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就該受到批評,但不是所有的批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批評是讓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而不是抓住錯誤進行痛擊。所以,批評要態度誠懇,表達得體,保全對方的顏麵。俗話說得好:“人要臉,樹要皮。”在批評教育時一定要注意維護他人的尊嚴,這樣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1.批評要講究藝術
指責別人而不顧對方的看法,就是把你的意見強加到別人身上。這樣談話建立的基礎就非常不平等,自然對方不會服你。要想使批評真正發揮作用,就應先了解一下別人是怎麼想的,讓對方講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許會很想打斷他的講話。但不要那樣,那樣做很危險。當他有許多話急著說出來的時候,他是不會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聽著,抱著一種開放的心胸,要做得誠懇,讓他充分地說出他的看法。
盡量讓對方講話,不但有助於處理商務方麵的事情,也有助於處理家庭裏發生的矛盾。
芭貝拉·魏爾生和他女兒洛瑞的關係快速地惡化下去,洛瑞過去是一個很乖、很快樂的小孩,但是到了十幾歲卻變得很不合作,有的時候,甚至於喜歡爭辯不已。魏爾生太太曾經教訓過她,恐嚇過她,還處罰過她,但是一切都收不到效果。
一天,魏爾生太太放棄了一切努力。洛瑞不聽她的話,家事還沒有做完就離家去看她的女朋友。
在女兒回來的時候,魏爾生太太本來想對她大吼一番。但是她已經沒有發脾氣的力氣了。魏爾生太太隻是看著女兒並且傷心地說:“洛瑞,為什麼會這樣?”
洛瑞看出媽媽的心情,用平靜的語氣問魏爾生太太:“你真的要知道?”
魏爾生太太點點頭,於是洛瑞就告訴了媽媽自己的想法。開始還有點吞吞吐吐,後來就毫無保留地說出了一切情形。
魏爾生太太從來沒有聽過女兒的心裏話,她總是告訴女兒該做這該做那。當女兒要把自己的想法、感覺、看法告訴她的時候,她總是打斷她的話,而給女兒更多的命令。
魏爾生太太開始認識到,女兒需要的不是一個忙碌的母親,而是一個密友,讓她把成長所帶給她的苦悶和混亂發泄出來。過去自己應該聽的時候,卻隻是講,自己從來都沒有聽她說話。
從那次以後,魏爾生太太想批評女兒的時候,就總是先讓女兒盡量地說,讓女兒把她心裏的事都告訴自己。她們之間的關係大為改善。不需要更多的批評,女兒再度成為一名很合作的人。
使對方多多說話,試著去了解別人,從他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就能使你得到友誼,減少摩擦和困難。
記著,別人也許完全錯誤,但他並不認為如此。因此,不要責備他,試著去了解他,隻有聰明容忍、特別的人才會這麼做。
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存在著某種原因。查出那個隱藏的原因,你就等於擁有解答他的行為、也許是他的個性的鑰匙。
試著忠實地使自己置身於他的處境。如果你對自己說:“如果我處在他的情況下,我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反應?”那你就會節省不少時間及苦惱。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批評,這是正常的血液循環,沒有它就不免有停滯和生病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裏,就像我們身上要沾染許多病菌一樣,在我們的思想意識和言談行為上,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缺點、錯誤,積極開展批評,才能使我們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在開展批評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這裏也有藝術性。否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那麼,采取什麼樣的批評方式才會取得好的效果呢?
(1)體諒對方的情緒,取得對方的信任
這是使批評達到預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為人的一種性格來說,在某些方麵的確可體現出它的優點,但在批評他人時,“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體諒對方的情緒,圖一時“嘴快”,隨口而出,過後又把說過的話忘了,而在被批評者的心理上卻蒙上了一層陰影也失去了對批評者的信任。所以當你在批評他人時,不妨學會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這種批評。如果所批評的話自己聽來都有些生硬,有些憤憤不平,那麼就該檢討一下措辭方麵有何要修改之處。
另外,也要考慮場合問題。不注意場合的批評,任何人都不會接受的。
(2)誠懇而友好的態度
批評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哪怕是輕微的批評,都不會像讚揚那樣使人感到舒暢,而且,批評對象總是用挑剔或敵對的態度來對待批評者。所以,如果批評者態度不誠懇,或居高臨下,冷峻生硬,反而會引發矛盾,產生對立情緒,使批評陷入僵局。
因此,批評必須注意態度,誠懇而友好的態度就像一劑潤滑劑,往往能使摩擦減少,從而使批評達到預期效果。
(3)用含蓄的批評來激勵對方
英國18世紀著名評論家約瑟·亞迪森曾說:“真正懂得批評的人看重的是‘正’,而不是‘誤’。”這裏所說的“正”,實際上就是隱惡揚善,從正麵來加以鼓勵,也就是一種含蓄的批評,能使批評對象不自覺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可以說從正麵鼓勵對方改正缺點、錯誤的間接批評方法,比直接批評效果會更快、更好。因為這種批評方法易於被對方所接受,從而產生良好的效果。
缺點每個人都有,隻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有可能進步。自己認識不到就得靠別人來幫助,這就是批評的價值所在。所以,批評人就像被批評一樣,讓對方認識到批評的價值才不會使批評走向誤區。
2.選擇不同的批評方式
說話要靈活,批評和訓誡當然也要靈活,適度的批評能達到批評的最好效果。批評也要看對方的性情如何,因人、因事、因時而異,選擇不同的批評方式。
(1)批評要因人而異
不同的人由於經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齡等的不同,接受批評的方式和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區別。這就要求人們要根據不同批評對象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批評方式。
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種批評,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因為不同的人,性格與修養都是有區別的。
根據人們受到批評時不同反應,可以將人分為遲鈍型反應者、敏感型反應者、理智型反應者和強個性型反應者。反應遲鈍的人即使受到批評也滿不在乎;反應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臉皮薄,愛麵子,受到斥責則難以承受,他們會臉色蒼白,神誌恍惚,甚至會從此一蹶不振,意誌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評時會感到有很大的震動,能坦率認錯,從中汲取教訓;具有較強個性的人,自尊心強,個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衝動,心胸狹窄,自我保護意識強,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錯,也死要麵子,受不了當麵批評。
針對不同特點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評方式,對自覺性較高者,應采用啟發式自我批評法;對於思想比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評法;對於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評法;對問題嚴重、影響較大的人,應采取公開批評法;對思想麻痹的人應采用警示性批評法。在進行批評時忌諱方法單一,生搬硬套,應靈活掌握批評的方法。
正確的批評要求細致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問題可以當麵進行批評,對於個別現象就應個別進行。另外,也可以事先與之談話,幫他提高認識,啟發他進行自我對照,使他產生“矛頭不集中於‘我’”的感覺,主動在“大環境”中認錯。另外,還要避免粗暴批評。
對下屬的粗暴批評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員工聽到的隻是惡劣言語,而不是批評的內容。他們的心中充滿了不服和哀怨。這就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要學會運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防止隻知批評不知表揚的錯誤做法。在批評時運用表揚,可以緩和批評中的緊張氣氛。可以先表揚後批評,也可先批評後表揚。
批評還要注意含蓄,借用委婉、隱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達本意,揭示批評內容,引人思而領悟。萬萬不可直截了當地說出批評意見,開門見山點出對方要害。
在批評時,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如:
通過列舉分析曆史人物是非,襯托其錯誤;
通過列舉和分析現實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錯誤;
通過分析正確的事物,比較其錯誤;
還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動的形象增強對他的感染力;
笑話暗示法,通過一個笑話,使他認識錯誤,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至感到尷尬;
軼聞暗示法,通過軼聞趣事,使他聽批評時,受到點影射,也易於接受。
總之,通過提供多角度、多內容的比較,使人反思領悟,從而自覺愉快地接受批評,改正錯誤。
對於十分敏感的人,批評可采取不露鋒芒法,即先承認自己有錯,再批評他的缺點。態度要謙虛,謙虛的態度可以使對方的抵觸情緒很容易消除,使他樂於接受批評。例如,可以對人這樣批評:“這件事,你辦得不對,以後要注意了。不過我年輕時也不行,經驗少,也出過很多問題,你比我那時強多了。”
有時一些問題一時未搞清,涉及麵大或被批評者尚能知理明悟,則批評更要委婉含蓄。先表明自己的態度,讓下屬從模糊的語言中發現自己的錯誤。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對嚴重的錯誤,應當嚴厲批評。另外對於執迷不悟者和經常犯錯誤者,都應作例外處理。要麼是他們改正錯誤,要麼是你不用他們。
(2)選擇適宜的時機
①批評需要一定的前提。首先批評和接受批評的雙方應該以足夠的信任為基礎,如果無法取得對方的信賴,即使所持的見解確實言之有物,見解精辟,卻依然無法令對方折服。其次,批評者必須有純正的動機和建設性的意見,在進言之前先要確定自己的言行有助於對方,而且確能發揮實際效用。有許多批評,經常以“我隻是想幫助你”為由,事實上卻為了一己之私。第三,你和被批評的對象之間有足夠的關係,構成批評的理由,而你又有足夠的時間分析自己的看法。
真理並不是任何人所能壟斷或獨占的,當我們觀察別人時,總免不了以個人有限的經驗和一己的需求作衡量尺度,難免失之偏頗,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提出批評之前,先請教第三方,使你的言論更能切合實際,合乎客觀。
②時機必須適當。當一個人心平氣和較能以客觀立場發言時,就是談話的適當時機。假若你心中充滿不平,隨時可能大發脾氣,那麼最好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因為過分情緒化的表現,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有害。
掌握事情發生的時效,在人們記憶猶新之時提出批評。假如你在事情發生幾個月以後才提出來,這時人們的記憶已經模糊,你的批評反容易使對方留下偏頗不公的印象。
除了個人的心理狀況外,也要把對方的心理狀況考慮在內。你應該在對方事先已有心理準備,並且願意聆聽的情況下,提出批評。假若對方情緒低落,那麼就等到他恢複冷靜時再說出你的看法,假若對方向你尋求幫助時,你也應該盡可能把事實告訴他。
(3)用詞要恰當
“你是騙子”、“你太沒有信用”,這樣的話,除了刺傷對方和使自己惱怒之外,沒有別的好處。批評對方隻要評論事實即可,即使是對方沒有信用也不能如此當麵斥責。此外,千萬不要否定部屬的將來。“你這人以後不會有多大出息”,“你這樣做沒有人敢娶你”,“你實在不行”。領導是不該說出這樣的話的。要以事實為根據,就事說事,就部下目前情形而論,不要否定部屬的將來。
避免做人身攻擊,例如開門見山地說:“你工作不力。”這類批評容易引起對方的不滿,甚至導致衝突;妥當的方法是舉出具體的事實說:“你的報告,比預計的進度慢了兩天。”
3.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一般來說,批評要適可而止,沒有必要非置對方於死地。因為我們批評人的目的是為了救人,為了幫助人。一個人犯了錯誤,我們對這個錯誤的某一點提醒一下就行了,再翻來覆去地批評就沒有必要了。將過去的錯誤多次批評,總是糾纏不休,不僅於事無補,而且也顯得有些愚蠢。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批評如果反複進行,就會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評人時,總覺得自己占了理,批評個沒完沒了。其實這是低下的批評方法。有經驗的人在批評他人時,總會點到為止。批評他人時,每次隻提及一兩點,切勿新賬舊賬全拉出來,讓人難以招架。批評的話一經點明,對方已經明白並表示考慮或有誠意接受,就不必再說下去了。如果隻圖“嘴巴過癮”,說個沒完沒了,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一名車間工人,因為工作中的失誤,受到了通報批評的處分。後來,他和一名同事吵了一架,於是車間主任找他談話,對他進行批評,可是剛談了幾句話,就宣告談話失敗。
車間主任一見麵就對這位工人說:“你對同事大打出手,可真夠厲害的啊,膽子可真大!”
工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為此而感到悔意,但有些詞窮:“我……”
車間主任打斷他的話:“你怎樣,上次那個通報你還記得記不得?”工人一聽到這裏就火了:“那你就再給我一個通報吧!一個我抱著,兩個我背著!這總行了吧!”然後頭也不回地摔門而出。車間主任:“你……”
批評不是存款,時問越長利息越多,總是翻舊賬嘮叨個沒完於做事沒有任何幫助,批評別人宜“就事論事”,不要新賬舊賬一起算。在交談結束後再加上幾句勉勵的話,就會讓被批評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會讓這次失敗成為有益的經曆,從而振奮精神,更加努力,避免再次出現錯誤。
況且“話說三遍淡如涼水”。對於一個已知的錯誤,一次提醒就夠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完全是沒有必要的,還有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而且說得多了,別人就會認為你對他抱有成見或者別有用心。
在點到為止這一點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一次一位女同學在交上來的考卷中做了小動作,她以為老師發現不了,就想瞞天過海地占點小便宜,卻被陶先生看出了問題,但陶先生並沒有對此說什麼,隻是在那個小動作上重重地畫了一個圈。女學生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慚愧不已。多年以後,當那位已成才的女同學再和陶先生相見時說:“從那件事以後,我才決心用功學習,才決心做一個誠實的人。”
陶先生的“點到為止”,表麵上簡單從容,實際上卻告訴了女學生“我已經知道了你的小動作”。同時也暗示女學生“要改正你的錯誤,並且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這樣一來既沒有傷害到對方,同時也達到了幫助他人糾正錯誤的效果。
所以,批評語點到對方明白就好,畢竟你的目的已經達到,如果你不懂得見好就收,則會適得其反。
4.批評前先讚美對方
美國著名演講家戴爾·卡耐基說:“矯正對方錯誤的第一方法--批評前先讚美對方。”批評前先讚美,能化解被批評者的對立情緒,使其樂於接受批評,達到預想效果。
是的,麵對批評和讚美,我們近乎本能地拒絕前者而喜歡後者,因為人類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聽到批評心裏自然會感到難過,也會有意無意地以種種方式來拒絕、逃避批評。其實這不僅僅是因為批評者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評和讚美本身會使人產生兩種相反的心理。
但在我們傳統的理念中,批評是以批為主,主要是針對問題和缺點,加以直接或間接的揭露和評判,並在批評中指出症結,點明錯誤,教給方法,督促整改。其實,給批評穿上讚美的外衣,對糾正一個人的錯誤會更有效。因為這樣做,既不會損傷一個人的尊嚴和自尊心,也給他人保留了臉麵。
布諾親王就深切地感覺到運用這種方法的重要。當時,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他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他建設陸、海軍,欲與全世界為敵。於是,一件驚人的事情發生了!德皇說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話,震撼了整個歐洲,甚至影響到全世界。最糟糕的是,德皇還將這些可笑、自傲、荒謬的言論在到英國做客時當眾發表出來,並允許《每日電訊》照原意在報上公開發表。
比如,他說他是唯一一個對英國友善的德國人;他正在組建海軍想對付日本;憑借他的力量,完全能使英國不屈辱於法、俄兩國的威脅之下;由於他的計劃,英國諾伯特爵士才能在南非戰勝荷蘭人。
在當時的和平時期,歐洲沒有一位國王會說出這樣的話。從那時起,歐洲各國頓時嘩然。英國人非常憤怒,而德國的那些政客們更是為之震驚不已。
事後,德皇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為了解脫自己,他隻能請布諾親王代他受過,宣稱一切都是他的責任,是他建議德皇說出那些話來的。
可是,布諾親王卻當即反駁說,德國人或英國人不會相信這是布諾親王的主意。布諾親王說出這話後,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果然,如他所想,他激怒了德皇。德皇認為布諾親王在辱罵他。
布諾親王明白應先稱讚,然後再指出他的錯誤,可是為時已晚。沒辦法,他隻好做第二步努力:在批評後,再加以讚美。結果,奇跡立刻出現了。
布諾親王開始誇獎德皇,說他知識淵博,遠比自己聰明,德皇臉上慢慢地露出笑容。布諾親王抬高了德皇,貶低了自己。經布諾解釋後,德皇寬恕了他、原諒了他。最後,德皇隻好自己去收場。
我們都知道,讚美能讓人謙虛,又能建立友善的氣氛。在批評別人前,應先提及別人的優點,對他讚美一番,這會讓人感到輕鬆愉快,消除刺激和敵意,使後麵的批評更易於被接受。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錯誤已知的情況下,再針對錯誤進行重複式批評,並不會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使犯錯者要麼產生逆反心理,對錯誤不以為然,我行我素;要麼產生自卑心理,對未來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其實,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但犯錯並不是有心,做好才是每個人的追求。如果我們給批評穿上讚美的外衣,就會對糾正一個人的錯誤很有效,因為你用讚美表明了你的真誠,同時也打開了對方的心扉。
5.委婉的批評更有說服力
有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會遇到不便直言之事,隻好用隱約閃爍之詞來暗示。
一位顧客坐在一家高級餐館的桌旁,把餐巾係在脖子上。這種不文雅的舉動很是讓其他顧客反感。經理叫來一位侍者說:“你讓這位紳士懂得,在我們餐館裏,那樣做是不允許的。但話要說得盡量含蓄。”
怎麼辦呢?既要不得罪顧客,又要提醒他。侍者想了想,走過去很有禮貌地問了那位顧客一句話,說:“先生,你是刮胡子呢,還是理發?”話音剛落,那位顧客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禮,趕快取下了餐巾。
侍者沒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體統之處,而是拐彎抹角地問了兩件與餐館毫不相幹的事。表麵看來,似乎是侍者問錯,但實際上正是通過這種風牛馬不相及的事情來提醒這位顧客,即使顧客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之處,又做到禮貌周到,不傷麵子。這就是委婉的妙用。
說話直言不諱是許多人所推崇的,但是生活中,並非處處都能直說,有時非得含蓄、委婉一些,才能使表達效果更佳。直道跑好馬,曲徑可通幽,各有各的妙處。
一輛電車上人很多,而這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婦女。於是售票員對乘客說:“哪位同誌給這位抱小孩的女同誌讓個座?”但沒想到她連喊兩次,無人響應。售票員站起來,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靠在窗口處的幾位青年乘客,提高嗓音:“抱小孩的女同誌,請您往裏走,靠窗口坐的幾位小夥子都想給您讓座兒,可就是沒看見您。”話音剛落,“呼啦”一聲,幾位小夥子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讓座。這位女同誌坐下之後,隻顧喘氣定神,忘記對讓座的小夥子道謝,小青年麵有冷色。售票員看在眼裏,心裏明白,她忙中偷閑,逗著小孩說:“小朋友,叔叔給你讓個座兒,你還不謝謝叔叔。”一語提醒了那位婦女,連忙拉著孩子說:“快,謝謝叔叔。”那位小青年聽到小孩道謝時,臉色由冷變喜,連聲說:“不客氣了。”
生活中,要理解人們的合理需要,愛護人的自尊心,隻有這樣才能把話說到別人心坎裏去。如果不能根據交際對象的心理,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話一出口先挫傷他人的自尊心,必然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爭吵。試想,售票員請人讓座時說:“那麼大小夥子一點也不自覺。”在勸女同誌道謝時說:“別人給你讓座,你也不知道說個謝”,後果會如何呢?
批評是一種藝術,批評別人而要使其口服心服,就要講究竅門,下麵談談一些可行的批評的辦法。
(1)請教式批評:有一個人在一處禁捕的水庫網魚。遠處走來一位警察,捕魚者心想這下糟了。警察走來後,出乎意料,不僅沒有大聲訓斥,反而和氣地說:“先生,你在此洗網,下遊的河水豈不被汙染了?”這番話令捕魚者十分感動,連忙道歉。
(2)暗示式批評:某單位工人小王要結婚了,工會主任問他:“小王,你們的婚禮準備怎麼辦呢?”
小王不好意思地說:“依我的意見,簡單點,可是丈母娘說,她就隻有這個獨生女……。”主任說:“哦,咱們單位還有小李、小張都是獨生女。”這段話雙方都用了隱語。小王的意思是婚禮是不得不辦。而主任則暗示:別人也是獨生女,但能新事新辦。
(3)模糊式批評:某單位為整頓勞動紀律,召開員工大會,會上領導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單位的紀律總的是好的,但也有個別同誌表現較差,有的遲到早退,上班吹牛談天……”這裏,用了不少模糊語言:“最近一段時間”、“總的”、“個別”、“有的”、“也有的”等等。這樣既照顧了麵子,又指出了問題。它沒有指名實際上又指名,並且說話又具有某種彈性。通常這種說法比直接點名批評效果更好。
(4)安慰式批評:年輕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樓拜請教詩歌創作。兩位大師一邊聽莫泊桑朗讀詩作,一邊喝香檳酒。布耶聽完說:“你這首詩,句子雖然疙裏疙瘩,像塊牛蹄筋,不過我讀過比這還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杯香檳酒,勉強還能喝下。”這個批評雖嚴厲,但有餘地,給了對方一些安慰。
(5)漸進式批評:漸進式批評就是逐漸輸出批評信息,有層次地進行批評。這樣可以使被批評者對批評逐漸適應,逐步接受,不至於一下子“談崩”,或因受批評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6)委婉式批評:委婉式批評又叫間接式批評。它一般都采用借彼批此的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的餘地。其特點是含蓄蘊藉,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心。
(7)指出錯時也指明對:大多數的批評者,往往是把重點放在指出對方“錯”的地方,但卻不能清楚指明“對”應怎麼做。有的人批評人家說:“你非這樣不可嗎?”這是一句廢話。因為沒有實際內容,隻是純粹表示個人不滿意。又如一位丈夫埋怨妻子說:“家裏一團糟,又有客人要來,你怎麼隻管坐在那兒化妝?”這種話也不會起作用,他隻說了一半。
(8)別忘了用“我”字:一位女工對其工友說:“你這套時裝,過時了,真難看。”這隻能是主觀意見,他人未見得有同感。正確的表達方式,應當說明是你個人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這樣,人家比較能聽得入耳,甚至有興趣了解一下你為什麼有此看法。
(9)克製“我”的情緒:在批評之前你首先要觀察自己,你覺得自己的心情緊張嗎?對對方心存不滿嗎?把你的感受--憤怒、埋怨、責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處的。
有經驗的批評家認為,未開口批評人家之前,先檢討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麼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情緒不好是很難掩飾的,而這種情緒有極強的傳染力。一旦對方感覺這一點,立刻會激起同樣的情緒,立即會拋開你的批評內容,計較起態度,這種互為影響的情緒會把批評帶入僵局。因此智者不可不慮。
事實上,每個人都不願接受批評。批評畢竟是件令人都排拒的事,但隻要講點語言口才技巧,每個人也都樂意接受批評。
6.批評要學會變“害”為“利”
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個人犯錯後,最難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的群起攻之,這樣勢必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怎樣批評,實際是一種說服的技巧,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批評的目的意在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即使你的動機是好的,是真心誠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場合等問題。
良藥苦口利於病,但在現實生活中,扶正匡謬的批評的確不如良藥那樣為人所樂於接受,甚至成了難以下咽的“苦藥”。批評得好,人家接受;反之,麻煩纏身,成了“不受歡迎的人”。因此,批評要學會變“害”為“利”,使硬接觸變成軟著陸,即在“苦藥”上抹點糖,看似失去了鋒芒,但卻藥性不減。
王東進公司不到兩年就坐上了部門經理的位置,但是有個別下屬不服他,有的甚至公開和他作對,錢誠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從王東做了部門經理之後,錢誠經常遲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遲到。按公司規定,遲到半小時就按曠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資的。問題是,錢誠每次遲到都在半小時之內,所以無法按公司的規定進行處罰。王東知道自己必須采取辦法製止錢誠這種行為,但又不能讓矛盾加深。
王東把錢誠叫到辦公室。“你最近總是來的比較遲,是不是有什麼困難?”“沒有啊,堵車又不是我能控製的事情,再說我並沒有違反公司的規定呀。”“我沒別的意思,你不要多心。”王東明顯感覺到了對方的敵意。“如果經理沒什麼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錢誠你家住在體育館附近吧。”“是啊。”錢誠疑惑地看著對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個方向,以後你早上在體育館東門等我,我開車上班可以順便帶你一起來公司。”沒想到王東說的是這事,錢誠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說:“不,不用了……你是經理,這樣做不太合適。”“沒關係,我們是同事啊,幫這個忙是應該的。”王東的話讓錢誠臉上突然覺得發燒,人家王東雖然當了經理,還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這種消極的行為,實在是不應該。事後,錢誠雖然還是謝絕了王東的好意,但他此後再也不遲到了。在批評的過程中,適時地采取先表揚後批評的方式,使得對方能樹立改正錯誤的信心,樹立全新的自我形象。因為他從你那裏得到的信息是,自己是有優點的,即使有錯誤也能很容易地接受批評,並很快地改正。所以批評的藝術可以被稱之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修養。
批評和罵人不同,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罵人是氣急敗壞的表現,是無賴的表現,這不需要多大水平,在大街上扯個潑婦,肯定能罵得十分出彩。隻是,罵人的行為除了讓被罵者受傷,或者被路人恥笑之外,沒有多少意義。而批評不同,批評的過程是批評者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站在一定的高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對人與事進行的一場論證過程,它應該有著嚴謹有力的邏輯。因此,我們是萬萬不可把罵人的行為扯進批評的範疇內。
批評別人,就要給別人服氣的理由。我們作為批評者,就首先要加強自己本身的文化修養,對批評的人和事情,要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解,要公正的看待問題,而不能根據黨同伐異的態度去行事。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自己個人的意識形態,有自己的鑒別能力。然後,通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真誠地向批評對象提出自己的意見,並指明他應該去努力的方向。隻要我們的見解是正確的,意見是真誠的,態度是誠懇,別人又怎會不接受批評呢?
批評,顧名思義既要批也要評。批是批判,評是評價,當然也可以解釋為好評。不管怎樣,不能光批不評。
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決不可以隻批評不表揚。因為不管是人還是事,畢竟都還是有一點優點的。但這麼說,也決不是鼓勵大家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先來一段表揚,在表揚以後再來一個但是,但是的後麵加上一串的批評。這樣的批評隻能讓別人覺得我們虛假。就比如我們是老師,我們要批評學生的懶惰行為,我們可以這樣來批評:你很聰明,請以後勤奮點。而不要這麼說:你很聰明,但是你很懶惰。這兩種批評方式看著沒多大區別,但前一種批評方法已經在表揚中提出了自己對學生的要求,而後一種效果和第一種相比如何,大家肯定是心中有數了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隻要是人,就可能犯錯誤。其實,任何有上進心的人都不願意犯錯,要批評一個人的錯誤時,最好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錯誤。你的目的也是為了要幫助對方,而不是為了貶低對方的品格。因此批評以適可而止、給對方留有餘地的方式為好,會讓對方感謝你的寬容。
7.批評他人一定要悠著點
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對於被批評者而言,即使你的批評再過中肯,無疑也會使其自尊心大大受挫,往往導致被批評者反感甚至無名火起。因此,在批評他人時,首先應該態度溫和,盡量在不傷害對方自尊心的前提下做出適當的批評。否則,隻會讓對方難以接受,得不償失。
有一個外地小夥子初次到北京,手裏拿著地圖就上了公共汽車,問售票員某地怎麼走。售票員說:“坐反了!手裏拿著地圖還坐錯車,真是的!”小夥子脾氣很好,沒有搭話,想著到下一站下車再換車。
可坐在小夥子旁邊的一位大爺看不過去了,便對小夥子說:“你到下一站換乘某某路車也可以到達。”這句話真地道,一方麵挽回了北京人的麵子,另一方麵又安慰了小夥子。話說到這也算是有了個完美結局,可是偏偏這位大爺又加了一句:“現在的年輕人啊,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聽到大爺這麼一說,坐在前麵的一位染著金黃色頭發的姑娘卻不樂意了,於是接著說道:“大爺,您別打擊一大片啊!”說完又在後麵加了一句:“這麼大歲數的人了,滿肚子壞水,真是的!”話是不怎麼招人喜歡,如果沒人再站出來說話,事情也就到此結束。可愛打抱不平的人很多,恰巧邊上一位中年婦女就是,這不,說話了:“哎,年輕人不應該這樣對老人說話,多不文明啊,應該尊重老人嘛!”這話說得多在理啊,讓人聽著也舒心,可是這位大姐覺得不過癮,後麵又接著說了一句:“看你這樣,頭發染的黃黃的,跟雞似的,估計你爸媽也管不了。”這下車上可熱鬧了。
小夥子覺得很不好意思,一切都是自己引起的,自己得出來說幾句:“大家都別吵了,都是我的錯。”這麼一說大夥都安靜了,可是小夥子歎了一口氣又補了一句:“早知道北京人都這樣沒意思,打死我也不來了。”小夥子話音剛落,車上的北京人開始一致對外,說小夥子的不是。
說批評話要注意分寸,如果有必要指責其態度時,隻要針對他的惡劣態度加以批評,那就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如果為了自己心裏過癮,再多加上一句“多餘”的話,那麼就會引起別人極大的反感,當然了,這麼一來,口舌之爭是免不了的,拳腳相加也是不無可能的事。為此,我們在批評他人時,一定要悠著點,特別是以下幾點一定要注意:
(1)無憑無據,捕風捉影。
批評的前提是事實清楚,責任分明,有理有據。但是,在現實中常常見到有的領導批評他人時,事先不調查,不了解,隻憑一些道聽途說,或者隻憑某個人打的“小報告”,就信以為真,就去胡亂批評人,結果給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壞印象。
(2)大發雷霆,惡語傷人。
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錯誤的人也是如此。批評時要顧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隨便加以傷害。因此,批評人時應當心平氣和,春風化雨。不要橫眉怒目,以為這樣才能顯示批評者的威風。實際上,這樣做最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導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評人應力戒發怒。當你怒火正盛時,最好先別批評人,待心情平靜下來後再去批評。
切忌諷刺、挖苦,惡語傷人。下級雖有過錯,但在人格上與上級完全平等,不能隨意貶低甚至汙辱對方。
(3)喋喋不休,沒完沒了。
批評並不是讓你說個沒完沒了,也不是說得多才能達到糾正他人錯誤的目的,很多時候說得多反而抓不住問題的實質,也不易讓人接受。相反,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實質便可讓人心悅誠服。
批評的目的隻是為了讓對方明白錯誤並加以改正,並不是讓我們把錯誤延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