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王者榮耀》reference_book_ids":[6547995706244729859,65693622845130700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絕地求生》reference_book_ids":[7070768384131992589]}],"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5,"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9},"quote_content":"《絕地求生》reference_book_ids":[70707683841319925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5,"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絕地求生》reference_book_ids":[70707683841319925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5,"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9},"quote_content":"《絕地求生》reference_book_ids":[70707683841319925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5,"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絕地求生》reference_book_ids":[7070768384131992589]}],"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英國史》reference_book_ids":[7348276701702409278]}],"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5,"start_container_index":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9},"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298980549580819507,7298980553934507017,7298980551677971482,7077845871479507982,7077845868791057444,7298980558204308518,7298980549903780879,7077845868795137038,7077845868795153438,7077845868786764830,7298980555960355866,7077845871479491614,6883440117109754887,7071200634816433188,7077845868790959117,7298980549979278399,7298980549664705570,7298980553959672869,7255253493617789988,7298980549786340402,7220732984675011618,7329815783368821822,7298980551761857562,7298980551673777179,7077845868790942727,7298980549807311913,7298980553875786779,7298980549656316940,7298980549882809344,7298980549874420736,7315417075101469723,7077845868790959111,7078185810025008142,7298980549874420746,7340508629834943550,7298980551933824035,7340577590995848254,7298980549840866338,7077845868778359816,7298980549719231538,7298980549647928347,7294567280581544997,7298980549962501161]}],"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運動改變大腦》reference_book_ids":[726261270592251807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我在微信公眾號上寫文章半年左右的時候,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聽說你也是“996[1]”(事實上北京絕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這樣作息的),怎麼有時間看書、寫文章的?

先說一個邏輯吧,解釋下一個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有個定律叫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之前沒聽說過這個定律,也別慌張,這個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個定律,以至於這種定律在哪裏都存在。說的是一個孤立的係統不持續輸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條。比如一個爐子裏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飯,綠洲沒有雨水,係統會迅速坍塌,最後會變成一種穩定的低活躍狀態,灰燼,死亡,沙漠。

所有係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方向發展。這個趨勢,就叫“熵增”。

為了維持係統,需要持續地輸入能量,這種持續輸入的能量我們就叫“負熵流”,柴火,食物,陽光,都是負熵流。如果太陽熄滅了,地球也就完了,因為負熵源沒了,地球生態係統也就自毀了。你不吃飯,你就廢了,因為飯就是你的能量輸入,你的“負熵流”。這些專用名詞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趨勢。

古人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其實前半句說的是事物的趨勢,後半句說的是一種“非常態”。要跟趨勢較勁,需要額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

為什麼一個人看抖音不知不覺兩小時就過去了,背單詞一個小時就跟遭受酷刑似的?就是因為前者是順應“不進則退的趨勢”,後者則是逆趨勢的,逆趨勢的東西基本都不會讓人太舒服。

這種持續輸入的能量,除了物質,還有信息,如果係統裏不持續輸入信息,也會變成灰燼。很多人經常的表現是“三十歲之後就死了”,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戰,以為自己懂了。或者覺得自己反正也學不會,就不再學習了,依賴存量的知識,結果就會像爐子裏的火焰一樣,最後慢慢熄滅,直至變成灰。任何係統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這條路,因為走下坡路、自毀、“熵增”,都是自然趨勢。

外部的挑戰,新的知識,新技能的學習,都是係統或者人的“負熵流”,隻有那種有持續輸入的係統或者個人才有活路。對於成年人來說,持續輸入的信息就是知識。

一般情況下,知識有兩種,一類知識是實踐型的,也就是書籍裏沒有的,或者書籍裏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怎麼待人接物,怎麼“搬磚[2]”,畢竟每個人搬的磚都不太一樣,有很多技巧在裏邊。這類知識非常關鍵,往往是立竿見影的,而且對一個人來說事關重大,必須優先掌握。

當你學習了基礎知識以後,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觸全新的知識,你確實沒必要計較看多少書。商人在這一點上非常明顯,他們可能看書並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在解決各種難題,一直在實踐中持續學習和思考,時間長了就變得非常不得了。

可是對於99%的人來說,他們進入一個新環境半年之後就穩定了,基本沒什麼新的知識攝入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經曆過一段時間痛苦的爬坡之後,就迅速進入穩定狀態了,沒有新信息攝入了。你沒有新的負熵流攝入,你的這個係統就在加速衰退。這時候你就得想辦法提升自己了。

另一類知識就是書本上的知識。書本上的知識一般用處比較小,但是當一個人的知識大規模地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出現“湧現”效應。這就跟衝廁所時會出現一個漩渦一樣,單個水分子沒有漩渦這個屬性,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有了。

很多厲害的人花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收獲很大的成績,可是某一天突然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是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人家的進展,就是因為他的突破是在他的積累上“湧現”出來的,是規模的產物。知識越多,湧現效應越明顯。

上班族怎麼積累呢?我一般每天強迫自己看兩頁書。事實上最難的事就是坐到書桌前翻開書,隻要翻開了,看書難的問題就解決了98%。當我拿起一本書之後,我經常可以看一二十頁,所以一本書用不了多久就看完了。隻要你堅持重複這些行為,每年看的書就會越來越多。

一個人在讀每本書的過程中,都會有個消化階段,也就是說怎麼讓這些知識在腦子裏溜達一圈,吸收一下。之前我們講編程的時候,會說把代碼自己敲一遍用以吸收和鞏固這些知識。不過讀書過程中肯定沒法把書抄一次。我的方法就是把收獲的新知識發一條微博,再加進去一點之前學習到的東西。這個過程堅持下來,就會對之前讀過的書有個記錄,也吸收了一遍剛學的知識,同時練習了文筆。

此外,這幾年有個很不好的現象,叫碎片化閱讀。為啥說這種現象不好呢?因為人的大腦是“關係型數據庫”,也就是說你記住的所有東西都依賴我們大腦裏已經有的東西。舉個例子,一個原始人看到了泰坦尼克號,他是想不明白這是什麼東西的,但是你就算沒見過泰坦尼克號,你也能大概知道它是什麼事物,這是因為你見過別的船(哪怕你並沒見過真實的船,在書籍、電視或者電腦裏見過也算)。當你把兩個事物關聯起來,就大概能猜出這東西應該是一艘型號大一點的船了。

碎片化的東西由於缺乏“觸點”,和現有知識連不起來,下次想用的時候也想不出來。我上麵說自己組織語言寫條微博記錄下新知識,就是把新知識和已經有的關聯一下。如果新知識連不到你的“認知樹”上,很快就會忘了,就跟從來沒出現過一樣。

學習本身依賴你積累的知識的規模。你對一件事了解得越多,學得越快。比如一個木匠,他隻學會用錘子,基本什麼也搞不出來,後來又學會了用鋸子,配合錘子就可以搞出點東西了,再後來他學會了刨子、鑿子等,當他的工具箱全了,而且這些工具都會用之後,折騰出來的東西也越來越複雜,甚至別人做出來的東西他看一眼就明白個大概,不斷地折騰,說不定就複製出來了。

我跟多數人一樣,都是上班族,想學習隻能利用業餘時間。我業餘愛好是偶爾寫點東西,這和大學專業沒有什麼關係。很多讀者也想借鑒一下我的學習方法,我現在就分享一下這些方法。

首先,我們討論第一個問題:看書到底有用沒?這事按理說是不用討論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一直在懷疑讀書有用這回事。這兩年,我在寫微信公眾號、寫微博的過程中,認識了不少自媒體大V[3],他們的閱讀量非常高。前段時間馬前卒說,他每年都得瀏覽幾千萬字,其他自媒體大V也一樣,他們寫文章都是依靠大量閱讀之後創作出來的。記得有個人說過:“腦子裏空空如也,怎麼能夠想出東西來。”

一個人如果想輸出,必須依賴積累,這本來就是常識。

很多人對此就納悶了,在他們看來,有了搜索引擎,就不需要看書了。其實,即使有了搜索引擎,我們依然需要看書,搜索工具本身是個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必然依賴使用工具的人,比如給你套木匠的工具,你能做個櫃子出來嗎?搜索引擎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證實”你的想法,或者確認一個疑點,如果你對一些問題理解不深刻,根本都不知道該搜索什麼。

既然我知道了讀書有用,那麼怎樣才能在工作間隙看一些書呢?

我的方法叫“搶占式”,這是個操作係統的專用詞彙,什麼意思呢?我早年發現最難的事就是開始做一件事,也就是有點閑工夫了,準備看會兒書的時候,轉念一想,要不先玩一局《絕地求生》,玩完了《絕地求生》,又轉念一想,要不看幾個抖音小視頻,跟朋友聊兩句。每天都這樣把時間耗盡了。總體來說,每一天,都搶不到看書學習的“時間片”。

所以,我每天強製要求自己一定要看兩頁書,看完兩頁再幹別的,就這樣,每天都能搶到看書的“時間片”。當你一旦拿起來書,一切就都有了可能。

以前我買了一套《英國史》,這套書有一千多頁。如果這本書每天看兩頁的話,那得兩年才能看完,不過我看了一個月也看了近一小半,所以一個人的潛力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

為了克服懶惰的問題,製訂學習計劃的時候,關鍵就是每天目標一定要小,跟自己先妥協了。你不要太為難自己,你不為難“他”,“他”才給你幹活。是的,你體內住著一個你根本不了解的人,你得跟“他”多溝通。

為了讓自己堅持學習,你要獎勵自己。當你持續多長時間搞定一件事之後,你要給自己適當的獎勵,比如你每天看兩頁書的目標堅持了三四十天就獎勵一下自己,完全把你自己當成另外一個人,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完全不了解你自己。

你做一件事堅持一兩百天,習慣了以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腦會給習慣性的動作修“高速公路”。神經學認為,經常重複某些動作會改變神經結構,變得更加熟練而且難以改掉。

也就是說,在新形成的神經路徑中,消息傳播會加快,逐漸形成條件反射,就跟刷牙、剃胡子似的,堅持一年後,每天不做這件事就會挺難受。

此外就是學習方法的事。以學習曆史為例,很多讀者問我,我想了解××曆史,該從哪開始?

我們應該感謝這個美好的時代,如果你對看書難以提起興趣,那麼你完全可以從看紀錄片開始。比如你想學習英國史,那麼就可以先看BBC的紀錄片。但不管你是從看書還是從看紀錄片開始學習,最關鍵的是你要先把整體知識框架搭起來,然後再看專題方麵的書——英法百年戰爭、玫瑰戰爭、英荷戰爭等方麵的書籍,一點一點地填充那個整體知識框架,你的知識就豐富了。

大家也可以按照這個方法來學習現當代史,總之就是先把整體知識框架建起來。你要了解曆次護法運動、北伐、濟南慘案、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及曆次反圍剿、長征等事件的前後順序,把人物弄清楚,然後再通過專題填充細節。當你接觸這個領域時間長了,自然對這個領域的了解就會越來越豐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的,轉眼就是五年。你今天選擇某一個領域,五年後你可能就是某領域的專家了。

這種學習方法也符合巴菲特的某個說法:一個小小的雪球,從漫長的雪坡上往下滾,越滾越大,加速度、衝擊力、規模都呈現出加速度的擴張,隻是需要每天不停地往下滾,日積月累,必有所成。

一個人如果能夠用業餘時間多看幾遍某本書,把它吃透,就會非常有裨益。比如前幾天我跟一個知乎大V溝通,他去買了一套《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之後用一年的時間看了兩遍。當他看完這套書以後,就感覺打通了任督二脈似的,現在下筆如有神。金庸也是看了幾遍《資治通鑒》,他說看完之後對人性都有了深刻理解。

你不必像很多人說的那樣一年要看五十本書,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吃透兩三本經典的書就非常不錯了。

很多人想掌握寫作的技巧,可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實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看完什麼東西之後就隨手寫點心得,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即可。你會發現越寫越利索,而且對思維的訓練也非常厲害,能夠讓知識條理化,讓大腦清晰化。而且隨著時間的疊加,效果會越來越明顯。你做一件事,做一周沒什麼用,做兩個月也沒什麼用,但是如果你能持續五年,絕對能折騰出點名堂。

之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寫東西沒感覺,一方麵是寫得少,大腦沒形成信息高速公路,當你每天看兩頁書之後就寫幾十字通過微博發布,時間長了自會有奇效。我當初就是在微博寫讀書筆記,到現在竟然有了幾十萬粉絲;另一方麵是大腦儲存得太少,需要大量的閱讀來解決。

很多人總是問,我看完書就忘怎麼辦?這個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來看待:

一、一個人剛看了某些書就忘了是正常的,尤其是剛接觸某個領域,全是新名詞,不忘才是奇怪的事。但是,大腦對信息的處理依賴“冗餘”,也就是說你知道了茴香豆的四種寫法之後,這輩子你都會寫茴香豆了。你從一百個角度見過大象,你就能認得出大象的骨頭,但是你對一隻鱷龜隻是驚鴻一瞥,你腦子裏可能完全想不出來這東西有什麼特點。對信息的認知和記憶也是這樣,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獲取對一件事的描述之後,這件事就徹底固化在你腦子裏了,想出錯都難。

二、那些寫專業文章的人也都是記住哪個知識點在哪本書,他隻是有個大概的印象。他寫作需要的時候,知道該去哪本書查而已。

再說下關於英語學習的心得。在這個方麵我還是比較有心得的,我長期承擔我們公司對海外業務的JAVA培訓,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國度,如印度、俄羅斯等。我寫文章的時候,偶爾會采用一些英文材料,所以我的英語水平還算可以。很多讀者詢問,怎樣快速獲得學習英語的技能點。

我在很多文章裏講過,學英語最主要的就是記單詞,而且不能是記四六級單詞的量,要記住一萬五千個左右的單詞。當你背下來一萬五千個單詞之後,你基本上就能看懂美劇,也能看懂英語材料了。

我一個很厲害的師兄說:“學英語,除了單詞,其他的技巧都是奇技淫巧。”早年我聽到這句話覺得非常極端,但是這些年我越來越覺得這句話有道理了。我把這種理念分享給不少人,堅持下來的人都反饋效果很好。

怎麼背英語單詞呢?就是機械地背,把每個單詞都抄三十遍,非常機械,再過幾天再抄幾遍,非常耗時間,不過拿時間換空間,死記硬背下來的東西基本上一輩子都忘不了。不過這個過程非常乏味,背英語單詞不大需要腦子, 需要持續刺激。

千萬不要對英語環境著迷,我認識很多在美國待了很多年的人英語也一般,主要是因為記住的單詞量一直沒上去。

現實生活中,你很少能看到認識一句話中的每個字,但是連起來不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的人,英語也一樣。考研的時候難免有“長難句”的出現,但是現實生活中基本上不需要這種句子。

至於口語,我的理解是放下麵子就可以了。我在國外待過很久,發現很多地方的美國人英語其實說得一塌糊塗。日本人和印度人英語發音比中國人都差勁,但是他們非常敢說,尤其是印度人,操著一口咖喱味的英語跟誰都能嘮。隻要你掌握了基礎英語,當你開口的時候,國外的人基本都能聽懂你在說什麼。至於口音這玩意兒,沒必要克服,東亞人基本上這輩子都克服不了。

我師哥是在心理學方麵很有成就的人,三十多歲就當上了“985”大學的副教授,而且在育兒方麵也是專家。跟他溝通之後,收獲了很多心得。

事實上,小孩的成長和成年人學習某些技能的過程很相似,這也是為什麼高成就父母的孩子優秀的概率更高一些,因為道理總是相通的。優秀的父母知道一些普通父母不知道的東西,比如他們迎接過極度複雜的挑戰,並達成了目標。這種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向下一代傳遞的。關於技能提升或者成長,主要是下邊這幾個方麵:

獎勵必須是反饋型的,有確定性的,有的父母當孩子記住一個單詞便獎勵一塊錢,記住一篇文章獎勵五十,孩子的能力迅速提升,形成正反饋。

有糊塗的父母跟孩子說期末考前三名就獎勵他迪士尼樂園一日遊,這樣做往往沒什麼效果,因為絕大部分人不響應長期激勵。

事實上很多小孩子也會敷衍了事的。他們很快就學會跟父母鬥智鬥勇的方法。比如他看完一本書就獎勵他一個甜筒,他很可能開始不認真看書,而是隨便翻書,做做樣子而已,然後領獎品,這多麼像差勁的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所以獎勵一定是可度量的,也就是達成什麼結果我才給什麼獎勵,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孩子之間反複博弈。

此外,最有效的激勵叫隨機獎勵。很多人都玩過遊戲,那裏邊的寶物掉落就是隨機的,這種現象很容易讓人無法自拔。到底怎麼操作,還需要大家自己多琢磨。

還有自己對自己激勵,最好的一個例子是我的一個小夥伴,因為他晚上飯量太大,結果成了一個二百多斤的胖子。我們給他出主意,讓他下定過午不食的決心。於是他開始對自己進行獎勵,剛開始是三天一個周期,後來改為五天一個周期。每個周期結束後,他就給自己買高端鼠標、機械鍵盤、耳機等產品獎勵自己。他堅持了兩個月終於戒掉了晚飯,現在已經一年多不吃晚飯,每天18個小時禁食。他現在體重已經降為一百七十斤了,雖然依舊有點胖,不過已經減了幾十斤。他現在整個人都神采奕奕,高血壓、脂肪肝什麼的都好了。前段時間他跟我說,當時他減肥的過程簡直像戒毒,生無可戀,不過挺過來了。

一個人,隻有在挑戰區練習才能有效果,驢拉磨那種繞圈練習沒什麼作用,當然追求太難的目標也會傷害人的積極性。舉個例子,孩子學數學,或者你學編程,不能直接去搞最複雜的問題,否則很快就崩潰了。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越學越難,但是在每個階段都紮實練習。但是準確識別出怎樣的路徑是持續挑戰卻非常困難,絕大多數人其實是失敗在這裏了,要麼他自己想不明白,沒人指導,要麼是指導他的人是糊塗蛋。

先把基礎打牢靠,然後再提升層級,多數遊戲就是這麼設計的,玩過《絕地求生》《王者榮耀》之類的一定有這種認知。

你剛開始玩遊戲的時候,遊戲係統把你識別成一個菜鳥,讓你去新手營,新手營甚至設定人工智能的那種角色讓你練手。隨著你玩遊戲時間的增加,你能夠去較高級一些的地方,這裏麵人的水平越來越高,你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隨後你能夠到更高級別的地方。這種遊戲設置,讓你一直在練習,一直有挑戰,一直有樂趣。

如果一開始就把你和玩了幾百個小時的遊戲用戶放在一起,你每次開局就死,那你能喜歡這個遊戲才怪。如果你沒理解我到底在說什麼,就去注冊一個遊戲玩玩,用我說的這套邏輯邊理解邊玩,就能有深刻的感受。通過玩遊戲,能夠讓你明白,設計遊戲的人都是高級心理學專家。

我師哥接了一個客戶,讓他培養下小孩對數學的愛好。他說這個太容易培養了,其實就是讓孩子不斷地練習、進階、挑戰,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小孩隨機獎勵,這就跟玩遊戲似的,通過這種方法小孩很快就愛上數學了。

很多人喜歡聊天賦,其實就高考這種難度的事情而言,跟天賦沒什麼關係,就跟我經常說的,京城月薪三萬以下的碼農[4]隻需要初中數學一樣。天賦這種東西,隻有你去做數學家什麼的才有必要,考個大學不涉及。

一個人掌握了複雜工具,才真正具備了能力,如果僅僅掌握了簡單的工具是沒用的。比如手機就是簡單的工具,嚴格來說還算不上什麼工具,隻能算消費品。複雜的工具指的是SQL工具、數據庫、eclipse、複雜圖像編輯工具、建模工具等,人的能力隻有和工具疊加起來,才能形成效果疊加。

一個人赤手空拳能打幾個人?一個人有根小棍子能打幾個?一個人有把槍能製服多少人?新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技能就是具有不斷地使用複雜工具的意識,並且嚐試用“工具思維”去解決問題。比如碼農做什麼事情都會問“庫呢”?“庫”就是工具集,裏邊放著他的錘子、電鋸、鑿子。如果你讓他先去做一套工具出來再去做事,那麼他也不會。

將來人工智能也一樣,別去聽那些為了圈錢啥都敢說的人亂說。最合理的推測應該是麻省理工的一個說法,人工智能也是工具,會和人類更加深度地合作,就跟毛瑟步槍換成了馬克沁機槍一樣,效率急劇提升。效率提升後會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分工中來,創造更多的崗位。

使用的工具太簡單,你就不會有什麼突破。所以你必須想盡一切方法去掌握複雜的工具。

飛行員開飛機不夠一千個小時就不能算老手,馬拉鬆運動員每天都跑幾十公裏,優秀的程序員也是從對著書一行一行代碼敲過來的。在學習的前期,一個人是沒有方向、沒有思路、沒有全局感的,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投入時間,過一段時間就會突然清晰了。很多人學習新技能一無所成,就是死在了這個時間點前。

運動遠遠不是可以用來減肥這麼簡單,這一點我自己也有體會。有本書叫《運動改變大腦》,說的是運動對小兒多動症有良好的療效。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小兒多動症,沒法集中注意力學習,小孩子學習差,家長便會又打又罵。其實往往家長自己也有集中不了注意力的毛病,而且是自己遺傳下去的。有可能天天在折磨你,但是你自己還不知道,比如你不管幹什麼事,注意力都集中不了十分鍾,容易放棄,容易煩,這都是多動症的特點。

我之前在微博提到過幾次多動症的問題,有人看了這個消息就去醫院查了下,發現自己果然有多動症,原來責備了自己這麼多年的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其實是病,終於跟自己妥協了。

國外用呱甲酯來解決多動症的問題,國內用來治療多動症的藥物是專注達,但是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遠遠不如依靠堅持運動控製多動症——慢跑和舉重能夠有效控製多動症的病情。

長期慢跑的人都有體會:隻要堅持運動,每天睡六七個小時就夠了。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運動,能夠從睡眠中自然醒來。

運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然後站在那個大鏡子下拍幾張照片發微信朋友圈才算運動。

幾年前我做過一個項目,有個項目組的小夥伴每天早晚各兩百個下蹲。他說這個習慣改變了他。但是你千萬別今晚就來兩百個下蹲,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其實下蹲的運動量非常大的。

每個人的精力就如同電池,因此我們不妨把人體的精力稱為“精力電池”。你每天睡覺、吃飯就是給自己充電。多數人都是充滿電後再出去工作、學習等。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精力充沛地忙活到深夜,而很多人到了下午就很累呢?可以理解為容易很累的人的精力電池容量隻有兩千毫安,一天得充兩次電,而精力充沛的人的精力電池容量是六千毫安,大屏玩遊戲一天一充。持續的運動,能讓你的電池容量變大,你實踐了自然會知道我所說的真實性。

矽穀王川在網上發了一段文字,他說:1. 所有的我們以為的質量問題,大多本質是數量問題,因為數量不夠,差幾個數量級而已。2. 數量就是最重要的質量。大部分質量問題,在微觀上看,就是某個地方數量不夠。3. 最大的誤區是,明明是數量不夠的問題,因為錯誤地以為瓶頸在於質量,幻想在不增加數量的前提下,用某種奇技淫巧,偷工減料達到目的。這時候玄學、迷信和各種無病呻吟就出現了。數量不夠,底子不夠厚時,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 即使有時看似有捷徑,欠的賬遲早是要還的。

我看了之後非常有觸動,感覺找到了這些年迷失的那把鑰匙。我以前幹事總想走捷徑,學PHP[5]想二十一天速成;跑步想每天都稱體重,看看跑步的效果怎麼樣了;為了學英語買了英語版的《經濟學人》,發現什麼也看不懂就擱置一旁;寫了幾天微博發現沒人關注就不想寫了。

後來看到一個厲害的作者的創作心得,忘了叫什麼名字了,他寫的小說非常受讀者歡迎。別人問他怎麼才能當作家,他說多寫文章。別人問寫多少才算多寫,他說先寫一百萬字看看。

有些人覺得這個作者亂說,其實他說的都是事實。他每天創作八千字,風雨無阻地寫,對於他來說,創作一百萬字僅是三個月的事。盡管前期的時候內容不夠好,但他一直寫,堅持下去就積累了史無前例的用戶群。

這個例子非常啟發人,有些人看起來非常能折騰,可是一直沒什麼進展,關鍵的原因是沒有踏踏實實地做事。

高中時候,有個成績優秀的同學給我介紹學習的經驗,他說,在把課本和練習冊上所有的題都做了之前,一道複雜的題都不做。我們也都知道,課本上的題老師隻是布置幾道,沒人會全做,完全是體力活,但是他的想法與很多人不同——他說隻要保證一張滿分一百五十分的試卷,一百三十分的基礎題別錯就行,剩下的那二十分我即使得不到也沒關係。

後來這個成績優秀的同學在國內名校畢業之後去了斯坦福大學深造,他現在在某公司研究人工智能。有一次,他跟我說,人工智能第一法則就是“簡單動作確保不能出錯,然後逐步迭代,越來越複雜”。

萬事一理,你想寫文章,那麼你寫夠一百萬字了嗎?你要擼鐵[6],那麼你重複一萬次了嗎?你要跑步口號震天,是不是三年都沒跑夠一百公裏?你想學Python,是不是論壇逛了無數到現在都沒到一萬行代碼?

有人問我,如果寫十萬行代碼,需要多少天?我說,很多人這輩子都到不了這個數,但是厲害的人每天一千多行,三年就能夠寫十萬行代碼。有人又問,怎麼能做到,我說你肯定能做到。我剛學編碼的時候,每天寫一百行左右代碼,後來一天能夠寫三千多行代碼。那時候我還年輕,比現在睡得更少。

有人問我,跑步一萬公裏難嗎?我以前住得離公司近,每天跑一個小時,大概十公裏,風雨無阻,周末加倍,一年積累下來跑步的長度有四千多公裏。後來我搬到離公司很遠的地方,就沒時間跑步了。這個時候我改為寫文章了。去年,我寫了兩百萬字的微博,微博也有了相當的影響力,今年重點在微信公眾號上寫文章。

有人問我,聽說你是某軟件公司的,怎麼有時間寫這麼多?其實我剛開始的時候很慢,慢慢就快了。還有人問,會不會就跟驢拉磨一樣,一直在積累量,但是“質”沒有突破。我說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你肯定能夠突破。如果你沒有別的好辦法,不如把在某件事情上積累一定的量作為目標。

這就回到了一開始的問題,寫微信公眾號讓我很鬱悶,寫起來比微博費時間得多,也難以增加粉絲,讓我非常有挫折感。不過我在寫完一篇文章後突然明白了,我的目標如果是增加粉絲量,那就偏離了我的初心。我是要把我知道的分享出來,和大家一起進步,也為自己擴展一條路,這才是一切的初衷。我首先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順便提高用戶群,就不該忽略量的積累,不能迷失於各種“套路”“攻略”,堅持提供高價值的內容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我現在每天都寫兩千字,但是一周隻發出來五六千字,剩下的哪去了?我寫完會讓我身邊水平很高的朋友看看,如果大家覺得內容不好,我就不發了。

我們看現在所有的一切,意義都不大,但是再過五年回過頭來,才能發現五年後的自己正是現在你的每一個行為塑造的。

一、大腦非常低效,記性不好,還會自圓其說。你用一段筆記把今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過一些年再找出來——你先回憶下今天發生的事,再看看筆記,就會發現大腦記得栩栩如生,然而錯誤百出,這就是大腦的一個毛病:如果想不起來,就開始給你編。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利用筆記的能力。上知乎搜一下“筆記”,你就知道現在筆記領域都快形成學科了。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絕大部分不記筆記,記了也不看。我也是畢業後突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一開始覺得記筆記開始得晚了,後來過了四五年才發現不太晚。

二、注意力和肌肉一樣,存在耗損。強製自己在某一件事上集中一段時間,就發現自己在別的事情上注意力渙散,因為精力虛了,就跟你搬家之後體力虛了一樣。另外,注意力和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煉來加強。

三、大腦的神經網絡依賴“關係型數據庫”,也就是說,所有知識必須鏈接到已經有的知識,到用的時候才能翻出來,否則就徹底丟失索引找不到了。大家感慨搞了那麼多“碎片化閱讀”依舊沒什麼用,就是因為連不到你的“思想大樹”。

舉例來說,你死活想不起來誰是張二狗。經人提醒,說是被他媽往死裏打的那個,你立刻想起來了。總體來說,冗餘越多,記憶越牢固,比如你不僅記住張二狗被他媽打,還記住他參加黑社會被抓了起來,那就基本忘不掉了。

四、要分得清“反自然”。你玩遊戲看電影很快樂,感覺不到時間流逝,你學習健身卻感覺水深火熱,因為前者是符合人性的,後者是反自然的,自然規律是熵增的趨勢。通俗來說,讓你往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是自然趨勢,你必須做到能夠克製自己的惰性與隨心所欲,才能讓自己不斷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五、大腦運作依賴的是“湧現”和“鏈接”,每個腦細胞單拿出來會發現結構非常簡單,而且功能單一,並沒有記憶什麼的功能,但是天量細胞連接在一起,就變得異常神奇而不可思議,開始湧現一些神奇而複雜的東西——記憶,創新,衝動。這種現象有點像衝馬桶水流有個小漩渦,水分子本身並沒有漩渦這個特點,隻有大量的分子擠在一起才有。

人也依賴鏈接,鏈接越多,可能性就越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越多,會湧現出一些複雜的模式。比如一個人的微信朋友圈有二十個人幾乎什麼都做不了,有兩百人可以做微商,有兩千人可以做代理。

如果一個人的社交媒體上有一百萬粉絲,那他本身就是個熱點,可以進化出無數玩法來。中國經濟大發展,背後也是史無前例的大基建在助力,鐵路、公路把城市都連起來,這也是鏈接,要想富,先修路,說的就是這事。中國引以為榮的移動互聯網,背後也是前些年運營商投資上萬億建的。有了網絡和鏈接,自然會湧現新事物。以公路、鐵路為標誌的硬鏈接和以網絡為標誌的軟鏈接的疊加,就是現在烈火烹油的電商。

六、提升大腦效率的方法在於兩個層麵,一個層麵是常用鏈接高速公路化,你可以一邊用筷子吃飯一邊侃大山,剛開始用筷子的老外就不行。你也可以不看鍵盤盲打輸入文字,因為你長期打字,大腦裏已經不需要額外注意力就可以完成這種事,我們叫“高速公路化”。通過反複練習,那部分動作對應的神經細胞便能夠“硬鏈接”了。

提升大腦效率的另一個層麵在於激活更多鏈接,學習新東西會讓人痛苦不堪,需要用意誌力克服它。

大腦在擴張鏈接過程中遭到人的天性的反製,人的天性並不喜歡大腦擴張鏈接,因為鏈接多了要消耗多餘的能量,而人體不希望消耗那麼多能量。但是更多的鏈接才會派生出更多的想法,才會更有創造性。以前有人說知識多了影響創造性,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腦子裏一片空白,什麼都不能創造出來。創造,多是建立在知識積累上的。

七、自然界本身鏈接並不多,你看獅子、猴子,這類群居性動物,一般互相之間打交道的最多不超過幾十頭。隻有人類突破了界限,鏈接多了,相互碰撞才有了文明,才有了社會,而且這種鏈接本身就是潛在財富,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和鏈接本身是一個正反饋,發展會讓鏈接變多,鏈接變多會進一步促進發展。全球化就是全球大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