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也是給後人留下了不少東西的。
可惜很多都在戰火之中被損毀了。
比如他辛辛苦苦領頭雕刻的熹平石經在關西大混亂時期被損壞了一些,遺失了一些,後來郭鵬幫忙尋找和修複,也沒能全部找到。
還有他辛苦編撰的《東觀漢記》在關西混亂時期遺失了,找不到蹤跡。
郭鵬派人尋找過,一樣沒能找到,隻能請蔡邕自己重新寫一遍,可惜很多資料已經遺失,他的記憶力也沒有那麼好。
現在他想給後人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東西,也能完整的保存好,證明他曾經存在過。
於是他就想到了修史書。
這應該是可以讓自己青史留名的最佳證明。
種種情緒主導下,蔡邕上了這份奏表給郭鵬,請求郭鵬允許自己開始修撰《後漢書》。
郭某人其實也有自己修史的打算,隻是暫時沒有具體行動,更沒想好要修《後漢書》。
他隻是想搞一部《太祖實錄》,把持一下輿論環境,目的也是為了打擊那幫士人。
郭某人一直都在搞自己的記錄史料組,收集各種士人官員的黑材料,打算編纂《太祖實錄》,宣揚士人政治的醜陋。
他要把《太祖實錄》傳下去,作為打擊士人政治的政治武器,鞏固自己的統治,卻沒想到要給東漢帝國修一部史書。
現在蔡邕提出來這件事情,郭鵬才意識到這件事情可以稍微操作一下。
讓蔡邕領銜,自己派一支團隊給蔡邕,由蔡邕主導,奉皇命官修史書,修一部【真實詳備前所未湧的《後漢書》。
必須要由官方主導,如此重要的話語輿論高地,怎能讓與他人?
那些亂修史書的私人誰知道屁股坐在什麼地方,會怎麼編排曆史人物?
會怎麼編排自己這樣卑鄙無恥且無可辯駁的人?
為燎上皇帝之位,郭某人幹了多少喪盡良的事情,直接間接幹掉了多少本能大放異彩的人物,這一點,他自己也不是不清楚。
有沒有處理好後事或者有沒有留下什麼蛛絲馬跡之類的,他也不敢保證。
這方麵要是容忍那些被他打壓的家夥們肆意編排,可就有點鬱悶了。
雖然郭某人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最壞打算,但是……
好吧,他沒有那麼灑脫,沒那麼豁達,達不到那樣的高度。
占據皇帝之位,手握大義名分,居然任人編排。
輿論陣地自己不去占領,就會被敵人占領。
郭某人出道以來最不能容忍他人占領的,就是輿論陣地。
眾口鑠金,人言可畏,不能掌握輿論高地,就要吃癟,吃很多很多的癟!
郭某人絕不認同!
所以他決定派官方團隊負責此事,讓蔡邕來牽頭。
官修史書的大義名分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杜絕這種情況發生。
雖然郭某人對很多人一樣,對史書的可信度保持懷疑態度,比如最直接的,開國皇帝出生必有祥瑞。
郭某人幾乎可以想到無數年後給魏國修史的史官也會記載郭某人出生的時候降祥瑞。
但是很可惜,郭某人專門去問了郭單,當年自己出生的時候,什麼異象都沒櫻
不過某些時候,寫史書的人也不是笨,相反,他們非常精明,記錄史料的時候把春秋筆法玩得很溜。
涉及到血淋淋的政治鬥爭,那當然是敏感事件不能記載,但是他們也有辦法用各種曲筆把這件事情留下蛛絲馬跡讓後人明白。
比如刻意寫出一些在常人看來怎麼看怎麼覺得不符合常理的內容,留給後人去深究。
根據這些蛛絲馬跡,後人往往能從簡單的幾句話裏觀察到一件血淋淋的不足為外壤也的政治事件。
或許這就是部分修史書的人所最後留存的職業精神吧?
而現在這些事情輪到郭某人了。
他建立魏國,是接受了漢帝劉健的禪讓,是【和平】從漢帝手裏得到了皇位,建立了魏國。
魏國和漢國之間是一個繼承與傳承的關係,沒有血淋淋的鬥爭,沒有不和諧的事情發生,一切都是那麼的順暢與和諧。
所以對於《後漢書》的修訂,自然是以和諧為基礎。
對東漢諸帝要多加吹捧和美化,如此,也能讓人感受到魏國是真的繼承漢國的國祚而建立,而非篡權奪位。
如此,也能間接證明魏帝國的正統性。
雖然這種正統性目前已經無法質疑了,魏帝國的統治根基日漸深厚,郭某饒權力也越來也大,越來越穩固。
這種時候修《後漢書》,更是一種政治姿態,一種宣布自己的正統性無可置疑的政治姿態。
想到這裏,郭某人就派人去把擔任司徒高位的魏帝國名義上的第一官員請來了勤政殿,由郭某人親自接待。
蔡邕有一段時間沒見到郭某人了,尤其在崔琰案發生之時,蔡邕作為司徒,很好地貫徹了政治花瓶的存在意義。
和當時崔渠案爆發的時候一樣。
蔡邕待在太學裏教授課程,一言不發,對外界的政治問題沒有任何看法,讓太學生們【莫談國事】,繼續潛心學習。
“讀書的機會對你們來是很難得的,外麵發生了什麼,不要去在意,陛下不會讓任何人衝擊到太學,而你們若要進入仕途,便唯有太學一條路可走。”
這是蔡邕當時對所有太學生的話。
然後太學生們在整場風波中沒有任何動向。
蔡邕就像是一尊大佛一樣,坐在太學裏不動彈。
授課也好,著書立也好,閑下來了,長女蔡琰和次女蔡婉也會帶著孩子來看他。
蔡琰和曹昂也生了孩子,比郭瑾和蔡婉的孩子早一個月出生,現在也是不點,兩個外孫經常去看蔡邕,那就是讓蔡邕感到無比開心的事情。
除此之外,蔡邕真的是基本上啥也不,啥也不做,兩次政治大案發生的時候,蔡邕都和空氣一樣毫無存在福
或許這也是他的政治地位十分超然的原因吧?
當時的人們都是如此猜測的。
因為蔡邕什麼權力也沒有,所以郭鵬對待蔡邕很好,滿朝上下唯一一個一萬石的官員就是蔡邕,其他任何饒俸祿都沒有蔡邕那麼高。
蔡邕覺得那麼高的俸祿對他來有點浪費了,他也不知道怎麼花掉這些錢,全部存下來好像也沒什麼意義。
郭鵬不管,俸祿照發。
於是蔡邕就拿出自己的俸祿裏的相當一部分放到朝廷整治黃河沿岸蝗災的專項資金裏。
他他年紀大了,不能身體力行做點什麼,那就拿點錢出來,也算是為國為民的一片心意。
蔡邕是滿朝臣屬地位最高的一人。
雖然沒什麼實際權力,但是被郭鵬高高捧起的他,已然有了超然的政治地位和號召力。
在蔡邕的行動之後,很多官員不管心甘情願還是被迫,都拿出了一部分俸祿放到整治蝗災的專項資金裏,供整治蝗災工作組使用。
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蔡邕所做的一切都很符合郭某饒心意,而這一次,一樣不會變。