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財富青睞愛折騰的人

《地獄天使》reference_book_ids":[708532389572038145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3,"start_container_index":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6},"quote_content":"《我這一輩子》reference_book_ids":[7340177742677167166,7251444714426076195,7312743901121481766,6992146127613070349,7311607825254321179,73154172419299113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8,"start_container_index":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4},"quote_content":"《視點》reference_book_ids":[7166439435448355873]}],"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9,"start_container_index":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2},"quote_content":"《我這一輩子》reference_book_ids":[7340177742677167166,7251444714426076195,7312743901121481766,6992146127613070349,7311607825254321179,7315417241929911322]}],"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0,"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4},"quote_content":"《格林童話》reference_book_ids":[7340108348508884030,7227001016888069131,7312743799304752166,7301631289193401371,7172480123403258888,7260817948313390138,6988533058450279438,7340116966205574206,7340094136034266174,7340535583808195646,7339836511082269758,7322278080897109054,7312743799086648361,7329733306348473406,7176586829825575994,7367569652886555672]}],"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闖關東》reference_book_ids":[708156069724658381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活著就得折騰折騰,想發財就不能保守,有了想法就要敢於行動。光說不練的隻是“假把式”,任何可觀的財富都不會空想得來,我們不能在猶豫和遲疑中錯失大好機會,要“先開槍後瞄準”,把握一切機會,從中攫取財富!歸根到底,財富總是青睞那些愛折騰的人。

折騰者先富起來

現實中,我們常聽有的人發出這樣的抱怨:“你說隔壁的老王憑什麼就比我發達了呢?論長相,他沒有我帥;論個頭,他沒有我高;論學曆,他也沒有我強,可是他就是過得比我好——喝茅台、開寶馬、住別墅。我好容易才能下一趟館子,人家卻吃膩了鮑魚海鮮,真應了那句老話‘人比人,氣死人’呀!”

是啊,這究竟是為什麼呀?翻翻過去,看看現在,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歡“折騰”,敢於“折騰”。他們總能通過一兩次折騰發達起來,盡管有時候也會賠錢,但是賺錢的次數更多。曾憲梓“折騰”國外領帶,無意中打造出“男人的世界”金利來;李嘉誠“折騰”塑料花,引出後來“長江實業”的輝煌。而不敢像他們一樣去“折騰”的人,就隻能呆在原地,事業止步不前。本書正是要反複地提醒大家:隻有折騰起來,財富才會青睞於你。

我們這裏提倡的“折騰”,是通過有限度的嚐試和試錯,實現對財富的追求,達到“自力更生”的目的。我們不讚同那種毫無頭腦地盲目投機和冒險,那樣不僅不能“自力更生”,反而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創富的經驗,是靠正確的思路一步步折騰出來的,“吃一塹”是否“長一智”,是你能否折騰出財富的關鍵。不管怎樣,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敢於折騰的人,將會更接近成功。

張恒的老家在河南新野,在民風淳樸的家鄉人看來,張恒折騰的每一件事都稱得上是“驚世駭俗”。比如,剛考上大學後不久,他就從西安第二炮兵學院退學。對於一個農家孩子,能考上大學無疑是天大的好事,可張恒居然放棄了到手的香餑餑!麵對家人和親戚朋友的質疑,張恒冷靜地解釋說,退學是源於自己發現有很多夢想要實現,比如創辦一個成功的企業,當幾年老師,然後周遊世界……“這孩子腦袋出問題了!”家人對於張恒的行為眾口一詞地反對。但是,張恒不管這些,退學後忙著務農種菜。太陽最毒辣的晌午,他光著膀子挑水鋤地,隻為不曬傷幼苗。但由於沒有經驗,前後不到4個月,張恒辛苦換來的隻是菜苗全部死光。

第一次折騰失敗,使張恒明白了自己不是種地的料,他毅然出門南下打工,順便推銷自己的手抄本《經營管理手冊》。在福建泉州街頭,張恒看中一家氣派的大酒店,進去找到酒店經理,一本正經地推薦說:“經理,如果你使用我的管理辦法,生意一定會做得更好。”經理壓根沒有搭理他,隻是輕蔑地瞥了他一眼,讓他馬上離開。

一個月下來,書沒有推銷出去,身上的錢卻花得差不多了。張恒意識到這樣混下去不行,應該回去念大學多學點東西,然後再出來折騰。回家後,他準備高三複讀,用4個月時間撿起功課,在1991年的夏天考上了北京大學。從北大畢業後,張恒與同學一起主攻多媒體軟件。“兩個哥們就是看中了我能折騰,”張恒笑著回憶說,“我當時對IT業一知半解,心裏隻是想自己辦個企業,於是回到老家遊說鄉親們出錢入股我們的軟件公司。我當時是北大的高材生,說話能沒有號召力嗎?鄉親們也確實信任我,一口氣往我身上砸下20多萬人民幣。就這樣,我開始了自己的又一次折騰。”

張恒之前的社會閱曆不少,但是他和另外兩個夥伴都沒有經營企業的經驗,大幹一場的願望很快落空,公司隻是替別人組裝電腦勉強維持了一年,最後關門倒閉。之後,張恒當著債主們的麵承諾道:“大家入股的20萬元決不會打水漂!這些錢全部算在我一個人頭上,由我自己一個人還債!”即使是現在,20萬元債務對於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也是個天文數字,更何況是在1997年初。在債務的壓力之下,張恒沒有選擇老實地找份工作慢慢賺錢還債,而是繼續出去折騰,看能否找到回本的好機會。四川、西藏、青海、陝西全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路上,張恒不斷地琢磨做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好項目。當來到拉薩的布達拉宮,看到遍地都是背包的遊客,張恒一下子想到了“戶外用品”這個詞。

在大學讀書時,張恒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驢友”(旅遊發燒友),每個寒暑假他幾乎都是在旅行中度過的。在與國外背包客的接觸中,張恒接觸到“自助旅行”這個概念。自助旅行在西方有著數十年的曆史,但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卻是一個新鮮詞。這一次在西藏,張恒特別留意了老外身上的旅行裝備,發現個個裝備精良,而張恒的旅行用品都是東拚西湊,胡亂找來的。宿營的時候,老外們的帳篷都很漂亮,張恒的破帳篷卻不好意思拿出手。

戶外用品在歐洲市場非常成熟,但在當時的中國剛處於起步階段,張恒心想,以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這個行業不出一兩年就能快速成長起來。他決定投石問路,在布達拉宮廣場上拿出自己的破帳篷吆喝叫賣,沒想到真有人花300元買下來。張恒喜出望外,索性把身上不用的戶外用品全擺出來,結果一天時間便全部賣光。看到市場有潛力,張恒馬上回到北京,印了幾百份戶外運動的調查問卷,在北京大學、中關村一帶分發。見問卷反饋的信息不錯,張恒決定再折騰一把,他咬咬牙又回家湊了3萬元,在北大東門租了個門臉,找些舊家具當辦公桌,用舊報紙把屋子四壁貼成懷舊風格。1997年底,“三夫戶外用品店”開張了。

生意開始還是不順,店麵在小胡同裏,沒有什麼知名度,有時候兩三天一分錢也賺不到。好不容易上門一筆“大生意”,幾天後人家便把帳篷全都退回來,原因是質量不好,漏雨。張恒雖然身為老板,但連進貨的錢都得三五百地找別人借。為了打開銷路,張恒每逢周末就蹬著一輛三輪車,把店裏的戶外用品拉到北京各大高校擺地攤。大學生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張恒基本上每個周末的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養家糊口是沒有問題了。

當有的客戶抱怨說買來的戶外用品沒有機會使用時,張恒腦筋一轉:我不能坐等客戶上門,要主動領著他們去消費。說幹就幹,張恒組織老客戶去長城野營,一下子來了20多人。出去玩當然要買東西,這一趟野營之旅使張恒獲利了不少,他趁熱打鐵,成立了北京三夫戶外運動俱樂部,專門組織節假日戶外活動,從消費習慣和情感上,逐漸培養起固定的客戶群,生意隨之越做越大:2000年底,張恒召集朋友入股,在北京馬甸開了一間140多平方米的店;2002年,三夫在北京國貿開了分店;2004年,三夫推出加盟連鎖,投入350萬元到上海開分店;之後,張恒相繼在京滬兩地開了5家直銷專賣店,在全國八個城市設有加盟連鎖店。

如今,張恒已是中國戶外用品零售業的領軍人物,他一手創建的三夫戶外用品店堪稱全國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家。回首自己的財富折騰之路,張恒覺得做過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的:“即使屢屢受挫最慘痛的時候,我也沒有想過退路。我的成功就是在不斷折騰中積累,一次次摔得四腳朝天,然後爬起來繼續上路。隻要你能夠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成功便是遲早的事。”

經驗、能力和資本,都是在不斷“折騰”中產生的,你根本無需絞盡腦汁、事無巨細地提前構思好。事實上,許多原本可以快速致富的人,正是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沒有必要的空想中,導致身邊的好項目一次次地錯過。想成功,就要敢於折騰,有想法,能堅持,才會有收獲。

行動起來,就有出路

曾幾何時,當大多數人為了一個“鐵飯碗”擠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一些人已經放棄不錯的公職下海經商,獨立創業。曾擔任溫州通用機械廠領導職務的鄭秀康,1980年毅然辭去公職,賣掉家裏的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物品,開始學做皮鞋。這一瘋狂的舉動,在當時遭到許多人的嘲笑,不過現在鄭秀康的康奈皮鞋早已響譽國內市場!

在鄭秀康這類折騰者的頭腦裏,“行動”的觀念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從來不等不靠,有沒有條件都敢上馬去幹,甚至寧可“借雞下蛋,賣蛋還錢”。每一個機會都是財富,如果沒有強烈的行動意識,沒有主動出擊的膽量,再好的機會在眼前你也把握不住。有足夠的膽量吃第一隻螃蟹,加上踏實勤懇地努力,財富自然會滾滾而來。不僅如此,那些看起來不利的因素還可能轉化為有利的條件。

網易的創始人丁磊,原來在寧波市電信局工作,旱澇保收,待遇不錯,但他在1995年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從電信局辭職決心出去闖一闖。丁磊是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行為的:“人的一生總會麵臨很多機遇,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往往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想到了,努力了,未能做成結果不會令人後悔;但是想到了而不去嚐試,便會終生遺憾。溫州商人之所以能夠遍地賺錢,是因為他們行動得早,能夠“先知先覺”去折騰出錢來。這一方麵由於他們的觀念總是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另一方麵在於他們有那種敢於叫板的膽量。同樣有10萬元創業資金,一般人會留下3萬元作為退路,而溫州人一旦看準好項目就會再借貸10萬元投入創業。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上海磁懸浮首列列車的冠名權被溫州一家叫“新湖房地產集團”的民營企業以2090萬元的高價競得,而最大的競價對手上海大眾交通的老總,牌子舉到2080萬元就放棄了。論資產實力,大眾集團20多億元的淨資產遠比新湖集團的16億元雄厚得多,但是他們顯然沒有溫州人的膽量大,後來的結果證明了,新湖房地產這2090萬元沒有白花。

一個成功創業者的勇氣,既包括敢於折騰的行動力,更隱含著心理上對於投資項目的審慎決策,以及力排眾議、破釜沉舟的決斷力。一旦決定下來,就要積極行動起來。困難?肯定會有,但是每個困難都是一次寶貴的磨煉和挑戰,更是一次發達的機遇,如果在困難麵前缺乏行動,無論你的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強、經驗有多豐富,結果隻能是半途而廢、無法成功。吉利汽車的老總李書福,有個“汽車瘋子”的綽號,因為敢於以個人名義從汽車業裏分一杯羹,並要創立一個自主品牌,不是瘋子的舉動還會是什麼?但是,“膽大包天”的李書福真的做成了!從最開始偷偷摸摸搞摩托,到“未婚先孕”琢磨轎車,李書福的生存空間正是靠自己有膽有識、拳打腳踢地折騰出來的,正是因為他比別人敢於行動,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所以最終搞出了品牌、折騰出傳奇。

有種流行的說法叫:行動比想法更重要。在中國的第一代富翁中,許多人就是靠敢於行動而致富。回想起來,我們會感慨那個時候遍地是黃金,隻是自己沒有勇氣把它們撿回家。那些折騰者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正確的形勢下選擇了正確的行動。拿破侖說過:“一個優秀的人,他的勇氣與見識無疑是平衡發展的,並且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正應了“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的老話,如果你的膽量大於見識,會因為輕舉妄動而失敗;如果你的膽量小於見識,會因為保守而貽誤機會。想賺錢,不單要有發現商機的慧眼,還要有快速的反應能力。當然,這不是瞎貓去碰死耗子,而是以經驗判斷為前提,當機立斷地做出決策並付諸實施。

當初,鄭永剛在1989年接手寧波甬港服裝廠時,該廠還是員工不到300人、虧損超過1000萬元的小企業。今天,鄭永剛領導的“杉杉”旗下已擁有21個服裝品牌,兩家上市公司,總資產近50億元。如此巨大的變化,全在於鄭永剛的審時度勢和行動力。當年的甬港服裝廠盡管擁有先進的設備,但還是以替國外企業加工服裝為主。鄭永剛一來,帶頭搞起了自主經營的大變革,工廠先是注冊“杉杉”的品牌,然後借錢在全國各地做廣告,提出了無形資產的經營理念,構建起當時全國最大的服裝市場銷售體係,全麵導入企業形象識別係統,成為中國服裝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建成國際一流水準的服裝生產基地。之後,為尋求更大的發展,鄭永剛將杉杉總部從寧波遷到了上海,並大規模裁減營銷人員,撤掉遍布全國的分公司,代之以特許加盟的銷售體係……這一係列大膽的舉動還沒結束,更大膽的舉措還在後麵:鄭永剛宣布杉杉從服裝生產加工領域退出,將銷售和生產全部外包,隻負責品牌的核心運作、推廣及服裝設計。這種經營模式在國內服裝界無疑是超前而大膽的舉動,但是鄭永剛有這種敢於變化、積極行動的膽識。他認為:“生產可以購買,銷售可以控製,隻有提升品牌這一利潤最豐厚的關鍵環節,你的企業才有可能做到世界級水平。”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杉杉已不再是單一的品牌概念,而是一個多元化的品牌團隊,下設服裝、高科技和投資三大板塊,在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拓展。鄭永剛的決策盡管大膽而激進,但他絕不是在盲目“冒險”,因為在多元化道路上越走越順的他,絲毫沒有放棄作為根本的服裝產業,這也是我們普通人在創業和折騰的過程中應該學會的:不僅要積極行動、有膽有識,還要不忘根本。

從理論上講,一旦找到可賺錢的盈利模式,資本就完全可能以幾何級數的規模增長。許多財富英雄,比如從“巨人”折騰到“腦白金”的史玉柱,最初的原始資本也跟你我手裏的本錢差不多。敢於折騰下去,說不定下一個史玉柱就會是你呢!

資本的增長就像是滾雪球,當雪球還很小的時候,你哪怕滾得發瘋,比起那些緩緩增長的大雪球,盈利情況也是少得可憐,原因很簡單:基數太小,增長有限。天氣一變,率先融化的肯定是你。雪球能不能滾大是一個問題,但是首先你一定要努力開始去滾它,不能光說不練。普通人總是從小的投資開始,然後要把小投資變成大買賣,就像把一個雞蛋變成一頭牛,中間有太多未知的因素和困難的環節,完成整個過程不容易。如果你整天無精打采、恍恍惚惚,久久不去行動,怎麼能行?一個缺乏行動力的人,他的生活不景氣是毫無疑問的。

時間是一種有限的“非可再生資源”,從你出生時起,這種資源每天都在減少。但凡沾上“遊手好閑”這幾個字的人,不僅默認了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人,更嚴重的是時間會在其手裏白白浪費掉。很多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和行動,但是要堅持下去卻很難。一個商人在解釋他的成功秘訣時說:“沒錢時,不管再困難,我也要動用投資和積蓄,找到賺錢的法子,因為壓力總會幫你還清賬單的!”

這是一個好習慣,具備這種敢打敢拚、敢於行動的氣勢,你才能夠抓住藏匿在困難背後的財富。困難越大,環境越惡劣,就越需要有勇氣。所謂合法的範疇下的“富貴險中求”,大概就是這樣去幹。那麼,你還在等待什麼?等機會和條件都成熟時,你的頭發恐怕早就白了,心也已經死了。機會不是等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創富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對於渴望致富的人來說,什麼也別想,先嚐試著做一次!一邊做一邊修正,也許最初看起來希望不大的事,最後反而能獲得較好的結果。

在車站等車時,很遠就看見你要等的車已經進站。多數人會放棄追趕,因為他們怕自己趕不上,白跑一回。而有的人在車子已經啟動時,還追著大喊:“師傅,等我一下!”這是一種行動力的體現。許多朋友都曾想到過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好項目,隻是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選擇放棄或者“等等看”。其實,敢於在有六成把握的時候全力以赴,成功的概率就會有90%以上,即使不成功,也不至於虧得血本無歸。總而言之,晚動不如早動,行動起來就會有好結果。

敢做“活寶”,名利雙收

被譽為“影視圈活寶”的江西人鄧建國,最初是家鄉林場的一名電影放映員,隻因喜歡看電影,他才懷揣1000元錢隻身闖蕩廣州拍電影、搞影視。一路走來,今天的鄧建國名利雙收,普普通通的他還總能不時出現在娛樂圈的頭條新聞中。說起來,1959年出生的鄧建國至今半輩子的經曆,真配得上敢耍敢折騰的“活寶”二字,甭管你對他是嘲笑也好不屑也罷,人家已經憑自己的努力和那股子折騰勁,成了中國影視界如雷貫耳的投資大腕了,這一點咱們不服不行。

鄧建國在學校念書時很搞笑,按說以他的鬼腦筋,考試升學應該不成問題,但是現實情況是:鄧建國在小學和初中期間各留級一次,最後還是事先偷出考卷答案才得以順利考上高中,但高中念了不到一年,他卻退學去林場做了通訊員。那一年鄧建國才18歲,就已經有了很“傳奇”的經曆,想必這隻是他今後“折騰之路”的一個開始。

兩年後,20歲的鄧建國開始擔任林場的放映員,一幹就是5年,期間共放映了500多部電影。放了這麼多部電影,即使原本不喜歡電影的人也會對膠片感興趣,更何況鄧建國這個“對藝術充滿渴望”的年輕人呢。1984年,隨著那股“下海”浪潮的洶湧澎湃,25歲的鄧建國再也待不住了,他在撫州民政局下麵以殘疾人名義搞了個信息部,開始自己事業上“瘋狂的折騰”:1985年,鄧建國在九江科委下麵成立了一個信息中心,從事信息生意;1986年,鄧建國去北京說通《中國農村經營報》在九江成立信息站,自己擔任站長;1987年,鄧建國闖海南本想辦蚊香廠,可是陰錯陽差卻做了《海南科技報》跑廣告的副總編;1988年,鄧建國被《海南科技報》辭退,但很快又在年底出任內刊《海南影視周報》社的社長;1989年10月《海南影視周報》停刊,鄧建國押著兩卡車破銅爛鐵去珠海賣錢,年底在珠海承包了一家廣告公司的攝像部,替人拍生日、婚禮錄像,但是生意很差;1990年,鄧建國帶著1000元闖廣州,認識了當時廣東音像教材出版社的社長李人立,李人立同意他承包一個部門,鄧建國開始為廣州企業做廣告宣傳專題片;1992年,由於生意發展得不錯,鄧建國開始在番禺南村購買別墅地皮;1993年,鄧建國在廣州王氏影業公司和白天鵝音像出版社下麵各承包一個部門,後在珠影廠總經理黃勇旗下成立了“明星創作室”。

1995年,是鄧建國“圓夢”的一年,他以“明星創作室”的名義投入15萬元,開拍自己生平第一部電影作品《廣州故事》;1996年,鄧建國投拍電視劇《廣州教父》,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效益;1997年初,鄧建國趁熱打鐵成立了廣東巨星影業有限公司,開始了影視產業化運作之路,同年開拍《康熙微服私訪記》等8部影視作品,令巨星公司在影視圈內異軍突起。爾後,鄧建國的事業進入了名利雙收的高速發展期:1998年拍攝的電影《鴉片戰爭演義》,被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引起業內廣泛關注;1999年拍攝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第三部,在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地收視率齊創第一;2000年,鄧建國被中國新聞社《視點》雜誌等多家媒體評為“影視界十大風雲人物”之首;2001年,鄧建國投拍老舍名著《我這一輩子》,得到廣泛好評。同年,他被馬耳他聖約翰爵士團在香港封為爵士,並被四川大學、南開大學等學府聘為客座教授;2002年,中央電視台的《聊天》欄目播出一期名為《活寶鄧建國》的節目,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巨大反響,從此鄧建國的“活寶”頭銜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他在影視界的一番折騰事業,也做到了輝煌的頂峰。

可能是在影視圈裏幹膩了,也可能是又找到了不錯的好項目,鄧建國在自己的影視發展最火的時候突然宣布退出,轉而進軍白酒業,參與偉哥酒、赤水河酒的經營。對此,我們可以看做是他前一階段折騰的結束和新一階段折騰的開始。總之像鄧建國這種“活寶級”的人物,決不會安靜地消停下來。銷聲匿跡不過是暫時的,說不定哪天他又會折騰出一個“大動作”,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鄧建國投拍電視劇30多部,製作劇集約700集,幾乎全部賺錢,這算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成績了。能做出如此驚人成績的生意人,無疑是成功的。也許,鄧建國經常“耍寶”,隻是為了更好地賣出他的影視產品。我們熟知他折騰的一麵,卻不曉得他的折騰其實是“有技術含量的”。比如,鄧建國聘請《還珠格格》的導演孫樹培為他執導《風流才子紀曉嵐》時,就事先叮囑孫導演在發布會上要裝作無意中說一句“《風流才子紀曉嵐》比《還珠格格》更好看”。此外,鄧建國還在廣州電視台舉辦的一次選美活動上“挖”走某個佳麗作為自己新片的女主角,並隨後宣布與之訂婚,這使得尚未拍完的電視劇未映先紅、身價暴漲,等到該片熱播之後,大家才發現鄧建國與佳麗的婚事純屬子虛烏有,一切隻是鄧建國慣用的炒作手段而已。他的另一部電視劇《我這一輩子》,號稱馮小剛執導,葛優作男主角,未開機就已賣出1300萬元,結果播出後大家發現壓根就沒有“馮葛二人”的影子,但是片子依然是收視率極高。

許多人覺得鄧建國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卻能在影視圈裏所向披靡,實在令人費解。麵對質疑,鄧建國總結了自己三點成功的經驗:聰明、敢折騰和自信,並坦言道:“我好像天生就有做生意的頭腦,更重要的是做了5年放映員,讓我真的喜歡上了電影。之後不管下海折騰什麼,我都會不自覺地往這方麵靠,認識了一大批影視圈的朋友,從做音像出版開始一步步進入影視圈。”

要說鄧建國折騰的能耐確實不小,並且膽子奇大,率先和港台演藝界人士簽約,讓港台藝人為自己打工,還第一個和電視台簽訂播映風險合同:收視率若上浮一個百分點,“巨星”們多得2000~3000元;收視率下浮一個百分點,“巨星”少得2000~3000元。這一舉措把收視率推向製片市場的最前台,開創了大陸製片業的新紀元。

鄧建國對於如今渴望創業的年輕人,也提出了一些忠告,歸納起來就是以下八點:第一,做商業就要做得純粹,舍得自己去折騰,才能把自己的產品賣好。

第二,不要浮躁。許多人都說我是“炒作大王”,卻不知道我之所以敢炒是因為我的片子夠好看。說到底,生意場上要用自己的產品實力說話,否則光炒作沒有用!

第三,就是熱愛。如果不是對影視事業情有獨鍾,我不會做這麼長時間。盡管我現在轉做酒業,但是不代表我會放棄做影視,正在建設中的新疆阿克蘇影視城,我們誌在將其打造為全國最大的影視城。影視是我的根本,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放棄。

第四,不斷學習。正因為沒有什麼學曆,所以到現在我還在不斷學習。從身無分文走到今天這一步,我算是混出頭了。小時候不愛讀書隻想出去折騰,現在是一邊折騰一邊學習。話說回來不用知識賺錢,真的不容易。

第五,有自信,不要怕別人怎麼說。很多人討厭我愛出名、出風頭,但我覺得每個人長大後都想為家裏爭口氣,名利雙收其實是你對父母最大的回報。誰不想又出名又能夠賺錢呢?我不過是太愛表露給別人看了。渴望出名、渴望有錢不是壞事。

第六,不怕辛苦,要能吃苦。在海南創業時我睡過地鋪,在廣州我也曾露宿街頭,人就是這麼回事兒,不要對自己太放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七,生意人要坦蕩,走正路。我的巨星公司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它可不是一夜之間賺了很多不法的錢,然後“半路翻船”或者銷聲匿跡。

第八,少說話,多做事,行動最重要,有膽量你就從現在起開始折騰吧。

成功實際上就是折騰出來的,內心充滿強烈的信念,再加上執著的追求,即使是沒本錢、做活寶或者從外行幹起,也同樣可以出人頭地。作為國家發改委評選出的“中國25年的改革之星”,鄧建國的創業曆程和寶貴經驗,值得每一個渴望創富的年輕人好好琢磨一番。

財富屬於主動去改變的人

我們看到的成功者,當初之所以敢折騰,多數是源於內心渴望改變命運和企盼謀取財富的強烈念頭。在先富起來的那撥人中,很多人都是處於社會的底層,比如生活困窘的莊稼漢、城市裏的待業者等,他們賺錢致富的念頭無疑是強烈的。還有什麼能比填飽肚子更為緊迫的事呢?如果吃完上頓沒下頓,就甭等政府的救濟糧了,趕快出去折騰出錢來養家吧。

如果每個人的創富欲望都如此強烈,那麼天大的困難也就不再是困難。很多家境困難的人總是礙於麵子、怕別人議論,不敢走出家門打工賺錢,說到底還是創富的態度不夠,賺錢的目標不堅定。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北京某大學學生小李,在校門口一個十五六歲的川妹子那裏修鞋。小李一邊看姑娘修鞋一邊開玩笑地問:“姑娘,你不好好讀書卻幹這一行,不怕被人家看不起嗎?”川妹子反唇相譏道:“挨餓受窮才被人看不起呢!父母沒錢供我念書,我總不能幹待在家裏混吃喝吧?學門手藝將來總能自己養活自己!”小李接著好奇地追問:“那你將來打算幹什麼呢?一輩子修鞋?”川妹子一本正經地說:“我想開一家服裝店賺錢,然後自己當老板。”小李聽完後覺得不可思議:“那你現在手上有錢嗎?”川妹子笑著說:“我現在不是正在攢錢嗎!”

套用時下的一句名言:“甭管職業貴賤,能夠合法的賺取人民幣就是好行當!”想要生活好,你就得不怕任何風言風語。隻有將創富的欲望之火點燃,才能夠看到未來的希望。現在沒有寶馬、豪宅算不了什麼,怕的就是不敢向往和擁有它們。人一旦沒有了心氣,活著也就是在喘氣了。

改變命運,是一種生活追求和人生目標,它驅使你敢於打破桎梏、解決現實問題,在困難麵前“步子大一點”“決心強一點”,而不是瞻前顧後、畏手畏腳。願望有時候是比學識、能力以及社會經驗更為重要的一種東西,如果你依然覺得眼前的生活情況足夠美好,那麼賺大錢的好事離你還遠著呢。

如果你手上現在有20萬元,你會怎麼幹呢?是存“死”在銀行裏,還是拿出來投資和創業?上海文峰集團的老總陳浩顯然選擇了後者1995年他東挪西借淘來20萬元資金來到了上海,從小小的美容店做起。如今,陳浩在上海擁有30多家大型美容院,建立了自己的生物製藥廠、化妝品廠及美容美發職業培訓學校,在全國遍布300多家連鎖店,個人資產已然過億。陳浩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想法有多大,你的事業就會做多大。”

經營舒蕾、美濤等著名品牌的絲寶集團董事長梁亮勝,當年也不過是一名打工仔。1982年,他和所在工廠的其他40名工人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來到香港後,梁亮勝跟其他兩戶人家擠在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裏,晚上夫妻兩人隻能拉簾擠在沙發上睡。那時候,梁亮勝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寬敞住處。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梁亮勝在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堅持晚上去夜校學習,在香港的三年時間裏,他係統學習了航運、英語、國際貿易和經濟管理等多門課程。後來,梁亮勝依靠做國際貿易,向國內販賣檀香木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後來,他成立了絲寶集團,如今個人資產接近20億。當年,一起與梁亮勝來到香港的那40名工友依然是老樣子,因為他們很滿足現狀,覺得在香港做工總比在國內做工好得多。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強烈的主觀意誌,往往就是改變個人命運的先決動力。

相比之下,“知恥而後勇”的狀況更能激發人的創富決心。比如重慶小天鵝投資集團董事長廖長光,當初因為受不了幾個得勢連襟的擠兌,毅然豁出去折騰,靠賣自家房子得來的3000元起步,從路邊火鍋店一舉做成了大餐飲集團。正是自尊心和骨氣,促使廖長光豁出“老本”,拚命賺得財富,以此贏得了別人的尊重。現實生活的外在刺激,常會使受辱者爆發強大的進取心,繼而求得改變身份、提高地位。

處境不好的人希望改變,身居要職的人也希望主動走出去,換個活法。年屆不惑的國企幹部王天堯,一心打算要辭官創辦自己的企業。對此,無論是家裏人還是他的朋友都表示不理解。本來王天堯的仕途發展不錯,突然間就決定下海經商,萬一做生意賠本了、搞砸了,這十多年的努力,豈不是全都白費了?

王天堯深思熟慮後,說道:“我決定停薪留職,請三個月的假,遠離權力和優厚的待遇。如果三個月之後,我仍有信心去創業,那就一定要幹出個名堂。人生是無法預料的,說不定今天的轉變會變成一件好事呢。”

三個月後,王天堯的公司順利開張了,那一天恰好是他的40歲生日。他的大學導師送給他一幅“鷹擊長空”的木雕,鼓勵他說:“鷹是有兩次生命的,第一次是它的前40年,一般的鷹都能活到那個歲數。40歲的鷹體態臃腫、蒼老不堪,很多鷹到了這個年齡早已收斂鋒芒、不再飛翔,但是總有一些不認命、不服輸的鷹,用自己的喙猛烈地啄擊石頭,直到舊喙完全脫落,新喙奇跡般地長出來,然後他們繼續用新喙把爪上的老皮啄掉,用雙爪把全身的羽毛抓掉。幾經磨難,雄鷹得以涅重生,獲得了第二次生命!”王天堯明白了老師的意思,在公司開張以後他與原單位徹底脫鉤,沒有利用過去的資源為自己的公司謀私利,踏踏實實地經營自己的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經在業內小有所成。

同樣的經曆,發生在金山軟件公司老總求伯君身上。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生求伯君來到河北省徐水縣物探局做了一名普通的財務人員。他在廠裏的工作很簡單,發放工資、做些報表。那時候電腦可是個稀罕物,廠裏唯一的電腦,別人都不敢碰,求伯君卻如獲至寶,整天守在電腦旁邊玩。求伯君最大的愛好就是編程序,兩個月後他居然真的編出了一個工資管理軟件。這樣一來,他的工作更輕鬆了,再也不必製作繁瑣的報表,甚至每個月隻上一天班就足夠了,同事和領導們因此對他刮目相看。

求伯君並沒有天天悠閑自在,而是繼續在電腦領域不斷探索。一次偶然的機會,求伯君出差去了一趟深圳,回來後他的心中再也無法平靜,因為他發現自己的編程才能終於有用武之地了。當時,求伯君內心的思想鬥爭很激烈:如果繼續在廠裏呆著,無疑是耽誤自己的青春和才華,但如果選擇離開,其他人會同意嗎?……不出所料,當求伯君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和朋友時,幾乎遭到一致反對,大家都認為求伯君腦袋發昏了。廠領導獲悉此事後,為了留住他這個人才,不惜拒絕為他轉移戶口和工作關係。

留下來,手裏的“鐵飯碗”牢不可破,一輩子可能就不愁了;走出去,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大展拳腳,但是前途未知、禍福難料。最後,求伯君接受被開除的結果,毅然走出了儀器廠,去深圳奮鬥。1988年,求伯君加入香港金山公司深圳分公司從事軟件開發。1989年,求伯君來到珠海,成功開發了國內第一套文字處理軟件WPS。1994年,求伯君在珠海成立了珠海金山電腦公司,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被外界譽為“軟件業民族英雄”。

求伯君放棄穩定的工作,義無反顧投身於自己的事業,最終他如願以償。生活中,我們總會麵臨很多抉擇,能否舍得一切、出去打拚,將決定你事業的成敗。機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放棄原有的東西是一份智慧和勇氣。敢於主動改變的人,就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用農民兄弟的話講,想要秋天碩果豐盛,春天你就該舍得時間和力氣多犁地、多施肥。同樣,若想未來有一個不錯的生活質量,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去除思想上的保守觀念,改變平淡、平庸的生活,主動折騰起來去擁有財富。行動了才可能有好結果,沒有行動甚至連想法都沒有,那你就隻能羨慕別人的好日子了。

折騰者要有“闖關東”的精神

2008年的央視開年大戲《闖關東》,在創造了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的同時,也把“闖關東”這個似乎有些遙遠的記憶是現在大家麵前。許多人正是通過這部電視劇,才第一次了解到那段類似於美國西進運動的人口遷徙活動。

位於中國版圖東北部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域,自古以來因為地處山海關以東,被稱為“關東”。“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上三次規模重大的人口遷徙活動,其中以“闖關東”的時間最長、人數最多。從清朝初年至新中國成立以前,迫於生計的大批華北窮苦百姓(河北人和山東人為主),先後有3000多萬人相繼踏上了闖關東的征途。300多年來,這些不甘於貧窮、饑餓的老百姓,前赴後繼、曆經艱辛地來到那片荒蕪、寒冷而陌生的土地上去奮鬥和創業。他們不遺餘力地折騰,為的就是能夠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史書上是這樣描述他們當時出發時的狼狽情景:“襯著月光,一家老小慌張出走,‘當家的’挑著擔子,前邊的籮筐睡著幼兒,後邊的籮筐盛著鍋碗瓢盆……大道或小路上都是一群又一群山東人、河北人急匆匆的身影。他們挑著擔子,推著小車,看到路旁的一具具白骨,耳邊不時響起陣陣哀號聲……”

事實上,不僅旅途遙遠、前路未知,寒冷和饑餓也在瓦解著這些人的體魄和決心,還有山林中的猛獸和“胡子”(土匪)會突然出現在眼前威脅你的性命……有的年輕人甚至十三四歲的年齡,就開始獨自一人闖關東,甚至在失敗兩三次後,依然毫不動搖的繼續折騰,直至最後成為那片土地的新主人。如此大規模的漫漫“闖”途,在整個人類曆史上也是實屬罕見,堪稱奇跡!闖關東,在當時是官府所不允許的“越軌犯禁”的行為,敢於邁出那一步的人,無疑都是抱著巨大的決心和動力:留在當地,隻能忍饑挨餓,到頭來混吃等死,闖出去才可能有一番出路,未來才有指望。已經89歲的趙老先生,回憶當年隨父親闖關東時的情景,依然不勝感慨:“當時,我們家和其他闖關東的人家不同,父親做著小買賣,生意雖然不算大,但一家人也是衣食無憂。所以,當父親提出要去關外發展時,家裏的親戚朋友全都反對。盡管如此,父親還是決心很大,他說:‘在這裏混日子注定沒啥前途,俺們莫不如去關外碰碰運氣。’後來的結果證明,我父親當初的決定是英明而正確的!”

闖關東的人並不是沒有腦子的,當時的東北三省地廣人稀、沃野千裏,照史書上的話講:“有自然之三大利:荒、礦、鹽。”也就是說,隻要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站穩腳跟,便會有數不清的免費資源可以利用,創富的機會也會隨之而來。於是,來到北大荒的人們,在冰天雪地裏開疆拓土、墾荒種地、掘參伐木、淘金挖沙,後來還修建工礦鐵路……許多懷揣夢想、敢於折騰的人,最終取得了財富上的成功。可以說,闖關東既是一群普通人的苦難史,更是一群執著者的奮鬥史。曆經磨難的闖關東人,不僅在白山黑水之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更為難得的是他們將開拓者的膽識與智慧也留在了東北大地,並且孕育升華為特殊的“闖關東精神”。

闖關東精神,正是我們所倡導的“折騰財富”的精神核心。它即是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誠實守信、重情重義的創富精神,其核心凝聚力落實在一個“闖”字上——向陌生的地方“闖”,向艱險的地方“闖”,向有希望的地方“闖”,向有財富的地方“闖”。在“闖”的教訓中探索經驗,在“闖”的過程中走向成熟,跟許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去闖,求得財富和事業的發展壯大。套用魯迅先生的名言:“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回想30年前的改革開放,當時的情景與闖關東的背景是多麼相似。當時,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改革”和“開放”,也沒有人知道這條道究竟能走向何方。在前路未知的情況下,許多人對新政策和新形勢產生排斥和抵觸的心理,更多的人選擇了按兵不動的觀望態度,隻有少數敢闖敢幹敢折騰的人,不顧身邊人的勸阻和嘲諷,毅然決定去趟“渾水”,結果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成了“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

不敢闖就找不到致富之路,不折騰注定沒有未來。那些“折騰者”審時度勢、順應了國家的新政策,大膽地“闖”了出來,在農村闖成“萬元戶”,在市場闖成“企業家”,在特區闖成“深圳人”,甚至還“衝出國門,闖到了國外”。最初不理解他們的,現在理解了;原來嘲諷他們的,現在全變成了羨慕;早先不敢闖的,現在也躍躍欲試、準備要闖了。但是,這些人很難再去複製先行者的成功軌跡了,因為最好的機會早已被那些“第一群吃螃蟹的人”瓜分得所剩無幾。

搶占市場,唯快不破;把握機遇,敢字當先。為實現美好的生活願望,不畏懼任何阻力,敢於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的人怎麼會不成功呢?想改變貧窮和落後,就要先改變自身的惰性和保守,思想上去除陳規陋俗,大膽創新。麵對競爭多變的社會,我們應當該出手時就出手,一馬當先去攫取每一桶金。項目和人永遠都是雙向選擇的,沒有資本?我們多想辦法就可以折騰出來;沒有人脈?用心交際便能收獲貴人和幫手……但是,如果你連折騰的勇氣都沒有,就隻有跟成功說再見了。再好的財富項目沒人去碰也是白搭,缺乏創業中不甘人後、敢為人先的升騰之氣,沒有一種拚搏的勢頭和能力,其結果隻能是繼續落後。所以,我們隻有吃盡苦頭,才能嚐盡甜頭。

人類的發展史無數次證明,若想改變落後,由弱變強,靠天靠地都不靠譜,一切隻靠自己折騰出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過去,闖關東是改變人生命運的奮力一搏,是播撒希望的勇敢者行為;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闖關東精神”指引我們折騰起來,去發現財富、爭取財富和增值財富。

想賺錢就別怕“丟麵子”

現如今,許多城裏人依然還是守著“遠走不如近爬”的老觀念,即使下崗回家沒活可幹也要安於現狀,寧肯吃老子、靠老婆、指望社會,也不願掃大街、刷廁所、擦皮鞋,心甘情願地守著清貧也不願“掉價”。相反,愛折騰的人卻會拋家舍業,不遠千裏跑去外地做當地人不願意幹的事情,並以此賺錢。這些人的觀念就是:能賺錢就是最大的麵子,沒有錢才是丟麵子的事兒。

時代在變,中國人傳統的小富即安觀念正越發淡薄,敢闖敢幹的創業者正在成為社會需要的標杆和榜樣。那些成功者衣著光鮮、氣定神閑,實際上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經曆過艱辛創業的洗禮才得以達到今天的地位。總結起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想當老板,就得先睡地板。如果做什麼事都顧忌臉麵,放不下架子去做別人認為“丟臉”的事,是絕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

1990年,馮誌久從鄉下來到珠江三角洲淘金。由於當地人滿為患,馮誌久年齡大又沒有技術,所以沒有一家工廠願意用他。馮誌久並沒有灰心,而是在各大廠區轉悠,積極尋覓機會。當看到工人們下班後都端著飯盒往街上的小店裏跑時,馮誌久腦子一轉:何不開一個專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於是,他租了一間便宜的民房作為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擁擠的人群中推銷,一天下來也能掙上30塊錢,不到兩年他就湊足3萬元本錢,在廣州黃埔大道租了一間5平方米的店鋪,執照一辦,鞭炮一放,快餐店就正式成立了。小飯店一開張,因為飯菜價錢相對便宜,立即吸引了眾多打工者,一個月下來,賬麵上竟然賺了2000元。

賺到甜頭後,馮誌久想繼續擴大門臉。有朋友勸阻他說:“你這不起眼的小生意,賺點小錢就得了,何必投入更多呢,這一塊一塊賺下去你還不嫌丟人嗎?”馮誌久微微一笑地說:“想賺錢咱們就不能怕丟麵子。”他很快雇傭了臨時工,增添了桌椅碗筷,擴大了門臉,每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即使規模擴大,每天仍有不少顧客光顧,少時有500多人,最多時達到了1000人。馮誌久賺錢的秘訣在於“1元錢”的優惠手段,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賺頭的,但如果每天能賣1000份,就能掙到300元,一個月下來就是9000元。幾年下來,馮誌久已是身家上百萬元的快餐店老板,至今人們都稱他“1元錢大亨”。

會賺錢的人總是“江河不拒涓流”,頑強的生存本能讓他們千方百計節約成本,賺取一分一厘甚至是一毫的利潤,微小的利潤意識使得他們的市場占有率相當驚人,不僅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還帶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回頭客,做這種生意有沒有麵子倒是最其次的問題了。在那些成功商人的眼裏,世俗的麵子一文不值,財富的積累才是貨真價實的。“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吃別人不能吃的苦,你就能掙別人掙不了的錢。”這是浙江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大虎的座右銘。周大虎目前擁有資產數億元,是許多人羨慕和佩服的偶像,但是他最津津樂道的還是自己當初“丟臉”“沒麵子”的情景:17歲時,周大虎跟隨同鄉出去折騰和謀生。最開始是到西安做鈑金工,由於當時沒有全國糧票,吃飯成了大問題,周大虎經常吃完上頓沒下頓。由於當時組織外出打工是政策不允許的,沒過多久,周大虎作為包工隊的一員被抓進大牢,在西安關了整整一個月後,才被遣返回老家,成為鄉裏鄉親茶餘飯後的笑談。

周大虎並沒有因為遭到嘲笑而停下腳步,他很快又開始新一輪折騰,跑到江西、安徽、湖北等地找出路,其間吃過的苦、受過的罪真的是刻骨銘心。25歲時,周大虎進入郵電局,每天負責扛郵包的工作。因為有過7年流浪吃苦的經曆,所以當其他人都叫苦不迭、吵著回去的時候,周大虎並未因此動搖,反而覺得苦中有樂,並從逆境中看到了起步的希望。靠著這份工作積攢的5000元錢,周大虎在1991年招了幾個工人,騰出一間房子作為車間生產打火機獨自創業。憑借多年“丟麵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周大虎迅速站穩腳跟,僅一年之後,就租下了一間200多平方米的廠房,招募了100多個工人,一步步締造他的打火機王國。同時,為了發展事業,周大虎把妻子和孩子從剛裝修好的新居中搬進租來的舊廠房裏,一家人擠在沒有窗戶、沒有空調、沒有廁所的小閣樓裏麵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周大虎發誓“不搬新廠房,絕不搬新家”,結果這一住就是整整5年。正是由於周大虎的不怕丟臉和敢於折騰,使得他的打火機公司銷售額成倍增長,到1999年產值已突破了億元大關。

成功的商人決不會為了麵子而放棄任何一個能賺錢的機會。與周大虎一樣,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和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當年去上海學藝的時候,也是擠在小閣樓裏睡地板的。不僅創業時如此,就是當老板以後,他們需要時也照樣能夠脫下西裝睡地板。反觀那些寧願吃低保也要保麵子,寧願餓肚子而不願賺小錢的人,我們隻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每個人都要學會現實一點,明白填飽肚子才是硬道理,更要靠踏實的奮鬥去換來真正的麵子。在困窘中丟掉無關緊要的麵子,頂著壓力賺錢,其實就是最大的光榮!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些肩挑擔子的人總會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用當地人不熟悉的嗓音叫賣和吆喝,當時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們,覺得小打小鬧賺這幾毛錢多沒出息,甚至許多農民都認為這些人幹的是下賤的活。但是伴隨著嘲笑聲,這群愛折騰、不要麵子的人已經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大展宏圖了。

在可以炫耀麵子的時候,這些人通常選擇低調和放棄,因為在他們眼裏自己的事業能否做好做大,才是更值得在乎的事情。在2004年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獲得了“中國十大風雲人物”的殊榮。作為中國企業界最權威的獎項,與王振滔一同獲獎的還有海爾的張瑞敏、蒙牛的牛根生等不同行業的“重量級”企業家。然而,王振滔本人卻告訴手下的宣傳人員“務必謙虛一點兒,不要做太多宣傳,我得不得獎無所謂,公司業績能夠上新台階才是更值得宣傳的事”。這種“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態度,其實是每一個創業者都應當學習的一點。與其嘴上說“君子固窮”“沒錢更自在”,心裏麵又成天幻想天降橫財、日進鬥金,還不如幹脆一點,理直氣壯地大聲說“我就是喜歡賺錢”!這樣不但可以突破麵子觀,甚至還可利用某些人的麵子思想來賺錢。

有麵子和沒麵子都是相對而言的。不同的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麵子觀。在敢折騰的人看來,隻要是靠雙手勞動合法賺錢,從事什麼行當都無所謂。那些最早靠補鞋、賣豆腐、彈棉花等手藝起家的人,不僅實現了富裕,還打造出傳化、正泰、德力西、飛躍等一大批品牌企業,甚至還走出了國門去賺外國人的錢。所以說,隻有幹出了名堂,才是真正的有麵子。

坐等財富,不如折騰到底

閑人張三,一天到晚除了好吃懶做,還很喜歡瞎尋思。一天,他的老婆從路邊撿回來一個雞蛋,興奮地跑回家準備做飯。張三拿起雞蛋來,左瞧右看,突然對老婆說:“老婆,先不要用這個雞蛋炒菜,這可是咱們發家致富的‘金蛋’呢!”

張三的老婆不屑地問:“你又在瞎尋思什麼呢?”

張三踱著八字步,手握雞蛋,搖頭晃腦地說:“你想,如果把這個雞蛋用咱家唯一的母雞孵出一隻小雞來,咱們的日子可就好辦了。如果孵出來的是公雞,我們就等著它長大以後賣掉,換來了錢再買母雞下蛋;如果孵出來的是母雞,那就更好了,讓母雞再生蛋、多生蛋,靠賣雞或者賣雞蛋賺錢。之後,咱們用一群雞去換一頭牛,用牛耕地、種糧食,然後買田蓋房,再娶上一個小老婆……”張三老婆聽到“小老婆”三個字勃然大怒,“啪”一個大嘴巴掄過去,抽得張三直叫喚。

“還敢娶小老婆,反了你了!不過,話說回來,你的主意還算是靠譜,就聽你一回,把這個蛋送到雞窩裏,看咱家的母雞爭不爭氣,能不能孵出小雞來。”

“別,別,我剛才隻是隨便說說,雞蛋還是炒菜吃了吧!”

張三的老婆氣壞了,張手就把雞蛋狠狠砸在張三臉上,大罵道:“你這個窩囊廢,隻知道做夢發大財,一點實實在在的事也不去做,我叫你吃雞蛋,你自己吃去吧!”

說一千道一萬,行動起來最重要。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於你是否有勇氣去執行自己的創富想法。不能說“一窮二白”的生活就沒有前途,但隻是坐在原地空想,肯定就沒有翻身的希望。

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幻想,盼望著某一天能夠有個人走過來說:張三先生,你繼承了遠房親戚李四先生的千萬遺產,從此可以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了。聽到這個消息後你可高興壞了,心想“真是平地一聲雷,陡然而富了”,之後你一激動——就從夢中醒了。是呀,這就是一個夢,你可以從郭德綱的相聲裏聽個樂子,但是這樣的好事是怎麼也落不到你頭上的!平心而論,誰都希望自己買彩票能中500萬,誰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一筆橫財,但是中國13億人,你會是如此幸運的那一個嗎?若是天天想著這種好事混日子,恐怕早就是吃完上頓沒下頓了。

現實點說,這種事應該少去想或者幹脆不想,我們的目標要明確,就是:丟掉幻想,行動起來;尋求財富,折騰到底。要折騰就不能斷斷續續,要持續性地把這種創富行動進行到底,隻有這樣你才會尋覓到財富的影子。有些人年紀不大就已經富甲一方,有人說他們要麼是富家子弟要麼家勢雄厚,實際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隻不過打小起開始折騰有了本錢和經驗,再趕上了恰當的機遇,就成了小財主了。比如,香港人李君,在25歲時就已經擁有2億港幣的身家,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說起李君,他從小就是一個極有商業頭腦的孩子,人生的第一筆買賣是在初一的時候做成的。那年暑假,愛書如命的李君悄悄地拿著父母給他的10港幣,去收購店買了一大堆舊書,拿回家後處理幹淨,把每本書看完後又轉賣給了舊書店,這一次折騰他淨賺了8港幣,買下了一套自己非常喜歡的《格林童話》。通過這次賺錢的經曆,李君開始折騰上癮,他想方設法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尋找賺錢的機會。

李君事業的真正起點,是從不起眼的郵票開始的:他先想辦法湊了3000港幣作為本錢,首付定金2000港幣,預定了價值2萬港幣的郵票。根據賣家的要求“如果李君兩個月內不來取貨,定金分文不退”,於是李君很快用剩下的1000港幣辦了一份郵報,免費寄給集郵愛好者傳閱。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個月後價值2萬港幣的郵票被銷售一空,李君憑此生意獲利頗豐。直到現在,李君仍在做郵票生意,光這項生意他就已經掙得了幾百萬港幣。

1982年,李君憑著敏銳的觀察力,洞悉到房產生意有利可圖。盡管他當時並沒有能力買房,但卻有好點子折騰出錢來:先付下一部分定金買一棟地段不錯的舊房子,然後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找買主,一有買主上門,李君就跑前跑後幹一係列雜活,比如提出裝修方案、代為裝修、安裝電話等。如此一來,每平方米2000港幣的舊房最終以4000港幣的高價賣出。明眼人一瞧就知道,李君玩的這招叫“空手套白狼”(做無本買賣)。不過,敢玩這招並且玩好的人還真是不多的,李君正是靠著自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折騰好項目,一步步賺到了2億港幣的家底。在李君的字典裏從來就沒有“止步”和“見好就收”這兩個詞,他覺得“當賺錢成為一種樂趣時,你也就不怕困難、不怵折騰了”。

不止是做買賣,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折騰出財富,前提是你的腦袋首先要開竅。家在北京的趙穎是學文科出身的,從小就不喜歡數學,更不愛算賬,甚至連銀行利息怎麼算都不太清楚。但就是這樣一個不愛算賬的女白領,後來竟做出了賣房、炒股之類的折騰之舉。2006年,趙穎手上有一筆閑散資金,索性一次性買下一棟麵積為90平方米的二手房,總價為56萬。沒想到10月份才過戶的房子,到了2007年7月每平方米就漲了4000多元。2007年正值中國股市大熱,趙穎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開始炒股,賺錢的好消息不絕於耳,由於股市行情的利好,帶動基金的收益也不錯,平均收益率均在20%左右。

綜合這些因素,趙穎一狠心就把房子賣了,售價達到95萬元,在短短10個月時間,趙穎就賺了39萬元。緊接著,趙穎便開始了她的“理財折騰”:95萬元,一部分買股票,一部分買基金,另一部分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一個多月以後,趙穎的投資就有了收益:股票收益率達到50%,基金的收益率20%。趙穎心想:這可比出租房子的收益高得多。在嚐到折騰的“甜頭”後,趙穎一發不可收拾,從過去的“理財白癡”轉變為現在三句話不離投資。盡管後來的股市震蕩使趙穎的投資收益受到影響,但她還是決定義無反顧地折騰下去:“不去折騰,存在銀行裏隻是一把死錢;拿出去折騰,就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賺多賺少倒不是問題,隻要不虧本就行。目前我的資產,隻有不到5%的份額放在銀行做定期存款,其他的錢全部用於投資。我想,隻有折騰到底才會長期有錢賺,這也是我理財的最大感受!”

不管什麼事,下定決心長期做下去,你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折騰決不是表麵功夫,事業上要想獲得持續的發展,就得不停地轉變項目和調整戰略。雙星集團老總汪海就是這樣幹的:1998年,雙星並購河北張家口五環鞋廠,成立了雙星張家口製鞋有限公司,全部用當地人管理當地人,一年之後業績斐然;1999年至今,雙星先後在河南省兼並了河南通達鞋業公司,收購了汝南麻紡廠,建起了近4000人規模中原雙星工業園,直接盤活國有資產近千萬元;2001年6月,雙星兼並膠南華青工業集團,成立了雙星輪胎總公司,之後的5個月,雙星輪胎每月的銷售收入平均增長了48%;2002年3月,占地60畝的雙星成都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在成都武侯區建成投產,幾年來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64萬元;2002年11月,雙星佐佑襪業公司正式建成……人們不由得驚歎,汪海真的是一個善於折騰的戰略家。

什麼是企業核心競爭力?資本、技術、價格、規模還是人才?雙星給出的回答是:順應形勢、大膽折騰的執行力。在雙星集團總部門口處,赫然用金色的大字刻著這樣兩句話:“有人就穿鞋,關鍵在工作”。車間的牆上也到處掛著各種標語口號:“敢為天下先,爭創第一流”“等待別人給飯吃,不如自己找飯吃”“品牌在我心中,行動在我手中”等這些標語和口號全部出自汪海之口,是汪海在多年商戰的摸爬滾打中總結出來的。二十多年來,汪海遵循行業規律和市場規律,不斷對產品和企業進行折騰式的調整,陸續在青島郊區及成都、貴陽、張家口等地建起生產廠,為雙星帶來了持續不斷的滾滾財源,銷售收入一躍超過50億元!

看過這麼多故事以後,我們不妨回到本節開始的那個假設:如果你真的得到一大筆錢(500萬大獎),你會如何處理這筆錢呢?是天天敗壞錢財、揮霍一空,還是把錢全部存銀行裏坐吃老本?如果你是買房置地、炒股理財,我覺得這是正確的做法!如果你找準項目、折騰買賣,我就要對你豎起大拇指了!現實中,確有一個美國小男孩在自己18歲時得到了父母的巨額遺產,他的名字叫霍華德?休斯。在得到父親做油井積斂的財富後,霍華德?休斯沒有選擇上述任何做法,而是毅然帶上萬貫家產,跑去陽光明媚的好萊塢,去圓自己的電影夢——20歲時,他買下好萊塢125家戲院,砸下數百萬美金拍攝了著名的空戰史詩電影《地獄天使》;33歲,他入主環球航空公司,領導公司迅速扭虧為盈,風光了數十年;對飛機有著濃厚興趣的休斯,還親自設計飛機“休斯一號”,駕機試飛五次,創造了當時的最好成績;二戰後,休斯積極向電子領域拓展事業,旗下公司對衛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正是當年的那個大膽選定和之後義無反顧的折騰,成就了霍華德?休斯的成功。

財富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折騰出來的。我們需要在將來擁有寬裕的經濟能力來保證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物質享受。從租房到買房住,從搭公車到開自己車,從周圍轉轉到出國旅遊,敢於折騰的人總會一步步提高經濟能力,並在退休以後滿足養老所需,實現完美的人生計劃。既然今天的折騰能夠換回明天的幸福,那麼我們何不下定決心,堅持幹到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