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0章:長安城來曆,姓和氏區別

第1960章:長安城來曆,姓和氏區別

待到始皇橫掃六合統一天下,建都鹹陽,當時鹹陽的位置實際上也包含長安的一部分,而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長安’兩個字。

話說,秦始皇有個兄弟,是趙國的公子長安君,後來的長安之地便是長安君的封地,因此名長安。

要說趙國的公子怎麼會成了秦始皇的兄弟,這事兒說起來比較遠,包括始皇的姓氏爭端啊,包括小時候在趙國為質啊之類的,究其根源,秦國和趙國實際上是同一個老祖宗。

說起這個,就要先說一下姓和氏的區別。

氏為氏族,姓為血脈也就是祖宗是誰。

不過,最早的時候因為是母係社會,所以最古老的姓氏基本上都是女字旁,比如姬姓、姚姓等盡皆是如此,是因為最初的時候,女性選擇定居一方從事采集生產工作,也就是說基本固定,食宿有保障,但是男子則是外出遊獵、居無定所,所以,男子一般是‘投宿者’,子嗣也基本上是隻知其母、不知其父。

為何古代一些先民提及自己出生的時候,都是母親踩了腳印之類的?正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所以,這算是姓氏的起源。

至於氏,最早便是氏族的意思,比如說有巢氏,就是因為有個人造房子比較厲害,引來了不少人居住,成了一個部落,這個部落被稱為有巢氏。

包括其他比較早的氏族同樣也是如此,比如說黃帝,實際上就是姬姓軒轅氏。炎帝,就是薑姓神農氏。從某個角度來說,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

如果說將姓作為祖的話,那氏就相當於是分支的宗。

在比如說薑子牙,為何又叫呂尚?正是因為他是薑姓呂氏。

最古老的姓氏一般來說又八個大姓,姬、姚、媯、姒、薑、嬴、姞,所以說,姓相同代表著是同一個母係宗族,氏相同代表著同一個父係宗族。

再後來,隨著氏族部落的穩定以及父係社會的崛起,姓和氏也有了其他的作用,比如說男子稱氏用來‘明貴賤’,女子稱姓用來‘別婚姻、明種族。’

這便是所謂的貴者有氏,賤者無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平民百姓隻有名字,但是沒有氏,說白了還不配。

之後也就有了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按照現在來說,就是你我都是中國人,可以通婚,但是你我都姓李就不可以通婚,就是這個意思。

包括所說的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天下同姓一家人,基本上都是從這裏衍生出來的。

明白了姓和氏之後,我們再來看看秦國和趙國。

簡單來說,這兩個國家的君主,如果以老祖宗來論的話,算是一家子,同一個父係祖宗、同一個母係祖宗,兩家子都是贏姓。

商朝紂王時期有一名大將叫飛廉,飛廉生了一大票兒子,其中一個叫惡來,一個叫季勝。

惡來是秦國這一支的老祖宗,季勝則是趙國這一支的老祖宗,也就是說兩家的老祖宗是親哥倆。

趙國的曆史要比秦國遠很多,趙國這一支有個老祖宗叫做造父,是給周穆王駕車的馬夫,這裏是不是就和秦國老祖宗差不多了?看來這駕車的事兒,算是他們一家子的家傳絕學了。

造父這位老哥著實厲害,駕駛技術一流,當時發生了叛亂,這老哥駕車從昆侖丘前往西王母處,一日千裏,大老板安然無恙。正是因為這一回的功勞,所以,周穆王就給司機造父封在了趙城,也就是從這兒開始,造父這一支就改姓為趙了。

也就是贏姓趙氏。

惡來這一支倒是一直都是贏姓,不過後來武王伐紂的時候,惡來因為支持紂王,所以惡來也同樣被周武王殺了,有這樣一個老祖宗,惡來這一支的贏姓日子自然過的不是很好。

在周穆王時期,他們發現自己的親戚造父發達了,還有了自己的封地,這一支一商量,咱們去投靠親戚吧,所以,他們也投靠到了趙城,這時候基本上就都是姓趙了。

而惡來這一支的子弟中,有一個叫秦非子的哥們。如果從輩分算,秦非子的爺爺跟造父算是同宗兄弟,當然這關係就遠了去了。

秦非子很好的繼承了老祖宗的家傳絕學,也跟著這位爺爺輩兒的造父學習,同樣是跟馬打交道。

雖然駕車的技術比造父差了許多,可是養馬卻是得心應手。因為有功的緣故,所以,被周孝王封了秦地,自己也發達了,自然不能依舊住在親戚家,所以,秦非子就帶著他這一支的人從趙城搬出來去了秦地,按照當時的習慣來說,他這一支是要改為贏姓秦氏,不過這哥們是個念舊的,當初自家過的那麼不好,都吃不上飯和西北風了,堂爺爺造父收留了一大家子,現在發達了就不認人了?這還不得被人戳脊梁骨?

所以,他們這一支依舊是自稱為贏姓趙氏。

為何在戰國七雄的時候,趙國和秦國的戰鬥力這麼強橫,這跟他們的家傳族學還真的脫不了幹係。

那個時候的戰車就是戰場上的大殺器,這兩國的老祖宗擅長養馬趕車,這就是手拿把攥的本事,能不厲害麼?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哪怕是同宗的兄弟也是血脈隔得太遠了,甚至到後來,兩國打成了狗腦子,祖宗的交情也早就放在了一邊兒。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始皇將長安君封在了這裏,說不定如果不是雙方同宗同族的話,還真的不一定有長安這個名字了,再或者,長安君如果換一個封號,也就不會有長安之名。

時光荏苒,秦朝過去之後劉邦擊敗項羽坐了天下。

實際上最開始的時候,劉邦選擇定都之地,還真的不是長安,因為他麾下的主要大臣很多都來自東方,並不建議在這裏定都。

不過,這時候出來個叫婁敬的。

這位大佬原本是個小兵,因為他的同鄉是劉邦麾下的大將,因此被引薦。

劉邦正因為定都的事情懸而未決,便是隨口跟這位小兵討論起來,而這婁敬則給了他一個建議,那便是定都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