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業的規律

《消費者行為學》reference_book_ids":[7210598152015973388,7196865757672639546,712536754660521063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消費者行為學》reference_book_ids":[7210598152015973388,7196865757672639546,712536754660521063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商業的本質是消費。美國知名學者所羅門的《消費者行為學》裏這樣說道:“我們身邊時刻都有成千上萬的公司,花費數以億計的美元,在廣告、包裝、促銷、環境,甚至電視、電影裏做手腳,從而影響你、你的朋友和家人的消費,從中獲取利潤。”

《消費者行為學》強調,麵對眾多直接、間接的勸誘,消費者唯有深刻洞察這些勸說的戰術,才能使自己不致被過度操縱。因此,那些擁有豐富的知識、智慧,善於理性思考的人,更容易不為所動,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是對世界的認知不同。隻有極少一部分人對世界的本質認知深刻又到位,他們是最有才華的那批人,剩下的人都是活在假象裏,是被操控的。

最可怕的是,世界上很多有才華的人,他們獨具智慧地看透了這個世界的本質,但他們看透之後卻不敢說透,並且不會想著如何拯救其他人,而是開始利用大眾的信息不對稱去賺錢,最後再和他人劃清界限。

所以又有人說,商業的本質是謊言。

資本大鱷索羅斯說:“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就要在進入之前先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那麼如何理解商業的本質是謊言呢?

以前說:德不配位,必有殃災。現在是:智不配財,必被坑埋。

一個社會的最佳財富分配結構,是讓一個人的財富和一個人的品德智慧成正比。

在一個社會裏,當有一小撮人因為投機取巧而先獲得利益時,如果社會的懲罰和價值體係不能使他們付出代價,那麼剩下的大部人必然也不會再堅守自己的原則:聰明人會把才華用在利益的爭奪上,普通人為了爭取利益則會鋌而走險。經濟學上有個“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社會上就是“壞人淘汰好人”。

好人被淘汰的結果是什麼呢?以排隊候車為例,一開始大家都很守規矩,但有些人為了搶座,開始不守秩序了,而且把排隊的人擠得東倒西歪,到後來,為了先上車,大家都不去排隊,結果車輛一來,眾人就爭先恐後,導致上車的效率降低了,最後人人受損。

又比如打車,剛開始大家本來都站在路邊規規矩矩等車,但有人忽然強行站在馬路中間去攔車。最後,為了先打到車,於是大家都站到馬路中間去伸手攔車,結果馬路上的人越來越多,占據了大半個車道,導致道路發生擁堵,大家打車的效率也都變低了。

這就是最終結果:每個人都互不相讓,不再遷就別人,也不再相信公理,然後互相提防、人人自危,僵持在一種互相製衡的尷尬狀態中,然後大眼瞪小眼。此時社會的運作效率大大降低,經濟效率大打折扣。項目越來越難做,創業越來越艱難,根本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無論你說什麼,無論你承諾了什麼,別人都不信了,每個人都緊緊護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生怕一鬆手就被別人搶去了。

歸根結底,隻要先不遵守秩序的人沒有遭受應有的懲罰,就會帶動大家一起不遵守秩序。

一個好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從他覺得不公平的那一刻起。一個有才華的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庸俗的?從他認為看透芸芸眾生的那一刻起。芸芸眾生的錯在哪裏?在於盲從。

竇娥含冤被押赴法場,行刑之前監斬官問竇娥還有何話講。竇娥說:一、如果我是被冤枉的,人頭落地便會大雪紛飛;二、如果我是被冤枉的,我死後將大旱三年。竇娥死後,竟真的飄起大雪,而且果真大旱三年,當地百姓顆粒無收。

多年後,竇娥的父親金榜得中做了大官。回鄉重審竇娥案,殺了那個貪官。這時鄉親們紛紛來看望竇父,說:“我們當時知道竇娥是冤枉的,怎奈畏懼貪官的權勢,敢怒不敢言。可是我們又沒加害竇娥,為什麼要受這三年大旱之苦呢?”

竇父說:“你們明知竇娥是被冤枉的,卻不敢說句公道話,是謂不義。更有人相信貪官,認為竇娥真的殺了人,而誣蔑忠良,是謂不仁。老天有眼,沒有無妄之災,天災人禍就是在懲治不仁不義之徒呐!”

什麼是作惡?並不是殺人放火才是作惡,麵對惡行,如果為了自保而選擇沉默,或者為了利益最大化,而選擇做一個盲從的幫凶,你就已經站在了惡人的一邊。

當我們埋怨社會太不公平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在利益麵前就那麼輕而易舉地放棄了原則?當我們埋怨假貨太多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占便宜?當我們埋怨明星賺得太多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如此迷戀娛樂?

如果社會風氣“正不壓邪”,社會就會開始變質。

危機是什麼?危機是人性的危機。

有一次同學聚會,讓我有了一個發現:成功的人,大多衣著平平,甚至有意走“中庸”路線;而很多普通人,則非常注重外在的消費,比如頭發、衣服、包、香煙、手機、車子等。

比如一個帶著孩子參加聚會的同學,她的孩子從頭到腳穿的全是大牌,而且logo的位置都很顯眼。

在談論的話題方麵,也有明顯的差異:成功的同學聊得更多的是孩子的教育、旅遊見聞、投資等話題;而普通的同學,聊得更多的是衣服品牌、手機品牌、什麼時候換車、年終獎多少等。

我後來思考了一下,發現可以用這樣一句話做一個總結,那就是:普通人,總是把錢花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

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都會拚命守護自己內心最脆弱的地方,比如身體不好的人怕別人提健康,經濟條件一般的人怕別人提到錢。所以當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就要用外在的消費來武裝自己,然後展現出自己的強大。

就好像有些人,總喜歡打扮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穿最漂亮、最奢華的衣服,然後讓孩子給自己掙麵子。如果條件允許,他們也會盡可能地買一輛“豪車”,過年把車開回家,就感覺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榮耀。而那些成功的人,相反卻更在乎實際的東西。比如他們寧可給父母包個更大的紅包,也不會刻意買幾件大牌衣服穿回家;他們寧可給孩子選一個好學校,也不會刻意給孩子穿奢華的衣服。

因為成功的人內心不自卑,所以不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即使被別人誤會,他們也並不在乎。所以當普通人聚在一起炫耀自己的年終獎時,他們寧可安靜地聽著。

普通人的消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基本生活所需,即吃穿住行。第二層:證明自己不窮。第三層:掙麵子。

成功的人的消費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層:基本生活所需,也就是吃穿住行。第二層:各種投資,包括房產、教育(孩子的學習和自己的學習)、旅遊和各種社會活動(擴充見識)等。第三層:精神需求(比如認識自我、尋找知己、幫助別人等)。

所以當一個人開始把錢花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時,要麼意味著他已經脫離貧窮,要麼意味著他已經脫離庸俗。因為他已經懂得自己不是為別人而活。

任何一個時代,人們都需要給自己加上一種標簽,從而維係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

比如以前有些有錢人會佩戴高貴的首飾,借助各種奢侈品來彰顯自己。

這就是所謂“炫耀性消費”,這是一百年前韋伯倫的理論,比如你要戴一塊特別貴的名表,顯然不是為了看時間,而是為了向人炫耀,彰顯經濟地位。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方式不再能夠標榜自己有錢人的身份了。隨著電商、海淘等購買渠道的豐富,原本一件難求的“奢侈品”成了不難獲得的商品。擁有奢侈品,再也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然而,當奢侈品不能再區分身份的時候,一種更加與時俱進的方式就出現了……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在《資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資本是一種通過教育洗禮,曆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位息息相關。

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鑒賞和辨別能力也在提升。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財富投入各種“無形”的消費和投資上——更好的服務、更優質的教育、更高端的旅遊等。

請記住,隻有見識和智慧才能永遠跟隨著人。

未來的消費方向是什麼樣的?目前,熱衷拚團、買二手產品的人越來越多,這並不說明消費在降級,而是表明物質已經承載不了人們的精神寄托了,人們不再願意為某一件高檔產品買單,反而更願意為高雅的情懷、無形的財富、某一種希望而付出高價。

今後商業方向隻有兩種:要麼是壓縮有形產品的價格,比如有些網絡平台的低價模式,以及二手交易、共享經濟等;要麼以產品為基礎,著手研究消費者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把產品做到極致。因為科技進步的意義並不是為社會無窮盡地提供商品,而是讓每一件產品都豐富到不得不縮減其他產品的程度。這就是真正的極簡主義。

資本主義產生後,勞動者創造價值,但卻拿不到等量的報酬,一是因為資本家要榨取一定的剩餘價值,二是以當時的科技條件,勞動者創造的價值無法被精準核算。所以一個人創造的價值,都是公司說了算。公司先得到所有價值,然後再去分配,也就是說公司是價值計算的核心。

必須有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才能讓勞動者的價值和勞動報酬等同起來。

現在有了區塊鏈,人們所有的勞動價值,都變得可以計量、不可篡改。老板也是勞動者的一分子,也可以拿自己應得的那份。這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這才是公平、公正。

等區塊鏈技術發展成熟以後,傳統公司的組織形式和價值分配結構,都將發生曆史性的改變。公平、公開是區塊鏈最根本的精神。它不是讓我們沒有私欲,而是讓我們更加努力地創造價值。這樣才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

未來的社會,勞動者、管理者、投資者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是價值創造者。所有價值創造者都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這也是人類的信任機製升級的過程。每一個人作為價值創造者,自己創造的價值都能被精準記錄,並得到相應回報,發生衝突的情況會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也會越來越平等。這是區塊鏈的曆史任務。

未來,公司的形式將從“互聯網化”升級為“區塊鏈化”。

區塊鏈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就像馬克思描述的那樣,未來是一個高度發展、按需分配的社會,一切都是由數據去匹配的,再也沒有集中的大腦或權力去調控。

共享經濟的興起,詮釋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發展動向:未來的一切資產,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被私人所占有的會越來越少。

在計劃經濟時代,很多東西都是共有的,我們都隻有使用權。那時人與人的關係是共同勞動關係,屬於同一個集體,因為牽扯不到利益關係,所以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

而市場經濟發展起來之後,出現了私有製和個人所有製,以“占有”物品為最終目的,很多東西的“占有權”被明確到個人。

於是,人與人的關係由共同勞動變成了直接競爭,出現了爭奪和貧富分化,資源分配變得不均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馬克思說:一切矛盾都是因為資本家獨占生產資料,因此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的階級。但他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後的共享經濟正在改變這個局麵。

在不久的將來,一件物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分離的。未來,我們的交易,更多的是交易一件物品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往往最在意物品的占有權。為了爭奪占有權,有些人不擇手段,但是共享經濟提供了一個運作機製,通過以租代買的形式解決資源的不可複製性。

在未來,一件物品究竟屬於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它!

各種App能通過時間、地點、技能的匹配將物品的使用權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將多餘資源轉化成為生產力。因此,幾乎所有產業都將會被共享經濟所改變。

今後我們每一個人,都將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大大地增加收益。未來經濟一定是共享型的,互聯網的存在邏輯是優化社會運行,讓一切商業和工作模式的損耗降到最低。

未來所有人都會獲得“自由”。個人的最終趨向是獲得自由和解放,這裏的“個人”,指的是“個體經濟”。

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模型裏,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在過去,隻有少數成功人士才可以做到這一步。但是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現在和以後,每個人都可以逐步抵達這層境界。

以往,我們為了生產,要去加入某個組織,然後被“集中式指揮”。我們把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很多人機械地工作,這束縛了人性。

而互聯網給予人性回歸的通道。互聯網以大數據、雲計算為基礎,努力實現“多個服務個體”對接“多種個性化需求”,這就使那些在技能、人際關係、服務上擁有特長的人,同樣可以通過互聯網平台,找到與之相配的工作。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所擅長的來決定自己要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所做什麼樣的事情,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製定目標,決定自己要成就一番怎樣的事業。

五年前,我們身邊的朋友不是在這家公司上班,就是在那家公司上班。而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朋友不是依托這家平台賺錢,就是依托那家平台賺錢。今後將有無數個體創業者、經營者興起。人的定位從價值鏈上的分工者轉向單一的創造者。以前我們為了生存,總是在迎合市場、依附公司,而今後我們可以做一回自己。

放眼四望,主播、自媒體、網店店主等各種自由職業都在興起,他們已經不再被“公司”所束縛。

今後,社會上的自由職業者會越來越多。因為互聯網可以精確、高效地將我們每個人的潛能激發並對接起來,以大數據為手段、以各取所需為驅動、以自我實現為效率、以榮辱與共為機製,構建更加精細的供需係統。

未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既可以獨立完成某項任務,也可以依靠協作和組織去執行係統性工程,所以社會既不缺乏細枝末節的耕耘者,也不缺少具備執行大型工程能力的組織和團隊。社會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而每個人都成了一個ID。

我們可以發現,如今企業員工的積極性越來越低,無論借鑒多麼經典的管理理論,都很難起到作用。那是因為大家需要釋放,需要因勢利導,而不是被管理。因為社會的組織結構在變化:原來是狹長的“公司+雇員”結構,現在變成了扁平的“平台+創客”結構。這才是真正的經濟變革,我們每個人都將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未來,人的興趣和潛能將得到釋放,再也不用為了生活把自己抵給一個“公司”,而基於平台之上的小眾興趣、小眾價值觀、小眾夢想、小眾愛好都能被成全。

未來所有現實都會被“模擬”。這指的是“虛擬現實”技術,即VR、AR。VR是把你帶入到虛擬世界裏,AR是把虛擬物品帶到你麵前。

人類以往的科學技術基本都是改造外界,比如我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東西來豐富自己的生活,而從當下的虛擬現實技術開始,量變終於引起了質變,人類正在俗世中“超脫”。虛擬現實技術正在增強,能夠把虛擬信息(物體、圖片、視頻、聲音等)融合在現實環境中。虛擬現實技術不僅僅會涉及視覺、聽覺,還會涉及嗅覺、觸覺、味覺,可以構造一個與真實環境相似的世界,隨時在你身邊構建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未來,現實的邊界會被徹底打開。千裏之外的朋友可以立刻出現在你麵前,你們甚至可以對話、擁抱,你也將能觸摸到虛擬世界的所有物件。

你還可以瞬間置身於某個世界中。這個世界很真實,一杯茶、一片海、一座山,讓你身臨其境。

穀歌的一位專家稱,到2045年我們人類就可以將整個思維傳輸到計算機上。屆時你還相信我們生活的現實就是現實嗎?你還相信你眼裏看到的東西就是那樣的東西嗎?

到了技術成熟階段,人可以在各種世界裏移步換景、穿越自如,人可能永遠都不清楚自己是處於一個模擬的環境中還是一個真實的環境中,當然這也已經不重要了。

那時人會明白,除了能確定自己的存在,周圍所有的東西都虛實難辨。

未來所有的價值都被公平分配,未來所有的資產都會被“共享”,未來所有的人都會獲得“自由”,未來所有的現實都會被“模擬”。

現實被打破,價值開始回歸,財富被共享,個體被解放。這就是大勢所趨。

世間萬物都先有大破才能有大立。舊生態總會不斷被新生態取代,這是一種必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傳統企業越來越難做了。那是因為當下恰恰就是從大破到大立的關鍵時刻。一大批企業正在被淘汰出局,同時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正在破土而出。

如果弄懂了其中的商業變革邏輯,你會驚喜地發現:從現在開始大部分企業都值得從頭再做一遍。

下麵我們就簡單地說明一下。傳統企業越來越難?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排隊。在排一列縱隊的時候,大家依次往後站立,每個人隻能看到自己前麵的人的後腦勺,而看不到後麵的人和更前麵的人的後腦勺,其他人如果做小動作也無法察覺,這就是傳統的產業鏈結構——製造商需要先將產品賣給品牌商,品牌商再賣給渠道商,渠道商再通過各級經銷商賣給消費者。

於是,消費者麵對的是渠道商,渠道商麵對的是品牌商,品牌商麵對的是生產商,生產商麵對的是技術商,技術商麵對的是資本,資本麵對的是金融市場。

雖然是一環扣一環,但信息是不對稱的,而且被層層隔離。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難摸清整個產業鏈。最大的問題來了:由於是一路縱隊,所以容易出現塔羅牌效應,前麵一個倒了,後麵都會跟著倒下。一個環節被卡住,整個產業鏈都會出問題。

現在產業鏈就出問題了。由於互聯網帶來的衝擊,消費者的購物路徑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排在最前麵的渠道商最先受到了影響,進而導致它身後的產業鏈產生了連鎖反應:對於渠道商來說,由於要跟電商拚價格,打折促銷已成常態,還要靠多拿貨來降低自己的成本,這又導致了庫存。

對於品牌商來說,雖然產品賣給了渠道商,但是渠道商的回款不能按時兌現,而且由於渠道商的打折促銷行為,品牌價值大大受損。

對於生產商(工廠)來說,除了應收賬款越來越多之外,用工成本也越來越高,稅率負擔越來越重,再加上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附加值,利潤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工廠被迫倒閉。

每一個環節都越做越累,利潤越來越低,每一個環節都迫切想改變,但是由於受製於上下遊環節,單方麵努力根本無法扭轉局麵。

轉機在哪裏呢?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互聯網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路徑,給傳統商業帶來了危機,但同時也打開了信息壁壘,帶來了新的機會。還是以排隊為例,由於信息的公開性,無論哪一個環節,都可以直麵其他環節了。隨著電商平台、移動支付、社交平台的發達,大家可以自由對接了。

於是根本性變革發生了:這一路縱隊變成了一路橫隊,大家可以“麵對麵”了。當大家一列橫隊站在一起時,誰高誰矮、誰在做小動作都一目了然。這時傳統產業鏈必然發生徹底改變。

互聯網把產業鏈從縱向拉成了橫向,讓大家平行、平等地站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變革。

傳統商業是一環吃一環。在產品經過的各個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會加價,然後再出貨,這是一種單向的賺“差價”模式。每個環節對於它的上下遊環節各賺了多少錢都不得而知。上下遊環節是一種侵吞的關係,此消彼長,所以大家都是在互相保密。

而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電商的普及,讓很多消費者(客戶)有機會直接跟各種生產方接觸了,於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客戶)更願意跳過所有環節直接付錢給生產方,這就導致現金會不增不減地直接到生產方手裏。

那麼,這時中間的渠道方和品牌方該怎麼賺錢呢?

這裏就需要大家事先達成一個協議,按照每個環節的價值共同協定一個分配比例,生產商拿到錢之後,再按照這個協議把錢分配出去。大家以此契約條款為約束,組成一條新的價值鏈,資源共享,彼此協作,各個環節井水不犯河水。

這時,一個產品從生產設計,直到消費者手裏,每一個環節都會變得很透明。未來每一個環節能賺多少錢,都是公開、透明的,而不像以前被捂著,層層保密。

麵臨這種更加公平、公開的商業路徑,原來那種利潤層層盤剝、運作效率層層衰減的縱隊模式,必然要麵臨淘汰。

那麼,如何利用這個轉機去升級呢?平台化是公司發展的必然路徑。未來隻有一種公司能生存,那就是平台化公司。這句話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公司。平台化的本質,是幫助本行業的產業鏈從“縱隊”變成“橫隊”,從而使本行業建立一種協同生產的機製。

平台化的意義,其實是給企業乃至個人提供創造價值的機會,使之發揮1加1大於2的綜合效應。以後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平台型公司崛起,像各種直播平台、自媒體平台。無數個體或小團隊就正在崛起。

平台化轉型不僅適用於互聯網企業,也適用於製造業。

製造業企業如何實現這個轉型呢?

首先,該企業要非常專注於某一品類,具備垂直打通、縱向整合的能力。比如從原料來源、設計開發到生產營銷,再到銷售係統,後期維護。

其次,企業必須統籌運營,建立一種協同機製,要把同種的需求、資源、渠道歸類整合,進行協作生產。

這裏還會有二級分工,比如對於服裝業而言,做繡花的專門做繡花,做印花的專門做印花,賣拉鏈的專門賣拉鏈,然後還有很多細分。於是企業背後可能不是一家工廠,而是一個工廠群,但又能隨時被整合。而那些下遊的中小工廠本身需要一場協同化的大生產,這樣才能避免碎片化的各自為營。

比如當旺季到來,訂單一下子都來了,公司就可以把同類產品聚合在一起,今天是你,明天換我,後天到他,保持相對均衡的需求輸入。公司還可以根據零售的數據做精準匹配,促成零售端的數據向生產端更多地滲透,幫助生產端做一些計劃準備。數據互通,會使得零售和生產之間的協同效率增加,這就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使庫存降到最低。

從統計學上也可以找出其中的規律,便於下次提前準備,這反而變成一個“有計劃”的生產了。因此在未來,製造業的生產一定會越來越具備“計劃性”,盲目、跟風、無序的傳統生產秩序導致的產能過剩,可以被徹底改進。

我們可以發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再到“計劃經濟”,這非常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好比“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一樣。

這種例子有很多,比如“淘工廠”就是通過平台整合了消費者的碎片化需求,再向各個工廠下單生產的。因為平台組建了一個協同生產機製。和傳統工廠相比,它們的利潤率和庫存率都有很大的改善。這就是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甚至可以實現按需生產、定製化生產。

再舉一個製造業的例子:融鈺集團是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旗下的吉林永大已經在永磁智能開關行業做到了第一。於是,融鈺集團開始從單一生產經營的傳統電氣公司往平台公司轉型。

由於在電氣行業的領頭羊地位,融鈺集團以電氣實業為突破口,向上遊及下遊進行縱向整合。上遊方向,融鈺集團作為行業代表與大型集團共同拓展海內外的電氣工程項目。下遊方向,融鈺集團以電氣產品的生產、銷售、售後為入口,統一標準,整合國內多家工廠協同生產,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在合作方麵,融鈺集團和上下遊企業分別成立合資公司,融鈺集團擁有51%的股權,合作公司擁有49%的股權。這樣融鈺集團可以為合作公司提供上市公司的融資平台和優質資源,同時,合作公司也可以為融鈺集團貢獻收益和業績,雙方各盡其才,各取所需。

如今,融鈺集團正逐步打開“一帶一路”市場,欲打造“自有產品自產,自無產品外采”的電氣產業集采貿易鏈平台。

當然,製造業的平台化布局也離不開各種軟件運營係統的配合,融鈺集團在這方麵也已經開始布局:在軟件方麵,融鈺集團旗下的辰商軟件正在打造“辰商雲”服務,可以為企業提供小程序和新零售營銷解決方案,如今已經擁有了上百套行業解決方案以及千餘種營銷場景,同時還能給企業提供數據管理後台服務,幫助每一個實體門店和線下經濟體實現商業模式的智能化,涵蓋整個生態係統。

融鈺集團的另外一家子公司——智容科技,主要從事企業的征信服務等業務。

如今,融鈺集團已經涵蓋了智能電氣、新零售、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行業,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已達十餘家。這就保證了平台的獨立運轉,並可以往外圍拓展,因為平台化公司是無邊界的。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平台化之後還有一個核心任務,要給平台上的各個環節進行授信,降低各部門不必要的磨合損耗成本。

比如在過去,很多工廠擔心下遊不能及時回貨款,而下遊則擔心工廠的貨期或者產品質量,所以很多工廠的現金流變成了應收賬款。究其根本是缺乏一個具備公信力的平台。這時平台就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了。

比如“淘工廠”為工廠開了誠信通和KA企業(授信企業),這樣商家支付給平台的費用就可以在三到五天內轉到工廠的賬上來。

融鈺集團也是如此。在協同運營中,如有環節產生應收賬款、工程款等管理的金融服務需求,融鈺集團利用已有金融牌照布局,發揮支付結算服務、銀行信用服務、商業保理服務和融資租賃服務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台優勢,使得供應鏈閉環的金融產品健康運轉,從而加快整個行業的升級。

這就是企業的平台化戰略。首先企業要做到本行業的領先地位,然後將供應商、渠道商、經銷商等都拉進來,從上下遊關係變成平行關係,利用電商、線上平台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數據,建立產、供、銷連為一體的運轉模式,然後建立快速反應的機製,實現小批量、短周期、快市場的生產。

這也是一場社會組織的變革。所有部門既要有單兵作戰能力,又要有協同作戰能力。

公開化、共享化、協同化,才是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打開公司的邊界,讓品牌共營、渠道共享、流量互通,這是時代的大勢所趨。

所以,無論一個多麼小的公司,都必須完成平台化的升級,比如一個廣告公司,要以公司名義去接單,然後再分包給個人。公司在業內的口碑和公信力,決定了它獲取訂單的能力。公司可以以信用為擔保去接訂單,然後再將訂單分包給個人,這才是未來公司要做的事。

平台化不但是大公司的方向,而且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

當公司做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孵化各種小而美的個人品牌,這就是未來小企業做大做強的方式。

製造業企業也可以采用這個方式。繼續以融鈺集團為例,它和上下遊企業成立的合資公司,依然是平台化公司,最重要的是,公司一切都會按照可上市公司標準去操作,做到一定程度後,既可獨立公開募股,也可以以兼並重組的方式走向市場,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支持。

所以,未來一個公司最核心的資產,其實是它的品牌和信用。隻有企業擁有足夠的品牌和信用,才能獲取訂單,才能攬下各種大工程,才能讓分包個體放心為企業生產。

隻要企業的信用還在,隻要品牌還有影響力,企業就永遠不會倒下。如果一個公司既沒有品牌價值,也沒有協同生產機製,那就沒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了。這就是很多企業越來越困難的原因,因為它們的結構是封閉的。

商業的基本結構正在從“公司+公司”,變成“平台+個體”。無數平台在崛起,同時無數個體在平台上執行任務。企業開放化和平台化之後,股東、員工、渠道、產品都在逐漸開放。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切組織必須打開自己的格局,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社會也會因此更加自由和包容。同時,未來的一切生意都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每一筆訂單都會在“眾目睽睽之下”產生。我們必須適應在“大庭廣眾之下”展開工作。

未來的經濟運轉中,隻有四種角色:一、負責國計民生的資源型企業;二、負責產品流通的平台型企業;三、在各種細分領域裏有獨特產品或深度服務的小公司;四、承接各種小公司業務的個人或主體。

以此為基礎,一切商業邏輯都將被推倒重建,一切規則都會被改寫。這更是一場責任、權力和利益的再劃分。

如果再結合公司的進化史來看待這個趨勢,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給世界的貢獻,公司的平台化則是中國給世界的貢獻。

股份化的本質,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場上交易,被很多人公開持有。

平台化的本質,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統一聯合起來,各盡其才,各取所需,成為一個聚合體。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協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國人對“和”的理解是極其深刻到位的。

當前是世界經濟的轉折點,中國人的智慧將在現今的時代裏發揮主導作用。一批企業倒下是必然,一批新型企業崛起也是必然。隻有把握住趨勢的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無論世界怎麼發展和變化,其經濟的本質和規律都不變。一個市場越成熟,其軌跡發展越接近一條曲線。

這條曲線有兩個要素,一是趨勢,二是節點。掌握節點比掌握趨勢要重要得多。

先從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講起。Eu003d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是愛因斯坦一生智慧的濃縮,極其簡單明了。

這個公式說明,一切物質都可以轉化成能量。深層次的含義可以是:能量才是這個世界的本源。

對有形的物質來說,小到原子、分子,大到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從而產生能量。對無形的物質來說,比如光、聲、電、信息、貨幣等也是不斷流動的,也會產生能量。

那麼能量以什麼形式呈現呢?就是“波”。波是什麼樣的?想想我們高中數學學習的正弦曲線吧: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波長,也代表著事物的一個完整發展周期。世間一切有形、無形的物質的發展規律都近似於這條曲線,任何事物隻是周期和頻率各不相同。這其實是世界萬物的基本狀態。

如果我們再結合下麵這個圖,就能明白它的根本性了。

一正一負恰恰是一個周期,也是一個整體。

越是成熟的事物,其發展軌跡越接近這條曲線。無論是創業、就業、戀愛、交友、炒股、買房,你都要明白你當前所處的位置,和你即將麵對的趨勢是什麼。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更沒有什麼外來經驗能夠直接拿來用,關鍵看你當下所處的節點。

社會經濟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虛擬產業和實體產業。

虛擬產業:線上的信息流、貨幣流。實體產業:線下的產品流、人群流。

我們所從事的任何一個行業都離不開這四個業態,一個完整的產業更是缺一不可。當然每個行業的側重點不一樣,比如:“信息流”以媒體、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產業為主;“貨幣流”以銀行、互聯網金融等金融產業為主;“產品流”以製造業、零售業等實體產業為主;“人群流”以實體店、培訓、教育等服務業為主。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線上的“信息流”和“貨幣流”相輔相成,它們構成了虛擬經濟;線下的“產品流”和“人群流”也互相映襯,它們組成了實體經濟;線上的“虛擬經濟”和線下的“實體經濟”也是交相輝映的,形成了經濟主體。然後,它們之間彼此交融,形成類似於DNA的螺旋式上升結構。這就是經濟發展的框架和邏輯。

這兩股力量一邊交合一邊延展,你上我下,或者我下你上,然後定期互換方位。

當下是實體經濟開始上升的時刻。虛擬經濟發揮影響許久了,必然輪到實體經濟。這就是我們說的虛擬經濟過熱以及實體經濟的回歸。

現在,我們還發現了一個現象:現在的線上產業(電子商務、互聯網)等,都跑到了線下(實體店、商場)去搶占地盤,所謂的新金融、新零售、新製造就是這樣來的。

科技和金融,分別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核心支撐點。科技的本質是生產力,金融的本質是生產關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然就會對生產力產生阻礙,這是我們初中就學到的原理。

對於社會財富來說,科技和實業的作用是直接帶來增量;互聯網和金融的作用是優化存量、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增量增長。

這一輪大變革其實就是實體經濟的回歸。過熱的虛擬經濟已經讓世界在怠速運轉,接下來很多虛擬產業的泡沫會被刺滅。我們必須要對這一變化做好充足的準備。

投資的邏輯很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實在太少,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在追逐私利,如潮水般跟市場而動,於是隻能成為接盤者,而逆行者永遠都是孤單地前行。

這其實和商聖範蠡的“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的逆周期商業思想是一樣的,在澇的季節,就要開始準備旱天的時候所用的車,在旱季就要準備有水的時候用的舟了。

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也提到:“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意思是趁價格上漲時,要把貨物像倒掉糞土那樣趕快賣出去;趁價格下跌時,要把貨物像求取珠玉那樣趕快收進來。

本傑明·格雷厄姆說過:“投資中的最大敵人,很可能就是自己。”因為投資就是跟人性博弈的過程,最強的對手一定是你自己。

所謂:“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通俗一點兒說就是,別人不要的東西你拿來,別人想要的東西你就給予。眾生之所求,正是你所舍。看起來是一種施舍,是無我,卻也是世界上最高境界的投資,是大我。

最終,一切有形資產都是身外之物,你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思想、格局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