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情勢

畢竟死人已死,人還是要“擦幹眼淚”繼續活下去的,這樣做也是一種自保之計吧?(雖然是曹操的女兒,但曹節是站在丈夫一邊的。範曄的《後漢書·獻穆皇後傳》:建安18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5萬匹,小者待年於國——我們真的不知道曹操同日把三個女兒都嫁給劉協是什麼意思?到底是愛?抑或是……?以曹操雄厚的國學基礎,是不能不知道“三女為粲”的典故的吧:當密康公同時接納三姐妹的時候,他媽媽對他說了一句話,“人三為眾,獸三為群,女三為粲,即使是天子打獵也不獵取群獸,諸侯外出巡視對民眾也要謙下行事,天子選妃嬪不娶三個同族的女子。三個孿生姐妹是美好的事物,這樣美好的事物都歸之於你,你有什麼德行才能承受得了呢(是要犯天忌的)?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況你這種渺小的人物呢?小人物承受了美好的事物,終究要滅亡。”,後來密國真的就滅亡了。劉協也不能不知道娶粲滅亡的道理吧,但是,他不能不接受。曹操為了湊夠這個數,把待子閣中的曹華也算上來充數,麵對這種看似恭敬實則是含情脈脈的詛咒,獻帝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接受。用三個女兒換來老天對漢朝的“厭棄”,曹操沾光大了。——19年,並拜為貴人。及伏皇後被弑,明年,立節為皇後。魏受禪,遣使求璽綬,後怒不與。如此數輩,後乃呼使者人,親數讓之,以璽抵軒下,因涕泣橫流曰:“天不祚爾!”左右皆莫能仰視。)

37歲,自己的兒子劉熙被曹操所殺。

41歲,(220年)禪讓給曹丕,被封到偏僻的山陽(河南修武),都城在濁鹿城(今河南修武縣五裏源鄉李固村),相傳劉協到山陽以後,以醫為業,造福山陽百姓,多次到雲台山采藥。

54歲,(234年)去世,葬禪陵,(河南修武)

這就是那個曾經“生活”了54年的人的一生。沒有太多的事跡,但是史書上僅有的那些個鏡頭,卻都是那麼的驚心動魄。這一張短短的履曆記述了太多的苦難、眼淚、鮮血和淒涼。他沒有做錯什麼,他甚至很善良,他也很聰明,有良好的教養,沒有人會懷疑他會成為一個好君主,一個好父親,一個好老公。但是,他卻什麼也沒能做到,什麼也不是!

劉協去世了,他的心受過太多的驚嚇,他的眼看過了太多的鮮血,他的臂膀承擔了太多的苦難,讓他安息吧!

但他的小國(一萬戶)山陽國還沒有消失,那裏還用著大漢的禮儀。第二代山陽公是劉協的嫡孫劉康,285年死去,第三代是劉瑾,289年死去,第四代劉秋於309年,在永嘉之亂中被胡人(應該是另一個自稱是劉邦後代的匈奴主劉淵吧?)所殺——正統的漢代後裔被冒認一家的“兄弟”所殺。

不過,還沒有完。根據《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等記載,劉秋的一個兄弟劉阿知在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農曆5月1日召集舊臣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於日本,有聖天子\",遂率領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兩千零四十人,飄洋過海,於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被倭奴國國王賜號東漢使主,定居於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有“阿知宮”,是後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雖然日本曆史言之鑿鑿,但是在我看來,卻不無疑問:因為,我們知道當時“出國”於今天相比,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2000餘人浩浩蕩蕩的離開故裏,乘船遠去,如果沒有朝廷的批準是難以想象的,那麼,朝廷會批準嗎?百分之百不會吧。

之所以想多說點劉協,是因為我看到了一個曆盡人間磨難而內心深處還對民眾充滿悲憫的人,我認為這就是偉大,這興許也就是所謂的“不失赤子之心”吧!

他是皇帝,但更是囚徒;他是漢帝,但更象是每一分鍾都可能被殉難的犧牲;如果他被殺,我們會輕易地說他是無數朝代更迭的犧牲品,但是他懦弱地選擇了活著,他心中還有點滴的希望,他更像是身處煉獄中的聖徒;他也曾經想到了反抗,也有些許的血性,但是最後總不得不選擇了懦弱;他一直循規蹈矩、小心翼翼,為的是外人挑不出一點毛病;他貴為皇帝,卻終日無所事事,隻能潛心研究醫學,為的是濟世救人。

我不知道假如他的妻兄曹丕能夠認真輔佐,或者曹植繼位魏王,也許世事會有所改變?沒有了短命的曹魏,短命的西晉了吧?

也許老天真的憐憫起這個一直被他所厭棄的孩子了吧?我想劉協從做山陽公開始,可能快樂些了吧?一些東西放下了也就放下了,人反而輕鬆愉快。遠離了權力中心,身邊有善良的相濡以沫的曹皇後,劉協過了13年“人”的生活。河南焦作至今還流傳著山陽公、曹皇後為民治病的傳說,雖然是傳說,但是,我寧願相信它是真實的。因為,在我看來,在世世代代老百姓心中流淌著、口耳相傳的曆史遠遠比那些貌似真實的史書要鮮活,也更真實,據說至今禪陵附近的村莊還有祖祖輩輩為劉協護陵的莊稼人!

寫到這裏的時候,眼淚無聲地落下來了。

相比之下,那個喜愛糟蹋別人幸福的小醜匆匆地得到了7年的江山,但是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媽媽,失去了兄弟,失去了姐妹,甚至失去了壽命,真正的成為“獨夫”……

最後的北伐(1)

我相信,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如果能夠親自走走諸葛亮5出漢中北伐的老路,才能真實地感受到諸葛亮當時的所麵臨的處境,設身處地地正確評價出他的得失。

不過,遺憾的是:還沒有這個機會。

因此,我們隻能看圖說話。

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不了人雲亦雲的尷尬,甚至於可能會使我們判斷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雖然如此,讓我們還是翻開曆史的片片記載,對照古今的地圖,一點一滴地去探尋往昔的印跡吧。

公元234年的4月,西北高原上還顯得春寒料峭,諸葛亮的十餘萬大軍出現在了斜穀的北口。

從這年的2月開始,諸葛亮的10萬大軍艱難地爬過橫亙在漢中平原北部地秦嶺山脈,走了2個月的時間,才通過褒斜穀(陝西省太白縣西南褒河山穀)到達戰場。

而此時,司馬懿早已聞聽到了風聲,從容的在渭河駐軍,以逸待勞,等待著蜀軍的到來。

雖然司馬懿早就說過,諸葛亮再北上的話,絕對不會再迂回西北去隴西,但是身處隴西的郭淮也絕對不敢掉以輕心,在祁山、上邽一線屯駐了1、2萬的防守兵力。

既然司馬懿算無遺策,那麼,你在斜穀部署兵力,應該能夠給予諸葛亮以迎頭痛擊吧?

是山太高無法布兵?

之所以諸葛亮能夠順利出穀,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是司馬懿壓根就沒有料到諸葛亮會出斜穀,或者即使料到,也因為無法準確確定諸葛亮出兵的具體時間,無從防守(這一點假設似乎難以成立,司馬懿應該能聽到風聲);

二是曹魏帝國的近期國策是對蜀國采取防守,沒有最高領袖的決定,司馬懿不敢擅自進攻;

三是諸葛亮隱蔽工作做的好,以至於司馬懿沒有發現。

四是從第一次交手,司馬懿就掂量出了諸葛亮的分量:他已經看出諸葛亮不會用奇,不會調動敵人,隻會硬碰硬的戰鬥,或者固守,因此,根本就沒把諸葛亮當回事,在他的內心深處也許根本就想著諸葛亮和自己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不屑於和你玩突襲之類的把戲——即便是敞開大門請你來,我持重對你,你就束手無策了,如果不會用奇,不會詭詐,就等於不知兵,因為,兵者,本身就是“詭道”!

也許,千年以後,我們這些似是而非的猜測根本就是自說自話,而真實的故事早已經淹沒在那漫漫的黃沙中去了。

3年以後的另外一場著名的戰役,情勢和今天幾乎是一模一樣,隻是因為主客不同,結果竟然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