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不遺餘力

所以我們看到了孫權一直在不遺餘力的為荊州絞盡腦汁,劉備秣馬厲兵準備進攻東川,曹操稱魏公逼死了荀彧,稱魏王嚇死了荀攸。除了劉備日子過得尚可,曹操和孫權都憋了一肚子氣。

單刀會之後,孫權本想起傾國之兵決戰關羽。但是又聽到小道消息說曹操又帶三十萬大軍打來了,嚇得孫權不敢輕舉妄動,大都督魯肅領兵防守合肥一帶,嚴密監視曹軍的一舉一動。其實本來曹操想再次南下跟孫權玩玩,後來傅幹上書曹操,就目前來看,打仗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孫權和劉備羽翼已豐,不是能用閃電戰擊敗的了。那怎麼辦呢?就得用綜合國力耗死他倆。傅幹建議曹操加強內部建設,興建學校儲備人才,畢竟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一政策在若幹年後顯示出了強大的威力,在後三國時代,魏國人才濟濟,而吳、蜀則人才凋零。蜀國的柱石薑維那是魏國培養的,最能打的夏侯霸是從魏國叛逃過來的。魏滅蜀,薑維好歹在劍閣能和鍾會僵持,諸葛瞻能帶兵和鄧艾進行自殺式決戰。再看晉滅吳的時候,東吳居然沒能進行一場像樣的抵抗。由此可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這條政策其實可以送給國足共勉,加強梯隊建設才是王道。

回過頭來說曹操,不就是想當個王爺嘛。王粲、杜襲、衛凱、和洽四個新人舉雙手讚成。再看跟隨自己多年的元老荀攸居然不答應。曹操心裏委屈。想當年曹操最艱難的歲月就是跟袁紹進行國家德比決戰的時候。曹操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荀彧和荀攸。荀彧坐鎮許都,穩固後方給曹操打氣。荀攸作為隨軍參謀總長,全程參與整個官渡大戰,獻計獻策,居功至偉。但恰恰就是曹操最看重的兩個人,在曹操想當魏公、魏王的時候公然唱反調。這是為什麼?是忠於漢帝嗎?肯定不是的。荀彧和荀攸自始至終都是忠於曹操的,漢獻帝在他們眼中隻不過是曹操一個賓服天下的裝備。當漢獻帝和曹操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荀彧和荀攸一定會毫不猶豫的站在曹操這邊。曹操每在危機時刻,留在後方看家的都肯定是荀彧。不僅僅是因為荀彧有才,那是因為荀彧忠心。想當初力勸曹操接納漢獻帝號令天下的是荀彧,要說荀彧對漢獻帝忠心,那沒有人會相信的。比如漢獻帝結交劉備,親自認證劉備是正版皇叔的時候,連曹操都沒在意,是荀彧敏銳的發現漢獻帝要搞貓膩,提醒曹操早做準備。這是一個忠於皇帝的人能幹的出來的嗎?在衣帶詔大案中,漢獻帝和曹操幾乎是公開撕破了臉,荀彧堅決的站在了曹操這邊,支持曹操殺了董承。要說荀彧忠於漢室,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荀彧和荀攸,至死都是對曹操一片忠心。荀彧為什麼阻止曹操稱公,跟荀攸為什麼阻止曹操稱王是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曹操好。因為隨著曹操事業的做大,或許曹操自己都沒有覺察,這位丞相大人越來越膨脹。隨著曹操的膨脹,這位天下敬仰的曹丞相,逐漸做了很多敗人品的事。新人都巴結他,老人都怕他。能站出來提醒他的隻有荀彧和荀攸。連朱元璋都知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曹操早早的稱公稱王有什麼好處嗎?完全沒有,隻能讓皇帝張牌變得危險,讓曹操這匡扶漢室的柱石之臣逐漸變成了叛臣。天下並沒有統一,真不是考慮排場的時候。曹操稱公也好,稱王也罷,亦或是跟日後諸葛亮那樣自貶三級也好,都是麵上的事,他還是整個北方的最高人物。為了麵子上的事失掉人望,荀彧覺得不值。但凡勸曹操升官的,其實都不是為了曹操考慮,都想當開國功臣。曹操的雙眼已經被蒙蔽,一意孤行自封魏公加九錫。荀彧作為老哥們得勸勸他,之所以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說是奉天子以討不臣,都是因為曹操有著無可爭辯的正義性。曹操的官爵都是漢獻帝心甘情願冊封的,如果曹操逼迫漢獻帝給自己加官,那和李傕、郭汜、李樂等人還有什麼區別呢?

自古忠言逆耳,荀彧的忠言沒能抵得上董昭的讒言。原著中說曹操以為荀彧不幫助自己(原文:操深恨之,以為不助己也。),這句話反過來就可以這麼理解,荀彧是真的在幫助曹操,忠於曹操,隻不過曹操自己理解差了,他認為荀彧不再忠於他。荀彧知道曹操對自己動了殺心,不久便自殺。荀彧的死並沒有改變荀攸的忠心。在曹操要自封為王的時候,荀攸不顧風險站出來勸阻,後來見曹操已經跑偏了,荀攸一病不起,不久身亡。從二荀的角度講,他們完成了對曹操的忠心。從曹操的角度講,二荀屬於變節行為。曹操對他們有感情,畢竟是最早在一起打天下的戰友。曹操心中再有恨,也厚葬了他們。之後曹操內心變得委屈,在他看來,二荀這是忠於漢室,不忠於自己。是什麼讓自己最信任的人變成了自己的敵人?曹操認為是漢獻帝。因此曹操這口惡氣一定得出,他把這筆賬算在了漢獻帝頭上。但是漢獻帝畢竟是招牌,現在砸了似乎不大合適。

不過漢獻帝一直沒忘了殺掉曹操,自己掌握大權。就漢獻帝這份執著,絕對跟慕容複有一拚。關鍵是還有誰願意冒這麼大風險搞這樣一次政治投資?漢獻帝想到的是自己的老丈人伏完。伏完算是反對曹操的老人了,想當初的衣帶詔大案其實就是伏完的主意。伏完恨透了曹操,不為別的,如果在正常的漢朝,皇帝有實權。那他伏完作為皇帝的老丈杆子,必須是竇武、何進這樣的地位。現在可好,堂堂的國丈,一點權力沒有,這讓伏完十分的痛苦。

漢獻帝和伏皇後病急亂投醫,派穆順去密會伏完商量對策。關鍵是如果伏完有對策,他早就用了。現在問伏完怎麼辦,伏完能想到的就是讓劉備和孫權聯手攻打曹操。那人家倆憑啥聯手?就憑皇帝親手寫下的密詔。

其實都到了這個地步了,漢獻帝應該看清形勢。漢朝早就完了,殺了曹操也挽救不了漢朝。退一萬步講,劉備和孫權真的殺進了許都,鏟除掉曹操,那他們倆會把大權交給漢獻帝嗎?用指甲蓋想想也不可能。很快,穆順的計劃敗露,情報落入曹操手中。曹操怒不可遏,殺掉了伏完、伏皇後、兩位小皇子等相關涉案人員。這一殺,曹操的人品完全敗光了。再沒有人提醒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曹操的內心充滿著仇恨、委屈,他沒想殺漢獻帝,但是漢獻帝一直想殺他。他想和二荀有始有終,但是最終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曹操是孤獨的,想當初陳宮跟曹操分道揚鑣,也是因為能預見到這樣的結局。和二荀能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賈詡。論聰明,賈詡絕對是曹操帳下第一梯隊的謀士。論智慧,賈詡要高出旁人很多。賈詡無論是跟著李傕、郭汜還是張濟、張繡,都混的風生水起。賈詡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什麼時候該閉嘴。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大智慧,曹操晚年托孤的時候,繞開那麼多自己的智囊團,把曾經的敵人賈詡拔高,封為太尉。賈詡跟二荀不一樣,跟曹操沒那麼深的感情,沒有義務去勸阻曹操做錯事。二荀就是因為這份一起打天下的感情,用生命把曹操往正確的軌道上拉。可惜曹操已經得了剛愎自用綜合症晚期,一點都沒有意識到二荀的苦心。在他看來,為啥你們阻止我稱王?那是戰功還不夠。既然這樣,點齊人馬,南征!而這次的軍事行動成為了奠定三國割據局麵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