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才華奠定基礎,用業績證明自己

《時代周刊》reference_book_ids":[727737416437203252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想要高薪嗎?想要獲得賞識嗎?想要晉升嗎?拿業績來證明你自己!能帶來業績的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財產。業績是檢驗一切的標準。無論你曾經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大努力,也不管你學曆有多高,工作年限有多長,人品如何高尚,隻要你拿不出業績,那麼老板就會覺得他付給你薪水是在浪費金錢,你的結局也就不言自明。

一切以業績為航標

良好的業績是一名優秀員工的具體體現,也是公司發展急切需要的基礎。安德魯·卡內基認為,如果智慧和勤奮像金子一樣珍貴的話,那麼還有一種東西更為珍貴,那就是忠誠。他說:“所有履曆都必須在忠心的素質之後。”

“一切以業績為航標”,這是彼得·德魯克關於員工管理的經典名言。古往今來,沒有老板會喜歡一個無用的員工。一個精明幹練的員工,一旦生有異心,他的能力發揮得越充分,出於公司利益和自身事業考慮時,可能對老板和公司的利益損害越大。更多時候,老板需要並提拔那些具有忠誠品質的員工,對三天兩頭就喊著另尋名主的員工,則會毫不留情地拒之門外。既然做公司的忠誠員工便可能贏得老板的賞識,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你隻需朝“忠誠”這一個方向努力呢?答案是否定的。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他手下有一位將軍,跟隨自己長年征戰。有一次,這位將軍覺得他應該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麵前提到這件事。

“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他說,“因為我的經驗豐富,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個對人才有著高明判斷力的人,他並不認為這位將軍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務,於是他隨意指著拴在周圍的驢子說:“親愛的將軍,好好看看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它們仍然是驢子。”

毋庸置疑,良好的業績是保證公司快速發展的基礎,也是保持公司基業長青的前提條件。當然,一切以業績為航標,也須要求員工忠誠。忠誠是根本,但不是全部。基本與實際之間是有一段距離的,做好了基本的事情並不等於一定就能達到目的。其實職場也是一樣,職場當中沒有苦勞,隻有功勞。經驗與資曆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衡量能力的標準。有些人十年的經驗,隻不過是一年的經驗重複十次而已。年複一年地重複一種類似的工作,固然很熟練,但可怕的是這種重複已然阻礙了心靈的成長,扼殺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員工的成長有一個過程,也必須經曆一定的“台階”。如果隻講資曆不看能力,就會出現論資排輩的現象。但有的人常常對此熟視無睹,結果害人不利己。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有時資曆無法代表全部。

就像枝與葉的關係一樣——如果沒有葉,枝幹可能會變得醜陋乃至死亡——你在努力做公司的忠誠員工的同時,還必須擁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效忠公司乃是員工必須做的事,但並不是突出的優點。身在職場,必須懂得“沒有苦勞,隻有功勞”是公司的生存哲學。資曆不是能力,不能靠資曆吃飯,否則,職場之路將越走越窄。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階段總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經濟的辦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你將會被提拔,會被委以重任。因為出色的業績,已使你變成一位不可取代的重要人物。所謂“在商言商”,公司不是慈善機構,老板也不是具有菩薩心腸的慈善家,其目的還是贏利,把生意越做越大。這是根本。老板雇傭你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這一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除忠誠以外,更大程度上還需要你做好業務,對公司的發展有價值。俗話說:革命不分先後,功勞卻有大小。企業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問題、勤奮工作的員工,而不是那些曾經做出過一定貢獻,現在卻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自以為是不幹活的員工。在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年代,講究能者上庸者下,沒有哪個老板願意拿錢去養一些無用的閑人。

1993年,路易斯·郭士納就任IBM公司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這是IBM第一次從本公司員工外挑選一個領導人。而郭士納出任之際正是IBM虧損慘重、即將分崩離析之時。

郭士納上任後,他的扭虧為盈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員。郭士納在一份備忘錄中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們中有些人多年效忠公司,到頭來反被宣布為‘冗員’,報刊上也登載了一些業績評分的報道,當然會讓你們傷心憤怒。我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要大量裁員的痛苦之時上任的,我知道這對大家都是痛苦的,但大家都知道這也是必要的。”

不解雇政策是IBM企業文化的主要支柱,公司創始人托馬斯·沃森認為,這樣可以讓每個員工覺得安全可靠。如今,郭士納裁員卻是動了大手術,辭退了至少35000名員工。

裁員行動結束後,郭士納對留下來的雇員說:“有些人總是抱怨,自己為公司工作多年,薪水太少了,職位升遷太慢。你必須拿出點成績讓我看看,得給我創造出最大的效益。現在,你是否繼續留任,就看你的表現了。”

通過一係列的治理整頓和改革,郭士納在短短6年中重塑了IBM這個曾是傳奇式偶像企業的美好形象,使之走上了重新增長的複興之路。

職場中辭退員工是經常見到的事情,有些人已經是處之不驚了。但有一個道理我們必須清楚:公司作為一個經營實體,必須靠利潤去維持發展,而要發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個員工都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員工努力證明自己業績的戰場,證明自己的唯一法則就是業績。無論何時何地,如果你沒有做出業績,你遲早是一枚被棄用的棋子。通常來說,一個成功老板的背後必定有一群能力卓越、業績突出的員工。老板心中分數很高的職員,也一定是那些業績斐然的員工,當然,他們將獲得豐厚的獎賞,而業績差的員工,則隨時有被老板解雇的可能。

山姆·沃爾頓認為,偉大的領導者和領導者的區別是偉大的領導者能夠鼓舞員工的士氣,讓員工以業績為中心,然後推動公司的發展。對員工而言,通過一係列財務數據反映出來的工作業績,最能證明你的工作能力,顯示你過人的魅力,體現你的個人價值。

事實表明,既能跟老板同舟共濟,又業績斐然的員工,是最令老板傾心的員工。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階段,總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經濟的辦事方法,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你將會被提拔,會被實際而長遠地委以重任。因為出色的業績,已使你變成一位不可取代的重要人物。如果你僅僅忠誠,總無業績可言,盡忠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起色,老板想重用也會猶豫,因為他不放心。更進一步講,受利益的驅使,再有耐心的老板,也絕難容忍一個長期無業績的員工。所以,抱有“我盡忠職守,不浪費公司資源”觀念的員工,是最愚蠢不過的了。屆時,即使你忠貞貳,永不變心,老板也會變心,甘願舍棄有忠誠無業績的你,留下忠心且業績突出的員工。

境界談

《哈佛商業評論》認為,一個公司要想長遠發展,僅僅依靠員工的忠誠是不夠的。一個成功的老板背後,必須有一群能力卓越、忠心耿耿且業績突出的員工。沒有這些成功的員工,老板的輝煌事業將無法持續發展。所以,老板看重忠誠,更看重業績,勢在必行。

靠業績贏得一席之地

如今大學生、碩士生遍地走,博士也是一抓一大把,到處是人才,就職競爭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之下,在一家稍有點影響力的單位和略有知名度的組織裏找到賴以容身的一席之地,就已很不容易,在短期內晉升到一個較高的位置上就更是難上加難。

到底靠什麼謀得自己心儀的職位,使自己能在短時期內脫穎而出、不斷晉升到更高的位子上去呢?

有人說,靠學曆,有一張金光閃閃的學位證書就一切OK;

有人說,靠關係,隻要“朝”裏有人,就好做“官”;

有人說,靠口才,隻要應聘時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領導就會“龍顏大悅”;

還有人說,靠拍馬溜須,把上司忽悠“暈”了,自然會受到重用。

然而,實踐證明,這些東西在今天似乎效用不大了。其實,更多時候將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少說一點,多做一點,靠實實在在的業績更有著落。

2006年,剛剛大學畢業的蔡玳求職之途一直坎坷。

在幾次求職碰壁後,蔡玳經反複思考,認識到阻礙自己求職的是沒有在其他單位做出過出色業績,所以沒有辦法向招聘方證實自己的能力。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蔡玳調整了自己的求職策略:那就是在3個月試用期內不要任何報酬!她知道,隻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吸引招聘者的目光,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隻要抓住這個機會,努力幹,有業績,就會為自己的事業開辟出廣闊的前景。

當蔡玳又一次走進人才市場時,她直接找到了國內一家很有名的大企業的人事部經理,遞上了自己的簡曆和相關資料。經理看完之後習慣性地詢問蔡玳在待遇方麵的要求,蔡玳告訴他,她對待遇沒有任何要求,在試用期內可以不要任何薪酬,隻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檢驗自己能力的機會。

在人事部經理接待過的應聘者中,像蔡玳這種情況的還是第一次。所以很驚訝地問:“不要薪酬,為什麼呢?”

“因為我想爭取到在貴單位工作的機會,可是以我現在的資曆來看,這個希望並不大,因為我的工作經驗比較少,我拿不出以往的成功業績來使你們信服。所以,我要用我的薪酬作賭注,然後用這個機會,有所作為,幹出一番業績來,用事實來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人事部經理很滿意地說:“好吧,你被錄用了,但並不是因為你不要報酬,而是因為你的勇氣和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上班後,蔡玳被安排做了一個業務經理的助手,從事類似於秘書一樣的工作。她經常加班加點地讓自己超額完成任務,漸漸得到同事和上司的讚許。

有一次,單位派出包括業務經理在內的幾名業務骨幹去和一家大型外資企業洽談合作項目,由於這家外資企業非常有名,所以,單位上下所有人都非常緊張。雖然蔡玳並沒有參加這次洽談,但她還是積極通過各種途徑搜集這家公司的詳細資料,整理出了數萬字的關於這家外企的最新報告。

也就在第二天,業務經理傳真過來,急切地要一份關於該外企的最新、最詳細、最全麵的資料。半小時之後,蔡玳就把資料全部傳真了過去。“你做得太好了!”業務經理說。

與外商的談判非常成功,蔡玳的那份資料起了關鍵的作用。為此,領導在例會上專門表揚了她,給她發了數額不菲的獎金,並當場宣布免掉她的試用期。

2007年年初,蔡玳業績斐然,已被晉升為這家大型電子公司的部門經理了。

就算憑麵試時的良好印象有幸進入了某個單位,贏得“試用期”的機會,但如果沒有業績,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其實這也是許多用人單位對招聘來的部分員工“試後不用”的根本原因。

即使“試用期”過關,但在工作中沒有大的業績,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建樹,也很難晉升到一個較高的職位上去;不但不能晉升,而且會麵臨著隨時被解雇的危險。

太多太多的事例昭示:在當今的機關單位和企業組織裏,要想贏得一席之地,要想脫穎而出、身居高位,必須靠拿得出、看得見的業績。業績是“硬件”,沒有這一“硬件”,靠其他的一切都行不通、吃不開。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體製的僵化,一個人隻要跨入機關單位,跨入國有企業,就有“鐵飯碗”作保障,幾乎和進“養老院”差不多,“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不求業績,無所事事,日子過得也優哉遊哉。

而今世道早變,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鐵飯碗”早已被打破,沒有業績者,恐怕連個“泥飯碗”也撈不到;而有所業績,有大業績者,別人就會搶著給你“金飯碗”,讓你坐上等位子、“頭把交椅”。

計劃經濟時代還有一大現象,就是要爬上一個較高的位子,沒有業績不要緊,隻要熬時間、有資曆就行;沒有業績不要緊,隻要博得上司“歡心”、有關係就行。

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打破了這種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格局。一個人沒有業績、業績平庸,混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麵臨下崗和失業的危險;也沒有幾個領導者會憑一己之好惡,唯親是用,把平庸無為者推上重要位子,而拿組織的前途命運開玩笑。

境界談

在當今時代,“鐵飯碗”沒了,資曆靠不住,關係靠不住,拍馬溜須更靠不住,靠得住的是真本事,是業績,是大有所為。有業績,就有施展才幹的一席之地;有大的業績,才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提升業績,多點機會

在市場經濟時代,“等價原則”處處被遵循,即你付給我1元錢,我給你1元錢的貨;你付給我1000元,我給1000元的貨。如果你給我1000元,我付給你1500元的貨,我就“吃虧”。

許多人在工作中也嚴格地按“等價原則”辦事:我給組織工作,我付出一份勞動,就應獲得相應的報酬;組織付給我多少工資,我就做多少工作;我多幹一點工作,就應立竿見影多一份報酬。

就“等價原則”的本身而言,這種人的想法天經地義,一點沒錯。但是,為什麼同在一家單位,同處一級,同在一個辦公室,幹著差不多的工作,某人某一天突然被晉升,擁有更高的地位,拿著更高的薪水;而有的人被降到更低的地位,甚至還被降了薪水呢?

原因也許是多方麵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前者不太計較“等價原則”,他們平時多做了一點點,正由於比後者多出來的這一點點的業績,為自己贏得了晉升到更高地位的機會。

2007年12月,國內某出版社的發行部主任帶領一支隊伍參加某國際圖書博覽會。

在開展之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展位設計和布置、圖書排列、資料整理和分裝等,需要加班加點地工作。可發行部主任帶去的大多數人,一到下班時間,就溜回賓館去了,或者逛大街去了。

發行部主任要求他們加加班,他們竟然說:“沒加班工資,憑什麼幹啊!”

在博覽會開幕的前一天,出版社社長親自來到展場,檢查展場的布置情況。

到達展場,已經是淩晨一點,讓出版社社長感動的是,發行部主任和一名發行人員正揮汗如雨地為展場地麵打蠟。

社長指著那個人問發行部主任:“他是在你的要求下才留下來工作的嗎?”

發行部主任說:“他叫尤為,是主動留下來工作的,在他留下來時,其他發行人員一個勁地嘲笑他:‘傻瓜,你賣什麼命啊,領導不在這裏,你累死老板也不會看到啊!還不如回賓館美美地睡上一覺’!”

社長聽了這番話沒吭聲,隻是招呼他的秘書和其他幾名隨行人員加入到勞動中去。

但是博覽會結束後,一回到出版社,社長就降級使用了那天晚上沒有參加勞動的所有工作人員。與此同時,將與發行部主任一同打掃衛生的那名普通員工尤為提拔為以廣東為中心的南方市場區域主管。

在工作中,你所獲取的,不僅僅是工資,更重要的是晉升的機會。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會時時刻刻在腦子裏計算自己所得的報酬。他們更願意多一點業績,願意多付出一些。這些人,在斤斤計較“等價原則”的人看來,無疑是太傻、太吃虧。但“太傻”的人,往往順利晉升,吃小虧的人從來不會吃大虧。從來不肯吃小虧的人,卻往往要吃大虧——占得一時的便宜,偷得一時之閑,卻喪失了大好的向高位晉升的機會!

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員工,在他們主動多做出一點的時候,在他們默默吃虧的時候,不一定能夠被領導看到。但他們長期這樣主動地比別人多一點業績,總有被看到的時候。

同理,那些多點業績就“叫屈”的人,那些偷奸耍滑的人,也不是每次都被上司看到,但總有被看到的時候;隻要被看到一次,這樣的人向更高地位攀升的路就堵死了,甚至會麵臨被“炒”的厄運。

當然,也不排除這種可能:離領導太遠,再多一些業績也始終沒有被他看到。不過別擔心,樂於多一點點業績的人在哪裏都會受到歡迎,這個領導看不到,也許另一個“貴人”就會看到。

在很多時候,多點業績,命運就會改變。因為多做一點就多一次機會,如果你每天多做一點,那麼你就每天都麵臨著更多的晉升和加薪的機會。

事實上,在工作與報酬的平衡關係上,一個樂於比別人多一點業績的人永遠也不會吃虧。今天,你多付出了一份勞動,你多做了一點業績,可能你沒有得到一份回報。但在明天,你一定能得到超額的回報。除了薪金回報外,你還得到能力和經驗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你會為自己贏得更高的地位。

境界談

說到底,“等價原則”從來沒有被否定,回報隻是時間的遲早而已,關鍵在於你自己的業績!

業績能讓你一步步地高升

也許很多剛剛步入職場的時尚青年們對老勞模王進喜其人其事比較陌生,但一聽到卡莉·菲奧莉娜、艾柯卡、傑克·韋爾奇這些閃光的名字就會怦然心動。他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如芝麻開花般地節節高升,最後登上全球數一數二的企業組織的總裁的位子。

也許你在怦然心動之餘,都在叩問一個問題:他們憑什麼?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會告訴你答案。

卡莉1998年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企業家”。1999年,44歲的她,被世界50強之一的惠普公司聘任為總裁。

1980年,卡莉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u0026T),做基層財務員。

做了一段時間,略懂了一點財務工作後,她又主動向上司提出要當基層業務員,後來被派去開拓韓國市場。在銷售工作中,卡莉善於辭令,巧於交際,果斷而幹練,博得了客戶的好評,銷售業績優異。

1984年,ATu0026T正處於整頓時期,她被調去最雜亂、最沒有前途的部門——“接入部門”任主管。這是一個亂糟糟、令許多人頭痛的部門,但卡莉正是看中這一點——她認為這是個挑戰性強、最能做出業績、最能展示自己才華的一個部門。

經過幾年的努力,卡莉把這個部門打理得井然有序,營運成本大幅度削減下來。良好的業績在公司高層引起一片嘩然。從此,她的事業蒸蒸日上。35歲就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高級官員。40歲時晉升為從ATu0026T中分拆出來的朗訊公司的總經理。

按理說,分離出來的新公司,將失去原歸屬的大公司的品牌優勢,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但卡莉再次選擇了直麵困難、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她決心大幹一番。

卡莉投入全部的精神和熱忱,把這家新朗訊的業務擴展到300億美元,成為世界重量級企業,業務增長率從原來的8%上升到60%。

卡莉的傑出才能和卓越的業績,被全球50強之一的惠普公司的前總裁看中。惠普當時正處在大企業通病之中,麵臨經營管理上的種種困難,急需引入新人來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惠普選中了卡莉,1999年,卡莉登上惠普公司的總裁的“寶座”。

卡莉的事跡告訴職場人士:要想一步步躍升到更高的位子上,就得靠卓越的表現,靠優異的業績。

業績是硬道理,是職場人士脫穎而出、獲得高位的最硬的條件。

要想從一名普通的低層員工走上較高的地位,就要經得起評價和考核。什麼是組織的決策層評價和考核員工的標準呢?很多領導者的回答是:看業績,看結果。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領導考慮的首先是組織的生存和效益。如果一名員工隻知道乖乖聽話,不能夠為組織創造效益,難免有一天會接到領導“另謀高就”的忠告。此外,不論你曾經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但隻要你拿不出業績,那麼領導就會覺得付給你的薪水純屬浪費金錢,更別指望他會把你晉升到一個較高的位子上。

境界談

無論你從事哪一行,無論你在什麼組織,你都必須用實實在在的業績來證明你可以為組織創造效益,你必須讓領導從你身上看到——業績在此,效益在此!此時不必你自薦,不必你自我表白,他也會主動地晉升你,因為他看到你在更高的位置上能夠大有所為,能夠創造更大的效益,有利於整個組織的發展壯大。

為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工作

你在為誰工作?——這是當今所有部門機構的領導、所有企業老板最想問下屬和員工的一句話。

麵對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為上級工作、為老板工作。

在機關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的人,很多人會說:為應付上級檢查。他們的口頭禪是,“上級的事,又不是我家的,何必那麼認真?!”因為上級經常來檢查,為了不挨批評、保住飯碗,不得不工作。

在私營企業中,很多人抱著這樣的態度:為老板工作。他們會說:“是老板讓我幹這件事”,他做工作是為了完成老板下達的命令,是為了給老板看,向老板交差。

以“為上級、為老板”的心態工作,首先會導致得過且過。“又不是為自己幹,何必那麼賣力”,“說得過去、能在領導那裏過關就行了”,這是他們心裏常說的話。這樣,工作在他們心目中就成了一種“差使”,工作的目的是向上級和老板“交差”,交完差就萬事大吉。這種心態會導致工作沒有激情,缺乏自覺,上級來檢查、領導盯著時還能認真一下,老板不在或領導稍有疏忽就企圖偷奸耍滑、蒙混過關。

以“為上級、為老板”的心態工作,還會導致無休止的抱怨。既然為領導“幹活”,為老板“打工”,就得滿足自己無休止的要求,否則就會抱怨領導偏心、老板摳門,抱怨工作時間過長,抱怨製定的管理製度過嚴……總之,是滿口抱怨之辭,甚至“怨聲載道”。

持續的抱怨會使人搖擺不定,進而在工作上敷衍了事;無休止的抱怨使人思想膚淺,心胸狹窄。一個在自己頭腦裏裝滿了抱怨的人是無法容納未來的。

試想:一個人在工作中得過且過,抱怨不息,如何能有所業績、有所建樹?又如何能得到上級的器重、領導的重用,怎麼會被晉升到要害位置上呢?

第二種態度是:為錢工作。

“為錢”是一種很直接的表達,說得委婉一點就是“為薪水”。“我為組織幹活,組織付我報酬,等價交換,天經地義”,“隻要對得起這份薪水就行了”,“我隻拿這點錢,憑啥幹那麼多”,此類話語是這種人工作心態的反映。

這類人可謂“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讓金錢迷住了心竅,因此看不到薪水以外的工作價值。除了金錢以外,沒有什麼能激起他們的熱情,工作時總是采取應付的態度,寧願少說一句話,少寫一頁報告,少走一段路,少幹一個小時的活……他們的標準是對得起目前的薪水就得了,而從不考慮為將來贏得更高的位子,更豐厚的薪水。

“為錢”的心態迫使人變得斤斤計較、錙銖必究,而將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如忠誠、寬容等也丟棄了,到頭來連本應得到的薪水一並丟掉了!

一個人如果將自己困在裝工資的信封袋裏,整天為工資而大傷腦筋,怎麼會看到工資背後的成長機會呢?又怎麼能理解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對自己未來的晉升將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呢?

很顯然,無論是“為上級工作”還是“為錢工作”的心態,對員工職位的提升都是有害無益的。

那麼,有益的心態是什麼呢?那就是“為自己工作!”這就是第三種態度。

當你以“為自己”的心態全力投入工作中時,你就會發現領導和老板是一位為你提供了“為自己幹工作”大好機會的人;而薪水僅僅是工作回報的一部分。因為你會發現艱難的任務能鍛煉自己的意誌,新的工作能拓展自己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自己的人格,與他人的交流能訓練自己的品性……機關和組織是你自己成長中的另一所學校,工作能夠豐富自己的經驗,增長自己的智慧。而這一切都是上級和領導的恩賜。與在工作中獲得的技能與經驗相比,微薄的薪水就會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為這些技能、經驗和科研成果是你未來攀登更高的位子,拿到更優厚的薪水所必需的積累。

“拿人錢財受人管”,雖然領導可以調整你的薪水,老板可以控製你的工資,但是當你下決心“為自己工作”時,他無法遮住你的眼睛,捂上你的耳朵,阻止你去思考、去學習。換句話說,領導無法阻止一個為自己工作的人為自己的未來所做的努力,老板也無法剝奪一個為自己工作的人因此而得到的職位和薪水方麵的長遠回報。

境界談

不要抱著“為上級,為老板工作”的心態,不論老板有多吝嗇、領導有多苛刻,一個準備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以此為由,消極怠工,放棄努力。不要抱著“為錢工作”的心態,因為一個準備有所作為的人,不僅是為了眼前的薪水而工作,更是為未來能擁有一個施展才華和抱負的高位而工作。一切當前的工作和努力都是在為自己,為自己積累經驗和能力,為自己將來走上管理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石,為自己將來獲得豐厚的物質回報而積蓄力量。

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點

無論你是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員,若能抱著“比別人多做一點”的工作態度,你便可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的老板、同事和顧客會關注你、信賴你,你從而也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這是一位成功推銷員的經驗,他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時說:“你要想比別人優秀,就必須堅持每天比別人多訪問5個客戶。”“比別人多做一點”,多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很多事業成功者的取勝秘訣。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更願意找些借口來搪塞,而不是努力成為優秀者。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必須有巨大的付出才能夠成為優秀的人,而找個借口搪塞為什麼自己不全力以赴讓自己變得優秀,對他們來說,那可真是不用費什麼力氣。

真正的成功是將勤奮和努力融入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的一個過程。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一條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單位,1盎司相當於1/16磅,在這裏以1盎司表示一點微不足道的重量。

這好比兩個人參加馬拉鬆比賽,在奔跑2個小時以後,都已經完成了42公裏的賽程,還有不到200米,就將到達終點。當時的情況是,兩人都十分勞累、難受。前者選擇了放棄,而後者則堅持了下來。相對於他跑過的漫長路程,餘下這一段短短的距離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沒有這幾步,此前的努力將變得毫無意義;有了這幾步,他就成了一個征服馬拉鬆的勝利者。取得中等成就的人隻是少跑了幾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價值的幾步。

所謂“多一盎司定律”,意即隻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點就會獲得超常的成果。坦普爾頓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與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差別很小——隻是“多一盎司”。但其結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實質內容方麵,卻經常有天壤之別。

我國著名企業海爾的產品合格率之所以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其秘訣就是運用了“多一盎司定律”。

由於電冰箱對當時的消費者來說是家庭中的大件,許多家庭買來之後,都放在房間的顯要位置。基於此,海爾對冰箱的各項技術指標的要求均高於國家標準,其中主要的七項指標實測值均優於國際發達國家水平。為滿足當時用戶對高檔家電的特殊需求,海爾對外觀、噪音等的要求特別嚴格。如冰箱外觀,國家標準要求是1.5米以內看不出劃痕,而海爾的要求則是0.5米以內不得看出劃痕;噪音國家規定為52分貝,海爾的內控標準為50分貝,加強了自身的“修煉”。

其實,在工作中,有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多加一盎司”。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樣。盡職盡責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隻能算是稱職的員工。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為優秀的員工。我們應該為自己確立這樣的工作標準:對自己的要求要適當地高於老板的要求。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當亨利·瑞蒙德在美國《論壇報》做責任編輯時,剛開始時他一星期隻能掙到6美元,但他還是每天平均工作13~14個小時。往往是整個辦公室的人都走了,隻有他一個人在工作。“為了獲得成功的機會,我必須比其他人更紮實地工作,”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當我的夥伴們在劇院時,我必須在房間裏;當他們熟睡時,我必須在學習。”後來,他成為了美國《時代周刊》的總編。

美國著名出版商喬治·W·齊茲12歲時便到費城一家書店當營業員,他工作勤奮,而且常常積極主動地做一些分外之事。他說:“我並不僅僅隻做我分內的工作,而是努力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並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想讓我的老板承認,我是一個比他想象中更加有用的人。”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運用到人類努力的每一個領域中。這一盎司把贏家跟一些入圍者區別開來。在朝氣蓬勃的高中足球隊中,你會發現,那些多做一丁點努力,多練習了一點的小夥子成為了球星,他們在贏得比賽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練的青睞。而所有這些隻是因為他們比隊友多做了那麼一點努力。

在商業界,在藝術界,在體育界,在所有的領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類拔萃者與其他人的區別在哪裏呢?答案就是多勤奮、多努力那麼一點兒。誰能使自己多加1盎司,誰就能得到千倍的回報。

多做一點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你沒有義務做自己職責範圍以外的事,但是你卻可以選擇自願去做,來驅策自己快速前進。率先主動是一種極珍貴、備受看重的素養,它能使人變得更加敏捷,更加積極。如今在每個公司,個人的工作內容相對比較確定,並不一定有許多“分外”之事讓我們去做。而且,當一個人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工作,付出了99%的努力,再“多加一盎司”其實並不難。但是,我們往往缺少的卻是“多一盎司”所需要的那一點點責任、一點點決心、一點點敬業的態度和自動自發的精神。

境界談

比別人多做一點會使你最大程度地展現你的工作態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天賦,讓自身不斷升值,成為一個真正的優秀的人。

一勤天下無難事

為了實現更好、更大的工作成就,加薪也好,提升也好,你必須不斷地奮鬥,而勤奮刻苦地訓練專業技能尤其必要。如果你是有誌於工作的人,每天都應該把這個問題在自己的心中問上幾遍:“我勤奮嗎?”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都不要忘了勤奮,勤奮是你最大的資本。

事實上,在一個公司裏,並非具有傑出才能的人就容易得到提升,而是那些勤奮刻苦,並有良好技能的人才有更多的機會。

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奮刻苦是一所高貴的學校,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須進入其中,在那裏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獨立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習慣。其實,勤勞本身就是財富,如果你是一個勤勞、肯幹、刻苦的員工,就能像蜜蜂一樣,采的花越多,釀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

曾有人問李嘉誠的成功秘訣,李嘉誠講了一則故事:

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在69歲時的一次演講會上,當有人問他推銷的秘訣時,他當場脫掉鞋襪,將提問者請上講台,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

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呀!”

原一平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

提問者略一沉思,頓然醒悟。

李嘉誠講完故事後,微笑著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板,但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人生中任何一種成功的獲取,都始之於勤並且成之於勤。勤奮是成功的根本,既是基礎,也是秘訣。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唯一的捷徑就是踏踏實實,擺脫浮躁的情緒,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

命運掌握在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上,所謂的成功正是這些人的智慧和勤勞的結果。即使你的智力比別人稍微差一些,你的實幹也會在日積月累中彌補這個弱勢。

在工作中,許多人都會有很好的想法,但隻有那些在艱苦探索的過程中付出辛勤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樣,公司的正常運轉需要每一位員工付出努力,勤奮刻苦在這個時候顯得尤其重要,而你的勤奮的態度會為你的發展鋪平道路。

絕大多數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不管在哪個領域,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會經曆一段或長或短的“蘑菇”期。在那段時間裏,年輕人就像蘑菇一樣被置於陰暗的角落(在不受重視的部門,做著打雜跑腿的工作),時常有“大糞淋頭”(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在工作初期都有可能被派去做一些繁瑣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勤奮便顯得尤為重要。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年輕人最寶貴的資源是時間,如果不充分利用時間來換取其他的資源,而是敷衍了事,那最後的結果隻能是白白地浪費了自己的青春。這無疑是所有可悲事情中最可悲的一種,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流逝了,你卻依然揣著最初的資源,甚至更少。

傳奇人物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被迫輟學,在台灣南部一家米店當小工。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工作卑微而敷衍了事,而是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除完成送米工作外,他悄悄觀察老板怎樣經營,學習做生意的本領,因為他總想:假如我也能有一家米店……

第二年,王永慶請父親幫他借了200元台幣,以此做本錢,在自己家鄉嘉義開了家小米店。王永慶踏實認真的做事風格又一次得到了體現。小店剛開始經營時困難重重,因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好一家一家登門送貨,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住戶同意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務質量比不上別人,自己的米店就要關門。於是,他特別在“勤”字上下工夫,甚至趴在地上把米裏的雜物一粒粒揀幹淨。

為了多爭取一個用戶,他還會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他的服務態度很快贏得了眾多用戶,業務逐漸開展起來了。

不久,王永慶又開設了一個小碾米廠,由於他處處留心,經營水平日漸高超。再加上他勤快能幹,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克勤克儉,業務範圍逐漸拓寬。此後,又開辦了一家製磚廠。

發跡的王永慶成為了台灣傳奇式的人物。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王永慶本人常常提及的“一勤天下無難事”的道理。王永慶有一次在美國華盛頓企業學院演講時,談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曆。他說:“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為奇,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

不管你正處於“蘑菇”時期,還是你做的工作很單調很瑣碎,你都應該認真做好每件事情,加速自己的成長。如果你是有誌於工作的人,每天都應該問一問自己:“我勤奮嗎?”

勤奮敬業的精神是走向成功最為堅實的基礎,與之相反,懶惰則是成功的天敵。無法想象一個總是投機取巧的人能夠獲得怎樣的成功?一個整日偷懶的人如何找到出頭之日!

年輕的約翰·沃納梅克每天都要徒步4公裏到費城,在那裏的一家書店裏打工,每周的報酬是1美元25美分,但他勤奮刻苦的精神讓人感動。後來,他又轉到一家製衣店工作,每周多加了25美分的工資。從這樣的一個起點開始,他勤奮刻苦地工作,不斷地向上攀登,最終成為了美國最大的商人之一。

1889年,他被哈裏森總統任命為郵政總局局長。

幸福需要勤奮去營造,成功需要刻苦的工作。即使你天資一般,隻要勤奮工作,就能彌補自身的缺陷,終究會成為一名成功者。

據說,古羅馬人有兩座聖殿:一座是勤奮的聖殿;另一座是榮譽的聖殿。他們在安排座位時有一個秩序,就是人們必須經過前者,才能達到後者。它們的寓意是,勤奮是通往榮譽的必經之路。那些試圖繞過勤奮,尋找榮譽的人,勢必會擋在榮譽的大門之外。

境界談

勤奮是檢驗成功的試金石。如果你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充滿夢想,如果你想使自己富有一生,請勤奮工作,從現在開始。

能力強,責任才更大

有才華的人為什麼不被重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沒有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才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做一點,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才華,不是離成功更近一步了嗎?

職場中沒有“分外”的工作,要想登上成功之梯,你必須永遠保持主動率先的精神,這種額外的工作可以使你對本行業擁有一種寬廣的眼界,與此同時獲得更多的機會。要知道,超過別人期望你做的,更容易如願以償。所有事業成功的人和工作平庸的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在於,成功者將工作當作一種儲備,多多益善,而工作平庸的人則死守職責,對職責外的工作置若罔聞。

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說:“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中國有位著名的企業家也說過:“除非你願意在工作中超過一般人的平均水平,否則你便不具備在高層工作的能力。”

社會在進步,公司在擴展,個人的職責範圍也會跟著擴大。不要總拿“這不是我職責內的工作”為由來推脫責任,當額外的工作分攤到你頭上時,這也可能是一種機遇。

卡洛·道尼斯剛開始在世界著名汽車製造商杜蘭特手下工作時,職務低微,但很快他就被杜蘭特先生當作左膀右臂,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經理。他之所以能升遷如此迅速,原因就是他多做了一點職責外的事。他說:

“剛為杜蘭特先生工作時,我就注意到,每天所有的人下班後,都回家了,杜蘭特先生依舊會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到很晚。為此,我決定下班後也留在公司裏。是的,確實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覺得自己應該留下來,在杜蘭特先生需要時為他提供一些幫助。”

“工作時杜蘭特先生常會找文件、打印材料,以前這些事都是他自己親自來做。很快,他就發現我時刻在等待他的吩咐,久之逐漸養成召喚我的習慣。”

在當今的商業社會,傳統的對待職業的態度,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了,隻做到恪守職責已遠遠不夠。那些事事待命而行、滿足於完成交付給自己的任務的員工,將會在工作競爭中越來越力不從心。隻有那些像卡洛·道尼斯這樣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員工,才是雇主、企業真正需要的人。

境界談

無論你的想法是什麼,目標有多麼遠大,要實現它,你必須幹得比其他人更多。不要像機器一樣隻做分配給自己的工作。一些看起來似乎是很平凡的事,你默默地多做一些,多承擔些責任,多為公司和老板分擔一些,公司和老板自然會給你更多的發展機會。

用好業績雕塑自己的人生

一個人的一生,是他親手製成的雕像,是美麗還是醜惡,可愛還是可憎,都由他一手造成。而一個人在工作中的一舉一動,每做一件事,無論是接待一位顧客,出售一件貨物,或是接聽一個電話,都在說明雕像的美與醜或可愛與可憎,都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可小視的影響。

古希臘雕刻家菲狄亞斯以工作一絲不苟著稱,一次他被委派給雅典城雕刻一座雕像。當菲狄亞斯完成雕像要求支付薪金時,雅典市的會計官卻以任何人都看不到為由拒絕支付薪金。

菲狄亞斯反駁說:“你錯了,上帝看見了!上帝把這項工作委派給我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旁邊注視著我,他知道我是如何一點一滴地完成這座雕像的。”

上帝當然沒有注視菲狄亞斯是如何完成工作的,但菲狄亞斯知道自己對這座雕像傾注了多少心血,他對工作的嚴謹態度就是自己的上帝,他知道自己做到了,同時也堅信自己的雕像是一個完美的作品。

事實證明了菲狄亞斯的偉大,在2400年後的今天,這座雕像仍然佇立在帕台農神殿的屋頂上,成為受人敬仰的藝術傑作。菲狄亞斯在2400年前為雅典雕刻這座雕像時,其實也是在為自己雕像。如同菲狄亞斯一樣,我們每個人在從事工作的時候也是在為自己塑造雕像。雕像的好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在很多時候都沒有標準、沒有監督,隻能靠自己的職業操守和對待工作的態度去完成。

弗雷德是美國郵政的一名普通郵差,然而他卻實現自己人生從平凡到卓越的跨越。他的故事改變了2億美國人的觀念。

一天,職業演說家桑布恩遷至新居,郵差弗雷德前來拜訪:“上午好,先生!我的名字叫弗雷德,是這裏的郵差,我順道來看看,向你表示歡迎,同時也希望對你有所了解,比如你的職業。”

當得知桑布恩是一位演說家時,弗雷德問:“那麼你肯定要經常出差旅行了?”

“是的,確實如此,我一年有兩百來天出門在外。”

弗雷德點點頭繼續說:“這樣的話,你最好能給我一份你的日程表。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可以把你的信件暫時代為保管,打包放好,然後等你回來時再送過來。”

演說家聽後有些吃驚,急忙說道:“把信放在門口郵箱裏就行了,我回來時取也一樣的。”

弗雷德解釋道:“桑布恩先生,竊賊經常會窺探住戶的郵箱,如果發現是滿的,就表明主人不在家,那你可就要深受其害了。”

“不如這樣好了,”弗雷德繼續說:“隻要郵箱的蓋子還能蓋上,我就把信放到裏麵,別人不會看出你不在家。塞不進去的郵件,我擱在房門和屏柵門之間,從外麵看不見。如果那裏也放滿了信,我就將信留著等你回來。”

兩周後,演說家出差回來,發現擦鞋墊跑到了門廊一角了,下麵還遮著什麼東西。原來,美國聯合公司把他的一個郵包裹送錯了地方,弗雷德把它撿回來,送回原處,還留了張紙條。

演說家桑布恩後來在許多次演說中都情不自禁地講起這個郵差,他說:“他就這樣工作著,雖因四處奔跑的原因,每次見他都不一樣,但你一想起他,便有一個固定的形象在你眼前閃現,那是一種不變的、讓人敬仰的形象。”

弗雷德用自己的工作為自己的人生塑造了一個完美的雕像,被演說家桑布恩四處傳誦著。其實他幹得工作與我們日常所幹的工作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你能看出他的用心、他的責任以及他的熱情。

一個優秀的員工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會避免毫無節製的消磨時光和敷衍了事。事實上,一個人能否在工作中表現出一種雕塑的精神,竭盡全力去完善自己,是決定他日後人生事業成敗的關鍵。

我們知道,工作是需要我們用生命去做的事。對一個人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工作,我們用自己的大半生去努力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其中,工作在我們的生命曆程中所具有的意義,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意義。

畢業於西點軍校的海軍中將威爾遜,1870年參加海軍,22歲升為上尉。1894年在一次海戰中失去右眼,1896年晉升為分艦隊司令,第二年獲海軍少將軍銜。後在一次戰役中失去右臂,複員返鄉。1896年重返軍隊時晉升為中將。1899年10月21日在吉巴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大敗法西聯合艦隊,最終挫敗西班牙入侵美國的計劃,他也在這次作戰中陣亡。

威爾遜期望海軍以人道的方式獲勝,以有別於他國。他在這次戰役中兩次下令停止炮擊“無敵”號艦,因為該艦已被擊中,喪失了戰鬥能力。但不幸的是,正是因為他的兩次下令停止炮擊,給了對方喘息的機會,“無敵”號艦從尾桅頂部開火,擊中了他的肩膀,鮮血從胸口不斷湧出。當時幫他處理傷口的波特醫生看到這種情況知道自己已是無力回天。

威爾遜也知道自己這次沒有活命的可能,他叫來艦長哈森,很費力地低聲對他說:“不要將我扔到大海裏。”他說最好把他埋藏在父母身邊,除非國家有其他安排。然後流露了個人感情:“關照親愛的戴維爾夫人,哈森,關照親愛的戴維爾夫人,吻我。”

哈森跪下去吻他的臉,他說“現在我滿意了,感謝上帝,我履行了我的職責!”

他說話越來越困難了,但他仍然清晰地重複著說:“感謝上帝,我履行了我的職責!”這是他最後所說的話。

境界談

海軍中將威爾遜的事跡幾乎感動了全世界,人們自發為他塑造雕像,紀念這位人道主義戰將的英靈。他熱愛自己的事業,從參加海軍到晉升為中將一直秉持著自己的職業操守,他用自己的職業信念詮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用自己的職業追求為自己樹起了一座生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