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越包容越幸福:家就是不同個體的融合器

因為有家,我們不再孤獨;因為有家,我們的人生充滿更多的意義。幸福的家庭總是充滿著和諧之音和歡聲笑語:長幼間母慈子孝,夫妻間相敬如賓,兄弟間見利不爭。一個幸福的家庭必定是個相互包容的世界。同在屋簷下,家庭成員間難免會因為生活小事磕磕碰碰,一顆包容的心在其中起到了調節的作用:婆媳間的包容讓婆媳放下成見,和睦相處;夫妻間的包容讓婚姻成為愛情的升華而不是墳墓;兄弟之間的包容不再讓金錢利益成為親情間的情感障礙。就如哲人所說,家的聲音是種容納,越包容才會越幸福!

包容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責任

人生就是航行,我們就是海上的一葉扁舟,無論我們漂到哪裏,家永遠是我們停泊的港灣。累了,我們回家歇一歇;受了委屈,我們回家傾訴;遭了挫折,家中有鼓勵我們的親人。是家,給我們關愛;是家,給了我們奮鬥的後盾。沒有家,我們永遠孤獨飄零。所以,對於家,我們要做到的不僅是索取,還有給予,這是一種責任。我們要對家庭負責,珍惜家庭,包容我們的親人,因為包容是一種責任。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對孩子包容,不要因為他在生活中給你帶來麻煩而大發雷霆,不要因為他犯了錯去懲罰他,懲罰並不是家長的責任,包容才是。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關心,也意味著要包容孩子的錯誤,允許孩子犯錯。尤其對於愛犯錯誤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包容是他心靈的港灣和希望。是孩子就可能會犯錯誤,父母要給他改錯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地犯錯、認錯、知錯、改錯的過程中成長的。不管他做錯了什麼,你都要包容他,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這就是一種責任。

前兩天,小雲的孩子在沙發上快樂地轉著“乾坤圈”,隻聽“哐當”一聲,茶幾上的新碗應聲而碎,小雲頓時火冒三丈:“你在幹嗎!老是愛犯錯誤!”孩子委屈地站到一邊,淚水在眼眶裏打轉,整個下午都悶悶不樂。

孩子打碎了碗,知道闖了禍,心裏很恐懼。看到孩子怯生生的表情,小雲一想:“大聲地責罵,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他承受了那麼大的心理壓力嗎?這種不經意的訓斥會拉大我與孩子的距離。”她想到這裏,覺得自己剛才的行為有點過激了,就主動親近孩子,向他道歉,孩子這時候忘卻了母親剛才憤怒的麵孔,撲到了小雲懷裏。

對於母親來說,關愛孩子、教育孩子是一種責任,而關愛他們就需要包容。所以,為了責任,我們要包容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你還在因為孩子撕碎了你心愛的書籍、由於好奇拆開了你的遙控板而怒目圓睜、教訓他嗎?包容你的孩子吧!

生活中,我們還看到有很多女人湊在一起就數落自己丈夫的種種不是,總覺得別人的老公似乎比自家的好。其實不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隻不過有的人會念這本經。麵對現實,找到最佳念經方式,那就是彼此多一些包容,這也是一種愛的責任。

有一對老夫妻,恩恩愛愛,幾十年如一日,夫妻雙方從來都是出雙入對,讓周圍的街坊鄰居羨慕得要死,說他們簡直是一對連體嬰兒。老太太長年心髒不好,老爺爺每天端茶倒水;傍晚時分,當大家吃罷晚飯,老兩口總是牽手而行,沐浴著夕陽斜光。可是,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之禍。一天,老太太突然心髒病複發逝世了,老爺爺哭得十分悲切:你是最好的女人,下輩子我還娶你。你對我一生中無數次過錯的包容,讓我永遠都虧欠你的,隻有來生回報……據說,老爺爺年輕時風流韻事不少,但一次次都在妻子的包容中走過來了,兩人終於白頭到老。

在婚姻的征途上,越想索取得多,失去得就越多。常懷一顆對愛人的包容之心,少一些小心眼,多一份信任,少一點自私,愛人不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應該給他空氣,給他自由的空間,這樣才不會令愛情因窒息而死亡。多給愛人一些包容吧,這是一種責任。

老趙和妻子都愛打乒乓球,在廠裏的每一屆運動會上,他倆總能分別拿到不錯的名次。老趙本以為,他和妻子搭檔,在混雙項目上定能所向披靡。但數年以來,這一獎項一直與他們夫婦無緣。原因很簡單,並非實力問題,而是他們在輸了不該輸的球時,總會相互抱怨而影響成績。往年比賽中妻子的指責讓老趙曆曆在目,他也懶得再與妻子做搭檔了。最後,妻子找了一位球技中上的男同事搭檔,老趙則選了一位去年剛到單位的女大學生。

一路過來,老趙和他的新搭檔“殺”得興高采烈,“殺”得滿場沸騰。興奮之餘,他突然想,妻子會作何感想?大學生技藝一般,可和自己配合得天衣無縫,即使失手丟球,相互間也隻有鼓勵與信任,“眉目傳情”。這些,事後說不定會成為妻子說事兒的把柄。

然而意外的是,決賽時,老趙的對手竟然是妻子和她的同事,夫妻倆成了賽場上的對手。在決賽的整個過程裏,妻子和她的同事配合得更為默契,也時刻在“眉目傳情”。比賽拉鋸式打得難解難分,最終,妻子和她的搭檔以微弱的優勢獲得冠軍。

當老趙看到妻子捧著獎杯時,他心中有一種失落感,不是為了比賽的失敗,而是為了這些年和妻子之間的感情。原本,球場上自己和妻子都很優秀,但組合時總是矛盾重重。為何他們不能像對待別人,或像戀愛時一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呢?因為對方已是自己的愛人,所以就不必對其包容了嗎?想到這裏,老趙更是覺得內心很歉疚,他決定以後一定包容自己的妻子。

生活中,我們何嚐不是和老趙一樣呢?認為對方已是自己的愛人,就不再對其包容。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婚姻需要責任感,這就需要包容。假如我們能做到;也許,我們早已捧回了更多的更為炫目的獎杯了!

所以,作為一個負責人的人,我們要學會包容,包容你的孩子,包容你的愛人,讓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婆媳關係如何協調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這話有雙重含義:其一是說婆媳關係融洽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中其他的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以及祖孫關係。其二是指婆媳關係是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最微妙、最難處的一種關係。

可能很多女人對這一關係都很畏懼,因為婆媳關係的處理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難題,婆媳之間的對立似乎已經是個定式思維。但是,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我們學會包容,摒棄婆媳之間的成見,良好的婆媳關係是可以建立的。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婆媳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媳婦必須俯首聽命於婆母,沒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尊嚴。民間素有一種說法,“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可見婆媳之間的不平等,也是一種惡性循環。現代社會中的婆媳關係平等了,可是婆媳之間的關係卻更不好處理了。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婆媳關係如此難以相處?我們應怎樣處理好婆媳關係?這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包容。

婆婆是丈夫的母親,從你們結婚的那一刻起,她也就是你的母親。對待母親,我們要秉承孝道,凡事要包容,不要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傷了和氣,因為她始終是你的母親。包容了婆婆,能讓婆媳關係更融洽,也能讓你的家庭其樂融融。

小芳今年28歲,她文靜善良而大方,剛剛結婚半年。家庭生活本來很幸福,但婆媳關係令她很頭疼。

小芳和丈夫關係很好,但是與婆婆關係糟透了。她說從結婚前就看出婆婆對兒子的依賴,而且丈夫對媽媽的感情也很好,丈夫每次外出旅遊都要帶上老婆、老媽、老爸。這一點小芳很不滿意,她說結婚前可以,可是結婚後還是這個樣子,她就很受不了,她說很想過二人世界,可是每次都是全家人在一起。她說,丈夫有戀母情結,說婆婆也依戀兒子,說丈夫對自己挺好,但對婆婆比對自己還好,她很受不了。結婚後因為住房問題,她也與婆婆發生過爭吵。原來自己住大房,婆婆公公住舊房,但比較小,為了讓婆婆高興,他們與婆婆換了住房。但是他們每天要回婆婆那裏吃飯,因為丈夫每天都要回家看看媽媽爸爸,他覺得自己能夠讀完博士都是媽媽爸爸的功勞,現在條件好了,一定要孝順爸媽,要讓他們高興。她說婆婆是個很愛挑剔的人,每次出去吃飯都要選擇飯店或者挑剔菜肴,丈夫也都滿足自己的媽媽。最關鍵的是,有時候,她和丈夫回到婆婆家,婆婆總是一個勁兒地對丈夫好,完全把她當外人,每次還把丈夫留到很晚才走。本來丈夫一天在外麵忙,小芳就沒什麼時間和他在一起,下班了還被婆婆“霸占”著,這令小芳很生氣,可這些話她又不敢與丈夫說,因為她知道丈夫是極其孝順的人。

婆媳關係讓小芳很苦惱,我們可以看出,小芳的婆婆是在和媳婦爭奪“愛”。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婆婆,怕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於是和兒媳婦過不去,隻要兒子有一點時間,就占為己有,和兒媳婦的關係處得很差勁。而作為媳婦,我們不應該與婆婆生氣,應該包容老人,理解老人的這種心情,既然老人舍不得兒子,就順應老人的心,讓她快樂,這才是做晚輩的孝道。

和小芳相反的是,小嚴和婆婆的關係比親母女還好,可謂“如漆似膠”,成了街坊鄰居羨慕的對象。

小嚴和丈夫還沒結婚時,小嚴就對婆婆很好,買老人吃的穿的,都買相同的兩份,母親一份,婆婆一份。婆婆比較守舊,對兒子管得比較嚴,小嚴也總是專心聽婆婆的教導,她知道婆婆供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公公死得早,所以當他們結婚後,她總是把婆婆照顧得很周到。所以,結婚不到三月,她和婆婆的關係就已經到了什麼話都說的地步。

結婚後一段時間,小嚴和丈夫鬧離婚,原因是丈夫和單位一個女大學生好上了,婆婆知道了以後很生氣,打了自己兒子,然後讓兒子當著自己的麵發誓,要對得起媳婦。後來,老太太找到了那個女人,給她講了很多道理,總算讓那個女人退出了。

這件事在整個小區裏頭傳得沸沸揚揚,都說這婆媳倆比親母女還好,簡直是從古以來少有。老太太也處處維護自己的兒媳,這連兒子都沒想到。

小嚴和婆婆的關係就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對象。對待婆婆,我們要包容,不能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老人養育兒女已屬不易,好不容易等到兒子長大了,可以享福了,別讓老人因為你而不高興,這是我們做晚輩的責任。我們要包容,放下婆媳之間的成見,隻要有心,就能處理好和婆婆之間的關係,就能讓婆媳關係更融洽!

別讓手足變仇人

俗話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血濃於水,兄弟之間應該互相謙讓,見利不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太多的兄弟父子經住了困境磨難的考驗,卻經不住利益的煩擾,讓親情在金錢利益麵前黯然失色、反目成仇。其實,隻要兄弟之間見利不爭,相互包容一點,就能構造親密的兄弟關係。

兄弟之間的關係是至親的關係,何必為了那一小點利益而苦苦相爭,傷了兄弟之情呢?兄弟之間關係的好壞關係到整個家庭和睦與否,不要讓利益成為家庭中不和諧的音符。轉念想一下,有什麼比親情更為重要的?金錢固然可以買來很多東西,卻買不到親情。

曹植有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的人生,就是一幕兄弟相殘的悲劇。在曹植十幾歲的時候,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點兒懷疑,認為是曹植請人代寫的,而曹植請父親當麵測試,經過幾番麵試,曹植的確“出口成文,下筆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早已被立為太子了。於是,曹丕與其弟曹植的鬥爭也就這樣開始了。

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征,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當然很為惱火,怎麼辦呢?曹丕想得一個毒計,事先帶著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町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讓曹植帶兵的決定。

曹植與曹丕的鬥爭,曹丕是勝利者,他最終繼承了魏王位。按理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他忌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

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隻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還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來,卻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征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人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欲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這“七步詩”便成了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縱觀上下幾千年曆史,帝王子孫、王侯將相不爭權奪利的實在很少。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秦朝的扶蘇與胡亥,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現象是社會製度的必然結果,一切皆因“利益”二字。如果他們把利益看淡一點,包容一點,還會有這些悲劇嗎?即便在平民生活中,因為利益而造成兄弟相殘的例子也依然不少。

有一個老頭,有三個兒子,老頭在世的時候,全家以打柴為生,雖說日子很苦,也隻能勉強維持生計,可是兄弟三個在一個鍋裏吃飯,一起幹活,和和睦睦,從沒紅過臉。

後來,三兄弟相繼娶了媳婦兒,老頭也去世了,兄弟分了家。老二和老三分到的是幾畝田,而老大分到的是棗樹。

老二和老三日夜勞作,可是仍然是窮漢,而老大因為棗樹的收成年年很好,沒過幾年就發家了。老二和老三看在眼裏很不舒服,經常到哥哥家裏鬧,說老頭對大兒子好,把最值錢的東西留給了哥哥,眼見鬧也於事無補,他們就心生毒計,想把棗樹毀了。這恰巧被一位好心腸的鄰居老太太知道了。

這一奶同胞,總是這樣打打鬧鬧,攪得各家過不安,老太太就開始在三妯娌之間撮合,極力規勸,說動了她們,然後她們各自回去勸自己的丈夫,慢慢地,弟兄們僵硬的死結兒開始鬆動。這年春天,兄弟們一齊去找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是這一帶有名的學問家。老先生告訴他們,“兄弟和氣家不散,妯娌和氣日子甜”。兄弟間要互相謙讓,多替別人想,多包容,不要太自私,並建議他們合種一棵樹,早晚伺弄,共同負責。哥仨回來後,照著做了,合栽了一棵棗樹,哥仨比著勁地栽培它。老二和老三把當初想毀棗樹的想法告訴了哥哥,而哥哥早已不在意了,反過來,哥仨一塊兒尋找嫁接那種棗子的辦法,開始做嫁接實驗。終於有一天,第二棵樹上也結出了那種酥脆香甜的棗子。

正可謂,當年同胞曾相殘,各趨私利實難堪。故事中的老二和老三看見哥哥比自己富裕了,嫉妒心頓生,但老大在勸慰下原諒了兩個弟弟,這就是包容。兄弟之間本來就應該如此,金錢換不來親情。所以,兄弟之間本應同心協力,不要讓自己被利益驅使。兄弟相殘的結果無非是兩敗俱傷,而如果我們能包容一點,放開利益的枷鎖,那麼,就會讓兄弟之間消除隔閡,關係自然也就親密無間了。

融洽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一片落葉承載一次生命,我們驚於生命的偉大。當我們看見我們的孩子呱呱墜地時,我們是欣喜的,我們細心嗬護著這個小生命,對於他的任何舉動我們都能包容。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地長大,我們反倒不包容了,孩子犯的任何一個錯誤我們都會“咀嚼”很久,和孩子之間的心被“屏蔽”了,基於此,就產生了所謂的“代溝”。

任何一個孩子都會犯錯,任何人都是在犯錯和改錯中成長的我們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而應該去包容。包容之後,我們要主動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樣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才會融洽。

我們經常大方地對待周圍很多人,我們既然能包容別人,那麼為什麼不能包容自己的孩子呢?試著去溝通,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閡,這是真正的愛的方式。

在思想觀念上,年輕和上代人之間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差異。年輕人觀念比較開放,喜歡追求新事物,趕時髦,不甘於被時代潮流拋棄,講究與時代接軌,並且具有冒險精神;而上代人則較為保守,講求實際,規規矩矩地完成每一件事。由於這些差異的作用,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以至“代溝”就無可避免地形成了。張女士目前就為此事煩惱。

兒子染了發,美滋滋地哼著歌回來,恨不得把眼睛翻到天上,好欣賞自己。張女士說:“怎麼?我辛辛苦苦生了你,黑頭發還委屈你了?染得七紅八綠的,好好一腦袋成調色板了!你整個一變色龍啊你!”兒子說:“哎喲,媽,這都跨世紀了,嚐試嚐試新事物不行啊?”

兒子班裏春遊,照相數張,其中有幾張和女同學的合影,且彼此間的距離按照老同誌的看法來衡量太過親近了。於是,張女士看不習慣了,就說:“這誰家女孩子,靠你這麼近幹嗎?長得又不好看,你還美滋滋的。唉,現在的女孩子!”兒子說:“那麼封建幹嗎?不就是照張相嗎?大驚小怪的,再說了,那都是我的‘鐵哥們兒’,好朋友,又沒別的意思!”

兒子第一學期放假,從學校回來,給張女士帶了禮物。她說:“你好好學習就得了,帶什麼禮物啊,羊毛還不是出在羊身上?花那錢幹什麼?”兒子說:“這叫借花獻佛,我就這點兒心意唄,等我以後賺了錢,給你買更好的。”

兒子總是零花錢告急,張女士就說:“你真是不會計劃啊,這麼多的零花錢,大手大腳地花,看你以後自己賺不了那麼多錢怎麼辦!想我們小時候……”兒子:“行了,您可別那年那月了,您那個時候,一根棒冰才三分錢呢,對吧?可現在什麼時候了,能比嗎?現在是市場經濟了,水漲船還高呢,我那點零花錢,天變地變錢不變,已經夠節約的啦!”

從張女士和她兒子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現在的年輕人和父母之間思想的差異。作為父母,我們要包容孩子的各種行為,雖然說這些行為很多是不合理甚至是錯誤的,但我們應該和孩子進行溝通,真正明白年輕人的想法,並用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勸導,適度的溝通會讓你擁有一個融洽的親子關係。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我們往往不會愛孩子,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細心備至的物質,更是心靈的理解。

小琴,十七歲,高一女生,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她在周記裏說:“我經常在家裏和媽媽鬧矛盾,我一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來了。可是她對我也挺好的,給我做飯、洗衣。每當看到她疲倦的麵容又覺得於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這種內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該怎麼辦。小時候我特別崇拜我爸爸,覺得他好像無所不能,媽媽也很好,對我寵愛有加。可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覺得他們都不再愛我了。每天隻關心我的飲食和成績,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對我特別嚴,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在他們看來都是沒有用的。他們也太不理解我了!”

和小琴父母一樣的家長太多了,他們隻看到孩子的成績,卻沒有注意孩子的內心世界,更沒有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的愛的出發點是對的,可是愛的方式卻不對。孩子需要的是關心和理解,父母卻把孩子的成績看成一切,成績下降了的時候,是生氣,是打罵;成績上升的時候,仍然沒有好臉色。我們什麼時候包容過我們的孩子?這樣下去,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怎能融洽?

所以,我們要包容我們的孩子,和孩子之間多溝通,這樣才能創造融洽的親子關係,家庭才能幸福!

包容有“不是”的父母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又有幾個孩子能包容父母,理解父母呢?

可能人天生就有一股叛逆勁兒,自打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在“違背”父母的意願。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於是省吃儉用給孩子補充營養,可是孩子卻不“領情”;少時,父母希望孩子能學一身本領,將來可以生活得更好,可是孩子卻整天抱怨自己怎麼會有這樣嚴格的父母;長大後,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安穩地工作,可是孩子卻標榜自己的個性,拿著父母辛苦攢下的錢為人生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而家中的父母為此寢食難安,擔驚受怕。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

生活中,有很多人打著和父母有溝通障礙,也就是所謂的“代溝”這個幌子,為自己的逆反開脫。或許,父母的確是老了,思想無法跟上年輕人的步子,無法聽得懂年輕人的語言,無法和這些新新人類共跳一支舞曲,可是他們愛孩子的心從來沒有改變過。看著父母日益蒼老的臉頰和發白的鬢角,我們還能被他們愛多久?

試著包容自己的父母吧,即使嘮叨,我們也多聽聽,那是愛的責備;即使打罵,我們也接受,這證明他們還健康。包容父母,把握好這一份至真至誠的愛!人生似一場宴席,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離席而去,也最終曲終人散,可是父母卻始終守候在我們身邊,幫我們編織著人生的夢,收拾著散席後的狼藉杯盤。直到這時,我們才發現了父母的好;可是,觥籌交錯時,你注意到他們擔憂的眼神了嗎?

曾經,在陝北的一個農村,住著一個很醜的農村婦女,可是她卻生出了一個十分俊俏的兒子,這個孩子的小名叫春兒,起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孩子似女兒般水靈,似女兒般聽話。孩子出生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春兒慢慢長大了。這孩子天生是塊讀書的料,順利地上了大學進了城,這可為祖宗爭了臉。再過了幾年,春兒在城裏工作了,可是他的老娘還在農村老家受苦;但奇怪的是,他從來沒有說過要接老娘進城,因為他的母親實在太醜了。

可是這個醜娘日益思念著城裏的孩子,於是她決定到城裏看看,順便開開眼。那天,當她找到兒子的住處時,她頓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剛好是春兒的結婚之日,處處張燈結彩,她頓時明白了一切。同時她也很氣憤,怎麼自己生了這麼一個舍本忘祖的孩子!她衝進家裏,當時很多人就問:“這個老太太是誰啊?”春兒說啊:“不認識,是撿破爛的吧,給她點錢,打發她走吧。”老醜娘一聽這話,頓覺人生最大的恥辱就是有這樣的不孝子,於是一頭撞在了雪白的牆上,喜事成了喪事,這時春兒才喊出一句:“娘……”

老醜娘把兒子看成一切,兒子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本以為兒子讀書成才後自己的好日子就開始了,可是她卻看見兒子這樣的不孝舉動。於是,她的精神支柱崩潰了,走上了絕路。俗話說,百行孝為先,可是春兒卻嫌棄自己的母親醜,不僅婚姻大事瞞著母親,還在眾人麵前否認自己的母親,這比十惡不赦更加讓人不齒。

不管父母有多少不是,即使貧窮,即使醜陋,即使……父母永遠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我們和父母之間有割不斷的臍脈和血緣關係。我們也唯有包容,才能報答父母之恩。父母思想落伍也好,說話嘮叨也罷,要知道,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老得既不會思考問題,又說不出話來,到那個時候,我們會因為當初沒能包容他們而悔之晚矣。

當他們年老時,我們不要成為一個拙於表達感情的笨小孩,我們該考慮如何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年齡的差距也許會造成子女與父母溝通的主要障礙,然而,為人子女,難道我們不應該多包容一些有“不是”的父母,主動去了解和關心他們嗎?我們是否嚐試過安靜坐下來聽父母講他們過去的事情,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或與父母好好地溝通交流,一起努力去打破我們之間的屏障?

在父母眼裏,我們真的永遠都隻是孩子,都隻是他們最愛的最心疼的那個孩子。無論我們長到多大,他們都會擔心我們受到傷害,擔心我們遭到欺騙。這就是父母。因為這份永遠不會背叛的關心與愛護,他們變得特別瑣碎,哪怕在外人麵前是多麼雷厲風行的人,到了自己的子女麵前,也隻是一個囉嗦的爸爸或者媽媽。擁有這份永遠相隨的愛的我們,為什麼不包容父母的“不是”呢?更何況他們的種種“不是”並不是錯,而隻是因為他們的方式恰好不是我們喜歡的那一種。當我們與父母頂嘴時,是否想過,有一天,他們再也不會有力氣去犯下我們眼裏的這些“不是”時,我們也許會非常懷念,懷念曾經身邊那個用全部的心、不求任何回報地愛我們的人。年輕的時候,請多包容一點父母的“不是”吧,因為有一天,他們會隨著這些“不是”而離我們遠去。多一份父母子女間的包容,我們會擁有超越所有愛情、友情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