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唐鈺的艱苦生活,魏集則是要輕鬆很多,魏集是山東人,從小家境殷實,所以當官之後很是清廉,一般的小錢他看不上,大錢?那時候還是小官的魏集沒有資格要,當然也不刨除他就像單純當一個好官,所以魏集一路升官全靠的的是清正廉明。
魏集的科舉成績不錯,加上本身家中還算是有幾分實力,所以魏集初入官場就是監察禦史。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管理,監察百官,肅清整治,建立了一套極其完備的監察製度,所以朱元璋在曆朝曆代監察體製的基礎上新增了六科給事中,並且在全國十三個行省設立十三道監察禦史,形成了明朝獨特的台諫製度。
禦史,是中國古代一種官名。
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禦史。
自秦朝開始,禦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而監察禦史並不是明朝的初創,最早建立於隋唐,不過卻在明朝發揚光大。
《漢書·百官公卿表》:“監禦史,秦官,掌監郡,漢省。”漢禦史因職務不同有侍禦史、治書侍禦史。曹魏增殿中侍禦史。
晉又有督運禦史、符節禦史、檢校禦史。
北朝魏、齊沿設檢校禦史,隋改為監察禦史。隋又改殿中侍禦史為殿內侍禦史。
隋煬帝省殿內侍禦史員數,增監察禦史員數,又一度增設從九品的禦史。
唐有侍禦史、殿中侍禦史、監察禦史。宋同。元有治書而無殿中。
在明代,監察禦史隸屬於都察院,最高長官為都察禦史,正二品,明朝大九卿之一,但普通的禦史官職並不高,是正七品官,但權力範圍卻空前大,不論是國家大事,例如打仗、科舉、教育,還是小事,如皇帝娶媳婦,太子出閣之類,監察禦史都可以建言。
禦史一職可以說官小權利大,既清貴又厲害,而且還有派遣監察禦史巡察地方者,明稱巡按、清稱巡按禦史,明代有禦史巡行京城之製,稱巡城禦史,所以民間動不動傳說各種八府巡按禦史出麵報仇。
而魏集當初就在這麼一個職位上,所以當初為了當一個合格的監察禦史,魏集可是發揮了極大的戰鬥力,把一大堆官員拉下馬,。
明朝禦史的業務之中,有一項為刷卷,當然不是為了考試過關的題海戰術,而是“命監察禦史、按察司分巡官,一二歲或二三歲照刷,所以革奸宄也。
在內有京畿道,外各有按察司、分巡道,分頒降印信,皆為照刷文卷而設,尚慮歲久不舉後將無稽,又欽定憲綱載照刷言狀之條目,欽降諸司職掌,分照刷文卷之衙門,廟算神謀,周慎詳密,所謂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者也,所謂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者也。”
基本上就是讓禦史們對各衙門的文書和案卷進行抄寫和核對,有點類似於現在企業的審計,每季度、每年都要對公司的財務進行審核,看有沒有錯漏之處,如果有則需要上報,查出問題所在。
反正就是查一查經濟問題,你要是經濟上有問題,那就玩完了。
這個年代的大明,經濟上有問題的多了,即便是大明開國也沒能完全杜絕,所以碰到一心要查案的魏集,那麼結果可想而知,一大堆的官員都因為經濟問題下馬了,成了魏集走向“冷麵使者”道路上的墊腳石。
而且禦史還有一項權力,那就是“風聞奏事”!
所謂“風聞奏事”,就是舉報人可以根據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也不署名。
雖然有誣告的事情發生,大明也有各種的約束,但是對於當時的魏集來說,風聞奏事就是一件利器,尤其是那些魏集隻掌握一點犯罪證據的情況下,簡直是直通車。
所以魏集和唐鈺,簡直就是兩個極端,也正是因此,兩個人才在山西供職,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一麵唐鈺勸慰鼓勵官員,一麵魏集虎視眈眈的盯著,再加上外麵韃靼人的威脅,山西這兩年吏治還算可以的。
但是畢竟唐鈺和魏集都是外地人,在山西的根基太淺,隻能保證一定程度的平衡,更深層次的東西倆個人接觸不到,要不然今天兩個人也就不會來參加宴席了,這麼多人都在這裏參加演戲,真要是出點什麼事情,整個山西的官場就沒什麼人了,吏治全部癱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