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進宮小住
“皇帝,你……”
“母後,這也是為了您著想。公主是您一手帶大的,出了這樣的事情,天下百姓都在看著,到時候他們怎麼議論母後?
何況不過是到莊子上住一陣子,又是母後的母家,對公主自然是恭敬不已,公主出去了又有什麼不同呢?
母後還是不要操太多心,好好的頤養天年就是了!好了,朕還有事情要處理,就不在這裏叨擾了。擺駕!”
“母後……”蕭嵐欣求助得看向了太後。
“罷了罷了,哀家老了,已經管不了你了,皇帝現在也不願讓哀家管著這件事情,這事也是你做錯了,況且皇帝已經下了命令,你就聽了吧,明日你就搬到那莊子裏。
到那邊,哀家會親自為你打點的。嵐兒啊,此次出宮,你可要好好的學習禮儀。
若是有機會母後一定會向你皇兄進言,讓你重新回來,母後是舍不得你的,隻是你做出來的事情,太讓人寒心了。”
太後歎了一口氣,輕輕地拍了拍蕭嵐欣的手背,在身邊的大宮女的攙扶下離開了。
蕭嵐欣灰心的癱軟在地上,心頭絕望不已。
翌日一早,宮中就派了人過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期西國公主玉偲苓,溫厚端莊,舉止優雅,深得太後喜愛,又恰逢與宸王大婚,太後特命人接公主進宮小住直到成親那一日。欽此。”
“公主接旨吧。”
大公公尖銳的嗓音響起,眼神帶著輕蔑的看向了跪在地上準備接旨的玉偲苓,就在這時,白玉仙拉住了玉偲苓的手,站起身來,臉色有些不豫。
“為何要讓公主住進宮裏?公主自從來了東辰之後,一直都在本王的府邸上小住,馬上就要和本王成親了,又要多此一舉。
你回去稟告太後,就說公主對宮中不太熟悉,貿然進宮,怕冒犯了太後,打擾太後修養。”
“這,王爺……這恐怕不太好吧,太後也是一片心意,自古以來哪有男女雙方成親,從一個院子裏出去,最後又回到同一個院子的?
這也不是什麼吉利事啊!再說了,前兩日發生的事情,難道王爺忘記了嗎?恐怕這就是在提醒王爺,這違背祖宗禮儀的事情是違逆了天意。
否則又怎麼會在新婚之夜發生那樣的事情?王爺還是順著太後吧,畢竟太後也是為了王爺著想。
更何況這公主日後若是嫁給了王爺,也算是太後的兒媳了,此時太後將公主召進宮裏去,那也是為了培養感情。
王爺想想,太後會對自己日後的兒媳婦能做什麼事情?還不是為了能夠讓公主早一點和宮中的人打好關係?這也是為了王爺著想啊!
更何況以後王爺和公主也是要給太後請安的,要是太後不喜歡公主這個兒媳婦,那王爺夾在中間,豈不是尷尬?”
大公公翹著蘭花指,對著白玉仙苦口婆心道。
就算是借他十個膽兒,他也不敢在太後的麵前說出這番話,公然違抗太後的懿旨,那可是要殺頭的,更何況他隻是一個太監,怎麼敢違逆太後的懿旨?
“王爺,公公說的也是實話,太後娘娘在這個時候召喚伶兒進宮,本來也是為了和伶兒打好關係,以後伶兒若是和太後能夠處得好,王爺心中的高興很多,況且也要初來乍到。
對這東辰也並不熟悉,凡事都住在王府裏,也沒有什麼出去見世麵的機會。
要是你能夠借此和宮中的各位姐姐妹妹們見上一麵說說話,想來日後也能夠熟練一些。也能打發打發日子,再好不過了。”
其實葉浮珣也是私心的。
那就在中秋盛宴上,他聽到了太後和蕭嵐欣的話後,就一直想要再找機會去宮中查找一下。
說不定還能夠找到更多太後的把柄,到時候對他和白玉仙就有了更大的益處。
“可是……”
白玉仙還是放心不下,太後是什麼樣的人他早就知道了,如果太後真的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家,他倒也不介意葉浮珣在這個時候進宮去陪一陪。
可是就是因為他知道她會是一個狠毒,不擇手段的女人,他才擔心。
葉浮珣的脾氣,他再清楚不過了,若是遇到事情也會忍氣吞聲,就算心中再不服氣也會顧全大局,正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才會被太後和蕭嵐欣他們一直控製著。
而且這宮中太危險了,不僅有太後把持著,還有蕭轍皇後和蕭嵐欣,這幾個人虎視眈眈的盯著他們,如果葉浮珣在宮中發生什麼,他就是想要解救也沒有辦法。
“沒有關係的,不過是進一趟宮罷了,這旨意一出來天下人都會知道,若是我真的出了什麼事情,有這麼多人盯著呢,太後又怎麼會對我下手呢?
更何況我與太後根本就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他會怎麼會對我下什麼毒手呢?王爺你就放寬心吧。”
說罷葉浮珣又瞥了一眼端坐在那裏悠閑的喝著茶的大太監,低聲的對著白玉仙說道:“這個時候召我進宮,想來太後也是為了試探我們。
要是我們不服從的話,到時候她一定會給我們扣上一頂大不敬的帽子,到時候恐怕我們兩個都會有事,而且前幾日我在宮中聽到了一些秘辛,很想打探清楚。
正好趁這個機會進宮到時候也是名正言順,做起事來也更加得心應手,既然他給了我這個機會,我也不能放棄不是?
你就放心吧,我會好好照顧自己的,更何況原本也是應該如此的,自古以來男女之間澄清,又怎麼能夠同進同出呢?
否則你讓天下人怎麼看待我們兩個?到時候恐怕皇室會被人詬病。”
白玉仙無奈的點了點頭,答應了他的說法,如此一來,葉浮珣接下了聖旨,轉身帶著自己身邊的丫鬟去收拾行李,很快就上了馬車,隨著宮中的大公公進了宮。
一路上看著正快速的倒退的王府,葉浮珣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危機和複雜的心緒。
而太後下的這道懿旨,很快的就被有些人傳了出來。
黎民百姓紛紛猜測皇室的用意,不過到底也沒有人敢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