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應真看著他苦笑道:“你逆行真氣,打亂了周身的經脈。現如今,你的內氣固然充沛,卻出了幾件怪事。”老道頓一頓,說道,“第一件,穴道隨氣而走,並不固定一處……”
“這可好。”樂之揚大喜過望,“人要點我穴道,豈非無從下手?”
席應真略略點頭,臉上卻無喜色:“第二件事可就不太妙了。你的真氣隻能留在體內,一旦向外逼出,就會反衝髒腑,傷人不成,反而自傷。好比你打冷玄那一掌,你想用多少真氣打他,就有多少真氣反過來傷你。”
樂之揚聽了這話,呆若木雞,過了半晌才說:“這麼說起來,我不能再用內功了?”
“也不盡然。”席應真說,“隻在體內運行,倒也無關緊要。況且你打人,真氣傷你,別人打你,真氣也會傷人,這是第三件事。”
“別人打我,真氣傷人?”樂之揚莫名其妙,撓頭說,“這是什麼意思?“
“逆行之氣布於全身,一如我道門先天罡氣。有人打你一拳一掌,真氣也必相應反擊。冷玄將‘陰魔指’指力提至七成,方才壓製住你體內的逆氣。而今你陰陽調和,內息較之陽亢之時更加渾厚,若遇外力,反擊之勢也更為驚人。”
樂之揚越聽越糊塗:“席道長,這麼說起來,我到底強了還是弱了?”
“我也不知道。”席應真緩緩搖頭,“你不能用真氣傷人,遇上等閑之輩,要用真氣傷你也不容易,守強攻弱,禍福難料。但有一件事最為糟糕,先代煉氣之士,譬如‘轉陰易陽術’,逆轉真氣隻是權宜之計,事後必定變逆為順、回歸常態。你的情形卻不同,真氣隻可逆行,不能順行,大大違背了天人之道。眼下縱無大礙,久而久之,髒腑和經脈必定受損。”
樂之揚聽得發呆,半晌又問:“席道長,用我的法子,你也能逆轉氣血麼?”
“難!”席應真搖了搖頭,“你一身真氣來自‘靈道石魚’,與我‘凝霞神功’路子不同。此番逆轉更是九死一生,稍有差池,就會送命。我年事已高,氣血已衰,折騰到一半,隻怕就會送命。”
樂之揚聽到這兒,大失所望,他甘冒奇險,全為治好席應真,結果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治不好老道不說,反而將自己逼入了一個古怪境地。
換了他人,遇上此事一定愁煩至死,但樂之揚天性樂觀,無法可想,也就聽之任之,想了想,笑著說:“席道長,其實你的病有救了。”說著將巧遇西城八部的事情說了一遍。
席應真大為驚訝,說道:“西城八部很少離開昆侖山,如今齊聚京城,莫非出了什麼大事?他們和鹽幫結怨,朱元璋聽了一定高興。”
樂之揚見他神情,忍不住問:“席道長,朱元璋和梁思禽之間,你到底更讚同誰呢?”
“他兩人難說對錯。”席應真想了想,歎一口氣說,“今時今世,朱元璋的法子更管用一些。但再過數百年,還得用到梁思禽的法子。”
“他們之間究竟有何分歧?”
“說來話長。”席應真苦笑一下,“起初不過爭論治國之道,鬧到後來,也不過爭權奪利罷了。”他看了少年一眼,淡淡說道,“樂之揚,這些事情,你離得越遠,活得越長。”
樂之揚默默點頭,看了看四周,又問:“我們還在宮裏麼?”席應真道:“不錯。”樂之揚又問:“我昏迷了三天嗎?”
“救治花了三天,後來又昏迷了六天。合算起來,我們在宮裏已經呆了九天,朱元璋縱不趕我出宮,老道我也呆不下去了。”
樂之揚遲疑道:“朱元璋也知道我的事?”
“他日理萬機,哪兒有工夫理會這些小事?”席應真微微一笑,“再說了,冷玄害怕穿幫,百計幫你遮掩,說你感染風寒。微兒又為之附和,朱元璋問過一次,也就罷了。”
樂之揚心口一熱,忙問:“席道長,朱微也來看過我嗎?”席應真點頭說:“你病重之時,她每晚都來看你,這兩日情形好轉,方才來得少了……”他稍稍遲疑,又說,“她每次守在床邊,都會偷偷流淚。”說著連連搖頭,似乎不以為然。
樂之揚伸手撫摸枕畔,但覺餘潤尚在、溫香猶存,想象少女在枕邊流淚的情形,心中不勝悵然,一時呆呆出神。席應真見他神情,正色說道:“小子,你不要胡思亂想,她是皇家公主,又已經許配耿家,於理於法,你都不該再有癡念。”
這話不說還罷,樂之揚一聽之下,登時心生憤激,大聲說:“什麼於理於法,統統都是狗屁。於法,朱元璋做過乞丐,不照樣當了皇帝嗎?他能做天子,我為什麼就不能娶公主?於理,朱微壓根兒不喜歡姓耿的小子,嫁給不愛的男子,難道就有道理了?”
他一口氣說完,瞪著雙眼,大喘粗氣。席應真盯著他,眼裏不勝憂慮,半晌說道:“我答應帶你入宮,如今已經踐約,你也見過微兒,理應就此死心。我們再歇一晚,明天就出宮吧。”心想一旦出宮,禁城懸絕,也許可以斷掉這段孽緣。
樂之揚盡管不願,也無他法。席應真一去,他因勢利導,果如老道士所說,氣血隻能逆行,不能順行,髒腑之氣沉滯鬱結,難以流轉自如。樂之揚又嚐試逼出內力,可是屢遭反衝,五髒經脈均是隱隱作痛,隻好悶悶躺下,想到朱微的婚約,更是心如刀割,難以入眠。
一夜無話,次日席應真上奏請辭。不久馮太監回報,朱元璋在太極殿訓導群孫,命席應真前往殿中當麵道別,又知他身體虛弱,特賜了一頂轎子代步。
席應真入轎,馮太監偷偷告訴樂之揚,放眼貴戚大臣,能在宮中乘轎的也隻有老道士一個,皇恩浩蕩,當真羨煞旁人。樂之揚不以為然,心想:“朱元璋在皇覺寺出家的時候,連轎子也坐不上。這世上強者為尊,一旦大權在握,就自以為高人一等,皇帝也好,公主也罷,都要吃喝拉撒,都有生老病死,同是血肉之軀,又比老百姓高到哪兒去?”隻因朱微之事,他小小年紀,變得憤世嫉俗,一眼望去,但覺這皇宮中一切人事,全都虛偽矯情,惹人厭惡。
不久到了太極殿,皇孫們左右侍立,小的隻有十歲,大的也不過二十歲,個個屏息低頭,聆聽朱元璋和太孫朱允炆談論政事。
梅殷站在左側,與一個中年官兒並肩而立。冷玄仍在朱元璋身後,佝僂無神,一如往時。因是皇孫聚會,殿上並無女眷,樂之揚沒有看見朱微,心中老大失落,一眼掃去,忽見朱高煦也在隊列之中。這小子頑劣慣了,站無站相,左腳磨蹭右腳,兩眼東張西望,雙手不時抓撓胸背,他直覺有人注視,掉頭看來,見是樂之揚,先是一愣,跟著麵湧怒意,惡狠狠瞪眼望來。
樂之揚想起他被山、澤二主戲弄的情形,心中暗自好笑。此時拜見已畢,朱元璋下令賜座,朱允炆也上前說道:“老神仙安好,這幾日忙於政務,未能參見,心中著實不安。好在今日得見,聊慰孺慕之情。”
席應真起身還禮,笑道:“太孫國之儲君,當以國事為先,貧道不過方外朽木,不敢勞煩太孫掛念。”
朱允炆未及答話,忽聽朱元璋冷冷說道:“牛鼻子,你先別跟他客氣,哼,這國事麼,他也辦得不怎麼樣。”
朱允炆一聽,臉色發白,神氣尷尬,忽聽有人恭聲說:“陛下息怒,太孫殿下初涉政務,尚未嫻熟,不免有一些錯漏之處。陛下天縱神武,雄圖萬裏,自古明君均不能及。太孫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故而日夜操勞,不敢懈怠,隻盼勤能補拙,能得陛下之萬一。”
說話的正是梅殷身邊的官兒,他年約四旬,眉眼疏朗,彬彬儒雅,氣度頗為可觀。朱元璋聽了他的話,臉色稍稍緩和,點頭說:“黃子澄,你這個東宮伴讀,別的本事不怎麼樣,這拍馬屁的本事倒是馬馬虎虎。”
那官兒臉皮甚厚,聽了這話,神情自若,恭聲道:“小臣實話實說,不敢有一字虛言。”朱允炆看他一眼,眼裏大有感激之意。
朱元璋麵沉如水,又拿起一封奏章,冷冷說:“雲南沐春上奏,麓川土酋刀幹孟反叛,逐我使臣,殺我吏民。你給的什麼批複?”
朱允炆遲疑一下,說道:“臨之以兵,示之以威,派人招撫,以慰其心。”
“派人招撫,以慰其心?”朱元璋將奏章桌上一丟,“這就是你的批複嗎?”
朱允炆哆哆嗦嗦,不知如何回答,黃子澄見勢不妙,忙說:“陛下明斷,雲南蠻夷之地,叛亂多起,平複不易。自古平南者,無過於諸葛孔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七擒孟獲,深得蠻夷之心。天子四境,滇南為荒服,荒服者,當以道德化之,示之以威,宣之以德,刀幹孟自可不戰而降。太孫上法先賢,諳熟古義,臣以為並無不妥之處。”
朱元璋掃他一眼,冷笑說:“黃子澄,這主意是你出的吧?上法先賢,諳熟古義,哼,我看是不知權變,食古不化。”
黃子澄臉色慘變,不敢抬頭。朱元璋揚起臉來,掃視殿中群孫:“照我看,這個刀幹孟不是孟獲,諸葛亮的法子行不通,你們說該怎麼辦?”
眾人均怕得罪太孫,猶豫未答,朱高煦正嫌無聊,一聽這話,大聲嚷道:“怎麼辦?自然是派出大軍,殺他娘個雞犬不留。”
朱元璋一見是他,臉色難看,說道:“你這小子,就知道打打殺殺?那我問你,為什麼要殺他個雞犬不留?”朱高煦一呆,撓頭道:“這個麼,當然是這刀幹孟欠他娘的揍。”
朱元璋哈哈大笑。朱高煦見他發笑,自以為答對,登時眉飛色舞,也跟著憨笑。他身邊一個二十出頭、體形微胖的男子麵皮漲紅,伸出一手狠扯他的衣袖,朱高煦大是不耐,甩開他手,怒目相向。
朱元璋笑了幾聲,忽地一拍桌子,厲聲喝道:“欠他娘的揍?哼,我看是放你娘的屁!”朱高煦張口結舌,結結巴巴地說:“爺爺,我、我說錯了嗎?”
“錯得離譜。”朱元璋瞪起兩眼,“你這小子,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什麼都愛蠻幹。哼,打仗麼,有時倉猝而發,還可不講道理。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講道理萬萬不行。雲南蠻夷聚居之地,牽一發而動全身,該戰則戰,該撫則撫,因事設計,並無一定之規。你主戰沒錯,但何以要戰,總得有個道理。”他頓了一頓,又掃視群孫,“你們誰能說出其中的道理?”
眾皇孫麵麵相對,朱高煦身邊的微胖青年欲言又止,囁嚅兩下,終歸低下頭去。朱元璋眼看無人應答,臉色漸漸難看,目光一轉,忽見樂之揚站在席應真身後,臉上露出一絲笑容,登時更添怒氣,厲聲道:“道靈,你笑什麼?”
樂之揚見這些皇孫變成一群呆鵝,心中鄙夷,故而發笑,不想被朱元璋看見,登時微微心慌,忙說:“小道見識淺薄,不知道皇上也會罵娘,想來想去,忍不住就笑了。”
朱元璋本也疑心樂之揚嘲笑諸孫,心裏殺機大動,但聽他這麼一說,怒氣稍減,點頭說:“罵娘算什麼?更難聽的話朕也罵過。但你當庭發笑,藐視朕躬,可不能就這麼算了。哼,好哇,你就來說說,為什麼要戰不要撫,答得上來就罷,答不上來,朕要打你的棍子。”一揮手,兩個太監手持廷杖,走上殿來。
樂之揚久聞這老皇帝喜怒無常,沒想到笑一笑也成罪名,猜測他的心思,多半是惱恨孫輩無能,可又不能一一責罰,故而找一個外來人出氣。
看那廷杖,又粗又沉,民間傳說,這一頓棍子下麵,打死過許多名將大臣。樂之揚雖然不怕,但也不願受這個冤枉,當下把心一橫,笑著說道:“小道愚昧,私心揣摩陛下的深意。孟獲與刀幹孟確有不同,孟獲當年威震群蠻,是南方蠻夷的首領,素為蠻夷所信服。諸葛亮收服一個孟獲,也就收服了所有的蠻夷,服一人則服一方,乃是大大的便宜事,故而不惜七擒七縱,定要孟獲臣服為止。倘若殺了孟獲,群蠻無首,一定冒出來許多李獲、王獲、趙獲、張獲,前仆後繼,遍地開花,諸葛亮連年征討,又如何還能揮軍北伐,收服中原……”
說到這兒,席應真咳嗽一聲,忽道:“罷了,到此為止……”樂之揚正要住口,朱元璋卻白眉一揚,擺手道:“不,讓他接著說。”席應真微微皺眉,臉上閃過一絲愁容。
樂之揚隻好硬起頭皮,接著說道:“小道不知刀幹孟是誰,但聽陛下稱呼他為‘麓川土酋刀幹孟’,想必隻是一方之雄,並非雲南百蠻之主。雲南境內,如他一般的酋長勢必眾多,不相統屬,不服王化。刀幹孟驅逐使臣,殺戮吏民,倘若隻受安撫,不受懲罰,其他的酋長也會爭相效尤,彼此煽動,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必要加以征討,誅其首惡,殺雞駭猴,使後來人不敢心存僥幸。這就叫做殺一人則平一方,與諸葛孔明手段不同,但結果一樣。”
他一口氣說完,太極殿中一片寂然,數十雙眼睛盯著他,驚訝、妒恨各不相同。朱元璋盯著奏章,拈須不語,過了半晌,點頭說:“好個殺一人則平一方,就用這個做批複吧。”援起紫毫,飽蘸烏墨,刷刷刷地在奏章上寫了一行,隨手丟在一邊,也不說廷杖之事,徑自拿起第二份奏章,掃了兩眼說道:“這一份是寧海知府的奏折,近日以來,倭人屢次犯我海疆。允炆,你又是怎麼批複的?”
朱允炆躬身道:“孫兒之法,乃是增設堡壘崗哨,原本六十裏一堡,三十裏一哨,如此網羅太疏,倭寇乘虛而入,待到官兵趕到,倭人早已劫掠得手,乘船遠遁。故而改為十五裏一哨,三十裏一堡,網羅既嚴,倭寇也沒了可乘之機。”
“增加堡壘不失為一法。”朱元璋微微皺眉,“但如此一來,堡壘守軍都要加倍,修堡壘、養兵員,費用可是不菲。這些錢又從何而來?”
朱允炆一愣,想了想,說道:“可向沿海的富戶增加賦稅。”朱元璋冷笑道:“增加賦稅,必生民怨,民怨則為賊,你這就叫做前門驅寇、後門進賊,除一害,添一害,也不見得如何高明。”
朱允炆麵紅耳赤,說道:“向內陸各縣征稅如何?”朱元璋道:“沿海、內地都是百姓,又有什麼不同?內陸各縣未受倭人荼毒,無故繳稅,怨氣更重。”他想了想,忽又轉向樂之揚,“小子,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