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了,一件那麼優秀的乾隆早期官窯燒製的青花水盂為什麼連一百萬都賣不到,這麼不值錢麼?
這個問題徐景行心裏有答案,答案有兩種。
第一種答案就是大眾被古玩市場的行情給誤導了,平時普通人接受到的跟古玩相關的信息都是什麼盤子什麼碗的賣了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天價,聽的多了就會以為古董都很你之前,尤其是跟官窯二字聯係在一塊以後,這種誤會更深。為啥?因為官窯出產的瓷器是皇家專用的,皇家專用能不值錢嗎?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官窯瓷器也有便宜貨,哪怕是乾隆早期生產的官窯瓷器也不例外,一些相對比較冷門的器型更是如此。
而這水盂就是一種相對比較冷門的物件,在乾隆早期更是如此,因為水盂這東西其實就是磨墨時往硯台裏倒水的器皿,說白了就是一個儲水的器具,這玩意兒的可代替性太強了,隨便一個盤子碗甚至半個葫蘆都能代替,所以在早期還真不太受人重視,就算有生產,器型也是很普通的罐、盆形,直到清末甚至民國時期,水盂的造型才開始變得多種多樣起來,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種仿生形狀的水盂,那樣的水盂功能不變,但看起來就多了很多趣味性。
另外這種造型中規中矩的水盂,在識貨人眼裏是個水盂,可在普通人眼裏就是一個小罐子,而且尺寸相對較小,很大幾率會被當成鳥食罐來對待。
徐景行拿到的這隻水盂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品是,雖然其他方麵的元素都無可挑剔,奈何功能定位太過尷尬,在市場上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賣不上大價錢也就不稀奇了。
至於另外一種答案,則依然是犯了跟他差不多的錯誤,那就是太不把錢當錢了。是,這隻水盂賣不到一百萬,就算到了拍賣會上也就七八十萬的樣子,如果私下裏交易能超過六十萬就算不錯了,這跟那些動則幾百萬上千萬過億的價格比起來確實微不足道,然而在普通人眼裏,這依然是個不菲的數字。
另外,這種七位數以下六位數以上的價格才是古玩市場中最常見的,也是撐起整個古玩行的基石,反倒是那些動不動就冒出來的天價屬於比較罕見的存在,一年裏也就那麼幾次而已,比如說那“鬼穀子下山圖青花大罐”級別的拍賣品,這麼多年過去了出了幾件?還不是屈指可數?
所以對古玩行情相對比較了解的徐景行並沒有太過失望。
何況這隻水盂裏的靈氣也不少,物性也還挺強,不是普通的水盂,應該是某位書畫名家曾經長期使用過的,不然不會凝聚出比一般骨瓷要強的物性。隻是這種物件的來曆實在不好查找,隻能繼續當無名氏。
不過來曆什麼的找不找得到都無所謂,他也沒打算賣掉,而是打算留下來自己使用,畢竟可能是某位名家用過的水盂,用著心裏舒坦啊。
這一隻青花水盂如此,接下來那一套青花茶盞也是差不多檔次的存在,好在那一套青花茶盞是一套六隻,加起來的市場價在三百萬左右,隻是同樣他也沒打算賣。
當然,他也沒打算拿那一套青花茶盞喝茶,畢竟是老物件了,誰知道這茶盞裏麵曾經沾過什麼東西,對不對?
再說了,拿這種幾百年前的老物件喝茶,不覺得暴殄天物嗎?這樣的東西,悄悄的藏在手裏就好,用來做其他任何事情感覺都是一種褻瀆。
不過這一晚上的收獲中,最讓他看重的還數那一隻青銅器。
青銅器的使用曆史非常長,在華夏大地上,據說堯舜禹時代就開始冶煉青銅,在黃河和長江下遊的龍山時代遺址中也有相應的實物存在,到商周時期,青銅文化就已經非常繁盛了,一些青銅器皿的製作工藝連現代人都歎為觀止。
度過青銅時代以後,青銅依然活躍在曆史長河中,不過絕大多數的青銅被打造成了禮器或者觀賞器,讓青銅文化從實用器和禮器階段發展到了禮器和觀賞器階段,算是青銅文化的一個小小的生化。
所以青銅器從很早開始就被定義為重器,官方也一度緊縮古青銅器的交易範圍,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青銅器的流失,因為一些時代久遠或者製作精美的青銅器實在太過貴重,若是因為私人交易而丟失或者損壞,那壞掉的可不止一件古董,還很有可能是一段曆史,尤其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眼裏那就是一本本史書,現在的很多曆史和文化都是通過解析出土的青銅器而得到的。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青銅器都很貴重,相反市麵上充斥著大量的劣質古青銅器,市場價值低得很。
但徐景行從風知歡那兒順手牽羊牽來的這隻青銅器顯然不是那種劣質的大路貨,而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別的不說,光看上邊的一連串他都不認識的銘文就不難知道,這是真正的重器。
一般的青銅器上可不會刻這麼多文字,還是那麼多他徐景行都不認識的文字。
徐景行對文字的認知程度可能不如那些專業的古文字專家,可也不是一無所知,相反,他能很流利很順暢的書寫常見的各種古文字,各種字體簡繁字就不用說了,那是基本功,大小篆書他特能寫,像是八思巴文、金文等字體也難不倒他,連相對偏門的東巴文他都能寫點,甚至認識上百個甲骨文。
沒辦法,做雕刻的如果不會點篆字、金文啥的,你好意思說自己是個雕刻大師麼?
所以他一眼就認出來了,這隻青銅器上的銘文正是讓無數古文字專家以及商周曆史專家為止傾倒的甲骨文。
而且他可以肯定,這隻青銅器上的甲骨文絕對不是偽造的,一般人可偽造不出那種古拙的神韻,就算真正的做舊高手或者仿寫高手也寫不出來,畢竟現代人跟古代人對文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