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四川仍有諸葛瞻父子的“雙忠祠”,紀念一門三代的忠貞,諸葛瞻實踐了父親《戒子書》的遺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人無完人,雖然有種種的失誤,但是,諸葛家的忠誠、信仰,明知不可為而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敬仰,也使人扼腕歎息!
蜀國滅亡(1)
當諸葛瞻的軍隊被鄧艾殲滅的消息傳到成都。成都一片混亂。
成都的人們也象其他城市的人們一樣,感到了世界末日的到來,殺戮和死亡籠罩著整個成都的上空,人們紛紛逃往深山密林,躲避即將到來的戰亂。
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了一個人的身上——後主劉禪。在我們看清曆史事實之前,還是透過層層迷霧,很好的定位出這個千百年來讓人等同於“傻子”的代名詞的人吧。
後主劉禪,字公嗣,生於建安12年,據說,生下以前,甘夫人夢見北鬥入懷,所以,起小名“阿鬥”,鬥兒生下不久就發生了曹操攻打荊州,劉備和他老祖宗劉邦一樣拋棄家小,狼狽逃竄,鬥兒的親生媽媽甘夫人死去,趙雲傳曰“雲身抱弱子以免”。過去,一直認為劉禪隻是個小孩,這個印象大約來源於連環畫冊和各類圖冊,其實,劉禪生於公元207年,那時候,司馬昭還沒有出生,(司馬昭生於211年),劉禪還比司馬昭大4歲呢。也就是說在263年,當鍾會鄧艾攻打蜀國的時候,劉禪已經56歲,而司馬昭才52歲。
在當時,三國的三個大佬是這樣排列的:蜀國的劉禪是大哥,魏國司馬昭是二弟,吳國的孫休是老小。嗬嗬……
劉禪在諸葛亮時代,一直被諸葛亮罩著,17歲登基到諸葛亮死後,接著是蔣琬做大將軍,直到246年蔣琬死後,劉禪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而那一年,劉禪已經40歲了。在以前漫長的23年中,劉禪不得不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和兒皇帝,(問諸葛亮叫仲父)“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劉禪和政事無緣,雖為皇帝,但是,沒有最後的決定權,“政無巨細,鹹決於亮”,諸葛亮才有最後的決定權!而此時的劉禪也早已經成年,那麼,試問:誰是皇帝?比如,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劉禪是反對的,他從照顧諸葛亮身體的角度,委婉地規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這樣規勸,其實是不願意諸葛亮做那種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但是他也清醒地知道,自己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是在軍隊裏隻有趙雲和自己有恩,(終諸葛亮一世,對趙雲並未重用,而趙雲死後也是在景耀4年被後主單獨追諡的),後主不論在軍中或在文臣中,都沒有力量;因為親生母親早死,也沒有有力的外戚支持,所以,他不敢和諸葛亮較真。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北伐。當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至於劉禪的私生活呢?守著他的皇後是張飛和夏侯霸從妹所生的“虎女”,大的死了,又配給了小的。諸葛亮娶了個醜女,但他另找女人做妾,他寫給李嚴的信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說明諸葛亮也是有年輕貌美的妾的,而劉禪也想主動找幾個,(“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而董允卻說:“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那麼,劉禪傻嗎?《諸葛亮集》載劉備給後主的遺詔提到:“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勉之,勉之。”。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從以下史書記載的事實,我相信讀著自己對後主的智商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在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奏表,馬上說出自己的懷疑:“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但等魏延叛亂被殺後,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大,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製,又各有側重。為了牽製薑維,又分別任命閻宇為右大將軍,並分別給張翼、胡濟等人升官;
在夏侯霸因為司馬家所逼投奔蜀國時,望著一副狼狽相的夏侯霸,後主善解人意,握著夏侯霸的手耐心的跟他講,你的父親是死於戰爭中,並非是我先人手刃,還指著自己的兒子說,快來叫叔公,並對夏侯霸厚封爵位。——夏侯霸爸爸夏侯淵的堂妹,在戰亂中被張飛所得,成為張飛的妻子,而生下的兩個女兒嫁給了劉禪,所以,劉禪的兒子是夏侯霸的外甥。後封夏侯霸為地位非常高的車騎將軍,可能也是劉禪想找到自己貼心人的一種表現。
後主的事情以後我們再說,後主在蜀國的地位是很特殊的,長期的擺設作用使得他對權力欲增加了一點天然的免疫力和超脫感,對於下屬的強勢大臣也多了一點忍讓——隻要彼此不內訌就成。薑維借出遝中種麥,長期不歸,並不按照後主意願,連年發動戰爭,空耗國力,這後主看在眼裏,卻也無可無不可,隨他去折騰吧——他委曲求全慣了!
所以,當得知諸葛瞻全軍覆沒,成都幾成不守之城的時候,後主會怎樣決定去留呢?
大臣們有主張去南中霍弋那裏的,——南中,相當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三國蜀漢以巴、蜀為根據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225年)諸葛亮平南中,改益州為建寧,分建寧、越嶲置雲南郡。又分建寧、牂柯置興古郡。形成南中七郡,分別為: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但是,南中就安全嗎?延熙三年,越嶲郡叛亂,派張嶷討平;後永昌郡夷獠恃險不賓,數為寇害,派霍弋鎮壓;各郡異族時有叛亂。即使逃往那裏,得到蜀國內地的魏軍不是很快就能打下嗎?或許沒等魏軍到來,自己先被異族殺害了呢?
還有主張投奔吳國的,——正如光祿大夫譙周所言,哪有寄身的皇帝?到吳國也是投降,並且吳國是小國,魏國是大國,按照大吃小的一般原則(除非吳國出了聖人,魏國出了內亂),魏要滅吳,那麼,還要投降第二次嗎?受二遍屈辱,吃二遍罪嗎?
那麼,死戰到底嗎?軍隊呢?此時守城與劉備打成都時,不可同日而語,此時城內尚有多少兵力,還是個未知數。而外麵的薑維大軍呢?不知道在哪裏?(等後主投降後,令薑維投降鍾會應該是魏國人告訴其下落的,個人推測),即使知道薑維大軍的下落,薑維是否已經被魏軍包圍,也還是個未知數,要不為什麼還突破萬難,象明末袁崇煥那樣急切救駕呢?而是遲遲不見薑維的蹤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