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6章:十二事勸農,勸農之辦法

第1916章:十二事勸農,勸農之辦法

因為沈堂很快就要出使的緣故,所以,很快就變得忙碌起來,不僅需要盡快處理衙門之中的事情,也需要抽出時間陪伴家中妻兒,畢竟,這一去恐怕就要數月甚至更久的時間。

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便是到了三月初。

這一日,沈堂引府衙一應大小官吏前往城外,今日是沈堂到城外勸農之日。

中原王朝曆來是以農為本,曆代帝王對於農事的重視不必多說。

勸農的製度傳承久遠,據說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類似的活動,到了漢朝朝廷開始專門設官吏主管農事,當然也包括勸農的事情。

大宋設立有專門的勸農官員,便是‘勸農使’。一般來說,勸農使一路設一人,不過大多由當地主要官吏來兼任,就比如說,汴京路的勸農使便是由沈堂這個開封府知府兼任。

甚至,在部分農業發達的地方,比如說江南的諸路,還專門設有農師,顧名思義,這些人會對各州府縣郡的農事進行技術指導。而且,為了讓地方官員盡心,朝廷還專門頒布旨意,規定了地方官吏在勸農的時候需要做些什麼。

敦本業、興地力、戒遊手、謹時候、戒苟簡、厚蓄積、備水旱、戒牽牛、置農器、廣栽植、恤苗戶、無妄訟,這十二條被稱之為詔令以十二事勸農,也就是說,你們這些地方官都要按照這些事兒一項一項去辦,並且有勸農使抽檢,若是不合格,就會在三年的考核中打差評。

所以說,大宋對於農業的重視不用多說,隻不過,有些旨意的根本雖然是好的,可是到了地方之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好好的政策,卻是變成了地方官吏借此遊玩兒、擾民的理由。

而且,不僅是地方官吏需要勸農,皇帝也會在春耕之前進行類似的活動。

比如說需要祭祀先農,而且,還要親自到郊外行親耕之禮,雖說這僅僅是皇帝做個樣子,畢竟,你不能指望一個皇帝和一頭牛一樣去耕三畝地,但是,哪怕如此,其意義也極為重要,而且也代表著皇帝和朝廷對於農業的重視。

本來衙門也給沈堂提供了一些勸農的方案,比如說寫一些文章張貼,比如說也做做樣子,不過,卻是盡皆被沈堂否決了,而沈堂則是用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便是與民同樂。

雖然女真族自從占據中原之後,也逐漸開始重視農桑,尤其是完顏雍繼位之後,對於農事同樣重要,不過,女真族貴族對於這些事情並不歡喜,所以,所謂的勸農流於形式,這也就造成了開封府之外,出現了不少的荒地。

沈堂已經張貼了告示,開封府所屬百姓,開春可以到城外進行開荒,並且所開荒的田地,隻要經過衙門的報備和確認,在兩年之內免除賦稅。而兩年之後,開荒出來的土地則直接屬於開墾之人所屬。

當然,為了防止一些高門大戶暗中圈地,沈堂自然也在這方麵做了很多限製,雖然不一定能夠徹底杜絕,不過卻也能讓大部分的實惠落入到百姓的手中。

所以,自從土地解凍之後,開封府的百姓對此極為熱衷,有不少人提前到城外去開荒。

而沈堂的想法,便是與民同樂,帶著這些府衙的大小官吏,一塊兒去開荒,親自去嚐試嚐試。

實際上,對於沈堂的想法,有不少人反對,哪怕是崔烈也並不是太讚同。

與民同樂自然是好的,可是如果成了百姓眼中的笑話,反而會起了反作用,畢竟,那些底層的小吏還好說,可是稍微有一些品級的官吏,哪個不是‘雙手不沾陽春水’的?別說是拎著鋤頭去開荒,就算是讓他們親自去吃飯都是難得了好不好。

不過,沈堂卻是並不在意這一點。

要說沈堂其實也是農家子出身,不過說起來,他對於這農事包括開荒,還真的是一丁點兒都不懂。

他最多也就是有滿把子的力氣,能夠將鋤頭掄飛罷了,可是,話說回來,老百姓會在乎一個當官兒的會不會開荒麼?

因為衙門早就貼出了告示,說是府衙要勸農,並且是知府大人親自出麵。

對於沈堂這個並不算靠譜的知府,開封府百姓的認同度卻是極高,不說別的,自從沈堂到了成都府之後,哪一家沒有攢下幾兩銀子?冬天被餓死、凍死的少了,百姓在年節的時候也能吃上一頓餃子,雖然在高門大戶眼中,這樣的生活幾乎隻能叫活著,可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已經足以讓他們滿足,也足以讓他們將沈堂這位知府大人當成一個好官兒。

再加上所有百姓都知道,自家的知府大人沒什麼官架子,哪怕是在街巷之上,除非是必要,也很少坐著八抬大轎、前後儀仗這樣招搖過市,更多的是隻帶上幾個隨從,甚至遇到百姓還會親切的打個招呼,這樣的知府,無疑是百姓所喜歡的。

因此,雖然對以前的勸農百姓並不感興趣,甚至有些排斥,不過,既然知府大人說要來,百姓們還是異常捧場。

等到沈堂一行人行了半個時辰時間,來到了西郊之外的荒地之時,已經有數不清的百姓黑壓壓的等著。

待到近前,一眾百姓趕忙呼啦啦的行禮。

“見過知府大人。”

沈堂笑著上前,親手將兩個老丈扶起來,隨後便是對眾百姓說到,“諸位鄉親快起來吧,今兒個不該你們拜我,而是本官該拜你們才是。”

“前不久朝廷就下了旨意,讓各地官府勸農,本官就思忖著,這勸農不過是讓鄉親們盡心耕種罷了,咱們開封府的百姓盡皆勤勞,種田種糧更是行家裏手,用得著本官這個外行來勸麼?”

“也不怕諸位鄉親笑話,要說本官著實也是農家子,當時家中也有幾畝薄田,不過,那時候本官頑劣,隻是爹娘在田中忙活,我便是連那農具都認不全,更不要談去幫襯耕種之類的,所以,本官這個農家子,卻著實是農事的外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