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巴巴和騰訊的區別

為何阿裏巴巴和騰訊這兩大巨頭的效益一直如日中天?

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它們都屬於大平台企業。

為什麼平台企業可以如此強大?我們再拿另外一個巨頭——蘋果為例,看看它憑什麼成為市值萬億的企業。

雖然蘋果是一家產品型公司,但它的本質是一家平台型企業。

從硬件上來講,蘋果手機和蘋果電腦是全球200多家工廠共同生產出來的。它們先把各種器件生產出來,而蘋果隻不過把它們組裝起來。

從軟件上來講,蘋果係統裏的各種App,也是全球各地的開發者設計出來,然後再上傳到蘋果的係統,再讓蘋果用戶使用的。

蘋果公司的本質,並不是一個高科技企業,而是一個大平台。蘋果最大的資產是它的品牌和設計,而所有環節(包括生產和開發)都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分攤出去。

騰訊和阿裏巴巴也是一樣的發展邏輯,騰訊依托巨大的流量,阿裏巴巴則依托巨大的商業操作係統。它們都各自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業和無數個體,然後形成自己的商業生態係統。

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正在從“公司+員工”,變成“平台+個體”。大平台在崛起,同時無數個體在平台上執行任務。

這非常符合社會發展的邏輯,未來的企業隻有一個出路,就是平台化。把“做事”往“做局”方麵升級,努力實現自己的“平台化”戰略,才是企業做強、做大的最好出路。

也許有人會說,隻有大公司才能平台化。實際上,平台化不隻是大公司的方向,也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其實,即使對一個小公司來說,也必須完成平台化的升級。比如,一家小而美的廣告公司,如何實現這個過程呢?首先,可以用公司名義去接單,然後再分包給個人。公司在業內的口碑和公信力,決定了其獲取訂單的能力,公司可以以信用為擔保接到訂單,然後再將訂單分包給個人,這才是未來公司要做的事。

因此,未來公司最大的資產,是其品牌和公信度。當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種小而美的品牌,這就是未來小企業做大、做強的方式。

公司的平台化,能不能在中國文明曆史中找到依據呢?

大家想想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中國人的圖騰為什麼是龍呢?

龍其實就是一個聚合體,它有魚的鱗、牛的頭、蛇的身、鷹的爪和鹿的角。在中國古代,各個部落之間是分散而淩亂的,每個部落的圖騰都是不同的動物,如魚、牛、蛇、鷹這些,後來部落實現了大一統,這時用什麼作為圖騰呢?那就取每個部落圖騰的最大特點,如鷹的爪子、牛的頭、魚的鱗片,最終綜合成了龍。

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協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國人對“和”的理解是極其深刻到位的。

如果從人類文明的角度去剖析,就會有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給世界的貢獻。公司的平台化,則是中國給世界的貢獻。

股份化的本質,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場上交易,被很多人公開持有。

平台化的本質,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統一聯合起來,各盡其才,各取所需,成為一個聚合體。

股份化是合久必分,平台化是分久必合。

平台化,是一場社會組織的變革,就好像未來的戰爭一樣。所有部門均需要能夠各自為戰、化整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單兵作戰的能力,又要有協同作戰的能力。

公開化、共享化、協同化,才是公司發展的大勢所趨。打開公司的邊界,讓品牌共營、渠道共享、流量互通,這是時代的大勢所趨。

同樣是平台型企業,騰訊和阿裏巴巴的區別究竟在哪裏?

曾有人說:馬化騰是水,低調沉潛,入木三分;馬雲是火,高舉高打,氣勢如虹。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明,隻不過水和火的區別不僅體現在這兩個人的身上,還體現在兩大公司的區別上。

騰訊的本質是靠流量滋生企業和個體,這些流量就像水一樣。水利萬物而不爭,所到之處就像涓涓細流,往往能夠保持對方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但它會通過鏈接的方式,把大家連在一起,和而不同,共同成長。

阿裏的本質是靠運作塑造企業和個體,它謀求的是建立一個全球性商業“操作係統”,因此它就像一團火,不斷地把外物拿來熔爐再塑造,成為這個操作係統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每一項業務推進都是一個再融化和再造的過程。

阿裏的這套“操作係統”,是一個能夠讓全球商品的生產、交易、流通更便捷的係統。它需要簡化掉很多環節,跳過很多傳統阻礙,取代陳舊的資源,同時搭建更多先進又便捷的路徑,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

騰訊擴張的驅動力在於連接。它不謀求控製對方,喜歡相敬如賓的感覺。它想建立一種商業生態,就像一片森林一樣,裏麵有大樹,也有小草,還有各種花兒,所以大家隻需成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比如,騰訊投資了京東、美團、唯品會後,京東還是那個京東,美團還是那個美團,唯品會也還是那個唯品會。

而阿裏擴張的驅動力在於生長。它為了生長所以需要不斷地吸收營養。還記得2019年3月份,美團的王興批評馬雲“仍有誠信問題”嗎?其實兩者的嫌隙已久。當年美團並不想被阿裏徹底掌控,美團還是想走自己的路線,有自己的規劃。最終,美團與阿裏決裂,並投向了騰訊的懷抱,隻有騰訊才能滿足美團的獨立性。

再看看被阿裏收入囊中的其他企業吧,口碑的李治國、高德的成從武都已離職,優酷的古永鏘、UC的俞永福都轉崗做投資去了,說明這些企業都已經被回爐重造,成為阿裏操作係統的一部分了。

為什麼有這種區別呢?因為騰訊靠的是流量產生價值,它隻需讓大家完成社交的動作即可,而阿裏必須靠“交易”才能產生價值,這是一種深度的互動,如果沒有一致性和協同性,很難保證交易的效率。

所以阿裏的商業操作係統,需要在自己的平台產生交易,形成閉環。這是它生長的原則,無論是投資高德,還是投資微博、陌陌,都必須符合它的潛在邏輯。

騰訊做的是一片繁榮的商業生態,阿裏做的是一個強大的商業帝國;騰訊就像一個懷有大愛的紳士,阿裏就像一個優秀的霸道總裁。

騰訊的原則是:相見不如懷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阿裏的原則是:轟轟烈烈愛一場,山盟海誓,不成功則成仁。

這就是兩大公司的根本區別。

這兩大商業態勢就像一根繩的兩股力量,也像太極裏的一陰一陽,交織成了中國商業的格局,並將在未來長期共存下去。

其實這種區別不僅體現在兩大公司的性質上,也體現在當今世界另外兩大力量的區別上:中國和美國,就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要發展力量。

中國文明的核心邏輯是“和而不同”,我們尊重每一個國家的獨立性,提倡互幫互助,力所能及地幫助別的國家發展,如“一帶一路”。同時,又能做到互不幹涉,共生共榮。

美國發展的核心邏輯是要把其他國家納入自己的體係中去。他總是試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幫全球建立一個大運作係統,然後分工協作,各司其職,按部就班。

這就是推動全球進步的兩大重要力量,當然這也是一種矛盾,誕生矛盾才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

當然,讀懂這些矛盾不是根本目的,我們要的是看透矛盾本質的能力,以及駕馭各種矛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