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1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start_container_index":1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107503072137448478,7329737059181005886,7077822913100991501,7337548832776916030,7077813329493756936,734576883998602348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37548830524591166,7317891697977855039,7000257011547900936,7314149005968018470,7340164183310224446,7337595471810006078,6867020911866809352,7316123640058088482,7077833029015571464,7337548830532979774,7311637008198143030,7071200634816449543,7302363849557019700,7309373715857296446,7077813329514728479,7340535583871077438,7339810822505385022,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49025283959180350,7320440426807168027,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1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誡子書》reference_book_ids":[6584325241927896078]}],"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鋼鐵是怎樣煉成的》reference_book_ids":[7340116044792482878,7315356568491396096,7338366574752975934,6989851914024258574,7281536809505393675,7222920241855073319,6885615270778375176,7356883038724164670,7280462903268871208,7338335716553788478,7356885034181119038,7295704005404019774,7294563932876835877,7052268974544784397,7330845065641741374,7312284109647121443,726081146912453735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拋棄懶惰的壞習慣
懶惰是對人生的妥協,是對困難的讓步。有些人為了使自己的妥協和讓步顯得理直氣壯,總是喜歡給它們穿上看似合理的借口做成的外衣。這樣,懶惰的人們的心裏就會覺得平衡了一些,就減少了自己的負罪感。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借口,人們懶惰的天性便越來越強大,最終誤事誤己,使自己在懶惰的侵蝕下越來越沒有進取心,越來越敷衍了事,不求上進。
對一個渴望取得成就、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懶惰是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能使人喪失進取心,喪失前進的動力。一個人如果存心拖延逃避,他便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事情為什麼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該完成的理由卻想得少之又少。
有一個人長得非常瘦削,他十分羨慕別人肌肉豐滿的身材,於是下定決心,鍛煉身體,還為自己製定了鍛煉計劃。每天跑步多少米、做俯臥撐多少個、舉啞鈴多少次……每一項都列得十分詳細具體。在計劃的最後,他還附上了一句表明自己決心的話:嚴格執行,違者罰掉當日用餐,絕不留情。
第二天早晨,天公不作美,大雨傾盆,他歎息著說:“今天天氣這麼差,沒辦法鍛煉身體了,明天再說吧。”結果,他美美地睡了個大懶覺。
第三天早上天氣不錯,他在鬧鈴聲中掙紮著起床後又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兒頭疼,所以,他對自己說:“我好像生病了,應該多休息才好。鍛煉的事情明天開始也不遲。”於是他又倒頭大睡了。第四天,是星期天,他想,多難得啊,一個星期隻有兩天能夠好好休息的時間啊,先讓我睡個好覺吧……
就這樣日複一日,每天早上他都能想出一個看似合理的借口來逃避鍛煉,所以,多年以後,這個人依然沒能成為一個身體強壯的人。
懶惰是一種不求進取、得過且過的精神狀態。懶惰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缺乏積極主動性,缺乏活力,消極逃避,不想競爭,害怕膽怯等。
懶惰會吞噬人的心靈,相反,勤奮、積極、主動卻可以挽救一個人的心靈,使一個人逐漸尋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也更加靠近成功。在這個世界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一個是懶惰者。他們總是勤勞奮鬥,努力成就自己的事業和人生。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閱讀,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菜放到他的手邊,他竟頭也不抬地拿起饅頭蘸著墨吃起來。當家人發現時,他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還經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都變成黑色的了,後來人們把王羲之洗硯的水池稱為“墨池”。
經過幾十年鍥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他也被人們尊稱為“書聖”。
一旦開始遇事推脫,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習慣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製造借口與托辭的專家。所以,永遠都不要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隻有勤奮才是打造我們人生和事業最好的工具,就像李陽說過的那樣:“勤奮麵前,一切皆有可能。”
要想成就人生的豐功偉績,我們就要拋棄懶惰的壞習慣,養成勤奮的好習慣。勤奮是一種受人尊敬的美德,無論你走到哪裏,從事什麼工作,勤奮都會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抱著這樣一種想法,我的老板太苛刻了,根本不值得如此勤奮地為他工作。然而,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工作時虛度光陰會傷害你的雇主,但傷害更深的是你自己。一些人花費很多精力來逃避工作,卻不願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他們以為自己騙得過老板,其實,他們愚弄的最終卻是自己。
古羅馬皇帝在臨終時給他的後人留下了這樣一句遺言:“懶惰是一種借口,勤奮工作吧。”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養成勤奮努力的好習慣
有一位老教授在退休後回憶道:“在我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發覺有許多在校時看起來資質一般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沒有什麼特殊的天分,沒有什麼特別的專長,有的隻是安分守己的踏實性格。這些孩子走上社會參加工作,不愛出風頭,默默地奉獻。他們平凡無奇。但畢業後幾年或十幾年後,他們卻帶著成功的事業回來看老師,而那些原先看來可以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卻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老教授經過分析研究,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他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與在校成績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但和踏實的性格密切相關。資質一般的人往往比較務實,比較自律,重要的是,比別人更努力、更勤奮,所以許多機會都會落在他們身上。“勤能補拙”、“天道酬勤”,一個人即使資質一般,但是如若能夠養成勤奮努力的好習慣,成功之門必向他敞開。
“成功來自勤奮和努力”,這是古往今來無數事實證明的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環境、機遇、天賦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他自身的勤奮和努力。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跋山涉水,采集各種藥材,踏破坎坷,搏擊逆浪,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終於著成《本草綱目》。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莫紮特5歲時便寫出了鋼琴協奏曲,被稱為音樂奇才,但他從沒有驕傲過,一輩子勤勤懇懇,在實踐中千錘百煉,終於成為了世人敬仰的音樂家。
梅蘭芳年輕時,去拜師學藝,師傅說他“一雙死魚眼,灰暗、呆滯”,於是,他就養鴿子,鴿子飛時,他就一動不動地盯著,窮追不舍,直到鴿子飛下來為止,他還養金魚,眼睛跟著金魚轉,後來,他的眼睛變得炯炯有神,成為了京劇大師。
俄國著名學者、詩人羅蒙諾索夫剛進學校學習拉丁文時,同班同學指手畫腳地議論說:“看啊,一個20歲的大傻瓜來學拉丁文了。”老師的冷淡,同學的譏笑,沒有讓他氣餒,他更加用心地聽講,刻苦地努力,最終成長為一位具有廣泛才學的著名科學家,被譽為“俄國科學的始祖”。
勤奮努力是成功的捷徑,而且是取得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戴爾·卡耐基曾說:“體力勞動需要勤奮,腦力勞動尤其是創造性的思維更需要勤奮,勤奮是創造之神。”在這個世界上,那些隻想憑借所謂的天賦取得成功的人終歸難以取得驕人的成績。“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人要想獲得成功,都必須經過不懈的努力。
美國一位很有名的銷售界大亨在描述自己的成長過程時這樣說道:“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親就告訴我一個道理:當你隻是坐在房子裏的時候,麵包和牛奶不會自動出現在你麵前,你需要通過勤奮和努力去獲得。”接著,他強調父親對自己的教導: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都被父親逼著往前跑,從未停下來等待奇跡的出現。從我上學開始,我就靠每天清晨給人送報紙來賺取零用錢,當其他的孩子還在夢鄉裏的時候,我就得爬起來去派報紙。
清晨的街頭,有許多像我一樣賺取零用錢的少年,但是他們的年紀都比我大,而且他們都有單車,可以騎著單車在街道中呼嘯而過,而我卻隻能靠自己的雙腿一家一家地送報紙。
於是在第一天派報結束後,我對父親說:“爸爸,你得給我買輛單車,別人都是騎單車派報紙的,沒有人像我一樣用走的。”我父親當時正在修理收音機,聽到我這麼說,父親停了下來,用他的眼睛看著我說:“小子,你以為你隻要坐在桌子前麵,麵包和牛奶就會自動出現嗎?不,不會,所有的麵包和牛奶都是靠勤奮和努力換來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一輛單車,你也得靠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而不是坐在這裏,等著我給你!”
我當時很不高興,小聲地嘀咕說:“可是光靠每天送報紙太慢了,我要等很久才能買到單車。”
“那你就自己想辦法多賺點錢!”說完,父親又繼續修理他的收音機了。
由於得不到父親的幫助,我隻得利用周末的時間,靠給鄰居們幹粉刷籬笆和剪草之類的工作獲得另外的一些收入。就這樣,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到最後才為自己贏來了第一輛單車。
收獲成果的多少取決於個人的努力程度,努力工作,遲早會得到回報的。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僅僅想靠自己的天賦獲取優厚的待遇,那麼你最終將一無所得。一家知名公司的標語牌寫有這樣一段發人深省話: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如果兩樣你都不貢獻,請你離開公司。
魯迅先生曾說:“偉大的事業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會出現。”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因此,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獲得豐厚的回報,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付出你的勤奮和努力。這是公平的遊戲規則。
做事分清輕重緩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理想的實現離不開計劃和行動。計劃是比較容易製訂的,但是若想取得成功,還要在有目的、有重點地行動,在做事的時候養成分清輕重緩急的好習慣。
分清輕重緩急的做事習慣和方法是實現目標的有力保障。麵對紛繁複雜的工作內容,我們需要有重點、有條理地去完成,否則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飛亂撞,這樣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最後弄得自己筋疲力盡卻一件事情也沒有做好。
20世紀初,意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了80/20法則,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隻要能控製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製全局。這個原理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則——即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其餘20%的利潤則來自80%的普通客戶。
美國企業家威廉·穆爾在為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160美元。此後,他仔細研究了“二八法則”,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現他80%的收益卻來自20%的客戶,但是他過去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多的時間——這就是他過去失敗的主要原因。於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人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就賺到了1000美元。穆爾參透了二八法則的真意,連續九年從不放棄這一法則,這使他最終成為凱利—穆爾油漆公司的董事長。
80/20法則不僅在經濟學、管理學領域應用廣泛,它對我們個人的自身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我們要避免將時間和精力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而要學會抓主要矛盾。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合理分配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做事分清輕重緩急是聰明人的做法,是成功人士的必然選擇。隻有凡事分清主次,才能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求得更大的回報。
在一次員工培訓課上,一位經理為員工們做了這樣一個演示:他從桌子下麵拿出一個瓶子,向大家展示這是一個空瓶子。然後從桌子下麵拿出了一把大石子,從瓶口倒下去,一邊倒,一邊搖,直到瓶子裏再也裝不下一顆石子。他問員工們:“滿了嗎?”
“滿了。”員工們回答。
經理笑著搖搖頭,然後從桌子下麵拿出了一把小石子,從瓶口倒下去,一邊倒,一邊搖,直到瓶滿為止。然後再問員工:“滿了嗎?”
這次隻有少數人說沒滿。
經理從桌子下麵又抓了一把沙子,從瓶口緩緩倒入,直到瓶滿為止,接著又問:“滿了嗎?”
這次員工們齊聲答道:“沒滿。”
經理“哈哈”大笑了起來,從桌子下麵拿出了一杯水,沿瓶口緩緩倒入,直到瓶滿為止。然後把裝著大石子、小石子、沙子和水的瓶子舉到員工們的麵前,鄭重地說:“這下子可真是滿了。”員工們看到經理故作鄭重的神色笑了起來。
經理在大家的笑聲停止後問道:“誰能說說我這個實驗的用意?”
一個自以為聰明的員工自信地回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擠,總是有的。”
經理搖搖頭,說:“不,這不是我的主要用意。”然後他才揭開了謎底:“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如果開始時不先把大石子裝進去,那麼你就永遠沒機會把大石子裝進去。”
員工們恍然大悟,經理是在教他們做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學會安排做事情的順序。
古人雲:“事有先後,用有緩急。”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不但做起事來井井有條,完成後的效果也是不同凡響。次序處理好了,不但能夠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還能給自己減少許多麻煩。
當代管理學之父彼德·德魯克說過:“必須分清輕重緩急。最糟糕的是什麼事都做,但都隻做一點,這必將一事無成。”是啊,什麼事都做,不分輕重緩急,那麼到最後很可能什麼事都做不好,也就相當於什麼都沒做。不要讓你的人生再在盲目的忙忙碌碌中度過,從現在開始,集中精力,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吧!
如何才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呢?
1.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做一個全麵的評估,弄清這件事情是否必須去做?是否必須由我去做?對於那些非做不可的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記得提上議程;而對於那些沒有必要親曆親為的事情,則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隻負責督促和跟進即可。
2.善於削減事情,把次要的事情放在最後去做,這樣你在做價值重大的事情的時候才會更加專注。
3.分清“要事”和“急事”。要事是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有價值的事,如規劃、技能培訓。急事是必須立即處理的事,即使你忙得焦頭爛額,但電話來了,你就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接聽。
做時間的主人
陶淵明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機遇,時間就是競爭力。善於利用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做時間的主人,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石,是保證一個人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基本的條件。
生活中,有些人善於利用時間,成為了時間的主人,他們往往也能比別人更多、更好地完成工作,獲得更多的成就與回報;還有一些人則讓時間控製了自己,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讓自己的人生在無聊和落寞中度過。
兩個商人去大洋彼岸出差,他們乘坐現代最快的交通工具——飛機。
因為路途遙遠,就算這樣也要一天一夜的時間。
剛上飛機的時候,第一個人就開始抱怨,這麼長的時間真不知道該如何打發。飛機起飛後,他就顯得煩躁不安,一會兒抱怨無聊,一會兒東瞧瞧西看看,一會兒吃點兒零食,一會兒又和鄰座的人閑聊……他絞盡腦汁做一些事情來打發時間,但最終沒有一件事情能讓他安下心來。
這一天對他來說簡直度日如年。
而第二個人完全不同:他先花半天的時間看報紙,然後吃午餐,稍作休息,接下來花兩個小時聽音樂,放鬆心情,然後花一個小時看窗外的風景,順便思考一些問題,吃完晚餐以後和同事聊天,探討一下這次出差的相關問題,最後他閉上眼睛休息,一覺醒來飛機已經落地。
走出飛機,第一個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說:終於到了。
第二個人卻說:想不到這麼快就到了。
有的人讓等待有意義,而有的人讓等待虛度。一個懂得管理時間的人總是能夠很好地利用時間;一個不會管理時間的人則總是在浪費時間。而縱覽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沒有一個不是懂得管理時間的,他們深知: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麵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魯迅先生還說過:“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
我國早期的革命家鄧中夏先生,在北大讀書時,給自己規定了嚴格的學習時間,為不受人幹擾,盡可能多的擠出時間來讀書,他寫了一個“五分鍾談話”的紙條貼在自己的書桌上,來找他的同學們看到字條後,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便會馬上離開,不影響他學習。有的同學還從他那兒得到啟迪,像他一樣抓緊時間讀書,不再虛度年華。
由此可見,大凡有大誌向、大成就的人都是十分珍視時間的,也是十分善於管理時間,做時間的主人的。
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不管你是富有還是貧窮,都會公平地分配給你大好的時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八萬六千四百秒,不多不少,就看你如何合理安排了,也許有人會在一天裏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還給自己留有富餘的時間去學習充電;也許有人會在一天裏任時光在遲到、打遊戲、聊天、發呆、自怨自艾中白白流過。學著成為時間的主人吧,你會欣喜地發現時間會對你微笑,生活會對你微笑,美好的前途會對你微笑。
現代的人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常常感到時間緊張,根本沒時間來讀書學習,吸收知識充實自己,而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增長卻是一個人獲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要善於利用時間,善於在忙碌的生活中擠時間,以利用這些時間來為自己充電,充實自己。
具備良好的自製力
所謂自製力,就是指一個人能自覺控製自己思想感情和行為舉止。
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行動。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隻紅狐狸,為了捕獲自己的獵物——野鴨子,常常可以連續幾天潛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澤地,它是那樣頑強,那樣富有耐心,悄悄地毫無聲息地貼在地上接近野鴨子。當野鴨子無意中遊開了,紅狐狸就用舌頭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處等待。為了填飽饑餓的肚子,紅狐狸可以這樣往返幾十次。連續好幾天,直到野鴨子由於一時疏忽,終於被它逮住為止。這隻紅狐狸是不是很善於控製自己的行為呢?實際上,這隻是狐狸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獵獲食物的本能。或者換個角度來說,有時候連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都能控製自己,對於有思想感情的人來說是不是應該更加善於駕馭自己呢?
然而,我們卻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感情和行為。比如,麵對相同的事件,有的人情感、情緒發生得十分激烈,往往把事情搞到很糟糕的境地;有的人情感、情緒則發生得比較平穩,能夠恰如其分地處理事情。又比如,很多人能夠按照自己事先預定好的計劃,一步一步地付諸行動,接近成功;有的人則比較懶散、拖拉,計劃遲遲得不到執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虛度光陰。
其實,自製力強的人,往往不會輕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意誌比較堅強。自製力的反麵是放任,比如抽煙,可能剛開始的時候隻是抽抽玩玩,但有的人卻從來不去認真想一想為什麼要抽煙,而隻是盲目地聽憑自己抽下去。於是一根兩根,一包兩包,直至成為嗜好,積習難改。
這不是從放任自己開始的嗎?
如果說,放任是自製力的腐蝕劑,那麼,反過來,自製力也可以成為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曾經描寫到了保爾·柯察金戒煙的故事。有一次,青年們就習慣能不能改掉這個問題發生了爭論。有人說:“習慣比人厲害,養成了就改不掉,抽煙就是一例。”
保爾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人,不然的話,豈不是十分荒唐嗎?這時,有人挖苦保爾,說他吹牛,因為他明知抽煙不好但並沒有戒掉。保爾沉默了一會兒,從嘴角拿下煙卷,把它揉碎,斬釘截鐵地說:“我決不再抽煙了,要是一個人不能改掉壞習慣,那他就毫無價值。”從此,保爾果然把煙戒掉了。
要增強自己的自製力,就要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磨煉。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的青年時代曾經下決心:克服一切壞的自然傾向、習慣或夥伴的誘惑。他給自己製定了一項包括十三個名目在內的道德計劃,逐條實行。比如,為了矯正閑談和說笑話的習慣,他列了“沉默”一條,要求自己做到:除非於人於己有利之言談,否則避免瑣屑的談話。後來有一位朋友說他常常顯露驕傲,於是他又把“謙遜”列入表中。他晚年撰寫自傳時,曾經談起青年時代鍛煉自製力的計劃,認為他的成績應歸功於節製。
一位哲人曾說過:“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製的基礎上。”自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確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自製力呢?
第一位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裏在被問起是如何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問題時,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實際上,你也完全可以從每天去做一些並不喜歡的或原本認為做不到的事情開始,開發出自己更強的意誌力、自製力。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關鍵在於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裏並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樣,你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這就是養成自覺習慣的黃金定律。”
具體來說,你可以選擇每天清晨長跑來幫助培養自己高度的自製力,也可以選擇其他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如遊泳、騎車、散步、瑜伽、武術等。不論你選擇哪項活動,它首先必須是一件“苦差事”。其實,選擇怎樣的苦差事本身並不重要,堅持才是問題的關鍵。每天堅持做點兒自己原本不太喜歡的事情,最終會讓你獲得自律、毅力及信守承諾,增強自製力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一種優秀的行為習慣。它也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菲利浦·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菲利浦·克勞士比提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最便宜、最有價值的經營之道,否則,你就勢必要為一些事情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善後工作,做第二次、第三次,這些都是額外的浪費,原本都可以省略掉的。
我們在平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很忙!”可是,我們在“忙”
得奮不顧身、心力交瘁的同時,是否考慮過這種“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
小瑞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廣告公司擔任設計人員,由於他工作努力,一年後便升任為公司的項目經理。一天,小瑞接到了一項設計任務:為公司的某一位客戶設計戶外燈箱廣告。由於完成任務的時間非常緊,小瑞沒有仔細審核廣告的校樣。
當設計好的廣告送到客戶那裏,並準備安裝時,客戶發現了一個問題:在設計的廣告中弄錯了一個電話號碼——服務部的電話號碼被打錯了一個數字。客戶對此很生氣。
本已疲憊不堪的小瑞一麵忙不迭地向客戶道歉,一麵帶領他的團隊成員修改這個錯誤,忙了大半天才重新弄好。
打錯一個電話號碼,看起來是一個小小的錯誤,卻給自己導致了一係列的麻煩和損失。小瑞很懊悔,如果自己能在審核樣稿的時候稍微認真一點,就不至於這麼手忙腳亂了。還算幸運,安裝之前發現和糾正了這個錯誤,不然的話,造成的損失必將進一步擴大。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出現過越忙越亂的現象:剛剛把舊問題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可怕的循環:忙亂——錯誤——改錯——忙亂。而這個惡性循環帶來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自己不停地手忙腳亂地充當“救火隊員”,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忙亂和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所以,從現在開始,必須終止盲目的毫無計劃的忙亂。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最好的方法完美地完成工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把工作做出色,其實也是解決“忙症”的要訣。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做到位,代價最小,收效最大;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哲學,是一個人實現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關係到一個企業、一個組織興衰成敗的關鍵法則。
美國汽車業的發展經曆過血腥撕拚。剛開始時,美國有近百家汽車生產企業。但到最後,美國汽車業就剩下“三巨頭”:通用、福特、戴姆勒一克萊斯勒。他們之所以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並發展壯大起來,是因為它們明白:真正的好質量應該是每一道工序都準確無誤地完成,每一次都得做對、做到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關係到企業成敗,也關係到員工的前途和命運。當下,企業都在打造執行力,執行力的水平高低最終決定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而要想做到最快速最有效的執行,就必須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們要提高工作質量,就要懂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道理,要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對”是戰略,“做”是執行,“第一次”是效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企業的負責。
職場上需要這樣的員工,商場上需要這樣的合作夥伴。
能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對的人,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是值得信賴、受大家歡迎的人。
做一個守時的人
生活中,時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約好了時間,對方卻沒有出現,或者總是遲到;要麼就是在一個小時前說好的事,一個小時後就會變卦,等等,我們誰也不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做事缺乏計劃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對朋友不尊重的人。
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連我們自己都不喜歡這樣的人,那就要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守時的人。守時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也是一種美德。
德國有一句諺語說:“守時就是帝王的禮貌。”是的,時間觀念不僅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工作態度,也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一個十分守時的人。他認為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都是一種美德,代表著禮貌和信譽。
1779年,他想要去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拜訪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於是,他寫了信給威廉,說自己將會在3月5日上午11點鍾之前到達那裏。威廉回信表示熱烈的歡迎。
康德3月4日就到達了珀芬小鎮,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到達威廉先生那裏,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輛馬車趕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個離小鎮十幾千米遠的農場裏。而小鎮和農場之間,隔著一條河。
康德需要從橋上穿過去。但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停了下來,對車上的康德說:“先生,對不起,我們過不了河了,橋壞了,再往前走很危險。”
康德隻好從馬車上下來,看看從中間斷裂的橋,他知道確實不能走了。此時正是初春時節,河雖然不寬,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他焦急地問:“附近還有沒有別的橋?”
車夫回答:“有,先生。在上遊的地方還有一座橋,離這裏大概有6千米。”康德問:“如果我們從那座橋上過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長時間能夠到達農場?”“最快也得40分鍾。”車夫回答。這樣康德先生就趕不上約好的時間了。
於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舊的農舍旁邊,對主人說:“請問您這間房子肯不肯出售?”農婦聽了他的話,很吃驚地說:“我的房子又破又舊,而且地段也不好,你買這座房子幹什麼?”“你不用管我有什麼用,你隻要告訴我你願不願意賣?”“當然願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猶豫地付了錢,對農婦說:“如果您能夠從房子上拆一些木頭,在20分鍾內修好這座橋,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農婦再次感到吃驚,但還是把自己的兒子叫來,及時修好了那座橋。
馬車終於平安地過了橋。10點50分的時候,康德準時來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門前。一直等候在門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著說:“親愛的朋友,你還像原來一樣準時啊。”
康德和老朋友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但是他對於為了準時過橋而買下房子、拆下木頭修橋的過程卻絲毫沒有提及。後來,威廉先生還是從那位農婦那裏知道了這件事,他專門寫信給康德說:老朋友之間的約會大可不必如此煞費苦心,即使晚一些也是可以原諒的,更何況是遇到了意外呢。但是康德卻堅持認為守時是必須的,不管是對老朋友還是陌生人。
守時確實是一種美德。擁有守時習慣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讚賞,相反,則會損失慘重。
有一次,現任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張朝陽在美國為了申請到一筆風險投資資金,約定第二天上午9點與美洲銀行的人進行談判。那時,張朝陽對舊金山的地理環境和交通狀況還不夠熟悉,所以,為了不遲到,談判前一天的晚上,張朝陽便把舊金山電子地圖下載到了筆記本電腦中,然後記住了到達美洲銀行的路線。
第二天,張朝陽很早便出門了,但誰知還是發生了意外,公路完全被堵住了,整個公路變成了停車場。
情急之下張朝陽就把車停到停車場,跑步去美洲銀行。但是當他到達美洲銀行總部的時候,還是遲到了半個小時,所以他最終沒有爭取到那筆資金。因為在美國人的觀念裏,連約會都不能守時的人,是不值得信賴的。
張朝陽還是相當有時間觀念的,但是某些意外情況是不可預測的。
在多數西方人的眼裏,即便是不可預測的因素導致的失約也是不值得原諒的,所以張朝陽理所應當地失去了一個機會。這也使張朝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守時的重要性。
任何一次不守時的行為都可能讓我們與機會擦肩而過。所以,養成守時的好習慣,這是無比重要的。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僅要學會珍惜自己的時間,更要懂得珍惜別人的時間,守時可以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讓專注成為一種習慣
所謂專注,就是指心無旁騖地幹好一件事。一位先哲曾經說過:“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時涉獵多個領域的人要好得多。”是的,做什麼事情都不專注,心不在焉,“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注定什麼事情也做不好。換句話說,在太多的領域內付出努力,我們就難免會分散精力,阻礙進步,最終一無所成。
然而,在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每日裏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對於領導交付的任務,常常手忙腳亂,不知道該從何做起。這種對工作懈怠、不專注的人注定逃脫不了失敗和被淘汰的命運。事實上,即使你才華並不出眾,反應不太敏捷,隻要你能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全身心地投入某一項工作,他同樣也會取得偉大的成就。
13歲的鬆下幸之助還是一個小學徒的時候,就有一個願望——想獨立賣一輛自行車。可是,自行車在當時是高價位商品,相當於今天的汽車,即使有人想買,也輪不到鬆下這樣的小學徒一人去銷售,頂多是讓鬆下跟著夥計去送送車罷了。
但幸運的是,有一天,一位客戶打來電話:“送一輛自行車給我們看看吧。我們老板在,現在趕快送來!”剛好其他夥計不在,鬆下的老板就對他說:“看對方很急的樣子,無論如何,你先送一輛過去吧。”鬆下聽了,覺得這是一次鍛煉自己的好機會,便精神百倍地把自行車送到客戶那裏去。鬆下雖然不是經銷老手,卻很認真地向對方老板介紹自行車的各種性能。
那時因為鬆下隻有13歲,人家把他當作可愛的小孩。
老板看他拚命說明的模樣,摸摸他的頭說:“你很熱心,是個好孩子。好吧,我決定買下來,不過要打九折。”
因為太興奮了,所以,鬆下沒拒絕就回答說:“我回去問老板!”
說完就跑回來告訴自己的老板:“對方願意打九折買下來。”
老板卻說:“打九折怎麼行呢?算九五折好了。”
這時候,鬆下一心一意想第一次獨立成交,很不願意再跑一次去說九五折。他對老板說:“請不要說九五折,就以九折賣給他吧。”說著哭出來了。
老板感到很意外:“你到底是哪方的店員呢?”
鬆下哭個不停。
過了一會兒,對方的夥計到店裏:“怎麼等了這麼久呢,還是不肯減價嗎?”
老板說:“這個孩子回來叫我打九折賣給你們,說著就哭出來了。我現在正在問他,到底是誰家的店員呢。”
客戶聽了,被鬆下的熱心感動了,立刻回去告訴他的老板。
那位老板說:“他是一個可愛的學徒。看在他的份兒上,就按照九五折買下來。”
就這樣,終於成交了。這就是鬆下第一次成功銷售自行車的例子。
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於你有多大的天分,而是在於你能不能心無旁騖地幹好每一件事。
同樣一份工作,由不同的員工來做,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對工作專注的人能把工作幹得有聲有色,創造出許多輝煌的業績;而對工作不專注的人,卻恰恰相反,他們對工作冷漠淡然,因此就不會做出什麼的大的成績來,潛在能力自然也就無所發揮。專注於你目前的工作,是贏得老板欣賞的首要條件。
所謂習慣,就是人們不經意間重複去做的事情,每天什麼時候起床,走哪條路去公司,去公司首先做什麼……這些都是習慣。若想讓自己養成專注的良好行為習慣,就要從以下幾點做起:1.熱愛你的職業,珍惜你的職業。首先你要告訴自己,你正在做的事情正是你最喜歡的,然後高高興興地去做,使自己感到對現在的職業已很滿足。
2.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全力以赴,不要總是以例行公事的態度對待之,這樣工作難免就會出問題。
3.不要讓自己輕易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相信自己的能力,讓每一分鍾過得充實起來,久而久之,專注自然會成為你的好習慣之一。
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
所謂敬業,就是對工作的熱愛,就是對職業的勤奮,就是對事業的執著。“敬業”最早在我國古代典籍《禮記·學記》中就以“敬業樂群”
的說法被明確提了出來。
中華民族曆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他說過“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話。北宋程頤更進一步說:“所謂敬者,主之一謂敬;所謂一者,無適(心不外向)之謂一。”
宋朝朱熹說,“敬業”就是“專心致誌以事其業”,即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
敬業精神是個體以明確的目標選擇、樸素的價值觀、忘我投入的誌趣、認真負責的態度,從事自己的主導活動時表現出的個人品質。敬業精神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敬業,既是職業道德的要求,又是從業者對所從事職業應有的態度。自古以來,職業道德一直是人類工作的行為準則,也是每一位員工所必須具備的職業品性。如果你在工作中敬業,並且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那麼你就會比別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並且會一輩子從中受益。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一個公司的興衰,往往取決於員工的敬業程度。隻有員工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時,才有可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才有可能為顧客提供一流的服務,才有可能使公司不斷地得到發展。
在任何一家公司裏,一個敬業的人,不但能夠得到老板的欣賞,還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那些在工作中拖拉、散漫的人,有時也能靠投機取巧的手段得到老板暫時的信任,但無形中也給自己的職業生涯設置了障礙,並且會很快為此付出代價。他們將失去做人最寶貴的資產——名譽,而這樣的員工,終有一天會被老板拒之門外,因為老板們要找的、最喜歡的是那些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
阿基勃特剛進入美國標準石油公司時,隻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根本沒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但是不久,這個普通的小職員卻因為強烈的敬業精神而受到了許多人的注意。
阿基勃特進入公司後,就時刻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一員,他並沒有因為自己隻是小職員而不注重公司的聲譽。他那強烈的敬業精神通過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管走到哪裏,在需要自己簽名的任何地方,阿基勃特都會在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四美元的標準石油”字樣。外出住旅館的時候是如此,給親友寫信時是如此,甚至在給他人打收條的時候也是如此。為此,同事們親切地稱他為“每桶四美元”。
後來,這事被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了,他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並號召公司職員向他學習。接下來,阿基勃特的才華越來越展現出來,在洛克菲勒退休後,他成為了標準石油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長。
一位成功學家說:“小事正可於細微處見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產生做大事的氣魄。”因此,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厭惡做小事。隻要有益於工作,有益於事業的發展,就應該像阿基勃特那樣認真地從小事做起。這也是敬業的表現形式。
很多人在工作時往往是這麼想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老板掙錢,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那麼敬業呢?把工作做到差不多就行了,太認真了沒必要。”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敬業應該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工作習慣。工作是一個過程,不管你是在為誰而工作,首先是在為自己而工作,因為在工作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的是你自己,得到鍛煉與提高的也是你自己。
李嘉誠曾經說過:“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事業有興趣,更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的,對待工作,隻有全力以赴,一絲不苟地去完成,你才能因此而積累到豐富的經驗,才能為以後完成大事奠定堅實的基礎。
若想成功,先培養自己的敬業精神吧!
堅守你的責任
莎士比亞曾說:“生活如契約,每個人都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愛默生也說過:“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所謂責任,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它理應伴隨每一個人生命的始終。
某雜誌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情:大連市汽車聯營公司雙層巴士司機黃誌全在行車途中突發心髒病,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鍾裏他做了三件事情:一是把車緩緩停在路邊,用最後的力氣提起了手動車閘;二是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下車;三是將發動機熄火,確保車輛及乘客安全。做完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這位平凡至極卻又偉大至極的普通司機,用生命告訴了我們一個人對職業賦予的責任應該怎樣承擔。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承擔了不同的責任,不論對家庭、對企業、對社會還是對國家。這份責任無時無處不在。正視責任,能讓我們在困難時堅持,在成功時保持冷靜,在絕望時不言放棄。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黃誌全那樣堅守責任,那麼我們的生命豈能不大放異彩?
在現實生活中,隻有那些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在工作中,我們更應牢記自己的責任,忠誠負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無論自己的工作是卑微也好,偉大也罷,重要的是履行自己的責任,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責任”卻常被一些人理解成“麻煩”,總以為承擔責任就會有麻煩。於是,他們隻是平凡地做著“分內事”,日複一日,仍然在原地打轉,甚至被競爭機製驅逐出局。特別是出現問題的時候,有一些人不敢或不願挺身而出承擔相應的責任,他們害怕說“對不起,這是我的責任,由我來承擔”這樣的話。但事實上,你越是害怕承擔責任,你就越難以逃脫被淘汰的命運。一位成功人士曾這樣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員工:“我所需要的員工是具有進取精神、敢於承擔責任、敢於犯錯誤的人。”而那些不怕犯錯誤、勇於承擔責任的員工始終是人才市場上的“搶手貨”。
優秀的組織需要有強烈責任感的員工。如果說一個組織像龐大的機器,那麼每個員工就是一個個的零件,員工愛崗敬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這部機器才能運轉良好。否則,不僅導致整體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最終會使自身利益蒙受損失。
不管哪裏都會有才華橫溢的失敗者,但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漠視責任。事實上,隻有清楚自己的責任,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獲得較大的收益,也才能為自己的人生答卷贏得一個不錯的成績!
20世紀初,在意大利有位名叫弗蘭克的商人。他艱苦奮鬥,終於開辦了一家小銀行。可是,好景不長,他的銀行遭到了搶劫。這次搶劫使他徹底破產。當然,因此而給儲戶造成的損失也很大。
當弗蘭克帶著妻子和四個孩子重振家業時,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落實銀行的規定,償還儲戶巨額存款的事宜,盡管這一規定是他自己製定的。
朋友們都好心地勸他說:“規定是規定,但這件事其實你沒有直接責任,根本不必這樣千辛萬苦地償還。”
聽了朋友的話,弗蘭克則回答道:“有規定就要落實。這是我的責任!”
為了落實這件事情,弗蘭克整整奮鬥了39年。當償還了最後一筆債務時,他如釋重負地說道:“現在我終於無債一身輕了。”
弗蘭克說是“無債一身輕”,但恐怕沒有幾個人可以品嚐出個中滋味。為了這一責任,弗蘭克付出了39年的艱辛。
責任就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責任就是對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責任就是對職責的堅守,責任就是人性的升華。實際上,如果我們都能懷著一種虔誠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就必定能夠感受到責任給自己帶來的力量。
古人雲:“知責任大丈夫之始,行責任大丈夫之終也。”在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很普通,普通得像萬裏鐵道線上的一顆石子,像彙入大海的一滴水,但是我們卻無畏地承載起了刹那間的千鈞重力,也竭盡全力地湧出了波瀾壯闊的美麗,這樣就足夠了。
把節約意識融入心中
早在春秋時期,勤儉節約就作為一種公德,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導。《論語》中就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其中“儉”就是指節儉。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說,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曆史上的有識之士從家族興衰、社稷興亡、朝代更替的無數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一條深刻警示。
多少年來,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艱苦樸素、勤勞節儉都作為一種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傳統美德,得到倡導、保持和發揚。當然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節約已不再是簡單地省吃儉用和“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時代的發展賦予了它新的內涵。我們現在提倡的節約並不是刻意去過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適度消費,防止浪費。但是,現實生活中,仍然有不少人認為“節約”的思想觀念已經過時了,奢侈才有“派頭”,“節約”就是“無能”。其實,節約不是小氣,而是一種大氣。節約作為一種美德,不僅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同時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公德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心。無論一個國家、民族,或是一個家庭,沒有良好節約的風尚就不可能長期的生存、發展和壯大。這是一個樸素的真理,我們應該謹記在心。
馮玉祥將軍曾經教育兒子馮洪國說:“兒啊,你要脫下軍裝、皮鞋到牛柵裏去熏一下,聞一聞牛屎味,才會知道五穀香。古人說:奢能滅誌,儉以養德。你雖然還不曾管事,談不上奢華,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險的!”這蘊含著深刻道理的話“一板子”把馮洪國打醒了。他脫下了軍裝、皮鞋,換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馮洪國日本留學回國後,看望多年不見的老父親,當父親看到兒子身著西裝、腳蹬皮鞋,渾身散發著濃濃的香水味時,便這樣教育自己的兒子。
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那種艱苦卓絕的生活方式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將節約的思想觀念拋於腦後,而是應該時刻把節約意識融入心中。艱苦的生活雖然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我們仍應牢記:平日裏節衣縮食,困難時才容易渡過難關;富足時豪華奢侈,窮困時將難以生存。勤儉節約這一美德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
節約是一種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節約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隻有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良好風尚,那種講排場、比闊氣、相互攀比的消費方式和觀念,才會漸漸失去市場。
節約更是一種習慣。習慣是人們生活的方式,我們要從點滴入手,讓節約成為自覺行動。比如,隨手關燈、關水龍頭,注意水的循環使用;夏天能用電風扇,就不用空調,即使用空調,也不低於26攝氏度;打印紙正反兩麵用,等等。不僅如此,節約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節約盡管貢獻的是些“小不點”,但事實證明,長期堅持,持之以恒,就能摳出大效益。
“浪費猶如河決口,節約好比燕銜泥”,時時不忘“節儉”,“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核心理念,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富足。在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撞擊,資源越來越緊缺的今天更是如此。
重視好習慣的養成
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作為基礎,那麼任何理想的大廈都難以建立起來。習慣的力量如此強大,它一旦形成,就會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而且還會經常左右人們的思維和行動。好的習慣通常可以促使一個人取得成功,而壞的習慣則往往會帶來失敗。
古時候,寺廟裏有一位小和尚,在出家當和尚之前就有丟三落四、馬馬虎虎的壞習慣。進入寺廟之後,一直也未能改掉。
每天除了誦經念佛、打掃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和師兄們一樣學一門手藝,於是像方丈師父求教了剃頭的本領。
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師父告訴他:“你若想熟練掌握剃頭這門手藝,必須要勤加練習,平常沒事兒的時候可以拿一個冬瓜來練習,直到在冬瓜上能夠遊刃有餘地施展各種剃頭方法,那才會成為一個不錯的剃頭匠。”
聽了師父的話以後,小和尚就天天在冬瓜上練習剃頭的基本功。一天又一天過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經越來越高,師父見了也忍不住高興起來。可是師父在一次觀察小和尚剃冬瓜時發現一個問題:每次小和尚剃完冬瓜都會順手將剃頭刀別在冬瓜上麵。這個問題,著實把師父嚇了一大跳,於是他告誡小和尚以後千萬不能這樣做了,小和尚答應了師父。可是等師父下次再觀察他的時候,他仍然在離開的時候把剃頭刀別在冬瓜上麵;而且據師父的多次觀察發現,小和尚每次都是這樣。
師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小和尚,可是提醒的次數雖多,小和尚往冬瓜上別刀的習慣卻沒有任何改變,而且每次小和尚都對師父說:“不要緊的,這隻是習慣而已”。
“隻是習慣而已?”師父嚴肅地對小和尚說,“如果你手底下不是一個冬瓜,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呢?你的這種習慣到時候沒準會出人命啊!”
看到師父生氣的樣子,小和尚安慰道:“沒事的,師父,你不要擔心,等到真為人剃頭時我就不會這樣了。”
眼看著小和尚還俗的時間就到了,臨行時師父再三告誡他一定要改掉丟三落四、三心二意的毛病。可是小和尚的這一習慣早已養成多年,更何況他自己根本就沒有改掉這一習慣的意識,終於在他第一次給人剃頭的時候,出事了——有人叫他遞一件東西時,他順手把剃頭刀別在了客人的頭上,好在客人沒有出現生命危險,從此他的剃頭鋪再也沒有人光顧了。
有時候,人們窮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的東西,可能會因為自己不經意的一個壞習慣而導致破滅。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輕視那些平常不為自己所注意的習慣。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思維習慣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
另一方麵,“壞習慣在同樣的程度上就是一筆道德上未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其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是的,不要以為一個小小的壞習慣無關緊要,人們正在和將要麵臨的許多成就或禍患其實就是由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習慣決定的。古人說的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講,習慣是人生之基,而基礎水平決定人的發展水平。壞習慣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好習慣則可以使人受益終生。
所以,成功是一個日積月累、持續不斷的過程,任何企圖僥幸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把重視細節、將小事做細培養成一種習慣。通過長期積累,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你都會得到大的提高和進步。
讓自己擁有成功者的習慣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一個人,如果想成為一個各方麵都很成功的“好命”人,就要鍛煉自己,養成成功者應具有的習慣。
1998年5月,華盛頓大學350名學生有幸請來世界巨富沃淪·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演講。當學生們問到“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這一有趣的問題時,巴菲特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
蓋茨也表示讚同,他說:“我認為沃淪關於習慣的話完全正確。”此時,兩位在不同領域獲得巨大成功的好朋友道出了相同的成功訣竅,即: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階梯。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
又有人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參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
習慣對於年輕人的一生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試想,一個愛睡懶覺、生活懶散又沒有規律的人,怎麼能約束自己勤奮工作?所以,年輕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讓自己擁有成功者的習慣。
首先,戒除壞習慣。壞習慣一旦形成之後,就很難更改,它會時時刻刻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
其次,養成高效的辦事習慣。你是不是感覺到每天都很忙,但卻是忙而無功?你是不是感覺付出很多,但是得到的隻是老板的責罵?真的如此,你一定要審視一下自己,你可能並不是工作不努力,而是沒有掌握提高工作效率的正確方法,在無意中浪費了你的生命。嚐試按照下麵的提示改變一下,或許情況會大有改觀。
1.在開始工作前,把桌麵清理幹淨。
一張亂七八糟堆滿了待複信件、報告和備忘錄的桌子,足以使人慌亂、緊張和憂煩。更嚴重的是,時常有“萬事待辦,卻無暇辦理”的擔憂的人,不僅會感到緊張勞累,而且會引發高血壓、心髒病和胃潰瘍。
2.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程度去做。
創辦遍及全美的著名公司的亨瑞·杜哈提曾抱怨說,同時具備兩種能力的人非常難得。這兩種能力是:第一,能思想;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次序來做事。
3.立即行動,不要猶豫和等待。
沒有任何問題會因為你回避它而自動解決,沒有任何煩惱會因為你不去想而煙消雲散。你沒有別的選擇,隻能去麵對,隻能去解決問題排除煩惱,既然這樣,那還等待什麼,立即行動吧。
4.養成一日三省的習慣。
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日“三省其身”成為很多成功人士的座右銘。可見,古今中外,諸多有建樹的人大都具有“反省”的優秀品質。
蕭伯納說:“智慧不與經驗的多寡成比例,隻與對經驗的領悟程度成比例。”一個人能夠不斷進步的原因就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好習慣會伴隨年輕人一生,即使不是為了成為更成功的人,不是為了事業上取得更耀眼的成績,也不能忽視了對自身習慣的培養。因為年輕人一旦具有成功者的習慣,你的命運就會發生根本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