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內務府送來的鳳釵冠服莫名其妙缺了許多鈿子,正紅色禮服莫名其妙破了一個洞,胸口鑲嵌著血色的珠玉不知去了何處。
東西還在,卻根本不能使用。
慕莘雪還未來得及看一眼完整的鳳釵冠服,就被那麼毀了。
她坐在玫瑰椅上,將那套鳳釵頭冠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果真極美,縱然少了許多,卻也依舊耀眼奪目。
唯獨那一對銜珠的金鳳釵,垂著東珠而製的流蘇,璀璨奪目。
她掃過眾人,指尖輕點桌麵,“離秋,鶯鶯午後見你進了我的寢宮,可是?”
“是。”離秋跪下,麵色不改,“奴婢去太醫院取了燙傷藥想送給皇後娘娘,可是娘娘不在,奴婢便在裏麵等了一會兒。”
她拿出袖子裏的藥膏,雙手奉上。
慕莘雪點頭,又道,“那你可知還有誰進了寢宮?”
“奴婢不知。”她抬眼看向鶯鶯與榮芝,“隻有娘娘兩個貼身婢女一直陪在娘娘身邊,時常出入。”
“你!”
榮芝攔住鶯鶯,對著慕莘雪道,“娘娘,此時追究也是無法,還是讓內務府加緊功夫重新準備吧。”
“日子如此緊,怎麼可能準備妥帖。”慕莘雪揮揮手,語氣平緩,“你們先下去吧,從今日起,除了榮芝與鶯鶯兩人,不許再讓旁人進我的寢宮。”
眾人退散,鶯鶯終於有機會開口。
離秋那副故作清高的模樣著實刺眼,鶯鶯啐了一口,拿著溫軟的嗓音罵道,“她算什麼東西,真以為治不了她了?我可是清清楚楚看見她進了寢宮,待了好一會兒,後來衣裳就壞了,不是她還有誰?”
她冷哼道,“大不了去回皇上,讓皇上把她趕出去,皇上如此疼愛娘娘,隻要娘娘一句話,還能有她多嘴的機會?”
“行了,你去將告訴內務府的人,將禮服補好即可,至於鳳釵……”她看著華麗的頭飾,道,“好在兩根金鳳步搖還在,去看看還沒有可以相襯的簪子珠玉,拿來配上也就罷了。”
鶯鶯氣的直跺腳,不知慕莘雪為何如此好性,被榮芝瞪了一眼,她不甘心的說了聲是,將禮服捧到內務府,讓他們盡快補好。
一杯清茶徐徐冒出霧氣,榮芝將餘下的東西收拾好,看了一眼正殿外正在澆花的離秋,壓低聲音,言道,“離秋這個人不得不防,她處處針對娘娘,不知究竟在打什麼主意,日後還是得小心為上。”
“我知道。”慕莘雪吹開茶麵的浮沫,淺嚐一口。
“娘娘可知先前在您麵前胡言亂語的翠柳如何?”
慕莘雪抬眼看著她,搖搖頭。
“翠柳被離秋帶走了,再也沒有回來,奴婢有心去打聽了一下,聽說翠柳在慎刑司被離秋親手打死的,屍首被丟去喂狗了。”榮芝將其中大半細節隱去,隻說了個大概。
看上去文文弱弱的離秋竟是如此心狠手辣之人,慕莘雪萬萬沒想到,她曾想,或許是因離秋是伺候過先皇的人,對她有所不難,才處處針對,未曾想過其他緣由。
今日細細一想,她倒是懷疑起來。
榮芝咬著唇,接著道,“奴婢昨日還看見皇上與離秋在一處說話。”
“司清……皇上?”慕莘雪微怔,隨後壓住腦海裏的想法,“知道了,待皇上來了,我找個機會問問他便是。”
她雖然嘴上不在意,可心裏卻留下一根刺。
禦書房裏與諸位大臣商議要事的司清源再次打了一個噴嚏,顧笙南挑眉,看著他眼底下的青黑,輕聲嘖嘖兩下。
“皇上身子不適,臣等先行告退。”
司清源沒有阻攔,閉上眼,揉著酸澀眉心,耳邊終於清淨,隻是某人不知好歹的走到門口,又折回來。
“皇上這是怎麼了,眼圈下的青黑快要垂到嘴角了,是政務太過繁忙,還是夜晚不得安睡啊?”
“不用回去陪你女人?”司清源鬆了口氣,起身舒展筋骨。
做了這許久,渾身不舒服。
他挑起腰間的荷包,眼底一片柔意,嘴角情不自禁的向上揚起。
“我家的乖的很,倒是皇上你,怕是不多久就要有的事煩心了。”顧笙南不客氣的嘲笑,“自古以來,皇帝三宮六院,一後四妃,妃嬪無數,皇上你猜,皇後能不能容忍的了?”
過兩日登記大典一過,此事一定會有朝臣提出。
依照慕莘雪的性格,最差的後果便是她離自己而去,最好的結果,兩人最終也成了陌生人。
司清源不敢想,一想便頭疼。
“無事你回來與我說這些做什麼?”司清源丟了一本書過去,擰著眉,頭疼欲裂。
“我回來還真的有事要與你說。”顧笙南笑著,滿心歡喜,“我要與小小成親了,這個官我不做了,以後我就陪著小小去遊山玩水,日後你若是有空,不妨帶著皇後一同來看望我與小小。”
司清源沉聲道,“你知道我屬意給你丞相之位。”
歎口氣,他揮揮手,“行了,我知道了。”
他與顧笙南一起走出禦書房,外麵的天蔚藍,涼風垂在身上,腦海也清明不少。
殿外放著幾盆顏色奇特的菊花,司清源見了,挑眉,問,“這是何物?”
小祿子上前,道,“這是禦花房新培養出來的菊花,顏色很是好看,一早便送過來了,就這幾盆,是禦花房好不容易養出來的。”
“送去長樂宮。”
“嗻,奴才這就命人送去。”
小祿子命人趕著將花盆送去長樂宮,從未見過綠菊的宮婢太監們圍著觀賞,鶯鶯也從未見過,看了好幾眼,喜歡的不得了。
她笑盈盈的說,“其實皇上對娘娘挺好的。”也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糕。
慕莘雪站在門邊嗆了兩口冷風,不禁咳嗽幾聲,自從中毒後,她的身子就虛弱許多,一入了秋,身子就越發不適,每日懶懶的不說,總提不起力氣來,胃口也不好,身上涼沁沁的。
榮芝取了披風過來,心疼得說道,“娘娘還是進去吧,外頭風大,仔細再受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