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踏上輕鬆快樂之旅

《生活》reference_book_ids":[7204765965706333245,7349116125893889049]}],"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7,"start_container_index":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2},"quote_content":"《麥克白》reference_book_ids":[7316373625043422242,7294566447232060453,7348276718831946814,7340176228940270654,7315412237982632999,7280469430037908537]}],"27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0,"start_container_index":27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6},"quote_content":"《生活》reference_book_ids":[7204765965706333245,734911612589388904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演奏你自己的樂器

卡耐基金言

◇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有限,你也不可能變成別人。

◇要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你自己的樂器。

一個人想要集他人所有的優點於一身,是最愚蠢、最荒謬的行為。

我有一封伊笛絲·阿雷德太太從北卡羅來納州艾爾山寄來的信。“我從小就特別地敏感而靦腆,”她在信上說,“我的身體一直太胖,而我的一張臉使我看起來比實際上還胖得多。我有一個很古板的母親,她認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總是對我說:‘寬衣好穿,窄衣易破。’而她總照這句話來幫我穿衣服。所以我從來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我非常地害羞,覺得我跟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我嫁給一個比我年長好幾歲的男人,可是我並沒有改變。我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他們就是我應該是而不是的那種人。我盡最大的努力要像他們一樣,可是我辦不到。他們為了使我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是令我更退縮到我的殼裏去。我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壞到我甚至怕聽到門鈴響。我知道我是一個失敗者,又怕我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我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我都假裝很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過。我知道我做得太過分,事後我會為這個而難過好幾天。最後不開心到使我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道理了,我開始想自殺。”

出了什麼事才改變了這個不快樂的女人的生活?隻是一句隨口說出的話。

“隨口說的一句話,”阿雷德太太繼續寫道,“改變了我的整個生活。有一天,我的婆婆正在談她怎麼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本色。’‘保持本色’……就是這句話!在那一刹那之間,我才發現我之所以那麼苦惱,就是因為我一直在試著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我的模式。

“在一夜之間我整個改變了。我開始保持本色。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試著找出我究竟是怎樣的人。我研究我的優點,盡我所能去學色彩和服飾上的問題,盡量按照能夠適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我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使我嚇壞了。可是我每一次發言,就增加了一點勇氣。這事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可是今天我所有的快樂,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養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總是把我從痛苦的經驗中所學到的結果教給他們:‘不管事情怎麼樣,總要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的問題,像曆史一樣的古老,”詹姆斯·高登·季爾基博士說,“也像人生一樣地普遍。”不願意保持本色,即是很多精神和心理問題的潛在原因。安吉羅·帕屈在幼兒教育方麵,曾寫過13本書,和數以千計的文章。他說:“沒有人比那些想做其他人,和除他自己以外其他東西的人,更痛苦的了。”

這種希望能做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的想法,在好萊塢特別流行。山姆·伍德是好萊塢著名的導演之一。他說在他啟發一些年輕的演員時,所碰到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要讓他們保持本色。他們都想做二流的拉娜透納,或者是三流的克拉克蓋博。“這一套觀眾早已受夠了,”山姆·伍德說,“最安全的做法是:要盡快拋開那些裝腔作勢的人。”

最近我問素凡石油公司的人事室主任保羅·鮑延登,來求職的人常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他回答說:“來求職的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保持本色。他們不以真麵目示人,不能完全地坦誠,卻給你一些他以為你想要的回答。”可是這個做法一點用也沒有,由於沒有人要偽君子,也從來沒有人情願收假鈔票。

有一個電車車長的女兒,特別辛苦地學會這一點。她想要成為一位歌唱家,但是她的臉長得並不好看。她的嘴很大,牙齒很暴露,每一次公開演唱的時候——在新澤西州的一家夜總會裏——她一直想把上嘴唇拉下來蓋住她的牙齒。她想要表演得“很美”,最終呢?她使自己大出洋相,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但是,在那家夜總會裏聽這個女孩子唱歌的一個人,卻以為她很有天分。“我跟你說,”他很直率地說,“我一直在看你的演唱,我知道你想掩藏的是什麼,你覺得你的牙齒長得很難看。”這個女孩子頓時覺得無地自容,可是那個男的繼續說道:“這是怎麼回事?難道說長了暴牙就罪大惡極嗎?不要想去遮掩,張開你的嘴,觀眾看到你不在乎,他們就會喜歡你的。再說,”他很犀利地說,“那些你想遮起來的牙齒,說不定還會帶給你好運呢。”

凱絲·達莉接受了他的忠告,不再去注意牙齒。從那時候起,她隻想到她的觀眾,她張大了嘴巴,熱情而高興地唱著,使她成為電影界和廣播界的一流紅星。其他的喜劇演員如今都還希望能學她的樣子呢。

著名的威廉·詹姆斯曾經談過一些一直沒有發現他們自己的人。他說一般人隻發揮了10%的潛能。“跟我們應當做到的來比較,”他寫道,“我們等於蘇醒了一半;對我們身心兩方麵的能力,我們隻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再擴大一點來說,一個人等於隻活在他體內有限空間的一小部分。他具有多種的能力,卻習慣性地不知道怎麼去利用。”

你和我也有這樣的能力,因此我們不該再浪費任何一秒鍾,去憂慮我們不是其他人這一點。你是這個世界上的新東西,以前從沒有過,從開天辟地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任何人完全跟你一樣;而將來直到永遠,也不可能再有一個完完全全像你的人。新的遺傳學告訴我們,你之所以是你,必是因為你父親的24個染色體,和你母親的24個染色體所遺傳到的是什麼。“在每一個染色體裏,”據阿倫·舒恩費說,“可能有幾十個到幾百個遺傳因子——在某些情況下,每一個遺傳因子都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一點也不錯,我們是這樣“既可怕又奇妙地”造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即使在你母親和父親相遇而結婚之後,生下的這個人正好是你的機會,也是1/30億萬。換句話說,即使你有30億萬個兄弟姐妹,也可能都跟你完全不一樣。這是光憑想象說的嗎?不是的,這是科學的事實。

如果你想對這一點知道得更詳細的話,不妨到圖書館去,借一本叫做《遺傳與你》的書,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阿倫·舒因費。我可以和你深談保持本色這個問題,因為我對這一點的感想非常深。我很清楚我自己所談的問題,因為我有過代價相當大的痛苦經驗。我在這裏要說明一下,當我由密蘇裏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我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我當時有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成功之路的捷徑,這個想法非常之簡單,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為什麼成千上萬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沒有發現這一點。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後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我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名演員。多麼愚蠢!多麼荒謬!我居然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終於明白,我一定得維持本色,我不可能變成任何人。

這次痛苦的經驗,應該能教給我長久難忘的一課才對,可是事實不然。我並沒有學乖;我太笨了。後來我希望寫一本所有關於公開演說的書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寫那本書的時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戲時一樣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觀念,都“借”過來放在那本書裏——使那一本書能夠包羅萬象。於是我去買了十幾本有關公開演講的書,花了一年的時間把它們的概念寫進我的書裏,可是最後我再一次地發現我又做了一次傻事:這種把別人的觀念整個湊在一起而寫成的東西非常做作,非常沉悶,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得下去。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丟進了紙簍裏,整個地重新開始。這一回我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有限,你也不可能變成別人。”於是我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卷起我的袖子來,做了我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我寫了一本關於公開演講的教科書,完全以我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我學到了——我希望也能永遠持久下去——華特·羅裏爵士所學到的那一課。我說的華特·羅裏爵士,是1904年的時候在牛津大學當英國文學教授的那位。“我沒有辦法寫一本足以與莎士比亞媲美的書,”他說,“可是我可以寫一本由我寫成的書。”

保持你自己的本色,像歐文·柏林給已故的喬治·蓋許文的忠告那樣。當柏林和蓋許文初次見麵的時候,柏林已經大大有名,而蓋許文還是一個剛出道的年輕作曲家,一個星期隻賺35美金。柏林很欣賞蓋許文的能力,就問蓋許文要不要做他的秘書,薪水大概是他當時收入的3倍。“可是不要接受這個工作,”柏林忠告說,“如果你接受的話,你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柏林。但如果你堅持繼續保持你自己的本色,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一流的蓋許文。”

蓋許文注意到這個警告,後來他慢慢地成為這一代美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卓別林、威爾·羅吉斯、瑪麗·瑪格麗特·麥克布蕾、金·奧特雷,以及其他好幾百萬的人,都學過我在這一章裏想要讓各位明白的這一課,他們也學得很辛苦——就像我一樣。卓別林開始拍電影的時候,那些電影的導演都堅持要卓別林去學當時特別有名的一個德國喜劇演員,但是卓別林直到創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之後,才開始成名。鮑勃·霍帕也有相同的經驗。他多年來一直在演歌舞片,結果毫無成績,一直到他發現自己講笑話的本事之後,功成名就。威爾·羅吉斯在一個雜耍劇團裏,不說話光表演拋繩技術,持續了好多年,最後才發現他在講幽默笑話上有特殊的天分,於是開始在耍繩表演的時候說話,並一舉成名。瑪麗·瑪格麗特·麥克布蕾最初進入廣播界的時候,想做一個愛爾蘭喜劇演員,結果失敗了。後來她發揮了她的本色,做一個從密蘇裏州來的、很平凡的鄉下女孩子,最終成為紐約最受歡迎的廣播明星。

金·奧特雷剛出道的時候,企圖改掉他克薩斯的鄉音,想象個城裏的紳士,自稱是紐約人,結果大家隻在他背後笑話他。後來他開始彈五弦琴,唱他的西部歌曲,開始了他那了不起的演藝生涯,成為全世界在電影和廣播兩方麵最有名的西部歌星。

你在這個世界上是個新東西,應當為這一點而慶幸,應當盡量利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一切。歸根結底說起來,全體的藝術都帶著一些自傳性質;你隻能唱你自己的歌,你隻能畫你自己的畫,你隻能做一個由你的經驗、你的環境和你的家庭所造成的你。無論好壞,你都得自己創造一個自己的小花園;無論好壞,你都得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你自己的小樂器。

就像愛默生在他那篇《論自信》的散文裏所說的:“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之中,他肯定會在某個時期發現,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必須保持本色。雖然廣大的宇宙之間充滿了好的東西,但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塊給他耕作的土地,否則他絕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能力,除了他自己之外,沒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麼,他能知道些什麼,而這都是他必須去嚐試求取的。”

上麵是愛默生的說法;下麵是一位詩人——已故的道格拉斯·馬羅區——所說的:

假如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棵青鬆,

就做一叢小樹生長在山穀中,

但須是溪邊最好的一小叢。

假如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

就做一叢灌木。

假如你不能成為一叢灌木,

就做一片綠草,

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顏色。

假如你不能成為一隻麝香鹿,

就做一條鱸魚,

但須做湖裏最好的一條魚。

我們不能都做船長,

我們得做海員。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

我們該做的工作,就在你的手邊。

假如你不能做一條公路,

就做一條小徑。

假如你不能做太陽,

就做一顆星星。

不能憑大小來斷定你的輸贏,

無論你做什麼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順應生命的節奏

卡耐基金言

◇當我們處於休息和平靜的狀態時,我們的行為和感覺就不會雜亂無章地發生,而呈現一種和諧的流動。

◇你必須學習了解你生命中的波濤和節奏,並順著生命的節奏表現你的愛,以期能和大自然和諧共處。

當我們緊張時,身體上和情緒上通常有耗盡的感覺:嘴巴會覺得幹,身體會覺得衰弱,而且神經如我們所說的是繃緊的。隻有當我們放鬆和表達情緒之後,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平順的狀態。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被眼淚淹沒,或溶於欲望當中,這些代表流動狀態的隱喻並不是絕對的,它們和我們的身心狀態(和水)有密切的關係。當我們處於休息和平靜的狀態時,我們的行為和感覺就不會雜亂無章地發生,而呈現一種和諧的流動。無止息的水舞(生命的普遍象征)可以被視為是健康快樂的狀態。

古代瑜珈文獻建議人們可以在靠近瀑布、河流和湖邊做靜心冥想。榮格有許多對湖的描述:“那湖向遠方一直延伸出去,那廣博的水麵給我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愉悅,令人無法抗拒的光彩。在這一刻我在心中有了一個想法,我一定要住在湖邊。我想如果沒有水沒有人可以活下去。”我們從洗澡、遊泳、海洋景觀所得到的快樂證明了我們和水之間深厚的關係,或許這呼喚起我們在母親子宮羊水的狀態,或者也和潛意識自己有如海洋般深不可測的意象有關吧。

這樣的想法指出水在放鬆中的特殊價值,經由感官,或以下提供的練習可以更直接地體驗到。我們也應該考慮其他的因素,像空氣雖有較多限製,但是也可以被想象成和飛行及雲聯係在一起;風或微風可以被用來作為感官練習的基礎。

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裏舒適地躺下來。舉起你的手臂,甩甩手,然後讓手臂自然地在身體兩側垂下來。閉上眼睛,想象你正躺在海邊一個空曠的沙灘上。

潮水正湧過來,小小浪花輕拍你的腳和腳踝,慢慢地移動你的身體讓它浸在淺水裏。當海水繼續上升時,讓自己感覺漂浮起來,並被有節奏的海潮帶入海裏。

感覺緩緩起伏的海浪在你下麵洶湧,你隨著海潮的起伏而滑動。

讓你的身體正麵朝上,想象你正在一個浪頭上,當浪潮下降,你在明亮的海水隧道中翻滾著。

現在你被浪衝回岸邊,躺在舒服溫暖的沙灘上。不要動,此刻享受一下在自由和興奮交替之後的寧靜吧。

當你看到海洋的波濤、季節的變換和月亮的盈虧時,便看到了自然的節奏。人的生命也同樣有一定的節奏:從出生,經過兒童期、青少年期到完全成熟、年老,最後又有新的一代誕生。光、能源和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波動起伏,這種起伏使它們偏離節奏,或者像中子一樣永遠圍繞著原子核運動。

生命中的任何事物絕對不會靜止,運動是持續不斷而且有一定節奏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喜歡音樂的原因之一,因為音樂反映出我們的生命節奏。你必須學習隨著生命的節奏搖擺,而不是站在那裏以不動的姿態和它對抗。沙岸隨著波濤運動和變化而能夠永遠不滅,但防波堤很快就會被衝垮。

注意觀察你的生命,它有一定的節奏嗎?你在工作之後會娛樂嗎?在勞心之後會從事勞力活動嗎?飲食之後會禁食嗎?嚴肅之後會表現幽默嗎?性交之後會把性交轉變成具有創造性的努力嗎?當你的意識處於休息狀態時,就是你的潛意識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候,當你的潛意識承擔任務,而且你的意識被其他事物(亦即放輕鬆)占據的時候,就是出現真正鼓舞作用的時候。

當阿基米德在努力尋求解決兩個物體相對重量的複雜問題時,始終得不到解答,但當他決定放鬆自己並泡一下澡時,他的潛意識便被浴盆中的熱水激發出來。他立刻從浴盆中跳出來,並且大聲叫著現在一個很有名的歡呼詞:我找到了!同時也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你曾經給你的思想休息的機會嗎?

幹擾正常節奏模式會造成許多問題,如果你在工作之後不給你思想休息的機會,你的身體就會一直處於一種被刺激的狀態,這種情況可能會使你因為緊張而失調。

你不必希望永遠快樂,因為果真如此的話,那種快樂一定會變得枯燥乏味。婚姻顧問的一項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夫妻了解二人之間的愛不可能沒有高低潮。你必須學習了解你生命中的波濤和節奏,並順著生命的節奏表現你的愛,以期能和大自然和諧共處。

大自然傳達寧靜的感覺。凝視自然地形、色彩變化、地質構造、自然的香味和聲音,我們可以獲得和大自然融合為一的感覺。讓眼睛看向遠方的地平線,我們就能放鬆生活壓力的焦點。下次當你凝視天際時,想象你眼睛的肌肉已釋放所有的緊張,想想如此一來對你有多好。如同風景畫中的人物,我們得以用更寬廣的角度看自己,並調整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在古典浪漫時期,麵對大自然的渺小感幾乎是令人害怕的,今天我們對於戲劇性的瀑布或高聳的懸崖峭壁依然感到敬畏。即使在一個溫和平靜的風景中,我們看自己的方式不同了,我們的問題似乎也變得比較簡單,或覺得昨天的事不過是幻象罷了。奇妙之事繼續發生:我們花越多時間在大自然美景中,就有越多的焦慮消失掉。

自然寧靜的效果部分是和綠蔭有關,心理作用上和休息聯想在一起。如果你有一個小小的庭院,試著在院中種滿不同葉形、不同顏色的植物。當然,花匠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務,但是你可能寧願自己修剪樹葉,或自己動手采集果實和種子,做做園藝什麼的。你可能放著花園某個角落不整理,作為鳥兒和昆蟲的天堂。認識你種植的植物或花的名稱,去認識它們個別的個性。同時學習它們的學名和俗名,並大聲念出那些奇怪的音節,想象它們像種子一樣躺在你心靈中的花園。

從你的庭院或附近的公園樹木收集不同種類的樹葉。

舒適地坐下來並認真地研究它們——樹葉的形狀、顏色和紋理。壓在手掌心裏感覺它們的涼爽,用手指循著每片葉子的葉脈移動,然後閉眼冥想你所看到的葉子形態。

閉上眼睛,感覺並聞一聞手中的葉子,借觸摸和氣味來分辨每一片葉子的不同。

讓自己完全專注在樹葉上,讓所有的擔心、焦慮和負麵思想都從意識中消退。

放掉包袱

卡耐基金言

◇在我們之中有許多人不隻是急著找出誰讓我們感到備受壓力與痛苦,而且還將這些資訊儲存分類,以便日後運用。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將精力耗費在記恨上,仿佛需要維持那些使我們感到不好的事情。

在我們之中有許多人不隻是急著找出是誰讓我們感到備受壓力與痛苦,而且還將這些資訊儲存分類,以便日後運用,我們將之稱為“包袱處理”。因為不久後我們會累積許多痛苦,需要將之封入行李箱中,倘若我們有一整批這樣的包袱,甚至需要雇人攜帶著它們。

林達還是再一次為我講述了她祖母的往事:

“我的祖母法蘭西卡對回憶過去非常在行(大部分是負麵的),足夠擔任稀有礦物博物館館長了。當我還小時,總會問她為何如此不快樂,我所得到的答案一直都是‘因為我受苦’。然後就不再多說了。但當她需要時總會對著神朗誦她的願望,這時臉色會更加地悲傷,雙手會舉向空中。

“祖母的痛苦總有些神秘的氣氛圍繞著,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每次她都會嘲諷地補充說:‘我的母親遺棄了我!’這話在意大利人間普遍流傳著,添增了許多戲劇色彩。假使她用意大利語說:‘我的胸罩害死了我!’聽來也像個噩耗。

“我持續追問我母親關於祖母的事情,但她輕描淡寫地說:‘那是有緣由的,你不會懂的。’幾年後,一個叔叔告知我整個內幕,精彩得足以搬上電視熒幕。事情大概是這樣:法蘭西卡的父親在她11歲時便去世了,一年後,她的母親嫁給一個小她20歲的男人。在當時的意大利,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因為兩人年齡差距過大,而且那時祖母也即將成年。

“法蘭西卡的阿姨、嬸嬸們都認為,倘若法蘭西卡的母親和小她20歲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將有辱家門,而且這個小夥子也可能會對法蘭西卡心懷不軌。因此法蘭西卡被送到隔壁的阿姨家住。法蘭西卡的母親甘希塔總是與她溫文儒雅、常取悅法蘭西卡的丈夫古希波陪在法蘭西卡的身邊。但即使法蘭西卡結了婚,並帶著甘希塔和古希波一起移民美國後,她依舊把甘希塔當做瘟疫般對待。法蘭西卡被遺棄的爭議變成她一切苦惱的中心,從未釋放、改善它。當然,這也因為那些和法蘭西卡住在一起的女人而搞得更糟。她們令我想起《麥克白》裏的巫婆,‘再來、再來更多的煩惱與憂愁’。即使祖母確實有其悲傷的理由,但也無需在她的餘生裏添加更多的慘白。”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將精力耗費在記恨上,仿佛需要維持那些使我們感到不好的事情。在我的公司中,有一項練習是使名人們了解自己包袱處理的癖性,很多人都被結果給嚇著了。我要大家各自找一個搭檔,並描述多年來累積的負麵事情,聆聽的那一方必須回說:“那真可怕,再多說一些。”5分鍾後,則接著敘述發生過的美好事情。當我要他們停止敘述負麵事情時,他們都表示自己還可以說得更多、更多,然而在停止分享正麵的事情前,很多人早就講不出來了。她們承認要分享美好的事物比較困難。若隻單單回想自己上周的心緒,我猜大家馬上可以記起那些令自己煩心的事,然而若是要我們回想美好的部分,我們可能說不出話來。

很重要的是區分什麼需要在意,什麼需要放棄?

一隻倒黴的狐狸被獵人用套套住了一隻爪子,它毫不遲疑地咬斷了那隻小腿,然後逃命。放棄一隻腿而保全一條生命,這是孤獨的哲學。人生亦應如此,當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

人之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比如大學畢業分手的那一刻,當同窗數載的朋友緊握雙手、互相輕聲說保重的時候,每個人都止不住淚流滿麵……放棄一段友誼固然會於心不忍,但是每個人畢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們又怎能長相廝守呢?固守著一位朋友,隻會擋住我們人生旅程的視線,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為美好的人生山水。學會放棄,我們就有可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友情天空。

放棄一段戀情也是困難的,尤其是放棄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情。

譬如說,你愛上了一個人,而她卻不愛你,你的世界就微縮在對她的感情上了,她的一舉手、一投足及衣裙細碎的聲響,都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力,都能成為你快樂和痛苦的源泉。有時候,你明明知道那不是你的,卻想去強求,或可能出於盲目自信,或過於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不斷的努力,卻遭來不斷的挫折,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世界上有很多事,不是我們努力就能實現的,有的靠緣分,有的靠機遇,有的我們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來欣賞,不是自己的不強求,無法得到的就放棄。

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

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取,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多一點中和的思想,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詩意,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一個人老是背著沉重的包袱,許多狀況不過是徒耗精力罷了。我常要人們寫下他們的壓力來源,一定有人會說當他們的同事延長午餐時間,就會擾亂他們,有個女人一再地表示這有多麼恐怖。我問她這狀況持續多久了,她說已20年了,20年來她一直為此生氣,並就此點警告周圍的同事。

接著我問她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她說沒有一種有效,沒人能使得上力。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混合的例子——帶著包袱的烈士。我們的行為就如輪回般重複不停,總教我驚訝不已。

當然,這會讓他人有機會掌控我們的心情。我們不是常說些“你讓我感到……(不快樂、生氣、傷心、煩心)”,或是“你讓我發狂,我無法忍受你的行為”。

我母親就是最好的例子。每當我們爭執時,她就會提及生我時的往事,她說:“當初生你是個痛苦,直到現在還是一樣。”50年後,她還是這句老話!

當我們有許多包袱時,要逃離它們總是困難重重。憤怒教我們的生活變得遲緩、無心工作、無心和孩子們說話,或是計劃度假。倘若我們一心一意地徘徊在昨夜與老婆的爭吵中,那麼,是放掉這些包袱的時候了。

一旦我們察覺到他人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時,我們有許多選擇。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議論它或改變自己的態度,甚至是釋放它(任由它去、不管它)。自從我們喜歡凡事追根究底後,釋放可能是人性中最難以做到的行徑之一。

下述有些點子,能試著把包袱處理這個想當然的感覺變為毫無意義:

1.有時想一想那些結果證明是如意的事情。這樣的思考方式能夠創造幸福的感覺和樂觀的心情。我時常回想祖父母為我做的一切,祖父將我從小馬車抱出來,賞我冰淇淋的景象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裏,令我感到被愛,感受到自己充滿祝福。

2.每當我們無法超越過去的罪愆時,把它們想象成棲息在自己背後的一隻怪獸,並大聲地喊出:“滾開!”

3.倘若生活中遺留給我們悲傷與不滿,也許趁現在找個代理人,再次創造出令自己滿足的生活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許多人自願被收養,在這樣給予愛的家庭裏,充滿著愛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叔叔阿姨等,專門關愛那些來到這裏的訪客,這些人可能一生都未曾得到關愛與嗬護。這樣的社會服務機構有待被發掘。

4.為自己和家人創造一套價值體係。這樣的體係能夠幫助我們活出更一致的生命。別再用過往的包袱責備自己。避免說:“我不要再像老爸一樣白癡了!”而是“我珍重內在的寧靜與和諧,所以我會保持鎮靜”。別對孩子們說:“把自己背後清理清理,否則你會像你叔叔一樣地邋遢。”而是教導他們負責的價值觀。

5.寫下自己的悼念文和墓誌銘。我們最能使上力的事情之一是什麼,認真地思考,我們希望人們記得自己什麼,這會給予我們方向與目標。讓我們期待人們在哀痛我們辭世的同時,還能發現我們留下這一頁充滿愛、歡笑以及活力的回憶。

內心的平靜

卡耐基金言

◇如果你無法獲得平靜,生活將沒有意義。所以你必須使你的靈魂獲得安寧,並且平靜生活。

◇你愈能夠接受自己,就愈容易容忍自己的弱點,也愈能夠接受心靈上的平靜。

你在早晨醒來之後,可能打開大門,彎身拿起牛奶和報紙。

你可能把牛奶放進冰箱,然後坐在椅子上開始看報。粗黑的大標題赫然出現在眼前——核子武器、外交威脅、違法犯罪、政府濫權等等。

“瞧,”你可能會這麼說,“這就是最好的證明,你根本無法在這個世界裏靜靜休息。全世界動亂不堪,已經無法控製了。”

你錯了。你可以輕鬆下來,也可以獲得心靈的平靜——即使別人都在焦慮不安。

你可以學習容忍這些壓力,甚至在生活的奮鬥中獲得勝利。如果你無法獲得平靜,生活將沒有意義。所以,你必須使你的靈魂獲得安寧,並且平靜生活。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人間萬事,沒有任何一件值得過度焦慮。”

首先你一定要相信,“內心的平靜”是可以達到的一個目標。這也許不像表麵上那般容易,如果你已經習慣於騷擾、打擊及指責你四周的人,那你可能認為心情的平靜是無法獲得的。

一些重要的雜誌與報紙,經常報道今日青少年內心的焦慮不安,以及他們緊張情緒的爆炸性。

一些最受尊敬的社會學家也告訴我們,現代生活充滿許多不正常的焦慮。

哲學家、精神學家以及宗教領袖皆同意今天的生活缺乏精神上的平靜,充滿衝突,並受到怨恨的騷擾。

數以百萬計的人以焦慮來折磨自己。他們優柔寡斷,充滿恐懼,甚至無法接受自己的感覺或缺點。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敢作決定,對於所謂的生活中的“失敗”感到愧疚。他們的行為太矛盾——否則就是害怕得不敢采取任何行動。焦慮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恐懼和精神上的毛病充滿他們腦中,取代了他們應有的成功與信心的感覺。我就知道有些人,竟然已經好幾年不曾享受過真正平靜的一星期。

這是不是證明生活中的寧靜無法達到?不是。我提到上麵這些令人沮喪的例子,是要向你再度說明,如果你感到焦慮不安,也不必泄氣,因為跟你同樣的人太多了。在今天這個世界中,確實有些情況會產生焦慮與不安,因此若想獲得心靈上的平靜,首先就要接受你的焦慮與不安,不要因為它們而責備自己。你愈能夠接受自己,就愈容易容忍自己的弱點,也愈能夠接近心靈上的平靜。

你可以獲得平靜的,請相信我。我將提出很多建議幫你達到這個目標。

首先,從事一些能夠令你滿足的活動,大部分是屬於個人的活動。某些嗜好或儀式可以成為某些人的“心靈鎮靜劑”,卻可能令其他人感到煩悶無比。

有個老太太——她是我們家的老朋友,已在幾年前去世——告訴我說,每當她感到焦慮不安時,她就去閱讀《聖經》,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她的緊張。她隻要坐在搖椅上前後搖動,一麵讀著《聖經》,就能使自己心情平靜。

我有一位醫生朋友,每天下班後,仍然可以感受到工作上的壓力,因而覺得精神十分緊張,但他隻要彈彈鋼琴,就能平靜下來。他所彈的大部分是肖邦的作品,我有時也到他的公寓裏坐坐,點上一根雪茄,看著他彈鋼琴,在優美的琴聲中,不知不覺和他一起輕鬆起來。

“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他有一次對我說,“隻要我彈起鋼琴來,我就覺得十分輕鬆,忘掉了生活壓力。我能夠自得其樂,不再擔心那些痛苦的病人,也忘了那些身患絕症的人,我這樣也許不對。”

“不,”我說,“你必須輕鬆下來,甚至忘掉最可憐的病人,否則你不但不會成為好醫生,也會降低你幫助病人的能力。鋼琴給了你心靈上的平靜——接受這份禮物吧。”

人人都有這種振奮精神的潛力。把它找出來——然後看看它為你帶來什麼好處,並充分利用及發展。

拿自己開開玩笑

卡耐基金言

◇憤世,強化了命運的可怕,嫉俗,弱化了自我的信心。自我解嘲,以另一種坦然的心境向著光明走,黑暗,永遠隻會留在我們的腳後。

◇成功的人士從不試圖掩飾自己的弱點,相反,有時他們會拿自己的弱點開開玩笑。

人生的橫逆與挫折,除了來去無蹤以外,最為高深莫測的是它毫無跡象地“了無緣由”;世事的無常、人情的冷暖,除了現實與無情以外,更為無奈的是它無法與人分擔的“點滴心頭知”。

與其憤世嫉俗地自怨自艾,何不談笑風生地自我解嘲,堅強振作地迎向挑戰、麵對挑戰。

憤世,強化了命運的可怕,嫉俗,弱化了自我的信心。自我解嘲,以另一種坦然的心境向著光明走,黑暗,永遠隻會留在我們的腳後。

這是我妻子陶樂絲給我講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時,我在鎮上的中學上八年級。在當年,各級的學生都必須選修工藝課。八年級的工藝課程上的是金工。我們每個學生都得在學期結束以前,完成由一塊生鐵和一隻木柄做的螺絲起子。

工藝老師年約五十開外,掛在嘴角的煙鬥終日不停地冒出濃烈的黑煙,使得身上總是帶著一股令人不甚愉快的強烈氣味;他外表嚴肅,從來沒有笑容,訓起話來又總是尖酸中帶著幾分刻薄。他在學校一向以“當人”為樂事,更使得我們每個學生上起課來個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開學,工藝老師就開宗明義地宣布,金工是我們日後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必需技巧,絕對不可等閑視之。學期結束的時候,每個人都得做一個螺絲起子。他會一一公開地講評給分,並擇定最優和最劣的成果,分別加以適當的鼓勵與懲罰;不及格的學生,別看隻是一門小小的工藝課,還是得老老實實地花上一年的時間重新補修過。

我一向手拙,對於像美術、勞作、工藝之類必須心靈手巧的課程,有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視之為畏途。在結業課上,盡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滿頭大汗,我精心創造的傑作,依舊不折不扣地隻是個“略似螺絲起子形狀的大型鐵釘”。

期末講評的最後宣判終於到了。

我們端正地坐在桌前,工整地將我們的作品放在桌上,靜待老師的檢查。

老師依舊以嚴肅的麵容,不急不徐地端著手中的煙鬥,一一來回穿梭於我們的座位之間。他仔細觀察每一個人的成果,不時彎下身來慎重地打量一些造型突出、頗具創意的傑作,舉止之間流露出了悠然自得的滿意表情。

終於,他背著雙手走回到了講台,清清喉嚨,開始講評:“大家的作品都各有千秋,頗具創意,隻是,這麼些年來,我從來沒有看過像陶樂絲同學這麼造型獨特的成果了……”全班同學的目光,頓時不約而同地飄向了我,使我羞愧得簡直無地自容。

“陶樂絲,請你上來。”老師頷首致意叫我前去,更使我慌亂地手足無措。

他舉起我偌大的“螺絲起子”,兀自上下不斷地打量著,並且不時以詭異的表情展示給同學們觀賞;全體同學爆笑如雷地看著我,以萬分期待的心情等待著我上台接受老師的“表揚”。

我不得不承認我的“螺絲起子”確實有幾分畸形,它扭曲的金屬頭即使在熱脹冷縮之後,依舊顯得碩大無比;它活生生地插在不相襯的狹小木柄上,更是十足地毫不協調。

“經過我仔細的評審,我決定將這學期的最高榮耀頒給陶樂絲同學,她得到了我們的‘金銼獎’,因為她做的根本就不是‘起子’,而是木工每日必備的‘銼子’……”我羞赧地站在台上,望著笑得東倒西歪的全班同學,暗自憤恨著老師無情的奚落,我更以無比悲憤的心情埋怨自己的無能,怒視著全場幸災樂禍的同學。

“陶樂絲同學的作品確實‘別具創意’,我們請她解釋解釋她的創意,並請她發表一下她的‘得獎感言’。”

我腦海一片空白,在這慌亂的一刻,突然靈機一動地體會到了我人生最為寶貴的第一個教訓——“自我解嘲”。我何不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自我解嘲地化解所有的危機與困窘,與其自怨自艾地靜待失敗的挑戰,何不英勇果敢地迎向挑戰、麵對挑戰?

我正經嚴肅地四顧環視了全場,模仿著電視上轉播“奧斯卡金像獎”的情景,傲然自信地伸出了我的雙手向當時愕然的老師握手致意,並且麵對著突然沉靜的全體同學,以極其感性的口吻說:“謝謝,謝謝。首先,我得感謝我偉大的父親,是他給了我如此的聰明才智,能夠十足榮幸地來到這裏上最好的工藝課;我更得感謝我可愛的母親,是她給了我如此粗枝大葉的個性,使我隨手就產生了這樣美好的創意。當然,我更得感謝諄諄教誨我們的工藝老師,沒有他老人家‘伯樂’的眼光,又哪會識出我這匹‘千裏馬’的無限潛力……”

全場同學在短暫錯愕之後,完全笑翻了。

“最後,我不得不說明,我其實一心隻想做個‘銼子’,但是由於老師英明的指導和全體同學協助的鼓勵,我十分高興它仍舊幸運地保留了‘起子’的基本形象。然而,這是公平的‘金銼獎’,確實是完完全全地‘名副其實’,而我的得獎更是‘實至名歸’。”我在歡聲雷動的掌聲中,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自信滿滿地回到了我的座位。

“自我解嘲”的心態,化解了我妻子生涯中最為尷尬的一刻。

正如人們喜歡談論一些關於別人的笑話一樣,在適當的時候,也要像陶樂絲那樣拿自己開開玩笑,要善於自嘲。

美國著名的律師喬特是最善於講自己笑話的人。有一次,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蒲特勒在請他做演講時,曾極力稱讚他,說他是“我們的第一國民”。

這實在是一個賣弄自己的絕好機會,他可以自傲地站起來,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氣,仿佛是要對聽眾說:“你們看,第一國民要對你們演講了。”

但是聰明的喬特並沒有如此。他似乎對這種稱讚充耳不聞,卻轉而調侃自己的“無知”。這種自嘲很快博得了聽眾的熱情與好感。

他說:“你們的校長剛才偶然說了一個詞,我有點聽不太懂。他說什麼‘第一國民’,我想他一定是指莎士比亞戲劇裏的什麼國民。我想,你們的校長一定是個莎士比亞專家,研究莎士比亞很有心得,當時他一定是想到莎士比亞了。諸位都知道,在莎氏的許多戲劇中,‘國民’不過是舞台的裝飾品,如第一國民、第二國民、第三國民等等。每個國民都很少說話,就是說那一點點話,也說得不太好。他們彼此都差不多,就是把各個國民的號數彼此調換,別人也根本看不出有什麼分別的。”

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方法,它使自己與聽眾居於同等的地位,拉近了自己與聽眾的距離。他不想停留在蒲特勒所抬舉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地位上。如果他換一種說法,用莊重一點的言詞,比如,“你們校長稱我為第一國民,他的意思不過是說我是舞台上的一個無用的裝飾品而已。”雖然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絕對不能把那種禮節性的讚詞變為一種輕鬆的笑話,也絕對不會取得那樣的效果。

無論是在一幫很好的朋友中,還是在一大群聽眾中,能夠想出一些關於自己的笑話,能夠適當地自嘲,是贏得別人尊敬與理解的重要方法,遠遠要比開別人的一個玩笑重要得多。拿自己開開玩笑,可以使我們對世事抱有一種健康的態度,因為如果我們能與別人平等地相待,就可以為我們贏得不少的朋友。相反,如果我們為顯示自己是怎樣地聰明,而拿別人開玩笑,以犧牲別人來抬高自己,那我們一生一世也難以交到一個朋友,更不用說距離成功有多遙遠了。

在美國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個政界要人叫凱升。他首次在眾議院裏發表演說,卻打扮得土裏土氣,因為他剛從西部鄉間趕來。

一位善於挖苦諷刺的議員,在他演講時插嘴說:

“這個伊利諾伊州來的人,口袋裏一定裝滿了麥子呢。”這句話引起哄堂大笑。凱升並沒有因此怯場,他很坦然地開了自己一個玩笑:

“是的,我不僅口袋裏裝滿了麥子,而且頭發裏還藏著許多菜籽呢!我們住在西部的人,多數是土裏土氣的,不過我們雖然藏的是麥子和菜籽,但卻能夠長出很好的苗子來!”

凱升不以自己的土氣為恥,而以自己來自艱難創業的西部為榮,因而拿自己開玩笑,不否認口袋裏裝滿麥子,進而還說連頭發裏也藏著菜籽。他的自嘲非但沒有招來其他議員的嘲笑,相反卻贏得了他們的尊敬,其大名也傳遍全國,人們親切地送給他一個外號:伊利諾伊州的菜籽議員。

成功的人士從不試圖掩飾自己的弱點,相反,有時他們會拿自己的弱點開開玩笑。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經常可以遇到一些專喜歡遮掩自己弱點的人,他們也許臉上有些缺陷,也許所受教育太少,也許舉止粗魯,他們總要想出方法來掩飾,不讓別人知道。但這樣做以後,他們卻於無形中背棄了誠懇的態度,毫無疑問,與之交往的朋友會對他們形成一種不誠懇的印象,使人們不敢再與他交往。

世界上最不幸的就是那些既缺乏機智又不誠懇的人。很多人常常自以為很幽默,經常喜歡拿別人開玩笑,處處表現出小聰明,結果弄得與他交往的人不敢再信任他,以前的朋友也會敬而遠之,紛紛躲避。

適當地拿自己開開玩笑吧,這不僅是一種機智,更是驅散憂慮、走向成功的法寶。

拿開捂住眼睛的雙手

卡耐基金言

◇過去的所有不愉快絕不會因為自欺欺人地捂上自己的眼睛,就可以“我看不見你,你就看不見我了”。

◇謊言的結果會駕馭我們的生命,而我們終究會發現吐露真相是明智的方法。

心境恰似容器,無法麵對現實就容不得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滿滿的水杯如何還能承受重新注入的甘美果汁。放下身段,方才得以率真地正視自我;拋棄世俗虛偽名利、麵子的顧忌,坦然的胸懷,正是我們邁向美好未來的終南捷徑。

過去的所有不愉快絕不會因為自欺欺人地捂上自己的眼睛就可以“我看不見你,你就看不見我了”;坦率方見真情、純真始得真義,隻有不計過去曾經的坦率、不計世俗眼光的純真,我們才得以以最大的勇氣麵對現實。

我的女兒喬伊三四歲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在家裏最愛跟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

當時她是家裏唯一的孩子,我們當然成了她唯一的玩伴。喬伊老是喜歡叫我們“做鬼”,由她四處躲起來,讓我們找她。

我每次總是故意慢慢地數著一、二、三、四……同時從指縫中偷偷地看她那隻胖嘟嘟的小腿慌慌張張地在家中的房間到處亂竄;她一會兒想藏到窗簾裏麵、一會兒想躲到壁櫥後頭,她總是覺得不大放心地再三改變她的主意,她總是覺得不大滿意地屢次更改她隱藏的地方。即使確實是找到了絕佳的陰密地方,她又總是在我問她“躲好了沒”,奶氣十足地回答說“好了”的時候,充分暴露了她的行蹤。

我故作謹慎仔細地搜尋,使我都能聽到她緊張的呼吸聲;我誇張地緩步前行慢慢接近她藏身的地方,連她撲通撲通的心跳悸動都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來。而當我每次找到她,拉開了窗簾,或是翻開了壁櫥的時候,她十分天真可愛地以小小的雙手立即捂住了她的眼睛,以為“她看不見我,我就看不見她”,兀自爛漫無邪地靜靜站立在我的眼前。直到我以雙手拉開了她肥嘟嘟的小手以後,她這才死心塌地地發現我已經找到了她,而不斷吱吱咯咯、手舞足蹈地開懷大笑。

喬伊這種愚蠢可愛的舉動,經常是當時我們一些親朋好友來家做客時,作弄逗笑的最好題材;直到如今,喬伊雖然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頗有大家閨秀的氣質,我們仍不時以這些童年的往事取笑她。喬伊說,她依稀還能記得當時情景的一二;她說,她一直將這種“我看不見你,你就看不見我”的躲迷藏哲學奉為圭臬,直到進了幼兒園,才在接觸了其他的小朋友、麵對了真實嚴肅的“遊戲規則”,知道不再有人像父母一般的寬讓以後,才知道過去奉行的哲學有多荒謬與錯誤。

我常想,這真是一個最好的人生啟示。其實,我們許多人,直到成年以後,不還一直在生活中繼續犯著這個“我看不見你,你就看不見我”不敢麵對現實的嚴重錯誤嗎?

漫漫人生,充滿了喜樂、充滿了快慰,喜樂時我們高歌,快慰時我們歡笑。然而,漫漫人生也充滿了悲傷、充滿了挑戰,而我們卻經常在悲傷來臨的時候隻知痛苦、在挑戰來臨的時候隻會愚蠢地以“我看不見你、你就看不見我”的自我欺騙心態,一意回避,而不知如何拿開捂住眼睛的雙手,麵對現實、迎接挑戰。

人們不是因為他們不誠實而撒謊。他們不誠實是因為他們害怕真相。這是恐懼發生在謊言之前的原因。我們選擇撒謊,因為我們相信真相可能開啟我們害怕而希望逃避的反應。內疚隨之而來,因為我們的內在認知立即明白我們主動逃避一次學習愛的機會,而且我們正在造成內在的另一個障礙。

謊言的結果會駕馭我們的生命,而我們終究會發現吐露真相是明智的方法。

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卡耐基金言

◇快樂是有傳染性的,隻有使別人快樂才能讓我們自己快樂。

◇必須要有自我犧牲或者約束,才能達到自我了解與快樂。

快樂是有傳染性的,隻有使別人快樂,才能讓我們自己快樂。

不管你的處境多麼平凡,你每天都會碰到一些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夢想和個人的野心,他們也渴望有機會跟其他的人來共享,可是你有沒有給他們這種機會呢?你有沒有對他們的生活流露出一份興趣呢?你不一定要做南丁格爾,或是一個社會改革者,才能幫著改善這個世界。你可以從明天早上開始,從你所碰到的那些人做起。

這對你有什麼好處?這會帶給你更大的快樂、更多的滿足,以及你自己心中的滿意。“為別人做好事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快樂,因為這能增加你自己的健康和快樂。”紐約心理治療中心的負責人亨利·林克說:

“現代心理學上最重要的發現就是以科學證明:必須要有自我犧牲或者是約束,才能達到自我了解與快樂。”

多為別人著想,不僅能使你不再為自己憂慮,也能幫助你結交多的朋友,並得到多的樂趣。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如果你想消除憂慮,培養平安與幸福,請記住這條規則:

“要對別人感興趣而忘掉你自己,每一天都做一件能給別人臉上帶來快樂微笑的好事。”洛克菲勒早在23歲的時候就開始全心全意追求他的目標。據他的朋友說:“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以外,沒有任何事情能令他展顏歡笑。當他做成一筆生意,賺到一大筆錢時,他會高興地把帽子摔到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來。但如果失敗了,那他會隨之病倒。”

就在他的事業達到頂峰之時,他的私人世界卻崩潰了。許多書籍和文章公開譴責他不擇手段致富的財閥行為。

在賓夕法尼亞州,當地人們最痛恨的就是洛克菲勒。被他打敗的競爭者,將他的人像吊在樹上泄恨。充滿火藥味的信件如雪花般湧進他的辦公室,威脅要取他的性命。他雇用了許多保鏢,防止遭敵人殺害,並試圖忽視這些仇視怒潮,有一次他曾以諷刺的口吻說:“你盡管踢我、罵我,但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行事。”

但他最後還是發現自己畢竟也是凡人,無法忍受人們對他的仇視,也受不了憂慮的侵蝕。他的身體開始不行了。疾病從內部向他發動攻擊,令他措手不及,疑惑不安。

起初,“他試圖對自己偶爾的不適保持秘密”。但是,失眠、消化不良、掉頭發——全身煩惱和精神崩潰的肉體病症——卻是無法隱瞞的。

在那段痛苦及失眠的夜晚裏,洛克菲勒終於有時間自我反省。他開始為他人著想,他曾經一度停止去想他能賺多少錢,而開始思索那筆錢能換取多少人類的幸福。

簡而言之,洛克菲勒現在開始考慮把數百萬的金錢捐出去。有時候,做件事可真不容易。當他向一座教堂捐款時,全國各地的傳教士齊聲發出反對的怒吼:“腐敗的金錢!”

但他繼續捐獻,在獲知密西根湖湖岸的一家學院因為抵押權而被迫關閉時,立刻展開援助行動,捐出數百萬美元去捐助那家學院,將它建設成為目前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他也盡力幫助黑人。像塔斯基吉黑人大學,需要基金完成黑人教育家華盛頓·卡文的誌願,他毫不遲疑地捐出巨款。然後,他又采取更進一步的行動,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性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全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及無知。

像洛克菲勒基金會這種壯舉,在曆史上前所未見。洛克菲勒深知全世界各地有許多有識之士,進行著許多有意義的活動。但是這些高超的工作,卻經常因缺乏基金而宣告結束。他決定幫助這些人道的開拓者——並不是“將他們接收過來”,而是給他們一些錢來幫助他們完成工作。洛克菲勒把錢捐出去之後,是否獲得心靈的平安?他最後終於感覺滿足了。洛克菲勒十分快樂。他已完全改變,完全不再煩惱。

學會從損失中獲得

卡耐基金言

◇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勝利。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投資,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從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智慧,才能顯示出人的上智下愚。

有一天到芝加哥大學訪問羅伯特·哈金斯校長,請教他是如何解決憂慮的。他的回答是:“我一直遵循已故的西爾斯百貨公司總裁朱利斯·羅森沃德的建議:‘如果你手中隻有一個檸檬,那就做杯檸檬汁吧!’”

這正是那位芝加哥大學校長所采取的方法,但一般人卻剛好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人們發現命運送給他的隻是一個檸檬,他會立即放棄,並說:“我完了!我的命怎麼這麼不好!一點機會都沒有。”於是他與世界作對,並且陷於自憐之中。如果是一個聰明人得到了一個檸檬,他會說:“我可以從這次不幸中學到什麼?怎樣才能改善我目前的處境?怎樣把這個檸檬做成檸檬汁呢?”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窮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及其潛能,他曾經宣稱他發現人類最不可思議的一種特性——“人具有一種反敗為勝的力量”。

曾聽瑟爾瑪·湯普森女士講過一段她的經曆:

“戰時,我丈夫駐防加州沙漠的陸軍基地。為了能經常與他相聚,我搬到那附近去住,那實在是個可憎的地方,我簡直沒見過比那更糟糕的地方。我丈夫出外參加演習時,我就隻好一個人待在那間小房子裏。熱得要命——仙人掌樹陰下的溫度高達華氏125度,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風沙很大,所有我吃的、呼吸的都充滿了沙、沙、沙!

“我覺得自己倒黴到了極點,覺得自己好可憐,於是我寫信給我父母,告訴他們我放棄了,準備回家,我一分鍾也不能再忍受了,我情願去坐牢也不想待在這個鬼地方。我父親的回信隻有3行,這3句話常常縈繞在我心中,並改變了我的一生:

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

一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

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我把這幾句話反複念了好幾遍,我覺得自己很丟臉,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我要找尋那一片星空。

“我開始與當地居民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令我心動。當我對他們的編織與陶藝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時,他們會把拒絕賣給遊客的心愛之物送給我。我研究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當地植物。我試著多認識土撥鼠,我觀看沙漠的黃昏,找尋300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原來這片沙漠在300萬年前曾是海底。

“是什麼帶來了這些驚人的改變呢?沙漠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隻是我自己。因為我的態度改變了,正是這種改變使我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曆。我所發現的新天地令我覺得既刺激又興奮。我著手寫一本書——一本小說——我逃出了自築的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

瑟爾瑪·湯普森所發現的正是耶穌誕生前500年希臘人發現的真理:“最美好的事往往也是最困難的”。

哈裏·愛默生·佛斯狄克在20世紀再次重述它:“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勝利。”沒錯,快樂來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超越的勝利,一次將檸檬榨成檸檬汁的經曆。

我曾造訪過一位住在佛羅裏達州的快樂農人,他曾將一個有毒的檸檬做成了可口的檸檬汁。當他買下農地時,他心情十分低落。土地貧瘠,不適合種植果樹,甚至連養豬也不適宜。除了一些矮灌木與響尾蛇,什麼都活不了。後來他忽然有了主意,他決定將負債轉為資產,他要利用這些響尾蛇。於是不顧大家的驚異,他開始生產響尾蛇肉罐頭。幾年後,每年有平均兩萬名遊客到他的響尾蛇農莊來參觀。他的生意好極了。我親眼目睹毒液抽出後送往實驗室製作血清,蛇皮以高價售給工廠生產女鞋與皮包,蛇肉裝罐運往世界各地。我買了一些當地的風景明信片到村中郵局去寄,發現郵戳蓋著“佛羅裏達州響尾蛇村”,可見當地人很是以這位把毒檸檬做成甜檸檬汁的農人為榮。

我旅行全美各地,常有幸見到一些“能幹的反虧為盈”的人。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資,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從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智慧,也才顯示出人的上智下愚。”伯利梭寫這段話時,他已在一次火車意外中喪失了一條腿。

我在紐約市教授成人教育課程時,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很大的遺憾,是沒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他們似乎認為未進大學是一種缺陷。而實際上許多成功的人士都沒上過大學,因此這一點並沒有這麼重要。

我曾講給學員們一個失學者的故事:

他的童年非常貧困。父親去世後,靠父親的朋友幫忙才得以安葬。他的母親必須在一家製傘工廠一天工作10小時,再帶些零工回來做,做到晚上11點鍾。

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有一次他參加教會的戲劇表演,覺得表演非常有趣,於是就開始訓練自己公眾演說的能力。後來也因此他進入了政界。30歲時,他已當選為紐約州議員。不過對接受這樣的重大責任,他其實還沒有準備妥當。事實上,他親口告訴我,他還搞不清楚州議員應該做些什麼。他開始研讀冗長複雜的法案,這些法案對他來說,就跟天書一樣。他被選為森林委員會的一員,可是因為他從來不了解森林,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又被選入銀行委員會,可是他連銀行賬戶也沒有,因此他十分茫然。他告訴我,如果不是恥於向母親承認自己的挫折感,他可能早就辭職不幹了。絕望中,他決定一天研讀16小時,把自己無知的酸檸檬,做成知識的甜檸檬汁。因為這種努力,他由一位地方政治人物提升為全國性的政治人物,他的表現如此傑出,連《紐約時報》都尊稱他是“紐約市最可敬愛的市民”。

他就是阿爾·史密斯。在阿爾開始自我教育後的10年,他成為紐約州政府的活字典。他曾連任4屆紐約州州長——當時還沒有人擁有這樣的紀錄。1928年,他當選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在內的6所著名大學,都曾頒授榮譽學位給這位年少失學的人。

阿爾說,如果不是他一天勤讀16小時,把他的缺失彌補過來,他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哲學家尼采認為,優秀傑出的人“不僅忍人所不能忍,並且樂於進行這種挑戰”。

如果我們真的灰心到看不出有任何轉變的希望——這裏有兩個我們起碼應該一試的理由,這兩個理由保證我們試了隻有更好,不會更壞。

1.我們可能成功。

2.即使未能成功,這種努力的本身已迫使我們向前看,而不是隻會悔恨,它會驅除消極的想法,代之以積極的思想。它激發創造力,促使我們忙碌,也就沒有時間與心情去為那些已成過去的事憂傷了。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歐爾·布爾在巴黎的一次音樂會上,忽然小提琴的A弦斷了,他麵不改色地以剩餘的三根弦奏完全曲。佛斯狄克說:“這就是人生,斷了一根弦,你還能以剩餘的三根弦繼續演奏。”

這還不隻是人生,這是超越人生,是生命的凱歌!

如果我做得到的話,我要把威廉·伯利梭的這段話鏤刻懸掛在每一所學校裏:

人生最重要的不隻是運用你所擁有的,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課題是如何從你的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真智慧,也才顯示出人的上智下愚。

不要期望他人的感恩

卡耐基金言

◇請牢記,尋求快樂的唯一途徑是不要期望他人的感恩,付出是一種享受施與的快樂。

◇請牢記,感恩是一種需要培養的品德,希望兒女們知恩,就必須訓練他們成為感恩的人。

◇與其擔心他人不知感恩,不如忘記它。耶穌一天救治了10個癱子,隻有一位回來感謝他。難道我們能比耶穌得到的更多嗎?

我最近碰到一個氣憤填膺的人,有人警告我碰到他15分鍾內就一定會談起那件事,果然如此。令他氣憤的事發生在11個月前,可是他還是一提起就生氣。他簡直不能談別的事,他為34位員工發了10000元聖誕節獎金——每人差不多300元——結果沒有一個人謝謝他。他抱怨說:“我很遺憾,我居然發給他們獎金。”

“一個憤怒的人,”孔子說,“渾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麵前這位渾身是毒的人。他有60歲了。人壽保險公司統計我們還能活著的年數平均是目前年齡與80歲之間差數的2/3。這位仁兄——如果他夠幸運——大概還可活十四五年。結果他浪費了有限的餘生中的將近一整年,為過去的事憤恨不平。我實在同情他。

除了憤恨與自憐,他大可自問為什麼人家不感激他。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待遇太低、工時太長,或是員工認為聖誕獎金是他們應得的一部分。也許他自己是個挑剔又不知感謝的人,以至於別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謝他。或許大家覺得反正大部分利潤都要繳稅,不如當成獎金。

不過反過來說,也可能員工真的是自私、卑鄙、沒有禮貌。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那樣。我也不會比你更了解整個狀況。我倒是知道英國約翰遜博士說過:“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的重點是:他指望別人感恩乃是一項一般性的錯誤,他實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個人的生命,你會期望他感激嗎?你也許會——可是塞繆爾·萊維茨在他當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師,曾使78個罪犯免上電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事後致謝,或至少寄個聖誕卡來?我想你猜對了——一個也沒有。

耶穌基督在一個下午使10個癱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幾個人回來感謝他呢?隻有一位。耶穌環顧門徒問道:“其他9位呢?”他們全跑了,謝也不謝就跑得無影無蹤!讓我來問問大家:像你我這樣平凡的人給了人一點小恩惠,憑什麼就希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

人間的事就是這樣。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會有所改變。何不幹脆接受呢?我們應該像一位最有智慧的羅馬帝王馬庫斯·阿列留斯一樣。他有一天在日記中說道:

“我今天會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忘恩負義的人。我也不必吃驚或困擾,因為我還想象不出一個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世界。”

他說的不是很有道理嗎?我們每天抱怨別人不會感恩圖報,到底該怪誰?這是人性——還是我們忽略了人性?不要再指望別人感恩了。要是我們偶爾得到別人的感激,就會是一件驚喜。如果沒有,也不至於難過。

我認識一位住在紐約的婦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獨。沒有一個親戚願意接近她——而我也不怪他們。你去看望她,她會花幾個鍾頭喋喋不休地告訴你,她侄兒小的時候,她是怎麼照顧他們的。他們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們跟她住了許多年,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商業學校,直到她結婚前,他們都住在她家。

這些侄子回來看望她嗎?噢!有的!有時候!完全是出於義務性的。他們怕回去看她,因為想到要坐幾個小時聽那些老調,無休無止的埋怨與自憐永遠在等著他們。當這位婦人發現威逼利誘也沒法叫她的侄子們回來看她後,她就剩下最後一個絕招——心髒病發作。

這心髒病是裝出來的嗎?當然不是,醫生也說她的心髒相當神經質,常常心悸。可是醫生也束手無策,因為她的問題是情緒性的。

這位婦人要的是關愛與注意,但是我以為她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遠也得不到感激或敬愛,因為她認為這是應得的,她要求別人給她這些。

有多少人都像她一樣,因為別人都忘恩負義,因為孤獨,因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們渴望被愛,但是在這世上真正能得到愛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索求,相反地,還要不求回報地付出。

這聽起來好像太不實際、太理想化了?其實不然!這是追求幸福最好的一種方法,我知道,因為我親眼見到我家庭中發生的狀況。我的父母樂於助人,我們很窮——總是窘於欠債,可是雖然窮成那樣,我父母每年總是能擠出一點錢寄到孤兒院去。他們從來沒有去拜訪過那家孤兒院,大概除了收到回信外,也從來沒有人感謝過他們,不過他們已有所回報,因為他們享受了幫助這些無助小孩的喜樂,並不期望任何回報。

我離家外出工作後,每年聖誕節,我總會寄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點自己喜歡的物品,可是他們總不買。當我回家過聖誕時,父親會告訴我,他們買了煤、日用品送給城裏一個有很多小孩的貧苦婦人。施舍與不求回報的快樂是他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快樂。

我堅信我父親已符合亞裏士多德所說的懂得享受快樂的理想人。亞裏士多德說:“理想人會享受助人的快樂。”

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拋棄別人會不會感恩的念頭,隻享受付出的快樂。為人父母者總是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劇主人翁李爾王也不禁叫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

但是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為人子女者如何會知道感恩呢?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卻有如玫瑰,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

假如子女們不知感恩應該怪誰?可能該怪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總是不教導他們向別人表示感謝,怎麼能期望他們來謝我們?

我認識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在一家紙盒工廠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過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婦,她說服他向別人借了錢送她第二個前夫的兒子上大學。他的周薪得用來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繳付欠款。他像奴隸似的苦幹了4年,而且從不埋怨。

有人感謝他嗎?沒有,他太太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那個兒子自然也是一樣。他們一點也不感到對這位繼父有任何虧欠,即使隻是道謝一聲。

這怪誰呢?這個兒子嗎?也許!但是這位母親不是更不該嗎?認為這兩個年輕的生命不應該有這種義務的負擔,她不要她的兒子“由負債”開始他們的人生。所以她從沒想到要說:“你們的繼父資助你們念大學,多好的人啊!”相反地,她的態度卻是:“噢!那是他起碼應做到的。”

她認為沒有加給他們任何負擔,可是實際上,她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危險的認識,認為這個世界有義務讓他們活下去。果然後來,這位男孩想向老板“借”點錢,結果身陷囹圄。

我們一定要記住,孩子是我們造就的。舉例來說,我姨母從來不抱怨兒女不知感恩。我小的時候,姨母把她母親接去照料,同時也照料她的婆婆。我現在仍記得兩位老人家坐在壁爐前的情景。她們有沒有麻煩我姨母?我想一定很不少,但是你從她的態度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真的愛她們,向她們噓寒問暖,使她們感覺到家的溫暖。而她自己還有6個子女,可她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對她來講,這一切隻不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是正確的事,也是她願意做的事。

我這位姨母已經孀居了二十幾年,她的5位成年子女都歡迎她,希望她到他們家去一起住。她的子女們對她鍾愛極了,從不覺得厭煩。是由於“感恩”嗎?當然不是啦!這是真正的愛!這幾位子女從孩童時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氣氛中。現在需要照顧的是他們的媽媽;他們回報同樣的愛,不是再自然不過了嗎?

讓我們不要忘了,要想有感恩的子女,隻有讓自己先成為感恩的人。我們的所言所行都非常重要。在孩子麵前,千萬不要詆毀別人的善意。也千萬別說:“看看表妹送的聖誕禮物,都是她自己做的,連一毛錢也舍不得花!”這種反應對我們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們卻聽進去了。因此,我們最好這麼說:“表妹準備這份聖誕禮物,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她真好!我們得寫信謝謝她。”這樣,我們的子女在無意中也學會養成讚賞感謝的習慣了。

報複隻會傷害自己

卡耐基金言

◇當我們恨我們的仇人時,就等於給了他們製勝的力量,那種力量可以使我們難以安眠,倒我們的胃口、升高我們的血壓、危害我們的健康和嚇跑我們的歡樂。

◇懷著愛心吃菜,也會比懷著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一個晚上,我正旅行通過黃石公園。一位森林的管理人員騎在馬上,和我們這些興奮的遊客談些關於熊的事情。他告訴我們:一種大灰熊大概可以擊倒西方所有的動物,除了水牛和另一種黑熊。但那天晚上,我卻留意到一隻小動物——隻有一隻,那隻大灰熊不但讓它從森林裏出來,還和它在燈光下一起進餐。那是一隻臭鼬!大灰熊了解,它的巨型之掌,能夠一掌把這隻臭鼬打昏,可是它為什麼不那樣做呢?由於它從經驗裏學到,那樣做很劃不來。我也了解這一點。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曾經在密蘇裏的農莊上抓過四隻腳的臭鼬;長大成人之後,我在紐約的街上也碰過幾個像臭鼬一樣的兩隻腳的人。我從這些不幸的經驗裏發現:不論招惹哪一種臭鼬,都是劃不來的。

當我們恨我們的仇人時,就等於給了他們製勝的力量。那種力量可以使我們難以安眠、倒我們的胃口、升高我們的血壓、危害我們的健康和嚇跑我們的歡樂。如果我們的仇人知道他們怎樣令我們擔心,令我們苦惱,令我們一心報複的話,他們肯定會興奮得跳起舞來。我們心中的恨意完全不能傷害到他們,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像地獄一般。

你猜是誰說過:“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必去理會他們,更不必想去報複。當你想和他扯平的時候,你傷害自己的比傷到那家夥的更多。”這段話聽起來仿佛是什麼理想主義者所說的,其實不然。這段話出自在一份由米爾瓦基警察局所發出的通告上。報複怎樣會傷害你呢?傷害的地方可多了。根據《生活》雜誌的報道,報複甚至會損害你的健康。

“高血壓患者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憤慨,”《生活》雜誌說,“憤怒不停的話,長期性的高血壓和心髒病就會隨之而來。”

如今你該了解耶穌所謂“愛你的仇人”,不隻是一種道德上的訓誡,而且是在宣揚一種20世紀的醫學。他說“要原諒七十個七次”的時候,他是在教我們怎樣避免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和多種其他的疾病。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犯了一次嚴重的心髒病,他的醫生命令他躺在床上,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不能生氣。醫生們都了解,心髒衰弱的人一發脾氣就可能失去生命。幾年以前,在華盛頓州的史潑坎城,有一個飯館老板就是由於氣憤而死。如今我麵前就有一封從華盛頓州史潑坎城警察局局長傑瑞·史瓦脫那裏來的信。信上說:幾年以前,一個68歲的威廉·傳坎伯,在史潑坎城開了一家小餐館,由於他的廚子一定要用茶碟喝咖啡,而使他活活氣死。當時那位小餐館的老板特別生氣,抓起一把左輪槍去追那個廚子,結果由於心髒病發作而倒地死去,手裏還緊緊地抓著那把槍。驗屍官的報告宣稱:他由於憤怒而引發心髒病。

當耶穌說“愛你的仇人”的時候,他也是在告訴我們:怎麼樣改進我們的外表。我想你也和我一樣,認得一些女人,她們的臉因為怨恨而有皺紋,因為悔恨而變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樣美容,對她們容貌的改進,也及不上讓她心裏充滿了寬容、溫柔和愛所能改進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會毀了我們對食物的享受。聖人說:“懷著愛心吃菜,也會比懷著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要是我們的仇人知道我們對他的怨恨使我們精疲力竭,使我們疲倦而緊張不安,使我們的外表受到傷害,使我們得心髒病,甚至可能使我們短命的時候,他們不是會拍手稱快嗎?

即使我們不能愛我們的仇人,至少我們要愛我們自己。我們要使仇人不能控製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健康和我們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亞所說的:

“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

當耶穌基督說,我們應該原諒我們的仇人“七十個七次”的時候,他也是在教我們怎樣做生意。我舉個例子吧。當我寫這一段的時候,我麵前有封由喬治·羅納寄來的信,他住在瑞典的艾普蘇那。喬治·羅納在維也納當了很多年律師,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逃到瑞典,一文不名,很需要找份工作。因為他能說並能寫好幾國的語言,所以希望能夠在一家進出口公司裏,找到一份秘書的工作。絕大多數的公司都回信告訴他,因為正在打仗,他們不需要用這一類的人,不過他們會把他的名字存在檔案裏等等。

不過有一個在寫給喬治·羅納的信上說:“你對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錯誤。你既錯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我需要,也不會請你,因為你甚至連瑞典文也寫不好,信裏全是錯字。”

當喬治·羅納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簡直氣得發瘋。那個瑞典人寫信來說,他寫不通瑞典文是什麼意思?那個瑞典人自己的信上就是錯誤百出。於是喬治·羅納也寫了一封信,目的要想使那個人大發脾氣。但接著他停下來對自己說:“等一等。我怎麼知道這個說的是不是對的?我學過瑞典文可是這並不是我的母語,也許我確實犯了很多我並不知道的錯誤。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麼我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須再努力的學習。這個人可能幫了我一個大忙,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麼難聽的話來表達他的意見,並不表示我就不虧欠他,所以應該寫封信給他,在信上感謝他一番。”

於是喬治·羅納撕掉了他剛剛已經寫的那封罵人的信。另外寫了一封信說:“你這樣不怕麻煩地寫信給我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並不需要一個替你寫信的秘書。對於我把貴公司的業務弄錯的事我覺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寫信給你,是因為我向別人打聽,而別人把你介紹給我,說你是這一行的領導人物,我並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錯誤,我覺得很慚愧,也很難過。我現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學習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錯誤,謝謝你幫助我走上改進之路。”

不到幾天,喬治·羅納就收到那個人的信,請羅納去看他。羅納去了,而且得到一份工作,喬治·羅納由此發現“溫和的回答能消除怒氣”。

我們也許不能像聖賢般去愛我們的仇人,但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歡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樣做確實是很聰明的事。有一次我問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約翰,他爸爸會不會總是懷恨別人。“不會,”他回答,“我爸爸從來不浪費一分鍾,去想那些不喜歡的人。”

有句老話說:不能生氣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氣的人才是聰明人。

這也就是前紐約州州長蓋諾所抱定的政策。他被一份內幕小報攻擊得體無完膚之後,又被一個瘋子打了一槍差一點送命。他躺在醫院為他的生命掙紮的時候,他說:“每天晚上我都原諒所有的事情和每一個人。”這樣做是否太理想了呢?是否太輕鬆、太好了呢?假如是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位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也就是《悲觀論》的作者叔本華的理論。他以為生命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痛苦的冒險,當他走過的時候仿佛全身都散發著痛苦,可是在他絕望的深處,叔本華叫道:“假如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有一次我曾問伯納·巴魯區——他曾經做過6位總統的顧問:威爾遜、哈定、柯立芝、胡佛、羅斯福和杜魯門,我問他會不會由於他的敵人攻擊他而難過?“沒有一個人可以羞辱我或者幹擾我,”他回答說,“我不讓他們這樣做。”也沒有人可能羞辱或困擾你和我——除非我們讓他這樣做。

“棍子和石頭也許能打斷我的骨頭,但是言語永遠也不能傷害我。”

我經常站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裏,仰望那座可算是西方最美麗的山,這座山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命名,紀念那個在1915年10月12日像聖人一樣慷慨赴死,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由於她在比利時的家裏收容和看護了很多受傷的法軍、英國士兵,還協助他們逃到荷蘭。在10月的那天早上,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人監獄她的牢房裏,為她做最後祈禱的時候,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後來刻在紀念碑上不朽的話語:“我知道僅僅愛國是不夠的,我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怨恨。”4年之後,她的遺體轉移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安葬大典。我在倫敦住過一年,我時常到國立肖像畫廊對麵去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那座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我知道僅僅愛國是不夠的,我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怨恨。”

走出孤獨的人生

卡耐基金言

◇幸福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贏取別人對你的需求和喜愛。

◇我們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須遠離自憐的陰影,勇敢走入充滿光亮的人群裏。

曾有一位婦女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絕,自那以後,她便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陷入了一種孤獨與痛苦之中。“我該做些什麼呢?”在她丈夫離開她近一個月之後的一天晚上,她跑來向一位好友求助:“我將住到何處?我還有幸福的日子嗎?”

朋友極力向她解釋,她的焦慮是因為自己身處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歲便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伴侶,自然令人悲痛異常。但時間一久,這些傷痛和憂慮便會慢慢減緩消失,她也會開始新的生活——從痛苦的灰燼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絕望地說道,“我不相信自己還會有什麼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輕,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我還有什麼地方可去呢?”可憐的女人得了嚴重的自憐症,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這種疾病。好幾年過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沒有好轉。

有一次,這位朋友忍不住對她說:“我想,你並不是要特別引起別人的同情或憐憫。無論如何,你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結交新的朋友,培養新的樂趣,千萬不要沉溺在舊的回憶裏。”但她沒有把這些話聽進去,因為她還在為自己的命運自艾自歎。後來,她覺得孩子們應該為她的幸福負責,因此便搬去與一個結了婚的女兒同住。

但事情的結果並不如意,她和女兒都麵臨一種痛苦的經曆,甚至關係惡化到大家翻臉成仇。這名婦人後來又搬去與兒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裏去。後來,孩子們共同買了一間公寓讓她獨住,這更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後她覺得所有家人都棄她而去,沒有人要她這個老太太了。這位婦人的確一直都沒有再享有快樂的生活,因為她認為全世界都虧欠她。她實在是既可憐,又自私,雖然現今已61歲了,但情緒還是像小孩一樣沒有成熟。

孤獨是人生的一種痛苦,尤其是內心的孤寂更為可怕。而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卻深受這種痛苦的折磨,他們遠離人群,將自己內心緊閉,過著一種自憐自艾的生活。甚至有些人因此而導致性格扭曲,精神異常,這當然更為不值。其實,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不幸和挫折,當你麵臨這種處境,應正視現實,積極解決,隨著時間消逝,你就會走出困境與不幸,何必將自己那顆跳動的心緊閉,讓自己的人生陷入痛苦與不安?

許多寂寞孤獨的人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愛和友誼並非是從天而降的。一個人要想受到人的歡迎,或被人接納,一定要付出許多努力和代價。情愛、友誼或快樂的代價,都不是一紙契約所能規定的。讓我們麵對現實,無論是丈夫死了,或太太過世,活著的人都有權利再快樂地活下去。但是,他們必須了解:幸福並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贏取別人對你的需求和喜愛。

讓我們再看另一個故事:

一艘正在地中海藍色的水麵上航行的遊輪,上麵有許多正在度假中的已婚夫婦,也有不少單身的未婚男女穿梭其間,個個興高采烈,隨著樂隊的拍子起舞。其中,有位明朗、和悅的單身女性,大約60來歲,也隨著音樂陶然自樂。這位上了年紀的單身婦人,也和前麵提到的太太一樣,曾遭喪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傷拋開,毅然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重新展開生命的第二度春天,這是經過深思之後所做的決定。

她的丈夫曾是她生活的重心,也是她最為關愛的人,但這一切全都過去了。幸好她一直有個嗜好,便是繪畫。她十分喜歡水彩畫,現在繪畫更成了她精神的寄托。她忙著作畫,哀傷的情緒逐漸平息。而且由於努力作畫,她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使自己的經濟能完全獨立。

有一段時間,她很難和人群打成一片,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出來。因為長久以來,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侶和力量。她知道自己長得並不出色,又沒有萬貫家財,因此在那段近乎絕望的日子裏,她一再自問:如何才能使別人接納她,需要她。

她後來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她得使自己成為被人接納的對象。她得把自己奉獻給別人,而不是等著別人來給她什麼。想清了這一點,她擦幹眼淚,換上笑容,開始忙著作畫。她也抽時間拜訪親朋好友,盡量製造歡樂的氣氛,卻絕不久留。不多久,她開始成為大家歡迎的對象,不但時有朋友邀請她吃晚餐,或參加各式各樣的聚會,並且還在社區的會所裏舉辦畫展,處處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

後來,她參加了這艘遊輪的“地中海之旅”。在整個旅程當中,她一直是大家最喜歡接近的目標。她對每一個人都十分友善,但絕不緊纏著人不放。在旅程結束的前一個晚上,她的艙旁是全船最熱鬧的地方。她那自然而不造作的風格,使每個人都留下深刻印象,並願意與之為友。

從那時起,這位婦人又參加了許多類似這樣的旅遊。她知道自己必須勇敢地走進人群,並把自己貢獻給需要她的人。她所到之處都留下友善的氣氛,人人都樂意與她接近。

所以那些能克服孤寂的人,無論走到哪裏,一定善於與人們培養出親密的關係。就好像燃燒的煤油燈一樣,火焰雖小,卻仍能產生出光亮和溫暖來。

我們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須遠離自憐的陰影,勇敢走入充滿光亮的人群裏。我們要去認識人,去結交新的朋友。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要興高采烈,把自己的歡樂盡量與別人分享。

根據統計顯示,大部分結過婚的婦女,都比先生活得長壽。但是,一旦先生過世之後,這些婦女都很難再快樂生活。而男性由於工作的關係,基於工作本身的要求,他們不得不驅使自己繼續進步。通常,夫婦當中,先生要比太太來得強壯,也更富進取性。妻子則大部分以家庭為中心,並以家人為主要相處對象。所以,她對必須獨自生活或追求個人的幸福,並沒有什麼心理準備。但是,假如她決心擺脫孤獨,追求幸福的話,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

當然,孤寂並不專屬於喪偶的人。無論是單身男子或美麗的女王,無論是城市的異鄉人或村裏的流浪漢,都一樣會嚐到孤寂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