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說MBS:
1、最早的房貸證券市場中的MBS隻有3A級別,都是國家背書的證券,確實是好證券。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Private label MBS,就是公司發行的MBS,這樣由公司背書、私企背書的MBS,風險就很高了,於是有了2A,1A,甚至B級別。所以MBS開始分級管理,也就有了上麵的級別劃分。
2、在MBS證券遭到違約的時候,3A級別的證券是有優先償還特權的,例如:假若給MBS上保險的話,那麼出問題時保費是先賠給3A級別的MBS,因此,這部分MBS的投資者損失不會太多。但是1B級別是最後被償還的,當保費無法覆蓋MBS的損失時,1B級別MBS的投資者就要有很大損失了。
3、3A級別因為風險小,自然收益率低。3A-2A-1A-3B-2B-1B級別逐漸降低,風險逐漸升高,收益也逐漸升高。這是自然,風險與收益一定是成反比的。
當一種MBS風險過高,比如1B級別的MBS違約率已經很高了,怎麼辦??、
華爾街金融家的想法很簡單粗暴,跟之前捆綁貸款變成MBS的想法一樣……
你覺得一個資產風險大?那好,那我把這些風險大的MBS再捆綁打包,形成新的證券。
這樣單個MBS的風險就被攤薄了,那這個“新證券”的收益率也能得到保證。因為在大家眼裏,所有被捆綁的1B級別的MBS同時都出現違約是個小概率事件,從概率上看,頂多也就其中3-4%出問題(是的,華爾街金融家想問題就這麼簡單)。
這種“新證券”就叫CDO——擔保債務憑證。而這些CDO的評級也不再是1B了,正如上麵所說,因為銀行家們認為捆綁起來的證券是更加安全的,因此評級“噌”的就變成A級了,甚至變成2A、3A級。
CDO有個鮮活的比喻:大廚把放了3天前剩下的魚肉,燉了一鍋海鮮湯。於是已經放了3天的劣質食材,搖身一變,成了一道受歡迎的新菜,一鍋熱騰騰的CDO。
其實可以用疊疊樂形容鎂國房地產。
其實所謂的2A、3A級的證券,其基礎是無數的1B、2B級的證券,如果下麵的證券違約數量變多,那麼這些2A、3A級的證券也會違約。最終結果就是“疊疊樂”塌掉了,美國房貸證券市場崩盤。
李樹鵬為了說服吳智深,讓他去做實地考察。
1、居民小區裏很冷清。空蕩蕩的大街、因為還不起貸款被遺棄的房子、蓋了一半的爛尾樓。
2、住房貸款的貸款人信用很差,有很大的違約可能性。有用寵物名字申請貸款、有待業的貸款人……房貸經紀人甚至會想方設法給無業無收入的人放貸。
3、為了獲得更多的貸款業務、收取更多的手續費,住房貸款的經紀人放出大量風險較高的可調利率次級貸,並誘騙貸款人辦理更多的貸款業務。
如果房市不再上漲,還款人將無法獲得新貸款去償還舊債。
這是由於,在當時,貸款人可以用貸款買的房子再抵押貸款,同時,可以對抵押品(房子)進行再估值,如果估值上升了,可以再貸更多的錢,因此理論上隻要房市不斷上漲,總能拿到錢新債償舊債,就沒有違約風險,有點像旁氏~騙局。
另外,由於美國的銀行可以把客戶的貸款打包成新的金融產品轉手賣給投資人(貸款利息就是這個產品的收益),自己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因此,銀行也願意讓貸款人再貸款,這樣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轉手手續費。但一旦房市停止上漲,銀行貸款轉手不出去了,要承擔風險了,銀行也就不願意再放新貸款了。這樣,市場將要麵對資金鏈斷裂後的違約連鎖反應。
結果吳智深相信了李樹鵬所說的,鎂國房地產是繁榮,但裏麵必然存在巨大的泡沫。
但全世界金融專家、銀行專家、地產專家那麼多,為什麼沒人看到這一點呢?不是沒人看到,而是沒人敢賭。
因為鎂國地產背後是當局,當局會用很多手段來調整房價,等於說那是一隻無形大手操作,誰能保證一定盈利呢。
進一步研究了MBS和CDO,發現,問題其實比材料裏描述的更嚴重,CDO市場的規模遠遠大於MBS市場,而且CDO市場大部分是3A、2A評級的證券。也就是說,如果房地產市場出現下跌,那可不是一部分次級債的事情,那將動到房地產市場的根基,整個房地產無疑問將崩盤。
如果不想引人注目,完全可以購買一些3B、2B評級證券的CDS,投入少回報低,不會引起矚目。
當然,如果想攫取更大的利益,完全可以不再押注3B評級的證券,改押注2A評級的證券。因為實際上2A評級的證券大部分也是捆綁著B級別的證券,既然B級別證券已經注定會死了,那2A評級的證券死期還會遠嗎?
但是,當時市場還沒有注意到違約會波及到A級別的證券,因此A級別證券按常理來看,很多有國家背書,絕對是極優質的證券。因為市場認為A級別證券很保險,極大概率不可能違約,因此押注這種證券下跌的CDS的價格便宜的不要不要的,但收益率卻高的驚人。
這個思路很棒,利用這個思路,可以做空很多證券公司。
這就引出了會發生次貸危機的必然原因。
通過CDO,包含“次級貸款”的低評級房貸證券,居然混入了以3A評級證券為主的房貸證券市場,成了房貸證券市場的根基。當那些低評級房貸證券出現違約時,將直接影響高評級房貸證券,進而令整個房貸證券市場崩潰。
另外,還有一種不綁定實體證券的CDO——synthetic CDO。
這個更厲害了,其他CDO盯住的是捆綁在一起的次級證券組合,次級證券組合收益上漲,CDO就跟著漲,次級證券組合中有證券違約了,CDO就虧損,它們的背後實際是貸款人還的房貸。
而synthetic CDO盯住的不是次級債,而是盯住CDS。前麵講過CDS其實就是一個用溢價費交換保金的互換協議(很像保險),它的背後什麼也沒有,隻有一個賭局……
好吧,這樣的synthetic CDO有多大規模?打個比方說,如果有5000萬美元的次級債,次級債後麵大概有10億美元的synthetic C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