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龍
俞大猷,字誌輔,號虛江,生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卒於萬曆八年(1580年),明晉江河市人,10歲移居泉州北門。一生身在軍伍40餘年。因抗擊倭寇,抵禦外侮,功勳卓著,累官都督,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
俞資質聰穎,15歲進文秀才,20歲繼其父愛鬆承襲始祖敏之百戶世蔭,即棄文習武,從李良欽學荊楚長劍,盡得其術,益悟常山蛇勢,認為:“兵法數起於五,猶一人之有五體焉,雖將百萬之眾,可使貪為一人”。
繼從趙本學攻習《韜鈐內外篇》,精熟古今戰術。嘉靖十三年(1534年),鄉試中武舉人。
翌年赴京會試中式,列武進士第五名,即由百戶升泉州衛正千戶,守禦金門。廣丙申大饑”,俞主持發賑,所活者萬餘人。
當時沿海流寇勾結倭寇貽患浙直閩廣,俞大猷奉命剿滅海寇楊誌新等內奸和外敵,屏障一方。鑒於福建海防廢弛,大猷乃上書僉憲陳伍山,條陳用兵“二弊二便”。
所謂“二弊”,即“上不能用將,將不能用兵。”“二便”,即要選用得當之人信而任之;要明賞罰,“罰生於賞,則罰人而人不怨,雖驅之水火,誰敢後哉?”
但陳伍山不予采納,反嗬之曰:“若武人,何以書為?”遂杖責大猷,並革其職。
大猷蒙冤還家,金門人流涕為其立生祠,願從其學易、學劍之秀士和丁壯隨至其家而師事之。
嘉靖三十四年四月,東倭大舉入寇浙江,陷城池,壞村鎮,千裏蕭然。
時徽州人王直以事逃亡命海上,夥同徐海、毛海峰等勾結倭寇,為虎作倀,犯台州,破黃岩,大掠象山、定海諸邑,猖獗異常。
知事武偉戰敗身死,浙東騷動。七月,廷議以都禦史王仔提督浙福軍務,並詔俞大猷分守浙江寧波、紹興、溫州、台州等處地方左參將都指揮僉事,參讚王仔戎機。
俞薦湯克寬、鄧城為心膂,並上十二揭帖於王懺,議以福建樓船戰策擊倭。
王仔用其計,取得鬆門、普陀、昌國、臨山諸處連捷。自此,浙直海洋俱以樓船取勝,斬獲數萬,倭寇懾遁,東南粗安。
翌年,北方邊情緊急。廷命調王仔任宣大巡撫,同時調俞大猷任直隸、金山副總兵官。
時倭寇以二萬眾突犯金山,大猷剛到任,兵不滿三百,乃作戰略撤退,用疑兵與敵周旋,轉敗為勝.
嗣總督張經調各路兵繼至,由大猷統率,與鄧城等先後大破倭寇子王江涇、六金壩,獲自有倭患以來最大戰績。
但嚴嵩的黨羽監軍趙文華為攫奪軍功為己有,誣張經2000縱賊”,張經蒙冤被斬,俞大猷亦被株連,以“金山失律”罪名謫為“充事官”,天下冤之。
嘉靖三十七年,新倭不斷渡海而來,竄犯浙江小姑渡、響礁門、柯梅等地。大猷督參將劉顯、戚繼光、張四維等水陸夾擊截殺。
群倭潰敗,向東南逃入福建境內。俞大敵因轄地局限在浙江直隸地方,非布浙福總督軍令,不能越境用兵,乃止。
次年,倭又竄擾浙江,再次遭俞揮兵擊潰,又竄入福建
。禦史即彈劾浙福總督胡宗憲玩忽職守,不及時下令圍殲倭寇,縱敵擾閩,嚴嵩暗示胡宗憲把罪推給俞大獻以自解。,世宗皇帝受了蒙蔽,逮捕俞大猷入詔獄。
同時被捕入獄者有俞部將鄧城和湯克寬。薊遼總督王仔亦被以“灤河失警”罪名係獄。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權奸嚴嵩罷相。煙廷以徐階、袁煒共輔朝政,民困稍蘇。但新倭再至者甚眾,犯邵武、羅源、連江、寧德,直抵興化城。
俞大猷奉命控製全閩,,獻《滅倭議》於巡撫譚綸,論敵我攻守形勢。
譚綸依議行兵,命戚繼光為中軍,劉顯、俞大猷為左右翼,分頭並進,贏得平海大捷,閩浙倭患始息。
譚綸致書讚俞大猷“誠似霍子盂,任如諸葛亮,大似郭子儀,忠如文文山,毅似於肅湣,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推崇備至。
嗣倭寇二萬犯廣東,與大盜吳乎互為犄角,橫行界中。
俞大猷奉命移鎮潮州擊敵,取得九龍山大捷。至嘉靖四十五年冬,廷命調俞人猷任廣西總兵,消弭了內外戰亂。
隆慶元年(1567年),俞已65歲,受命為鎮守廣西地方總兵官,征蠻將軍前軍都督府署都督同知,進升右都督。
後調任福建總兵宮,曾因海寇突入烽火寨,坐失利奪職。
旋複以都督僉事起右府僉書,提督京師兵車營。年75,三次上表乞歸泉州故裏,編纂所著《劍經》、《正氣堂集》、《洗海近事》、《兵法發微》行世。
卒年78歲,廷命賜祭葬,贈左都督,諡武襄。其子谘皋承襲指揮世職,累功至福建總兵官。
2、戚虎
戚繼光,字元敬,世登州衛指揮僉事。父景通,曆官都指揮,署大寧都司,入為神機坐營,有德行。
戚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中嗣職,用薦擢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改僉浙江都司,充參將,分部寧、紹、台三郡。
十六年,倭犯樂清、瑞安、臨海,繼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尋會俞大猷兵,圍汪直餘黨於岑港。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辦賊。已而倭遁,他倭複焚掠台州。給事中羅嘉賓等劾繼光無功,且通番。
方按問,旋以平汪直功複官,改守台、金、嚴三郡。
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
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製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名聞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頭。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
賊遁去,乘虛襲台州。繼光手殲其魁,蹙餘賊瓜陵江盡死。而圻頭倭複趨台州,繼光邀擊之仙居,道無脫者。
先後九戰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無算。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破賊寧波、溫州。
浙東平,繼光進秩三等。閩、廣賊流入江西。總督胡宗憲檄繼光援。擊破之上坊巢,賊奔建寧,繼光還浙江。
明,倭大舉犯福建。自溫州來者,合福寧、連江諸倭攻陷壽寧、政和、寧德。
自廣東南澳來者,合福清、長樂諸倭攻陷玄鍾所,延及龍嚴、鬆溪、大田、古田、莆田。
是時寧德已屢陷。距城十裏有橫嶼,四麵皆水路險隘,賊結大營其中。官軍不敢擊,相守逾年。其新至者營牛田,而酋長營興化,東南互為聲援。
閩中連告急,宗憲複檄繼光剿之,先擊橫嶼賊。人持草一束,填壕進,大破其巢,斬首二千六百。
乘勝至福清,搗敗牛田賊,覆其巢,餘賊走興化。
急追之,夜四鼓抵賊柵。連克六十營,斬首千數百級。平明入城,興化人始知,牛酒勞不絕。
繼光乃旋師。抵福清,遇倭自東營澳登陸,擊斬二百人。而劉顯亦屢破賊。閩宿寇幾盡。於是繼光至福州飲至,勒石平遠台。
及繼光還浙後,新倭至者日益眾,圍興化城匝月。會顯遣卒八人齎書城中,衣刺“天兵”二字。
賊殺而衣其衣,紿守將得人,夜斬關延賊。副使翁時器、參將畢高走免,通判奚世亮攝府事,遇害,焚掠一空。
留兩月,破平海衛,據之。初,興化告急,時帝已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繼光副之。
及城陷,劉顯軍少,壁城下不敢擊。大猷亦不欲攻,需大軍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繼光將浙兵至。
於是巡撫譚綸令將中軍,顯左,大猷右,合攻賊於平海。繼光先登,左右軍繼之,斬級二千二百,還被掠者三千人。
綸上功,繼光首,顯、大猷次之。帝為告謝郊廟,大行敘賚。繼光先以橫嶼功,進署都督僉事,及是進都督同知,世廕千戶,遂代大猷為總兵官。
二月,倭餘黨複糾新倭萬餘,圍仙遊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斬首數百級,餘多墜崖穀死,存者數千奔據漳浦蔡丕嶺。
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百人,餘賊遂掠漁舟出海去。久之,倭自浙犯福寧,繼光督參將李超等擊敗之。
乘勝追永寧賊,斬馘三百有奇。尋與大猷擊走吳平於南澳,遂擊平餘孽之未下者。
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與大猷均為名將。*行不如,而果毅過之。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自嘉靖以來,邊牆雖修,墩台未建。繼光巡行塞上,議建敵台。略言:“薊鎮邊垣,延袤二千裏,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
請跨牆為台,睥睨四達。台高五丈,虛中為三層,台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
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邊卒木強,律以軍法將不堪,請募浙人為一軍,用倡勇敢。”
督撫上其議,許之。浙兵三千至,陳郊外。
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五年秋,台功成。精堅雄壯,二千裏聲勢聯接。詔予世廕,賚銀幣。
繼光乃議立車營。車一輛用四人推挽,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製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衝突。
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筤筅。寇奔,則騎軍逐北。
又置輜重營隨其後,而以南兵為選鋒,入衛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節製精明,器械犀利,薊門軍容遂為諸邊冠。
後居正歿半歲,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於北,當國者遽改之廣東。繼光悒悒不得誌,強一赴,逾年即謝病。
給事中張希皋等複劾之,竟罷歸。居三年,禦史傅光宅疏薦,反奪俸。繼光亦遂卒。
繼ff8光更曆南北,並著聲。在南方戰功特盛,北則專主守。所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談兵者遵用焉。(快捷鍵←)[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快捷鍵→)
書簽收藏|投推薦票|打開書架|返回書目|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