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應天書院

嶽老微笑的看著關二爺,指著青少、小禮兒道:“這兩位少年都是應天書院武院今年的學生,我是他們的老師。小禮兒若是有什麼地方得罪了關二爺,還望關二爺海涵。”

這嶽老在應天書院中地位極高,便從其剛剛出門而來、門外的江湖中人都要對其行禮並且恭敬地叫上一聲“嶽老好”可以看出,小禮兒既是嶽老的弟子,關二爺自然不會再為難他了。關二爺聽得此言,和氣道:“沒事,我隻是和小輩切磋武藝罷了。”

關二爺又喚來關大少,朝著嶽老道:“這位是嶽老,是應天書院最好的老師,你以後要向他多多請教。”

關大少立時行禮道:“學生關冠宇,拜見嶽老師。”原來這關大少叫做關冠宇。

嶽老笑道:“關二爺過譽了。關冠宇,來了學院,要以學習為主,同學之間要和平共處。”嶽老這句話是向關大少所說,同時也是在告誡小禮兒、青少和葉風。

四人齊聲道:“學生謹記嶽老教誨。”

嶽老對關二爺拱了拱手,就此別過,對小禮兒、青少和葉風笑道:“你們隨我來。”便轉身進入書院而去。

青少拉著小禮兒跟上。葉風自然也跟上老師的步伐。

小禮兒四顧望去,那些少年還在那裏,卻已不見了江快雪的身影,心下不由失望。

青少早來書院一日多,此刻變充當了小禮兒和葉風的向導。

望著應天書院的大門,小禮兒心中歎道,經曆了層層艱險,終於到了目的地了。這裏,便是我此後四年學習生活的地方了。心下不由得放開心事,輕鬆下來,又豪氣上湧,“同心協力,匡扶正義;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定要努力學習,郭大俠便是我的榜樣!

但見書院大門正上方一塊額扁橫空高懸,青少指道:“這是本朝太祖皇帝禦筆親書賜額。”

小禮兒抬首望去,上麵有五個古老蒼勁的大字,“應天府書院”。便是這塊本朝太祖皇帝親書禦賜的牌匾,奠定了應天書院“天下四大書院之首”的無上榮耀,開創了應天書院近百年來的輝煌。

從應天書院裏走出的文臣武將、江湖俠客,數不勝數,他們一輩輩人的努力鑄就了今日鼎盛的應天書院。

但見正上方的額扁下方左右兩側又各豎立一塊匾牌,左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右寫“後天下之樂而樂”。

青少指道:“這是百餘年前,應天書院的院長範文正公所寫,後任院長感其精神,立下此牌匾。”

小禮兒笑道:“範文正公的這兩句話,隻要是讀書人都會知道,百年來,不知勉勵了多少學子。”

範文正公,便是範仲淹,字希文,乃是近百年前大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後病逝於徐州,終年六十四歲。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

政治上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卻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

軍事上,他統帥西北大軍,打的夏國俯首稱臣,使大宋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文學上,範文正公所作的《嶽陽樓記》、《嚴先生祠堂記》、《江上漁者》、《登表海樓》、《遊石子澗》、《蘇幕遮》、《禦街行》等都是傳世名篇。

江湖上,範文正公也是赫赫威名。“希文武法”,名震一時,更是應天書院武院的必修內功心法之一。

進得書院內,前方是一片開闊的演武場地,為應天書院武院學生早晚演武所用,青少介紹道,此場喚作“武襄場”,乃是為了紀念從應天書院走出的麵涅將軍狄漢臣。

狄漢臣,便是狄青,字漢臣,大宋汾州西河人,麵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麵涅將軍”。 是範文正公任院長時的傑出弟子,更是範文正公親手調教而成,可以說是範文正公的嫡傳弟子。

狄漢臣武藝高強,是當時大宋朝廷第一高手,並且精通兵法,留下夜襲昆侖關,平儂智高之亂等經典戰役。

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大夏國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穀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 戰場上,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麵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四年時間裏,參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次戰役,身中八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可以說是征伐大夏國戰功第一人!

古往開來,功高者必震主。範文正公逝世後,朝廷對狄漢臣猜忌更甚,狄漢臣賦閑在家,鬱鬱終日,終於發病而亡,年僅四十九歲。

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大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沒有血染疆場,沒有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諡武襄”。

應天書院後世子弟感其精神,演武場地便命名作“武襄場”。

演武場地之前立著一處大殿,是文院學生晨讀之所,為了紀念曾經的院長範文正公,便命名為“希文閣”。

穿過希文閣旁的通道,前方又是一片開闊的演武場地,隻是被長廊分作了數塊地方,以方便學生們做小麵積演武之用。這片演武場地喚作“仲平場”,乃是為了紀念從應天書院走出的將軍種世衡。

六一居士歐陽修曾言:“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可見,種世衡與狄青同為大宋在西北邊疆抗擊大夏的最重要的將領。

種世衡,字仲平,善撫士卒,賞罰嚴明,軍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極得人心。在西北邊疆,種世衡招撫羌人,築城安邊,並巧施離間計,除去大夏開國皇帝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旺榮、遇乞兄弟,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一時,英名遠播。

種世衡更是本朝種家軍的創始人,乃已逝的“老種經略相公”種諤之父,是當下正坐鎮河東路太原府的“小種經略相公”種師道的祖父。

仲平場地之前依然是一處大殿,為應天書院的藏書閣,喚作“名逸閣”。

大宋初年,有大儒名叫種放,字名逸,便是種世衡的叔叔。種放聰明,有學問才華,滿腹經綸,胸懷大誌,生活淡泊,性格放蕩不羈。樂道山林,是一介隱士。後被宰相兼任應天書院首任院長的趙則平請出山,在應天書院聚徒講學,安度晚年。藏書閣便是為了紀念大儒種放而以其字命名。

穿過名逸閣,前方霍然是一片園林,亭台樓閣、曲徑通幽,穿過園林,前方便分作為三個通道,左側通向男弟子住宿之所,右側通向女弟子住宿之所,正前方則直達學院老師辦公、小憩之所。

青少和小禮兒跟著嶽老穿過園林,進入學院老師辦公、小憩的領域。現下還沒開學,是以此地頗為空曠。到得一間竹屋下,便是嶽老的辦公之地了。

嶽老揮揮手,青少便招呼小禮兒和葉風隨便坐在了竹椅上,看來,青少倒是十分熟悉這裏了。而從書院門口到得竹屋的路上,青少和葉風也都熟識了對方,雙方本都是性情中人,青少更是欣賞葉風的武功、人品,所以三人很容易便打成一片。

待三人坐定後,嶽老笑道:“小禮兒,我猜,你前來此地,非是為報到而來,而是來打探消息,是來尋你二哥的,若是探聽到你二哥不在書院,你便也不會留在此地了。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