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將資源換成資本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比如特長、技術、人脈等。為了實現目標,你要把自己的所有資源都用上。

渴望成為有錢人,可以說是根植於很多人心中的一個夢。但對那些手頭根本就沒什麼資金,甚至是身無分文的人來說,這夢想未免太過遙遠。因為,哪怕是幹再小的事業,做最不起眼的生意,那也需要不少錢啊!

可是,如果有人告訴你,用一元錢,對,就是一元錢,你沒有看錯,就可以打造出一條街來,你信不信?光說沒用,不妨來看一則真實的案例——

小李因為一次意外事故了,他所有的資產都被拍賣光了。先前的小李是多麼的雄心勃勃,但如今,除了一張車票和口袋中僅有的一元錢,他一無所有了。

小李站在檢票口,看著由深圳開出的143次列車已經在檢票了,他百感交加。“深圳!再見!” 小李是在淚流滿麵時說出來這句告別的話的。

就在小李跨上車門的一刹那,他的腦中突然一閃“我難道就這麼離開?”小李走下車來,站在月台上,看著火車開走了,那張回家的車票被他悄悄地撕爛了。

在如此繁忙的深圳車站,同一時間裏會有七八種不同的方言傳進你的耳中。小李的手在衣兜中握著僅有的那一元錢,走到一家商店裏,用自己僅有的一元錢買了一隻兒童彩筆和4隻“紅塔山”的包裝盒。他在火車站的出口,舉起一張牌子,上麵寫著“出租接站牌(一元)”幾個字。就在當天晚上,收獲頗豐的小李不但吃了一碗加州牛肉麵,而且在他的口袋中還有18元的餘額。大約半年後,小李的4隻包裝盒的“接站牌”已變成用40隻用錳鋼做成的可調式“迎賓牌”。並且在火車站邊上擁有了自己的一間房子和一個幫手。

深圳的3月份已是春暖花開,就在此時,全國各地的草莓一窩蜂似的湧到深圳。當天的新鮮草莓十元一斤,如果當天賣不完,第二天就隻好五元一斤賣,到了第三天就無人問津了。就在這時,小李揣著用出租“迎賓牌”掙來的一萬元,來到郊區的一個農場,購買了3萬隻花盆。等到第二年春天,當別人把摘下的草莓運進城裏銷售時,小李也栽著種有草莓的花盆進了城。兩個星期不到,三萬盆草莓被搶購一空,這樣新鮮的草莓深圳人還是頭回吃上,與此同時,小李也初次體驗了用一萬元變成30萬元的感覺。

小李就是靠這種想吃即摘的花盆式草莓,開了自己的公司。他開始做貿易,他別出心裁地把談判地點定在五星級飯店的大廳裏。五星級飯店的大廳不但環境優雅,而且是免費的。兩杯咖啡,一段音樂,還有彬彬有禮的小姐,小李為這個秘密無人知曉而高興,更讓他歡欣鼓舞的是:與美國耐克鞋業公司貿易合同的成功簽訂。總的看來,他的事業重新興起,小李本人也有一種重溫成功的感覺。

在許多人看來,一元錢也就隻能買一個雪糕或者一根油條,但也有人用這一元錢去打造一條街,正是因為這種認識上的差別,這世界上才有了富翁與乞丐。

一個人的智慧,永遠是他最大的資源,更是他最大的資本。手中沒錢沒關係,但不能腦中無錢。隻要你善於開動大腦,白手起家並非神話。

你當下所有的資源,其實都是你的隱形資產,你可以隨時在需要的時候將之變現。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做某些事,關鍵是我們沒有充分調動自己的現有資源。你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你的朋友或親人而言或許是輕而易舉的,記住,他們也是你的資源和力量。

下麵的這個故事正是這種思想的恰當體現。

星期六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裏玩耍。沙箱裏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車、敞篷貨車、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閃閃的塑料鏟子。在鬆軟的沙堆上修築公路和隧道時,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巨大的岩石。

小家夥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他是個很小的小男孩,而岩石卻相當巨大。手腳並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岩石便被他連推帶滾地弄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的牆。

小男孩下定決心,手推、肩擠、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發起衝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

小男孩氣得哼哼直叫,拚出吃奶的力氣猛推猛擠。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報便是岩石再次滾落回來,砸傷了他的手指。

最後,他傷心地哭起來。這整個過程,男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裏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他跟前。

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沙箱。

當你陷入某種困境中時,要及時盤點自己身邊的所有資源,你自己做不成的事情,也許在別人看來就是小菜一碟。而且,人的內心中,都有一種熱愛助人的衝動,特別是一些舉手之勞的行動。

可以說,我們身邊的免費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很多人卻對此視而不見,這是非常可惜的。

更有一些傻子,手頭現成的資源不用,卻對那些自己不具備的資源感興趣,甚至花費大價錢去買無用的所謂資源。一個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老總就曾說過:“身邊能用的免費資源就是最好的資源,要花錢買來的資源幾乎都是垃圾!”

生活中,很多人不願盤點自己的資源,這是他們活得不如別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源,能不能成就大事與是否善用自己的資源有關。

你的手藝,就是你的本錢。這句話就和“身體就是革命的本錢”一樣具有意義。

做生意不但要有敏銳的眼光,而且還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隻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會有動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總會有用武之地。機遇總是垂青那些在某一方麵有特殊技藝的人。

郭信梅原來是某大學的實驗員,後來下崗了。在家待了沒多久,她就靠織毛衣在某展覽館內開了一家名叫“馨香灣”的服裝店,生意相當好。就這樣,她靠賣自己親手設計縫織的毛衣,闖出了自己人生的新天地。她認為,自己創業的最大資本就是有一個好手藝。

因為郭信梅一直都從事實驗員工作,下崗以後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但是,從未學過藝術的她對顏色有一種特別的敏感性,總喜歡自己設計服裝。平時就喜歡織毛衣的她下崗後更將這種對色彩的喜愛全部都用在了毛衣的設計上。一有空閑,她就按自己的想法搭配各種顏色為毛衣配色,織好毛衣以後,她還在毛衣上用各種彩色的毛線縫上各式各樣的圖案。幾個月下來,她織出的毛衣有十幾件。

在這期間,郭信梅也經人介紹打過零工,甚至在自己家樓下租房開了一家理發店。但是,她發現這個工作根本不適合自己,她想既然都是開店,不如開一個有意思的店,既然自己喜歡色彩搭配,就幹脆開一個服裝店。

因為自己的積蓄很大部分都投資在了理發店上,沒有資金的郭信梅隻好先在路邊擺攤賣服裝。但是,自己從外地精心挑選的服裝總是沒人買,沒有一個正規的店鋪總讓人感覺這些衣服不值錢。早出晚歸,並未給她帶來好的收益。有一天,朋友經過她的地攤,無意中對她說,你自己織的毛衣那麼好看,幹嘛不賣毛衣呢?一句話點醒了她,與其跟別人競爭,不如賣有特色的自己還拿手的東西。

到了第二天,郭信梅就將自己設計織縫的毛衣拿到地攤上賣,沒想到效果格外好。特別是冬天,簡直是供不應求,甚至還有人開始向她預訂毛衣。幹了一年,她就將理發店的損失全都賺回來了,而且還打開了自己的市場。有了資金以後,她終於在展覽館內有了自己的店。因為賣的毛衣從顏色搭配、樣式設計到圖案的選擇都是郭信梅親自設計織縫的,非常有特色,很快就在館內賣出了名氣,很多留學生每次回國都要多帶幾件回去送給自己的朋友。

郭信梅說,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人們的品位也愈來愈高,視野也愈來愈開闊,年輕人接觸新事物快。她還迎合市場,不斷結合現在年輕人的品位進行設計和創新。比如,給毛衣縫花,她已經從原先的平麵縫織變成了立體縫織。

郭信梅準備再多積攢一些資金,如果有機會,通過朋友拓展一下國外市場。有很多從國外回來的朋友都讓她去國外開店,說肯定會大受歡迎。當然現在隻是有這個想法,很多外國人都非常欣賞她設計的毛衣,這已經讓她非常滿足了。

現在,郭信梅的事業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對於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她也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規劃。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郭信梅,也幫她確定了創業的方向,那就是根據自己的獨特技藝來創業。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不僅動力倍增,提高了成功幾率,還能夠在成功中體會到創業的樂趣。

賺錢要趁早,如果你有什麼手藝,那就早點使出來吧!

如果你掌握與精通了某一行業的專業知識,就意味著你擁有了擁抱成功的雄厚“資源”。沒有資金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去找那些有意在你所熟悉行業的投資者,用你的技術,換算成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股份。

當你擁有了豐富深厚的專業知識,就會成為廣受歡迎的人才。

當然,如果你自認為自己的技術過硬,而且所從事的行業資金投入不多,也可以從零開始做生意。來看下麵的故事。

提起飼料大王,80%的人都脫口而出的會是希望集團的劉氏兄弟,但是另外一個有著四川飼料大王之稱的人卻極少有人提起,這個人也姓劉,他就是依靠魚飼料起家的通威集團董事長劉漢元。雖然兩戶均無背景的劉家起步創業的時間大致差不多,廠房也隻是一牆之隔。然而,劉氏兄弟早已是聲名遠播,而劉漢元的知名度卻不怎樣。

不過,就是這樣低調的一個人,在2000年《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榜中,他排名第21位,擁有財富1.94億美元。一年以後,他飛速攀升,名列第11位,財富升到3.2億美元。但是財富增長的“遊戲”仍然沒有停止,2002年他成為這個榜上的第9名。到了2003年,他更是一鳴驚人,成了中國內地最年輕富豪當中的第2名,財富暴增到32.7億元。

二十幾年的默默創業,劉漢元就像一個玩轉財富的魔術師,把500元變成了32.7億元。可能在一些人的心裏,這簡直是在童話或者其他故事中才能發生的事情,然而,你不得不相信這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劉漢元於1964年出生在四川眉山縣永壽鎮的一個普通家庭,排行老三,他的上麵有兩個姐姐。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善於發現問題,而且很喜歡自己動手去解決難題。在他家門前,有一座小橋,有一次小橋壞了,他沒有求別人,而是自己找來工具與材料,親手把小橋修好了。

在1978年時,14歲的劉漢元考上了四川水產學校。在學校裏,他依然很不安分,但此時的他把自己善於發現問題的特長充分發揮了出來,凡是技術性的東西,他都表現出了十分濃厚的興趣,甚至如癡如醉。例如在無線電技術方麵,他曾經懷著濃厚的好奇心。三管機、單管機、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落地式收音機,他不知拆了多少個,又組裝了多少個。他曾把一床破棉被裏的棉絮放進一個陶瓷做的大泡菜壇子中,然後在壇子的口上安一對喇叭,製作成了一個“壇子音箱”,“那音色之美,現在很多音箱都趕不上。”至今,劉漢元仍然很得意。

到了1980年,16歲的劉漢元畢業了,被分配到當地的水電局當一名技術員。那個時候,他父母心上的石頭總算落下了,心想這個頑皮的孩子總算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以後再也不必為他擔心了。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了技術員沒多久的劉漢元就逐漸對這份工作失去了興趣,而對當時的水產市場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在1981年時,德國與日本的養魚業自動化程度很高,有的幾乎可以達到每立方米每年500公斤至1噸的產量,日本在幾個湖泊搞網箱養魚,曾經達到每平方米二三百公斤的單產。相比而言,國內的養魚技術還處在很低級的階段。當時,在池塘裏養殖是國內養魚業的一種主要發展模式,整個中國水產品的產量,大約僅有300多萬噸的總產量,人均還不到三公斤。其中,四川省是中國產量最少的省份之一,每年人均僅有半斤魚。

劉漢元是一個善於思索的人,對任何事情都要弄明白,他問自己:“為什麼我們有這麼豐富的水資源卻吃魚難呢?我學的專業是淡水養殖,要怎樣利用新技術,才能使產量成倍地提高?又該怎樣進行一些高密度的生產呢?”許多人碰到同樣的問題時,不是淺嚐輒止就是擦肩而過,而到了他的手裏,卻是另一種結果了。

到了1983年5月1日,劉漢元經過仔細思考之後,決定利用離家較近的永光電站尾水渠搞網箱養魚試驗,憑借這股探索的勇氣,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道路。 “在河溝裏養魚?”沒人思索過這個近乎“荒唐”的問題,但是劉漢元覺得靠自己當技術員的經曆,一定可以將國外的技術為自己所用。

1984年,20歲的劉漢元從父母手裏拿來了全家賣豬與借債湊來的500元錢,在家門口一條寬度不超過20米的河裏開始進行流水金屬網箱養魚的試驗。因為經濟困難,最初,他都是自己動手製作設備。他每天像個鐵匠般敲敲打打,縫縫補補。短短幾天的時間,一個60多平方米的金屬網箱就被穩穩地放在了河裏,試驗由此開始起步。

劉漢元當時在金屬網箱內投入了185公斤魚苗。盡管投資的規模小,但是這畢竟是他的初次創業,因此,他幾乎整日整夜地守在網箱旁邊,精心飼養著他的魚苗。同年10月25日,他對自己飼養的魚苗進行起撈,此時的他平生首次體會到了被眾人矚目的滋味。那時,網箱養魚對一些人而言簡直是前所未聞的,好奇心的驅使令當地的群眾都去爭相觀看。當天,在他試驗水箱養魚法的河道兩邊,站滿了遠道趕來的縣領導與周邊四裏八村的鄉親,甚至連河邊的大桑樹上都站了人。在眾多鄉親的矚目下,他從64平方米的網箱裏一共捕撈出了2780.7斤鯉魚,折合畝產1.5萬公斤,因而創造了四川曆史上單位麵積養魚產量的最高紀錄。

但是,這箱魚撈上來以後,劉家並未得到一條,而是全都被鄉裏派來的人買走了,理由非常簡單:這第一箱魚具有紀念意義,所以鄉裏要保管起來。至於魚價,劉漢元是按當時市價每斤1.8元賣給鄉政府的。實際上,成都當時的魚價最高已經達到了每斤7元。於是就有人嘲笑劉家:你們一輩子的窮命,該發的財卻不發。盡管以如此低的價格出售,但劉漢元並未虧本,而且還賺了1950元。這一筆錢也是他在茫茫商海中挖到的第一桶金。

後來,劉漢元又憑借自己發明的養魚技術為自己帶來了更多的財富。但他並未將網箱養魚視為自己一個人的專利,而是開始將自己的養魚技術傳授給鄉親們,帶動大家共同致富。就這樣,一個巨大的金屬網箱養魚市場在當地漸漸強大了起來。不過,此時的劉漢元並未選擇成為一個養魚大戶,而是瞄準了每個養魚專業戶都離不開的魚飼料。那時,眼光敏銳的他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伴隨著金屬網箱養魚技術的推廣,天府大地將產生千千萬萬個養魚大戶,可是他們將拿什麼樣的飼料來養魚呢?

要知道,劉漢元產生這樣的疑問並非沒有根據。當時四川乃至全國的飼料市場上沒有專門的魚飼料出售,很多農民也不懂魚飼料的科學營養配方。村裏有一個農民這樣回答他說:“我用玉米麵、穀糠和大米飯喂它們,人吃了能長,還怕魚不長肉?”之後的事實證明,一年內這個農民的魚苗僅長了不到半尺長,而劉漢元用自己親自配製的飼料喂魚,魚苗在5個月內卻長了一尺半。因此,他覺得魚飼料市場大有可為。但是之前,他自己養魚時配製的飼料僅僅是少量的,想要實行規模化生產,之前的配製方式肯定行不通。於是,他對魚飼料的配方進行了改進,盡管對這種改進後的飼料的使用效果他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他必須要突破這一難關。

1985年,劉漢元開始試生產改進後的魚飼料。最初,他沒有足夠的錢購買生產魚飼料的機器,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用一個攪肉機來生產魚飼料。不久之後,有著他獨特配方的首批用攪肉機生產的魚飼料就問世了。產品生產出來以後,接著就是測試產品的效用問題了,當然,這要靠試驗來說明。為此,他特地設計了一個試驗方案,並且征求了許多相關人員與專家的意見。此時,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擔心,甚至有人還勸他放棄,說:“你養魚養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冒這個險,魚吃了魚飼料沒長倒不是大問題,但是如果吃死了怎麼辦呢?”麵對眾人的質疑,他並沒有放棄。不過,在試驗過程中,他的確遇到了一個大麻煩。

在實驗過程中,劉漢元投放魚苗以後不久,魚苗便爆發了一場疾病。而且這種疾病很難控製。然而,他又不能因為魚苗的疾病問題耽誤飼料的試用時間,隻要耽誤了,便不好測試飼料的效果了。為治好魚苗的疾病,他翻遍了所有的獸醫學和藥理學書籍。凡是他能找到的資料,都拿來分析研究,借用這些相應的技術與藥物進行控製。藥物配好了,可魚是養在水裏的,既不能抓起來打針,又不能給它們打點滴,怎麼辦?他苦苦思索,後來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飼料裏加入一些輔助治療的藥物。劉漢元心想:“這樣不僅可以測試飼料的效用,還不耽誤時間,而且一旦成功了,就可以大規模生產這種抗病的魚飼料。”但是,對這個辦法有無真正的效果,他心裏沒有一點底。不過,此時的他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他必須要進行嚐試,否則飼料還沒試用魚便死光了。

在一個星期天,劉漢元決定將這種含有藥物的飼料拿來喂魚。當天,他邀請了永壽鎮水電局的局長親自用這種飼料喂魚。在當地群眾的關注下,水電局局長開始了試喂行動。三個月之後,當地的一些水產專家來驗收,結果證明此種飼料在魚的防病與增長方麵的確效果顯著。就這樣,他的魚飼料能防病、治病,還能夠提高魚的產量的消息很快就成了當地人盡皆知的事情,同時也贏得了眾多養魚專業戶的信任,以至產品一投放市場就受到了廣大養魚專業戶的青睞。

雖然劉漢元在魚飼料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但是麻煩也接踵而至。當時用攪肉機生產魚飼料的量很有限,經常出現有客戶而沒貨的情況,而且用攪肉機生產魚飼料十分浪費,更麻煩的是攪肉機有的時候攪著攪著就攪不動了,還要用電機來帶動,簡直就是既低效又費力。為突破生產率低下的瓶頸,第二年他改變了策略,花幾千元錢買了一套簡易機組,生產出混合飼料。就這樣,他逐漸做大了魚飼料市場。

在有了資金與市場以後,劉漢元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將工廠規模化,實施規模效益。到了1986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自籌資金在家鄉眉山縣永壽鎮建立了西南地區第一家集約化魚飼料工廠,命名“科力”,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從未正式學過機械、電工、建築設計與施工的劉漢元,竟然邊自學邊動手,完全都是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安裝建立起了這座年產量5000噸的飼料工廠。提起這件事,他至今仍自豪不已,說:“沒有不會做的事,隻有不肯學的事。如果生活逼著你不得不學,等你幹過來,你也就變成了內行。”

就在工廠投產的第一年,市場上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旺銷景象,遠近的養魚專業戶都蜂擁而來,劉漢元生產的“科力”牌魚飼料一度成了搶手貨,鎮上用來拉魚飼料的車輛可以說是川流不息,有時甚至還引發交通堵塞的情況。更誇張的是,有的人為了買到魚飼料竟在工廠門口排隊等了七天七夜。若說市場是河流的話,企業與產品就是船,而劉漢元的小船就在如此“火爆”的場麵中揚起了風帆,開始它走向市場經濟的第一次航行。

1991年底,劉漢元的飼料廠實現贏利600萬元的目標,1992年7月突破了1000萬元大關。

伴隨著事業的紅火,劉漢元認為自己應該有更大的發展。1992年春,他走出家鄉小鎮,自籌資金1000餘萬元在縣城裏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飼料工廠,取名叫通威飼料有限公司,有著“通力合作,威力無窮”的意思。廠區占地20多畝,設計年生產能力是10萬噸魚飼料,從破土動工到完工剪彩,工廠一共僅用了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這件事情在當地曾經引起了更為廣泛的轟動。

開工當天,遠近的養魚專業戶與父老鄉親都來了,人們都擁擠著參觀,他們親眼看見一袋袋魚飼料像河水般源源不斷地流下生產線,流進大卡車與拖拉機的車廂裏。有一個老人從早數到晚,驚喜地告訴別人“那一天飼料裝了足足100多輛汽車和拖拉機”。此後,那裏的人們買飼料再也不必犯愁,更用不著排隊了。買飼料難的瓶頸被突破以後,更多的人因此而走上了勞動致富的道路。光眉山一縣,靠養魚致富的農民便多達10多萬戶,增加收入幾億元。很快眉山一帶就流傳開了一句新的民謠:“要掙錢,學漢元。”

從2000年開始,劉漢元連續三年被列入《福布斯》中國大陸100富豪榜,受到中央電視台等各大媒體的強勢關注,他還被《財富》評為2002年度全球40歲以下“最成功商人”;在2003年初,他又被評為2002年“中國十大民營企業家”、“十大財經風雲人物”和“年度風雲人物”等稱號。

人們在劉漢元的履曆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係列頭銜:技術員、助工、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無疑,它們在向世人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劉漢元是個“玩”技術的企業家。事實上,劉漢元就是靠技術起家的。他在讀中專的時候,學的是水產養殖專業,這為他後來的創業提供了技術支持。在他創業之始,人們都是用池塘養魚,而學技術出身的他,想法顯然與眾不同。他開始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學的專業是淡水養殖,怎麼樣利用新技術,使產量成倍地提高,進行一些高密度的生產呢?”這種思索其實是劉漢元創業動機的萌芽。假如此時的他沒有掌握一定的技術理論,可能也就沒有這種想法。

不過,後來劉漢元獨辟蹊徑,搞網箱養魚,並成功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普通的養魚專業戶辦不到或很難辦到的。再後來,他從養魚業轉向魚飼料業發展,此時,對技術的要求就更高了。一年內,別人用玉米麵、穀糠與大米飯喂魚,魚苗僅僅長了不到半尺長,而他用自己研製的飼料卻能使魚苗在5個月內長到了一尺半。這就是技術高低的不同。

技術是劉漢元起家的基礎,也是其超越同時代養魚專業戶的一種能力。此種能力,我們不能說在通威集團的快速成長階段給了他多大的幫助,但在他最初的創業中的確立下了頭功。

有人曾提出過這樣一個成功公式,即“成功u003d80%的人脈關係+20%的個人能力”。從這個公式裏可以看到,人脈關係對成功的影響有多麼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說某某能力不怎樣,就是有個好爸爸,或好親戚什麼的。然而,其實這種“人際關係”不僅構成個人資源的一部分,而且建立與維係這種關係更加需要智慧。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資源,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脈資源,也就是一個人構建自己的人際網絡或者社會網絡的能力。

按重要性來看,人脈資源中排在首位的是同學資源。如今,社會上的同學會非常盛行,光北京大學就有幾十個各種各樣的同學會,據說其中一個由金融投資家進修班學員所組成的同學會,隻有200多人,但控製的資金卻高達1200億,十分驚人。中國最好的工商管理學院——上海中歐工商管理學院,除在上海本部有一個學友俱樂部以外,在北京還有一個學友俱樂部分部。人大、北大以及清華等名牌院校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都有同學會或者校友會分會,在這些地方,各種各樣的同學會就像恒河的沙子一樣多。

周末時,到北大、清華、人大等校園走一走,就會發現有許多看上去不像學生的人穿梭其間。其中有很多人是花了不少錢從全國各地來進修的。學知識隻是一個方麵的原因,而交朋友則是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對於那些“成年人班”,比如企業家班、金融家班和國際MBA班等班級的學生,交友也許比學知識更重要,有的人惟一的目的就是交友。有些學校也看清了這一點,於是就在招生簡章上直接明白無誤地告訴對方:擁有學校的同學資源,將是你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據有關調查顯示,在很多成功者的身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同學的身影,有些是少年時代的同學,有些是大學時代的同學,另外還有各種成人班級比如進修班或研修班上的同學。中國富豪南存輝與胡成中就是小學與中學時的同學,當年一個是班長,另一個是體育委員,後來兩個人合夥創業,在企業做大之後才分了家,分別成立了正泰集團與德力西集團。

曾有一位企業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在創立公司之前,曾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北大企業家特訓班上學和交友。他剛開始的十幾單生意,都是在同學間做的,或由同學幫著做。同學的幫助,在他創業的初始階段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其實,同學之間原本就有守望相助的義務,在當今這個時代,帶著商業目的走進學堂,也並無任何不妥之處。

和同學相似的,就是戰友,可以和同學、戰友相提並論的,就是老鄉。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讓老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曾國藩用兵就喜歡用湖南人,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兩大商幫——徽商與晉商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是老鄉拉幫結派,成群結夥。正是因為同鄉間互為犄角,互為支援,所以才成就了晉商與徽商曆史上的輝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幾乎每個商業繁盛的地方,它最惹眼、最氣派的建築不是徽商會館,便是晉商會館。會館就是老鄉交遊約會的地方。

當前,全國各地同鄉會風起雲湧,其實也都是商業因素促成的。同學資源與同鄉資源,可以說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兩大外部資源。

其次是職業資源。職業資源就是為別人工作時建立的各種資源,主要有項目資源與人際資源。充分利用這種資源,特別是對想從事原有行業的人來說,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尤其是在國內現在還沒有像美國或者歐洲國家一樣普遍認同與執行“競業避止”法則的情況下,選擇從這種資源入手進行空手套白狼,已經成了很多人創業成功的捷徑與法寶。

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國內離職下海創業的人,有90%以上都利用了原來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與關係。

很多人在離開原來上班的公司以後,就很少和以往的上司或者老板聯絡,其實原來的上司和老板的關係是個人事業上非常好的人際網絡,特別是當你仍然留在同一個行業工作,很多時候這個關係可以幫你解決一些難題。

離職後,應該和原公司的上司保持定期的聯係,逢年過節打個電話、發個短信或者寄張卡片給老板、上司和同事,說一下近況,祝福一下對方,聯絡一下感情,這樣以後有事要請對方幫忙,別人才會樂於伸出援助之手。

1.徹底忘卻不愉快的事情

有些人在離職時因為各種原因和老板鬧得有點僵,離職後心裏難免還有點兒怨氣或牢騷。但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出發,應盡快徹底忘記過去不愉快的事情,這對將來和原老板相處或者發展其他業務關係大有好處。

所以,離職後切忌抓住以前的恩恩怨怨不放,並在現任老板或者同行麵前到處散布對他人不滿的行為。職場如戰場,競爭與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競爭才能有進步也是一個硬道理。

2.經常保持電話聯係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跳槽,在離開前都應留下聯係方式,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和老板、同事吃上一頓輕鬆的晚餐。在離開後經常打個電話保持聯係,關心公司與同事的發展,和原老板談談行業的發展動態,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3.爭取原老板、同事的幫助和支持

楊益平原來在A國際外貿服裝公司做業務員,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進出口操作經驗、市場信息走向和動態等,後來跳槽到別的公司。

幾年後,楊益平開始邊打工邊創業,除在B公司做業務主管以外,還根據市場需求,在國內找一些企業代加工生產,然後通過外貿公司將自己OEM的產品出售給過去熟悉的客戶。

但是,楊益平需要掛靠一家具有出口資格的公司才能夠開展業務,幸運的是他一直和A公司的老板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這個關鍵時刻,他爭取到了原公司老板的支持,因此順利闖過了創業的第一個關口。

即便已經離開了原來的公司,但是若和原老板以及同事保持融洽的關係,那麼遇到需要和原公司打交道的事情,可以盡可能爭取原老板和同事的幫助與支持。

事實上,和原公司打交道有幾個有利的方麵:第一,人熟,方便找到合適的人解決不同的問題;第二,可以利用“老關係”輕易建立彼此間的信任與友誼;第三,彼此間的了解有利於互相理解、達成共識。而對於舊時的恩怨或者離職時的誤解等,應主動化解。

最後是朋友資源。朋友應當是一個總稱。同學、戰友、老鄉以及同事都是朋友。要交各種各樣的朋友,談得來,交得上,就猶如十八般兵刃一樣,到時候沒準就用上了哪般。朋友就像資本金,對你而言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都是至理名言。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當初為了和警察交朋友,喝酒喝到差點死過去,但是後來他發現,自己這“差點一死”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