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的統領是大夥都熟悉的帥哥周瑜,陸續到達的還有程普、黃蓋、魯肅、呂蒙、甘寧、淩統等一撥東吳猛人。
周瑜帶來了多少軍隊?
答案是三萬。
周瑜從來沒有帶過這麼多軍隊。三十出頭的周帥哥,懂音樂,會打仗,膝下有子女,金屋藏小喬,愛情與事業雙豐收,那叫一個意氣奮發,感覺大丈夫在世自當如此。
大丈夫在世不當如劉備。周瑜如是認為。
惶惶如喪家之犬,從徐州跑到荊州,從漢水跑到長江,幾番拋妻別子,年近半百的劉備還能折騰出個什麼明天?
周瑜以為劉備盛名之下,著實難副。
總而言之,別人眼裏大名鼎鼎的劉豫州、劉左將軍、劉使君,在成功人士周瑜的眼裏,其實是一個不成功人士。
何止是不成功,簡直就是落魄。
現在落魄人士劉備派人慰勞成功人士周瑜。周瑜感到不爽。
為了讓自己爽一把,周瑜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劉備過來看望自己。
以劉備的左將軍的官階,討虜將軍孫權都差很遠,周瑜更是沒法比。按理說,應該是周瑜前去拜見劉備。
雖說亂世靠槍杆子說話,不看印把子,但周瑜手裏有槍杆子,劉備手裏也有。何況此時劉備與孫權是聯盟雙方的首腦人物,而周瑜不過是孫權手下一個打工的。
說到底,周瑜提出的是不合理要求。
劉備卻沒有拒絕。因為孫劉同盟,是他劉備有求於孫權。曹操殺過來,首當其衝是他,最想幹掉的還是他,他不著急誰著急?
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事者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
劉備最終接受了周瑜的不合理要求。
為表達誠意,劉備隻乘一隻小船去見周瑜(乘單舸往見)。
賓主見麵,請坐看茶久仰失敬之後,劉備問了最關心的問題:“戰卒有幾?”
周瑜:“三萬。”
劉備:“是不是少了點?”
周瑜:“足夠了,您就待在一邊看我破曹。”
劉備:“魯肅先生來了吧?要不一起見見?”
周瑜:“魯肅不歸我管轄(明顯是借口),您要見改天自己去見。”
劉備:……
會見場麵是話不投機,周瑜盛氣淩人,劉備委曲求全。
當落魄人士遭遇成功人士,類似的情形司空見慣。
能做到成功而不傲人,富貴而不驕人,很難。
周瑜沒做到,劉備做到了。
不論在平原還是在荊州,劉備不分貴賤一視同仁,以此感化了刺客,贏得了人心,讓他受益終生。
周瑜的心不是演義中所寫的小,而是高,自視甚高,恃才傲物,日後成為曹操與劉備離間的對象,讓他防不勝防。
不過,此時劉備與周瑜沒時間去反省自己,他們需要並肩作戰,共謀抗曹大計。
不入京口,焉得荊州(1)
劉備的機會是一個人的噩耗。
劉琦,這個正值壯年的大公子,毫無征兆地說掛就掛了。普遍認為,劉大公子無心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熱衷音樂舞蹈好酒美女,最終為推動三國娛樂事業的不斷發展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劉琦死後,荊州人士紛紛推舉劉備擔任荊州牧,時間是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十二月。
十多年前麋竺、陳登等人勸說劉備接任徐州牧,劉備的做法是推辭。
此時手下員工擁戴劉備出任荊州牧,劉備的做法是接受。
麵對一個相似的問題,劉備做出兩種不同的舉措,隻是依據一樣東西——實力。
自己的實力。
劉備很清楚,在這樣一個天下為公的亂世,如果實力弱小卻坐上了好位子,眼紅的人有很多。比如當年他接任徐州牧之後,袁術、呂布等人的眼睛就紅得要噴血。
今非昔比,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劉備的實力已經遠遠不是在小沛擔任豫州刺史那個層次了,如今他要出任荊州牧,放眼天下,眼紅的人有且隻有一個——孫權,剛剛打敗曹操將勢力擴張到荊州一帶的孫權。
除了孫權,別人沒機會也沒資格眼紅。
不過有人眼紅自己,總不是一件好事,往往會找機會向自己下黑手(比如呂布)。如果孫權不同意劉備上任,這個荊州牧的位子他是坐不安穩的。何況劉備此時雖然腰粗了許多,卻遠遠沒有孫權的粗,萬一鬧翻臉動起手來勝負未可知啊。
劉備最終決定先斬後奏,接受員工推舉擔任荊州牧,先把生米做成熟飯,再想辦法取得孫權的同意。到那時候就輪到孫權為難了,承認也不是,不承認也不是。
為爭取獲得孫權同意,劉備決定親自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對東吳進行友好國事訪問。
諸葛亮在赤壁戰前見過孫權,對孫權的為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極力勸說劉備不要去,到了東吳的地盤就由不得自己,要看人家的臉色行事,萬一年輕人孫權一衝動把老板軟禁起來,麻煩就大了。中是劉備不敢去,諸葛亮使勁勸他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劉備決意前往,東吳就算是狼窩虎穴,也得闖一闖。
劉備認為,曹操是孫劉兩家共同的敵人,隻有兩家團結一心,聯合抗曹,才能保障利益最大化。在出任荊州牧這個問題上,自己與孫權確實有矛盾,但也隻能算是內部矛盾,應該讓位於敵我矛盾。孫權眼紅歸眼紅,總不會不顧大局跟自己翻臉吧?
此時劉備的官階是左將軍、豫州牧,剛剛兼任荊州牧。而孫權隻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比劉備低了好幾個檔次。
為避免兩人見麵時的尷尬,並表達自己的誠意,劉備在出發之前就高調宣布推舉討虜將軍孫權出任車騎將軍(五星上將),兼任徐州牧。
車騎將軍的官階比左將軍還高一級。劉備這樣做的用意很明確,推戴年輕有為的孫權同誌擔任盟軍總司令,自己願意團結在以孫權同誌為核心的抗曹聯盟周圍,一同從事抗曹大業。
此時,劉備年屆五十,孫權年方二十八。老一代革命家劉備,主動向富二代孫權低頭。
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劉備乘船順江東下,很快到達京口,見到了年輕有為的孫權盟主。
兩方陣營的首腦人物見麵,梟雄見梟雄,自然是處處機鋒。
劉備先是受邀參觀孫權的軍馬陣容。那意思就是在開會前讓劉備搞清楚雙方的實力對比,掂量明白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劉備則乘勢說,軍馬很雄壯啊,這一帶風水也很好嘛,有帝王之氣,我看作為都城很不錯。
劉備雖然說的是實情,京口、建業(一帶確實是好地方,孫權後來果真也建都於此,但他的用意是讓孫權把戰略重心放在東線,向徐州發展,不要老惦記(他的)荊州。
一番例行公事之後,雙方開始切入正題,進行意義重大決定未來政治走向甚至中國命運的會談。
會談的核心內容是孫權和劉備雙方各取所需,劃分地盤。
孫權想要劉琦原本在江夏的地盤。
劉備想要孫權承認自己的荊州牧身份,同時承認自己在江南三郡的實際地位。
說白了,這是一樁交易。交易能否達成,要看是否對雙方都有利,如果一方占便宜一方吃虧,那是肯定做不成的。交易的標的物是地盤,對地盤的劃分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實力。
劉備占領江南四郡,是作為聯軍江南方麵軍司令員執行任務,得來的地盤名義上屬於整個聯盟而不屬於個人。最關鍵的,盟主是孫權。最終地盤怎麼劃分,要孫權說了算,至少得點個頭。
孫權點了這個意義重大的頭。不過,孫權聽從魯肅的建議,玩了個文字遊戲,這些地盤不是給你的,是“借”給你的。給你的就是你的,借給你的不一樣,借了是要還的。
什麼時候還?原則上講是孫權想什麼時候要,劉備就得什麼時候還。
對這個“借荊州”的協議,劉備雖然心裏有些不爽,卻不得不答應。
隻因為實力不濟。不答應能怎麼辦?打又不能打,打也打不過。借也罷給也罷,好歹名正言順地當上了荊州牧,有了三郡地盤。好漢不吃眼前虧,就這麼著吧。
實際上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鑒於曹操的存在,孫權與劉備不能撕破臉。既然不能撕破臉,孫權就得讓劉備日子過得去,劉備就得讓孫權有個台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