、雞眼,甚至是掉頭發等等,都可以治療,但是卻一直沒有找到方法去對付這種“令人乏味”的頑疾。

如果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那麼,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先要診斷出這種疾病的病因是什麼。如果能夠提前發現自己有這種病症,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上個星期雷蘋夫人沒有邀請我們去參加在她家舉辦的草坪舞會的原因了。現在我們就來分析引起這種病症—“令人乏味的人或事”的條件和方式。

下麵就是幾種最會惹人討厭的情況。假如我們提前知道自身也有這些情況,然後在今後的生活中盡量避免,那麼,我們不就能變成惹人喜愛的人了嗎?

1.一說起自己的孩子或是寵物就滔滔不絕

一句最普通的問候—“您的孩子好嗎?”竟然會招致一連串惹人討厭的彙報。

隻要對方話匣子一打開,你就隻能幹坐在那裏,讓那些毫無價值的情況彙報和沒完沒了的話題將你淹沒。這類談話內容一般是這個樣子的:

“你知道嗎?約翰最近都不好好吃早飯。昨天還把裝滿麥片的飯碗扣在了自己的頭上。你瞧,他是不是太頑皮了?後來,我給兒科醫生打電話,我說:‘醫生,我已經用盡各種方法了,但是約翰還是不肯乖乖吃飯。他要麼把麥片吐出來,要麼就把麥片搞得到處都是。最糟糕的情況是他把麥片弄了一身。’”

“醫生問我有沒有試過往麥片裏加點兒香蕉。可是,很奇怪,約翰就是不喜歡香蕉。他還把香蕉叫‘蕉蕉’—瞧,多可愛啊!他說:‘約翰不要吃蕉蕉。’還不停地揮動著胖乎乎的小手,大聲喊叫,差點沒把房頂給掀起來。奇怪的是他比同齡的孩子長得快,表達能力也比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強。啊,差點忘了說,前兩天,他把桌布給拉了下來,然後用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我說:‘約翰拉拉。’我和他父親笑得肚子疼。”

我的天呀,我相信你現在應該也快要被這種沒完沒了的話煩死了。

更可惡的是,這類人總有這種本事:他能把各種各樣的話題輕而易舉地帶到他要開始的話題上,甚至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他都能立刻帶到他的“軌道”上來。就算你想把話題引開,談談諸如馬龍·白蘭度或是羅克·赫德森,還是沒有用,他們依然隻喜歡談論自己親愛的孩子。

我就認識這樣一名太太。就算當時談論的話題是國際關係或是牛肉的價格之類的內容,她也能很輕鬆地把話題引到她的女兒達芬身上。她的方法是:“哎呀,俄國人當然不可信啦。去年夏天的時候,達芬的大學朋友邀請她去參加一個歐洲旅行團。他們隻是想著要不要去西柏林看看,並沒有打算進入鐵幕。達芬問我:‘媽媽,你覺得怎麼樣?’然後我說……”

就是這個樣子。事實上,這類人的心智還未成熟,他們不知道交朋友的第一規則是:為他人考慮。

更糟糕的是,這類惹人討厭的話題不隻是來自喜歡回憶當年的父親,或者是喜歡交代細枝末節的母親。比如一名住在布法羅的推銷員,如果他剛好做成一筆雪地胎的生意,他也會滔滔不絕地向你詳細敘述自己是怎樣哄騙一家百貨公司跟他簽下一筆價值一萬美元的訂單的。

或者,你可能也聽過一位橋牌高手談論自己是如何贏得滿貫;還有一些鐵杆影迷,他們總喜歡把剛看過的影片情節沒有一絲遺漏地從頭到尾說給你聽,簡直能把你聽得想拿盞台燈朝他砸過去。

這類惹人討厭的話題涉及範圍非常廣泛,不單單是有關孩子或是電影情節的,也可能是丈夫的最大愛好—把家具重新整修一遍;或者是艾瑪表姐的水果儲藏室;還有可能是某個兄弟的工作;抑或是某個姐妹的悲慘遭遇;甚至是關於寵物貓狗的一些瑣事。有一次,在曼哈頓的一個街角,我遇到了一個舊友,她居然花費20分鍾向我詳盡地描述了她家金絲雀那出了毛病的消化係統。

2.講話抓不住重點,漫無邊際

馬克·吐溫就有這樣一部作品,內容是關於模仿一個極其嘮叨並且非常乏味的人的故事。故事中這個人毫無邊際地講述了一件事,卻一點兒也沒有說到重點。講述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哎呀,我有沒有跟你說過我去西部參觀哈比印第安村的事情?我們當時是周五出發的—呀,不對,是周四—還記得嗎?我曾經告訴過你我們要周四動身,因為我周三得去看牙醫。我要找牙醫幫我治療一下鬆動的上牙。上帝啊,他可真夠嘮叨的,說起話來沒完沒了。不過,他很懂得做生意,我還跟我的老板說起過他。說起我的老板,他可真夠奇怪的,不管什麼事情都要依靠我,他老是不在狀態。我還曾經跟艾拉說過:‘艾拉,如果我哪天辭職不幹了,真不知道我的老板會怎麼辦?’艾拉說:‘比爾,如果你敢辭職,我就回家去找媽媽了。’真是太幼稚了,對嗎?”

你最終也沒有搞清楚那個哈比印第安村到底是什麼情況!

3.總是讓人碰一鼻子灰

這一類人相比話比較多的人而言,還算是少數,但是也不能忽視。

當你費盡心機,想要找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來展開對話時,你卻發現這麼做隻是雞同鴨講。就算你再次嚐試,想要激起他說話的興趣,得到的卻是對方麵無表情的回應,又或者隻是幾聲沒有感情的“噢”罷了。如果你夠幸運的話—反正我是從沒遇到過—也許還能聽到一聲挽回麵子的問話—“是這樣嗎”,你也隻能把這句話當作你獨角戲的鼓勵了。

這類人好像根本沒有感情。想要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機智或是禮貌性的回應,就好比是想到其他星球發行股票一樣艱難。他們隻會讓你碰一鼻子灰,而不會對你有興趣,他們永遠都保持一種土豆般的沉默,也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就像威廉·史特格漫畫作品中的人物站在你麵前—如果他們可以“複活”的話。

4.總喜歡證明自己是對的,無論談論什麼,總要爭個高低

和這一類型的人聊天,不管談論什麼都會被回擊,就像是彈力球一樣,反彈到你的臉上,打你一下。

他們好像無所不知,並且總能讓別人沒有說話的機會,很果斷地用幾句話迅速終結任何談話。如果你和他的觀點相左,他絕不客氣,直接指出你患有嚴重的鬥雞眼。

“天哪,難道你是瘋了嗎?”他大聲喊道,“你怎麼會不知道這件事情早就已經被證實了,是……”或者,如果他當時的心情不錯的話,也許會悄聲告訴你:“先生,你全錯了,不是這樣子的,告訴你吧……”

這種缺乏情趣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更糟糕的是,他們總是以一種無情的、草率的、結論式的方式告知你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並不是你非常願意聽到的。

對付這類人,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管他說些什麼,你都要表現出讚同的樣子,不然,就算你很有禮貌地表示出異議,那也會被一場拉鋸戰搞得筋疲力盡。你幾乎不用期望能和這類人通過討論交換意見和觀點,因為對方隻想把自己的觀點講明白,還要像摩西頒布律法一樣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

5.情緒總是很低落,很悲觀

在有些人的眼中,這個世界很恐怖,仿佛地獄一般。他們對人對事都很悲觀,覺得人生也沒有什麼希望。他們認為,世界充斥著白癡、騙子和各種各樣凶狠惡毒的人,就連氣候也極不穩定,變得比從前更惡劣了。

如果你和這類人聊上十來分鍾,大概你也會潛移默化地開始情緒低落、鬱鬱寡歡起來。就像惡劣的天氣對我們有不好的影響一樣,不管你當時的心情有多好,這種悲觀氣氛就像變壞的氣候,把你卷入暴風雨中。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有一名夫人就是這種類型的人。她每次見到我都要彙報一下最近的詳細情況,然而讓人感到不幸的是,好像她就沒有遇到過一件好事情。

“剛才我去逛街,想買一些布料做廚房的窗簾。”她開始講述,“我整整等了十幾分鍾,竟然沒有一個店員來招呼我。自然,他們也會時不時地看我一眼,估計感覺我不像是什麼富人,不用特地跑過來招待。我去其他商店裏也受到了同樣的冷遇,最近實在是讓我無法忍受!禍不單行,我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醫生告訴我說,他很驚訝我每天是怎麼熬過來的—我幾乎快要喪失消化功能了!還有我的骨頭被這樣的天氣折磨得疼痛難忍。你是不是認為以我現在這個樣子,應該會得到家人多一點兒的關心?事實上,不怕告訴你,除非萬不得已,我是不會向家裏尋求幫助的。”

以上隻是我列舉出的一小部分罷了,他們可是永遠都不會停止訴苦的。

不管是喜歡抱怨的女孩子,還是身強力壯的男子漢,他們一旦開始,基本都是滔滔不絕。他們希望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心,成為焦點。隻可惜,我們聽者所能給予的大概隻有一個長長的、大大的哈欠而已,並且還希望自己能夠暈倒,一直到對方停止說話為止。

最糟糕的是,對於這些讓人煩惱的朋友,他們並不知道我們其實很討厭這樣的談話。就像我說的那樣,其實並沒有人會成心惹人討厭。相反,他們自認為是各種聚會的動力之源,是充滿智慧、口齒伶俐的社交專家,還能夠提供情報或者珍貴的信息。或許我們都是這一類型的人,隻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罷了。

幸運的是,隻要我們注意觀察,這種情況還是可以察覺到的。隻有隨時警惕,才能及時挽留住我們的聽眾。

例如,我們的聽眾會出現很尷尬的笑容或眼神。假如我們正在沒完沒了地講述自己家的小威利是多麼可愛,這時如果我們發現聽眾已經開始出現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那麼,我們一定要馬上停止談論這個話題,或者是給對方機會,讓他們可以說說自己的孫女。自然,接下來的時間裏,該受苦的就是你了。

還有一個要注意的表現就是對方已經開始偷偷地看時間了。比如,他們要麼用力甩手表,要麼把手表放到耳邊,這時他們的用意已經顯而易見了。如果這個時候你還不立刻閉嘴,那麼此時對方應該已經開始犯嘀咕了,甚至開始罵你了。在公共場合演講的人更應該注意這種“看表症狀”。

飄忽不定的眼神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跡象。如果對方已經對當時的話題不感興趣了,就會有這種表現。比如參加一個雞尾酒會,我們恰好攔住一個倒黴蛋來聽我們發表言論。這時,如果他想趕緊脫離苦海,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眼神乞求旁人來解圍。自然這個辦法沒有什麼用,因為不會有人白癡到願意代替他受苦。所以,如果你還有一點兒人性的話,請趕緊閉上嘴,放了那個倒黴蛋吧。

這時候或許你該問了:上麵說到的問題,到底和心靈是否成熟有什麼關聯呢?那麼我告訴你:說話人智力的缺乏,還有想象力和敏感度差都可以從乏味的話語中表現出來,而這些東西都是健全的人格,還有對他人能有正常反應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話語乏味的人不僅不了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甚至不能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因為他不能讓別人了解自身的基本需求,也得不到滿足,所以與別人正常交往的過程中,也就不能了解和滿足別人的需求。而為了彌補內心的空虛,他們又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煩瑣小事上,還會過度提高這些瑣碎小事的重要性。不管是溝通方式,還是精神層次,他們都毫無趣味可言。他們是一些了然無趣的人,是現代人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悲劇象征,他們沒有堅定的信念或是自己的主張。

話語的乏味不僅是病態人格的一種表現,還是人格停止發展的一種表象。

一個人如果心智成熟,並且能夠繼續完善,那他就能在不惹人討厭的情況下和別人討論任何事情。隻要是由他經手處理的事情,每一件都會變得有意義。對待同一件事情,話語乏味之人總會讓它變得了然無趣,而心智成熟之人卻能使其變得充滿朝氣活力。

然而,這些惹人討厭之人,卻可以激勵我們為了變得更加成熟而加倍努力。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存在,才讓我們深深地感覺到:如果我們不加倍努力,總有一天也會變得惹人討厭。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那麼就要知道第八條原則:

時刻警惕自己身上的那些惹人討厭的舉動。

9 學會討人喜歡

卡耐基名言

1.想要獲得別人關注,最好不要擔心結果或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隻需要立刻開始行動,盡力去完成必做事項。

2.看重給予是獲得友誼的最佳方法。這需要親自爭取,而不能隻靠一時的欺騙或吸引。

3.人類進步的基礎是愛,同時這也是與別人溝通的橋梁,更是判斷成熟與否的根據。

我們還處在年少追夢時,經常幻想有一天可以寫出最偉大的小說。我們想象著其他人如何稱讚這本小說,想象著他人的掌聲和那樣的榮耀,想象著自己應該如何穿戴,想象著所到之處其他人會稱讚引用自己書中的內容。我們想了那麼多,就是沒想到可能會碰到的坎坷艱難和那些乏味的工作以及創作中必須付出的汗水和淚水。我們能想到的都是榮譽,卻從未想過如何去獲得這份榮譽。

像這種年少時幼稚的行為,可算是典型的“想要得到一份真摯的友誼”或“期望和別人關係良好”的心理表現。但是,我們把順序搞錯了—我們總是想讓別人來喜歡自己,卻沒想過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很害羞,所以幾乎沒人注意到我”“沒有一個人對我感興趣”“誰也不想認識我”等。

是的,別人為什麼一定要喜歡你呢?誰也沒有義務必須喜歡某個人。一定得有個理由讓別人會選擇你(工作或社會交往的理由都可以)。也就是說,一定得有別人所需要的特質,否則,他們不可能注意到你。

孔夫子也說過:“別人是否愛我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值不值得他們去愛。”要想獲得友誼或者愛情,需要用心改變自己的態度,並且增加能夠讓他人喜歡的優點,而不是一直擔心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瑪麗·安德遜曾經講過她以前的生活—當時她事業失敗,整個人都很低沉,想要放棄歌唱事業。但是憑著內心對歌唱的喜愛,她逐步恢複了自信和勇氣,準備繼續在歌唱的路上走下去。有一天,她鬥誌昂揚地對母親說:“我要唱歌,我要唱下去,讓每個人都愛聽我的歌,我要追求完美!”

她的母親說道:“是的,這個誌向是正確的,可是,在做成一番事業之前,你必須先做到謙卑。”瑪麗聽了,深受啟發,決定在音樂上努力追求完美,而不僅僅是想要完美。“謙卑勝於偉大。”瑪麗的母親給了她最好的贈言。

在默片時代,亞倫·伯恩因為一隻小狗明星而出名。他善於觀察狗狗的動作行為,並為此寫下一本暢銷書—《寫給狗狗的信》。在書中,他寫道,狗狗在拍攝時很能自得其樂,並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它真心喜歡這份工作’很多次都是它自己自發地進行表演,完全不是為了賺錢或得獎而工作,這應該算是它成名的秘訣了。

伯恩先生還和我們講述了另一個明星的故事。這個小姑娘在試鏡的時候特別緊張,甚至都沒有勇氣出場了。伯恩和她說別去想結果,隻要高興地演出就夠了。

果然,小姑娘不再緊張,並且順利被錄取了。

由此可見,想要獲得別人關注,最好不要擔心結果或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隻需要立刻開始行動,盡力去完成必做事項。威廉·奧斯勒爵士也說過:“別擔心模糊的未來,關注清晰的現在。”

著名作家荷馬·克洛維斯是我的好友,他很擅長交友。任何與他相遇的人在和他共處的一刻鍾內都會對他產生好感,不論是清潔工、有錢人,還是老人、小孩,這是為什麼呢?他並不是長得年輕帥氣,也不是富翁,那麼他怎樣吸引別人呢?答案很簡單,他一點兒也不做作,並且別人能感受到他真心地喜歡和關心。

小孩爬到他的膝蓋上,朋友家的用人也會用心為他準備吃食。如果有人宣布今天荷馬·克洛維斯要來,那當天的聚會肯定座無虛席。不僅是朋友對他如此,他的家人也十分敬愛他,全都誇讚他。

他是怎樣獲得這種待遇的呢?答案很簡單—真誠待人,熱愛他人。他從來不在意對方的身份或是行為。任何人對他來說都意義重大,都值得被關愛。他能和陌生人像舊相識一樣交談,他不會隻談論自己,而是盡量談論對方。他通過提問,可以知道對方來自何處,要去做什麼,以及對方家人的情況等。他不會嘮嘮叨叨,隻是通過表示自己的關心和對方建立友誼。

就連最愛嘲笑別人的人,都會折服於這種方法。約瑟夫·格魯也曾說過,外交界的秘籍是“我得喜歡你”。

荷馬·克洛維斯從來不為交朋友而擔心,因為每個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而是專心喜歡別人,所以才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經驗豐富的銷售人員肯定知道,如果你一直擔心買賣能否成交,就會因為嚴重的心理負擔而發揮不好。一位食品行業的董事長在上大學時曾靠推銷縫紉機賺夠學費。他認為,優秀的銷售並不會在意生意是否成交,而是一心一意地為顧客服務。

如果銷售的關注點是為顧客服務,那麼通常不會被拒絕。沒有人會拒絕別人的幫忙,對吧?

這位先生告訴我:“我現在經常和推銷員講,如果他們每天早上都想一次‘我今天要多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而不是‘我今天要多做成幾筆買賣’,那麼和顧客之間的溝通會更順暢,自然生意也就更好做了。優秀的推銷員是那些可以讓別人生活得更好、更快樂的人。”

打高爾夫的時候,我們的目光一般都集中在球上。和人溝通也是如此,注意力要集中在傳達的信息上。如果你太在乎結果如何,就會緊張、害怕,並且表達也會出問題,結果通常不太好。

我也是吃夠了苦頭才學會這一課。我膽子很小,所以別人都喜歡欺負我,連餐廳服務員、火車站的挑夫和出租車司機都喜歡嚇唬我。而且我也不擅長在別人麵前講話,這難度對我來說和別人去主持大型活動不相上下。

幾年前,有一次我準備去演講,觀眾據說很難對付。所以我在和一個朋友吃飯時就表露出這種緊張的情緒。我滿懷憂慮地問朋友:“如果他們不認同我的發言該怎麼辦?如果他們不喜歡怎麼辦呢?”

朋友說:“他們為什麼必須喜歡你呢?你能帶給他們什麼呢?你的講話重要嗎?”

我認為那些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好的,”他繼續說下去,“我認為他們是否喜歡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把想說的內容都講出來了。不管他們喜不喜歡你,你都已經完成自己的任務了。”

他的這番話,讓我對這場演講的看法完全改變了。現在,每次我要去演講的時候,都會靜下心來想一下:“我要如何傳達對聽眾有益的信息,這樣他們可以滿載收獲開心地回家。”這種想法對我非常有幫助,我可以謙卑地認識到自己隻是來傳達某些信息,要給聽眾一些有益的想法來幫助他們的生活。

看重給予是獲得友誼的最佳方法。這需要親自爭取,而不能隻靠一時的欺騙或吸引。獲取友誼的能力不是指與人交談、開玩笑或是勾肩搭背,而是一種心態、一種態度以及想要把自己的愛好傳遞給他人的願望。

聽起來像是布道,但是隨著文明的進步,我們不斷發現在以前的宗教信仰中已經無數次出現這樣的說明了。

著名作家休仕曼是英國傑出的知識分子,他不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演說家,一位優秀的牧師。他在自己的一次演講中說道:“我認為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句話是‘想要挽救生命的人,通常會丟掉性命;而失去生命的人,反而挽救了性命’。”

雖然休仕曼這番話強調的是藝術家應該注重創作而不是所能得到的回報,但是這番話同樣也適用於事業、友誼以及生活中我們在方方麵麵的努力。我們必須分清主次,把重要的事情往前放,例如想得到一份愛情,那首先要值得被愛;想獲得一份友誼,就要先表達出友好;要想別人對自己感興趣,首先得對他人有興趣。

當然了,為了獲得友誼和愛情,我們首先要相信“給予比接受更有福氣”,然後以實際行動把這種認識表達出來。我們要使用這種方法,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所在。正如《聖經》中所言:由果實就能認出他們。

夫妻之間的感情有時不必用言語表達,但是如果也不用其他方式表達的話,那麼這份感情很可能會因為沒有澆灌而枯萎。許多妻子經常會提到當丈夫向她們表達感謝時,她們的內心是多麼幸福。

人類進步的基礎是愛,同時這也是與別人溝通的橋梁,更是判斷成熟與否的根據。我們必須感知到別人的感受,要有這種敏感度,這就是常說的“同理心”,也就是和別人同在的一種感受。這能使你更好地體會兄弟情感,也能產生四海一家的感情。這種情感使我們脫離奴隸製,創造真正的文明。如果我們想擁有成熟的人際關係,那麼同理心是一種必須掌握的能力。

所以,如果想要變得成熟,第九條原則是:

想讓他人喜歡自己,首先自己要有被人喜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