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財富幾何級增長的秘訣

賺錢是你為金錢打工,理財是金錢為你打工。理財不是富人的專利,窮人才更需要理財,因此永遠不要非得等到有“大錢”了再理財。歲月是不會製造富人的,它隻會製造老人。不要把理財看得高不可攀,它其實並不難。理財沒有什麼複雜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觀念,觀念正確就會贏,每一個理財致富的人,隻不過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

會賺錢是好事,會理財是大事。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剛剛出生,而你收入有限,一個月隻能拿出100元來為孩子理財,假定理財回報率為12%的話,你的孩子在60歲的時候,就會成為一名千萬富翁!

也許你會說,我現在還不想考慮孩子的未來,我隻想過好自己的現在。那麼我們也不妨假設一下:從現在開始,你如果能夠定期每年存下1.4萬元,如果你每年存下的錢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並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如此持續40年後,你能積累多少財富呢?

一般人猜的金額,多落在200萬元到800萬元之間,最多的也不超過1000萬元。然而依照財務學計算複利的公式,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028億元,一個你不敢想像的數字!

而按同樣的程序把錢存進銀行,按享受平均5%的利率,40年後你僅可以積累169萬元。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竟相差70多倍。更何況,貨幣價值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通貨膨脹。

這表明,一個25歲的上班族,如果依照這種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時,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了。

你是否知道理財可以致富?如果你知道,你是否真的去嚐試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投資理財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它之所以困難,倒不是由於需要高深的學問,而是投資人必須經常做一些與自己的習慣背道而馳的事。這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並非易事。

很多年輕人總認為理財是中年人的事,或有錢人的事,到了老年再理財還不遲。其實,理財致富,與金錢的多寡關連性很小,而理財與時間長短之關連性卻相當大。人到了中年麵臨退休,手中有點閑錢,才想到要為自己退休後的經濟來源做準備,此時卻為時已晚。原因是,時間不夠長,無法讓小錢變大錢,理財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概念,否則便不會有顯著的效果。

諾貝爾基金會的成功就歸功於理財有方。1896年,諾貝爾捐獻980萬美元作為諾貝爾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但是每年發布的獎項必須支付高達500萬美元的獎金。到1953年基金會隻剩下300多萬美元。也就在這一年,基金會將原來隻準存放銀行與買公債的理財方法,改變為應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觀。這樣到1993年,基金的總資產竟然滾動至2億多美元。

理財致富是“馬拉鬆競賽”而非“百米衝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對於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報酬率的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等待機會再投資。

有些人認為理財是富人、高收入家庭的專利,事實證明影響未來財富的關鍵因素,是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與時間的長短,而不是資金的多寡。以那個神奇的公式所講述的方法為例,若你已經擁有36萬元,則你可以減少奮鬥10年;若你已有261萬元,則可以減少奮鬥20年,而隻需20年就可以成為億萬富翁。要想有更多的本錢,不妨去借。投資理財的最高境界也正是“舉債投資”。

既然知道投資理財致富,需要投資在高報酬率的資產,並經過漫長的時間作用,那麼我們應該知道,除了充實投資知識與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即時的理財行動。理財活動應越早開始越好,並培養持之以恒、長期等待的耐心。

今天導致我們理財失敗的原因,是不知如何運用資金,才能達到以錢賺錢、以投資致富的目標。這是我們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學校教育花大量的時間教給學生謀生技能,以便將來能夠賺錢,但是從不教導學生在賺錢之後如何管錢。大學生練習理財的途徑——投資股票,往往被校方視為投機、貪婪之道。麵對未來財務主導的時代,缺乏以錢賺錢的正確理財知識,不但侵蝕人們致富之夢想,而且對企業的財務運作與國家的經濟繁榮也有損害。

不要再以未來價格走勢不明確為借口,而延後你的理財計劃,又有誰能事前知道房地產與股票何時開始上漲呢?每次價格巨幅上漲,人們事後總是悔不當初。價格開始起漲前,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人會敲鑼打鼓來通知你。對於這種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預期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後,再等待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再投資。”

人人都說投資理財不容易,必須懂得掌握時機,還要具備財務知識,總之要樣樣精通才能開始投資理財,這樣的理財才能成功。事實上並不盡然,其實,許多平凡人都能夠靠理財致富,投資理財與你的學問、智慧、技術、預測能力無關,也和你所下的工夫不相幹。歸根結底,完全看你是不是做到投資理財該做的事。做對的人不一定很有學問,做對的人也不一定懂得技術,他可能很平凡,卻能致富,這就是投資理財的特色。

一個人隻要做得對,他不但可以利用投資成為富人,而且過程也會輕鬆愉快。因此,投資理財不需要天才,不需要什麼專門知識,隻要肯運用常識,並能身體力行,必有所成。因此投資人根本不需要依賴專家,隻要擁有正確的理財觀,你可能比專家賺得更多。

有人曾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什麼?” 愛因斯坦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是“複利”,並深感震撼地將複利稱為“前所未有的數學大發現”。歐洲著名銀行創立人梅爾,更是將複利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股神巴菲特曾估計:“根據不完全資料,我估算伊莎貝拉最初給哥倫布的財政資助大約為三萬美元。這是確保探險成功所需資金的合理的最低數量。不考慮發現新大陸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成就感,需要指出的是,整個事件所帶來的損失並不僅僅是另一個IBM。粗略估計,最初投資的三萬美元以每年4%的複利計算,到現在(1962年)價值將達到兩萬億美元。”

複利就是人們俗稱的“利滾利”、“利疊利”、“利生利”、“利長利”,是一種計算利息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利息除了會根據本金計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樣可以生息。複利計算的特點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加贏利作為下一期的本金,在計算時每一期本金的數額是不同的。

為了強調複利的威力,市場天才羅素引用了一份非常優秀的研究報告,它由《市場邏輯》提供。那是諾曼·福斯貝克編寫的一份新聞通訊。

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假設投資者B在19歲時開了一個個人退休金賬戶(IRA)。他連續七年每年存入2000美元,平均增長率為10%(利息7%,另外加上增長)。七年後,這小夥子就不再投入了——他的目標完成了。

而另一個投資者A在26歲(這正是投資者B停止投入的年齡)前沒有做任何投資。他從26歲起忠實地每年投入2000美元,直到65歲(同樣的理論上以10%的增長率)。

現在研究一下下表顯示出的驚人結果吧。投資者B僅僅投入了七次,卻比投入了40次的投資者A最後得到的錢要多,就因為A比B的行動要晚!其差異就在於B比A提早了七年計算複利。提前的那七年比A後來那33年的投入還要有價值(見下表)。

羅素鼓勵看到這張表格的人也把這張表格拿給自己的孩子們看看。羅素自言這是他賴以生存的一次研究。投資者可以用複利的方法投資於市政公債,一個優秀的市場基金、國債,或者五年期國債。

複利看起來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但真正了解它在財務上的意義,真正理解它的真諦的人並不多。

巴菲特認為,長期持有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股票,將給價值投資者帶來巨大的財富。其關鍵在於投資者未兌現的企業股票收益通過複利產生了巨大的長期增值。

投資具有長期持續競爭優勢的優秀企業,投資者所需要做的就是長期持有,並耐心地等待股價隨著企業發展而上漲。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優秀企業具有超額價值創造能力,其內在價值將持續穩定地增加,相應地,其股價也將逐步上升。最終,複利累進的巨大力量,將會為投資者帶來巨額財富。

複利力量的源泉來自於兩個要素,即時間的長短和回報率的高低。這兩個因素的不同,給複利帶來的價值增值也有很大的不同。

時間的長短將對最終的價值數量產生巨大的影響,時間越長,複利產生的價值增值就越多。同樣是10萬元,按每年增值24%計算,如果投資10年,到期金額是85.94萬元;如果投資20年,到期金額是738.64萬元;如果投資30年,到期金額是6348.20萬元。可見,越到後期增值越多。

回報率對最終的價值數量有巨大的杠杆作用,回報率的微小差異將使長期價值產生巨大的差異。同樣是10萬元,同樣投資20年,如果每年增值10%,到期後金額是67.28萬元;如果每年增值20%,到期後金額是383.38萬元。差額之巨大,由此可見一斑。如果收益率很低,比如3%或4%,那麼複利的效應就要小得多。

巴菲特曾對10%與20%的複利收益率造成的巨大收益差異進行過分析:“1000美元的投資,收益率為10%,45年後將增值到72800美元;而同樣的1000美元在收益率為20%時,經過同樣的45年將增值到3675252美元。上述兩個數字的差別讓我感到非常驚奇,這麼巨大的差別,足以激起任何一個人的好奇心。”

自從1965年開始管理伯克希爾公司以來到2004年,巴菲特將伯克希爾公司的複利淨資產收益率提升至22%。也就是說,巴菲特用39年的時間,把每1萬美元都增值到了2593.85萬美元。

這對我們至少有三點啟示。

1.要盡早投資。因為時間越長,複利累進效應就越大。我們要利用這種效應,就應該盡早地進行投資,而且越早越好。建議你從有了工資收入後,扣除必要的生活開支成本,就用餘額開始製定投資理財計劃。

2.要保持持續穩定的收益率。複利累進原理告訴我們,保持不高不低的常年收益率,假以時日,就能夠投資致富。多少收益率合適呢?通常來說,把目標設定為10%至20%比較理想。根據市場行情,這個目標可做相應調整。個人投資者經過努力,這個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3.不能出現大的虧損。複利的收益隻有連續計算才有神奇的效應。在此期間,如果有一兩年收益平平還不要緊,就怕嚴重虧損。如果出現嚴重虧損,不但前功盡棄,而且複利的效應會戛然而止,一切都得從頭開始。要想利用複利理論投資致富,就不能出現大的虧損。

甲、乙、丙三個人各養了一隻母雞,每隻母雞每天隻下一個蛋。對於母雞及其所下的蛋,這三個人的做法各不相同。

甲的做法是:每天隻吃一個雞蛋,既不少吃也不多吃。

乙的做法是:隻要雞下了蛋馬上就吃掉,終於有一天等不及了,於是狠狠心殺雞吃肉。

丙的做法是:不吃雞蛋也不吃雞,把雞蛋攢起來,這樣十天後他就有了十個雞蛋,於是把它們孵成小雞。其中死掉兩隻,剩下的四隻公雞四隻母雞長大了。於是,他就有了五隻母雞,每天能產五個蛋。他還是不吃蛋也不吃雞,繼續把雞蛋攢起來,這樣十天後他就有了50個雞蛋,再把這50個雞蛋孵成小雞……如是反複,在母雞數量越來越多時,產蛋也就越來越多。這時,主人無論吃蛋還是吃雞都不存在什麼問題了。

這三個人的“吃蛋原理”對我們每個人的理財觀都有很大的啟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上述三個人的影子。

有些人,剛有點小錢,就連忙花掉了,這種人由於沒有積累意識,不可能成就更大的事業;又由於沒有實力的保證,一旦外部形勢不好,連最起碼的抵抗力都沒有,正如那個每天吃一個雞蛋的甲,看似沒有憂慮,收支平衡實際上暗藏著危機。對於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說,積累意識永遠需要堅持,否則,就永遠沒有實力去做更大的事業。

還有一些人,正如乙的做法,貪圖一時之快,不但消耗僅有的成績,還把賴以生存的原始資本也通通吃光,這種透支消費是最要不得的,它會在最快的時間裏將自己帶入更貧窮的境地。

而丙的做法是最有遠見的,凡是有點成就的人也都會這樣做,創業之初,要在最大的限度內減少開支,進行資本積累,並充分利用積累起來的實力,將雪球越滾越大。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適當的開支也不會對生活產生那麼大的不利影響了。

節儉,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理財之道,而奢侈,隻會讓人淪落到貧窮,甚至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保證不了。積少成多的道理誰都明白,事實上,並不容易做到,要堅持下去更是難上加難。比如,愛麵子、說大話……都會導致一時的迷惑,所以要想成大氣候,就得時刻保持清醒,堅決克服這些壞習慣。

那些真正有錢的人,都是善於理財的人。富可敵國的巴菲特曾說:“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用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有錢的人並非一開始就有錢,財富的積累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理財。財富的積累並不在於你先天有多少財產,而在於你後天是不是善於理財。因為有錢的人並非一開始就有錢,而是通過不斷的積累與投資所獲得的。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時興的理財方法,將理財比做行軍打仗,各司其職。用做守衛的資金,主要投在儲蓄、置業、保險等方麵;而起防禦作用的投資,則放到政府債券、投資基金、超級績優股、外幣存款等方麵;進攻性的資金流向其他實力股票、優先股票及開放性投資基金;用做激戰的錢拿來炒樓花、期貨、四五線股票及垃圾債券。

在一般情況下,三分之一的資金作為絕對保守的運用。再加上防禦性的投資,占六成的資本部本用來自保,剩下可做出擊性的投資。

比方說買樓,過去是給自己添享受,現在是借出去坐收租金,一進一出,呈現出贏利的空間;比方說創業,未必要攢足本錢,仰仗銀行的助業貸款,也能續寫老板故事,為“白手起家”找到了最好的注解;比方說彩票,即使投注不多,但隻要機會和財緣一碰頭,就能獲取意外的驚喜……賺錢往往是一種靈感,一種創意,要從別人忽略的細節裏捕捉機遇,等到大家都覺悟過來了,賺錢的空間就變得狹窄了。所以,學會理財,敢於嚐試新的投資領域,才能用小錢博取更大的機會。

在美國人寫的《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一書中,作者從眾多富豪的致富經驗裏,提煉出令平頭百姓有望晉升七位數身價的行動綱領。諸如從現在就開始投資,拿出自家收入的20%,強迫用於投資;無論是積攢孩子的學費,還是購買樓盤,都得製定理財目標,並一心一意地去攀登;先求一壘打,不要隻想全壘打,別眼高手低,有錢的人並非一開始就有錢,財富的積累是由小到大的過程;投資必須習慣成自然,不論投資金額多少,隻要做到每月有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大多數人。

時代的進步,慫恿著人們對傳統理財觀念的叛逆,許多時候,賺錢的智慧僅需一點點就夠了,有心思從牙縫裏省出來,還不如從頭腦裏賺出來。現代人看待賺錢,顯得很灑脫,從發掘“第一桶金”到“桶桶贏金”,充滿著果敢和自信。

在傳統的觀念中,投資是富人的遊戲,窮人哪有餘錢投資?殊不知,缺錢的不一定是窮人,不懂得理財的人才是窮人。所以,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得學會理財的技巧。因為,財富就好比池中的水,隻有將渠道疏通了以後,才會源源不斷地流進你的家園。

對於剛剛起步的賺錢人來說,投資一定要集中。找一個好的投資項目,然後把全部的心力及錢投進去,堅持不懈,力求在這個投資中挖到第一桶金。

善於理財的人,善於運用錢財的人,一定不愁沒有錢做事,而且一定能以很少的錢做很多的事。

同樣的空氣,既有可能成為飛機的阻力,也有可能成為飛機的助力,關鍵在於機師怎樣調校機翼。發財致富的道理也一樣,每個人本身其實都擁有發財的本領,隻是沒有正確的財富理念和不懂得運用致富的技巧而已。

先來看一則故事。

“我們猶太人惟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一加一等於二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於二。”一個猶太商人這樣教育他的兒子。

1946年,這對父子來到美國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現在是多少。兒子回答說是35美分。父親說:“你說得沒錯,人人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你應該說成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或門鎖看看。”

父親死後,兒子繼續做著銅器生意。幾十年來,他把銅做成過銅鼓、鍾表簧片,甚至還做成過奧運會的獎牌。最貴的時候,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這時的他,已是小有名氣的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了。

但他並沒有滿足,他瞄準了紐約州的一堆垃圾——也正是這堆垃圾,使他名揚天下。

那是1974年,美國政府為了處理翻新自由女神像時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公開招標。可是好幾個月過去了,還是無人問津。正在國外旅行的他聽到這個消息時,立馬十萬火急地飛往紐約。匆匆看了看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廢銅殘木後,他未提任何條件,就很果斷地簽了收購合同。

很多人對他的這一舉動嗤之以鼻,暗笑精明一世的他愚蠢無知。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的規定,弄不好還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就在一些人要看這個猶太人的笑話時,他卻熱火朝天地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一個個小型的自由女神像;廢木呢,則請木匠加工成自由女神像的底座;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模型。他甚至連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的灰塵也不放過, 經過精美的包裝,他把它們高價出售給了花店。

就這樣,他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把這堆廢料奇跡般地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一萬倍。

在商業化的當代社會裏,是沒有什麼標準等式可言的。任何一種生意,都是有人在賺錢,有人在賠錢,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其實就在於,賠錢的人認為一加一應該等於二,而賺錢的人則認為一加一永遠大於二。記住:當你抱怨某種生意難做時,也許正有人因做同種生意賺了大錢而累得氣喘籲籲——因為他正在點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