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韜光養晦的活法or鋒芒畢露的活法

《漢書》reference_book_ids":[7332311472711666750,7217736915741576251,6833642805068303374,7294565329508764735,7071200621742836772,7339773128999963710,7316460298368453647]}],"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316441139328863294,7254873615454178367,7310137145899879439,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316473043784567843,7344955385830181950,7294563911238421544,7338245415755582526,7316124681847704630,7267077380982705167,7299671005981576246,7340471392090999870,7332312704918490174,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338324426368240702,7374671359663688729]}],"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8,"start_container_index":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316441139328863294,7254873615454178367,7310137145899879439,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316473043784567843,7344955385830181950,7294563911238421544,7338245415755582526,7316124681847704630,7267077380982705167,7299671005981576246,7340471392090999870,7332312704918490174,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338324426368240702,737467135966368872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有才華的“窮人”。他們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甚至有著上天入地的本領,但為何最後卻落了個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的下場呢?而許多並沒有什麼才華的人卻能功成名就、春風得意?都是一個腦袋兩隻手,為什麼同樣的人生竟會如此不同的收獲呢?

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否懂得人情世故,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是飛黃騰達,還是窮困潦倒!

大凡成功的人,無一例外都明白這一點。他們讀懂了社會的本質和人際交往的潛規則,知道對方需要什麼,知道對方腦子裏在想什麼——要想釣到魚,就要像魚那樣思考!你幾乎看不見他奔波勞碌,但是在不動聲色中,他就已經實現人生目標。成功的密碼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人情世故四個字而已!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人與人交往的本質其實就是利益交換。

在道路狹窄時,要留一步讓別人能走;在享受美餐時,要分一些給別人吃。這是立身處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如果你不懂這種利益交換原則,凡是好處都自己獨吞,那麼即使驚世的才華也隻能淪為無用的白紙!

好東西不要一個人獨吞,要分給大家一些。生意場上,如果利潤10%是合理的,本來你可以拿到11%,但還是拿9%為上策,因為隻有這樣才會有後續的生意源源而來。

在一些特別場合中,有些聰明人,主動將主角的位置讓給別人,而自己心甘情願當配角。這並不是失敗,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策略性的勝出,他讓出的隻是一個主角的虛名,而贏得的卻是真正的實惠。

你有6個蘋果,就應該留下1個,把另外5個給別人吃。當你給別人吃的時候,你並不知道別人能還給你什麼,但是你一定要給。因為別人吃了你的那個蘋果以後,當他有了橘子,一定會給你一個,因為他記得你曾經給過他一個蘋果。最後,你得到的水果總量可能不會增加,還是6個水果,但是你的生命的豐富性成倍增加,你看到了6種不同顏色的水果,吃到了6種不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你學會了在6個人之間進行人與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質的交換。這種交換能力一旦確立,你在這個世界上就會不斷得到別人的幫助。

小朋友聚在一起做遊戲,其中一個孩子肚子餓了,就從包裏拿出好吃的糕點,正好被大家看到。這時,他有兩種選擇:分一些給大家,或者自己獨吞。選擇是瞬間做出的,但卻能導致一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種是分給大家。小夥伴因為得到美食,都很喜歡他、擁護他。從這一刻起,他在這群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小團體中當之無愧的領袖,將來成為號召力很強的人。

另一種則是自己獨吞。旁若無人,全塞進自己嘴裏吃掉。糕點是他的,這沒問題。但大家都拿他當小氣鬼,以後沒人跟他玩。他失去了一個在團隊中當頭狼的機會,而且失去了團隊的信任,拐進的是另一條狹窄的胡同。順著這個軌跡成長,他將來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很多的時候,一個不經意的選擇,就決定人的一生。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輕視必要的分享嗎?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恰當時機懂得與人分享,可以讓大家都得到利益,最後自己也會戴上贏家的桂冠!

共享不止是物質層麵的,還要給別人麵子。對許多人來說,生命有多寶貴,麵子就有多寶貴。你給足他麵子,他就會給足你一切!可如果你傷了他的麵子和自尊,他就會對你恨之入骨,徹底把你推向他的對立麵!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多時候並不是單項選擇題——有你沒他,而是多項選擇,可以雙贏。有些人不明白,他們隻知道魚死網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為爭名奪利打得頭破血流、同歸於盡的例子,我們身邊經常上演。這種人永遠沒能體悟到,在必要時讓一步,反而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處。

有個年輕公務員,畢業於名校,才華橫溢,走到哪兒都帶著一股指點江山、舍我其誰的氣勢。他覺得別人都如無用螻蟻,不配跟自己比。“我的能力最強,所以理應得到最多。”他總是這麼想,得到好處不與同事分享,事事都獨占頭功。

結果怎麼樣呢?部門裏的同事聯起手來,結成同盟,跟這位“優秀人才”較勁,合力拆他牆角、拖他後腿,處處給他麻煩,任你多麼大公無私、盡職盡責,我等就是不配合。一個人處在這種環境下,要想做成點事情,那真是比登天還難!

最後,這位年輕人的工作當然做不好,走到哪兒都碰壁,一身才華困在腹中無法施展,甚至沒處訴苦!於是,領導痛責,同事不憐,他在每個人麵前都沒落下好印象。到這地步,單位分給他的那把椅子就該收回去了。

隻想好處獨占卻落個一無所有,你說可憐不可憐?有句話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表明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根本問題其實就是利益分配。懂得利益分配,其實就悟透了人性的本質、社會的真相。

《菜根譚》中有話說:“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意思就是,人間世情反複無常,人生之路崎嶇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讓一步的道理;在走得過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給予人家三分的便利,這樣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風順。

留一步讓三分,不僅給別人留一條活路,也是拓寬人際資源的絕妙之策。今天你讓了他一步,明天他會還你兩步,等於交了一個好朋友,在社會上打開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門。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則,凡是好處都自己獨吞,那麼即使驚世的才華也隻能是無用的白紙!如果學點分享主義,好處利益分給眾人,讓每個人的心理得到平衡,這樣大家肯定會通力合作,協助你順利成功。

大凡成功的“牛人”無一例外都懂得這一點。他們大都是一擲千金,讓跟隨自己的人得到實惠,從而死心塌地、赴湯蹈火。即使是最精明的大商人,也都奉行這一理念。比如,一個大項目,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接,也要拉合作夥伴一起開發,以此展現自己“路留一步,味讓三分”的氣度,宣告自己不是那種斷人財路、獨占福源的人。

事實正是如此,唯我獨尊最危險,大家都有湯喝才是王者之道!這一處世法,是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奉行的“潛規則”。是否懂得這一處世法,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還是順風順水!

當一個人遭遇挫折的時候,或許會抱怨呐喊——我這麼有才華,為什麼卻落了個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的下場?蒼天真是不公!蒼天真的不公嗎?非也,是他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緣故。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當他麵臨人生敗局時,是否應該自我反思一下呢?是否做得太過分了?是否目中無人,過於突出自己,忽視了眾人的感受?是否自以為聰明絕頂,別人都愚不可及?一個人如果這樣反思一番,就能找到問題的症結,然後對症治療,等頓悟明澈之後,也就真正成熟起來了!

西方世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於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是假聰明。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不能自作聰明,要學會真聰明——切忌隻知伸不知曲;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自我表現,不知韜光養晦。這樣的話,我們即使才高八鬥,也照樣兩手空空!

雄鷹站立的樣子好像睡著了,老虎行走時懶散無力仿佛生了大病,實際上這正是它們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所以真正聰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顯露才華,這樣才有能力幹大業做大事。

鋒芒太露的人認為自己聰明過人、能力超群,看誰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什麼都不放在眼裏。這種人最容易沒飯吃,甚至會為此丟掉性命。

曆代官場之爭中,小人運用陰謀詭計殺害的忠臣良將不計其數。一方麵是因為小人過於奸詐殘忍,另一方麵又何嚐不是因為被害者不懂玉韞珠藏的智慧呢?他們風頭過於張揚,才華過於橫溢,同時又目空一切,不把身邊的同僚放在眼裏,這樣的人最容易成為被打的“出頭鳥”。

真正的聰明人身懷絕技而深藏不露,絕不到處炫耀,而是等待時機一鳴驚人。有才華固然好,但是能力再強,也不能整天頂在頭上到處去炫耀。就像財富一樣,有錢當然是好事,但你會每天都穿金戴銀、提著錢箱子到街上去顯擺嗎?

才華猶如一把雙刃劍,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所以運用起來應當小心翼翼,平時應插在劍鞘裏。很多時候,鋒芒太露都會招致小人的嫉恨和陷害。凡是做大事業的人,都應該修煉“藏露”之功。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好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應如此,用至好處,隻是恰好。當智則智,當愚則愚,愚也是一種智。必要時,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塗人”,都是明智之舉。

才華出眾卻被排擠的人隨處可見。他們才華在手,就像擁有一把傳世名劍,逢人就要吹噓一番,拿在手中四處揮舞,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的驚世之才,傻乎乎地把自己樹成人人想打的活靶子。他們看不見自己腳下的火坑,就這樣不知不覺掉了進去。

三國晚期的諸葛恪,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的兒子。名門之後,家教嚴格,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才思敏捷、天賦過人的特質,大家都認為他的才能超過了其父諸葛瑾。不過,諸葛瑾不為有這麼一個好兒子感到高興,反而覺得諸葛恪會給家族帶來不幸。為什麼呢?諸葛瑾說:“恪性格急躁、剛愎自用,而且太喜歡表現自己,鋒芒過於外露,終將引來禍端。”果不出父親所料,諸葛恪長大掌權後,獨斷專行、以才壓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最好,目中無人,最終引起眾怒,被大臣們設計害死,牽連家族也遭到誅滅。

才華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一個有才華的人能得到大把的表現機會,一個無能的人,即使再張揚表現自己也不可能成功。但一個有才華的人過於炫耀自我,壓製了他人的表現空間,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就必然招致眾人的一致嫉恨。如果發展到這一步,他的前途和事業就非常危險,隨時可能被人拉下馬來!

在社會上行走,我們每個人都要掌握這種低調隱忍的做人絕學。多一些深思熟慮,少一些鋒芒畢露,千萬不要把肚子裏的“寶貝”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全拿出來。若不懂這一道理,肚裏有再多的寶貝,也終將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

《漢書》中有句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就是說,河水太清澈了,魚兒就沒法生存;一個人太苛刻了,就很難交到朋友,沒人敢跟他打交道。凡事都有利弊,從一方麵來說,水清本來是個好事,因為混濁的水會讓魚窒息。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這需要從生態學角度分析。大魚需要吃小魚,小魚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類的微生物存在是不會讓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說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沒有水藻,而作為上級食物鏈的魚也就沒有食物吃了,沒有食物自然也就無法生存了。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而往往當我們在與某人相遇之時,誰又能立刻斷定——他(她)將是我們心靈的歸屬。當然,我這裏指的是廣義上的情,而非狹隘的愛。出於禮貌,或友好,或是秉承了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我願意對每一個哪怕是一麵之緣的人,伸出友誼之手。畢竟,關係融洽可以使我們每個人心理上都能享受愉悅的安慰,交流或是共事,都能夠事半功倍起來。

美國的喬布和沃茲是“蘋果Ⅱ”微電腦的開發者,他們的一個重要的合作者是馬克庫拉。其實,最初光顧喬布和沃茲兩位年輕人的並不是馬克庫拉,而是喬布的老板介紹來的一個名叫唐·瓦爾丁的人。

當唐·瓦爾丁來到喬布的家中,看見喬布穿著牛仔褲,散著鞋帶,留著披肩長發,蓄著大胡子,不管怎樣看都不像是一位企業家。於是,唐·瓦爾丁就把這兩位奇怪的年輕人介紹給了另一位風險投資家馬克庫拉先生。

馬克庫拉原來是英特爾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對微電腦十分精通。他並沒有被喬布和沃茲的樣子“嚇壞”,而是先考察了喬布和沃滋的“蘋果Ⅱ”樣機。最後,馬克庫拉問起了關於“蘋果Ⅱ”電腦的商業計劃,而喬布和沃茲隻精通於技術,對商業買賣一竅不通,所以二人麵對馬克庫拉的提問,一下子麵麵相覷,說不出話來。但馬克庫拉並沒有因此失望,而是決定和這兩位年輕人合作,並出任董事長。

唐·瓦爾丁,就因為對喬布和沃茲的外表形象過於求全責備,而喪失了一個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機會。而馬克庫拉卻與他相反,沒有對喬布和沃茲求全責備,而是與他們進行了深度的接觸了解,所以他成功了,他抓住了人生中重要的機會。

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很多肯定和我們不是同路人,無論是誌趣還是性格都與我們不合,甚至格格不入。但這些都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對我們的事業發展是不是有用。在這個時候,苛求完美不是一種正確態度。

1.不要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的價值觀相同

芸芸眾生,性格各異,你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也無法讓所有人喜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這種做法其實是過於偏頗的行為,勢必對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須知“方便有多門,根機有多種”;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順從自己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職,才能成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鐵路,再建一條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高的功能。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帶有各種各樣的殘缺,都有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地方。確實如此,你必須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如果你過於追求完美,對人求全責備,那一定嚴重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就會沒有一個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將因此錯過成功和幸福的機會。

2.要能夠包容他人的行為

古代有位禪師,一日晚上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過了一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每個成功人士都有容人的雅量,從而交到各個層麵的朋友。當他遇到麻煩時,到處都有人主動幫忙,從來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要知道,世間並無絕對的真理,沒什麼東西一定就是對,或者一定就是錯。所謂的對錯,隻不過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觀點也就有所區別罷了。我們眼中看到的缺點或不可理解的事情,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很可能就是理所當然的。朋友對你說了謊,應先思量他是不是有什麼為難之處?或許就能體諒他了。若是不加思考就把醜話說出口,朋友想必是做不成了。對你,對他,都沒好處。

3.尊重他人,不念人惡

對朋友生活、工作中的習慣要給予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作息方式、家庭背景,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習慣也不可能與你相同,所以,尊重別人的習慣應當是最起碼的要求。

不要對朋友過去的錯誤耿耿於懷。朋友之間的矛盾,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減淡,抓住過去的恩怨不放是不明智的。即使你被朋友騙了,你也要保持真誠的態度,不要再反過來騙別人。忘記以前的不愉快,以後還會是朋友。

如果你認真地去看別人的優點,並且欣賞他的優點,盡可能地避開他的缺點,或者你作為真正的朋友,盡可能地以友好的態度去糾正他的缺點,結果就會不一樣。因為你首先承認了他的優點,所以對方願意傾聽你對他的批判。

如果你首先對他挑毛病,而不承認他的優點,對方絕對不願意傾聽你的批判。所以你對周圍的所有朋友的缺點首先必須采取諒解的態度,在諒解的前提之下,你才能夠指出對方的缺點,而且是以對待朋友的真誠的態度指出來,這樣,兩個人就會共同進步。否則,如果互相之間放大對方的缺點,縮小對方的優點,朋友的路就走到頭了。如果你對所有的人都采取這樣的態度,你將終生不會有一個朋友,將終生生活在孤獨之中。

4.主動關懷他人,傾聽並且理解別人的抱怨

關懷並不是體現在你每天請人吃飯喝酒上,這個不叫關懷,叫浪費。關懷體現在各種小事,各種細節上,朋友冷了給他披上一件衣服,朋友病了給他送上一杯熱水,朋友過生日給他送上一束鮮花,這才是真正的關懷。

新東方的董事們在一起開會的時候,互相之間的批判是源源不斷的,但是所有被批判的人都是坐在那兒非常友好地傾聽,並且最後表示感謝。這就是新東方這個團隊到今天還沒有散架的原因。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聲能夠有人傾聽,但這個世界的麻煩是想說話的人太多,不加思考說話的人太多,但是善於傾聽的人太少,所以如果你變成一個善於傾聽別人的人,你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也能夠交到更多的朋友。

每個人都會有優點和缺點。人最大的弱點是看不到自己的弱點,但是很容易看到對方的缺點,所以我們評判周圍的人的時候常常把他們的缺點無限製地放大,同時把他們的優點無限製地縮小。你會發現,跟你走得越近的人,他的缺點越多,而他的優點卻越來越少。這個時候你就進入了一個誤區,這是人性弱點的誤區。這會導致你無法跟別人交往。

真正成熟的人,是會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並容忍、接納朋友的小缺陷,那樣我們的品格也將得到升華,水中的魚兒也會繁衍起來,不是麼?

稱讚作為為人處世的行為和手段,它的作用在於:激勵人們不斷進步;能對人的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這裏所說的讚美,是指誠心誠意,真實不虛的讚美,而不是虛偽的應酬話,也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諛奉承之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給人以誠心的讚美,有些人就是不肯讚美別人,他們的理由是:

1.第一次與人接觸,關係還比較生疏,對人家的情況不大了解,如何對人家表示讚美呢。

2.有的人因為成就大,獲得的評價很高,我們沒必要當麵再去稱讚一番。

3.第一次與異性交往,尤其是麵對一位年輕漂亮的女郎,盡管覺得她是個美人兒,可如果我嘴裏說出讚美的話,人家會認為你居心不良。

4.有的人太普通了,還有許多毛病,實在不怎麼樣,就算有點可取之處,但也不過是些瑣碎、細小的事情,對這種人表示讚揚沒什麼意思。

5.對於服務人員,沒有必要表示對他們的服務很滿意,因為他們做得再好,也是為了賺我們的錢。他們做好本職工作理所當然,沒必要再對他們表示滿意和感謝。

6.關係要好的人,彼此間早已相知,何必還要表示讚揚?對方從不懷疑我對他的感情和信任,似乎再沒什麼必要表示自己對他的喜愛和讚賞,弄不好反倒顯得生疏。

7.對於領導者,我不可隨便表示讚揚,因為即使上司確實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倘若對他盡說好話,別人豈不要說我溜須拍馬、討好領導嗎?

許多人為什麼會這樣想問題?主要是因為:

1.不理解讚揚的意義,或是主要從庸俗的角度來理解,似乎隻有有求於人或巴結討好人才會有意識地給對方戴幾頂高帽子,而心地坦誠、作風正派的人不需要搞這一套。

2.因為沒有掌握讚揚的藝術,怕自己說錯話,或是曾經讚揚過別人,但效果不佳,因而便誤以為讚揚沒什麼價值。

3.由於心理不平衡,有嫉妒心和虛榮心,便不肯對職務和成就比自己高的人讚揚,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又不屑一顧。

4.老實巴交,為人拘謹,不好意思對別人表示讚揚,同時又顧慮別人會對自己有什麼懷疑和不好的看法。

5.隻想自己需要別人的讚揚,而從不考慮別人也很需要得到自己的讚揚,尤其是有自卑心理的人,即使多少能想到別人的需要,但又覺得自己人微言輕,對別人讚揚不讚揚,無足輕重,沒什麼意義。

以上幾點想法,並不一定正確,因為,稱讚能改變一個人。稱讚一個人的工作,會使他做更多的工作;稱讚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就會更加完善。一個人的行為和貢獻如果受到別人的稱讚,就會增加自尊心,遠離傲慢與自大。

愛聽讚美的話是人類的天性,人人都喜歡正麵刺激,而不喜歡負麵刺激。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人人都樂於讚揚他人,善於誇獎他人的長處,那麼,人際間的愉快度將會大大增加。

趙明是一個專門推銷各種食品罐頭的推銷員,他此次的任務是拿下本市最大型商場的訂單。於是,他找到了該商場的負責人馬經理。見麵後,趙明說:“馬經理,我有幸逛過你們商場很多次,作為本市最大的專業食品商店,我非常欣賞你們商場高雅的店堂布局,商場貨櫃上也陳列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品牌的食品,窗明幾淨,工作人員都和藹待客,百問不厭,看得出來,您為此花費了不少心血,可敬可佩!”

聽了趙明的這一席讚美和恭維的話語,馬經理不由得連聲說:“謝謝!謝謝!我們商場做得還不夠,請多多指教,請多多指教!”嘴上這樣說,心裏卻是美滋滋的。結果不言而喻,趙明拿到了他想要的銷售訂單。

人人都樂意聽讚美的話,當我們讚美人時,我們就是在滿足他被尊重的需要,我們施予了他,滿足了他,那麼他也一定會回報於我們。

說些善意的話,好讓別人知道你的感覺。千萬不能以為別人知道你欣賞他而懶得去稱讚。你要親口說出來,他們才能夠接受。當你讓別人知道你欣賞他們的作為時,他們將心甘情願地為你做更多的事情。

又因為稱讚的詞句使人感到親切、滿意和鼓舞,因而聽起來覺得順耳,它有助於建立友誼和成功地與人交際。

稱讚別人有幾種方法:首先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以為別人的話比較客觀、實在,所以以別人的口吻來進行稱讚,更能得到對方的好感。其次,就是直接稱讚,特別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這種稱讚的特點是及時、直接。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當事人不在場時,背地說些稱讚他的話。一般情況下,間接稱讚的話都能傳達到當事人本人。生活中,如果我們想稱讚一個人,又不便對他當麵說出時,可以在他的同事或朋友麵前,適時地稱讚一番。

稱讚時應注意:

1.稱讚要發自內心、真心實意。對於他人的稱讚,倘若是如果言過其實,對方就會懷疑你的真實目的。

2.最需要你讚美的不是早已名揚天下的人,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強的人,特別是那些被壓抑、自信心不足的人。他們一旦被人真誠地稱讚,就有可能自信心倍增,精神麵貌煥然一新,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

3.稱讚要具體,不要含糊其辭,否則隻會使對方窘迫、混亂,甚至緊張。稱讚越具體,表明你對他越了解。另外,不要稱讚他身上眾所周知的長處,應稱讚他身上既可貴又不為人知的特點。

4.要注意稱讚的分寸。適度的稱讚能使人樹立信心。反之,會使人反感、難堪,所以,稱讚的內容要適度、要有分寸,要恰如其分;稱讚的方式、地點要適宜;稱讚的頻率要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