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司馬懿的威逼利誘,安息商人們聚在一起瑟瑟發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可奈何。
錢沒有了還能再掙回來,他們大部分都不是單純的商人,單純的商人也走不了那麼遠,能來魏帝國經商。
他們的家裏和安息權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無論如何,窮不了。
但是命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魏帝國強橫的武力他們看在眼裏,安息帝國有求於魏帝國,根本不可能和魏帝國鬧什麼大矛盾,發生戰爭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真要是司馬懿用點手段謀財害命,他們又能如何呢?
和魏軍幹仗?
沒有足夠的武力,無論多富有,都是肥豬,跑得再快,人家拿著刀子上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你照樣一命嗚呼。
就好像當初的徐州糜氏,要不是有強悍的武力,也根本沒辦法在陶謙統治下占到什麼便宜,要不是懾於糜氏自身的武力基礎,陶謙老早就動手宰了糜氏了。
安息商人未必不懂這個道理,但是他們能帶來的武力實在是太有限了。
魏帝國的邊關對進入魏帝國疆域之中的外國人的限製比較嚴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準持有超過一定長度的鐵製兵器和弓弩。
基本上除了有日常作用的小匕首之外,就不準帶任何鐵製兵器了。
理由也非常簡單,魏帝國全麵禁止民間持有兵器,你們帶兵器過來會威脅到他們的安全,讓他們受傷,所以不準攜帶長兵器進入魏帝國。
讓你們攜帶匕首還是給你們麵子的,不然匕首都不讓你們帶進去。
至於你們的安全,就要無條件相信魏帝國的治安力量。
不相信?
那就別來了,多你們一個不多,少你們一個不少。
邊關就是這麼個政策,要麼把兵器丟下,進來,要麼原路返回。
沒人會和錢過不去,所以絕大部分客商都選擇了丟下兵器交給魏軍保管,隻保留匕首進入魏帝國做生意。
少部分不相信魏帝國治安能力的也就隻能一腔怒火的原路返回,抱怨到底。
當然,魏帝國很快就用實際行動讓他們知道什麼叫【治安】了,所以沒過多久,客商們都知道來魏帝國做生意是不需要帶什麼防身兵器的,沒什麼意義。
他們很相信魏帝國的治安水平,從此以後就沒有這方麵的擔憂。
有些隊伍連匕首都不帶,完完全全的商人,進入魏帝國疆域之後就會放鬆下來,不會有在本國境內那種遇到強盜賊匪的擔憂。
這也不能怪他們,誰讓除了魏帝國大力打擊賊匪、修繕交通道路之外,他們本國的政府根本沒有辦到這一點呢?
這年頭做生意,不成群結隊帶點武裝,還真不敢出發遠行,否則路上遇到成群結隊的馬匪呼嘯而來,就等死吧。
結果,他們萬萬沒想到,事到如今,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誰又能想到呢?
高高在上的司馬都護居然親自下場打劫,親自威脅他們讓他們交出錢貨。
在他們看來經商環境和天堂一樣的魏帝國居然也有這樣的情況存在!
橫豎沒辦法,悲痛之下,他們隻能花錢買平安,破財消災,湊了一大筆錢換取司馬懿對他們的保護,解除災禍。
然後在心裏狠狠的痛罵司馬懿生兒子沒,還不得好死,死了以後靈魂也沒有歸處,隻能永遠遊蕩在世間,做孤魂野鬼。
這些司馬懿都不在乎,司馬懿隻在乎眼下的危機能否度過。
隻要有足夠的錢,什麼危機都能度過。
靠著這筆錢,司馬懿挽回了一大批貿易商人的生意,給了他們一筆急需的周轉資金。
依靠這筆周轉資金,貿易商人們解了燃眉之急,解除了周轉危機,還把拖欠的工錢交給了工人們,錢貨兩清,大家各自安好。
工人們拿到了工錢,安心回到了城外的家裏,和家人們重新下地耕種,恢複生產,也不再鬧事。
危機的威脅更小了,司馬懿的壓力也更小了。
接下來,就是廣泛破產的酒肆、旅店這些依靠人流量才能撐起來的生意,這不是簡簡單單用錢能解決的。
這幫人最開始受到打擊,受到的打擊比農民還有貿易商人更大,更嚴重,所以也更為淒慘。
更重要的是他們倒下了,還欠下了朝廷的貸款,朝廷還有貸款賬目沒法兒填平。
如果說這些賬目還能找到責任人靠著農業生產緩緩填平,那麼除此之外的一係列經營損失,就已經讓一部分家庭不堪重負,就算是耕田還債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得起。
生活已經失去了希望,看不到終點在什麼地方。
萬一他們丟棄土地逃跑了,乃至於更嚴重一點,自殺了,那不僅是民政問題,也是嚴重的財政問題。
不僅影響他作為官員的聲譽,也會讓那些貸款就真的變成爛賬,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