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
諸葛亮的對策,準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指明了劉備今後的發展戰略,並且突出了重視人才和謀略的思想,可操作性很強。
能在倉促之間說出這樣一番高水平的策論,除了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早已做了充分的準備。諸葛亮至少是在得知劉備前來拜訪自己以後就開始準備的,或者在他看中劉備的時候就預先畫策。
凡事未雨綢繆,總會有幫助的。
劉備在荊州多年的蟄伏時期,也許自己苦苦思考得出的發展策略,與隆中對相近,此時是不謀而合;也許他自己還沒有明確的方向,此時是恍然大悟。
劉備究竟是不謀而合,還是恍然大悟,我們已經無法確定,能確定的是他作為一個識貨的老板,非常認同隆中對,連連稱善。因為以當時的局勢來看,這是他最好的發展方向。
一些人批評隆中對在日後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不過是諸葛亮書生空談。這就實在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雞蛋裏頭挑骨頭了。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個方略日後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起碼有一個明確的發展路線,總比盲目亂闖要強得多。
實際上,今後劉備的發展方向,大體上也與隆中對相符。
事實證明,有實力的人容易找工作。諸葛亮輕鬆通過了劉備的麵試。
劉備也通過了諸葛亮的麵試。在麵試中,諸葛亮不僅確認選中劉備作為老板,而且解開了他的疑慮——老板能夠三顧茅廬,果真是求賢若渴;能夠認同我的策略,必然會重視我,重用我。那麼,就此出山吧,去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一起並肩奮鬥。
從此,我們是君臣,更是戰友!
馬植傑先生高度評價了劉備三顧茅廬以及日後對待諸葛亮的事跡,認為“像劉備這樣虛懷求賢、屈身訪賢、慧眼識賢、誠心用賢、臨終托賢的一係列行為見識在中國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極其難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經認識到:才智之士幾乎到處都有,可是能夠識賢用賢的君主卻累世難見,像劉備這樣對待諸葛亮的事,確實應當給以高度的評這一年,諸葛亮二十七歲,這是他生命的中點。此後整整二十七年,諸葛亮都在跟隨劉備艱苦創業,直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這一年,劉備四十七歲,經過大半輩子的摸爬滾打之後,即將迎來人生的轉折點。
風雨過後,才會有彩虹。在看到彩虹之前,他們還要一起麵對一場更為殘酷的暴風雨。
關鍵不在計謀在人心(一)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北征烏桓徹底掃清了袁紹父子的勢力,勝利班師回到大本營鄴城,並開掘了一個人工湖泊——玄武池,用來訓練水軍。
隻要不是蛋白質,都知道曹操的下一個目標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是荊州。
所幸劉表不是蛋白質,他明白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他很鬱悶,也很後悔。
劉表同誌是輕易不後悔的,但這一次他是真後悔。因為曹操已經劍指荊州,他再也不能優哉遊哉地騎在襄陽城頭看風景了。
劉表後悔的一個標誌事件,是向劉備認錯。
不為別的,隻為劉備的一個計謀,這是劉表改變被收拾命運的最後一次機會。
一年前,曹操親自率領主力北上遠征烏桓,後方空虛。劉備向劉表提出建議,率軍進攻許昌,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抄了曹操的老窩。
曹操的手下,果然是有人才的,還不是一個,而是一撥。這一撥人才都料到劉備會抄後路。
關鍵時刻,郭嘉剛剛地站了出來,以實際行動再一次證明了什麼叫頂尖謀士,什麼叫高水平。
郭嘉認為,最關鍵不在於計謀,而在於人心。劉備的計謀不錯,可惜劉表決不會采用,因為劉表的心不是信任劉備的心,而是猜忌劉備的心。劉表作為一個資深座談客,他關心的從來都不是遠在千裏之外的許昌,隻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荊州。劉備倒是誌存高遠,心懷天下,但在劉表的猜忌之下隻能做做三陪,別的什麼也做不成,絲毫不足為慮。
郭嘉的發言,打消了眾人的顧慮,包括曹操在內,都對他報以欽佩的目光。世界上最難知的就是人心,而郭嘉的一雙眼,看人看到骨髓裏邊去了,不論是什麼人心,在他眼裏如掌心紋路,一覽無餘。
事實證明,郭嘉又一次對了。
不出所料,劉表又一次錯了。
事後,劉表向劉備認錯:不聽你的建議,坐失了大好機會,如今我是後悔莫及啊。
劉備當然也很鬱悶,但他明白鬱悶從來都於事無補,隻能安慰劉表:如今天下亂成一鍋粥,兵連禍結,機會多多,一次沒抓住機會不要緊,以後能抓住就好,不必後悔。
事實上,劉備抓住了以後的機會,劉表卻沒有。
因為有人不由分說殺了過來。
率先殺過來的人不是曹操,而是孫權。
自從孫堅死在襄陽城下,江東孫家就琢磨著如何讓劉表從這個天底下消失——所謂不共戴天之仇。孫權上任後,一準備停當就帶上一票人馬到荊州搞實戰演習,完了順手牽一些百姓回去。
這樣的日子情願也罷不情願也罷,說實話劉表已經習慣了。
但這一次不一樣,劉表的江夏被孫權攻克並慘遭屠城(似曾相識),太守黃祖因公殉職。黃祖是劉表的老弟兄,當年的孫堅正是被他帶著一票人馬幹掉的,他常年鎮守江夏對抗江東孫氏,保衛著荊州的東大門。
這下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劉表再也瀟灑不起來了。
劉表人品再好誌氣再小,直接交槍投降的事他還是幹不出來的。他準備派遣一個親信帶兵前往江夏,收拾殘局,再造一個堅固的東大門。
派出的親信是長子劉琦。
按理說,劉琦作為長子,是不應該外出的,應該待在家裏等著接班。尤其是這個時候,劉表同誌年事已高,說不定哪天就嗚呼哀哉了,可荊州不能沒有一把手啊。
劉琦不想去江夏,卻不能不去。因為如果他待在襄陽,不但接不了班,還有可能陪著他爹共赴黃泉。
隻為劉琦還有一個不一般的弟弟劉琮。劉琮本人沒什麼不一般,不一般之處在於他的老婆——是劉表繼妻蔡夫人的侄女。有了這一層關係,蔡夫人與哥哥蔡瑁、外甥張允等人,毫無疑問齊刷刷地堅決站到了劉琮一邊。
雖然劉表在選拔接班人問題上同樣騎牆不定,但蔡瑁主外掌握軍隊,蔡夫人主內枕邊吹風,吹來吹去硬是把劉表吹了個回心轉意,答應讓劉琮做接班人。劉琮成為接班人以後,為了保證順利接班,不出現意外情況,他的同盟自然將劉琦視為眼中釘。
劉琦也不是傻蛋,他感到自己不但不可能成為接班人,而且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嚴重威脅。為了活下去這個樸素的念頭,他找到了剛剛加入劉備陣營的諸葛亮。但請教多次,諸葛亮就是扭扭捏捏推來推去不出一計。
諸葛亮這樣做,倒不是把劉琦當作外人。此時蔡瑁、蒯越、張允等人結成了同一戰線,擁戴劉琮打壓劉琦。劉備與劉琦作為蔡瑁一夥共同的敵人,在感情上非常接近。也正因為如此,劉琦才敢找劉備的員工諸葛亮為自己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