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販牛人
他常把牛放在山上,晚上寄宿於旅店之中,誰也不認識他,誰也沒有留意他。他在山上放牛時,有時用竹杆這兒捅捅,那兒看看,就有人認為他是采山藥的,但他采的是什麼藥,誰也不知道。
他是誰呢?
這位販牛人是福建人氏,也就是陳暉的先祖,是一位精通地理的風水先生。既然是位風水先生,他不去給人家看風水,千裏迢迢牽幾頭牛來這裏做什麼?
其實他是以販牛做愰子,放牛為掩護,遊覽名山勝地、尋找風水寶地,以求光宗耀祖,榮華子孫後代。
有一天上午,春風習習,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天氣晴朗,令人心曠神怡、心馳神往。當他牽著牛來到山隘半山腰時,突然兩腿一軟,雙膝跪在亂石砌成的石階上。
他爬起來坐到路邊上,用雙手輕輕地撫摸著膝蓋,雙眼不經意間向前方眺望。突然發現此地有兩條河水會合,河水一紅一白彙合成朱紅色水,象玉帶似的從麵前環繞而過,水口處左旗右鼓,氣勢非凡,河水發生淙淙的響聲,恰似儀仗隊出巡,鳴鑼開道……
他認定此處地理環境好,有可能是出奇人的風水寶地。他又登高遠望,但見左右兩邊,琴羅涼傘,旌旗熠熠,遠處筆架、石印、赫赫在目。
他又選了塊較平坦的地方,用手中竹子豎放一下,前後一看,很好,他又把竹子橫放一下,左右兩邊瞧瞧,左右兩砂護身,他還不放心,又用竹子東挖挖,西挖挖,都是優質五色土。
他喜出望外,斷定這裏確實是個風水佳地。
一個月以後,販牛人又來到了山隘上,他虔誠地來到庵上上香,頂禮膜拜、祈求菩薩顯靈,預卜此地吉凶,他連求三簽,都是上簽。
他又來到山上,越看越是處處合乎地理原則,越看越高興,左思右想,凝神深思……隻見一個白發蒼蒼、白鬚長長老人,親切地來到了他的跟前,自稱他是這裏山神土地,他用拐杖指著地上說,這裏就是一個生龍口,已經等待主人很久了。
當他想向山神土地下跪施禮詢問這塊寶地屬於誰時,土地公突然不見了,他“啊”一聲,從睡夢中驚醒,身上一身汗。
原來竟在這塊地方睡著了,做了一場夢。夢中的情景記憶猶新,仿佛就在眼前。令他感到奇怪的是,難道這塊風水寶地是屬於自己的嗎?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想出了一個離奇的辦法,想證明一下這塊風水寶地就是屬於自己的。
他擇好日子,來到了這山上,順手在路邊上折了一根竹子,插在土中,雙手合十,默默禱告:“請起當坊山神土地,承蒙您的指點,此地是塊生龍口,但如果這塊生龍口是我的話,就請您讓竹子開花吧!”
跪拜完畢,就回夥店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他早早梳洗完畢,急急忙忙來到山上一看,驚呆了,那根竹子真的開了花,就更充分證明這塊風水寶地就是他的了。他激動不已、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在夥店裏再休息了一天,翌日早上就趕著牛回家了。
回到家中,他不但沒有減輕思想負擔,反而思慮更加重了,他心裏總是悶悶不樂。
風水寶地找到了,而且神明也證明了,但那是在別省、別縣、別人的地方,如何才能得到它呢?如果出錢買的話,錢財是小事,但別人一定會生疑心,他們定會請風水先生去看一看,看到這是一塊風水寶地,那怎麼會出賣它呢?
再一方麵,附近又沒有親戚和熟人,怎麼托人去談呢?當麵買是不行的,隻有智取了。
怎樣智取呢?想要用任何手段和技倆都會讓人識破,左思右思,隻有一條路,就是死在那裏,但是死在那裏也不一定會埋在那塊地方。
就是自己挖個坑,自己埋自己,埋在了那裏,當地村民發現了,也會被挖出來,拋屍在外的,就是死也要有個巧妙的安排。
他左推敲,右推敲,辦法終於想出來了,但是這個辦法兒子會同意嗎?隻見他一天天茶不思,飯不吃,身體一天天的消瘦下來。
兒子看到自己的父親總是不想吃,不想喝,身體一天天的瘦下來,就來到父親身邊問:“爹,您身上有什麼病,我請個郎中給您看一看?”他總是搖搖頭說沒有病。
兒子問得太多了,他自己也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不行了,就把他叫到自己身邊,歎了一口氣,說出了事情的原委……
兒子一聽,大吃一驚,不同意。誰會讓自己的父親舍身去死而去謀求一塊地方呢?
這是大逆不道,不可理喻的。
但是時間一長,父親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連走路都很困難了,兒子看在眼裏,痛在心上,又反過來思量一下,認為父親如果就這樣死在家中,還不如同意他的想法,了卻他的心願。
說也奇怪,當兒子答應了父親的要求以後,父親反而慢慢地開始進食了,身體也一天天的好起來,過了二三個月,就恢複了原來的樣子。
有一天,他就帶著兒子來到了這座山隘,一路上熟悉路程,也來到這塊風水寶地上,他囑咐兒子,這樣、那樣、這般、那般,並在地上定好方位,四周做好暗記,交待清楚明白以後,就一起回家了。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就到了農曆六月初,這時正當烈日高照,青黃不接之時。
中午時分,農戶們都回家休息去了,這時販牛人從山垇上牽出了十幾頭牛犢,又饑又渴,餓得東倒西歪、走路都無力了,隻見他把牛牽到一坑田之中,鬆開了牛嘴簍子,解開了牛繩,讓牛四處奔走。
牛一見沉甸甸的稻子,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一二個小時便把稻子吃得七零八落。
農戶發現時已經為時太晚,農戶們頓時怒火衝天,抓住販牛人就是一頓痛打,直到販牛人苦苦哀求,並同意高價賠償農戶的損失,在族人們的勸阻下才放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