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個世界看似渾然一體,實際卻可以分為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世界,就像一條條平行線,下一個維度就像是上一個維度裏的人的意識投射。
這種分化會愈演愈烈,未來處於不同維度的人們,就像不同的物種。未來即便身處同一個屋簷下,也有天壤之別。
先以房子為例做一個闡述。我們為什麼要搶房子呢?因為房子的本質,是一種“高維度”產品。
為什麼這樣說呢?
物質世界可以分為三個維度:第一維度是物質,第二維度是空間,第三維度是時間。
同樣的道理,商品也分為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的商品,指的是各種有形的產品或者服務,屬於物質層麵。
這個維度的東西處於最低的層次,最容易發生變化。比如,某一領域一旦發生創新,該領域的產品就會受到很大衝擊。
比如,由於科技創新帶來的產品迭代,每一代蘋果手機總會附帶著新科技成果;新能源汽車總是會對傳統汽車造成衝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總能革掉某一個傳統行業的命。
第二個維度的商品,指的是能夠給我們提供空間價值的產品,講究的是場景感。這個領域的產品不會受到第一維度的創新的衝擊,隻有第二維度的創新才能帶來改變。也就是說,隻有發生空間變化,才能使它受到衝擊,它屬於空間層麵。
比如房子,房子的價值隻跟它的位置和大小有關,而位置和大小就是空間的兩大尺度,房子的價值和建築材料幾乎沒有關係,也就是無論建築材料怎麼創新,和房子價值的關係都不大。
隻有當一個城市的格局發生位置轉移的時候,房子的價值才會受影響,如老城區被新城區取代。於是,新城區的房子比老城區的房子升值得更快了。也就是說,隻有空間的轉移,才能影響房子的價值。
第三個維度的商品,指的是能夠產生出“時間”的商品,如近年來美國矽穀的一些大佬不斷地鑽研各種延長生命的方法。他們通過人工智能、基因科學等方式,不斷修改生命密碼,企圖延長壽命。它屬於時間層麵。
又如金融產業,首先它和一維商業(物質創新)無關,它其實是介於二維和三維之間的產業,就像二維和三維的夾層。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金融的本質就是用二維的“空間”去交換三維的“時間”。
舉個例子:假如有個項目,如果自己幹,你需要五年才能做成。如果你采用金融的手段,先融資再去幹,兩年就能幹成,時間加速了三年,但同時你也釋放了一部分股份出去,也就是說,把你自己的盈利空間分了出去,成功的時間縮短了,這就叫用“空間”換“時間”。
這就是金融的本質,是處於二維(空間)和三維(時間)的過渡產業。
二
商品的三個維度,也是商業的三個維度。我們所說的降維打擊,其實就是當高維商業挑戰低維商業時,具有碾壓的優勢。
比如,二維商品對一維商品的衝擊:我們平時所說的各種創新,如產品、服務、渠道、模式等方麵,這些都是第一維度的產品,是物質方麵的改進,物質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在科技發展越來越快的時代,無論你的產品多麼先進,總是很容易出現另一種東西取代你、顛覆你。
而房子屬於第二維度的產品,無論第一維度發生怎樣的變化,都衝擊不到房子的價值,除非外界的空間格局發生變化。比如,市中心轉移了,新區崛起了,房子的價值才會變化。因此,我們看到世界日新月異,但房子一直都在那兒不動不搖,不離不棄,這才是“不動產”的真正含義。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營盤始終還是那個營盤,這就是不動產的價值。放眼四望,在這個處處談創新、處處搞顛覆的時代,隻有“房子”成了最可靠、最穩固的財富載體。
也可以這樣理解:越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那些越不容易發生變化的東西就越有價值。
再如互聯網,它的本質也是二維產業,因為互聯網改變了空間路徑,它使消費者和產品的路徑大大縮短了;它改變了信息路徑,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改變了。這就會對一維的傳統產業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互聯網是極其容易給各種傳統產業帶來革命的。
而金融產業是我們所熟知的產業中最頂端的,因為它是二維和三維的夾層,也因此,當金融產業遇到一維的傳統產業和二維的房地產、互聯網產業時,可以所向披靡。
那麼有沒有比金融產業更高的產業呢?有。
那就是第三維的時間產業。時間可以改變嗎?當然可以。比如,曾有一批中國富豪前往烏克蘭“買命”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又如,矽穀最具代表性的投資人之一彼得·蒂爾正在用各種辦法嚐試“長生不老”。
他已經公開承認,自己正在服用生長激素藥物,這是他“活到120歲”計劃裏的一部分,這不就是在“製造時間”嗎?
人類的競爭,其實就是以上三個維度的競爭。
第一維度的競爭是科技競爭,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科技創新,然後發明出各種產品。
第二維度的競爭是空間競爭,搶房子隻是初級階段,搭建優勢路徑(渠道或社交)才是根本。
第三維度的競爭是時間競爭。全球最富裕的那幫人早就開始行動了,他們已經開始和時間賽跑,去搶“生命”了。
人類自古以來,最富有、最有權勢的人都在搶時間,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就是典型的代表。
未來,能夠承載人類終極寄托的,隻有時間。人類的一切競爭,最終都將指向時間戰場。
三
讀懂了世界的維度,我們就明白了什麼叫“一物降一物”。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需要把一維的傳統產業再做一個細分,傳統產業還可以再細分成兩個維度,那就是低級的農業和高級的工業。
第一輪收割:工業對農業(一維的高級對低級)。
有個詞叫“工農剪刀差”,就是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定價機製,農產品主要是主糧,民以食為天,所以定價權掌握在國家手裏。農民用的化肥、農藥屬於工業產品,卻是市場定價,也就是說,農民自己生產產品卻沒有議價能力,但他們使用的產品要接受市場價格,這就造成了工業對農業的收割,所以農民是貧窮的。
第二輪收割:互聯網對製造業(二維對一維)。
互聯網的誕生,改變和優化了空間路徑,從此,社會運作邏輯全變了:人、貨物、現金、信息等一切有形和無形的東西都被“連接”起來,完全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製。網約車對出租車,網店對實體店都形成了巨大衝擊。
二維商業的另一個產業就是房地產,也對實體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就像我們前麵所言,房子屬於空間產品,無論第一維度發生怎樣的創新,都衝擊不到房子的價值。相反,它還可以吸納一維創新的成果,成為一種金融產品,不斷增值。
第三輪收割:金融對互聯網(二點五維對二維)。
金融是嗜血如魔的,專門尋找價值窪地和最大化增值空間,當它嗅到其中的增長空間後,當然會插足進來,尤其是互聯網產業。比如,滴滴、ofo這種平台,就會被一股無形的資本力量操控,當資本得到它預期的利潤之後就會撤出,留下一個空虛的軀殼。它遇佛殺佛,遇魔殺魔,很多產業成也資本,敗也資本。2006年的AR、VR,2007年的人工智能,2008年的區塊鏈,一個也逃不了……
再往上走,就是三維的時間產業對資本的收割了。講到這裏我們先停一下,因為時間產業尚不夠成熟,但這並沒有阻礙資本被收割的曆史進程。
那麼,是誰在收割資本呢?
當資本變得越來越大,幾乎能吸納整個社會的財富時,貧富也會越來越大,大眾消費就會越來越疲軟,這就會讓社會感到窒息。當資本試圖一手遮天的時候,就會有權力出麵調控和幹涉,瓦解資本的擴張性,嚴控資本。
我們已經看到很多金融大鱷倒下,這是曆史的必然。
那麼權力所做的一切,又是為誰服務呢?權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平衡,它必須及時地汲取財富,用於各種民生保障體係的建設,包括扶貧、公租房、社保、教育、醫療、交通等,確保大家能過上安定的生活。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必須明白兩點。
一個是地點:你所處的上下遊環節是什麼——收割對象。
一個是時間:你收割和被收割的時間到了嗎——收割時間。
這就是大自然的收割法則,一物降一物,一茬接一茬,大家互相收割,這和農民趁麥子成熟的時候就去割麥沒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