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沉住氣,享受簡單人生(一)

《漁歌子》reference_book_ids":[715326497284633705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茶經》reference_book_ids":[7321966335951391806,7086679136437013540,7312746425236851763,7148737651426741262,7236253131133160509,7332312703576329278,7261897841277144099,7257081676759567423,7316123646475373620,7339782152084540478,6888275441732291592,7374644095207083033,7294112494027541542]}],"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飛鳥集》reference_book_ids":[7046696646154931236,7290400617502084154,7111157667728460814,7267077383868386323,7229919837101755430,7282605768396770343,726710888075939333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急速的生活節奏中,麵對人生曆程突現的波折與崎嶇和波濤洶湧般的挑戰,擁有開闊的胸襟與坦然的心態,必能平和從容,波瀾不驚,決勝於千裏之外。簡單是一種完美的生活態度,是一種人心演繹的境界。經曆人生的冗雜與繁複、過濾與沉澱之後,凝就的是一份簡單哲理的精髓。

品茶品出人生的滋味

中國人喜歡喝茶,茶是中國的第一飲料。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就把茶葉當作禮物送給途經的各國。茶葉與咖啡,是世界兩大飲料。咖啡,初時尚甜,一會兒變淡、澀,甚而苦,而且還須有牛奶與糖做伴。茶則相反,無須陪襯,先澀,繼而甘、醇。東西方文化之異同,也在此吧?

年輕人喜歡喝茶,因為茶比任何飲料都解渴。烈日當頭,口渴難耐時,端起一碗涼茶,一飲而盡,是何等愜意,何等痛快!老年人喜歡喝茶,因為他們能從中品出人生的滋味,茶能讓他們回憶起往昔的酸甜苦辣。

茶如人生,聞之香味撲鼻,入口則是苦的,但仔細品味,卻又有一股香甜之氣從口至舌,至喉,至嗓,久久縈繞。

茶有紅茶、綠茶、花茶之分。綠茶消熱解暑,適宜夏季飲用;紅茶清香濃鬱,養氣清肺,適宜冬季飲用;花茶爽心,適宜於春秋天飲用。此外,中國名茶如雲,知名的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羅春等等。

巴利說:“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飲而盡,會提早見到杯底。”所以喝茶重在品,如能品出茶的種類便高出一般,如能品出茶的出處更是不凡,最是不凡者能從茶的輕淡厚重中品出茶出自何人之手,是年輕的小姑娘,還是年過半百的長者。飲茶重在那份情趣。泡一壺淡茶,靜坐看山,或獨步尋芳,慢慢揭開悠長的寂靜。喝著茶,對著山,對著樹,對著霧,春去也,秋去也,冬去也,連太陽的血色也褪盡了,品著苦澀後的香醇,驀然抬頭,似乎從中體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內涵。

喝茶又不能太過於講究。日本人喝茶講究茶道,據說完整的茶會有三段十八步,什麼“沐淋甌杯”,什麼“茶海慈航”,什麼“杯裏觀色”等等,不一而足。中國人喝茶不太講究,紫砂壺也可,瓷壺也行,玻璃杯可以,大粗碗照樣,中國才是真正懂得茶的國家。喝茶不能為茶所困,太過講究,否則,反而被束縛。

一部《茶經》,洋洋灑灑:什麼茶用什麼水,什麼水用什麼壺,什麼壺用什麼火……詳細得連日本人也叫絕,但隻有飽食終日的士大夫之流,才能斯斯文文參照實施,一般平民百姓,誰個去講“揚子江中水,雲峰頂上茶”?這一點日本人應該向咱們中國人學習。當然,中國人喝茶並非全不講究情調。如果你想要一種情調,那便去北京的老舍茶館。老舍茶館的氣氛,是仿古多於現實,瞎子說書外,還兼京劇坐唱,不但賣茶,還出售“茶文化係列”物品。那門樓、桌椅、杯壺,無不力求古色古香。

茶是一縷清風,令人安靜悠閑;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煩惱與悲苦。

境界談

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澱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但又不要太過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隻要能夠喝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釣翁之意不在魚

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比10服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整日生活在嘈雜的環境裏,很容易讓人身心疲憊、心煩氣躁,讓人增加心理負荷,從而有礙身心健康,誘發胃潰瘍、高血壓、心髒病、腦血管意外等多種病症。所以,我們應該工作休閑兩不誤,在工作的同時,不忘給心情一個放鬆的機會。如果放長假,時間允許,你可以選擇去遠足;如果忙裏偷閑,那最好選擇釣魚,這既不會讓你太過勞累,又能讓你消除緊張的精神狀態,使你恢複良好的心境。

釣魚活動有動有靜,動靜結合,靜可以養神,可以讓人放鬆心情,心平氣和,使心靈得到陶冶;動則可以養形,讓人舒展筋骨,鍛煉身體。馬克思曾說過:“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比10服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釣魚時,手握魚竿,獨坐在釣魚台前,不需費盡心思,專等“願者上鉤”即可。這種意境,讓人心曠神怡,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早已拋到腦後,心情會一下子豁然開朗。所以說,釣魚可謂是修身養性,防治疾病和增強體質的最佳運動方式。堅持垂釣,不但可以陶冶性格,培養耐性,調劑生活,消除疲勞,能讓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讓人以旺盛的精力、充沛的體力再次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

佛家修身養性講究靜,認為靜可以“煉心,強體”,所以打坐是他們的必修課。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新來的小和尚夏天熱得受不了,一個勁地扇扇子還是汗流浹背,可他卻見自己的師父坐在蒲團上閉目養神,一點也不感到熱,似有涼風吹過。他便好奇地問:“師父,為何弟子感到這般悶熱,而你卻如此清涼?”師父笑著說道“心靜自然涼,心裏能放得下,不去想著熱,也就不感到熱了。”看來,“靜”字對修身、處世都是大有好處的。釣魚也講究一個“靜”字。釣魚時你要能耐得三分靜,有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鉤,要能夠冷看魚漂起伏靜觀竿梢顫動。如果你心浮氣躁,永遠也不會釣到魚,你必須忘我,你必須全身心放鬆,你必須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此時,你心如止水,似眠非眠,哪裏還有什麼名利、是非之爭啊?

釣魚講究一個火候,講究恰到好處,講究一點“中庸之道”,釣魚時竿提早了,鉤子還未被魚吃進嘴不行;提晚了,吃進魚嘴的鉤子又被吐出來也不行。而人生不也是如此嗎?隻有我們投入全部的熱情和希望,集中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從容追求沉著守候,才能適時抓住機遇,在生命的長河裏釣起人生的輝煌。此外,釣魚也能讓人起慈悲憐憫之心,眼見得活生生的一個生命,在自己手中泯滅,心中肯定會懺悔。生活中也需要有這樣一處心態,為人也講究一個“善”字。真正的釣魚之人,個個都有菩薩心腸。

釣魚不僅可以讓人忘卻煩惱,放鬆身心,而且可以鍛煉心性。脾氣急躁者釣不得魚,因為他們耐不得寂靜;心胸狹窄者釣不得魚,因為身旁的人釣到魚會讓他們嫉妒,讓他們心中起波瀾;貪婪吝嗇者釣不得魚,因為他們隻想釣到更多更大的魚,而不想下大魚餌,他們滿腦子是魚,最後卻釣不到魚。真正的釣魚高手,是不為釣魚而釣魚的人,他們圖的是個過程,是種體驗,正所謂“釣翁之意不在魚”。不管是薑太公垂釣,還是諸葛亮、羅斯福或達爾文在餘暇時去釣魚,都不僅僅是為了吃魚,而是為了修煉身心,為了鬆弛一下緊張情緒和有意磨煉毅力以及耐力,為了靜心休養。

境界談

朋友,整日奔波勞苦的你,不妨離開繁忙的都市,到郊外覓個好去處,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於和風暖日之中,執竿垂釣,親身體驗一下張誌和《漁歌子》詩中“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垂釣意境,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而在垂釣時的全神貫注,靜觀水麵魚漂的沉浮動靜,定會倍感心曠神怡,別有一番情趣,也大大地有益於你的身心健康。

忙中偷點閑

培根曾說過,肉體和精神的關係,似乎有一種平衡。在一方麵受損害,在另一方麵也會有反應。

現代人興忙,滿世界就聽到一個“忙”字。大人們忙賺錢,小孩兒也同樣身不得閑,就連離退休的爺爺奶奶輩也忙於發揮餘熱,或養身保健或吟詩作畫。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忙是自然要忙的。然而這絕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不僅需要工作,也需要休息,不僅需要忙碌,也需要休閑。我們不能無休止地忙,人生如果沒有休閑,就像一幅國畫擠滿了山水而不留一點空隙,缺乏美感。人生沒有悠閑,就不能領悟、體味、享受人生。所以忙碌中要學會偷閑。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休息之隸屬於工作,正如眼瞼之隸屬於眼睛。”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隻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盲目地去忙,連革命的本錢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沒有忙的意義了。我們崇拜陳景潤,但我們不讚成他那種不顧一切、廢寢忘食,以致英年早逝的生存哲學。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為了登山而登山,而著重在於攀登中的觀賞、感受與互動,如果忽略了沿途風光,也就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人們最美的理想、最大的希望便是過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個過程,不是忙碌一生後才能到達的一個頂點。

古人雲:“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應該有張有弛,也應該忙中有閑。人生就像條弦,太鬆了,彈不出優美的樂曲;太緊了,容易斷;隻有鬆緊合適,才能奏出舒緩優雅的樂章。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悠閑與工作並不矛盾。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時就全身心投入,高效運轉。放鬆時就放鬆,把工作完全放在一邊,不要總是牽腸掛肚,去釣魚、去登山、去觀海,想幹啥就幹啥。

其次就是工作休閑應該搭配得當,不能忙時累個半死,閑時又閑得讓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個小節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遊等。適時的忙裏偷閑,可以讓人適時從煩躁、疲憊中及時擺脫,為了更好地工作而積蓄精力。

境界談

總之,為了更好地工作,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學會忙裏偷閑,有時休息比工作更有效。

在水墨丹青中尋找樂趣

巴爾紮克說過,一位高明的畫家,不刻意照抄一個風景,他留給我們的就不僅是表麵形象,而是實質性的精髓。

生活中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人生道路上碰上點障礙在所難免,憂鬱、彷徨、煩惱、悲憤可能每個人都體驗過。如果你喜歡,你可以寄情於水墨丹青,讓這些充滿靈性的藝術瑰寶去撫慰你那傷痛的心。

“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寄情於水墨丹青之中,沉浸於那灑滿墨香的氛圍之中,筆走神龍,氣韻暢通,你的心胸會頓覺舒暢,感受藝術的同時也是更好地感受生命。

世界織布業的巨頭之一威爾福萊特·康,盡管事業非常忙碌,在他為事業奮鬥了大半輩子時,他總感覺到自己生活中缺了點什麼東西似的,於是他選擇了畫畫,每天從百忙中抽出一個小時來安心畫畫,不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他在畫畫上也得到了不菲的回報———多次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威爾福萊特·康在談起自己的成功時說,“過去我很想畫畫,但從未學過油畫,我曾不敢相信自己花了力氣會有很大的收獲。可我還是決定學油畫,無論做多大的犧牲,每天一定要抽一小時來畫畫。”

威爾福萊特·康為了保證這一小時不受幹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每天早晨五點前就起床,一直畫到吃早飯,威爾福萊特·康後來回憶說,“其實那並不算苦,一旦我決定每天在這一小時裏學畫,每天清晨這個時候,怎麼也不想再睡了。”他把樓頂改為畫室,幾年來他從未放過早晨的這一小時,而時間給他的報酬也是驚人的。他的油畫大量地在畫展上出現,他還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其中有幾百幅畫以高價被買走了。他把這1小時作畫所得的全部收入變為獎學金,專供那些搞藝術的優秀學生,“捐贈這點錢算不了什麼,隻是我的一半收獲。從畫畫中我所獲得啟迪和愉悅才是我最大的收獲!”

畫不僅可以愉悅人心,陶冶性情,還可以治病療傷。

美國有一位畫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特地為一位癌症患者畫了一幅名為《天上飛來的希望》的畫。每當患者凝視這幅畫時,那隻正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展翅高飛的海鷗便會使他心中升起信心和希望。醫生曾斷言說這位患者活不過兩年,可自從他試著每天去欣賞這幅畫後,他的病竟然慢慢好轉,他已活了35年,至今還健在。

無獨有偶。另一個以畫治病的故事更有趣。據傳南北朝時鄱陽郡王被齊明帝所殺後,其王妃悲痛欲絕,整日茶飯不思,終於一病不起。試過了各種妙方,嚐遍了天下良藥,仍不見好轉,最後,其兄慕名請來一位畫師為鄱陽郡王作了一幅畫像。畫師深知王妃之病為相思病,經過一番冥想之後,便作好一幅畫密封後轉交給王妃,並讓人轉告她說,有人曾偷畫王爺像,要王妃派親信以高價贖取。親信取回後,王妃展開一看,當即勃然大怒,從病床上一躍而起,大起罵道:“這個老色鬼,早該千刀萬剮!”原來,畫上畫的是郡王生前和一寵妾在鏡前調情的醜態。可說也奇怪,王妃的病竟然從此日漸好轉,最後竟然奇跡般康複。

境界談

作畫可以讓人沉浸其中,拋煩惱於腦後,觀畫可以讓人寵辱皆忘,愉悅身心,獲得一個美好心境。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不妨在家中掛上幾幅清麗典雅的字畫,在閑暇細細品味,可讓人賞心悅目,獲得一份清淨,於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音樂提高修養和品位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一種人類共有的語言。它來源於生活,為我們的情感服務。科學研究證明:聽適合的音樂,可以完善人的性格,平穩人的情緒,提高人的修養品位,甚至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神奇功效。

醫學專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人類需要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並從中受益。音樂可以調節人體大腦皮層的生理機能,提高體內生物的活性,調節血液循環和活化神經細胞。另外,音樂會使人體的胃蠕動更有規律,能夠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在醫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莫紮特效應”:當你聽一曲莫紮特之後,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研究者證明,在IQ測試中,聽莫紮特的受試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國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凱金太爾夫人因乳腺癌纏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瀕臨死亡的邊緣。這時候,金太爾夫人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天天堅持用鋼琴為愛女彈奏樂曲。或許是充滿愛心的旋律感動了上蒼,兩年之後奇跡出現了,金太爾夫人奇跡般地戰勝了乳腺癌。康複後,她熱情似火地投身於音樂療法的活動,出任美國某癌症治療中心音樂治療隊主任。金太爾夫人彈奏吉他,自譜、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幫助癌症病人振奮精神,與絕症進行頑強的拚搏。

德國科學家馬泰鬆致力於音樂療法幾十年,在對愛好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後注意到,常常聆聽舒緩音樂的家庭成員,大都舉止文雅,性情溫柔;與低沉古典音樂特別有緣的家庭成員,相互之間能夠做到和睦謙讓,彬彬有禮;對浪漫音樂特別鍾情的家庭成員,性格表現為思想活躍,熱情開朗。他由此得出結論說:“旋律具有主要的意義,並且是音樂完美的最高峰。音樂之所以能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並有益於健康,正是因為音樂有動人的旋律。

音樂是起源於自然界中的聲音,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所以音樂對人的精神、髒腑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影響。音樂首先是通過樂曲本身的節奏、旋律,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調等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療效。在進行音樂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診斷,在辯證配曲的原則下,選擇適當的樂曲組成音療處方。

煩惱時聽聽音樂,能重新燃起生活的熱情,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憧憬,使人心理趨於平靜,心緒得到改善,精神受到陶冶。聖人孔子就非常愛聽音樂,他稱是“餘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

境界談

既然音樂有這麼多用處,不妨在工作之餘,茶餘飯後,戴上耳機,聽一曲柔美舒緩的音樂,讓身心在優美動聽的節奏中徹底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