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那場雨後來終於停了。地球上從此陷入一片將近五億平方千米的茫茫洪水之中。
從古老陸地上來說,由於地質構造運動一直在地下悄然進行從不曾停息,有時甚至呈周期性的井噴。這樣一方麵形成了諸如山脈平原盆地之類的剛性地形地貌,另一方麵又和這茫茫天水剛柔並濟形成了江湖海河涓涓溪流……
如果我們遵循古典科學的說法,那麼是先有包括細菌動物植物在內的生命係統的生成,然後由它們小小的生命細胞吸收並分解二氧化碳再釋放出絲絲氧氣,這樣一種長久的收集機製造成了後來的有氧地球及剛剛好可以包裹地球為地球生命造福和提供庇護的臭氧大氣層。事實上上帝看到的隻是,水量如此之大的地球,後來終於雨過天晴、水汽蒸發,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的電閃雷鳴電解了水分子,氫源源不斷地逃逸,氧源源不斷的累積——氧的來源沒有那麼複雜,就這麼簡單!
如此,電磁場有了,水有了,氫和氧有了,臭氧層也有了,生命體氧化還源反應的條件具備了——到此時為止,純粹地理和物理意義上的地球在宇宙自演化機製的巧妙作用下終於大功告成,雛形盡備。那麼這些條件都具備了,就必然會產生生命乃至高度文明嗎?
上帝從不開口說話。一方麵因為,在X行星乃至眾多沒有大氣的星球及宇宙空間中,聲源無法傳播,有人說也沒人聽見;另一方麵,上帝的境界已經棄口用腦,他是用快速而便捷的腦波直接傳情達意。他的腦波剛剛表達了一下惱怒。因為之前他一直屏息凝神在看的電腦大屏幕,從雨水洪水泛濫到江湖湖泊形成,這些畫麵都是鎖定在太陽係地球頻道,用的是低時速進程。忽然間畫麵切換到了水星然後金星然後卓金星上,再後來又從卓金星快速切換到金星和水星上。如此在地內行星上循環往複了好幾次,時速率也被調的忽高忽低,直叫人看的心煩意亂。明顯不是中微子擾動現象,舉目四顧也沒有人,那麼是誰在調皮搗蛋呢?
上帝心裏知道這是他終生的寵物、夥伴兼助手,也是在X星目前除他之外的唯一智能生物樂恩(LONER)幹的好事。樂恩是什麼玩藝呢?比照一下地球生物,臨態的不說,在常態情況下大概來說,他很像一條長著豹紋和人的手腳的狗。
不過此狗非彼狗,樂恩可遠遠不同於地球狗,他的智能化極高。雖然跟上帝沒法比,但是他的智商和功能也是異乎尋常,非地球凡夫所能想像和媲美。首先他會態變,在平常生活中、主人上帝麵前他通常表現為常態——一隻宇宙狗;而在其他任意時刻,他隨時隨地都可以轉變為臨態。當然這種態變不是孫悟空七十二變,他遵循著恒世界(這些陌生名詞以後會有交待)的能量轉化定律,不論怎麼變,他的能量值不變。剛剛他用遙控器調換大電腦的頻道和時速率的時候就是用的態變技術——由常態可視的物質體進入臨態不可視能量體的轉變,所以上帝才沒看到人。而且他還會用腦波跟主人上帝進行簡單的交流,甚至他又會一些比較複雜的物理數學、繪圖編程等等知識——雖然這後兩種才能他學的基礎而淩亂,但是跟我們芸芸眾生的地球人相比,明顯我們絕難企及他的高度。
樂恩這家夥很聽話,上帝的腦波剛剛傳遞過來,他就立即現身,主動交上遙控器,然後咧著大嘴(樂恩的大嘴可不是呼吸用的,它更像是“充電”的插口,是補充能量之用)朝著主人一個勁地傻笑——這似乎是宇宙通用、一種忠誠而抱歉的表達。上帝看他這個德形,也就不好再責怪他什麼,又發送了一個腦波,隻是問他剛剛為什麼要調台。於是樂恩趴在地板上一蹦一跳地去那邊的小電腦控製台上,取回一遝穿插著好多球形和三角形的小人圖形,並寫滿數學公式以及化學方程式之類的數理報表和論文過來,然後直立著交給上帝並發送一個腦波說,我已經根據你擬定的物理形態和數學模型把一些基本的結果演算出來啦!
上帝接過那些附著報表的論文一一翻閱,核對著每一個值和結果,最後還是不甚滿意。忽然間他想到什麼又補充了三條定律,讓樂恩用中微子槍刻寫在客廳之中寬大的柱梁之上,並發送一個腦波說:我給你寫的這三條定律你謹記,其他的問題有待一邊試驗一邊再說吧!
附:
科學家認為宇宙起源為137億年前之間的一次難以置信的大爆炸。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150億年的時間。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遊,由許多恒星組成的巨大的星係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恒星中的一顆。原本人們想象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在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現宇宙中有一種“暗能量”會產生一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10^-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係間存在廣袤的星係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隻有2×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然而,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於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恒星。這一過程會使氣體越耗越少,以致最後再沒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後,所有恒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恒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係逸出,星係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恒星而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