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reference_book_ids":[7337514909523004478,7107503072158419981,7337514901591559230,7329815779082259518,7298982705646013452,7329782912742591550,7294567284876512294,7337514990791822398,7316123650665483300,7337581059103525950,7337514907253886014,7078188293409475614,7340577597308275774,73164606145141176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5,"start_container_index":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1},"quote_content":"《國語》reference_book_ids":[7302008800163138569,7316123635243027493,7332311476851444798,7316124678311906319,7316427313464216626,7312742118751996966,729895784075913114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3,"start_container_index":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9},"quote_content":"《離騷》reference_book_ids":[7314165326545947685,7339781088899779646]}],"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圍爐夜話》reference_book_ids":[7307230273320520756,7314189849097931776,6994368330224110605,6838936298770664456,7316100902186650661,6959122730671148045,7225560259958410243,7267090242492959779,7294567286264826891,7345722451118017598,7257371396949412919,7236256842358197252,7330836892943928382]}],"1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寓圃雜記》reference_book_ids":[7332312877996461118,7298994772767673344,7316107388765867060]}],"1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2,"start_container_index":1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8},"quote_content":"《兄弟》reference_book_ids":[73018738389066742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生在世,凡事如走鋼絲繩,關鍵在於把握好平衡的度。否則不是掉在左邊,就是掉在右邊,能走到終點的,都是適度平衡的優勝者。為官、經商、做事都是如此。
笑麵人生,迎接希望
達爾文曾說,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著你從危險峽穀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清晨起床,覽鏡自診,衝著鏡子裏的自己做個鬼臉,調皮地眨眨眼,或泛一絲愜意的微笑,頓感心情舒暢。一夜的休息,身心完全放鬆,一個微笑調動起了全天的情緒。輕鬆的笑容,開始一天的生活,歡快的翅膀,如沐春風。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當你心事重重、心情沉鬱,或滿目憂傷的時候,一個陌生人,尤其是異性,衝你一笑,哪怕是一個很清淺的微笑,你會覺得心情驟然放鬆,迅速鬆弛,那緊張與壓抑在減緩,在變淡,也許煙消雲散。
我們經常用笑來調劑生活。弗洛伊德認為,社會上的“清規戒律”太多,約束禁止人們去“胡說八道”,隻好開個小調(即開玩笑,講笑話,亦即詼諧)來緩解所造成的壓抑。
生活中,我們時時接觸各種幽默、笑話,各種悲喜故事片,每每欣賞完畢,我們會覺得恬淡、自然、愉悅、舒適,同時也會感到生活的滋味,我們可因此而笑得前仰後合,也可因此而手舞足蹈,隻因為快樂。不論是相聲大師絕倫的語言,舞台小醜的滑稽表演,藝術家的精美雕刻,還是電影或戲劇的悲喜結局。
人生是個大課堂,各種各樣的知識擺在你麵前,任你吸收任你挑選,在這座寶庫裏你可以取己所需;人生好似一張白紙,尚待描摹噴繪,你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走出一條成功的軌跡;人生又如一杯白開水,你既可細品,亦可按己要求,或泡上毛尖龍井,或衝兌牛奶,或加入咖啡……
不論前路如何,我們都要笑麵人生。
笑麵人生,我們要樂觀豁達。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們承受過多的重負;複雜多變的社會現狀,往往又給我們帶來種種挫折和磨難。要想立足生存,要想長足發展,若無樂觀,則極易消沉自己,磨蝕銳氣,百無一用;若無豁達,則會自縛手腳,自我囚禁,難得片刻閑暇,為己所累。因而,積極向上、虛懷若穀實為生存上上之道。
笑麵人生,要有快樂的心境。麵對任何困難和挫折,付之一笑,工作的壓力和學習的煩惱都隨心情舒暢而煙消雲散。晨起跑跑步,打打拳,踢踢腿,時時邀約三五好友或互暢心曲,或下棋看戲,或遊泳釣魚,或登山涉水。放鬆心情,放飛心靈,學會調解,何憂之有?
笑麵人生,要學會欣賞。王永彬《圍爐夜話》雲:“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因而,保持一種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世間萬物,你會發覺生活異常美好。小則草芥微蟲,大到宇宙蒼穹,皆有其靈妙之處,皆有清新可言。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影視小說,各有各味,各有所長。
境界談
笑麵人生,人生會更樂觀瀟灑;笑麵人生,人生會更絢麗精彩;笑麵人生,人生會更自由豪邁。
堅持原則,活出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都有自己為人處世之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能為別人的一席話而改變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老頭帶著兒子牽著驢去趕集,驢馱著一袋糧食。他們剛出門不遠,道邊便有人對老頭說,“你真傻,為什麼不騎著驢呢?”於是,老頭便騎上了驢。可走不多遠,又聽到道邊有人對他說,“這老頭心真恨,他自己騎著驢,讓兒子走著。”老頭聽後,趕緊從驢上下來,讓兒子騎了上去。
可又走沒多遠,又有人對他們說:“這個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騎驢,讓老人走著。”
兒子一聽,趕快下了驢,讓老頭上去。沒走到集上,又有人對他們說:“這兩人心真壞,讓驢馱著東西,人還騎上去。”
老頭不得不又從驢上下來,連驢馱的糧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老頭沒有主見,一味聽信他人之言。故事到這兒肯定還沒完,指不定過一會又有人笑他們傻,放著驢不用,人卻背著糧食,再過一會還會有人說他們傻,放著驢不騎。總之,人沒有主見,永遠也不得安寧。
無獨有偶,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他拿到市場上去展出。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作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臨摹了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畫家再取回畫時,他發現畫麵又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筆畫,如今卻都換上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所謂眾口難調,一味聽信於人者,便會喪失自己,便會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誠惶誠恐。這種人一輩子也成不了大事。他們整天活在別人的陰影裏,太在乎上司的態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
人各有各的原則,各有各的脾氣性格。有的人活躍,有的人沉穩,有的人熱愛交際,有的人喜歡獨處。不論什麼樣的人生,隻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礙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則。
境界談
隻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風格,就讓別人去說好了。正像旦丁說的那樣:“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
以人為鏡,照出自己的得失
行為是一麵鏡子,每一個人都在裏麵顯示出自己的形象。
小小的、薄薄的鏡子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經常用得著,它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發現臉上的灰塵,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但生活中還有另一類鏡子,我們的眼睛或許看不見它,很多時候甚至感覺不到它,但它確實每時每刻都存在,並如影隨形相伴在我們的左右。那就是人。古語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人作為自己和別人的鏡子,既可鑒己又可照人,這也許就是古人熱衷於“以人為鏡”的最好理由了。
唐太宗以魏征為鏡,看到了自己處理朝政時的得失,使自己頒布的政令更合乎民意,因而他能贏得天下太平,博得盛世美名。司馬遷因受宮刑,絕望至極,但他以古代的哲人為鏡,看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文王被拘,始有《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才寫《國語》……曆史上諸多不幸的偉人都能成就一番事業。司馬遷以他們為鏡,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希望與力量,從此,他發憤著書立說,以頑強的意誌,忍辱負重,終於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把偉人,成功者當作鏡子,可以讓我們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鼓勵我們前行,也可以讓我們接受他們失敗的教訓,工作上少走彎路。以人為鏡,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鄲學步,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用。以人為鏡,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人為鏡好處多,但要選對鏡子,選對自身有益之鏡,如若拿錯了鏡子,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要麼自卑,要麼自大。
德國著名的作家歌德有個比喻很形象:“行為是一麵鏡子,每一個人都在裏麵顯示出自己的形象。”確實,我們每個人也是自己的鏡子,別人通過我們的一言一行觀察、揣摩、了解並最終把我們定性和歸類,於是我們成了別人眼裏的好人、壞人、可信的人、不可信的人……別人如果覺得你真心誠意待他,他就會真心誠意地對待你;你待別人高尚,別人也會高尚地待你。這就是所謂的“鏡子效應”,人們對此有更為樸素和直接的認知:生活本身是一麵鏡子,你對它微笑,它也會對你微笑;反之,亦然。
境界談
其實,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作為我們的鏡子,可以借鑒。偉人可以為鏡,凡人也有值得學習之處,正麵人物值得借鑒,反麵人物也可讓我們自省。總之,以人為鏡,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此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不追求和向往美好,但老天好像就是要與人作對,總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布滿坎坷,總是不讓人一帆風順,各種各樣的挫折總是在人不經意間橫亙道上。意誌薄弱者遇到困難時,便心灰意冷,顧影自憐,整天精神萎靡,怨天尤人。而意誌堅強者,則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往往是越挫越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美國有一種家喻戶曉的美食叫“瓊斯乳豬香腸”,在它的背後有一段感人淚下的與命運作鬥爭的故事。該食品的發明人瓊斯原來在威斯康星州農場工作,當時家人生活比較困難,但他身體強壯,工作認真勤勉,也從來沒有妄想發財。可天有不測風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瓊斯癱瘓了,躺在床上動彈不得。親友都認為這下他這一輩子可交代了,然而事實卻出人意料。
瓊斯身殘誌堅,始終沒有放棄與命運作鬥爭。他身體雖然癱瘓,意誌卻絲毫不受影響,依然可以思考和計劃。他決定讓自己活得充滿希望、樂觀、開朗些,他決定做一個有用的人,他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他思考多日,最終把構想告訴家人:“我的雙手雖然不能工作了,我要開始用大腦工作,由你們代替我的雙手,我們的農場全部改種玉米,用收獲的玉米來養豬,然後趁著乳豬肉質鮮嫩時灌成香腸出售,一定會很暢銷!”
老天不負有心人,事情果然不出瓊斯所料,等家人按他的計劃做好一切後,“瓊斯乳豬香腸”一炮走紅,成為人人知曉、大受歡迎的美食。
天無絕人之路,生活丟給我們一個難題,同時也會給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瓊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堅信冬天之後有春天。他在困難麵前沒有低頭,沒有被挫折嚇倒,而是另辟蹊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充滿荊棘與坎坷,但生命是美麗的,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笑對坎坷。生活中我們不必去乞求也不可能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狂風暴雨隨時都有可能光臨。但隻要我們有迎接厄運的勇氣和胸懷,在打擊和挫折麵前不低頭,跌倒了再重新爬起來,將自己重新整理,以勇敢的姿態去迎接命運的挑戰,隻要我們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就能走出人生的輝煌。
境界談
直麵人生的挫折和壓力吧,因為它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迎接生活的挑戰吧,因為它的背後藏有成功的果實。
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有一天出門辦事,在一個路口碰上了堵車,耽誤了半天才過去。其實當時車並不算多,隻因為那兒的紅綠燈壞了,人們便互不相讓,爭著往前開,結果許多車橫在路中間,弄得誰都過不去。當時如果大家都能相互讓一下,可能早就都過去了,不至於堵半天。坐在車裏看著人們一個個怒目相向,互不相讓的樣子,想到以前看到的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曾和上帝談論天堂與地獄的問題。上帝對這個人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的房間。每個人看來都營養不良、絕望又饑餓。每個人都拿著一隻可以夠到鍋的湯匙,但湯匙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長,沒法把東西送進嘴裏。他們看來非常痛苦。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什麼是天堂。”上帝說。他們進入另一個房間,它和第一個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匙。但每個人都很快樂,吃得很愉快。因為他們互相用自己的湯匙舀肉去喂對方。
因為自私,人們不肯幫助別人,不肯為別人而犧牲自己的一丁點利益,結果卻是害人不利己,自己卻失去更多。其實,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為別人付出的同時,快樂和富裕便會進入你的心中;相反,如果困守在自設的真空中,不肯接受也不願意付出,那很有可能使自己窒息,很有可能像地獄的人們一樣,守著食物餓死。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隻螞蟻正在外麵閑逛,忽然一陣強風把它從地上卷了起來,吹到池塘裏麵去了,螞蟻因為不會遊泳,隻能在水裏奮力掙紮並大喊救命。
結果,一隻鴿子正好經過池塘,聽到喊聲:“救命啊!救命啊!”
鴿子停下來找,聽聲音從來哪來的。在水池中掙紮的螞蟻看見了鴿子,便拚命喊道:“我在池塘裏,快救命啊!”
鴿子看到池塘中快被淹死的螞蟻,趕忙叼了一片樹葉丟到了池塘中。
快被淹死的螞蟻使盡全身力氣,好不容易才爬上了樹葉,然後隨著樹葉慢慢地漂到池塘邊,這才算是撿回一條命。螞蟻心存感激地對鴿子說道:“謝謝你救了我,我一定不會忘記你!”
過了很久,一天螞蟻正在外麵尋找食物,突然看見森林裏一個獵人正在用槍瞄準樹上的一個小鴿子。它仔細一看,正是曾經救過自己的那一隻。
正在樹上休息的鴿子此時並沒有覺察到獵人要拿槍打它,正在咕咕咕咕地叫。
螞蟻不顧一切,快速爬到獵人腳上,狠狠地咬了一口,獵人疼得大叫,手中正在瞄準鴿子的槍掉在了地上,這一下驚動了鴿子,它嚇得立即飛走了。
這雖然是一個童話,但道理卻值得深思。不管何時,不管何地,隻要你肯付出,就能得到回報。隻有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才能在你陷入危機時得到別人的幫助。
境界談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生活中當你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本身就會體驗到快樂,因為付出也是一種快樂。為別人付出你的愛心,就種下一片希望,就會有碩果累累的一天,就能品嚐到豐收的喜悅。
懂得平靜的彌足珍貴
人生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因為他們隻能讀它一次。
有人曾說:“世界就像個圍城,城裏的人往外擠,城外的人往裏擠。”生活中的確如此,身居繁華都市的人,往往追求寂寞平靜的田園生活;而身在林深竹海的鄉人,卻又很是向往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
其實,平靜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囂吵鬧的都市中的人們,可能更懂得平靜的彌足珍貴。與平靜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麼不值得一提。平靜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滾滾波濤之下,不受風暴的侵擾,保持永恒的安寧。
心靈的平靜是智慧美麗的珍寶,它來自於長期、耐心的自我控製。心靈的安寧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經曆以及對於事物規律的不同尋常的了解。
人人向往平靜,然而,生活的海洋裏因為有名譽、金錢、房子等在興風作浪而難得寧靜。許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驅使,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一旦受到挫折,一旦得不到滿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裏有平靜可言?人們因為毫無節製的狂熱而騷動不安,因為不加控製欲望而浮沉波動。隻有明智之人,才能夠控製和引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才能夠控製心靈所經曆的風風雨雨。
是的,環境影響心態,快節奏的生活,無節製地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以及令人難以承受的噪聲等等都讓人難以平靜,環境的攪拌機隨時都在把人們心中的平靜撕個粉碎,讓人遭受浮躁、煩惱之苦。然而,生命的本身是寧靜的,隻有內心不為外物所惑,不為環境所擾,才能做到像陶淵明那樣身在鬧市而無車馬之喧,正所謂“心遠地自偏”。
一個人如果能丟開雜念,就能在喧鬧的環境中體會到內心的平靜。
有一個小和尚,每次坐禪時都幻覺有一隻大蜘蛛在他眼前織網,無論怎麼趕都不走,他隻好求助於師父。師父就讓他坐禪時拿一支筆,等蜘蛛來了就在它身上畫個記號,看它來自何方。小和尚照師父交代的去做,當蜘蛛來時他就在它身上畫了個圓圈,蜘蛛走後,他便安然入定了。
當小和尚做完功一看,卻發現那個圓圈在自己的肚子上。原來困擾小和尚的不是蜘蛛,而是他自己,蜘蛛就在他心裏,因為他心不靜,所以才感到難以入定,正像佛家所說:“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靈”。
平靜是一種心態,是生命盛開的鮮花,是靈魂成熟的果實。平靜在心,在於修身養性,平靜無處不在,隻要有一顆平靜之心。追求平靜者,便能心胸開闊,不為誘惑,坦蕩自然。
境界談
平靜是一種幸福,它和智慧一樣寶貴,其價值勝於黃金。真正的平靜是心理的平衡,是心靈的安靜,是穩定的情緒。
生活,需要用心去感受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生活也不例外,隻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去感受生活,就會少一份抱怨,多一份享受;就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快樂。
生活既是人的對手,也是人的朋友,你怎麼待他,他便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作為對手,生活經常會給你出個難題,在你前進的道路設置陷阱,但是隻要你用心對他,便能行走自如,便能征服他,把他變為你的朋友;作為朋友,隻要你笑對人生,他便會時常讓你嚐到生活的美好滋味,讓你體驗生活的快樂。總之,隻要用心生活,生活便會把你當作永遠的朋友。
用心生活,就要專心做事,就像獅子撲兔子,要全力以赴,更要像小鳥築巢時,埋首工作。專心做事的人,像是在從事一門藝術,他能看到生活中最美好的風景。一名農夫在偏遠農村待了一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那片土地,從來沒有去過大城市。當一位前去采訪的記者問他一輩子都住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沒有離開過大山,是否感到遺憾時,他回答說:“沒有遺憾,我每天都感到很快樂!”
生活是要用心靈去感受。用包容、豁達的心情看待生活,即使處於生命的低穀,也會覺察到人生的美好與幸福。
用心感受生活,就是要規劃自己的人生,並努力追求,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向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挑戰;就是充滿愛心,懷著一顆真誠的愛心去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就要品嚐生活的原汁原味,就要接受生活的所有賞賜,不能挑肥揀瘦,有所偏袒。有的人一生追求名利,終生為之而奮鬥。如果他“成功”了,那他也隻能體味到名利的滋味,但這絕不是生活的全部,絕不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事業的成功,剝奪了他與親人相處的時間,剝奪了他真正感受生活的時間,也剝奪了他人生的權利。有的人一生追求金錢,但最後窮得隻剩下錢了,因為錢,連親情、友情、愛情都失掉了,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古代哲學家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且不論這句話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正確與否,它對於生活是完全適應的。生活中的一切,不論是苦難還是芬芳,不論是煩惱還是快樂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都無法回避,無法挑選,隻能用心對待,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味到生活的美好滋味。正如有的人喜歡吃酸,但如果整天讓他吃酸的話,恐怕幾天下來他就要叫苦不迭,見酸後退了。生活也一樣,我們祈求天天交好運,但如果整天把自己泡在蜜罐裏,也就感覺不到快樂了。苦難是生活的調味劑,是幸福的襯托,用心生活,就不能回避苦難。
境界談
拿破侖曾經說過:“每個人都要學習專心致誌於自己的生活以期待在自己的人生沙灘上留下足跡。”要想不虛此行,要想今生無悔,就要用心感受生活,以豁達的態度麵對人生。
個性鮮明,與眾不同
休謨說過,一個人不論賦有什麼樣的才能,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才能,並且不形成適合於自己才能的計劃,那種才能對他便完全無用。
我們知道,雪花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兩朵雪花是相同的,你的指紋、聲音和DNA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肯定,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曆史上從來沒有完全像我們一樣的人存在過,但是我們怎樣與別人區別開來呢?那就要看我們的個性。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個性並不鮮明,因而大多數人往往庸庸碌碌,平平凡凡。
個性是什麼?個性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外表的總和,是與別人所不同的地方。一個人的服飾打扮、說話聲調、思想品格等等,這一切構成其個性。個性不等於別出心裁,如今的時代是個講求個性的時代。很多人為了突出自己的個性,在形象上大做文章,苦心孤詣地將自己打扮成另類,比如染五顏六色的頭發,穿大得驚人的衣褲,戴怪異的耳環等等,這不是個性。
品格是個性中最重要的部分,高尚的品格可以使你的個性變得美麗而誘人。高尚的品格,是從實際生活中鍛煉出來的。品格的力量在於支持你戰勝人生中的種種艱難險阻,甚至突破生理給你的限製,讓你的生命放射出異彩。品格賦予你鮮明的個性,賜予你偉大的事業。
對於個性,我們無法下結論說,什麼樣的個性一定好,什麼樣的個性一定差。但對於一個人,一定要有個性。西方有句名言:“性格即命運。”我們也可以說個性決定命運。沒有個性或者太過平庸的個性都不能有所建樹,因為這樣的人,不能把自己獨特品格表現出來,因而也就沒有任何過人之處。與此相反,個性鮮明的人,往往有所專長,成就不凡的事業。
沈從文是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別具一格,自成一家。其樸素平淡、純樸自然、深沉雋永、飽含靈秀的風格,令人讚歎不已。
文如其人,沈從文的個性也是淡泊名利、順其自然,這使他在苦難中站穩了腳跟。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被分配到曆史博物館工作,中斷了文學創作,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文物專家。
沈從文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當他被分配到曆史博物館時,館裏給他的工作是給文物分類寫標簽。這雖然是一種機械性勞作,沈從文卻自得其樂。他把這當作一項全新的事業,他對文物著了迷。他最珍貴的時間,改行使他必須一切從頭學起,為此,他簡化生活,甚至忘了下班。幾年後,沈從文以驚人的毅力,成為中國服飾史方麵的專家。
“文革”中,麵對狂飆颶風,沈從文十分灑脫。當時有人要焚燒他許多研究材料,沈從文並不感到憤懣,他無比鎮定與淡漠。淡泊的沈從文從平淡中走出輝煌。
境界談
人的一生,要能正確認識自己,最好別違心地做人,別戴假麵具,要能夠走進自己的精神家園,活出自己的個性。
點一盞心燈,照亮前方的路
有位老年盲人琴師,技藝高超,遠近聞名。他帶著一個盲童,以彈唱為生,四處漂泊。老琴師每彈斷一根琴弦,就在琴體上認真地刻下一道。有一天,老琴師終於彈斷了第一百根琴弦。他淚流滿麵地刻下了第一百道。因為老琴師的師傅在臨終前曾叮囑過他:當他彈斷第一百根琴弦、刻到第一百道的時候,便可以打開遺囑,按照遺囑中的藥方到藥店去買藥,用藥後定能雙目複明。
他帶著盲童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藥店。出乎意料的是,藥店的夥計大惑不解地說:“遺囑中一個字也沒有,隻是一張白紙。”老琴師驚呆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盡管他明白了自己師傅的一片苦心,可是那支撐著生命的精神支柱卻徹底崩潰了。不久,老琴師便去世了。
老琴師在去世前,用盲文在那張原來無字的遺囑上給盲童寫下了自己的遺囑:“我的生命可以告訴你:要戰勝客觀環境,首先要戰勝自己。人的生命不僅需要物質力量的支持,而且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
光陰似箭,當年的盲童已是一位技藝更加高超、名聲更加顯赫的老者。他在珍藏了數十年的遺囑上又用盲文補充道:“希望、信念和目標引導著光明和生存,絕望和頹廢引導著黑暗和死亡。”
遺囑上的藥方是老琴師的希望,是他生存的寄托,是他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前進的方向,而一旦這盞明燈熄滅,生存的希望便化為泡影,生命便不複存在。我們的生命中,正是因為有了精彩紛呈的希望、目標,才能有精彩紛呈的生活。沒有了它們,生活也就沒有了意義。希望是我們的心燈,它照亮了我們的前程,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希望可以讓我們活得更精彩,可以讓我們超越一切。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了一項實驗,在某中學新生開學的第一天,他在其中的一個班宣布:你們是精選出來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之後他再也沒有露過麵。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密切關注著這些學生。十幾年追蹤研究得出了驚人的結果,這一個班的學生確實如他所說的那樣,個個出類拔萃,有的成為科學家,有的成為政治家。
心理學家的一席話讓班裏的學生看到了希望,獲得了自信,於是他們便為心中的這個希望奮鬥著,最終他們成功了。他們哪裏知道,正是希望這盞心燈指引了他們前進的方向,讓他們明確了自己奮鬥的目標,才在人生的道路中少走了許多彎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
境界談
人生不是苦旅,點一盞心燈,人便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與快樂;點一盞心燈,能讓人看清成功之路上的每一個機會,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最終走向成功。
點一盞心燈吧,朋友!
讚美是心靈的催化劑
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深處最大的欲望,莫過於受到外界的認可與讚揚。”世間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讚美讓人感到溫暖,感到舒暢;讚美能讓人產生力量,增加自信,讚美是心靈的催化劑,讚美甚至能延年益壽。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隻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多活兩個月。”
自私是讚美的天敵,在渴望得到別人讚美的同時,我們應該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讚美別人。讚美別人是豁達容人的一種表現,既能給他人帶來快樂,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對別人的一聲讚美,不僅會讓別人信心百倍,心情舒暢,而且自己也會感受到快樂氛圍。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卡耐基去紐約一家郵局寄信,發現那位管掛號信的職員對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煩,便下決心使他快樂起來。於是,他開始尋找這位職員值得欣賞的地方。輪到卡耐基發信時,他雙眼注視著那位職員,很誠懇地對他說:“你的頭發太漂亮了。”那位職員抬起頭來,驚訝地看著卡耐基,臉上出現一絲快樂的微笑。於是他開始和卡耐基愉快地交談起來。
離開郵局後,有人問卡耐基為什麼那樣做。卡耐基說:“什麼也不為。如果我們隻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而不願為別人付出一句讚美,給別人帶來一點快樂,那也無法讓別人感到我們的真誠。如果一定要說我想得到什麼的話,那就是一種無價的東西,一種永遠給我帶來滿足感的東西。”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總統柯立芝性格沉穩,不愛多說話,更不輕易讚美別人。但有一次卻出現例外。他對身邊的女秘書說道:“你今天穿的衣服太漂亮了,你看起來又年輕又美麗。”此話一出,女秘書的臉立即紅了起來,但她還是非常高興地說了聲“謝謝”。從此以後,女秘書對工作更是努力和出色。這不正是讚美的力量嗎?
金庸先生曾經說過:“世上本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好人也有人說他壞,壞人也有人說他好。”的確,好人有優點也有缺點,而壞人也有值得讚美的地方,隻要你真心想去讚美別人,人人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若是覺得人家長得美,學問好,或是衣服漂亮,稱讚一下又何妨?美言一句三冬暖,你的一句讚美,可能給別人帶來巨大力量和勇氣。史瓦布說:“我最可貴的一項資產就是我具備了引發屬下熱誠與衝動的能力,而要想鼓舞一個人善盡其材,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給他們讚美和鼓勵。”
境界談
如同藝術家把美帶給別人的同時自身也感到愉快一樣,讚美不僅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極大的愉快,它給平凡的生活帶來了溫暖和快樂,把世界的喧鬧聲變成了音樂。請記住:給活著的人獻上一朵玫瑰,比給死者送去豪華的花圈要好得多。
愛心換得滿天星
《聖經》中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是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人生最值得珍藏的東西。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沒有愛,人就無法生存。外國有一句名言說,愛是萬能的。的確,擁有了愛,便能擁有一切,包括財富和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看見自家門口坐著三位陌生的老人,便上前同他們打招呼:“你們餓了吧,快進屋吃些東西,暖和一下吧!”
“你家男主人在嗎?”老人們問道。
“他出去了,不妨事,你們進來吧!”女人說道。
“他不在,我們就不進去了,等他回來吧!”三位老人說。
晚上,丈夫回家後,女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他。丈夫說:“快去告訴他們,我回來了,請他們進來!”
於是,女人再次出去請三位老人進屋。可他們還是不肯進來。一位老人說:“我們不能一塊進屋。”女人奇怪地問道:“為什麼呢?”一位老人指著另外兩個同伴說:“我們三個分別叫財富、成功和愛,我們隻能一個到你們家去,你和家人商量一下,需要哪一個。”
無奈,女人隻好又回屋請示丈夫,丈夫聽後十分高興,連忙說:“我們肯定要邀請財富老人啊,快讓他進來吧!”妻子則說:“為什麼不邀請成功呢?”在一邊一直保持沉默的兒子插話道:“為什麼不請愛進來呢,那樣我們家將會充滿愛。”“那就聽兒子的吧,”丈夫對妻子說。
就這樣,女人出門把愛請了進來,可她回頭一看,卻發現另外兩位老人也跟著進來了,她驚喜地問道:“你們怎麼也跟著進來了啊?”老人們答道:“哪裏有愛,哪裏就有財富和成功!”
愛是美好的,但最偉大的愛是無私的,在渴望得到別人的愛的同時,也應該擁有一顆愛心,學會為別人付出愛。愛把寬容、溫暖和幸福帶給了親人、朋友、家庭、社會和人類。當我們為別人付出一點愛的時候,自己也會得到愛的滿足,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這種滿足和快樂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波動,反而會在時間的醞釀中,越來越甜蜜,越來越醇厚。
一個詩人和女友出去散步,看見道邊坐著一個乞討的老婦人,讓人可憐。女友於是便想給她點錢,詩人對女友說:“更需要給她的心靈送點東西,而不是一丁半點的施舍。”女友感到不解。
第二天,詩人出去散步時,手上拿了一朵玫瑰花。當他走到老婦人麵前時,彎下身子,雙手把花送給了老婦人。老婦人站了起來,伸出雙手,握住詩人的手,激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接下來的幾天,詩人和女友出去散步時,便沒再看見老婦人。後來老婦人終於又回來了,和以前一樣坐在那裏乞討。
女友問詩人道:“她前幾天為什麼沒來啊,她怎麼過日子啊?”詩人語重心長地答道:“玫瑰花。”
詩人送給老婦人的哪裏是玫瑰花啊,分明是一顆熱熱的愛心,正是這顆愛心,讓老婦人感到了人間的溫暖,幸福地度過了好幾天,因為詩人的愛而讓她感到生命更加充實。
境界談
富蘭克林說:“希望被愛,就要先愛人,而且讓自己變得可愛。”愛能讓社會變得溫暖,能讓荒原變為綠洲。隻要人人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理解是一座舒心橋
理解是什麼?亨利·福特說過,如果說成功有任何秘訣的話,那這個秘訣就是存有這樣的能力:了解他人的觀點,從你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的同時,也從他的角度看問題。
理解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是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使人際關係變得更融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理解是一座舒心橋,因為有了它,社會少了許多爭吵和誤解。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曾經說過:“如果說成功有任何秘訣的話,那這個秘訣就是存有這樣的能力:了解他人的觀點,從你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的同時,也從他的角度看問題。”
事實上,我們常常忽視這一點,常常各持己見,互不寬容,結果產生了種種的衝突和矛盾,既影響了事業的進展,也破壞了一天的好心情。所以,要想讓生活充滿歡樂,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學會理解別人,學會做出讓步。隻有對別人好,才能換得別人的理解。不能理解別人的結果就是苛求別人,這樣的人會失去許多人生的摯友、事業的夥伴。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他的善解人意,就為他帶來了白玉無瑕的美名。
抗戰勝利後,在上海一家小報的廣告中,出現了一條“藝人梅蘭芳賣畫”的字樣,顯然,是有人在冒梅蘭芳之名賺錢。對這種惡劣行為,梅蘭芳的朋友們都十分氣憤,紛紛準備去那家小報興師問罪,並準備找出那個冒名者,狠狠教訓他一通。
梅蘭芳卻勸阻了他們,他對朋友們說,這個冒名者想賺錢不假,但通過賣畫來賺錢,想必也是有點本事的,估計也是個讀書人,隻不過命運不濟罷了。
朋友們從側麵了解了一下冒名者的來曆,果然同梅蘭芳所預料的一樣。無獨有偶,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也有這樣的寬大胸懷。
畢加索對冒充他作品的假畫毫不在乎,從不追究,最多隻是把偽造的簽名除掉。有人不解地問他為什麼這樣,畢加索說:“作假畫的人不是窮畫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為難,窮畫家朋友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再說,那些鑒定真跡的專家們也要吃飯,那些假畫使許多人有飯吃,而我也沒有吃虧,為什麼要追究呢?”
梅蘭芳和畢加索都是偉大的,都是聰明的,正是他們的理解,才使許多人得以生存。他們沒有因為理解、寬容別人而失去什麼,反而讓人更加敬重他們,而他們自己也落得一個好心情又何樂而不為呢?
境界談
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理解是偉大的,它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增進了友誼,避免了無意義的爭端,理解是一座舒心橋。隻有理解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理解既給別人帶來快樂,也讓自己免受煩惱之苦,可謂既利人又利己。
理解萬歲!
品味生活的幸福
幸福是世界節奏的一瞬間,是生命振子擺動的兩極之一。要停止那個擺,除了破壞它就沒有其他辦法。
爸爸問女兒:“你幸福嗎?”女兒答:“幸福。”
爸爸讓女兒試著舉例,女兒說:“比如現在呀。”當時晚飯後,他陪女兒一起登上樓頂,仰臥觀天上的星星。這隻是一件平常的小事,我們差不多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類似的經曆,都有這樣的無數幸福時刻。
爸爸讓女兒再舉例,女兒說比如媽媽愛用茶葉水洗枕頭,每每睡覺時都有淡淡的茶葉香味。還有媽媽在剛刷完油漆的屋子裏放些菠蘿,風兒一吹整個屋子就充滿了芳香的菠蘿味了。
這些本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誰也無心去在意這些,可我們卻難得有這樣的幸福體會,隻能到遙遠的童年去尋找這樣的感動。
這段故事是在收音機中聽到的,聽完之後,萌生了一種感動。生活中原來時時刻刻充滿了幸福,這幸福來自於生活的細枝末節,隻有用心去品味,幸福同樣有色香味,同樣可觀可聞可吃可品。
朋友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欲離婚的女子厭煩了現有的瑣屑生活,但她一直對其外祖母的幸福和諧生活充滿好奇。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打開了外祖母的日記,原來裏麵記錄著外公為她洗了多少衣服,吻過她多少次,洗過多少次腳……相信任何人讀到此處都會吃驚,原來生活中的瑣屑小事便是幸福的源泉。
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瑣碎之事點綴而成的,在這根線上的點點滴滴都融彙著幸福的紐扣。細品著細瑣的每一點每一滴,你都會覺得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品味生活要多想些美好之處。因為生活畢竟不是隻有鮮花,時時充滿陽光。我們要想成功地走出鬱悶和哀愁,就要多思考生活中美好的一麵,從中品味幸福。比如下班了,妻子做好可口的飯菜,這就是一種幸福,不要因為她時常埋怨而自悔自惱,也不要因為她的心胸褊狹而自怨自艾。再如,生病了,同事都拿著禮物來看望你,應該感到他們對你的關心,而不能過多考慮他們是否懷有其他目的。
一滴水珠可以照見太陽的光輝。品味生活的幸福是從小處著眼,不要因為事情小而忽略了別人對你的關愛。你上班遲到了,同事幫你打掃了地板,擦幹淨了桌子;下雨了,有人將傘伸到你上麵的領空與你共享;當你向朋友借錢,哪怕發生屠格涅夫《兄弟》中的“我”遇乞丐的情景也無所謂。所有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值得我們深深地懷戀,讓我們感動。
收獲與付出往往成正比。我們在品味別人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時也要想到去給予。其實,給予別人快樂也是一種幸福。給予幸福,你就會收獲幸福,因為你為自己創造了幸福。
境界談
生活是被幸福包裹著的,隻要我們用心去品味,我們就會時時感受到幸福時光。
智者忍一時,退一步
生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裏,和別人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磕磕碰碰,出現點摩擦,在所難免。此時,如果仇恨滿天,得理不饒人,後果隻能是兩敗俱傷,魚死網破,而如果采取忍讓之道,則會“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哪個更劃算,不言自明。
中國曆史上,凡是顯世揚名,彪炳史冊的英雄豪傑,仁人誌士,無不能忍。人生在世,生與死較,利與害權,福與禍衡,喜與怒稱,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國家,都離不開忍。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業上非常成功的企業家、金融巨頭亦將忍字奉為修身立本的真經。因而,忍是修養胸懷的要務,是安身立命的法寶,是眾生和諧的祥瑞,是成就大業的利器。
忍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忍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忍講究的是策略,體現的是智慧。“弓過盈則彎,刀過剛則斷”,能忍者追求的是大智大勇,絕不做頭腦發熱的莽夫。
忍讓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法寶。忍讓之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故事。楊翥的鄰居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說是被楊家偷去了。家人氣憤不過,把此事告訴了楊翥,想請他去找鄰居理論。可楊翥卻說“此處又不是我們一家姓楊,怎知是罵的我們,隨他罵去吧!”還有一鄰居,每當下雨時,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積水放到楊翥家去,使楊翥家如同發水一般,遭受水災之苦。家人告訴楊翥,他卻勸家人道:“總是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
久之久之,鄰居們都被楊翥的寬容忍讓所感動,紛紛到他家請罪。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翥家的財產,鄰居得知此事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難。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本名重耳,未登基之前,由於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殺,隻好到處流浪。
有一天,他和隨從經過一片土地,因為糧食已吃完,他們便向田中的農夫討些糧食,可那農夫卻捧了一捧土給他們。
而對農夫的戲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農夫。他的隨從狐偃馬上阻止了他,對他說:“主君,這泥土代表大地,這正表示你即將要稱王了,是一個吉兆啊!”重耳一聽,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氣,還恭敬地將泥土收好。
狐偃身懷忍讓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場難堪,這是胸懷遠大的表現。如果重耳當時盛怒之下打了農夫,甚至於殺了人,反而暴露了他們的行蹤,狐偃一句忠言,既寬容了農夫,又化解了屈辱,成就了大事。
忍讓是智者的大度,強者的涵養。忍讓並不意味著怯懦,也不意味著無能。忍讓是醫治痛苦的良方,是一生平安的護身符。
境界談
生活中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善於忍讓,寬宏大量,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處在這種境界的人,少了許多煩惱和急躁,能獲得更加亮麗的人生。
幸福隻在一念間
生活中人們的追求盡管千差萬別,然而本質都是對幸福的追求,隻不過是對幸福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認為有錢就是幸福,他們追求金錢;有的人認為有權就是幸福,他們便追求權力;有的人認為平安是福……19世紀西班牙小說家瓦爾台斯在《第四種權力》中說:“人是為了幸福被創造出來的。”幸福不歧視任何人,大多數人如果下定決心去過幸福生活,就一定能幸福。
有個老太太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傘店老板,小女兒當了染坊店的主管。於是老太太整天憂心忡忡。逢上晴天,她怕大女兒傘店的雨傘賣不出去;逢上雨天,她又擔心小女兒染出的布晾不幹。天天為女兒擔憂,日子過得很憂鬱,久而久之,愁出了一身的毛病。
後來一個聰明人告訴她:“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氣,下雨天,你大女兒的傘店會顧客盈門;而晴天你小女兒的布店又生意興隆,不論哪一天你都應該高興才是啊!”老太太一想,果真是這個道理,從此,老太太便整天笑容滿麵,再也不憂鬱了。
事情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同樣的天氣,心態一轉,憂愁就變成了幸福。其實,事情往往就這樣,感到不幸,是因為心態不正確,是因為我們排斥幸福,而不是事情本身帶有不幸。如果抱著抵觸情緒,即使幸福悄然降臨身邊,也會毫無覺察,與之失之交臂。
林肯說過:“大部分的人,在決心要變得更幸福時,就會有那種幸福的感覺。”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的根源是我們的頭腦,而不是口袋裏所藏的東西。所以說,幸福隻在一念間。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克塞克曾經提出感受幸福的九個步驟,值得我們借鑒:
(1)換一種心情看生活。把孩子的微笑當成珠寶,在幫助朋友中得到滿意感,與好書裏的人物共歡樂。
(2)控製你的時間。幸福的人確定大的目標,然後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一天寫300頁書是件很難的事,然而每天寫兩頁則非常容易辦到。這樣堅持150天,你就可以寫成一本書,這個原則可應用於任何工作。
(3)增強積極情緒積累。消極的情緒使人沮喪,而積極的情緒催人奮進。幸福的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努力消除消極情緒的過程。
(4)優待身邊的人。要學會很好地對待親近的朋友、配偶。能夠一下數出5個親密朋友的人,有60%的人比不能數出任何朋友的人更感幸福。
(5)麵帶幸福感。實踐表明真正麵帶幸福感的人,他們更感到幸福,經常歡笑更能在大腦中引起幸福的感覺。
(6)不要無所事事。不要把自己困在電視機前,要沉浸於能用你的技能的事情中。
(7)多參加室外活動是對付壓力和焦慮的良藥。對感到一定壓力的大學生做的調查表明,經常在室外鍛煉的學生情況要明顯好於不參加者。
(8)好好休息。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們仍留出一定的時間睡眠和享受孤獨。
(9)有信仰的人更幸福。有無信仰與幸福感的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
境界談
是啊,幸福本來就是緊隨生活的腳步,與生活相伴而生的,隻不過我們沒有仔細去體會罷了。如果我們的眼睛隻盯著那些不好的方麵,便會對幸福視而不見。如果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察角度,或許就是另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