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具借鑒價值的小資本創業案例

《傳奇》reference_book_ids\":[6641901069678939150,690154842036896052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邁向成功的最佳捷徑就是:在起點差距不大的前提下,你想擁有什麼樣的結果,就必須跟有什麼樣結果的人學習,使用甚至直接套用那些已經被證明有效的成功方法!本章中所述的這些創業者,基本上都是從兩手空空的草根階層邁向千萬、億萬身家的成功商業人士,借鑒他們的經驗,我們的創業之路無疑會走得更穩健!

1965年,胡小平出生於安徽無為縣白茆鎮,是一個貧苦家庭的孩子。16歲的時候,初中畢業的他就回家與老父親一起種田。在水稻田中,父親扶犁執鞭,吆喝著、趕著老黃牛吃力地在田間前行,而胡小平就在稻田邊用木鍁攏田埂,弄得滿身是泥。他感覺這樣的生活根本體現不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他望著父親那日益衰老的背影,心裏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奮發圖強,決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了!”

胡小平非常能吃苦耐勞,他非常敬重自己老實憨厚、勤懇慈愛的父親,但他卻不願意就這樣像祖祖輩輩一樣在農村種田,靠那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計。無論如何,他也不甘心把自己的一生埋沒在這片泥土中。

當時,胡小平的腦子裏就開始想,怎樣才能擺脫這種貧困的生活呢?到了晚上,不安分的他怎麼也睡不著,兩眼盯著房梁思考著。那時正值家鄉掀起了一股外出打工的浪潮,於是他決定去大城市闖蕩一下,他不願就這樣一輩子待在小地方受窮。說幹就幹,懷著那個激動人心的創業夢想,胡小平帶著家裏僅有的20元錢,又用袋子裝了30斤米,就這樣踏上了進城打工的道路。他臨走的時候,桌上用碗壓著一張他留給父母的紙條:“父親,我走了,外麵的世界很大,我要出去闖一闖!”

來到南京時,胡小平身上隻剩下4.8元錢了。這將是他今後一個月,甚至是更長一段時間的生活費。但當看到自己神往已久的南京長江大橋,他還是狠了狠心,花了1.7元拍了一張照片,當時的他:腳穿一雙破涼鞋,褲腳一高一低地卷起,手扶大橋欄杆,一副懵懂流浪少年的樣子。

在人海茫茫的南京大街上,胡小平東奔西跑,直到花光身上的錢也沒找到工作。後來,他不得不用身上背的米在小飯館換一些米飯與醃菜吃。有一個好心的賣醃菜的老人,見他瘦小、憨厚,感覺這孩子挺可憐的,就以提供飯食為條件,讓胡小平幫他看攤子。可倔強的胡小平拒絕了,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來闖天下的,坐在街角賣醃菜能有多大出息啊!但是,他的自尊自強還是抗拒不過饑餓,此時的胡小平才發現創業的前提是必須要先解決溫飽問題。因此,他隻好先找一些臨時工幹著,掙點飯錢。

從此,胡小平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他先後修理過自行車,在麵館裏幹過雜活,在下關南北貨商店當過搬運工、保管員……慢慢地他的狀況得以改善。但他仍然沒忘記自己進城來的目的,仍記得自己的夢想,所以他時刻都在尋找發財致富的機遇。

1988年秋,胡小平毅然將下關南北貨商店倉庫保管員的工作辭掉了,盡管這份工作連城裏人都很羨慕,工作輕鬆,工資待遇也不錯,但是他覺得自己還很年輕,臨時工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這樣下去不知何時才能攢夠錢娶上媳婦。因此,他再次決定去闖蕩。

1989年時,胡小平在南京大興碼頭部隊招待所結識了一位賣榨菜的四川涪陵老板施成禮,兩人一見如故,十分談得來。後來他們談到了壇裝榨菜。胡小平就問他,你這榨菜以什麼價格出售。涪陵老板也感覺小夥子不錯,就說:“我們這麼投緣,你要是想要的話,就按每500克四角五分錢批發給你,每壇榨菜40千克左右,都是正宗的涪陵菜。”胡小平知道,在農貿市場上,榨菜零售通常都是500克7角錢,好的話一天能夠賣兩壇,不好的話也就是一壇左右。要是自己一天可以賣兩壇,就可以賺到20塊錢,那時的20塊錢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此胡小平決定跟他做這筆買賣。

胡小平說幹就幹,第二天一大早便用自行車馱了一壇榨菜,到農貿市場上出售,沒多久,就賣掉了半壇。但他發現農貿市場上的人流時間比較集中,一旦高峰過後,就再也賣不出去多少了,而且自己又沒攤位,很難競爭過別人。這種守株待兔的方式太被動,很難提升銷量。因此,他又開始尋找新的賣點。他發現人們在飯館吃飯,對於大魚大肉並不太有胃口,對於清淡的蔬菜或小菜倒是青睞有加,而榨菜正是一種非常好的調味食品。胡小平從這裏麵隱隱發現了榨菜的巨大商機。他想:“南京的麵館、小吃部那麼多,對榨菜的需求量一定很大,我何必還要在這裏傻守著等人買榨菜?”於是,到了第四天的時候,胡小平就沒有繼續在農貿市場安安分分地賣榨菜,而是帶上自己的榨菜樣品,開始挨家挨戶的進行推銷。因為他以低於市場價1角的價錢出售給麵館或小吃部,對飯館老板而言會省下不少錢。而且他所提供的榨菜質量也不錯,所以沒多久,胡小平就拉到了許多客戶,榨菜的需求量不斷增長。

為了拉住客戶,胡小平每次都是送貨上門,這樣就給客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實惠,因而也得到了客戶的喜愛。他以自己的誠心與耐心來建立與擴展自己的客戶群。客戶隻要需要榨菜,一個電話打過來,無論多晚他都堅持將榨菜送去。良好的服務贏得了客戶的讚賞。盡管很累,但胡小平卻做得非常開心,因為他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打拚,一切的苦累都值。

胡小平是一個頭腦靈活的人,雖然眼前的榨菜生意十分紅火,但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壇裝榨菜盡管擁有價格便宜的優勢,但僅僅是針對麵館與飯館,客戶麵太窄,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前途。隻有將榨菜指向家庭消費,進軍超市,才能夠開拓出不可估量的巨大市場。於是他將原有榨菜進行改裝,實行小型化與袋裝,以適應家庭消費的需求。

與此同時,胡小平還觀察到,市場上涪陵榨菜到處都是,隻經營這一種榨菜太單調,沒有競爭力,必須要增加經營的小菜品種,來吸引更多的顧客。於是他將家鄉土產的一種小黃瓜拿來製成醬菜,受到了顧客的青睞,並且以袋裝的形式成功打入了南京有名的蔬菜連鎖超市。

1995年,胡小平在南京水西門批發市場開了一家“榨菜世界”醬菜批發部,當時南京人稱他為“榨菜大王”。

在1996年的一天,浙江有一個廠家慕名找到了胡小平,希望他能銷售他們廠生產的一種榨菜片。他看了一下他們的產品:70克的榨菜片,包裝精美,價格適中,口感和味道都非常不錯,於是當場就決定代銷他們的產品。為了提高銷量,廠方業務員對他承諾,倘若一個月內出售1000箱,按39元\/箱結算,另外再返還給他0.5元\/箱。二話不說,胡小平就開始集中精力推銷這種榨菜,每袋他隻加兩分錢對外出售。結果第一個月他就賣出了4000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會有這樣好的銷量。這次胡小平不僅賺了12000元,還得到了廠家承諾返還的2000元錢,讓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生意的順利與紅火,讓胡小平越做越有勁。之後連續幾個月,銷量都超過5000箱。

就這樣,胡小平的生意愈來愈好,到後來廠方的貨車到了他家,根本不用卸貨,便直接送到客戶那裏,一車貨轉手就是2000多元,胡小平心裏美滋滋的。但是此時危機也已經悄悄出現。由於胡小平常常用廠家的車送貨,讓他的重要客戶與廠家接上了頭,廠家和客戶之間直接進行了交易,將胡小平這個中介甩到了一邊,一時之間,他不僅失去了廠家,更失去了客戶,最終變得一無所有。其間,他為了挽回客戶,甚至不惜以進價向他們提供榨菜,然而還是沒能把客戶的訂單挽回。

這個事件對胡小平的打擊非常大,但挫折卻又給了他新的啟示,要是自己有生產小菜的工廠,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就可以既控製商品,又可以擁有穩定的客戶。痛定思痛,1998年,他成立了南京雲露調味品有限公司,而且還為自己的產品注冊了商標品牌,名字叫做“小菜一碟”。這次,他真正地從失敗中崛起了,還向前大大地前進了一步。一時的打擊,不但沒有擊敗胡小平,反而讓他更堅強起來。

胡小平以自己樸實的思想與心靈,給自己的事業做了這樣一種詮釋。雲,天上的雲,露,地下的露。雲、露,水之靈氣,盡管渺小,但是卻可以滋潤世間萬物。他所注冊的產品商標的圖形,就是一個碟子上放著一雙筷子,取名“小菜一碟”,雖然非常簡單,但卻極具平民色彩,非常具有親和力。這或許正是胡小平多年來摸爬滾打的人生感悟吧。從離家出門打工,到為了維持生活什麼苦活累活都幹;從在農貿市場上賣榨菜,到變成南京有名的榨菜大王;從苦心經營到一步摔倒,被客戶甩掉,這一切的經曆促進了胡小平的成長,讓他明白了創業的艱難,一切都要從“小”開始做起,要保持謙虛、勤奮、樸實與誠信的品格。

伴隨著業務的熟練與經驗的積累,在胡小平的腦海裏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一家企業兩個商標:“小菜一碟”不僅是雲露公司的商品商標,也是雲露公司注冊的服務商標。雙重特許:商品商標——特許製造,彙集地方特色產品;服務商標——特許經營,拓展銷售網絡渠道。實現三贏:製造商加盟了“小菜一碟”,就獲得了“小菜一碟”經營商的銷售網絡渠道;經營商加盟了“小菜一碟”,就獲得了“小菜一碟”製造商的特色源頭產品;“小菜一碟”就是在製造商與經營商互惠互利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胡小平把“小菜一碟”的品牌當做一個平台,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們去南京要求加盟。但無論是在製造商還是在經營商的選擇上,他都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十分嚴格地挑選合格的申請加盟商,比如,“小菜一碟”建立了一套科學選擇上遊生產製造企業的標準:首先,必須是原汁、原風味、原產地;其次,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再次,必須要有高標準的加工質量;最後,必須要有絕對的價格優勢。以此保證“小菜一碟”的品牌與信譽。為增加小菜的品種,胡小平跑遍全國各地去尋找特色小菜與生產合作夥伴,定點加工各種風味小菜。幾年來,“小菜一碟”已建立了20多個小菜生產基地,一共吸納了全國100多種特色小菜品種。

胡小平將上遊的製造商與下遊的經營商緊密地聯結在自己的身邊,讓“小菜一碟”成了他們須臾不能離開、謀求自身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其價值也就在上下遊的共贏合作當中得到了最大的增長。

經過幾年的拚搏,企業發展到今天年產值3000多萬元、下屬30多個生產基地、200多個小菜品種、擁有500多個銷售網點的知名企業。“小菜一碟”也成了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隨著企業越做越大,胡小平需要考慮的問題 也愈來愈多。經過多年打拚的他深知,要想在波濤洶湧的商海中不沉船,產品質量決定企業的生存。從種植品種的選擇,到田間栽培和生長嗬護,直到按照嚴格的標準加工成各種不同風味的產品,最後到選取多種渠道進入超市的銷售,無論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會造成滅頂之災。所以多年來,“雖是小菜一碟,絕不馬馬虎虎”一直都是胡小平的行為準則,為人們選擇最好的小菜就是“小菜一碟”的責任。選擇的生產基地也均是當地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尤其是綠色食品與無汙染食品。

在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產品創新是企業向前發展的動力。胡小平加大了小菜製作的投入,聘請食品保健專家進行指導,增加小菜乳酸菌和氨基酸的含量,用科學的手段,將中國小菜由傳統的“下飯型” 拓展為現代的“保健型”。

要知道,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的。雖然胡小平對質量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但是還是發生了防腐劑與添加劑超標的事情,並且引發了一場“撤櫃風波”。“小菜一碟”麵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胡小平的事業也極有可能一敗塗地。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不願意看到自己幾年辛苦創造的事業就這樣完了。他下定決心整改“小菜一碟”,以消除隱患,重樹自己的聲譽。

首先,胡小平對質量無法確保的五個生產廠家,取消了其張貼“小菜一碟”商標的資格。同時,他也加大了對各地產品質量的監管力度,對於抽檢結果不合格的廠家,公司禁止它們的產品貼上“小菜一碟”的商標牌。“撤櫃風波” 最終得到了解決,“小菜一碟”又重新贏得了市場的認可。此次事件又給了他新的啟示,要想讓“小菜一碟”成為人們認可與信賴的著名品牌,就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小菜生產與加工基地。

因此,胡小平親自著手這件事。他聽說安徽大別山有一種特產夜山瓜可以製作醬菜。盡管當地也有一個醬菜廠,但由於位置偏僻,農民們不懂得加工,這種既好吃又沒有汙染的綠色小菜,卻沒市場。經過實地考察,胡小平果斷地決定將自己的第一批生產加工基地建在這個地方。很快就把工廠建好了,開始生產夜山瓜,從加工到產品包裝,實行了全方位的質量控製。沒多久,這種新型的綠色小菜就打進了南京的市場。

數年下來,胡小平先後在全國各個地區建立了生產基地,其中包括重慶涪陵榨菜生產基地、山東玉堂醬園生產基地、安徽大別山野生山瓜生產基地、廣東潮州酸菜生產基地、江蘇揚州醬菜生產基地、四川成都泡菜生產基地、浙江寧波雪菜生產基地等30多個,出產近200個風味獨特的小菜產品。服務商標銷售網絡也在快速擴展,光南京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在江蘇市場上就擁有數十個營銷網絡:鹽城、揚中、泰州、無錫、連雲港、常州、蘇州、薑堰、昆山、句容、南通、鎮江、丹陽等。南京的終端市場包括蘇果超市、華聯超市、華誠超市及各大商場的專櫃網點等。與此同時,各地的連鎖分公司也相繼成立,有南京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揚州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深圳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石家莊陽光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徐州寶新洋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合肥川海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上海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等。伴隨著上海小菜一碟商貿有限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小菜一碟”又進入了樂購、易初蓮花、沃爾瑪和麥德龍等國際連鎖超市網絡,讓“小菜一碟”逐漸走向國際市場。

創業點評

做榨菜生意難嗎?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小菜一碟”,太小兒科了,不屑去做。但胡小平卻能夠把小小的榨菜生意做成一個大品牌,輕易實現千萬夢想,這不得不讓我們對一些看似很“小”的生意刮目相看。隻要你對生活細心觀察,也許你會發現身邊到處都有這種“小”機會。一旦發現這樣的機會,你需要做的,就是趕緊行動起來,因為創業並不能在空想中等待,而隻能在實踐中行動。

他靠經營清潔用品發了家,他在美國的“刷子界”無人不知,這個人就是美國“刷子大王”艾富賴德?佛勒。

18歲的時候,佛勒來到了波士頓,走進了日用品的行業中,整日往來於經銷商之間。雖然打工賺來的錢僅能勉強維持最低生活,但他依然以笑臉麵對每一天。他相信這樣的境況很快就會過去,不久的將來他也會成為老板,也會有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車。

佛勒是個不用督促就會做好本職工作的人,他把顧客看作上帝,熱情地為他們服務;他把店鋪看成是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雖然他一直都做得很好,但有一次老板卻無緣無故扣了他的工資。這讓他倍感氣憤,於是甩手辭去了工作。經過這次經曆他想通了,不能再沉默等待了,要行動起來自己尋找機會,開創自己的事業。

但是,幹什麼好呢?他決定先做個市場調查。就這樣,佛勒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穿梭在各個商業街之間去觀察哪些商品需求量最大,賣得最快。通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他把目標鎖定在了刷子和掃把上,這兩樣東西無論貧窮富有家家都需要,銷量很大,成本又低,即便失敗也不會有太多損失。

決心已下,佛勒揣上所有的錢從一家日用品經銷店裏買了50把刷子和掃把。次日,他比往常起得更早,挎上不同款式的刷子和掃把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他不去商店,也不去市場,而是服務上門,主動向每家每戶推銷自己的商品。就在早上將近八點的時候,他終於做成了第一筆生意——一個顧客花了8美分買了一把小刷子。

8美分,這樣低的價格在商店裏是不存在的,如此物美價廉,人們當然願意選擇佛勒的。不僅如此,聰明的佛勒還善於跟顧客溝通,能猜透顧客的心理——這主要歸功於當初打工時所積累下來的豐富的銷售經驗。再加上他禮貌待人,銷售量竟超過了一些日用品商店,生意小有成就。

不甘於滿足現狀的佛勒漸漸發覺,這樣推銷雖然能掙點錢,但利潤很小,大部分利潤還是被生產廠家賺去了,況且推銷不是長久之計,沒什麼大的前途。他想如果自己生產、自己銷售,對顧客實施一條龍服務,那就太棒了。

接下來,佛勒用推銷掙來的375美元作為本金,選購了一些生產設備和少量原料,在租住地開始了“投資生產”。他夜晚加工生產,白天出去銷售,經常是工作到淩晨四五點,抬頭一看天快亮了才倒頭眯上一兩個小時,然後就趕緊起床帶上產品出去推銷。

初做生意碰釘子是難免的,尤其是自己創業,剛開始的那段時間佛勒的周收入僅有10美元,慢慢地他的產品被人們接受了,收入增長到50美元。其間他仍不忘更換和添加設備、購買原料,但凡有一點盈餘,佛勒就投入到生意上麵去。規模擴大了,生產量增加了,他招了一名員工。沒多久,兩個人的力量也不夠了,就又雇傭了兩個人。

生意越來越好,佛勒的資產額也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兩年後,佛勒用攢下來的一大筆資金投資建了一個新工廠,專門生產日常清潔用品,地點就設在波士頓。因為之前的銷售經驗讓他對市場的了解相當透徹,對消費者的需求也了如指掌,所以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實用性強、價格合理,備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為了擴大銷量,聰明的佛勒想了一個辦法:凡訂貨的經銷商均有精美禮品相贈,多訂多送。在當時,購物有獎銷售還是史無前例的推銷方法。

人們聽了覺得很新鮮,買東西還白送禮物?這種好事誰會錯過。東西南北城、大商場小商店的清潔用品經銷商們快馬加鞭直奔佛勒的公司而來,轉眼間,波士頓和周邊城市的市場就被佛勒的產品所壟斷。

佛勒的事業步入了巔峰時期,人們都親切地叫他“刷子大王”。

創業點評

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創業猶如滾雪球,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應有盡有,佛勒用他的雙手和智慧成就了一番偉業。這種沒有資金做基礎的創業看似很難成功,但倘若頭腦靈活、能吃苦、懂得為人處事,會積累會運用,即便手中分文沒有最終也會走上富裕之路。

正常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能贏得市場的事業,肯定是能給人們帶來利益的事業。凡是能給人們帶來利益,提供服務的“生意”應該說是有市場的。那麼怎樣為人類提供一些服務,為自己帶來一些利益呢?用日本著名商人淺野宗一郎的話說就是:利用一切東西。世界上沒有一件無用的東西,如果有利無損就馬上去做。經營者想經營企業都必須學會“善假於物”。

淺野宗一郎是淺野水泥公司的創始人,也是日本的水泥大王。

23歲時的淺野宗一郎穿著破舊的衣服,由故鄉富士山跌跌撞撞地走到東京來。由於兩手空空,工作又一時沒找到,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裏他幾乎每天都是在半饑餓狀態中度過的。正當他無可奈何時,東京的炎熱天氣啟發了他。

“索性賣水吧!”他靈光一閃,馬上在路旁擺了個賣水的攤子,所用的生財工具多數都是撿來的。

“快來呀!清涼的甜水,一分錢一杯。”淺野宗一郎大聲叫賣。果然,用一點糖加進水中就可以換成錢。他第一天就賺到了一筆小錢,雖然不多,但他已經很滿足了。就是這看起來最簡單不過的賣水生意,讓這位落魄的青年解決了溫飽問題。

後來,淺野宗一郎這樣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無用的東西,任何東西都是可以利用的,隻要有利可圖,又不違反法律,就趕緊去做。”

淺野宗一郎一直做了兩年的賣水生意,在他25歲的時候,他已積攢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資金,於是,他便開始經營煤炭零售店。

在淺野宗一郎33歲那年,他能讓人們看似無用的東西產生價值的事被當時的橫濱市長知道了,橫濱市長召見他說:“你以很會利用廢物而出名,那麼,你也有辦法讓人的排泄物充分利用嗎?”

淺野宗一郎說:“如果隻收集一二家的糞便,那當然不能賺錢,可是要把大多數人的糞便都收集起來的話,就肯定能賺錢。”市長問:“那要怎樣來實施呢?”宗一朗說:“蓋公共廁所,我來做給你看好嗎?”

就這樣,淺野宗一郎就在橫濱市設置公共廁所63處,這也就是日本最初的公共廁所,淺野宗一郎也因此成為了日本公廁的創始人。

在公共廁所建好後,淺野宗一郎以每年4000日元的價格把汲糞便的權利賣給其他人,2年後,他創建了日本最早的一家人造肥料公司。還有讓你更吃驚的是,淺野水泥公司——也就是日本最大的水泥公司,它正是用這些公共廁所產生的利潤而設立的!

淺野宗一郎最終成為了聞名日本的著名企業家。

創業點評

誰能想到,赫赫有名的日本水泥大王,竟然是靠賣水積累的第一桶金!相信淺野宗一郎的經曆,對那些抱怨自己沒錢創業的人能夠起到莫大的激勵作用。其實,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很多次發財致富的契機,隻要抓住其中一次,就能夠淘到自己的事業啟動基金,甚至足以讓自己的人生過得風光無比。

鬆下幸之助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沒有顯赫的學曆,沒有強健的體魄,沒有輝煌的資曆,沒有雄厚的資本,沒有得力的後援,他從一個3人的小作坊起步,僅靠自己的雙手締造了震驚世界的“鬆下帝國”。

出身與工作

1894年11月27日,鬆下幸之助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的母親一共生了七個孩子,鬆下幸之助是這些孩子當中最小的一個。鬆下幸之助出生時,剛好他父親做生意失敗,家裏破產了。可憐的小鬆下幸之助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六歲那年,鬆下幸之助開始上學,他知道自己的上學機會來之不易,於是就刻苦學習,成績非常好,特別是數學,每次都能得第一名。

上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鬆下幸之助剛好9歲,家中的經濟情況更差了,再也無力供他讀書了。鬆下幸之助隻能依依不舍地離開心愛的學校,去了大阪的一家火爐店上班,開始了他艱苦的打工生涯。在火爐店的時候,鬆下幸之助工作內容很複雜,既要幫店主照管孩子,又要打掃衛生,隨時都要聽老板的使喚,工資低不說,還要經常被老板訓斥,他常常是眼中流著眼淚,背上背著老板的孩子,沒日沒夜地幹活。在鬆下幸之助幼小的心靈裏,一直有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攢錢孝敬母親和姐姐,他想用自己賺的錢給母親買一件新衣裳,為姐姐買一塊花手帕。

可是沒過多久,火爐店就關門了,鬆下幸之助隻能重新尋找出路。很幸運,他很快就找到工作了,一間自行車店答應讓他做學徒。誠實勤奮的鬆下幸之助受到老板和大師傅們的喜愛。在自行車店幹了六七年,鬆下幸之助儼然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自行車推銷員了,顧客們都十分喜歡跟他打交道。但鬆下幸之助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想憑借自己的能力打拚出一片新天地。

離開自行車店後,鬆下幸之助來到一家電燈公司求職。公司老板見他矮小瘦弱,衣著肮髒,就委婉地對他說:“很抱歉,我們現在並不缺人,你一個月以後再來吧!”沒想到一個月後,鬆下幸之助果然又來了。老板又推辭說現在不缺工人,過幾天再來吧。隔了幾天,鬆下幸之助又來了。如此反複幾次,老板幹脆說:“你這麼髒,隻會影響公司形象,我們不要你。”過了幾天,打扮得整整齊齊的鬆下幸之助又返回來了。老板大吃一驚,又說:“關於電器知識,你了解多少?門外漢我們是不要的。”兩個月後,鬆下幸之助再次來了,對老板說:“我現在已經學了不少電器知識,您看還需要什麼,我可以一項一項來學習。”老板聽了他的回答,不禁對這個又矮又瘦,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夥子刮目相看,他讚賞地說道:“像你這樣有耐心的人我頭一次碰上,我答應你進我的公司,衷心希望你成功。”

如願以償地得到工作後,鬆下幸之助兢兢業業,十分勤奮。他堅信,別人行的,我一定能行,而且一定能比別人幹得更好。鬆下幸之助比所有人都更珍惜這份工作,到公司上班最早的一個人是他,最後一個下班的也是他。他處處留心,不懂的地方就虛心地向老師傅們請教,老師傅們也都十分喜歡這個勤學能幹的小夥子,都主動地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通常來說,學徒期一般為期三年,再聰明的學徒也要幹一年以上,但鬆下幸之助僅僅用三個月就掌握了電工的技術,並被破格任用為配線員。

創業與發展

當鬆下幸之助感到自己的能力已足夠單獨幹一番事業的時候,他毅然辭去了大阪電燈公司的工作,成立了鬆下電器器具製作所,這就是著名的鬆下電器公司的前身。

在剛開始創業時,如何籌備資金是鬆下幸之助遇到的最大難題。他把所有可使用的資金全部湊在起來,總計才200元。第二個問題便是公司人員問題。鬆下幸之助把電燈公司結識的兩個好友一起邀來,而妻子井植梅之則說服娘家15歲的弟弟井植薰(後成為日本三洋公司創始人)過來幫忙。

另一個難題就是廠房問題。鬆下幸之助把家中的一間7平方米大的住房騰出來當倉庫,夫妻倆則搬進另一間隻有4平方米大的小屋子裏。他又在院子裏搭了一個四麵透風的工棚,算是生產車間。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家庭作坊式的工廠就這樣誕生了。

資金、人員、場地已經得到初步解決,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了,技術問題中最難啃的就是插座外殼的材料問題。他聽說以前的一位老同事正在從事這方麵的研究,便跑去虛心請教,這位老同事見他很有誠意,就把自己知道的技術一股腦的都告訴了他。

突破了材料技術難關後,剩下的金屬片等問題就相對比較容易解決了。接下來鬆下幸之助又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就製造了一批改良插座。

但這種新型插座並沒有像鬆下幸之助想象的那樣受到市場的歡迎,他們花了四個月時間去推銷,卻隻賣掉了百十來個,連本都沒能掙回來。

忙活了小半年,這種新型插座能否得到人們的認可還是個未知數。前景渺茫下,兩個朋友先後離去,工廠被迫停工。現在,鬆下幸之助帶著妻子和內弟,望著空空蕩蕩的工棚一籌莫展。

麵對這樣的困境,鬆下幸之助似乎已無路可走,但他並沒有絕望。他鼓勵自己:既然已經開始,就不要輕易說放棄,我一定要堅持到底!對於這項工作,鬆下幸之助內心深處仍然是很看好的,他對此滿懷信心和期待。

他帶著妻子和內弟苦苦地支撐著,等待著機會的來臨。此時,他們三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鬆下幸之助十幾次將他夫人的首飾、衣物送進當鋪以換取生活費。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終於有一天,一張意外的訂單拯救了鬆下幸之助。

拯救他們的是一家叫做川北的電器製造廠,這是一家頗具實力的廠商,他們專業生產電風扇,現在正好急需使用鬆下幸之助工廠生產的那種合成底座。當他們在商店看到這種不多見的插座時,便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上門訂購了3000隻這種由合成材料做成的電風扇底座。

鬆下幸之助意識到機遇難得,於是帶著妻子和內弟奮力拚搏了幾十天,終於如期生產了兩批共3000隻電風扇底座,賺到了幾百元錢。鬆下幸之助的小廠總算轉危為安。

這些經曆讓鬆下幸之助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想在這個世界上做成一點兒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有許多困難包圍著他,很多人在困難麵前退了回去,最後與成功失之交臂。其實,機遇與困難同在,戰勝了困難,機遇就在前麵等著他了。

鬆下幸之助拿到錢後,就打算恢複生產,沒多久,他的公司又開始正式掛牌營業了。開業的那一天是1918年3月7日,這也成為日後鬆下電器有限公司的成立紀念日。

其實,鬆下幸之助的心裏非常清楚,如果自己的公司隻加工底座,就等於是把自己的命運掛在別人的褲腰帶上。萬一合作的廠家倒閉,或是停止生產電風扇,那麼自己的小公司就會再次麵臨絕境。

鬆下幸之助下定決心:“公司不僅要開發出自己的產品,而且還要占領市場!”

於是,他開始總結教訓:原先的新型電燈插座,設計上的獨到之處僅是受安裝者的歡迎,而廣大消費者不能體會到它的好處,所以無法占領市場。以後,再開發新產品就一定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

有了這種思想,鬆下幸之助開始研究開發他設想的新產品——一種改良插頭。這種改良插頭價格非常便宜,效能又有保證,投放市場後,很受消費者歡迎,幾乎供不應求。

受改良插頭成功的刺激和鼓勵,鬆下幸之助開始在工作之餘揣摩新產品。經過一段時間,他又成功地研製出了“雙燈插座”。這種新式的產品在投入市場以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因為它的質量過硬,因此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鬆下幸之助把這項發明申請了專利,以防他人盜用。

“新型雙燈用插座”的上市,引起大阪市最大的電器批發商的注意,這位叫吉田的商家向鬆下幸之助提出要求,想要做雙燈插座的經銷總代理,希望全權負責大阪和東京的產品銷售事宜。

當時,鬆下幸之助的公司在資金周轉上正好遇到了問題,於是借此機會向吉田提出條件:預交3000元的保證金,以用於添置設備、擴大生產。吉田聽後,沒有猶豫就同意了這個要求。

因為與吉田建立了合作關係,資金問題得到了解決,此後,公司的產品無論是在產量還是在銷量方麵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鬆下電器公司的人員也從當時的幾個人發展到27人。這樣的條件在當時,也算是個小有規模的工廠了。

但好景不長——也就在他們合作四五個月以後,吉田便提出終止合作的要求。無奈之下,鬆下幸之助隻好親自去尋找客戶。

和吉田公司解除合同後,鬆下幸之助決定由廠家直接向零售商供貨,省去吉田這個中間環節,這樣一來,雙燈插座的標價也開始下調,大阪方麵的市場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恢複了。

但鬆下幸之助覺得,假如公司的產品僅僅隻在大阪搞得有聲有色,也隻不過是一個地方性的產品而已,而打進了東京市場,則意味著公司產品走向了日本全國。於是他在東京設立了營業所,並開始組織自己的銷售網絡。

在不斷的發展中,鬆下幸之助又積累了一條重要的商業經驗,那就是製造技術、銷售能力缺一不可,而且要均衡發展。

通過生產新型雙燈用插座,先是從吉田那裏獲得了一筆投資,使企業得以發展,後來又自辦銷售,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絡。有了這兩條,鬆下電器在商海中站穩了腳跟。

1928年,鬆下幸之助在研製成可用30-50小時的炮彈形自行車用電池燈的基礎上,又研製出方便攜帶的方形電池燈,並第一次使用了“國家”商標,即National商標。

1929年末,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各行各業不斷出現破產的情況,鬆下電器製作所也受到打擊,銷售量銳減到一半以上。在危急時刻,鬆下幸之助采取了如下措施:生產減半,員工半天工作,不裁減員工和減少工資,不降低產品售價。全體員工幹勁十足地到處推銷,僅兩個多月時間,便將庫存貨物全部賣光。後來鬆下幸之助在回顧這段曆史時,曾這樣說:“事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這樣困難的時候,不但不要削弱進取心,而且要堅定意誌,該做的事情要堅決做下去。”由於確立了這種信念,鬆下幸之助在創業階段所遇到的困難,往往成為揭開新發展序幕的契機。此時鬆下工廠已經能製造出電燈插頭、電燈燈頭、腳踏車車燈、電爐、電熨鬥、無線電收音機等多種家用電器,發展成了一家中型企業,擁有員工600多名。

1965年,為了表彰鬆下幸之助對日本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貢獻,日本政府向他頒發了“二等旭日重光勳章”。1984年又向他頒授了日本的最高榮譽“一級旭日大綬勳章”。鬆下幸之助經曆了無數風風雨雨,戰勝了無數千難萬險,終於建立了龐大的“鬆下電器王國”。

創業點評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能夠決定人生命運的,其實隻有關鍵的幾步路而已。對鬆下幸之助而言,當年輟學做學徒,是關鍵的一步;其後告別自行車店,又是關鍵的一步;確定了其畢生發展方向,最關鍵的一步則是他辭去電燈公司的工作,艱難地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鬆下公司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其人才戰略。從公司誕生之初,鬆下幸之助就一直秉持以人為本,始終關心員工生活,通過一係列人性化的措施,使得其員工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能夠找到平衡,從而使其員工更加認真地去對待公司中的每一件事。員工的個人利益在有了保障的同時,也推動了鬆下電器的不斷發展壯大,並最終造就了鬆下這個享譽全球的卓越品牌。

有誰會相信無心插柳柳成蔭?不在這行卻偏偏在這行成了名、發了家?李立就是這樣,他經過多年的苦苦打拚,現在已是香港商界的新秀,是“印刷線路板大王”,是億萬富翁中的一員。

說起李立的創業,白手起家一點兒不假。剛到香港的時候,他口袋空空,因為沒有多少文化,隻能靠體力吃飯,給人當搬運工,有時還會接攬一些裝修的活幹。結果就是這份兼職的裝修工作,使他從分文沒有的貧困漢變成了資產過億的大富豪。

那天,李立接了一個裝修廠房的生意。閑聊之中了解到客戶是一家線路版印刷公司的經理,本想買些生財器具私下掙點小錢,卻沒想到貨到手後港府不讓開業,還說了一大堆理由,為此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卻不知如何是好。李立耐心地聽著這位經理的訴說與抱怨。這時,那經理突然提出了一個李立想都沒有想過的問題:“你願不願意買下我的那些機器?”

李立一聽,吃了一驚,自己文化不高,而且電子方麵也一竅不通,是賠是賺完全是個未知數。不過這隻是一念之間,他沒多作考慮,一口答應了下來。因為那經理說如果願意必當鼎力相助,不但介紹客戶,還會請人過來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操作、如何生產。更重要的是他想賺錢,他要創造自己的事業,所以不管什麼樣的考驗都要大膽的嚐試一次。

說幹就幹,李立取出了5年來當搬運工攢下的所有積蓄,買了那些機器,接著又租了一間便宜的廠房作為自己的公司,從此改行走上印刷線路板的道路。興許他本身就應該屬於這個行業,興許是他發財的機會到了,總之他竟一發不可收拾,第一年就獲利10萬元。此後,李立越做越大,名聲大振,在業界被譽為“印刷線路板大王”。他再也不是當初的那個默默無聞的搬運工了。

要想成大事,勇氣第一,再者就是實幹。李立成功了,因為他敢於接受挑戰,懂得付出。他明白白手起家的人不能有後顧之憂,反正都是零,隻有走出去才能發現自己,才能知道是否成功。

創業點評

懂了吧?創業的成功與否不是由對行業的認知程度決定的,而是你的心,你對工作的態度。從古至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很多狀元都是陰差陽錯地走進來然後在一顆壯誌雄心的驅使下融進去,最後鶴立雞群。所以,不要以這個不懂,那個不會為借口來拒絕財神光臨你的機會,時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我們才能把握更多成功的機會。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因為三代後的人看不到祖宗創業的艱辛,隻看到了祖宗留下來的豐厚家業,從而在無形當中喪失了鬥誌,久而久之隻會坐吃山空。

2001年10月26日,劉永好、劉永行兄弟以83億元人民幣的資產出現在了“中國內地100首富企業家”的排行榜首位,當福布斯向全球公布出這一信息的時候,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驚訝。2009年3月11日,在福布斯雜誌公布的中國內地富豪中,排名最高的是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全球第205位),他的個人資產總值為30億美元,劉永好則以25億美元排在第261位,讓人們再一次見識了他們的厲害。

劉氏兄弟剛開始創業時,周圍的人大多感到不可思議,疏遠者有之,憐憫者有之,當然,也有少數朋友支持他們。為什麼人們會持有如此的態度呢?

劉永好在家裏雖然排行最小,但卻沒有享受過一點“嬌慣”的待遇,貧困的生活讓小小的他經曆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也正是這些經曆才鍛煉了他頑強不屈的意誌、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勇於拚搏的精神。經過努力,他考上了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所中專當老師,可是這種安逸而且沒有挑戰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

劉永好一邊教書一邊尋找創業的機會,經過深思熟慮和長期觀察,他在1982年說服了三個畢業於不同大學不同專業的哥哥一同創業。於是,四人一起辭去了當時人人羨慕的工作,離開繁華舒適的城市,回到了四川省新津縣的農村老家。

創業需要資本,可申請貸款又沒東西做抵押,所以四兄弟賣掉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四輛自行車和四塊手表,湊齊了1000塊錢。因為資金有限,他們隻能從小生意做起。一開始,他們選種了一批優良品種的西紅柿,收獲時產量竟超過普通西紅柿的五倍。賺了第一筆錢後,他們把目標轉向了家禽飼養。他們總結了之前的經驗,購買優良的種蛋,自己孵化,並且將節約下來的成本用於擴大經營。四兄弟的養雞規模迅速擴張,為此還自製了一套可繁育2萬隻種雞的設備。

雖然也曾受騙收過假支票,還遭遇過因養殖戶破產而被迫親自走街串巷販賣雞雛的窘境,但在短短兩年的時間,他們還是創造了10多萬元的利潤,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可觀的了。

不久,進入孵化行業的人日趨增多,劉永好敏銳地感覺到,應該考慮轉向新的業務了。經過一番市場考察,他想到了養殖鵪鶉,並且得到了三個哥哥的支持,於是兄弟四人共同創建了育新養殖場。到1986年,經過四兄弟的精心打理,育新養殖場規模已居全國首位,銷售量也是國內的冠軍。當時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欣然前來視察慰問,並題詞道:“中國經濟振興寄希望於社會主義企業家。”那年,劉氏兄弟的總資產也迅速增長到了1000萬元。

1992年,劉氏兄弟在希望飼料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希望集團,這是中國第一家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成立不久,四兄弟根據自身的特點開始了分家計劃。在資產劃分上,兄弟四人各占整個產業25%的股份。劉永好和劉永行開始在同一家公司,1995年3月的董事會之後,兩兄弟也開始分家。

最終,劉氏兄弟把創業期間極端模糊的產權劃分得非常清楚:老大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老二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公司,老三劉永美建立華西希望公司,而老四劉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妹妹劉永紅,也給了她一部分股份。這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家族資產分割。

由此,“希望係”企業走上了更加寬廣的發展之路,從房產到金融,從農業到科技,處處可以見到“希望”的身影。而劉氏兄弟的名字,也被全國乃至全球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創業點評

回顧劉氏兄弟的創業曆程,讓人最為佩服的是他們在改革開放初期,放棄體麵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選擇回鄉創業的膽識和氣魄。這樣的選擇,在那個時代是極少有人敢於作出的。也正因為他們敢於放棄,同時又對市場和技術有著準確的判斷,才在四年的時間裏將1000元變成了1000萬元。正如劉永行所說的那樣,創業者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還要學會把遠大的目標分解、簡化成具體的一件件事。

窈窕的身材、S形曲線是多少女人苦苦追求的夢想!南茜不僅漂亮而且也具備以上優點。衣服是美麗女人的最愛,能夠讓她們如同有了魔法般使形象變化多端,可以是柔情似水的小女人,也可以是商場中嚴肅的女強人,還可以是活潑可愛的大女孩,更可以是野蠻古怪的女霸王。

南茜愛衣服就像愛自己,大學畢業後她毫不猶豫地開了自己的時裝店,店裏全是一水的最流行、最時尚的女性時裝。不管生意好壞她都樂此不疲。

可是,女人的身材往往會因結婚生子而發生變化,就連南茜也沒能逃過此劫。30歲的一天,南茜把自己嫁了出去,不久後有了孩子。原以為生下寶寶後肥大的身體會恢複到從前,結果她失望了,體重還在上升,體型擴張得完全走了樣。這下南茜急了,開始大把大把的吃減肥藥,每天鍛煉,同時還節食等,凡是有助於減肥的方法她都一一嚐試,一股不瘦下來決不罷休的勁頭。可長時間下來,錢花了不少,勁也費了不少,體重就是沒見少一點兒,她泄氣了,覺得可能就注定這樣了,改不了了,還安慰自己說,雖然胖了,但美麗還在,可愛還有!於是,南茜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笑了笑,聳了聳肩,恢複了往日的自信與樂觀。她要讓自己胖也胖得漂亮。

人靠衣裝馬靠鞍,漂亮要靠衣服來裝扮。那天,南茜美滋滋地來到一家很大的服裝店,看了半天沒有自己能穿的,她就又去了另一家,竟然還是沒有,然後又走了第三家、第四家,依然無所獲。最後幾乎把紐約的服裝店都轉遍了,不是沒有合身的大號,就是款式太陳舊,根本不符合潮流。南茜氣急了,自言自語道:“這麼大紐約竟然找不到一件可以適合富態女人穿的衣服,真是氣死我了,還敢稱什麼引領時尚的大都市?哎呀!”她邊找邊喋喋不休的抱怨著,當踏出最後一家大型服裝店時她的心徹底涼了!

南茜知道不是隻有自己這樣,有太多太多跟她一樣“不幸”的已婚女性都在為穿衣發愁,以前自己年輕從沒注意到這一點,現在輪到自己身上了才真正理解了她們的煩惱。難道發了福的女人就注定要失去美麗做個不起眼的醜婦人嗎?不行,那樣美麗對女人來說太短暫,也太不公平了,美麗應該是女人從始至終都擁有的。她一橫心,決定為胖夫人們打開一道美麗的大門——開胖夫人時裝店。她不惜重金請了當時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又招了幾名製作服裝技術嫻熟的工人,開始了設計、生產、銷售一條龍的創業計劃。

南茜為自己的服裝店起了個很有意義的名字——“被遺忘的女人”,一語道破胖女人們的心聲。是啊,設計師們一心隻為身材苗條的女人設計不同款式的衣服,想象著怎樣才能讓她們更好看,卻忘記了世上還有眾多胖女人的存在,她們就像被丟棄的醜小鴨,隻能躲在角落裏默默哭泣。

現在好了,南茜圓了所有胖女人再現美麗的夢,服裝店剛一開業,就吸引了很多女性朋友的光臨,有胖的也有瘦的。因為獨樹一幟,因為迎合了市場需求,她的店每天都顧客盈門,衣服成套成套的被發福的夫人們滿意買走。她們一臉凝雲的進來,滿臉高興的載物而歸,渾身都散發出了喜悅,心情好,人就會容光煥發,再加上衣服的裝飾,怎是一個“美”字了得!

僅一年的時間,南茜的服裝店就迅速擴大到了五家連鎖,可想而知後麵的情況如何。現在,她的服裝店已經風靡美國各地,企業家的名人錄裏有了胖夫人南茜的名號,真可謂“因禍得福”啊!

創業點評

量體裁衣、因地製宜,說的就是要根據不同的事物製定不同的解決方法。世界上的人千差萬別,“特殊的人群”有特殊的需要,可那些特殊群體又常常不被人們想起。如果能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為他們著想,開創出適合他們所需的產品,既能拓展出一方創業領地成就自己,又能溫暖他人,真是一舉兩得。

赫本是美國加州一位30多歲的婦女,十幾年前她用僅有的400美元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美容院,十幾年後她擁有了每年能賺數百萬美元、員工250名的美容產品公司,淨資產在1500萬美元以上。

赫本沒上過大學,卻獨自撰寫了一本250頁厚的修指甲手冊《修指甲全套指南》,因而獲得了全美修指甲執照並被審核局采用。她精力充沛,覺得為顧客服務是件高興的事,但盡管如此她還是丟了工作,被迫走上創業道路。

那時候赫本還是個18歲的小姑娘,第一次接觸美容這個職業,感覺很新鮮,也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工作起來非常積極,沒白天沒黑夜的。為顧客服務她高興顧客也高興,可是有人不高興了——老板,老板以太熱情為借口把她辭了,聽起來實在是好笑,可偏偏就有這樣的老板。赫本離開那裏後心裏依然想著當初如何如何為顧客美容時的情景,她喜歡那份職業。想來想去,她決定走自己的路——開一家美容院,雖說身上隻有400美元,但可以開一家小點的,廟小不代表道行淺,相信憑著技術與熱情肯定會吸引不少顧客。

決心創業的赫本,在加州杭亭頓灘找了一間房子,房東是個發型設計師,因為要買美容的一係列設備赫本沒錢交房租,她便請求房東先讓自己住下來,保證一個月之內把房租補上。

安頓下來後,她開始想該如何創業。為了招攬更多的女性朋友,就必須得用新鮮的東西來吸引她們,想來想去她就想到了要在手以及指甲上做文章。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關注起了自己的容貌,美容可以讓臉部光彩照人,可殊不知除了臉上身上還有很多地方都能表現美同時也能影響美,應該更注重微小的細節部位,比如指甲。指甲雖小,卻可以瞬間吸引人的眼球,倘若一個女人的手白皙嫩滑,那麼漂亮的指甲會把它襯托得更完美;倘若一個女人的手黑黝粗狂,那就配上修的與之相符合但充滿藝術氣息的指甲,缺點也會變優點。不同的指甲能體現出不同女人的性格,況且這種新奇的服務項目在當時的美國還是頭一個,所以,“修指甲”絕對會給小店帶來大生意。

為突出特色,她給店取名為“加州指甲店”。然後,她走上街頭見人就發傳單、給宣傳品,最後還做了個鮮豔的橙色條幅。小店就這樣開張了。

結果,還不到兩個月,她就因為顧客太多而不得不聘請13名修指甲人員、5名發型設計師及一名臉部按摩師。後來,修指甲的店逐漸多了起來,為了在競爭中獲勝,赫本通過一名藥師的幫助,研製出了一種新的丙烯指甲修飾產品,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赫本指甲”。投放到市場後得到了良好的反應。現在,世界上有10萬多家美容院在使用她的公司的產品。

創業點評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人們的需要時時刻刻都在變。要想做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就必須要像聰明的赫本一樣從人們的需求出發,認清時代發展的潮流,開創別具一格的商業模式,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做一個新生行業的領頭人。

他創造了一個龐大的虛擬帝國,海角天涯盡在咫尺之間;他營造了一個全新的網絡世界,年輕的心態是唯一的通行證;他似乎時刻在用電腦右下角那個頻繁閃動的可愛小企鵝提醒廣大創業者:玩,其實也是一種生產力。

馬化騰1971年出生於海南,後移居深圳。1989年,馬化騰就讀於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大學期間,馬化騰的計算機水準已令老師、同學刮目相看,他既能成為各種病毒的克星,為學校PC維護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同時又時常幹些把硬盤鎖住的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管理者無可奈何。

當時,盡管馬化騰歲數不大,但他的網齡卻不是常人可比的。極少有人了解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就有很多網迷已在慧多網上早早體會到網絡的樂趣。這其中就有馬化騰。

初上慧多網,馬化騰就樂此不疲,半年後冒險投了五萬元在家裏搞了四條電話線與八台電腦,承擔起慧多網深圳站站長的角色,每天在工作之餘忙得焦頭爛額。時間長了,深圳“馬站”在慧多網上已是赫赫有名,可幾乎無人知道馬站長實際上隻不過是個20出頭的小青年。每當馬化騰回憶起那段日子,都會感到非常快樂和自豪。“在網上我才會獲得完全的興奮。”他這樣解釋。

通過虛擬網絡,馬化騰結識了很多朋友,網易的丁磊就是他的老友。“當年一起喝啤酒的時候,我們隻不過是打工仔罷了,都沒有明確的未來。後來,丁磊的成功啟發了我,隻要努力去做,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情。”

1993年,馬化騰在深圳大學畢業後,選擇了自己的專業本行,進入潤迅公司工作。最初做軟件工程師,專注於尋呼軟件的開發,並一直晉升到開發部主管的位置。在此期間,馬化騰懂得了軟件開發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於實用,並非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他說:“許多軟件技術人員往往對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寫軟件隻是互相攀比的一種方式,而我已希望自己寫出的東西被更多的人應用,也願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這種實用軟件概念不僅培養了馬化騰敏銳的軟件市場感覺,而且讓他從中得到了實惠。“要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以賣錢。”馬化騰是風行一時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與朋友合作開發的股霸卡在賽格電子市場一直銷售得很好。他還不斷為朋友的公司解決軟件問題。這不但讓他在圈內小有名氣,也使他有了一定的原始資金積累。

性情溫和的馬化騰,用他的耐心在股市中可謂是如魚得水,沒多久,他的手中就有了百萬資金。馬化騰在1994年進入股市,他的經典之作是在一隻股票上投入10萬元炒到了70萬元,這讓他完成了一次飛躍,為日後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

馬化騰並沒有太得意,他知道這不是自己的事業,他的誌向是做企業。而且,那個時候他的很多網絡界朋友的新變化,也促使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他無數次問自己:IT的機會這麼多,我為何不能抓住呢?

後來,馬化騰回憶說:“從1998年開始,我就考慮獨立創業,卻一直沒想清楚要做什麼,但創業的想法並沒有起伏,我知道自己對著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覺可以在尋呼與網絡兩大資源中找到空間。”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化騰在看了基於Windows係統的ICQ演示後,他開始考慮是不是能夠在中國推出一種類似ICQ的集尋呼、聊天、電子郵件於一身的軟件。

1998年11月,馬化騰利用炒股所得的資金和大學同學張誌東一起注冊了自己的公司——也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騰訊公司。

馬化騰是一個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與其他創業者的區別就在於他絕不會單純強調自我的價值,他從內心清楚團隊的意義。騰訊公司的幾個創始人都曾在深圳電信、網絡界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的業內經驗,大都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聯網的人,這無疑能夠為騰訊的技術與業務方麵提供很多幫助。

“創業不是說著玩的事,騰訊也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我們的服務器都無處托管,創建一家公司可比寫軟件複雜多了。”馬化騰認為,創業初期的很多東西,還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對於怎樣把尋呼和網絡聯係起來發展,馬化騰早有自己的想法,但對於是否上馬ICQ項目,當時騰訊的股東確實有過激烈的爭論。最終,“對網絡技術發展方向的認同感使大家求同存異,我們開始對ICQ技術傾注偏愛。”他說。

ICQ是一種基於INTERNET的即時通信工具,它集尋呼、聊天、電子郵件和文件傳輸多種功能於一身。當用戶將ICQ安裝在個人電腦上,它就會嵌入Window係統,成為桌麵上的圖標,用戶每次打開計算機,它就是一個固定設備。互聯網用戶能借此了解朋友是不是在上網並能夠直接進行交流。他們發現用戶對中文環境ICQ服務有非常大的需求,主動開發了基於INTERNET的網上中文ICQ服務——OICQ。

馬化騰時常這樣告誡他的同行:“我們曾險些把開發出的ICQ軟件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現在有點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隻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絡人才往往沒有注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

在新興互聯網市場中淘金,的確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那時,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與一些尋呼台做項目,QQ隻不過是公司的副產品。整個公司經常為了一個項目全部出動,還要時刻防備露出破綻。為了能夠給客戶留下非常有實力的印象,當時馬化騰的名片上從來不印“總經理”的字樣,而隻帶“工程師”的頭銜——在深圳,大約有近百家像騰訊這樣的公司,當時的馬化騰隻是期望公司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與其他創業初期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短缺與技術瓶頸是騰訊當時麵臨的最大難題。“先是缺資金,資金有了軟件又跟不上。”騰訊在1999年2月份開發出第一個“中國風味”的ICQ,也就是騰訊“QQ”,倍受用戶喜愛,注冊人數暴長,在極短的時間內注冊人數就達到了好幾萬人。

人數增長就要不斷擴充服務器,可當時一兩千元的服務器托管費對公司而言都無法承受。為此,他們不得不到處去蹭用別人的服務器使用,最初時隻是一台普通PC機,放到具有寬帶條件的機房裏麵,然後將程序偷偷放到別家的服務器裏麵運行。

“那時候覺得養不起就賣掉吧,” 說起當時的情形,馬化騰非常慶幸地笑著說,“但是在賣QQ時我們碰到了麻煩。我跟許多ICP(內容提供商)談,他們都要求獨家買斷。”這讓原本打算靠QQ軟件多賣幾家公司賺錢的馬化騰特別猶豫。

最懸的是當時和深圳電信數據局的談判,深圳電信數據局準備以60萬元的價格購買,馬化騰卻始終堅持以100萬元出售,因為一直沒有談攏,所以沒做成。

軟件沒賣掉,可是用戶卻持續快速地增長,運營QQ所需的投入愈來愈大,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馬化騰隻好到處去籌錢。找銀行,銀行表示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能夠辦抵押貸款的事情,告吹;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大多是騰訊有多少台電腦與其他固定資產,也沒戲。

事情的轉機在1999年下半年,當時從美國到中國,整個互聯網都在開始“發燒”,受昔日老網友丁磊海外融資的啟發,馬化騰拿著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後碰到了IDG與盈科數碼。一番商談後,他們給了QQ業務220萬美元,分別占騰訊20%的股份。QQ發展到2000萬用戶時,還沒有把這筆錢花光。

騰訊擁有了這筆資金後,購買了20萬兆的IBM服務器。“當時放在桌上,心裏別提有多美了。”雖然事過多年,但每當馬化騰回憶當時情形時,依舊是滿麵笑容。

2003年,馬化騰以7億元人民幣的身家在國內IT富豪榜上位列富豪榜第七,成為唯一一位來自深圳的富豪。個性沉穩的馬化騰,並沒有因此而張狂,他依然保持著低調的行事風格。

馬化騰表示,就無線業務發展的這幾年而言,騰訊在無線業務及其增值服務上麵已經找到一個良好的模式。通過不斷摸索與改善,現在的無線業務擁有通信類、娛樂下載類、交友類、遊戲類與語音類等五大類二十多種業務。而且,隨著動感地帶品牌的推出,使得無線數據業務又上了一個新台階。馬化騰表示,自己的成功是運營商的模式的成功。

2004年6月16日,騰訊成功地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至此,當年弱不禁風的小樹苗終於長成了參天大樹。

2004年11月,由CCID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強者在線調查報告”中,“創造社會價值最大”、“社會影響力最大”、“最能創造社會價值”、“股票最有投資價值”、“競爭優勢最大”、“未來五年內能競爭取勝”、“企業領導社會影響力最大”等項中,騰訊公司均居第一。

騰訊成功了,馬化騰出名了。現在,騰訊QQ已經擁有超過5.805億的注冊用戶,其中活躍用戶為2.326億,是亞洲第一、中國最大的休閑遊戲門戶。

截止到2007年7月13日下午2時35分,騰訊QQ在線人數繼1000萬、2000萬之後迎來了一個新的突破,最高同時在線人數突破3000萬大關,直達30242566人,創造了又一個輝煌的曆史。

創業點評

在中國,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知道馬化騰是誰,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那個以可愛的小企鵝形象為代表的聊天工具——QQ。馬化騰創建的騰訊公司正是依靠這個聊天工具,改變了1\/13中國人的溝通習慣,並取得了廣泛的國際影響。當馬化騰利用QQ創業成功並成為120億元財富的主人時,許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聊天”中也隱藏著大事業啊!商機無處不在,你需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

十幾年前,“煌上煌”還隻是南昌繩金塔一家前店後坊的熟食小店,而如今,“煌上煌”已經是擁有資產近億元的企業。公司旗下的煌上煌烤禽連鎖店僅在南昌市內就有大約70家,在全國一共有150多家,這樣驕人的業績不隻在江西省首屈一指,甚至在全國的熟食行業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從家庭式作坊到現代化企業,“煌上煌”的創辦者徐桂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蛻變,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奧秘呢?

在1968年時,在“全國一片紅”的號召下,剛滿17歲的徐桂芬來到了奉新縣一個偏僻的山村。在農村的那5年時間裏,艱辛的生活磨練了她的意誌,堅定了她挑戰人生的勇氣。到了1973年,徐桂芬作為返城知青回到了南昌,而且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時,工作多年的她突然萌生了創業的衝動,於是主動下崗並且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她懷揣幾千元錢從小生意開始做起。最初做的是加工肉皮的生意,後來又加工香腸、絞餡子肉以及賣拆骨肉。

創業必須要吃苦,但是多動腦筋才能把生意做大,徐桂芬開始考慮有什麼商機可以把生意擴大。她在食品公司工作了多年,對食品市場很熟悉,於是她就從南昌市的菜市場入手進行了一番調查。“我發現,不少菜市場內都有鹵菜店,買鹵菜的人也較多,但偌大的南昌市竟沒有一家本地人開的鹵菜店。”徐桂芬說,“當時南昌的鹵菜生意主要由溫州人和潮州人壟斷。溫州人加工製作的鹵菜品種比較豐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較清淡;而潮州人的鹵菜大多是一些海產品和鹵鵝,品種顯得單一。我想,如果集這兩家之長,去兩家之短,製作適合南昌人口味的鹵菜食品肯定受歡迎。”

1993年2月份,徐桂芬在繩金塔附近創辦了一家南昌煌上煌烤禽社,該社的麵積僅二三十平方米,員工也隻有兩三個人。“烤禽社剛開業時,由於資金小店麵人員少,我既當經理又當員工,推著三輪車進貨、在店裏銷售熟食,什麼髒活累活都做過。”徐桂芬回憶說。她做的鹵菜口味符合南昌人嗜辣的習慣,並將醬鴨當做煌上煌烤禽社的主打產品。讓她始料不及的是,這隻小小的醬鴨竟然最終讓“煌上煌”坐上了南昌甚至江西熟食品牌的“第一把交椅”,成就了煌上煌烤禽社的成功。

自1994年起,煌上煌醬鴨的“魅力”逐漸大起來,慕名來購買煌上煌醬鴨的人愈來愈多,在一些節假日的前夕,購買醬鴨的顧客甚至排隊排到了馬路的中央。醬鴨的熱銷也帶動了店裏其他鹵菜的銷售,煌上煌烤禽社開始飛速發展。煌上煌烤禽社極少做廣告,但是卻有著源源不斷的客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煌上煌鹵菜耳口相傳的口碑為它贏得了顧客的心。

從1995年開始,為了擴大規模,徐桂芬陸陸續續的在南昌市開設了幾家煌上煌烤禽分社。之後,煌上煌的烤鹵熟食進入了江西全省,並且開始涉足外省市場。

如今,在全國很多城市,地道南昌口味的煌上煌鹵菜也與溫州鹵菜、潮州鹵菜一樣,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創業點評

從小小的熟食店做到資產近億元的大公司,能吃苦、具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力是徐桂芬走到今天的關鍵,她堅持打造屬於自己特色的煌上煌鹵菜,將它推向全省乃至全國,成就自己的事業。通過“煌上煌”的故事可以看出,即便在醬鴨這種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東西上做文章,隻要找準了市場空白點,把它做大做強,也可以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既沒資本又無事業,還整天夢想著賺錢,這就是美國的斯塔克。

斯塔克想賺大錢的欲望幾乎超過了一切,雖然很多想法在外人看來總是不切實際,但他卻樂此不疲。他每天都在尋找創業良機,還別說,他還真的就找到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美國得州的一個廣場上有座龐大的女神像,因為久經風吹日曬,年頭長了就變得缺一塊少一塊了,加上神像年代久遠無人修補,當地州政府決定把它銷毀,隻保留其他建築。

在眾多人的努力下,這座曆史悠久、和無數個國內國外的參觀者一起合影留念的女神像倒下了,轉眼間它成了幾百噸的垃圾。有人為它的毀滅感到可惜,有人為將要取代它的建築而設想,也有人為如何處理那麼多垃圾而感到頭疼,因為那些都是不能焚燒也不能埋掉的東西,像什麼水泥啊,朽木啊,大小鋼筋和碎塊啊,肯定得需要找人運走。聽說最少也得花25000美元,倘若按200噸算,即便每車能裝4噸,那也得要50次呢,加上裝運工、清潔工等等,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斯塔克聽到了消息,因為他滿腦子都是創業發財,從而養成了看到或聽都什麼就會想裏麵是否有賺錢的門路,所以對於女神像的推毀他跟其他人的想法不一樣,他認為這些廢渣裏藏著不可預測的錢財。於是,他主動來到市政有關部門,說準備幫他們收拾垃圾,還說隻需給他20000美元就夠了,並保證處理好。部門領導一聽,既不用自己操心還能節省5000美元,真是天大的好事,於是當即簽下合同。

有人不明白斯塔克的做法,這不是自討苦吃嗎?可燕雀焉知鴻鵠之誌?要不怎麼說斯塔克想錢想得練就了敏銳的目光呢,他雇了幾個人讓他們把大塊的“含金”的水泥鑿成小塊,然後從裏麵挑揀出廢銅皮、廢鐵和廢鋁來,前者用來鑄紀念幣,後兩者則拿來做紀念品,而沒有“含金”的水泥可做成小石碑;女神像的帽子更有價值,他分割成幾個小塊,然後進行打磨修飾得非常漂亮,再在每個小塊下標明這是神像著名桂冠的某某部分;女神像的嘴唇也被他注上了說明:她可愛的小嘴唇……分別裝在不同的精美又便宜的小盒子裏,就連朽木、泥土他也拿來裝在玲瓏透明的玻璃盒裏,下麵還墊了塊紅綢來做裝飾。

大功告成後,他將這些東西擺出來,有的賣1美元,有的賣2.5美元,有的則賣到了10美元,根據大小或受喜愛程度而定出不同的價格,價格最高的還屬女神像的嘴唇、桂冠、眼睛、戒指等,基本上都在150美元左右,結果沒多長時間就賣了個精光,總的算下來斯塔克淨賺了12.5萬美元。

不要說斯塔克撿了個大便宜,這其實是對他善於動腦的回報,如果再有一件什麼大事發生的話,相信他依然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商業機會。

創業點評

同一種東西在不同人的眼裏有不同的看法,毀掉的神像在考古學家眼裏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在清潔工眼裏成了廢墟,在環保者眼裏製造了汙染,而在斯塔克眼裏卻是金錢。所以說真正的智者,不需出賣體力,不需擁有資本,智慧就是賺錢的機器。隻要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才智,激發創新思維,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主意,即便是從別人眼中最小的生意起步,也同樣能夠創造出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隻有初中文化的韓偉,成了大連三澗堡公社的畜牧助理,每天都要到40個生產隊,動員數千戶農民完成國家收購雞蛋的任務——6000公斤。

1982年時,農村興起了養殖業熱潮,韓偉的妻子許淑芬這時動了心,決定試著養雞來改善自家的生活。夫妻二人東湊西借了3000元錢買來50隻雞,主要由許淑芬來飼養。到了1984年,“許淑芬養雞專業戶”在村中開始小有名氣,看到妻子所麵臨的壓力愈來愈大,韓偉辭掉了公職,開始跟妻子一起養雞。雞群在逐漸擴大,生活也在逐漸改善。一天,韓偉在一份資料上不經意間發現,美國一隻雞的年產蛋量是18公斤到20公斤,而我們國家還不到8公斤。“我就研究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研究後發現,人家雞的產能高那是因為集約化和工廠化。”於是,善於思考的韓偉決定使自己的雞場也走上這條道路。

之後兩年內,韓偉以個人名義貸款200萬元,將負債擴大到了農民眼裏的“天文數字”,他的養雞場也進入了快車道:1986年,他興建了10萬隻的蛋雞場;1988年與1989年,韓偉又分期興建了10萬隻美國優良種雞塔特姆的種雞場,到了1992年時,他的養雞場已具備了100萬隻蛋雞飼養規模,成了大連市最大的專業化養雞企業。

曾有一位同是企業家的朋友對韓偉這樣進行評價:“韓偉是個很有想法和悟性的人,如果他想把這件事弄清弄透,他就會時時琢磨這個事。這種勁頭使得他辦的企業能夠順時而進,在該擴張的時候擴張,該轉型的時候轉型。”

而下個轉型就來自於韓偉對差異化營銷和品牌優勢的領悟。1997年,他到日本考察又有一個驚人的發現:有牌子的跟沒牌子的食品,差價是10到15倍。“我如獲至寶啊,原來以為雞蛋就是雞蛋,這才發現雞蛋也是有差異的,回來第一件事就是適應市場新的消費需求,做安全、健康、環保的綠色雞蛋,並建立自己的品牌。”韓偉說,“咯咯噠”雞蛋於1999年誕生了。

“咯咯噠”從選種到喂養到出蛋共設置了4道關卡,以保障“咯咯噠”雞蛋的綠色健康。

第一道關是保證雞源頭的純正,全都引進美國健康優良的“海蘭種雞”。

第二道關是環境布局關。韓偉花費1000多萬元買下了玉皇山五座山頭,分別興建了種雞場、育雛場、青年雞場、蛋雞場以及孵化場,對養雞設施、工藝流程和生產布局進行徹底的改造。

韓偉的“咯咯噠海上雞場”三麵環海,山和山之間有著寬闊的海穀與公路相隔,加上海風的吹拂,空氣流通非常好,疾病的交叉感染絕不可能發生。其實,正是這種天然屏障才確保了“咯咯噠”在2004年的禽流感風波當中安然無事。

第三道關就是飼料原料關。為保證雞吃的是“綠色”飼料,韓偉開始著手打造自身的飼料鏈。

第四道關是防疫關。他不惜花費重金,聘請著名的疫病防治專家成立了自己的疫苗研究所,對自己的蛋雞進行終生監控防疫,這也算是給雞上了第四道保險。

正是因為韓偉對養雞的一絲不苟,才成就了“咯咯噠”的成長傳奇,讓“咯咯噠”不但享譽全國,出口港、澳、台、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與地區,而且進入了食品檢測十分苛刻的日本市場。現在,“咯咯噠”已經確立了在中國甚至整個亞洲範圍內的品牌知名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蛋業第一品牌。

創業點評

再壞的時機,也有人賺錢;再好的時機,也有人破產;再壞的事業,也有人成功;再好的事業,也有人失敗。關鍵是,你有沒有用心,有沒有全力以赴。在生活中,很多創業者對養雞養鴨不感興趣,覺得做這個又髒又累,似乎沒有什麼發展前途,但是韓偉卻把養雞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來做,用創新精神把小小的養雞場發展成了當今的大品牌,成了有名的“中國雞王”,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

梁輝光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25年以前,他隻身一人背井離鄉闖蕩天涯,25年以後,由他創辦的喬頓服飾成了全國服裝行業翹楚,年僅44歲的他卻已經擁有20多年的服裝經曆,成為服裝界的年輕元老!

到底是什麼讓這個好強的普通農民兒子成為當今叱吒風雲的商界驕子呢?有人將成功歸功於“機遇”,與其說“機遇成事”,倒不如這樣描述梁輝光的成功似乎更為貼切:性格決定成敗,氣度影響格局。

1992年時,梁輝光兄妹四人合夥創業,各占四分之一的股份。17年後,當初小小的服裝攤點現在已經成長為年產值幾十億元的大公司,有人會覺得梁輝光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如今的喬頓仍然保持著17年前的股權分配製度。在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爾虞我詐的現代經濟社會中,很多企業因為內部滋生的矛盾而分崩離析,反觀喬頓,不管企業如何壯大,梁輝光都不計較個人得失,一直懷著“安小家而平天下”的胸襟,始終是親情意濃,互讓和諧,在其外表謙和從容的氣定神閑背後,折射出的是他內心的大氣度、大格局和大智慧。

梁輝光於1964年出生在樂清市的一個普通小鎮——芙蓉鎮。父母是當地的農民,和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勞動者一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麵朝黃土背朝天。從小梁輝光就體味夠了生活的艱辛,內心深深埋下一個美麗的願望,那就是走出這片窮鄉僻壤。

在1982年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梁輝光手裏緊緊拽著從父親一個湖北朋友的電報上偷偷抄下來的地址,毅然決定離開這個自己生活了整整18個年頭的小鎮。對於當初的出走是一時的衝動還是謀劃已久,梁輝光已經不記得了,但是他記得這一路走得十分艱辛,隻身一人輾轉多地,竟然跑了1000多公裏。

到達湖北以後,梁輝光才給家裏打電報報告自己的行程,父親雖然不讚成他這麼年輕就出來闖蕩,但是看他意誌堅定也就默許了。當時有很多樂清人都在那裏開山築路,而梁輝光的年齡最小。這份艱辛的工作他一幹就是半年,不隻磨礪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更加堅定了他闖出一番事業的信念。

到了1982年底,家裏人勸梁輝光回家,回家剛過了一個安分年的他又開始不安分起來。他和哥哥以及學過裁縫的嫂子三個人一起跑到內蒙古五原縣做起了服裝生意,就這樣開始了他服裝生涯的第一站,與此同時也邁出了他人生創業旅途的第一步。

內蒙古五原縣是一個魚米之鄉,農民們靠賣葵瓜子收入可觀,但是當地的服裝業仍然處於萌芽狀態。因為沒有服裝市場,梁輝光常常背著裝滿褲子的大包去趕集,沒有集市時就如同現在的流動商販一樣,沿著一個又一個村子邊走邊叫賣。有一天從早上賣到下午,盡管年輕力壯,但是農村少有飯館,顆粒未進的他幾乎累趴下了,這個時候一個老婆婆看他是外鄉人可憐,便遞給他一個饅頭充饑。這段經曆讓梁輝光終身難忘,從那時開始,善待他人就成了他為人處事的一個原則,尤其是對有困難的人,梁輝光總是適時拉上一把,而親身體會了沿街叫賣的艱辛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親手興建一個服裝市場。

在內蒙古的那一年,梁輝光的腰包開始鼓起來了,但1984年的一場意外讓他這一年來的含辛茹苦化為泡影。那一年,他跟著三個年長些的老鄉一起去上海進布料,帶上了全部家當一口氣在上海商場買下了幾大袋時尚布料,但天有不測風雲,那個時候改革開放初期相對僵化的社會環境,對於這種現在看來很正常的商業行為並不認同,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以涉嫌“投機倒把”為名在火車站把貨扣下,生意也由此陷入了困境之中。

父親很快就趕到了內蒙古幫助善後,那年,梁輝光不到20歲,他大哥22歲,嫂子21歲。沒多久,父子三人就輾轉到北京發展。雖然內蒙古首觸服裝屢屢受挫,但是並未讓梁輝光垂頭喪氣,反而逐漸形成了他絕不輕言失敗與堅韌意誌的性格品質。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才剛剛出現萬元戶,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而20歲出頭經商幾年的梁輝光卻已經欠下了2萬元的沉重債務,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頂著壓力,勤勤懇懇,辛苦打拚,渴望並堅信機遇的降臨。

北京的冬天,寒風凜冽。到了冬天,每天早上三四點鍾,梁輝光與幾十位老鄉冒著嚴寒,騎著自行車從大鍾寺的住處趕到幾公裏以外的動物園批發市場去搶占攤位。一家人自產自銷褲子,生意相當有起色,但是不安於現狀的梁輝光不顧父親的堅決反對,獨自一人跑到廣州去進牛仔褲賣,這也讓他從此跟父親在生意上分道揚鑣,父親和哥哥、大妹夫繼續自產自銷,而他自己則義無反顧地做起了服裝貿易,獨到的眼光加上果斷大膽的投資,讓他很快就還清了債務,積累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到了80年代末期,全國上下開始時興穿西服,梁輝光自然不會錯過這個良機,成了溫州西服開拓北京市場的第一批推銷員。當時剛結婚沒多久的他看準了時機,從親戚朋友那兒籌借十萬巨款,跑到溫州去進西服,並一次性大手筆購入500套“浪潮”西服。運到北京以後,進價200元錢一套的西服以翻倍的價格很快售出,生意十分火爆,西服生意一直火到90年代中期。梁輝光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隻要看準了就敢於拚搏,他的資本在滾雪球般積累起來的同時,他將眼光又投得更遠了。

沒過一年,梁輝光他們的生意便做進了王府井百貨大樓、西單商場以及隆福百貨商場等首都六大知名商場,從剛開始的幾百套銷量,漸漸做到了一年5萬套的銷售業績。而他也成為當時北京服裝經營市場小有名氣的人物。

1991年時,西服生意火了麵料生意。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梁輝光決定將生意從服裝延伸到麵料,說幹就幹,隻花了不到一周的時間,梁輝光兄弟四人合夥籌資注冊了遠大紡織品公司,開始正式涉足麵料經營。從溫州進西服到北京賣,從北京等地進麵料到溫州賣,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遠大”公司先後代理了北京和湖北等地10多家大型紡織公司的麵料產品。

說起來真有意思,在北京隆福寺開服裝店做生意的時候,父親、哥哥、大妹夫的服裝店和梁輝光、二妹夫的店開在了一條街的兩對門,兩家人常因競爭而苦惱,甚至發生過爭執,為了不傷和氣,同時也為了避免惡性競爭,在哥哥的提議下,兄妹四人決定合作。在常人看來,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合夥以後自然應該由父親當家做主,而從小就有著獨立想法的梁輝光經常會和父親在決策上產生分歧,怎麼辦呢?後來,經過他耐心闡述自己的主張與今後發展的設想,在兄弟姐妹的支持下,終於說服父親愉快地將全家的期望與重擔放心地交給他,此後梁輝光成了全家的“主心骨”。那一年,他決定無論生意賺賠,每年都要付給父親15萬元,即是為了表示不辜負父親對自己的信任,也給了自己多一份鞭策。之後,兄妹四人開始同甘共苦,由梁輝光掌舵,哥哥梁建友,妹夫沈應琴和趙飛龍各有分工,幾年之後大哥不再涉足公司的內部事務了,但是各自25%的股份一直延續至今。

在數年的西服和麵料生意的往來中,梁輝光先後認識了許多溫州的服裝“大佬”,他真誠待人和誠信為本的做人原則,讓他和許多服裝商人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創業點評

做生意要有獨到的眼光和果斷大膽的投資,隻要認準了,就要堅持下去,相信自己的眼光。此外,還要善待他人,講究誠信,對人寬容大度,這樣才會取得最終的成功。

陶華碧出生在貴州省湄潭縣一個偏僻的山村,她是一個不幸的女人,一生經曆過很多磨難。小時候家裏窮,陶華碧沒法上學讀書,後來也一直沒有機會。因此,她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文盲,大字不識一個。事實上,她一輩子沒有什麼奢望,隻想長大之後找個人嫁了,結婚生子,平凡地過日子。但上天卻不給她享受幸福的機會,不幸再次降臨到她的頭上。結婚沒幾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她與兩個孩子孤苦無依。日後的路還很長,她必須要將兩個孩子撫養大,所以為了生存,她隻能靠自己,通過打工與擺地攤賺些錢以維持生計。

在1989年時,陶華碧用幾年辛苦攢下來的一點積蓄,開了家“實惠餐廳”,雖說是餐廳,但卻非常簡陋,隻不過是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磚頭搭建的一個小窩棚罷了。陶華碧做起了賣涼粉與冷麵的生意。事實上,她也沒有什麼做生意的經驗,隻是靠自己的真誠與樸實來經營這家餐廳。在那一片,賣涼粉與冷麵的也不少,為了滿足顧客的口味,陶華碧親自製作了一種麻辣醬,作為拌涼粉的佐料,調出來的涼粉比其他店的口味要好很多,因此小店的生意很紅火。起初,陶華碧並沒怎麼在意,不知道是自己製作的麻辣醬吸引了顧客。直到有一天,她因為身體不舒服,沒準備麻辣醬,顧客聽說以後,居然都說不吃了,轉身就走了。此時她才明白,原來顧客喜歡來這裏吃涼粉,全是衝著她做的麻辣醬來的。原來自己做的麻辣醬變成了吸引顧客的“寶貝”, 她頓時喜出望外,因為麻辣醬是自己獨門製作的,其他人誰也不會。她想:隻要有麻辣醬,就一定會有顧客!

後來,為了改善麻辣醬的味道,陶華碧一直潛心研究,反複試製,終於讓麻辣醬的風味更獨特了。來吃涼粉的人也愈來愈多,許多客人吃完涼粉之後,還要掏錢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有的人甚至不吃涼粉卻特地來買她的麻辣醬。私底下,陶華碧開始琢磨,既然麻辣醬如此受歡迎,何不賣麻辣醬呢?

於是,在1996年7月份,陶華碧借了村委會的兩間房子,招了40名工人,辦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取名“老幹媽麻辣醬”。當了老板的陶華碧,開始為工廠管理的問題發愁了。雖說所謂的工廠就像個家庭作坊,但管理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她沒上過學,不懂什麼科學的管理方法,她就是靠著自己樸實的觀念與行動來對待自己手下的40名員工。在她的心裏認準了這樣一個“理”,同甘共苦,以身作則。隻要自己什麼苦活累活都親自幹,帶頭幹,工人們自然也會跟著幹。

說到做到,陶華碧沒有大老板的架子,任何事情都堅持親力親為。由於工廠剛開,設備都十分落後,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搗麻椒和切辣椒是最讓人吃不消的工作。因為在搗切的時候,濺起的辣椒飛沫會將人的眼睛辣得一直流淚,工人們幹其他的還行,對於這活實在是受不了,不願幹。陶華碧就親自動手,一手揮著一把菜刀,嘴裏還不停地念叨:“我把辣椒當成蘋果切,就一點也不辣眼睛了。”員工聽了之後都笑了起來,紛紛拿起菜刀幹了起來。而且她還經常對自己的員工說,我將你們當家裏人一樣看待,你們也就將這裏當成自己的家吧。她從未指責過員工,對大家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

那一段日子,陶華碧忙前忙後,什麼事情都帶頭幹,結果累得患上了肩周炎,10個手指的指甲也因為做麻辣醬全部都鈣化了。正是由於她的身先士卒,拚命苦幹,讓員工們無話可說,一個個也都積極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誰料,大批的麻辣醬生產出來以後,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僅靠當地屈指可數的幾家涼粉店,那麼多的麻辣醬根本就賣不完。於是陶華碧就努力尋找新的買方,她親自背著麻辣醬,到各食品商店與單位食堂試銷。雖說這個辦法笨了一點,但效果還是不錯的。沒幾天,那些試銷商就紛紛打來電話,要求加貨。陶華碧的麻辣醬愈賣愈好,很快就在貴陽市站穩了腳跟。

既然生產麻辣醬這麼有前途,何不趁熱打鐵,擴大規模,滿足市場的需求?於是,在1997年8月份,陶華碧成立了“貴陽南明老幹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員工數量也從原來的40多人增加到了200多人。公司成立了,原先的家庭作坊式的運作與管理就跟不上了,公司要漸漸步入正軌,產供銷等部門齊全,財務和人事上的問題都需要她親自去處理,工商、稅務、城管等許多對外事務也都要應酬,政府有關部門下達的文件、傳達的精神也必須要一一貫徹執行。所有事情都加在了陶華碧一個人的身上,對於沒文化、沒經驗的她而言,真的是應付不過來,許多事都是硬著頭皮去做。

不過,笨人自有妙法,對於財務報表之類她看不懂的東西,陶華碧就采取聽的方式,讓財務人員將數據念給她聽,自己在心裏盤算,因為這些東西太枯燥,一開始她聽著聽著便會犯困打瞌睡,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她就喝苦得舌頭發麻的濃茶來提精神。經過一段時日的磨煉,她練就了超強的記憶力與心算能力。隻要將報表給她念上兩遍,她就能記住,並能分辨出對和錯,這都是她對自己嚴格要求和拚命苦練換回的成果。

就算陶華碧再怎麼拚命,公司裏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雜,她需要有人來協助。此時,在汽車隊工作的長子李貴山主動辭去工作,幫助母親管理公司,替她分擔重擔。李貴山讀過高中,文化水平還可以,為人老實忠厚,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是陶華碧心目中合適的人選。李貴山來到公司,幫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處理文件。陶華碧還是采取讀聽的方式,每次聽到重要條目的時候,總會要求立即去辦。

陶華碧不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怎麼也說不過去,於是李貴山將“陶華碧”三個字大大地寫在了紙上,讓母親有時間的時候就練習一下。她一看就有點犯難了,這麼複雜怎麼學得會呀。但是,她還是私下裏下了工夫去認真練習,整整練了三天,終於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了,她非常開心。

陶華碧做任何事都特別認真和拚命,將一個真誠的自己表現出來。盡管她的文化水平不高,能力也不是很強,但卻受到了公司全體員工的尊重與愛戴。既然是辦公司,就需要有像樣的規章製度,但對於其他公司所製定的懲罰員工的條例,陶華碧卻不敢苟同,以她樸實的觀念看來,時刻提防與猜疑員工,怕員工消極怠工、偷工減料、對公司不忠,反而更打消了員工的積極性。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上,她還是選擇了一種比較老土但又非常具有人性化的方法,即實行親情化管理,也就是始終對員工進行“感情投資”,講真情,以情動人,讓員工從內心裏感激你,樂意為你努力工作,使得員工不忍心去做不利於公司的事情,要是做了,也會成為眾矢之的,臭名昭著。

所以,在製定規章製度時,陶華碧更多的是為員工著想,從員工的角度出發,為員工提供方便。例如,在員工的福利待遇方麵,考慮到公司地處偏遠,交通不方便,員工吃飯住宿也不方便,每個員工都由公司提供食宿。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的員工也愈來愈多,食宿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陶華碧堅持不放棄這項製度,當公司後來發展到了1300多人的時候,這個製度仍未廢止。其他公司沒有一家敢這麼做,也都不願付出這筆大的消費,正是因為陶華碧做到了這一點,她對員工的好,員工們都記在了心裏,回報在了工作上,所以她才會這麼成功。

“老幹媽” 陶華碧真的像媽媽關心自己的孩子那樣關心著員工,所以在公司內,員工們也總是親切地喊她“老幹媽”。正是因為這種人性化的“感情投資”,幾年下來很少有員工辭職。她留住了員工們的人與員工們的心,增加了公司的凝聚力與戰鬥力。

在一次全體員工大會上,陶華碧有感而發,說:“經營這麼大的公司,一直以來我嘔心瀝血地忙前忙後,沒有閑暇的時間。看到同齡的老太太坐在樹蔭下抱著孫子拉家常,我也很羨慕啊。她們問我,你賺了那麼多錢,幾輩子也花不完,還那麼拚命幹什麼啊。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麼回答。現在我看到你們,我心裏有了答案:企業我帶不走,品牌我帶不走,毛主席說過,未來是你們的。我一想,我這麼拚命原來是在為你們打工啊。為了你們自己,你們更要好好幹啊!”聽到這些掏心窩的話,所有人都深深地為之感動,以熱烈的掌聲回報給她。

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陶華碧的能力與水平管理公司多少感到吃力,漸漸跟不上競爭激烈的市場形勢,所以她認為不能再延續自己比較老土的管理模式了,公司要想發展,就必須與時俱進,學習新的現代化管理技術,因此她放手讓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去廣州、深圳和上海等開放城市考察市場,去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她總是對他們說:“我承認自己沒文化、老土,但我不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老土,更不希望咱們的公司也這樣老土。這樣我們就沒有繼續發展的可能了,我派你們出去,希望你們可以帶一點新的東西回來,讓咱們公司迅速走上科學化管理的道路。”結果,派出去的管理人員一個個滿載而歸,用先進的管理幫助企業不斷的向前發展。

真誠地對待員工,使陶華碧在自己的企業裏擁有了“親媽媽”一樣的感召力,讓公司的員工們擰成了一股繩,為“老幹媽麻辣醬”的快速發展拚搏起來……僅僅用了三年半的時間,“老幹媽”公司便迅速壯大到了1200多人,產值將近三億元,實現稅收4315萬元。

“老幹媽”能暢銷於市場的製勝法寶,就是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2001年,有一家玻璃製品廠為“老幹媽”公司提供的醬瓶出現了問題,麻辣醬剛出售到市場上,便有客戶反映:瓶子封口不嚴,出現了漏油現象。一些競爭對手知道以後,就利用這件事惡意中傷“老幹媽”。這件事關係到企業的聲譽問題,絕對不能馬虎。陶華碧馬上要求相關部門迅速查處。此時有人建議,瓶子封口不嚴也許隻是個別的現象,將貨追回來重新封口就行了。陶華碧卻堅決要求將貨追回來,並且全部當眾銷毀,盡管800件產品的銷毀會給公司造成很大的損失,但因此失去信譽和市場,則是更大的損失。說到做到,銷售到市場上的麻辣醬全部被追了回來,並且當眾銷毀了。盡管公司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卻讓人們看到了“老幹媽”信守質量的決心,反而更青睞他們的產品,最終壞事變成了好事。

好的聲譽贏得了客戶的信賴,也為企業帶來了利益。誠信經營成了陶華碧促進發展的法寶。雖說她的策略比起先進的管理方法,顯得很老土,但卻又有它獨特高明的地方。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陶華碧依靠誠信贏得了民心。用她本人的話說就是:“我要誠得別人不忍心騙我!誰要是騙了我,別人就會說:‘你連她都忍心騙啊?’誰就在同行中臭名遠揚,難以立足!”

有一次,因為急需一批豆豉原料,公司從重慶一家豆豉釀造廠購進了10多噸的貨。因為購進時沒仔細檢查,等到貨運來後,搬貨下車時才發現外邊擺放的豆豉是質量好的,而裏麵的豆豉居然都餿了!這時工廠急著“等米下鍋”,將這批豆豉經過特殊處理之後還是可以用的,但陶華碧堅決不做這種不道義的事。她不惜公司停止生產,造成損失,也要堅持退貨。結果陶華碧為顧客真誠負責成了佳話,“老幹媽”在市場上的信譽更加得到提升;而重慶的那家豆豉釀造廠為了利益不惜欺詐作假,頓時變成了“千夫所指”的過街老鼠,在同行業中的信譽一落千丈。誠信給陶華碧帶來了多方麵的收益,不僅促進了企業的壯大,同時也增加了品牌的含金量,使公司的利潤逐年增長。

現在,“老幹媽”公司累計產值已經高達13億元,納稅1.8億元,在中國私營企業50強排行榜上名列第5。她所開發的產品,覆蓋了全國除台灣以外的每個省份,並遠銷世界各地。

創業點評

陶華碧的成功告訴我們,隻要誠信做人做事,再小的生意也能做成大買賣。做產品,做企業,首先要學會做人,坑蒙拐騙,投機倒把,永遠也不可能做成大事業。商人雖然以賺錢為目標,但絕不可以唯利是圖。任何一個創業者都要牢記,誠信是最大的財富。創業說來簡單,但是創業的道路走起來,的確很辛苦,從陶華碧身上,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比如她那樸素的誠信觀念,她那吃苦耐勞的苦幹精神,都為人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個人財富高達380億元人民幣的張近東,是中國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商界風雲人物之一。作為一名成功創業人士,他有著怎樣的創業經驗呢?相信從他的創業經曆中,讀者朋友們能夠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下海一年淨賺千萬

在張近東10多年的經商生涯中,“快速”始終如影隨形。特別是下海第一年就快速成為千萬富翁,這似乎為其日後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1984年,張近東在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就到了南京鼓樓區一家區屬企業工作。憑借敏銳的眼光,張近東在工作之餘承攬了一些空調安裝工程,從而攢下了10萬元的創業資本。1990年的時候,張近東在大家驚詫的目光中毅然辭職下海,成立了一家專營空調批發的小公司——蘇寧家電。

在當時,空調還算是奢侈品,利潤相當高。張近東抓住商機,第一年就做到了營業額6000萬元。他現在依然記得自己1991年到深圳出差時,席間有一位供應商對他說:“如今百萬富翁很多,深圳已有千萬富翁啦。”聽到此話的張近東僅僅默默地多喝了兩杯酒,可內心卻暗自高興:我也已經掙到1000萬了。此時的張近東才28歲。

然而,在當時南京國有大商場的眼中,半路殺入空調業的民營企業蘇寧無疑是個“異類”。而張近東在服務與價格上又具備著明顯的競爭優勢,這更引起很多大商場的不滿。在1993年時,“八大商場”聯合發動空調大戰向蘇寧發難。

張近東後來回憶說:“當時我們在雙門樓開了一個產品代理會,就像家裏辦喜事,我把八大商場負責人都請來了。沒想到輪我上台發言時,八大商場老總一起離開會場,會後又宣稱八家將統一采購統一降價,如果哪家空調廠商供貨給蘇寧,他們將全麵封殺該品牌。但蘇寧沒有被打倒,反而一戰成名!”

這場商戰是中國家電業首次在賣方市場下出現的“價格戰”,也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一次激烈碰撞。蘇寧成為了這場大戰最後的贏家:憑借平價優勢,蘇寧當年空調銷售額高達3億元,一舉成為國內空調經銷商的老大。這個老大,蘇寧一當就是十多年。

寧虧4000萬的轉折

中國家電市場在1995年後出現供大於求局麵,很多製造商直接滲透零售市場。為此,張近東逐漸縮減批發業務,開始自建零售終端,家電銷售也由單一空調逐步增加到綜合電器。1996年,蘇寧進入揚州市場,這意味著蘇寧開始走出南京探索家電連鎖之路。

對蘇寧電器來說,2000年是個轉折年。就在這一年,蘇寧停止了開設單一空調專賣店,全麵轉型大型綜合電器賣場,並喊出口號——“3年要在全國開設1500家店”。當年投入使用的蘇寧南京新街口店,成為蘇寧轉型的標誌。

蘇寧南京新街口店位於蘇寧電器大廈內,該大廈位於南京最大商圈新街口商圈中心,屬“黃金建築”。大廈剛建成時曾有人勸張近東將這棟樓出租,一年最少能淨賺3000萬元,可張近東卻堅定地說:“即便虧損4000萬,蘇寧也要做家電賣場。”結果,蘇寧在2000年這一年中為這家賣場投入2000萬元。

“但由此蘇寧進入一個新行業,搭建了一個團隊。沒有當年的決定,也就沒有今天的蘇寧。”時至今日,時間證明了張近東的選擇是正確的,蘇寧的全國連鎖體係也在快速擴張:在2001年的時候,平均40天開一家店,2002年時平均20天開一家店,2003年平均7天開一家店,2004年平均5天就能開一家新店,而2005年前4個月,蘇寧平均2天就開一家店。張近東當初準備虧4000萬元開的南京新街口店,現在已成為全國家電銷售第一店,一年銷售額高達十多億元。

“2000年我們提出要在全國開出1500家店時,受到業界頗多質疑。當時壓力很大,但現在回頭看這個計劃最終還是要實現。”張近東的語氣十分堅定。

一天狂開22店

2004年的胡潤富豪榜曾給家電業留下一個笑柄:家電連鎖老三、上海永樂公司的董事長陳曉名列第66位,蘇寧電器無論在規模還是業績方麵都遠超永樂,但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卻榜上無名。不過,2005年4月28日揭曉的《新財富500富人榜》將這個錯誤給糾正了過來:張近東不但輕鬆入榜,更成為500富人中“最快成長”第2人。

就在該榜公布3天之後,蘇寧就用事實說話,證明了這個“最快成長”:五一當天全國22家新店同時開業,創國內零售企業單日開店數量之最。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表示:“如今蘇寧已不再為開店定具體指標,我們隻是放手看自己究竟可以跑多快。”這位在18年間賺取380億元財富的家電大鱷,似乎更在意蘇寧的未來。

在中國家電連鎖企業中,每當一提起開店速度最快的企業,人們常常會想到國美。這不僅由於國美門店數量居全國首位,還由於國美曾經一天連開11家新店。然而,國美的這個記錄現在被蘇寧給刷新了。

蘇寧在2005年五一當天,就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同時新開出22家連鎖店。

如果再把4月份新開的近40家門店算上的話,從2005年4月1日至5月1日一個月之間,蘇寧共開出新店近60家。這個數字不但超越蘇寧2003年全年開店總數,而且創下家電連鎖企業單月開店數量之最。截至5月1日新進入南昌、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蘇寧將全國一級市場布局全部完成,並加速完善二級市場的網絡。在早已進入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蘇寧也加快了同城滲透的腳步。

上市成就資本傳奇

2005年的《新財富500富人榜》分析認為,零售行業的富人是該年度中國財富增速最快的人群,零售業富豪人均財富增長308%,其中張近東是一個樣板:由於2004年蘇寧電器上市,張近東個人財富陡增517%。

其實,張近東為蘇寧上市整整籌備了5年。2004年7月21日,蘇寧電器正式在深交所中小企業板掛牌交易。當日以29.88元開盤價高價開市,股價一路攀升,至下午收盤每股報收32.70元,漲幅100.24%,一舉成為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張近東身家也由此一夜超過12億元。

此後,蘇寧一直穩居中國股市第一高價股,股價屢創新高,一度突破70元大關。

百思買是美國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它在1989-1999年10年間,其股票價格翻了100倍。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股價也翻了500倍。現在美國家電連鎖企業已不到1000家,以百思買為首的前三大電器連鎖占據的市場份額高達80%。而國內家電流通企業則超過3.2萬家,家電連鎖企業所占市場份額隻有6%,資本市場與零售市場顯然給張近東留出了雙重想像空間。

盡管客觀來說,蘇寧的年銷售已超過數百億元,蘇寧已是一個中上等企業,但與張近東心目中的規模相比,“蘇寧還隻不過是一個小企業” 。

對年輕人的創業忠告

張近東曾說:“對於年輕人創業,我是鼓勵的。我欣賞他們身上那種精神,但是,我更欣賞一個團隊合作的精神。成功這個東西,個人的因素,往往不是決定性的。”

張近東表示:“很多人也許會用我的事例來證明他們一定可以成功,但是,就以我來說,有些情況是不可複製的,我們白手起家的時候,商品還是供不應求的,我抓住了這個機會,但是社會發展到今天,市場商品大部分都處於過剩狀態,現在走我過去的路,就不一定會成功。”

張近東認為:“創業,其實就是想做事,想做實事,但不一定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點一滴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

張近東指出,創業者還要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也許每一個創業者的動機是:個人獲得財富,但是企業到了一定規模,創業者的境界自然就要提高,要考慮到團隊、行業、社會的關係,如果沒有這樣的高度,就不能與時俱進。

創業點評

當18年前張近東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辭去固定工作,在遠離鬧市的南京寧海路上租下一個麵積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門麵房時,也許沒人會想到這家並不起眼的“小門麵”竟駛出一艘中國屈指可數的家電連鎖業的“航母”——蘇寧電器。張近東的成功,向我們昭示了這樣一個成功創業線路圖:前瞻性的眼光(看準家電產品暢銷大勢進入該領域)——腳踏實地做實事(認真做好每件事,一點一滴積累發展資金)——關鍵時刻要有膽略(擁有過人的膽略才能在創業路上乘風破浪)——與時俱進謀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不墨守成規)。

江南春,生於1973年,土生土長的上海人。1995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取得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

江南春從小就顯示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在中學時代,江南春在文學上鋒芒畢現,在高中期間獲得過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一等獎。1991年,他被免試保送進入全國知名的重點高校華東示範大學中文係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每當清晨,當我翻身下床,看昨天一首略帶缺陷的詩還站在狂亂的句法中,我覺得那種感覺分明就叫做幸福。”如果僅此而已,江南春必定還要生活在他對詞句的雕琢當中。但生活就是如此,命運沒有讓他繼續他的詩人之旅。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上海人長得如此彪悍已經是比較少見,更不用說再讓他去寫詩。“我寫詩其實是為了博取女孩子的歡心,不過後來我發現,那個年代學校外麵賣水果的個體戶比寫詩的人更加招女孩子喜歡。”江南春在回憶自己棄文從商的原因時言語依然“義憤”,但實際上江南春也承認,自己繼承了老家寧波人的商業血統,經商是自己骨子裏的選擇。江南春說,如今他已經不再寫詩了,“寫詩就像發青春痘”,自己已經過了那個時代,“但詩歌給了我想象的能力,”江南春說,“它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以至於我在日後做出了一係列極具想象力的事情。”

談到為什麼會涉足商界,江南春雖然笑稱是由於當時大學女生不吃“詩人”這一套了,在舞會上詩人還沒有賣魚的小販“行情”好,“目標受眾的喜好轉換讓我改變了理想”。但是,一個廣為流傳並得到江南春本人證實的版本是:他是被160塊錢的債務逼成廣告人的。

大二時,師大學生會主席換屆選舉,江南春去參加競選。他口才好,準備充分,而且還提前安排了幾個兄弟,在提問階段當“托兒”,最終成功當選。但由於競選過程需要與很多人溝通,拉選票,吃飯,他一下子就欠下了160塊錢的“巨債”。為了還債,他兼職了一份廣告業務員的工作,從此,就踏上了長達十餘年的廣告旅途。

或許江南春天生就是廣告人。寫詩練就的文筆與想象力讓他的文案創意十足,並且他還相當能“說”。據說,他特別有耐性,可以為爭取短短15分鍾的見麵等上七八個小時。不管怎樣,江南春很快就成了最出色的廣告業務員,他所在的廣告公司一年盈利400萬元,其中150萬元要歸功於江南春。

在1994年的時候,手握大批客戶資源的江南春開始自主創業,成立了永怡廣告公司並擔任總經理,這一年他讀大三。20世紀90年代初的上海經濟高速發展,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公司成立後,一係列的戶外廣告業務讓江南春掘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永怡的年均收益已經達到500萬元左右,而大學還沒有畢業的江南春已經擁有了50萬元的存款,而那時江南春還不到22歲。

1996年到1998年,江南春的公司幾乎壟斷了上海IT業的所有客戶和IT廣告市場。1999年,永怡傳播已經占據了上海IT領域廣告代理市場95%的份額,營業額高達7000萬元。

2000年,江南春又涉足了互聯網,代理了7個網站的廣告業務。但也恰恰由於互聯網,2001年,伴隨著互聯網經濟泡沫的破滅,永怡也遭受了重創。“心情極度鬱悶,我第一個反應就是不能接受這個過程。莫名其妙地客戶都沒了,幾乎覺得這個夢破滅了。”到了年底,雖然公司勉強維持了下來,但是江南春已身心疲憊。

江南春在經曆了痛苦之後逐漸意識到,廣告代理行業往往是費力不討好,必須改變經營途徑。從2001底開始,江南春開始了從廣告代理行業向媒介策略服務商轉變的嚐試。

江南春的朋友陳天橋成了讓他“猛醒”的人。當他深陷經營危機的時候,一度經營網站的陳天橋,卻憑借一款名叫《傳奇》的遊戲,成了互聯網世界的一匹黑馬。

“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盛大同時有80萬人在線。有一個人告訴你,這個叫做網絡遊戲,每人交35塊錢打一個月。我覺得好恐怖,這個公司才僅僅4個月,就至少賺了一個億。”

麵對這種震撼,江南春說出了他自己的經典名言,“創意麵前生意是不平等的”。就如同擠公共汽車的乘客一樣,有的人好不容易才在擁擠的人群當中找到了一塊立足之地,而有的人卻在一邊,開著跑車揚長而去。“隻要你能找到一個全新的商業方式,那麼你就能創造超額的利益。”他說。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裏,江南春都在尋找這種商業方式。有一天,他在上海徐家彙的某寫字樓裏等電梯,看見電梯門上的招貼廣告,於是他突發奇想,要是讓海報變成電視呢?

這時,他的文學思維發揮了作用。“我學中文練就了顛覆性思維,而且覺得其實不用去想好位置、好地點,隻用想到人。”

江南春思考,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律與一定的軌跡,隻要將廣告放在他常去的生活規律與軌跡中,廣告就會和人頻繁地發生親密接觸。“一個人一個禮拜沒去過徐家彙很正常,一個人一個禮拜沒回過家正常嗎?他多半已經在鬧離婚了;一個人一個禮拜沒去過寫字樓,那他就是被炒魷魚了。”

在看準了這個市場之後,2002年底,江南春首度在上海推出了商業樓宇聯播網,開創出一個全新的廣告傳媒。在接下來的3年半時間裏,他讓播著廣告的液晶電視遍布各大城市的商務樓宇、高檔公寓和大型賣場等,並且贏得了軟銀、高盛、3i以及Capital等眾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的垂青。

從2005年開始,主營電梯平麵媒體的框架媒介和分眾在樓宇電視廣告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聚眾傳媒相繼被分眾納入旗下,江南春一舉變成中國最大的戶外電視廣告網絡運營商。

創業點評

財富總是蘊藏在新鮮的想法中,創意就是印鈔機,顛覆性的思維能夠成就最偉大的商業奇跡。似乎僅僅在一夜之間,一種嶄新的廣告形式出現在大眾麵前。當我們在商務樓或者高層住宅樓等電梯時、當我們在超市排著長長的隊伍準備結賬時,會發現不遠處一個不斷播放著廣告的液晶顯示器有意無意地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即便是平時最不屑看廣告的人,此時也會因為百無聊賴而情不自禁地瞄上幾眼。當我們還在暗歎是誰想出了這麼一個無孔不入的廣告媒介時,江南春率領的分眾傳媒已經逐漸成為國內領先的戶外視頻廣告運營商和生活媒體群的創建者,並在幾年的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數十億美元市值的美國納斯達克中國概念股龍頭企業。而這個偉大奇跡,僅僅源於一次靈光初閃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